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鄭玄《詩經》學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鄭玄《詩經》學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30 元
定價
:NT$ 780 元
優惠價
8767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研究《詩經》鄭箋的專著。該書系統地梳理了鄭《箋》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對鄭玄本人,鄭《箋》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的描述,以及對相關文獻版本的介紹,其中用力最多、討論最充分的是《詩經》序、毛《傳》、鄭《箋》、《毛詩譜》的內容、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作者對鄭《箋》與今文“三家詩”的關係,鄭《箋》訓詁條例和義理,《毛詩譜》的內涵做了比較細致的分析和歸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孔德凌,女,山東曲阜人,山東大學博士畢業,2007年進入濟寧學院工作,現任濟寧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學、中國古代學術史,出版學術專著有《隋唐五代經學學術編年》(合著)、《明代經學學術編年》(合著)。古籍整理著作“子海精華編”《衝虛至德真經四解》、《孔子集語集校》(合著)、“儒藏精華編”《毛詩正義》(合著)等。

鄭文杰

晚清經學家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將先秦至清代的經學發展歷程劃分為十個階段,其中“自漢元、成至後漢,為極盛時代”。東漢末年之鄭玄以遍注群經的學術貢獻,成為此經學極盛時代的集大成者,後世遂有“欲治‘漢學’,舍鄭莫由”之嘆。據《後漢書·鄭玄列傳》,鄭玄所注經書有《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等多部,但完整流傳至今者,僅有《毛詩箋》與三《禮》注。從這個角度看,孔德凌所撰《鄭玄〈詩經〉學研究》一書,對於深入了解、研究鄭玄經學成就、研究中國經學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鑒於《毛詩箋》在中國經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自魏晉以來對其進行整理、研究者便層出不窮,但以往的著作多著眼於《毛詩箋》在訓詁學或文獻學層面的地位、價值,而甚少從學術源流的角度對其加以觀照。因此,孔德凌此書對鄭玄《詩經》學深厚寬廣的學術、文化背景及其在中國學術流變歷程中的地位做深入、系統的探討論說,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眾所周知,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分,傳習今文經學的儒生為了解釋災異,迎合執政者口味,不惜歪曲經典本意;古文經學者則多通過對經文的訓釋、考證來探求經典原義,較少神秘色彩。此兩派一度勢如水火,在西漢末至東漢末二百餘年間,發生過四次大的爭論。東漢末年,鄭玄以立足於古文經、兼收今文經的宏通氣象,遍釋群經,結束了漢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漢代經學發展的這一歷程,在鄭玄《毛詩箋》的撰著過程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在鄭玄箋注《毛詩》及《毛詩詁訓傳》之前,漢代盛行齊、魯、韓、毛四家《詩》學。鄭玄於《毛詩箋》中或根據古文《毛傳》而改易今文三家《詩》說,或依從三家《詩》說而更正《毛傳》之誤。鄭玄此舉,既體現出了“不主一家,實事求是”的學術作風,也在客觀上起到了融通今古文經學進而結束今古文之爭的效果。

從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來看,鄭玄《毛詩箋》兼采今古文的做法,也是上古兩大文化系統趨於融匯這一文化發展趨勢的體現。因所產生環境不同,加之各地區之間聯系不便,我國上古文化呈現出多元形態。就主要文化系統而言,呈現為信巫鬼,重淫祀的山川守文化與重人事、尚事功的社稷守文化的對峙。附會災異、具有神秘色彩的今文經學著作和讖緯之書便是山川守文化在漢代的孑遺,而注重訓詁、考證,多引史事解經的古文經學著作則是社稷守文化的體現。生於齊地高密的鄭玄在撰作《毛詩箋》的過程中,雖立足於古文經學,常以史解《詩》,但亦受齊楚地域文化影響,多有采今文經說甚至引用讖緯解《詩》之舉。從這個角度看,鄭玄《毛詩箋》之作不僅在今古文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也將上古兩大文化系統在闡釋學中熔為一爐。正是由於《毛詩箋》具有這種兼容並包的集大成性質,齊、魯、韓三家詩說遂在鄭玄《毛詩箋》行世後逐漸亡佚,進而形成《毛詩》一家獨大的學術局面。

