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不平等的代價(珍藏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不平等的代價(珍藏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幾十年的不平等,造就了今日的美國

美國不平等的根源是尋租泛濫,即少數精英通過剝削、掠奪和兼並而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真正創造財富的活動,卻慢慢變得無人問津。

新自由主義與無限制的自由市場泛濫更加速了這一進程,強者恒強、弱者恒弱。1%的人擁有了99%的人都難以企及的財富。

對此市場原教旨主義者辯稱:“犧牲公平可以帶來效率。”

現實卻是不平等吞噬了就業,斷送了經濟增長的可能性。

對不平等的放任自流不但扼殺了美國的經濟前途,而且扭曲了美國的政治制度,並控制了美國的媒體。

在無數為造成不平等的的制度搖旗吶喊的歡呼聲中,作者感覺自己仿佛處於小說《1984》所描繪的世界。

本書揭開了不平等的真相,並駁斥了各類謬論。

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通過本書向我們揭示了經濟學教科書很少提及的,市場殘酷的一面。


作者簡介

約瑟夫·E. 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全球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時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全球思想委員會的聯合主席。

2001年,他因對信息經濟學的開創性工作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此之前,他還獲得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斯蒂格利茨教授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是著名的經濟學教育家之一。

他還曾擔任克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等一系列重要職務。


名人/編輯推薦

“成為富人的方法有兩種:要麼創造財富,要麼掠奪財富。”

“美國的政治體制給了上層群體過度的權力,後者運用權力制定了有利於自己的經濟規則,從公眾那裡攫取了大量利益。經濟學家給這類活動起了個名字:尋租,即獲得收入不是因為創造了財富而得到應有回報,而是因攫取了大量他人創造的財富。”

“企業CEO總在試圖說服別人:個人因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得高薪是合理的,為了讓他們持續做出貢獻,他們需要持續的激勵......但這些理由都是騙人的,這些收入根本不和績效掛鉤,績效好的時候高,績效低的時候照樣高,績效好的時候叫‘激勵收入’,績效差的時候叫‘留任收入’。”

“在某些國家,有錢人可以直接買通政客,但美國的政客通常不這麼蠢,他們不會接受塞滿錢的信封。這些錢會進入競選活動,進入他們所處政黨的保險箱,甚至會在離任後兌現,這種現象被稱為‘美國式腐敗’。”


前言

歷史總會見證這樣的時刻:全世界人民似乎聯合起來反抗,高呼情況不對頭,必須要變革。這正是喧囂的1848年和1968年所發生的情況,這兩個多事之秋都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誕生,或許2011年也將被證明是這樣一個歷史時刻。

開始於北非海岸在線一個小國家突尼斯的一場青年起義波及附近的埃及並蔓延到中東其他國家。在有些國家,抗議的火花似乎暫時熄滅了;但在另一些國家,小規模的抗議卻促成了劇烈的社會變革,推翻了像埃及的穆巴拉克和利比亞的卡扎菲這樣執政許久的統治者。很快,西班牙、希臘、英國、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紛紛走上街頭,遊行示威。

2011年,我很高興應邀訪問了埃及、西班牙和突尼斯等國家,並在馬德裡的麗池公園、紐約的祖科蒂公園見到了抗議者,還在開羅與一些參加過解放廣場示威活動的青年男女進行了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清楚地覺察到:盡管具體的抗議原因因國而異,特別是中東地區的政治不滿與西方國家的大不相同,但是這些抗議之間卻存在著某些共同的主題,普遍的理解就是這些國家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在很多方面是失敗的,並且相當不公平。

抗議者是對的,情況的確有些不對頭。我們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應該做的與實際做的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變得越來越大,難以忽視。世界各國政府沒有致力於應對包括持久失業在內的各種關鍵經濟問題,並且隨著公平這一普遍價值觀被少數人的貪婪侵蝕,人們的不公平感變成了一種背叛感。

