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近些年來,關於編輯工作和編輯人員在出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了很有爭議的話題。我聽到看到一些貶低、輕視編輯的說法做法,也了解很多青年編輯為此而苦惱。我對他們說:“不管別人怎麼講,你自己要有自信,要自強。如果不求進取,造成能力低下,就心虛了。”同時,我也利用一切機會為編輯揚名。用意就是要讓大家都知道,編輯是社會不可忽視的一群,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當然,*要緊的還是提高編輯人的上進心和自身素質。為這件事花費些時間和精力,我向來是不吝惜的。
今夏的一天,鄭一奇先生約我也來人“林”,寫寫自己,還要快些。講自己,實際也是講客觀的“大我”,我是樂意的。此前,我已經出版了《雪崗文集》一類的書,寫過《我,我們和編輯學研究》一類的文章,都含有自述內容。所以我很快動作起來,如約交了稿。
時間是無情的,它不間歇地前行著,把人們從青壯引向老邁;時間又是有情的,它周而復始地轉動著,提醒人們把收獲和經驗留下來,發送給後人。我想這也就是以記錄過去為主的《書林守望:我當編輯》的價值所在吧。
我把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來做。上編“編學研寫相伴行”,寫的都是與我的編輯活動有關的故事。編輯、學習、研究、寫作四位一體,以編輯為中心向前運動,這是我工作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與所處社會大環境、工作小環境相碰的結果。我如實地寫了來龍去脈,聊家常似的敘述出來。長處有,短處也有;成績有,失誤也有;興奮有,苦惱也有,真真切切。從中可以看到,編輯生涯和人生密不可分,並不超脫現實,做人和做事相輔相成。至於經驗和心得,或隨口說出,或含在故事裡面,讀者自會體味。
下編“編輯與文化散論”,收入我寫的一部分文章,有論文,有專文,有講稿,是對編輯活動理性思維的表述。其中有對全局問題的思考,也有對某些領域、方面、具體項目的分析研究。這些文章明明白白地顯示了我的觀點、我的主張,和上編的內容相互補充照應。
今夏的一天,鄭一奇先生約我也來人“林”,寫寫自己,還要快些。講自己,實際也是講客觀的“大我”,我是樂意的。此前,我已經出版了《雪崗文集》一類的書,寫過《我,我們和編輯學研究》一類的文章,都含有自述內容。所以我很快動作起來,如約交了稿。
時間是無情的,它不間歇地前行著,把人們從青壯引向老邁;時間又是有情的,它周而復始地轉動著,提醒人們把收獲和經驗留下來,發送給後人。我想這也就是以記錄過去為主的《書林守望:我當編輯》的價值所在吧。
我把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來做。上編“編學研寫相伴行”,寫的都是與我的編輯活動有關的故事。編輯、學習、研究、寫作四位一體,以編輯為中心向前運動,這是我工作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與所處社會大環境、工作小環境相碰的結果。我如實地寫了來龍去脈,聊家常似的敘述出來。長處有,短處也有;成績有,失誤也有;興奮有,苦惱也有,真真切切。從中可以看到,編輯生涯和人生密不可分,並不超脫現實,做人和做事相輔相成。至於經驗和心得,或隨口說出,或含在故事裡面,讀者自會體味。
下編“編輯與文化散論”,收入我寫的一部分文章,有論文,有專文,有講稿,是對編輯活動理性思維的表述。其中有對全局問題的思考,也有對某些領域、方面、具體項目的分析研究。這些文章明明白白地顯示了我的觀點、我的主張,和上編的內容相互補充照應。
作者簡介
雪崗,本名孫學剛。1945年生於天津,1949年遷居北京。1963年至1968年就讀南開大學,畢業後曾下鄉勞動、當教員和機關幹部,1978年到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當編輯。先後任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兼任中國編輯學會少年兒童讀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新聞傳媒學院特約教授等。業務職稱編審,獲全國首屆優秀中青年編輯、中直機關工作能手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編輯作品有《中國歷史故事集》(前半部)《中國通史故事》《中華人物故事全書》《世界大人物叢書》《神聖抗戰》《中華五千年》(有聲讀物)《中國兒童啟蒙名著通覽》《百科小史博覽》《少年兒童讀物編輯學初探》等。著有《中國歷史故事集》(後半部)《祖先的遺產》《荀子評注》《雪崗文集》《名著情覽》《動物日記》《中國故事》等
