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滿額折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大夏書系‧給語文教師的閱讀建議:基礎書目與導讀(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5 元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8728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推薦了數十本適合語文老師閱讀的書籍,包括文學史、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美學與審美、哲學與歷史、原典五類。這些書都符合三個標準:系統性與基礎性、實踐性、可讀性。作者從每本書裡選取了精彩的內容對其進行分析,為語文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提供有價值的切入點和背景資料,切實幫助他們提高文本解讀的質量。

作者簡介

趙希斌,發展心理學博士,供職于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參與多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大項目,研究專長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學業質量監測。近十年來就高效教學、教師素質與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學業質量監測等內容開展了近千次的講座、培訓。已出版《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學》《魅力課堂》《聽學生在說》等數本專著。

名人/編輯推薦

如何上出精彩、生動的語文課?這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相關,與教師的學養相關。決定教師學養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其專業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很多教師有為了提高專業水平而閱讀的動力,但苦於不知讀什麼書以及如何讀書。本書為語文教師讀哪些書提供了具體的建議,並為如何將閱讀與語文教學關聯起來提供了切實的參考。

序言



陸遊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語文教學中高質量的文本解讀同樣需要在文本外下功夫――教師基於深厚的閱讀基礎,把握豐厚的與文本相關的信息――才能切近文本的淵源與背景,真正理解、欣賞文本的內涵與美感。以葉嘉瑩對杜甫詩《曲江》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分析為例,我們來看教師深厚的閱讀基礎對高質量文本分析的價值[1]:
我說杜甫的“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是好詩,是因為他在這“深深”、“款款”兩字中,表現了對蛺蝶、蜻蜓的一種真正欣賞和喜愛的感情。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是最喜歡用疊字的,“關關雎鳩”、“桃之夭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它用的疊字是多美好的兩個字,不但把外物的“楊柳依依”寫下來了,把鳥叫的“關關”之聲寫下來了,而且把內心看到這個形象,聽到這個聲音之後,那生動活潑的感受寫下來了。杜甫通過“深深”、“款款”表達對自然之物的喜愛,是為了抒發更深沉的情感――對春光短暫的悲慨。杜甫接下來就說,“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有沒有人替我傳一句話給蛺蝶、蜻蜓,替我傳話給外界的和風麗日,讓那美好的春光陪伴我,讓我們一起留戀、徘徊、欣賞,希望那穿花的蛺蝶、點水的蜻蜓不要那麼快、那麼匆促地離開我――這就是杜甫的感情。
但是對於杜甫這個偉大的詩人,不能從一句詩欣賞他,真正偉大的詩人,是用他整個生命、整個生活來寫詩的。如果要真正懂得杜甫的《曲江》,要瞭解杜甫寫這兩首詩時究竟是怎樣一種心情。杜甫在天寶之亂的前夕,不就寫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嗎?杜甫那“致君堯舜上”的一片懷抱,那“窮年憂黎元”的一份感情,是多麼深厚。天寶之亂,杜甫從淪陷區逃到後方政府的所在地。長安收復,朝廷回到舊京,杜甫做了左拾遺。他針對當時政治中的弊病,上了許多奏疏,他在詩中寫道:“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他愛惜自己的國家朝廷,他要諫勸,但他卻“避人焚諫草”,因為皇帝是不喜歡聽人勸告的,所以杜甫上了幾次奏疏後,他也面臨了同他許多好友一樣被貶黜的命運。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杜甫寫了《曲江》兩首詩。所以在《曲江》詩中他又曾說:“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頭盡醉歸。”上朝對杜甫來說是何等重要的事,他晚上徹夜難眠都是為了上朝,“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他為什麼要“朝回日日典春衣”,要想典衣換酒,“每向江頭盡醉歸”呢?所以你真要瞭解“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兩句詩的好處,不單是要瞭解他對蛺蝶、蜻蜓的欣賞愛戀,不單是他所感受到的春光的短暫,而還要體會到他對自己生命的短暫的無奈,以“我”這樣的有生之年,這樣的感情,能為國家做些什麼,所以他說:“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他所哀悼的僅是人們常說的對人生無常的悲哀嗎?不只如此,這其中還有對他那份“致君堯舜上”的理想何時能夠實現的一種深切的悲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是內心有一種真的感動,這種感發的生命是人們常會有的,然而它卻有深淺、厚薄、大小、正邪等種種不同。
這樣的詩詞解讀讓人不禁擊節歎賞。葉嘉瑩首先分析了這兩句詩中疊字的運用,讓我們瞭解這種表達方式的淵源和效果;然後將這兩句詩和後面“傳語”兩句關聯起來,讓我們感受其中蘊含的對時光流逝的慨歎。進而,葉嘉瑩挖掘了這種慨歎背後更深的情意,將《曲江》置於“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中,以《曲江》中的“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頭盡醉歸”為切入點,結合杜甫其他的詩作,呈現了《曲江》最深刻、最動人的情意――杜甫所表現的不僅是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還有對自己那份“致君堯舜上”的理想何時能夠實現的一種悲哀。
葉嘉瑩對《曲江》中這兩句詩的解讀“高”“透”“細”,充分而深刻地展現了文本的美。這樣的文本解讀如果應用于語文教學,學生的收穫一定非常豐厚。葉嘉瑩指出,美感經驗的產生與獲得,因每個人的性格、情趣、修養、經驗之不同而有差異――“仁者得其仁,智者得其智,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淺”[2]。文本解讀的“深淺、厚薄、大小、正邪”與教師的學養直接相關,而決定教師學養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其專業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絕大部分一線教師有為了提高專業水平而閱讀的動力,但苦於不知讀什麼書以及如何讀書。我們希望通過給教師開列專業閱讀的書單且撰寫導讀,為教師讀哪些書提供建議,並為教師如何將閱讀與語文教學關聯起來提供參考。