突尼斯和埃及的青年人起來抗議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厭倦了那些陳腐僵化並且以全社會其他人為代價來保護自身利益的領導者,同時這些青年人又沒有機會通過民主的途徑來呼吁變革。不過,西方民主國家的選舉政治也同樣失敗了。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對選民承諾“變革,你可以相信”,但他隨後推出的經濟政策在很多美國人看來與以往的並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在美國和其他地方,希望就體現在這些得到父母、祖父母和老師支持的年輕抗議者身上。他們既不是革命者也不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並不想推翻現行制度,他們仍然相信民選制度或許行得通—只要政府還記得要對人民負責。抗議者走上街頭的目的就是推動制度發生變革。

2011年5月15日開始的西班牙示威活動中,年輕的抗議者打出的口號是“憤怒的一代”,他們的憤怒源於金融業某些人士的不良行為造成太多的西班牙人承受太多的痛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班牙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了40%。在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抗議者也喊出同樣的心聲:一邊是許多人失去住房和工作,另一邊是銀行家坐享大筆獎金,這種不公平的現象真的讓人惱火。

但是美國抗議活動的關注點很快就轉而觸及美國社會更廣泛的不平等現象。年輕的美國抗議者把口號變成了“那99%的群體”,這口號與我先前為《名利場》雜志撰寫的一篇文章的標題相呼應。《1%的群體所有、所治、所享》1,該文描述了美國社會中日益加劇的不平等以及一種向上層群體傾斜的政治體制。

當今有三大主題響徹全球:第一,市場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它顯然既無效率也不穩定;第二,政治體制並沒有糾正市場失靈;第三,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在根本上都是不公平的。盡管本書關注的是存在於當今美國和其他某些發達工業化國家中的過度不平等現象,但本書也解釋了這三大主題是如何密切相連的:不平等是政治體制失敗的成因和後果,不平等也造成了經濟體制的不穩定,經濟體制的不穩定又加劇了不平等—這種惡性下降式螺旋使我們順勢而下,要突破這種困局只能借助於下文所述的協調一致的政策。

在聚焦不平等問題之前,我想先描述一下美國經濟體制中存在的廣泛的市場失靈現象,權當做一番鋪墊。

市場失靈

很顯然,市場並沒有像它的鼓吹者宣稱的那樣有效運行。市場本應該是穩定的,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表明市場可以變得極其不穩定並產生破壞性後果。銀行家不惜冒險,如果不是政府援助的話,這些冒險會將他們自身和整個經濟卷入漩渦。不過,當我們仔細審視經濟體制時,就會發現這並非偶然:銀行家是受到激勵才這樣冒險的。

市場的優點本應是它的效率,然而現在的市場顯然不是有效率的。經濟學最基本的法則是需求等於供給,這是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存在著大量未滿足的需求,比如,使窮人擺脫貧困所需的投資、促進非洲和其他大洲欠發達國家發展所需的投資、改進全球經濟以應對全球變暖挑戰所需的投資。同時,我們又有大量未充分利用的資源—閑置或者產能沒有達到最大化的工人和機器。失業,尤其是市場不能為眾多公民創造工作的結構性失業是最嚴重的市場失靈,是無效率的最大根源,也是不平等的一個主要原因。

截至2012年1月,大約有2500萬想找到全職工作的美國人不能如願以償。

在美國,數百萬家庭失去了住房。2012年5月,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失去住房的家庭已經達到了800萬,還有400萬家庭面臨失去住房的危險。於是我們看到:一邊是空置的住房,另一邊是無家可歸的人。

但即便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經濟也並沒有實現預期的承諾:雖然GDP有所增長,但多數美國公民發現自己的生活標準受到了侵蝕。如第1章所述,對多數美國家庭而言,即便在經濟衰退開始之前,他們的收入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也已經低於10年前了。美國雖然制造了一部了不起的經濟機器,但顯然這部機器只為處於上層的人服務。

形勢嚴峻

本書是關於為什麼對於多數美國人而言美國的經濟體制是失敗的,為什麼不平等加劇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以及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的。本書所持的觀點是我們為不平等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經濟體制不穩定、缺乏效率、增長不足,並且民主陷入危機。更糟的是,由於多數美國人認為美國經濟體制會失敗,政治體制又似乎為金融業所控制,因此他們對於美國的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和全球影響力的信心都減弱了。現實表明,美國不再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國家,而且金融業侵蝕了我們長期標榜的法治和正義,這使得我們的民族認同感也陷入了危機。