名人/編輯推薦
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傳承者,具有堅守文化自信的歷史責任。《書林守望叢書》集中反映新時期中國出版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匯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位出版家職業生涯中的經驗與思考。將這些出版家的思想火花和書林掌故結集出版,既是對他們寶貴經驗的總結,也對於未來新型的出版人才,具有深遠的哺育作用。
序
《書林守望》這套書,我以前見過。一些朋友把他們的“林”中之作送給我,我翻看了,覺得很好。最大的“好”,是它為工作在一線的編輯“立傳”,讓編輯們有了展現自己所想所做的平臺,令人欣慰。
近些年來,關於編輯工作和編輯人員在出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了很有爭議的話題。我聽到看到一些貶低、輕視編輯的說法做法,也了解很多青年編輯為此而苦惱。我對他們說:“不管別人怎麼講,你自己要有自信,要自強。如果不求進取,造成能力低下,就心虛了。”同時,我也利用一切機會為編輯揚名。用意就是要讓大家都知道,編輯是社會不可忽視的一群,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當然,最要緊的還是提高編輯人的上進心和自身素質。為這件事花費些時間和精力,我向來是不吝惜的。
今夏的一天,鄭一奇先生約我也來人“林”,寫寫自己,還要快些。講自己,實際也是講客觀的“大我”,我是樂意的。此前,我已經出版了《雪崗文集》一類的書,寫過《我,我們和編輯學研究》一類的文章,都含有自述內容。所以我很快動作起來,如約交了稿。
時間是無情的,它不間歇地前行著,把人們從青壯引向老邁;時間又是有情的,它周而復始地轉動著,提醒人們把收獲和經驗留下來,發送給後人。我想這也就是以記錄過去為主的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吧。
我把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來做。上編“編學研寫相伴行”,寫的都是與我的編輯活動有關的故事。編輯、學習、研究、寫作四位一體,以編輯為中心向前運動,這是我工作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與所處社會大環境、工作小環境相碰的結果。我如實地寫了來龍去脈,聊家常似的敘述出來。長處有,短處也有;成績有,失誤也有;興奮有,苦惱也有,真真切切。從中可以看到,編輯生涯和人生密不可分,並不超脫現實,做人和做事相輔相成。至於經驗和心得,或隨口說出,或含在故事裡面,讀者自會體味。
下編“編輯與文化散論”,收入我寫的一部分文章,有論文,有專文,有講稿,是對編輯活動理性思維的表述。其中有對全局問題的思考,也有對某些領域、方面、具體項目的分析研究。這些文章明明白白地顯示了我的觀點、我的主張,和上編的內容相互補充照應。
我不認為我的想法做法,對別人都適用,但是我對工作的主動把握和取得的效果,肯定對提高編輯自信心和積極性有幫助。比如我是搞少兒讀物的,可書裡說了,我之前並不喜歡也不熟悉它,但是我努力去探求它的內在,用適當的方法去做它,出了成績,也就隨之有了感情。再比如我到北京大學講編輯課,面對的是相差幾十歲的學生,我重在講方法講過程,結論由學生自己去做。他們聽得很有興致,年齡之差也就忽略不計了。這本書也是如此,我這麼寫了,怎麼讀怎麼理解,是讀者自己的事。
最後,要感謝鄭一奇先生,他促成了我對本書的寫作;感謝首師大出版社的編輯同行,他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