孔德凌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即曾與我一起承擔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中《毛詩正義》一書的點校工作。這一工作,為她撰寫《鄭玄〈詩經〉學研究》一書奠定了扎實的文獻基礎。因此,作為一部具有堅實文獻基礎的學術史著作,本書不僅為後人了解鄭玄《詩經》學成就提供了便利,對漢代經學史、學術史、文學史等其他領域的研究也極具參考價值與啟發意義,故推薦給大家參閱。

2020年12月5日於山東大學

前言

本人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時值國家社科規劃重點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儒藏》精華編”啟動,承蒙導師鄭杰文教授的信任和關愛,本人得以有機會與鄭師合作,一起承擔《詩經》類《毛詩正義》的校點工作,並由此確立了博士論文的撰作範圍,即以《詩經》為中心展開。在校點《毛詩正義》的過程中,經過鄭師的悉心指導,本人最終選擇以《鄭玄〈詩經〉學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題目。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一生遍注群經,除《毛詩傳箋》與《三禮注》完整保存下來,大部分已經亡佚。《毛詩譜》單行本早在宋代就已亡佚,目前僅有數種輯佚本可資參考。在現存文獻的基礎上,本人的博士學位論文《鄭玄〈詩經〉學研究》以《毛詩譜》(下文以輯佚本為研究物件)、《毛詩傳箋》為中心展開研究,從而對鄭玄《詩經》學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2007年4月,本人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寫作,並於2007年6月順利通過了論文答辯。

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加以大幅度修改與補充之後,本人於2012年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並獲得立項。評審專家指出本論文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鄭玄箋《詩》之特點有待深入研究;第二,鄭玄解《詩》之不足及其成因需要重新總結;第三,西漢“三家《詩》”興盛的原因有待深入分析;第四,兩漢經學史需要繼續探索;第五,本成果在語言表達方面需要進一步修改。針對上述五個問題,本人重新梳理思路,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數次精心修改而成本書。本書即為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鄭玄《詩經》學研究”(項目編號12FZW011)的最終結項成果。

本書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演繹法與歸納法結合使用,歷史線索與邏輯線索交叉運用,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兼而有之,個案分析與宏觀考察齊頭並進。

其一,本書演繹法與歸納法結合使用。在有效利用相關文獻材料的基礎上,廣泛利用豐富恰當的考據材料,找出合適妥帖的例證,運用演繹法分析材料,運用歸納法得出可靠結論。

其二,本書歷史線索與邏輯線索交叉運用。鄭玄《詩經》學既是先秦兩漢《詩經》學歷史演變的成果,又深刻影響了後世的《詩經》發展。本書既從歷史線索梳理鄭玄《詩經》學的研究歷史,鄭玄治《詩》的學術基礎等,又從邏輯線索考察鄭玄《詩經》學與“三家《詩》”和《毛詩》的關係以及鄭玄《詩經》學的特點、方法、思想、影響、不足等問題。

其三,本書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兼而有之。本書既在《毛詩序》、《毛傳》、《毛詩傳箋》、《毛詩譜》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又在《毛詩傳箋》、《毛詩譜》與孔《疏》、《詩補傳》、《詩集傳》、《呂氏家塾讀詩記》、《詩緝》、《詩毛氏傳疏》、《毛詩後箋》等其他《詩》學代表作之間,進行縱向比較。

其四,本書個案分析與宏觀考察齊頭並進。通過個案分析入手,具體分析鄭玄《毛詩傳箋》、《毛詩譜》的版本、引書特點、注解體例、訓詁特色等。在豐富多彩的經學史、文學史和文化史背景下,通過宏觀考察,總結鄭玄治《詩》的特點、方法等。

鄭玄一生遍注群經,“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歷》,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後漢書·鄭玄傳》,第1212頁。,被譽為“經神”。

本書第一章既追溯了先秦兩漢時期的《詩經》研究發展歷程,考察鄭玄之前的《詩經》研究成果,又梳理了自漢末迄今近一千八百年間的鄭玄《詩經》學研究史,由此探尋鄭玄《詩經》學研究的歷史進程及其發展演變規律。