在有些國家,占領華爾街運動與反全球化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兩者也確實有共通之處:都認為情況不對頭,都相信變革有可能。然而,問題並不在於全球化不好或是根本就是錯的,而是許多政府管理全球化的效果太差—完全是為了滿足特殊利益集團的需要。全世界各民族、各國家和各經濟體之間的相互聯系既可以有效促進繁榮,也可以迅速傳播貪婪和苦難。市場經濟也是如此:市場的力量相當強大,卻沒有內在的道德質量。我們必須決定如何管理市場經濟。過去200年來,市場的最大貢獻體現在促進了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這種提升遠遠超過先前2000年的總和。雖然政府在這些進步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一事實通常得不到自由市場倡導者的承認。另外,市場也能積聚財富,也會把環境成本傳遞給社會,還會虐待工人。鑒於這些原因,顯然市場必須被馴化和調和,才能確保其為多數人的利益服務;而且馴化和調和必須反復進行,才能確保市場繼續為多數人的利益服務。在美國歷史上,這種情況曾出現在“進步時代”(ProgressiveEra),當時競爭法案第一次被引入;也曾出現在羅斯福新政(NewDeal)時期,當時社會保障、就業、最低工資等相關法律被引入。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及世界各地其他抗議者所傳遞的信息都是:市場必須再一次被馴化和調和。不這樣做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在一個普通民眾可以表達內心想法的民主國度,如果市場體系年復一年地使這些民眾的生活越來越糟,那麼就難以維持一種開放和全球化的市場體系,至少不是以我們所知的形式維持。兩者之一必須做出讓步—要麼是我們的政治,要麼是我們的經濟。

不平等與不公平

即便本身是穩定和有效率的,市場也經常會造成高度的不平等,從而給人以不公平的感覺。現代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如第6章所述)揭示了個體對於公平的重視。造成人們走上街頭抗議的原因正是對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不公平感,而不是其他什麼東西。在突尼斯、埃及和中東的其他國家,遊行示威的爆發並不僅僅因為工作難找,更是因為有限的工作機會都給了有政治背景的人。

在美國和歐洲國家,情況似乎更公平些,但也僅限於表面。那些以最優成績畢業於最好學校的人就有更好的就業機會。這種制度的弊端在於,富有的家長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於是這些學生日後就有更大的機會進入精英大學。

美國人認為占領華爾街的遊行示威者說出了他們的心聲,這就是為什麼盡管示威者的人數相對不多,卻獲得了2 / 3美國人的支持。如果對這種支持有任何懷疑的話,不妨看看這個事實: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剛一表示他要清除靠近華爾街的祖科蒂公園示威者的營地,示威者就幾乎在一夜之間收集到了30萬個簽名來支持示威活動,並且這些支持者不僅僅來自窮人和對政府心懷不滿的人。警察以暴力手段清除了奧克蘭市中心的示威者營地,雖然這在第三天參加抗議遊行的3萬人看來似乎過於粗暴,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警察還是表達了對示威者的支持。

金融危機給予了人們一種新認識:我們的經濟體制不但沒效率、不穩定,而且根本不公平。事實上,在危機餘波未了之際的最近一次民意測驗中,幾乎一半以上的人持這種看法。這種看法是有確鑿理由的:金融業的許多人(我稱之為“銀行家”)得到巨額獎金,而那些受到因這些銀行家引發的金融危機衝擊的人卻連工作都丟了;政府能幫助銀行渡過難關,而對那些並不是因為自身錯誤而數月找不到工作的人,就連延長他們的失業保險都不願意;7對於那些失去家園的數百萬民眾,政府除了給予象征性的幫助,其他什麼也沒提供。金融危機當中所發生的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決定人們工資的並不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而是其他東西:銀行家拿到了大筆報酬,即便他們對社會甚至對自己所在公司的貢獻都是負的。精英和銀行家獲得的財富似乎來自他們能夠並且願意利用其他人。

