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簡體書)
滿額折

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彙集了近幾年《人民教育》雜誌關於教育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成長故事和教育故事,呈現教育名家是如何成長、如何總結教育的過去和展望教育的未來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商業鉅子等行業精英對教育發出怎樣的呼喚,力圖為校長教師打開新的窗口,從社會的角度看教育。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都是教育教學領域的專家,長期專注于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並出版了很多相關的著作。這些研究有助於幫助教師克服倦怠狀態,找到成長的路徑,為教師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支持。

名人/編輯推薦

◎這裡有教育大家,還有學養深厚的名師、名校長。他們也曾初出茅廬,也曾經歷苦難坎坷,他們是如何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名師名家的?他們如何總結教育的過去、展望教育的未來?
◎教育不是孤島王國,教育培養的人終將走向社會。這裡還有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商業鉅子……在他們的成長中,教育給予了什麼?走到了行業的前沿,感應著時代鏗鏘有力的心跳,這些行業精英對教育又將發出怎樣的呼喚?
其實,這是一個漫長的教育調查。在這裡,我們看得到教育的過去,也看得到教育的未來。

總序

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翟 博

《人民教育》編輯部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之邀,出版這套叢書,可喜可賀。
創刊於1950年的《人民教育》雜誌,積聚了深厚的歷史財富、廣博的教育資源、深遠的影響力和良好的公信力,被讀者親切地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第一刊”。近幾年來,《人民教育》雜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方向性引領、專業化服務”宗旨,著力引領讀者深入探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課題,並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作出回應,獲得讀者高度認可。其中,既有對教育現代化、立德樹人、教育公平、教育質量觀等重大理論問題的思考,也有校長領導力提升、學校辦學的新經驗,還有教師發展的新思路,更有最前沿的學習方式的引介,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從《人民教育》近幾年發表的文章中,精選、分類結集成冊,既充分發揮了文獻的長遠價值,便於讀者系統閱讀,也能夠更好地擴大傳播面。在當前轉瞬即逝的刷屏式海量、碎片閱讀背景下,高水平的專業文章更能夠幫助讀者聚焦關注點,提高閱讀的獲得感,提升專業水平。
具體而言,《人民教育》精品文叢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叢書立足於新時代中國基礎教育的歷史使命,對重大教育課題和重點難點問題給出了豐富且可資借鑒的回答,是引領、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珍貴文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論斷,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處理好德與才的關係,解決好德與才相統一的問題;要讓學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認真探索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深入研究立德樹人的理論,是新時代給基礎教育提出的重大課題。
在這一背景下,基礎教育需要切實承擔起一系列重大使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落實,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培育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全過程,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傳承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要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質量觀。要重新思考、踐行好學校、好校長、好老師的標準。堅持育人為本,轉變教育思想觀念,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素質。從單純以學科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指標轉到全面發展的理念上來;從關注少數尖子生的發展轉到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上來;從過於強調統一步調轉到更多關注個性發展上來。
《人民教育》精品文叢,正是站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前沿,圍繞以上重大課題、重要使命,組織國內頂尖專家、優秀校長教師,提供前沿思想理念和腳踏實地的解決方案。《新時代學校使命》一書,由社評和《人民教育》核心議題的前言構成,高度凝練了對當前教育問題的思考,包括教育自信、教育質量觀、核心價值觀教育、美育、教育活力,等等。《身體教育學》一書,力圖借助“身體教育學”這個最新概念,以整體的觀念來推動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中國實踐》一書,期待帶動整個基礎教育質量觀的變化,以適應未來對人才和教育的要求。《名校的那些“秘密”》一書,以活生生的案例來展示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管理、課程、空間設計等諸多實踐路徑。《還可以怎樣學習》一書,聚焦近年來學生發展素養目標的變化,以全球視野介紹更廣闊、更多樣、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專注于校長的價值領導力、課程領導力、教師領導力和溝通領導力等核心要素的實踐解讀。《老師,你為什麼不再進步了》一書,關注教師的成長與高原期突破。《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一書,彙集教育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成長故事和教育故事,力圖為校長教師打開新的窗口,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教育。