本書第二章從鄭玄孜孜以求轉益多師的求學過程、遍注群經中扎實嚴謹的注經實踐、博引書籍中體現出來的廣博精深的學術修養以及博采眾家、深厚寬廣的《詩》學積累四個方面考察鄭玄治《詩》的學術基礎,探索鄭玄治《詩》的學術淵源。本書尤其注重分析由西漢經學到東漢經學的演變規律,探尋漢代“三家《詩》”與《毛詩》由對立到統一、由分裂到融合的發展軌跡,從而總結鄭玄《詩》學深厚寬廣的研究背景。

本書第三章“《三禮注》與鄭玄《詩經》學專題研究”,主要分析鄭玄《三禮注》引《詩》、解《詩》以“三家《詩》”為主、兼采《毛詩》的特點,總結出鄭玄《詩經》學初步融合今古文《詩經》學的規律。

本書第四章“《毛詩譜》專題研究”,梳理《毛詩譜》版本流傳的具體過程,考察《毛詩譜》的命名由來及主要內容,論述《毛詩譜》與《毛詩序》的關係,總結《毛詩譜》“辨章學術”的學術價值與綱舉目張、上下貫通的論《詩》方式。

本書第五、六、七章“《毛詩傳箋》專題研究”,主要從文獻研究、訓詁研究、價值研究三個角度切入進行研究。文獻研究,考察《毛詩傳箋》(下文簡稱為《鄭箋》)流傳的版本形式,總結《鄭箋》與《毛詩序》、《毛傳》、“三家《詩》”之間的關係。訓詁研究,探索《鄭箋》中的文字訓詁、文字注音、語法觀念、修辭觀念,考察《鄭箋》對《詩經》章句的研究成果。價值研究,側重考察《鄭箋》校勘文本的價值、文字訓詁的價值、內容考實的價值、考定《詩》旨的價值四個方面的意義。

本書第八、九、十、十一章歸納了鄭玄解《詩》自成體系、宏通博大、簡約精當、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學術特點,解析鄭玄以史解《詩》、以禮解《詩》、以地理民情風俗解《詩》的學術方法,總結鄭玄《詩經》學對後世學術的深遠影響及其不足之處,從而對鄭玄《詩經》學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


目次

目錄

序(鄭文杰)

前言

第一章鄭玄《詩經》學研究史

第一節鄭玄之前的《詩經》研究概況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隋朝的鄭玄《詩經》學研究

第三節唐代的鄭玄《詩經》學研究

第四節宋元明時期的鄭玄《詩經》學研究

第五節清代的鄭玄《詩經》學研究

第六節近代以來的鄭玄《詩經》學研究

第二章鄭玄治《詩》的學術基礎

第一節轉益多師的求學生涯

第二節扎實嚴謹的注經實踐

第三節廣博精深的學術修養

第四節深厚寬廣的經學積累

第三章《三禮注》與鄭玄《詩經》學

第一節《三禮注》與《毛詩》

第二節《三禮注》與“三家《詩》”

第四章《毛詩譜》研究

第一節《毛詩譜》的版本流傳

第二節《毛詩譜》的內容

第三節《毛詩譜》與《毛詩序》

第四節《毛詩譜》的學術價值

第五章《鄭箋》研究(上)

第一節《鄭箋》的版本流傳

第二節《鄭箋》與《毛詩序》

第三節《鄭箋》與《毛傳》

第四節《鄭箋》與“三家《詩》”

第六章《鄭箋》研究(中)

第一節《鄭箋》中的文字訓詁

第二節《鄭箋》中的文字注音

第三節《鄭箋》中的語法觀念

第四節《鄭箋》對《詩經》章句的研究

第七章《鄭箋》研究(下)