文學史、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美學與審美、哲學與歷史、原典是專業閱讀的五個類目。下面簡要說明選擇這五類書籍的理由:
文學史:文學是生長發育的生命體,文學內容及形式的創生和發展都有特定的淵源、條件、動力。文學史能讓我們找到文學作品的“根”,看到其因何而盛又為何而衰,從而更好地體會作品的價值與核心生命力。
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文學是感性的,但它需要理性認識;文本解讀的語言可以是感性的,卻不能缺少理性分析。文學理論是對文學創作、文學欣賞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總結,它可以指導具體的文學批評,同時文學批評經過沉澱與昇華又豐富了文學理論。
美學與審美:藝術如果是“器”,美和審美就是“用”。文學因表達美、給人以美感而成為藝術――一個文學文本有多美,它的藝術價值就有多高。美學和審美知識的學習,讓我們理解文學表達了怎樣的美、為什麼要表達這樣的美,以及它是如何表達美的。
哲學與歷史:俗語說“文史哲不分家”。哲學追問世界的本源和人生的意義,文學同樣關注以上問題,並以形象的、感人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文學的寫作與賞析離不開哲學思考。歷史為文學和哲學提供了賴以生長的養分,文學的內容――人、事、景、境――源自歷史,理解文學作品必須將其置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中。
原典:原典開發了中國哲學和美學的處女地,在哲學和美學層面進行了原發性的探索,提出了後世文藝作品持續探索的有關世界、人生、情感的核心命題。同時,原典還用極為精妙的方式表情達意,設定了中國文藝審美的基本取向,為後世文學提供了諸多創作技法。
在確定了這五個類目後,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選擇具體的書目?回到做這件事的初衷――選擇適合教師閱讀的書籍,幫助他們切實提高文本解讀的質量,我們據此設定了選擇書籍的三個標準:第一,系統性與基礎性。被推薦的書籍應當為文本解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教師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這些書籍往往是名家之作,其內容經過時間的檢驗,充實且有創見,艱澀褊狹的、有爭議的以及探索性過強的著作則不予選錄。第二,實踐性。我們在撰寫本書時會設想,教師如何將書籍中的內容用於文本解讀――或提供資料,或提供思路,或補充知識――力求所選書籍對優化文本解讀有切實的幫助。第三,可讀性。好書難得,書好又易讀更難得。我們在選擇書籍時非常重視其可讀性――文字不賣弄、不晦澀、深入淺出、曉暢明白――不希望因為書籍可讀性不強而使教師放棄閱讀。
考慮到教師工作非常繁忙,知識儲備和閱讀能力也有差異,我們為每一本推薦書籍撰寫了導讀。導讀從每本書裡選取了精彩或重要的內容並對其進行分析,提示如何將其用於文本解讀。專業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頗為艱苦,我們希望通過導讀引發教師的閱讀興趣,幫助教師將閱讀更有效地轉化到文本解讀中,提升閱讀效能感並形成良性循環。