第二,叢書集中展現了中國教育實踐經驗與智慧,引導讀者建立和提升教育自信。
中國教育質量迅速提升的一個重要秘密,就是中小學的每一堂課,都在努力體現國家戰略、國家意志,國家頂層設計與一線微觀實踐高度融通呼應。
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美好教育的熱烈追求,是中國教育成功的重要動力。縱觀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對美好教育的追求,成為教育發展、教育工作者改革創造的重要驅動力。這套叢書中提煉的好學校、好校長、好教師的改革經驗,無不是在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殷切期盼。
與時代潮流合拍,創造高品質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經驗。近年來,中小學湧現了一大批好校長、好教師,就在於他們敏銳地抓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大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養成法治思維,涵養博大的精神世界,從宏觀上保障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同時,近年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突破點,是從主要關注教學方式層面的改進轉向學校整體層面的變革,體現了與新時代精神的密切呼應。
從這套叢書中還可以看到如國家認同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文化、課程構建與優化、選課走班制度等方面的具體操作經驗。這些都是我們的中小學紮根中國大地實實在在幹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基礎教育之所以卓越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教育自信的來源,值得學校校長、教師認真研讀、借鑒。
第三,叢書呼籲教育工作者乘著新時代的東風,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偉大的學校,不是僅僅為升學服務的學校,而是要為學生未來創造美好生活的學校。美好生活,不僅意味著謀生就業能力,也意味著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精神世界,厚重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健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偉大的學校,也不僅僅是學生成長的樂園,還應該是教師的人生幸福所在。教師的幸福與學生的發展密切相關。只有當教師從心底裡認同教師職業,才能真正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之中,也才能獲得自身職業價值的實現,收穫作為教師的幸福。偉大的學校,善於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幫助教師獲得成就感。這也是《名校的那些“秘密”》等書揭示的秘密所在。
偉大的校長,其領導力不僅體現在過硬的政治素質、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上,還體現為優良的道德品質,更要有教育的定力,“習慣于擇高處立,尋平處坐,向寬處行,務實,求穩,但內心卻嚮往教育的理想,一切為了民族的未來”。偉大的校長,是善於成就教師的校長。李烈感言:“當我哪一天不再做校長時,如果老師們在背後這樣說:‘李烈當校長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在快樂地工作著’,那就是對我最高的褒獎了。”偉大的校長還應是優秀的學習者,善於在繁忙的事務間隙,終身學習,反思完善。在工作中,偉大與平庸的區別往往在於能否不斷注入生命的激情,能否不斷發現心靈偉大的教師和存在無限發展潛能的孩子。
偉大的教師,首先是一個精神燦爛的人。教師是深度參與學生精神生活的引領者。無論是做“四有”好老師,還是做好“引路人”,教師自身的精神修養是前提,這包括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養、對豐富個性的包容、對人的發展性的充分認識、傳遞正能量的意識和能力、溝通的藝術、自我情緒管理,等等。善於發現美是他們共同的特質。他們還是一群積極回應環境的人,能夠敏銳地發現新問題,通過學習、思考、行動來調整自己,跟著時代一同進步。這些偉大教師的特質,讀者可以從《老師,你為什麼不再進步了》《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等書中充分感受。
中國社會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社會轉型、技術變革等都給基礎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考驗著我們隊伍的素質,更考驗我們的學習能力。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願讀者在這套叢書中,能夠充分感知新時代對我們提出的使命和要求,瞭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脈絡,把握學校辦學的正確方向和科學規律,發展和培育偉大學校、偉大校長、偉大教師成長的“基因”,立志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為偉大的時代貢獻自己的價值。

2018年7月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





技藝之上是道德與精神

賴配根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這裡所說的“志”,不是簡單地定下一個職業目標,而是超越庸常、世俗的“大志”。
有“大志”,為稻粱謀的“職業”才能轉化為“事業”,進而昇華為“志業”。
好老師的成長之路亦是如此。
用思想豐厚課堂的中學語文老師黃厚江說:“我不止一次與學生說過,等黃老師走了,請你們記得在我的墓碑上刻下一句話:這裡躺著一個熱愛語文的人。”這不禁讓人想起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誌銘:“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於此。他曾經生存、寫作、戀愛。”