近些年來,關於編輯工作和編輯人員在出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了很有爭議的話題。我聽到看到一些貶低、輕視編輯的說法做法,也了解很多青年編輯為此而苦惱。我對他們說:“不管別人怎麼講,你自己要有自信,要自強。如果不求進取,造成能力低下,就心虛了。”同時,我也利用一切機會為編輯揚名。用意就是要讓大家都知道,編輯是社會不可忽視的一群,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當然,最要緊的還是提高編輯人的上進心和自身素質。為這件事花費些時間和精力,我向來是不吝惜的。
今夏的一天,鄭一奇先生約我也來人“林”,寫寫自己,還要快些。講自己,實際也是講客觀的“大我”,我是樂意的。此前,我已經出版了《雪崗文集》一類的書,寫過《我,我們和編輯學研究》一類的文章,都含有自述內容。所以我很快動作起來,如約交了稿。
時間是無情的,它不間歇地前行著,把人們從青壯引向老邁;時間又是有情的,它周而復始地轉動著,提醒人們把收獲和經驗留下來,發送給後人。我想這也就是以記錄過去為主的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吧。
我把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來做。上編“編學研寫相伴行”,寫的都是與我的編輯活動有關的故事。編輯、學習、研究、寫作四位一體,以編輯為中心向前運動,這是我工作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與所處社會大環境、工作小環境相碰的結果。我如實地寫了來龍去脈,聊家常似的敘述出來。長處有,短處也有;成績有,失誤也有;興奮有,苦惱也有,真真切切。從中可以看到,編輯生涯和人生密不可分,並不超脫現實,做人和做事相輔相成。至於經驗和心得,或隨口說出,或含在故事裡面,讀者自會體味。
下編“編輯與文化散論”,收入我寫的一部分文章,有論文,有專文,有講稿,是對編輯活動理性思維的表述。其中有對全局問題的思考,也有對某些領域、方面、具體項目的分析研究。這些文章明明白白地顯示了我的觀點、我的主張,和上編的內容相互補充照應。
我不認為我的想法做法,對別人都適用,但是我對工作的主動把握和取得的效果,肯定對提高編輯自信心和積極性有幫助。比如我是搞少兒讀物的,可書裡說了,我之前並不喜歡也不熟悉它,但是我努力去探求它的內在,用適當的方法去做它,出了成績,也就隨之有了感情。再比如我到北京大學講編輯課,面對的是相差幾十歲的學生,我重在講方法講過程,結論由學生自己去做。他們聽得很有興致,年齡之差也就忽略不計了。這本書也是如此,我這麼寫了,怎麼讀怎麼理解,是讀者自己的事。
最後,要感謝鄭一奇先生,他促成了我對本書的寫作;感謝首師大出版社的編輯同行,他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
目次
自序
上編 編學研寫相伴行
編輯意識初萌
觀劇筆記,品味與品位
動亂中的“書刊情”
走錯門的工作調動
與《中國歷史故事集》結緣
代筆的回報
編中學、學中編的樂趣
得到冰心題詞
擴展提升,《中國通史故事》
一部編輯交響樂
探底文學名著
《神聖抗戰》打出了聲勢
規劃“大人物”
《中華五千年》問世前後
投身編輯學的研究
風格演示:走自己的路(上)
風格演示:走自己的路(下)
營造圖書系統工程
協調期刊與開設專欄
記《動物日記》,講《中國故事》
尋求兒童文學傳世之法
訪陳省身談“科普”
《祖先的遺產》激起著書新浪
個性研討:專著·論文·講座
學者,“學習者也”
返歸編輯崗位
回頭看,“文集”與“情覽”
兌現三十年前的諾言
專委會運行記
行路尚未有盡頭
下編 編輯與文化散論
我的讀書觀與我的編輯觀
編輯之路四階段說
思維科學與編輯實踐
編輯工作中的道德建設
國際化出版中的編輯工作
一個駁議——關於編輯的“策劃”與“案頭”
葉聖陶與書刊的編輯出版
在編輯培訓班上的講話
談編輯的寫作
少兒類圖書的編輯工作
少兒知識讀物的特殊性及編輯對策
編出圖書的特色來
審讀加工四體會
社會知識類圖書的編輯工作
名著開發類圖書的編輯工作
關於科學和科普讀物的再思考
關於歷史和歷史讀物的再認識
新版《中國通史故事》編輯隨想
《中國歷史故事集》的寫作特色
詩詞曲賦話編輯(代後記)
上編 編學研寫相伴行
編輯意識初萌
觀劇筆記,品味與品位
動亂中的“書刊情”
走錯門的工作調動
與《中國歷史故事集》結緣
代筆的回報
編中學、學中編的樂趣
得到冰心題詞
擴展提升,《中國通史故事》
一部編輯交響樂
探底文學名著