第一節校勘文本的價值

第二節文字訓詁的價值

第三節內容考實的價值

第四節考定《詩》旨的價值

第八章鄭玄解《詩》的學術特點

第一節自成體系

第二節閎通博大

第三節簡約精當

第四節實事求是

第五節經世致用

第九章鄭玄解《詩》的學術方法

第一節鄭玄以史解《詩》

第二節鄭玄以地理民情風俗解《詩》

第三節鄭玄以禮解《詩》

第十章鄭玄《詩經》學的學術影響

第一節鄭玄《詩經》學對鄭門弟子的影響

第二節鄭玄《詩經》學對後世學術的影響

第十一章鄭玄治《詩》的不足

第一節鄭玄治《詩》之盲從

第二節鄭玄治《詩》之妄改

第三節鄭玄治《詩》之立異

參考引用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三節廣博精深的學術修養

鄭玄精通禮制,熟悉古今典籍,長於典故訓詁,此為其治《詩》的學術基礎之一。《毛詩傳箋》、《毛詩譜》中所引用的書籍能夠從側面反映出鄭玄治《詩》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考察出鄭玄治《詩》堅實厚重、廣博精深的學術基礎。鄭玄箋《詩》、作《譜》時所引用的先秦漢代典籍多種多樣,涵蓋了後世所分的經、史、子、集。從引用的頻率看,引用較多的是《三禮》、《左傳》、《尚書》、《爾雅》、《漢書》等經史典籍。此外,鄭玄還引用了一些讖緯之書。

一、以經典證《詩》

鄭玄解《詩》經常引用具有權威性的經典,從而極具說服力。鄭玄對經、傳、記精熟於心,作《箋》、《譜》時信手拈來,靈活運用,建立了溝通經典的橋梁,從而增強了後人對《詩經》的理解。鄭玄常常征引後世所謂的經傳,從而體現了以經典證《詩》的特點。

早在太學時,鄭玄即師事京兆第五元先,通《京氏易》,晚年專注於注釋《周易》,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病倒元城時仍然筆耕不輟,故鄭玄在《周易》上頗有研究,造詣極深。在鄭玄病逝後,其《周易注》行於世,故蕭子顯《南齊書·劉陸澄傳論》記載陸澄致信王儉曰:“王弼注《易》,玄學之所宗。今若弘儒,鄭注不可廢。”流傳至宋,鄭玄《周易注》已經殘缺不全,遂有南宋末王應麟等學者輯佚之舉。《鄭箋》、《毛詩譜》屢引《周易》中的《豐卦·彖》、《文言》、《象》、《中孚卦》、《系辭》等篇。如《小雅·無羊》曰:“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鄭箋》引用《周易·中孚卦》予以闡釋:“魚者,庶人之所以養也。今人眾相與捕魚,則是歲熟相供養之祥也。《易·中孚卦》曰:‘豚魚吉。’”對於鄭玄引《易》箋《詩》,陳居淵先生《鄭玄“以易箋詩”考論》一文評曰:“鄭玄以《周易》卦爻象與《易傳》箋《詩》,雖然大多是片斷的,不連貫的,有的甚至是隨文引申有感而發,但是他借助《周易》話語,運用當時的社會觀念和理論表述自己對《詩》的理解,豐富和深化了《詩》學的‘比興’手法、‘天命’觀念與諷喻功能,為我們展示了漢代《詩》學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動向。”陳居淵《鄭玄“以易箋詩”考論》,《周易研究》2010年第2期,第78頁。

鄭玄《尚書》研究達到了同時代最高水平,“在經文上承受了杜林二十九篇,又涉獵了逸十六篇;在經學上承受了衛、賈、馬所傳杜林古文之學,後來又兼采了今文一些經說以及今文所重的讖緯之說,寫成了粲然大備的《古文尚書注》”劉起釪《尚書學史》,第127頁。。鄭玄高深的《尚書》學修養為其注《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鄭箋》、《毛詩譜》引用《尚書》比較頻繁,所引有《書序》、《堯典》、《泰誓》、《洛誥》、《金滕》、《洪範》、《呂刑》、《無逸》、《禹貢》、《皋陶謨》、《多方》、《酒誥》等篇。例如,鄭玄解釋《葛藟》篇《毛詩序》“九族”一詞曰:“九族者,據己上至高祖,下及玄孫之親。”《毛詩正義》曰:“此《古尚書》說,鄭取用之。”