這是一位學科老師偉大的志向,把語文當作精神的聖殿,把語文教育當作生命意義的全部。
多年兢兢業業當好校長的沈茂德以作家劉墉的話激勵自己:“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總往高處爬,它使你總有個奮鬥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他就這樣帶著敬畏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朝向心中的教育高山攀登。
有了這樣的志向,有了心中的“人生高山”,就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一個人,包括教師走向卓越。
如今叱吒風雲的馬雲,當年高考落榜,去蹬三輪掙錢,不承想在火車站撿到一本路遙的《人生》,讀罷,為書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堅強所感動,決定重新參加高考。他的命運由此改變。
以語文教育為志業的黃厚江,談起自己的職業生涯時說:“從1980年走進語文課堂起,我從未停止過自己的修煉。我常常晚上和學生一起上晚自習,讀書寫作,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我讀刊大讀函大,彌補自己沒有真正進過大學的缺陷;為了填補古詩文素養的匱乏,星期天我在學校附近的田野裡誦讀《離騷》,背誦‘大江東去’……”臨近退休,他還一遍一遍地讀《論語》……
年輕的沈茂德初為人師時,也有過類似的修煉:告別一切娛樂活動,利用一切業餘時間讀書學習、求教名家。
所有作出一流成績的人莫不如此。
著名作家蘇童有一個觀點:有沒有“讀好”,對能不能“寫好”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只是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怎樣閱讀都無可厚非。但如果希望通過閱讀對寫作有一定的益處,系統合理地讀書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每一個初涉寫作的人都要耐著性子大量地閱讀偉大作品,珍視每一個與偉大作家精神相通的機會。那些讓自己記憶深刻的作家作品會影響自己一生的寫作。”
為什麼有“大志”的人才能作出大的業績?
每一門職業都需要技藝,但技藝之上是道德、精神。一流的技藝需要一流的道德為基石。
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先生說:“一個偉大的作者是用生命來寫作作品的,是用生活來實踐作品的。詩的高下優劣,就看詩人思想品格修養志意的高下優劣。教古詩詞,最該教給小孩子的就是,詩歌裡詩人的美好心靈和品格。”
國學大家樓宇烈倡導“以道統藝,由藝臻道”。比如唱曲,“不是為別人唱,而是為自己唱,並不是去比較唱得好不好。從本質上講,不是為了表演,是為了陶冶心情,是自我修養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現在很多人把藝術當作一種資本去追名逐利,從根本上違背了藝術自身的本質”。
正是在對“道”的不懈追求中,才成就驚人的技藝。
問題是,一個人的“大志”從何而來?
古今中外的賢哲們已經昭示,只有把有限的個體向更廣大的精神世界敞開乃至融入其中,一個人的生命意義才會敞亮,乃至長存。
東京大審判中的中國大法官梅汝璈之所以在艱難的困局中為國家爭得了尊嚴,就是因為他雖然是一名學者,但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他曾赴美留學,並遊歷英、法、德、蘇等國,回國後,他選擇到山西大學任教,後來輾轉多所大學。他常常用“恥不如人”勉勵學生:“清華大學和山西大學都是外國人利用中國的‘庚子賠款’興辦的,其用意在於培養崇洋的人。因此我們必須‘明恥’,恥中國的科技文化不如西方國家,恥我們的大學現在還不如西方的大學,我們要發奮圖強以雪恥。”

著名科學家師昌緒說:“我們這代人為什麼愛國情結根深蒂固,因為中國受國外欺辱太深。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但我們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夢,就是‘中國強’。我的夢想就是祖國的強盛!”
中學數學老師張思明之所以在業界知名,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他不是為自己而教,而是為中華之崛起而教。他說:“如果說以前的我努力地學習與工作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那麼留日回來的我對自己有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和追求,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儘早地完成讓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學生‘站起來’的歷史使命。”
一個人怎樣才能自覺融入這樣的偉大精神洪流之中?
核心就是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上海復旦附中的語文老師黃榮華說得好:“我有時在語文組開玩笑說:沒有到過北京的人不能教語文,不知道杜甫身葬何處的人不能教語文。這句玩笑話的背後,其實是我對教育意義的一種思考與詮釋。”
願您翻開此書,遇見偉大的心靈,找到讓您怦然心動的“志業”。

2018年7月
(作者系《人民教育》副總編輯、編審)

書摘/試閱

葉瀾:教育要先讀懂“人”