《神聖抗戰》打出了聲勢
規劃“大人物”
《中華五千年》問世前後
投身編輯學的研究
風格演示:走自己的路(上)
風格演示:走自己的路(下)
營造圖書系統工程
協調期刊與開設專欄
記《動物日記》,講《中國故事》
尋求兒童文學傳世之法
訪陳省身談“科普”
《祖先的遺產》激起著書新浪
個性研討:專著·論文·講座
學者,“學習者也”
返歸編輯崗位
回頭看,“文集”與“情覽”
兌現三十年前的諾言
專委會運行記
行路尚未有盡頭
下編 編輯與文化散論
我的讀書觀與我的編輯觀
編輯之路四階段說
思維科學與編輯實踐
編輯工作中的道德建設
國際化出版中的編輯工作
一個駁議——關於編輯的“策劃”與“案頭”
葉聖陶與書刊的編輯出版
在編輯培訓班上的講話
談編輯的寫作
少兒類圖書的編輯工作
少兒知識讀物的特殊性及編輯對策
編出圖書的特色來
審讀加工四體會
社會知識類圖書的編輯工作
名著開發類圖書的編輯工作
關於科學和科普讀物的再思考
關於歷史和歷史讀物的再認識
新版《中國通史故事》編輯隨想
《中國歷史故事集》的寫作特色
詩詞曲賦話編輯(代後記)
書摘/試閱
到中少社上班沒幾天,編輯室主任史林子就把修訂重版《中國歷史故事集》的工作交給我,社領導葉至善和遇衍濱也和我講起這套書的來歷。《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出版社在20世紀60年代初構想和組織的一套書,準備一個時代寫一本。選擇作者的時候就找到了擅長寫通俗讀物的林漢達先生。林先生曾寫過《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後又寫了《前後漢故事新編》,很有名氣。約稿之後,他很快寫出了《春秋故事》、《戰國故事》和《西漢故事》並出版。《東漢故事》也已寫完,因“文革”發生,沒有出版。與此同時,林先生還寫了更為簡短的《上下五千年》,也沒有寫完。
中少社出版的這幾本歷史故事,是林先生著作中的精品,展示了他獨特的寫作風格。他原本是通過寫歷史故事來嘗試用普通話寫作,所以這幾《書林守望:我當編輯》既是歷史讀物,也是語文讀物。中國歷史悠久又深厚,那麼多人物事件,合寫起來是個難事。林先生用一線貫穿(我把它形容為“絲線串珠”)的辦法,把人事歷程連接起來,既重點突出又不使中斷,上勾下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渾然成一體。還有那帶“北京味”的口頭化語言,極少形容詞和現成話,講起來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引人人勝,便是這套書必然的效果。
我在中學時代曾經讀過《東周列國故事新編》,也翻看過《春秋故事》,有很好的印象,現在能親手編輯它,自然感到親切。在仔細鉆研過這幾《書林守望:我當編輯》的寫作方法之後,就很快進入了“角色”。除對前三種書做了一些文字上的處理之外,還根據當時的修訂方案,模仿林先生手筆,寫了一篇“周遊列國”替換《春秋故事》中“夾谷之會”。通過實踐,初步掌握了他編排故事一線貫穿的方法,掌握了他的語言特點和用詞造句的一些習慣。林先生寫過一篇談語言使用的文章,我也仔細閱讀過。
修訂過寫“春秋”、“戰國”、“西漢”的三《書林守望:我當編輯》以後,我開始編輯加工《東漢故事》。林先生這部遺著,寫作時間靠近“文革”,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等原因,寫得不像前三種那麼精致,選擇的故事不夠豐富,語言也比較平淡,顯然有所顧慮。怎麼辦?在請教了葉至善先生等人之後,我修改了一些只交代史實而沒有情節的文字,在編排方法和語言風格上則按照前幾本的路子進行整理。加工後的稿子,故事鋪開了也好讀了。葉先生和領導們看了很滿意。
在編輯加工這幾《書林守望:我當編輯》的過程中,我自然地產生了到林先生家中拜訪的願望。當時林夫人謝立林住在西城辟才胡同三條29號後門。我第一次登門的時候,林夫人雖然身體欠佳,眼睛有疾,可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從此,我與林家有了三十幾年的交往。林夫人把林先生的日記等都拿出來給我看,我由此對老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林漢達先生1900年出生在浙江寧波,早年靠半工半讀念完大學,到一家書局當編輯;又去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到上海後,當了大學教授,他一邊教書,一邊研究語言學和漢字改革,編寫通俗讀物。