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加繆筆記1935-1959(精選集)(簡體書)
滿額折

加繆筆記1935-1959(精選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1935年初入文壇到1960年猝然離世,在大約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加繆以手記的形式記錄下 對創作和人生的思考。他總共寫了九本學生用的練習簿,內容包括文學、哲學、政治、關於人類命運的觀點,以及寫作計劃、讀書隨想、風景、遊記、交往等,將作為藝術家、作家、哲學家的加繆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行所為,通過簡明扼要、澄澈如水的文字呈現給讀者。

作者簡介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
法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年輕的諾獎獲獎作家之一。
他有著冷峻而不乏溫情的面孔,俊朗而略顯清癯的輪廓,博大而偶見僵硬的情懷,清醒而不事偽裝的精神,澄澈而時現激憤的文筆,高貴而不畏強權的心靈。

郭宏安(1943—)
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歷任第二炮兵司令部參謀,新華社對外部翻譯,瑞士日內瓦大學進修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加繆研究和翻譯,至今不輟。

名人/編輯推薦

“我*喜歡的十個詞:世界,痛苦,土地,母親,人,荒原,榮譽,貧窮,夏天,大海。”
加繆研究專家郭宏安據“七星文庫”版精心選譯

譯後記
1935年5月,阿爾貝·加繆參與《阿斯杜裡起義》的創作,時年二十二歲;1960年1月,加繆在前往巴黎的時候殞命於車禍,時年四十七歲。二十五年間,從初入文壇到猝然棄筆,加繆以近似筆記的形式寫下了日記、思考,內容包括文學、哲學、政治、關於人類命運的觀點、寫作計劃、構思、提綱、讀書隨想、花草樹木、風景、遊記、交往、偶爾聽到的別人的對話、故事以及對本人作品評論的反應等,共寫了九本學生用的練習簿,其中有些條目,例如第七本,還打印成冊。這九本筆記本中的文字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作為作家的加繆的創作經歷、思想演變和精神歷程,看似隨手而記,實則精心結撰,何況事後還有修改、補充和刪減等。伽利瑪出版社於1962年、1964年和1989年分別出版了這九本筆記,分為三卷,總名曰《加繆筆記》(Carnets)。九本筆記,分別稱為“筆記本Ⅰ”“筆記本Ⅱ”……直至“筆記本Ⅸ”,兩千五百餘個條目,短則一個詞,長則兩千字,有一段竟達三千字,可說是洋洋大觀。本書選擇了近一半的條目,舍棄了引文、提示性的詞語以及因為不明就裡而無從猜測的文字等,意在精彩也。
九本筆記本,加繆將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行所為通過簡明扼要、澄澈如水的文字表現了出來,讀來似清流樣沁人肺腑,似雕刻般印上腦際。他是一個小說家、劇作家和隨筆作家,然而他往往以藝術家自稱,作家當然是藝術家,可是一位作家堅持稱自己是藝術家,就不那麼當然了。在筆記中,加繆說:“要寫作,在表達上永遠應該稍稍不及(與過相比)。反正勿饒舌。”“真正的藝術品是說得少的作品。”一個人寫作時應該做到的“是學會自我控制”。這是加繆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他對文學寫作提出的要求,往更遠些說,是對人類文字表達提出的要求。加繆是一位“相信文字”的作家,是一位自覺追求風格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是古典主義的大手筆,他的風格是一種“高貴的風格”,是一種“恰到好處”“含而不露”的風格。他談及自己的寫作時,經常見諸筆端的是“限制”“堤壩”“秩序”“適度”“柵欄”等表示“不過分”的詞匯,總之是“勿饒舌”。這種對於“度”的自覺意識,使加繆為文有一種挺拔瘦硬、衝淡清奇的風采。《加繆筆記》就是一個明證。
“饒舌”,加繆用的是“bavardage”,即為喋喋不休的閑話,譯為“饒舌”,可謂恰當。文壇上確有一部分人,下筆如同呼吸,滔滔不絕,一瀉千裡,但是言不及義,難免產生一堆文字垃圾。加繆以為不可。筆記一類的文體,本來就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一擊便中,但是加繆寫作筆記,不單單是遵循為文的規矩,而且還有意簡單,不說廢話,言簡而意賅。作為一個中國人,譯者雖不才,但是與加繆不免心有戚戚焉。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孔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言。”這都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牢記在心的古訓。就為文而言,清人劉大櫆的主張就更與加繆跨越時空相視而笑了。他說:“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露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他把為文的“老”“意”“辭”“理”“味”“氣”“品”“神”諸般一一說到,最後歸結為“文章盡境”,可以說是對“簡”字的鞭辟入裡、全面深刻的理解。可見無論古今中外,作文的道理是一致的,即“勿饒舌”。