教師在讀這本書時,我們有兩個建議:
第一,關聯與擴展閱讀。
值得語文教師閱讀的書籍浩如煙海,受篇幅所限,本書推薦的只是滄海一粟,許多優秀的著作不得不割愛。例如,本書未推薦劉勰的《文心雕龍》、陸機的《文賦》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優秀的文論著作。但是,本書推薦的書籍尤其是文學理論著作,多次提及、引用、分析了這三部書,這提示我們應進一步找到這些著作進行研讀――這就是關聯與擴展閱讀。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進行關聯與擴展閱讀。
本書推薦了《論語》,也推薦了李澤厚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後者詳細剖析了孔子“仁”思想的結構,讀者應有意識地對二者進行關聯閱讀。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說:
顏淵則似乎更重視追求個體人格的完善,“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終於發展出道家莊周學派(從郭沫若說,參閱《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
對道家莊周學派之淵源的這種理解很有趣,也很有挑戰性。我們也許對此說持懷疑態度乃至反對,可進一步參看李澤厚此說的引文――郭沫若的《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李澤厚提到“從郭沫若說”,說明這一觀點存在爭論,在閱讀郭沫若的資料時就應當留心他人不同的觀點,從而對這個問題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關於此內容,李澤厚還提到:
然而道家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中,始終是作為儒家的對立的補充物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的。荀子突出發揮“治國平天下”的外在方面,使“仁”從屬￿“禮”(理),直到法家韓非把它片面發展到極致,從而走到反面,而又在漢代為這個仁學母結構所吸收消化掉。子思孟子一派明顯地誇張心理原則,把“仁”“義”“禮”“智”作為先天的仁德“本性”和施政理論,既重視血緣關係,又強調人道主義和個體人格,成為孔門仁學的正統。
這段話包含對道家和儒家關係的評價、荀子和孟子對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展、韓非學說與仁學的分合,這提示我們應探索性地閱讀更多的資料,如《荀子》《孟子》《韓非子》等等。而本書推薦的《中國哲學史》,涉及對上述多家哲學流派的分析,可進行關聯閱讀。此外,本書還推薦了陳望衡的《中國古典美學史》,其中辟專章介紹孔子的美學思想,指出“孔子的美學體系是個層疊式寶塔結構,這個結構的基礎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仁’以及‘仁’的形式――‘禮’”。這本書有專論孟子美學思想的內容,指出“孟子在美學上的貢獻主要是發展了孔子的以善為本的美學觀,高揚人格美”。這提示我們可以基於美學視角將此書與《論語》和《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進行關聯閱讀。進而,我們看到《中國古典美學史》和《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都提及儒家對個體人格的影響,中國文學作品多出自士人之手,而中國士人深受儒家思想浸染,探索中國“士”的傳統和情懷可以閱讀本書推薦的余英時的《士與中國文化》。還有,既然關聯閱讀涉及《莊子》,自然就會面對一個問題:莊子和老子均屬道家,他們思想的異同是什麼?從美學的角度講,二者對中國文藝審美有著怎樣的影響?陳望衡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中專門論述了莊子的美學思想,他說:
莊子與老子同屬道家學派,並且可以明顯看出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但老、莊思想的區分也是不可忽視的。老莊同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自然法則,但老子似乎更多地注重“道”的客觀性,莊子則更多地注重“道”的主觀性。老莊均主出世、主退、主柔,但在老子只是一種謀略,實質乃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而在莊子則不是一種謀略,而是一種“超越”,對人生的種種苦難、困惑的超越。莊子哲學近乎宗教,近乎禪。《莊子》對中國美學的影響甚大,它可以說是中國浪漫主義文藝傳統的源頭,同時又是尚情主義、藝術唯美主義的源頭。《莊子》比之《老子》更注重體道的心理體驗,這些體驗又恰通向審美心理,所以可以說,《莊子》是中國審美心理學的重要源頭之一。
這樣的論述有助於解答上述問題,同時也提示我們可進一步參看《老子》一書。
基於上面的分析,我們勾勒了基於《論語》的關聯性閱讀的示意圖,左邊的書籍是本書推薦的,右邊的書籍本書雖沒有推薦,但值得我們主動進行擴展閱讀。
總之,我們希望本書成為教師更廣泛、更深入閱讀的助力器,教師通過關聯和擴展閱讀能主動發現和尋找更多的資料,形成“滾雪球”式的閱讀狀態。經歷這樣的閱讀,我們的知識結構會變得越來越完整,知識儲備也會越來越豐富。
第二,帶著問題閱讀,並通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
專業閱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師主動將閱讀成果用於教學實踐至關重要。例如,本書推薦了王向遠的《宏觀比較文學講演錄》,這本書介紹了日本審美的一個重要範疇――“物哀”,它可與小學課文――日本童話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樹》關聯起來,以“物哀”為切入點解讀這篇課文,從而煥發文本細膩而深沉的美。[3]再如,教師在閱讀本書推薦的《中國小說史略》(魯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夏志清)及《水滸傳(金聖歎批評本)》後,在講解取自《水滸傳》的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可有意識地將閱讀成果用於教學實踐――包括在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背景中理解課文的內容與形式,參考夏志清和金聖歎多視角、高水平的作品批評。
我們強烈建議教師閱讀本書時要有問題意識――帶著與文本解讀相關的問題閱讀,並且通過閱讀解決問題――這是將閱讀成果應用於教學實踐的關鍵。例如,教師要教一首詞,可以提出問題:“從哪些方面解讀這首詞呢?”帶著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參閱《唐宋詞藝術發展史》,將所講之詞置於歷史背景中,並且觀照詞這一文體發生發展的淵源;可參閱《中國文學史》,在整個文學發展的背景中理解詞與其他文學形式的關聯;可參閱《迦陵文集》中葉嘉瑩對詞的賞析,借鑒其解讀詞的視角與方法;還可以參閱《中國古典美學史》,從美學的角度理解詞獨特的審美意蘊……我們相信,這樣的閱讀一定有助於解決教師提高文本解讀的水平,進而促進教師更親近閱讀。
總之,專業閱讀沒有止境,教師可將本書當作一個平臺,將閱讀―思考―實踐緊密關聯起來,形成富有能動性的專業閱讀,並將此內化為優化文本解讀的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1] 葉嘉瑩:《迦陵文集(七)》,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頁。
[2] 葉嘉瑩:《迦陵文集(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頁。
[3] 關於這篇文章的解讀可參見趙希斌:《正本清源教語文――文本的內容分析策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142頁。