他滿口寧波話,作品中反是地道的北京味語言,可見功夫之深。1945年,他參與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是民進的創始人之一。1954年,他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那以後,他埋頭寫作,以通俗歷史讀物為主。可惜,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緣故,他計劃寫的三套書(新編系列、故事系列和《上下五千年》)都沒有寫完。1972年,周恩來總理請他校訂一部譯稿。他對照英文原本認真修改,經常工作到深夜。在完成校訂的第二天,他突發心臟病,不幸與世長辭。
……
中少社出版的這幾本歷史故事,是林先生著作中的精品,展示了他獨特的寫作風格。他原本是通過寫歷史故事來嘗試用普通話寫作,所以這幾《書林守望:我當編輯》既是歷史讀物,也是語文讀物。中國歷史悠久又深厚,那麼多人物事件,合寫起來是個難事。林先生用一線貫穿(我把它形容為“絲線串珠”)的辦法,把人事歷程連接起來,既重點突出又不使中斷,上勾下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渾然成一體。還有那帶“北京味”的口頭化語言,極少形容詞和現成話,講起來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引人人勝,便是這套書必然的效果。
我在中學時代曾經讀過《東周列國故事新編》,也翻看過《春秋故事》,有很好的印象,現在能親手編輯它,自然感到親切。在仔細鉆研過這幾《書林守望:我當編輯》的寫作方法之後,就很快進入了“角色”。除對前三種書做了一些文字上的處理之外,還根據當時的修訂方案,模仿林先生手筆,寫了一篇“周遊列國”替換《春秋故事》中“夾谷之會”。通過實踐,初步掌握了他編排故事一線貫穿的方法,掌握了他的語言特點和用詞造句的一些習慣。林先生寫過一篇談語言使用的文章,我也仔細閱讀過。
修訂過寫“春秋”、“戰國”、“西漢”的三《書林守望:我當編輯》以後,我開始編輯加工《東漢故事》。林先生這部遺著,寫作時間靠近“文革”,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等原因,寫得不像前三種那麼精致,選擇的故事不夠豐富,語言也比較平淡,顯然有所顧慮。怎麼辦?在請教了葉至善先生等人之後,我修改了一些只交代史實而沒有情節的文字,在編排方法和語言風格上則按照前幾本的路子進行整理。加工後的稿子,故事鋪開了也好讀了。葉先生和領導們看了很滿意。
在編輯加工這幾《書林守望:我當編輯》的過程中,我自然地產生了到林先生家中拜訪的願望。當時林夫人謝立林住在西城辟才胡同三條29號後門。我第一次登門的時候,林夫人雖然身體欠佳,眼睛有疾,可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從此,我與林家有了三十幾年的交往。林夫人把林先生的日記等都拿出來給我看,我由此對老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林漢達先生1900年出生在浙江寧波,早年靠半工半讀念完大學,到一家書局當編輯;又去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到上海後,當了大學教授,他一邊教書,一邊研究語言學和漢字改革,編寫通俗讀物。他滿口寧波話,作品中反是地道的北京味語言,可見功夫之深。1945年,他參與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是民進的創始人之一。1954年,他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那以後,他埋頭寫作,以通俗歷史讀物為主。可惜,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緣故,他計劃寫的三套書(新編系列、故事系列和《上下五千年》)都沒有寫完。1972年,周恩來總理請他校訂一部譯稿。他對照英文原本認真修改,經常工作到深夜。在完成校訂的第二天,他突發心臟病,不幸與世長辭。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