《鄭箋》、《毛詩譜》不僅注解《毛詩》,也注解《毛詩序》、《毛傳》,並且在注解時多次引用《毛詩序》、《毛傳》之說。如《毛詩譜》曾引《假樂》、《文王有聲》、《思齊》等篇中的詩句,亦引用《綿》傳、《旱麓》序、《魚藻》序、《園有桃》序及《陟岵》序等。《毛詩序》、《毛傳》、《鄭箋》、《毛詩譜》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鄭玄的《詩》學體系。同時,鄭玄也頻繁引用“三家《詩》”之說,詳見本書第五章“《鄭箋》研究(上)”第四節“《鄭箋》與‘三家《詩》’”。

鄭玄精於《三禮》,引用《三禮》極多,體現了以禮說《詩》的特點。《詩經》產生在周代禮樂文化背景下,帶有周禮的烙印。鄭玄以深厚的《三禮》學根底解《詩》,一定程度上再現了周代社會曾經盛極一時的詩禮風貌。鄭玄所引既有屬於今文經學的《禮記》、《儀禮》,又有屬於古文經學的《周禮》,打破了今文、古文的界限。詳見本書第九章第三節“鄭玄以禮解《詩》”。

《鄭箋》、《毛詩譜》所引《春秋》及《三傳》數量頗多。鄭玄在太學時即師事京兆第五元先通《公羊傳》,其後又從張恭祖習《左傳》,因此注經時不僅引用屬於今文家的《公羊傳》、《穀梁傳》,而且引用屬於古文家的《左傳》。鄭玄解《常棣》“兄弟鬩於墻,外御其務”云:“御,禁。務,侮也。兄弟雖內鬩而外御侮也。”陸德明《經典釋文》曰:“此從《左傳》及《外傳》之文。”(陸德明《經典釋文》,第75頁。)

鄭玄作《譜》、《箋》時屢引《論語》、《孟子》、《孝經》。例如鄭玄解《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即引《論語》云:“永,長。言,我也。命,猶教令也。孚,信也。此為武王言也。今長我之配行三後之教令者,欲成我周家王道之信也。王德之道成於信,《論語》曰:‘民無信不立。’”又如鄭玄解《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即引《孝經》為說:“止,容止。《孝經》曰:‘容止可觀。’無止,則雖居尊,無禮節也。”

在古代訓詁典籍中,《爾雅》具有極為權威的地位。《西京雜記》載揚雄以為《爾雅》一書乃是“孔子門徒遊、夏之儔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葛洪《西京雜記》,第18頁。)王充云:“《爾雅》之書,《五經》之訓故,儒者所共觀察也。”(王充《論衡·是應篇》,第174頁。)鄭玄曰:“《爾雅》者,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毛詩正義·黍離疏》引《駁五經異義》,第330頁。)劉勰亦云:“夫《爾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詩書之襟帶也。”(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第421頁。)《爾雅》為注釋經典而作,尤其與《詩經》關聯更為密切,其中相當多的注釋甚至專解《詩經》,因此鄭玄極重此書,充分利用《爾雅》來訓詁《詩經》,作《箋》、《譜》時較多引用、化用,尤其是其中的《釋親》、《釋詁》、《釋言》、《釋水》、《釋魚》、《釋訓》、《釋地》、《釋天》等篇。張舜徽先生曰:“有的字義,是根據經傳和《爾雅》。”(張舜徽《鄭學叢著·鄭學敘錄》,第31—32頁。)《隰有萇楚》“樂子之無知”之“知”,《箋》訓為“匹”,(《毛詩正義》,第382頁。)與《爾雅·釋詁》“知,匹”之訓正同,故陳啟源以為:“‘知’訓為‘匹’,惟見於《萇楚》詩,匹謂妃匹也。詩本疾君之淫恣,又首章之知與二、三章之家室,當一義耳。《爾雅·釋詁》‘知,匹’語殆專為此詩注腳,故康成用之。”(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第376頁。)

鄭玄作《箋》、《譜》所引經部資料不僅十分豐富,而且不分今文、古文,擇善而從,從而做到了貫通群經。鄭玄不僅引用屬於今文經學的《公羊傳》、《穀梁傳》,還引用屬於古文經學的《左傳》;既引今文《尚書》,又引古文《尚書》;既引屬於今文經學的《禮記》、《儀禮》,又引屬於古文經學的《周禮》,打破了今文、古文的界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7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