目次

目錄

引 言 / 1

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導讀 / 5
《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導讀 / 8
《中國詩史》導讀 / 12
《唐宋詞藝術發展史》導讀 / 17
《中國散文史》導讀 / 20
《中國小說史略》導讀 / 24

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
《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導讀 / 34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導讀 / 38
《中國歷代文論選》導讀 / 42
《水滸傳(金聖歎批評本)》導讀 / 47
《迦陵文集》導讀 / 53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導讀 / 60
《古文精讀舉隅》導讀 / 71
《小說面面觀》導讀 / 76
《老舍文集》(第十五、十六卷)導讀 / 82
《宏觀比較文學講演錄》導讀 / 90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導讀 / 96

美學與審美
《中國古典美學史》導讀 / 106
《美學三書》導讀 / 112
《一以當十》導讀 / 120
《美學散步》導讀 / 124
《談美》《談文學》《悲劇心理學》導讀 / 130
《藝術的故事》導讀 / 145

哲學與歷史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導讀 / 154
《中國哲學史》導讀 / 164
《呂著中國通史》導讀 / 173
《士與中國文化》導讀 / 183

原 典
《論語》導讀 / 193
《莊子》導讀 / 206
《詩經楚辭鑒賞辭典》導讀 / 214
《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導讀 / 220
《古文觀止》導讀 / 226
《世說新語》導讀 / 234