如果說筆記體的文字要求當日事當日記,勿饒舌是其固有的品格,《加繆筆記》還不足以印證加繆的主張的話,那麼試舉小說《局外人》為例,以說明之。“勿饒舌”的主張是加繆在1938年8月(?)提出的,那時他已開始創作《局外人》了。實際上,遠在1935年,加繆就有了寫作一部關於“自由的人”作品的念頭,到了1938年,《局外人》的大量的細節就出現了,1940年5月,書完成了,名之曰《局外人》,1942年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至今仍居暢銷書之列,雖然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暢銷書。從孕育到呱呱墜地,一件作品經過了七年的醞釀和磨煉,譯成中文僅僅五萬餘字,可謂精練到了極致。《局外人》具有古典主義的澄澈,文筆老到,意圖真誠,詞語懇切,道理恰當,滋味清淡,氣勢蘊藉,品格高貴,精神深遠而含蓄不露,無一廢詞綴句,所以甫一問世,即好評如潮,歷七十五年而不衰,可以說是“勿饒舌”之典範。“真實的藝術品是說得少的作品。”《局外人》是一件真實的藝術品,它說得少,可它含義雋永,對它的解說連篇累牘,至今似乎還沒有窮盡。
1957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落在了加繆的頭上,在此之前,他一直是貧窮的,但是他從不抱怨,不追求也不羨慕有錢人的生活,而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不費分文的饋贈:陽光和大海,堅信“地上的火焰抵得上天上的芬芳”。他蔑視的是富人的炫耀,捍衛的是窮人的尊嚴。他在《筆記本Ⅶ》中寫道:“我最喜歡的十個詞,答案:世界,痛苦,土地,母親,人,荒原,榮譽,貧窮,夏天,大海。”“貧窮”赫然位列其中。這可以說是從根本上概括了加繆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加繆對世人發出了這樣的警告:“寧可貧窮而自由,不要富有而為奴。當然人人都願意富有而自由,這就是有時候使他們既貧窮又為奴的原因。”他不想空洞地頌揚貧窮,只想自由地生活而甘願貧窮,以保持精神上的獨立。“貧窮是一種以慷慨為美德的狀態。”慷慨者,不吝嗇之謂也。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簞食瓢飲居陋巷,回也不改其樂”的故事。這故事在過去是一樁美談,不知今日變成了什麼。現代人為什麼不幸福?司湯達說,是因為我們“虛榮”。虛榮導致貪婪,貪婪引發逐利,逐利形成了靈與肉的分裂。信矣!
加繆從不攀附權貴,正相反,他以此為恥。1953年4月,他的妻子接受了法國總統奧裡奧爾的午餐邀請,加繆得知後很生氣,並在一次旅行中向母親講了這件事。母親問他吃了什麼,他說什麼也沒吃,因為他們拒絕了邀請。加繆的母親說:“這很好,兒子,這些人和我們不是一路人。”“不是一路人”,說得多好!加繆一向不理解巴黎有錢人的生活,他不習慣上流社會甚至知識界的生活,他只在印刷和排字工人中間感到自在,視他們為朋友。他在筆記的第七本中寫道:“在阿爾及爾,別墅區內的高墻上開滿鮮花。這是另一個世界,我在那裡感到被流放。”“另一個世界”,說得多好!這與他拒絕法國總統的午餐邀請出於同一機杼。加繆出身貧寒,但是他認為他的家庭“有一種高貴的氣質”,身處有錢人的世界無異於一種流放。以一種平常心看待財富與地位,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甚至有些以“民主”為標榜的人以見到廢帝為榮,口稱“皇上”,說不定還沾沾自喜呢。“巴黎是一座叢林,那裡的野獸很難看。”所以,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在普羅旺斯的盧爾馬蘭買了房子。加繆是一位藝術家,堅信“是藝術和藝術家重建了這個世界,但永遠是懷著一種抗議的背後意圖”,所謂“背後意圖”乃是一個“反抗的人”對抗和批判一個“荒誕的世界”,最後達到“博愛”和“幸福”,而這種對抗和批判不能直接地說出來,因為“藝術的活動有其廉恥。它不能直接地把事情說出來”。所以加繆才說:“我為什麼是一個藝術家而非哲學家?因為我根據詞句而非概念來思考。”他從具體的事物出發,也就是說他從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出發來進行有血有肉的思考。在他的眼中,藝術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藝術)是我們這個無序的種族產生的有序的產物。這是千百個哨兵的吶喊,千百座迷宮的回聲,這是人們無法遮蓋的燈塔,這是我們可以對我們的尊嚴給出的最好的見證”。《加繆筆記》是否一種見證?我想起碼加繆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寫出了攀登藝術高峰過程中的艱難的行走與攀爬。《加繆筆記》止於加繆剛過四十六歲的時候,所記錄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了痛苦與歡樂的旅途。令人扼腕的是,一個絢爛之後漸趨平淡的人竟然折戟於盛年,豈非荒誕乎?
……
瑞士阿爾卑斯山間的路旁常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停一下吧,欣賞啊!”立牌子的人深諳旅遊者的心理,他希望那些乘車的、騎馬的、徒步的人,都暫時停下自己的腳步,喘一口氣,好好觀賞這雄渾而綺麗的風景:山間的湖泊,倒掛的瀑布,峰頂的積雪,碧綠的草場,絢爛的野花,挺拔的松柏,悠閑的牛羊……我很希望能有這樣一塊牌子,寫上這句話,讓你在這一部《加繆筆記》的選本面前,“停一下吧,欣賞啊!”在你一生的旅途上,或是一馬平川,或是崎嶇山路,的確需要喘一口氣啊!當然,我願意再加上一句:“理解啊!”