龐慶舉

從教50餘年,葉瀾的自我定位是“一位甘心以教育學為志業的學人”。
“我為什麼願意做教育學人?”葉瀾說,“因為教育的豐富複雜,需要以研究者個體生命的全部豐富性去體悟、理解和表達,做教育學研究令人永遠有學習的衝動。教育學人的生命會因此越發豐富、美麗和幸福。”
把教育中的“人”找回來
1958年,葉瀾懷著“培養老師”的憧憬,報考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1962年畢業留校任教。從此,葉瀾走上了教育學研究的軌道。當時,教育學屬￿“綜合/複雜”學科,相對晚熟,在學科之林中處於弱勢地位,要“以教育學為志業”,註定充滿挑戰,任重道遠。
1980年,葉瀾遠赴南斯拉夫訪學。中外對比下,葉瀾意識到當時的中國教育學中缺了“人”。本是圍繞“人的成長”開展的教育學研究,卻偏偏看不到“人”,這是多麼大的失誤啊!沒有“人”的教育學是機械的,若以此指導教育實踐則是可怕的。她認定,教育學要發展,必須把教育學中的“人”找回來。
為了全身心地投入研究,葉瀾主動辭去了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的職務。2006年8月的那次總理座談中,她說:我是“教育學”教授,對教育學研究的熱情和心甘情願,幾十年不減分毫。
為了找到更多圍繞“人”的研究啟發,她走進學校,然而越是尋找,越是失望:在學校教育中,她看到了教材,看到了剛性的管理,卻絲毫看不到“人”。越是缺乏,就越是堅定了她完善教育學研究、改進教育實踐的決心。
從此,教育學研究和教育實踐中共同的漏洞,成為葉瀾走進教育深處的門。爾後,“生命·實踐”教育學和“新基礎教育”成為葉瀾志業的“天”“地”雙螺旋。
先讀懂學校,再診斷、重建
為了讀懂學校、校長和老師,葉老師堅持每學期進學校,進學校必進課堂,與校長、教師深入接觸和交流。她最喜歡坐在門口第一排,與黑板和學生呈45°角,師生交互的全景悉收眼底。她說,這能讓她有根據地作出判斷,給出切中肯綮的建議。課後必研討;若時間允許,研討後還和學校領導、教師開座談會。
在每一個“新基礎教育”現場研討會上,如果葉老師在場,她一定是記錄最投入、對話最切中要害的人。她筆記本上的記錄工整而又繁密,各種特殊符號、旁注、圈聯、歸納,不同色筆的標識,活像“鬼畫符”。
研討的內容多針對現實問題,大量時間是在診斷哪裡有問題,怎樣可以更好(“新基礎人”稱之為“捉蟲”和“喔效應”),如何“二度”反思―重建,“發現問題就是發現發展空間”是“新基礎教育”的教研文化。
這種文化的形成非朝夕之事,它是在葉老師的表率、引領下,以“相約星期二”合作研究制度、“長程策劃與階段推進”等研究策略為保障,在大學專業人員“深度介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日常研究性變革實踐中,逐漸養成的新行為習慣。
有一次在外地研討,葉老師聽到一節九年級語文課《唐雎不辱使命》,其中一個環節是通過誦讀、表演等體會唐雎和秦王的人物性格。現場,學生有各種讀法和表演風格。評課時,大家主要圍繞如何借助文本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研討。
葉老師評課時首先肯定了這樣的研討很好,關注到用語文的因素提升對人物內在精神的理解。接著,她話頭一轉:
“這讓我想到,教師要善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研究學生。研究學生不是說要通過問卷、座談,學生其實在課堂上在不斷向教師呈現自我。孩子對於唐雎和秦王對話的理解,說明他們善於體會,摸透了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唐雎說‘未嘗聞’天子之怒,不是不知天子之怒,而是雖然知道,但是含蓄,讓秦王的張狂進一步表現出來,這是弱國使者與強國國君對話的智慧和策略。初中生容易叛逆,是個讓教育頭痛的難題,但孩子對文中人物的理解、揣摩,說明孩子能夠且善於體會他人,這對教育研究、實踐和青少年成長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現在,大多數老師研究學科內容的意識遠遠強于研究學生的意識,但是恰恰只有研究透學生,把握住學生的成長狀態,才能做‘人師’,才能真正對兒童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讓我們一起學做人師,學著在課堂裡、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研究學生現有的問題和可能達到的高度,從現有的問題走出,讓更多的學生從現有的高度走向可能達到的高度。我們在這方面再下功夫,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課堂,再來設計,這樣不可能有倦怠!教育世界如此豐富!充滿了需要思考、創造的事情,我們哪裡有空倦怠?!只有無所事事、不做研究,才會倦怠。”