後 記 / 243

書摘/試閱

《中國小說史略》導讀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小說可能最受學生歡迎。個體在幼兒時期就非常喜歡聽故事,而這是小說的內核之一。故事是“過去發生的事”,我們從故事中可以看到感官所不及的世界,包括自然、社會,還有人心。虛構的故事才能稱為小說,我們讀小說時知道其中的人和事都不是真的,卻為何會被深深地感動?這是因為虛構以現實為基礎,好的虛構富有邏輯,是對諸多現實因素合理的變形與組合,這形成小說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它呈現的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真實、更本質,也更撼動人心。
瞭解中國小說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後稱《史略》)是必讀書目。魯迅逝世時,蔡元培所獻的挽聯是:“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不只是蔡元培對《史略》評價甚高,很多名人都對這本中國小說史讚譽有加,如:
在小說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頗有一點貢獻,但最大的成績自然是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別也甚謹嚴,可以替我們研究文學史的人節省無數的精力。(胡適)
我在上海研究中國小說完全像盲人騎瞎馬,亂闖亂摸,他的《中國小說史略》的出版,減少了許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奠定了中國小說研究的基礎。(鄭振鐸)
此書條理明晰,論斷精當,雖編成在距今十多年以前,但至今還沒有第二部比他更好的(或與他同樣好的)中國小說史出現。他著此書時所見之材料不逮後來馬隅卿(廉)及孫子書(楷第)兩君所見者十分之一,且為一兩年中隨編隨印之講義,而能做得如此之好,實可佩服。(錢玄同)
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毫無疑問,是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一直領導著百萬的後學。(郭沫若)
《中國小說史略》的產生,不但結束了過去長期零散評論小說的情況(一直到“五四”前夜的《古今小說評林》),否定了雲霧迷漫的“索隱”逆流(如《紅樓夢索隱》、《水滸傳索隱》,以及牽強附會的民族論派),也給涉及小說的當時一些文學史雜亂堆砌材料的現象進行了掃除(如《中國大文學史》)。最基本也最突出的,是以整體的、“演進”的觀念,披荊斬棘,辟草開荒,為中國歷代小說,創造性地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圖。(錢杏邨)
迄今(2000年)為止,小說家之撰寫小說史,仍以魯迅的成績最為突出。一部《中國小說史略》,乃無數後學的研究指南。(陳平原)
《史略》建立的框架、梳理的線索、提供的資料、發表的評論自問世以來就廣受學林推崇,至今仍被治小說史者奉為圭臬。
《史略》以時間為線索,從遠古神話與傳說起溯,依序論述各歷史時期的小說,包括:漢代小說,六朝小說,唐宋傳奇,宋代話本及擬話本,元明講史小說,明代神魔、人情、擬宋市人小說,清代擬晉唐、諷刺、人情、狹邪、俠義、公案、譴責小說。《史略》的內容主要包括:(1)對小說作者和版本真偽、流變的考據;(2)收集並呈現歷史上重要的小說;(3)對小說的評點;(4)對小說發展演進的分析。
《史略》往往通過短短一段文字,甚或只是三言兩語,簡明扼要地對中國小說發展路徑進行清晰的梳理,剖析每一個時代有代表性的小說的特點、價值及來龍去脈。例如:
《世說新語》,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第七篇)
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然而後來流派,乃亦不昌,但有演述,或者摹擬而已,惟元明人多本其事作雜劇或傳奇,而影響遂及于曲。(第八篇)
宋一代文人之為志怪,既平實而乏文彩,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可言矣。然在市井間,則別有藝文興起,即以俚語著書,敘述故事,謂之“平話”,即今所謂“白話小說”者是也。(第十二篇)
《史略》將小說的發展演進置於政治、經濟、思想、習俗背景中,這對理解小說發展的原因和動力很重要。如第七篇,作者從“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於片言”發展為魏晉“吐屬則流於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的社會風氣,從當時佛老思想盛行,終於在文人中形成清談的風尚,來說明魏晉志人小說賴以產生的社會風尚和思想背景。再如第八篇論唐傳奇,魯迅指出,當時考試重“行卷”,以至有舉子將小說放入行卷,以顯示其史才、詩筆、議論等多種才能,這樣的社會風習是唐傳奇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第十二篇論宋話本的興起,強調關注“民物康阜”的城市經濟、“遊樂之事甚多”的市民文藝等社會背景;第十六篇,強調明代中葉神魔小說的盛行與當時社會普遍尊崇道教的風氣密切相關。
魯迅對重點小說予以精到的評析。如對於前人認為《西遊記》“或雲勸學,或雲談禪,或雲講道”,魯迅指出:“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則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元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再以魯迅對《金瓶梅》的評價為例:
作者之于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並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同時說部,無以上之,故世以為非王世貞不能作。至謂此書之作,專以寫市井間淫夫蕩婦,則與本文殊不符,緣西門慶故稱世家,為搢紳,不惟交通權貴,即士類亦與周旋,著此一家,即罵盡諸色,蓋非獨描摹下流言行,加以筆伐而已。(第十九篇)
由此可見,魯迅的小說評析言短意深,包括了小說的背景、主題、內容、手法等,同時也對小說評論的爭議進行分析並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
魯迅在《史略》中憑藉扎實的資料和深刻的洞察力,旁徵博引,縱橫開闔,以對比的方式闡釋小說的發展演進,並對重要的小說進行評析,這樣的內容值得關注。例如:
記人間事者已甚古,列禦寇韓非皆有錄載,惟其所以錄載者,列在用以喻道,韓在儲以論政。若為賞心而作,則實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晉,雖不免追隨俗尚,或供揣摩,然要為遠實用而近娛樂矣。(第七篇)
幻設為文,晉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傳》,劉伶之《酒德頌》,陶潛之《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皆是矣,然鹹以寓言為本,文詞為末,故其流可衍為王績《醉鄉記》、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等,而無涉於傳奇。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其趣矣。(第八篇)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複非人。(第二十二篇)