目次

筆記本Ⅰ 1935年5月—1937年9月
筆記本Ⅱ 1937年9月—1939年4月
筆記本Ⅲ 1939年4月—1942年2月
筆記本 Ⅳ 1942年1月—1945年9月
筆記本Ⅴ 1945年9月—1948年4月
筆記本Ⅵ 1948年4月—1951年3月
筆記本Ⅶ 1951年3月—1954年7月
筆記本Ⅷ 1954年8月—1958年7月
筆記本Ⅸ 1958年7月—1959年12月
譯後記

書摘/試閱

1935年5月
我想說的是:
人們會懷念—無須浪漫主義— 一種失去了的貧窮。一定數量的貧困生活歲月足以產生一種感覺能力。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兒子對母親懷有的奇怪感情構成了他的全部的感覺。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中,這種感覺的表達在童年的潛在、具體的回憶(一種粘在靈魂上的膠)中得到了充分的解釋。
從此,對於心有所感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感激之情,因此是一種負罪感。還是因此,出於比較,如果換一個身份,就對財富失去了敏感。對於這些富人來說,天空是額外的,就好像一種自然的饋贈。對於窮人,天空無限慈悲的性質就在他身上釋放了。
既然有負罪感,就必須表白。作品就是一種表白,我必須證明。我只有一件事要說,要看清楚。正是在這種貧窮的生活中,在這些卑微的或虛榮的人中,我最穩妥地抓住我覺得“是”的生活的真實意義。藝術作品是不夠的。對我來說,藝術並非一切。至少,藝術是一種手段。
同樣重要的是,低劣的恥辱,小小的懦弱,給予另一個世界(金錢的世界)的無意識的尊重。我認為窮人的世界,如果不是唯一的,也至少是囿於自身的少數世界之一,這是社會中的一個島嶼。所費不多,人們就可以扮演魯濱孫。對於投入其中的人,當談及距離兩步遠的醫生的住宅時,應該對他說“那裡”。
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母親和兒子的關係得到表達。
一般來說都是這樣。
細究起來,就復雜了:
1) 一個布景。一個街區和居民。
2) 母親和她的行動。
3) 兒子和母親的關係。
何種結局。母親?最後一章:兒子的懷念所實現的象征價值?
***
格勒尼埃:我們總是看不起自己。貧窮,疾病,孤獨:我們意識到我們的不朽。“必須將我們逼到退無可退的程度。”
確實是這樣,既不多,亦不少。
***
經驗這個詞的虛妄。經驗是不可實驗的。不能引起它。而是遭受它。經驗不如忍耐。我們忍耐—我們受難。
全部的實踐:經驗之後,我們不是變成通才,而是變成專家。在哪一方面?
***
兩個朋友:都病得厲害。但是,一個是神經系統:恢復總是可能的。另一個:晚期肺結核。
一個下午。結核病患者湊在朋友的枕前。後者說:
“你看,直到現在,甚至在我最嚴重的時候,我心裡還有某種東西。一種強烈的生活的欲望。今天,好像沒有什麼可希望的了。我太疲倦了,好像我永遠也起不來了。”
於是,另一位,眼中閃現出一絲野蠻的快樂,抓住她的手,說:
“啊!我們將一起離去。”
兩個朋友— 一個病危的結核病患者,一個幾乎要痊愈。後者為此周遊法國,嘗試一種新療法。
另一個朋友為此責備她。表面上,她責備她拋棄了她。實際上,她因看到她痊愈而感到痛苦。她狂熱地希望不是一個人孤獨地死去—要拖著她最親密的朋友和她一起死。她要一個人死了。她要以一種最可怕的仇恨培育她的友誼。
***
8月,孕育著風暴的天空。灼人的風。黑云。然而,在東方,一條藍色的帶子,輕淡、透明。不能直視。對於眼睛和靈魂來說,它的出現是一種折磨。因為美是難以容忍的。它使我們絕望,我們希望一瞬即為永恒,拉長全部的時間。
***
喜劇的主題也是重要的。將我們從最大的痛苦中拯救出來的,是那種被拋棄的、孤立無援的感覺,但是還孤立不到以下程度,以至於“另外的人”在我們的不幸中“觀察”我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片刻的幸福時光有時是,被拋棄的感覺充實了我們,引起了我們無邊的憂愁。也是在這種意義上,幸福只不過是對我們的不幸的一種憐憫的感情。
在窮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上帝將得意置於絕望旁邊,正如將藥置於病痛旁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