這樣的打開式、提升式評課,不僅沒有脫離具體文本、真實教學,而且貼近學生的成長需要和成長階段的關鍵期,貼近教師的生存方式,對教師反思、重建,對學生發展,對課堂本身的生命成長,都有啟迪價值。這種形式的研討會很受教師的歡迎,每逢研討,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往前坐。
葉老師不僅在研討現場善於傾聽、捕捉、互動、提升,而且在研討之前的“備課”和研討之後的“課後作業”上都下大功夫。每次研討前,她都會仔細閱讀手頭收到的材料,哪怕只是一張安排表或目錄,從中讀出安排背後的思路、策略及人員的分佈與成長。
同時,葉老師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學校提交的材料,無論多忙,都要抽空提前閱讀、梳理,從中診斷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發現新的創造、階段問題與發展空間。葉老師說,有了“行與知”“事與人”“創造與問題”交互解讀的“深度備課”,現場努力傾聽、捕捉、判斷、提煉,相互之間才能進行既讀懂又促進的重建式對話,促進合作者更加明晰“自我”的發展狀態與可能,在原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事實上,許多訪談者也談到:之所以能在合作共生中創造教育新天地,是基於日常持續的“深度”介入,基於日常積澱的相互“讀懂”。
研討之後,凡是對方提交的材料,葉老師依然要及時梳理,及時反饋;沒有“課後作業”時,葉老師則在頭腦中對研討現場進行“回放”“重播”。把學校發展揣在心裡,殫精竭慮,反復思量,這背後是怎樣的熱愛和甘心!
2014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深度訪談:讀懂創造教育新天地的人們――葉瀾與“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校部分校長訪談錄》,書中葉老師為所有“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校校長,逐一“畫像”。既有訪談前拿到基本情況表的“素描”,也有訪談現場即時的“速寫”,還有訪談後的“工筆寫意”。校長、老師們的形象,從執行者變成了實踐創造者,從方法的操作工變成有信念的教育者。
喚醒人更好的自我
其志即其行,其業即其人。對生命的尊重、熱愛和“讀懂”,與生命間的“互動生成”,不僅是葉老師的研究常態,也是她待人接物的習慣作風。
有一次外出作報告,葉老師在進報告廳前上樓時不慎摔傷,無法站立。邀請方勸她暫停報告,先去醫院。但葉老師聽說報告廳已坐滿,過道也站得水泄不通,有的聽眾為了聽這場報告還提前4小時就來占座,她不能辜負聽眾。葉老師當時已無法站立,在塗抹藥膏、作簡易包紮處理後,我們抬她到講臺,一路上她不停地對我們說“謝謝”。說謝謝的時候,她望著我們每一個人。是的,她的眼裡看到的是每一個具體、豐富的人。
她堅持作完了近兩小時的報告。邀請方說:“她完全可以只講一半啊!”
葉老師住院期間,請了一位中年女護工,跟葉老師交流後,護工說,“我們配合很默契”“我好久沒有聽到這樣暖心的話了”。
葉老師不僅說暖心的話,還從護工的故事裡讀到了淳樸、勤勞等與土地相連的精神氣息,反思城裡人的精神缺氧,思考民工過年回鄉潮、兒童精神成長中的大山、城鄉差距等問題。“城市化的過程不只是改變農村的經濟和教育貧困落後,也要改變城市的浮華和狂妄自大。這需要兩類人之間相互尊重、欣賞、學習,從對方身上吸取精神能量,改變自己的不足。人逐漸變了,我們才會有新型的農村與城市。永遠不要把別人只當作你的工具,你才會看懂每一個具體和豐富的人。”這是被縛在病床上的葉老師說給我們聽的話……
她常感歎:“我的身邊都是好人,我經常遇到好人!好福氣吧!”其實,人不同程度地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教育者的偉大就在於能在不經意間喚醒人好的、向更好的那一面,不斷激發出人渴望變得更好、追求自我完善的內在發展需要。“經常遇到好人”,其實是她善於煥發人更好的那個自我。

作者單位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原載於《人民教育》2016年10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