《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於論議。蓋不安於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第二十二篇)
寓譏彈于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此類小說,大抵設一庸人,極形其陋劣之態,藉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於“打諢”。若較勝之作,描寫時亦刻深,譏刺之切,或逾鋒刃,而《西遊補》之外,每似集中於一人或一家,則又疑私懷怨毒,乃逞惡言,非於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抨擊矣。其近于呵斥全群者,則有《鍾馗捉鬼傳》十回,疑尚是明人作,取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發其隱情,然詞意淺露,已同謾駡,所謂“婉曲”,實非所知。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第二十三篇)
魯迅對不同的小說進行關聯比較,凸顯了這些小說的屬性與特點。這對我們認識各類小說很有幫助,對語文教學來說也是重要的參考。
魯迅在《史略》中呈現了大量他搜集到的此前不為人注意的小說,而這些作品是小說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這對我們把握小說發展演進的脈絡很有意義。例如,魯迅在《史略》第五篇呈現了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中的“陽羨鵝籠之記”:
陽羨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雲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坐,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肴饌。……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於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善。”女子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複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泄。”彥曰:“善。”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後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又晚,當與君別。”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彥大元中為蘭台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雲是永平三年作。
魯迅稱此小說“尤其奇詭者也”。他指出,這樣的故事題材早已有之且來自天竺。《酉陽雜俎》提到《舊雜譬喻經》有載:“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梵志少息,女複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複與共臥。梵志覺,次第互吞之,拄杖而去。”《觀佛三昧海經(卷一)》談到觀佛苦行時白毫毛相[1]有雲:“天見毛內有百億光,其光微妙,不可具宣。於其光中,現化菩薩,皆修苦行,如此不異。菩薩不小,毛亦不大。”魯迅認為這是“梵志吐壺”這一故事情節的淵源。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魏晉文人譯讀佛典,使得其中的故事得到流傳――“文人喜其穎異,于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魯迅以晉人荀氏的《靈鬼志》為例說明這一點:
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國來,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銀,自說其所受師,即白衣,非沙門也。嘗行,見一人擔擔,上有小籠子,可受升餘,語擔人雲:“吾步行疲極,欲寄君擔。”擔人甚怪之,慮是狂人,便語之雲:“自可耳。”……即入籠中,籠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擔之亦不覺重於先。既行數十裡,樹下住食,擔人呼共食,雲“我自有食”,不肯出。……食未半,語擔人“我欲與婦共食”,即複口吐出女子,年二十許,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臥;婦語擔人:“我有外夫,欲來共食,夫覺,君勿道之。”婦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籠中便有三人,寬急之事,亦複不異。有頃,其夫動,如欲覺,婦便以外夫內口中。夫起,語擔人曰:“可去!”即以婦內口中,次及食器物……”
《續齊諧記》與《靈鬼志》相比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書生吐出一女子後及女子吐出一男子後都有形象描寫:“衣服綺麗,容貌殊絕”,“亦穎悟可愛”。此外,《續齊諧記》中女子吐出男子前跟彥說:“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這些形象和情感描寫,就使文字超越了記事、志怪,其文學性增強了。書生與彥分別時送其大銅盤並說,“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這是較為典型的文學筆法,給讀者遐想的空間,有意猶未盡之感。
這些小說源自佛典,其內涵非常動人、值得思悟:我們似乎不是生活在一維時空,而是一個多維乃至嵌套的世界,哪個世界是真實的?我們倚賴的是哪個世界,我們相信的又是哪個世界?魯迅能將這些動人的小說擷選進中國小說史並追根溯源,基於橫縱關聯顯現出寄託深刻情意、永遠感動人的文學母題,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小說不朽的魅力。
總之,通過《史略》,我們能感受到魯迅帶著情感在勾勒中國小說發展的歷史。他選取了那麼多重要而有趣的小說,對它們進行動人的分析,使我們不僅能真切感受小說發展的脈絡,還能體會到小說特有的生命力,這無疑是我們在讀《史略》時應當細細品味的。
圖書信息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
佛教所說佛的三十二種形象之一,謂佛眉長有白色毫毛,長一丈五尺,平時縮卷於眉毛旁。該形象體現了佛家圓融互攝理論,以為世界萬事萬物均發源於心,心無大小,“相”亦無大小,故毛內有菩薩――菩薩不小,毛亦不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