美國價值觀中關於公平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方面就是機遇。美國一直視自己為一個機遇平等的國度。霍雷肖·阿爾杰的小說描寫了從社會底層打拼到上層的成功人士,這正是“美國夢”的一部分。然而,正如我們將在第1章中解釋的,“美國夢”已蛻變成軼事或故事。現在美國人從底層奮斗到上層的機會少於其他發達工業國家的人們。

有句俗語,富不過三代,就是說上層群體必須努力工作才能保持地位,否則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就會迅速滑向社會底層。但是正如第1章將詳細講述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個“故事”,因為上層人物的後代更有可能繼續待在那個位置。

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和全世界的年輕抗議者都把他們父母和政客說的話當真了—就像50年前在民權運動中美國青年所做的那樣。當時,在非裔美國人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情況下,美國青年審視了平等、公平、公正等價值觀,發現美國的政策亟須完善。今天,他們就美國經濟和司法體系的運行效果審視了同樣的價值觀,發現該體系對於美國窮人和中產階級而言也是不盡如人意的—不僅是對少數族裔,對各種背景的多數美國人也是如此。

假如奧巴馬總統和美國的司法制度能對那些把經濟帶到崩潰邊緣的家伙判定某種“瀆職罪”的話,那麼也許可以說該制度還是起作用的,至少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問責制。然而實際上,那些本該被定罪的人卻常常沒有被指控;就算他們被指控了,通常也會被判無罪或者免於定罪。對衝基金業內的幾個人因為內部交易被定了罪,但這不過是個小插曲,只是為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引發這場危機的不是對衝基金而是銀行,但銀行家幾乎個個逍遙法外。

如果沒有人因為所發生的一切被問責,那麼就說明問題出在了我們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上。

從社會凝聚到階級斗爭

在對於美國社會不平等現象的爭論中,“我們是那99%的群體”這一口號或許標志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美國人總是回避階級分析,一直喜歡把美國看成一個中產階級國家,這種看法把我們凝聚到了一起。上層階級與底層階級之間、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是應該存在區別的。但是如果一個基於階級的社會的特征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向上遷移的前景非常黯淡,那麼美國可能比舊時歐洲更強調階級差別。事實上,當前美國的階級差別遠大於歐洲。8那些屬於99%群體中的人雖然仍遵循著“我們都是中產階級”的傳統,卻稍微有些調整:他們意識到實際上他們並不是一起向上遷移的。絕大多數是一起受苦,而最上層的1%群體卻過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那99%群體的運動標志著打造一個新聯盟的企圖—一種新的民族認同感,它不是基於杜撰的普遍中產階級,而是基於我們經濟和社會中存在的經濟差距的現實。

多年以來,美國社會上層人群與其他社會成員似乎達成了這樣一種默契:我們提供給你們工作和繁榮,但你們要讓我們拿走大筆的獎金;你們大家也能分到一份,不過我們的份額要更大。時至今日,貧富階層之間這份一直都很脆弱的默契終於破碎了。那些屬於1%群體的人攫取了社會財富,留給那些屬於99%群體的人的只有焦慮和不安。換言之,絕大多數美國人根本就沒有從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獲益。

我們的市場體系正在侵蝕基本價值觀嗎

雖然本書關注的是平等與公平,但另一種基本價值觀似乎也受到了我們體制的衝擊—公平競爭感。這種基本價值觀念的存在,本應使那些違背該價值觀的人有罪惡感,比如那些從事掠奪性貸款的家伙、那些把有如定時炸彈的抵押貸款放給窮人的家伙、那些設計了各種“計劃”造成幾十億美元透支從而收取過高手續費的家伙。然而令人詫異的是,有罪惡感的人少之又少,有揭發行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們的價值觀念出了某種問題,有些人不擇手段來實現掙更多錢這一目的,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表現為剝削我們中最窮和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9

對於所發生的這一切,大部分只能用四個字來描述—“道德缺失”。在金融業和其他領域工作的很多人的道德指南出了問題。當一個社會的規範以很多人喪失道德指南的方式發生變化時,這足以說明該社會出了大問題。

資本主義似乎已經改變了那些被它俘獲的人。那些初到華爾街工作的人都是最聰明的人,除了上學時成績更優秀,他們與大多數美國人沒什麼不同。但當這些人發現,在華爾街的工作就時間而論少得離譜,但工資收入卻高得驚人時,他們就把那些尋求救世良方、創造新興產業或幫助窮人脫貧的夢想都拋到腦後了。隨後頻繁上演的一幕是:那些夢想不僅被擱置一旁,而且被徹底遺忘了。

因此,人們對於大公司(不僅是金融機構)有一大堆的不滿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煙草公司暗地裡把它們的有害產品做得更容易使人上癮,還試圖使人們相信沒有什麼“科學證據”能證明它們產品的毒害性,其實它們自己的檔案裡存著的都是相反的證據。埃克森石油公司同樣花大筆錢試圖使人們相信證明全球變暖的證據不足,然而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其他科學機構都提供了充分證據表明全球變暖。正當美國經濟尚未擺脫金融業違法行徑的重創時,英國石油公司(BP)的石油泄漏事件揭示了公司不顧後果行事的另一面:不謹慎的石油開采不僅危害了環境,還威脅到墨西哥灣以捕魚業和旅遊業為生的數千人的生計。

如果市場果真兌現了諾言,改善了多數公民的生活水準,那麼所有的企業原罪、所有的社會不公、環境受到的破壞、窮人受到的剝削等一系列問題或許都可以被原諒了。但是對於年輕的憤怒者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抗議者而言,資本主義不但沒有實現諾言,反倒造成了一系列始料不及的結果—不平等、污染、失業。最嚴重的是,價值觀墮落到了極點:什麼都可以做,而且不會被追究責任。

目次

前言

致謝

第1章 美國的1%問題/1

水漲未必船高 / 4

大衰退使艱難的生活更加艱難 / 10

機會 / 19

近看上層群體:攫取了更大的一塊餅 / 22

國際比較 / 23

結語 / 26

第2章 尋租與不平等社會的產生 / 31

一般原理 / 36

尋租 / 42

第3章 市場與不平等 / 57

需求和供給定律 / 58

全球化 / 64

超越市場力量:我們社會中的變革 / 70

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 / 77

整體情況 / 83

第4章 為什麼不平等這麼重要 / 89

不穩定與產出 / 91

高度不平等導致一種效率和生產率都較低的經濟 / 98

不平等與效率之間的假定取舍 / 112

所謂激勵薪酬的逆向效應 / 115

結語 / 123

第5章 險象環生的民主制度 / 127

破壞民主政治進程 / 129

全球化、不平等與民主制度 / 149

結語 / 156

第6章 1984降臨美國 / 157

現代心理學和經濟學的一些基本要點 / 160

戰爭武器 / 175

作為對感知爭奪的政策之爭 / 178

大思路之爭:政府與市場失靈 / 185

思想之爭的勝利 / 192

結語 / 199

第7章 所有人的正義嗎?不平等侵蝕了法治 / 201

我們為何需要法治 / 202

掠奪性貸款 / 206

破產法 / 208

次貸危機與法治管理 / 212

基於事實還是基於法律 / 218

結語 / 222

第8章 預算之戰 / 223

赤字的歷史 / 224

一箭“三”雕 / 228

揭露赤字議程:保持和擴展了不平等 / 238

迷思 / 242

財政緊縮 / 248

結語 / 253

第9章 由那1%群體制定並為其服務的宏觀經濟政策與中央銀行 / 257

現代宏觀經濟學與貨幣政策怎樣傷害了那99%的群體 / 260

走向一個更民主的中央銀行 / 267

貨幣政策與思想之爭 / 275

結語 / 283

第10章 前方的路: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 / 285

經濟改革議程 / 288

遏制上層群體的過度行為 / 289

幫助普通民眾 / 295

亟待解決的問題 / 304

政治改革議程 / 305

注釋 / 31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