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晉商五百年:糧油故道(簡體書)
滿額折

晉商五百年:糧油故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價
:NT$ 179 元
優惠價
87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晉商五百年:糧油故道》按照時空順序向讀者描述了一條清代前期至民國早期存在於山西北中部與內蒙古中西部之間的水陸銜接的重要商道。首先從總體上審視了晉蒙糧油故道這一歷史現象,探討了商道興起的背景與原因;之後各章分別以一座沿途商鎮碼頭為坐標,引出故道上的商品種類、風土人情及城鎮興衰;最後分析商路衰落的原因,論述了糧油故道的深遠影響及其應有的歷史地位。“糧油故道”是晉商研究中的一個大課題,《晉商五百年:糧油故道》系統闡明了這條商道歷時兩百多年興起、發展、繁榮和衰落的全過程,是一部填補晉商研究空白的力作。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晉蒙糧油故道:一條過去的商路
第一節 糧油故道的誕生
第二節 故道的時空遷延
一、商路經行處
二、商路時間定位
三、六大商品,糧油為主
四、商路流向
五、商路支線
六、商路的晉省碼頭
第三節 糧油故道之性格
一、糧油故道的季節
二、糧油故道的單向
三、糧油故道的區域性
四、糧油故道運輸的不均衡

第二章 糧油故道的興起與繁盛
第一節 三管齊下治蒙古
第二節 西北用兵,糧草先行
一、從右衛到歸綏
二、土默特平原嶄露頭角
第三節 河套地商
一、河套水利
二、“纏金渠”與“纏金地”
三、“河套王”王同春
四、河套地商
第四節 因利乘便走水途

第三章 走西口興故道
第一節 走西口
一、西口夢
二、從“雁行客“到定居者
三、河、保、偏
第二節 晉商走西口
開中商人
商家傳奇
商業城鎮
第三節 習俗

第四章 磴口鹽業風云
第一節 吉蘭泰:一個盛產鹽的地方
一、吉蘭泰鹽池
二、吉鹽水運山西的兩次高潮
第二節 磴口風云
一、地理酬
二、商埠繁華
三、馬君選案
第三節 說堿

第五章 包頭黃金旅程
第一節 晉商與包頭
一、康乾時期,包頭漸成村落
二、嘉慶年間,包頭村改鎮
三、道光年間,包頭成為水運樞
四、清末民初,包頭筑城垣
五、民國時期,包頭由鎮改縣
六、商城包頭
第二節 米糧集聚之地
第三節 包頭的皮毛店
一、近代西北與皮毛貿易
二、熱熱鬧鬧的包頭
三、包頭的皮毛店
四、皮毛貨物與交城

第六章 河口興衰變遷
第一節 風云土默特
一、阿勒坦汗
二、三娘子
三、土默特的板升
第二節 河口興衰
一、商道前期上遊最重要的貨物轉運口岸
二、河口的興衰

第七章 河曲這個地方
第一節 河與曲
一、千載河曲
二、雞鳴三省
三、酸米飯喂酸曲
第二節 碼頭
一、河保營
二、水西門
三、制筏與造船
第三節 水運
一、船與筏
二、一工、二艄、三把頭
三、河路社與商會
四、放河燈

第八章 保德甘草運銷
第一節 甘草
一、甘草的主要貨源
二、草場
三、草店
第二節 州治所在的口岸保德
一、保德東關
二、保德商人

第九章 磧口水旱碼頭
第一節 非關地利,但憑黃河
一、晉陜通道
二、天然碼頭
第二節 水陸轉運
第三節 陳三錫們
一、商人
二、商號
三、商鎮
第四節 金銀山
一、共同富裕
二、建築

第十章 填不滿的吳城
第一節 從軍事重鎮到商業樞紐
第二節 陸路馱
一、商道駝鈴
二、毛口袋和油簍
三、車運
第三節 填不滿的吳城

第十一章 終曲:余音裊裊糧油故道
第一節 無可奈何花落去
一、技術:鐵路、公路後來居上
二、天災:貨源地農業哀難自保
三、人禍:兵匪戰亂頻仍
四、外患:日寇侵華
第二節 晉蒙糧油故道的影響
一、成就了一批沿線口岸商業城鎮
二、帶動了口岸附近鄉村的經濟發展與轉型
三、促進了晉蒙兩地的商品經濟發展與交流
四、穩定山西,開發內蒙古
第三節 晉蒙糧油故道的歷史地位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節 糧油故道的誕生
晉蒙糧油故道,不同於其同時代的官道驛站,更有異於今日之高速公路有一個總體規劃,科學部署,計某日始建、某日竣工,然後開始一條路的使命。晉蒙糧油故道,更像蘇氏之謂文,起於其不得不起,而終於其不得不終,順勢而成,時遷則逝,當其為路時,甚至連名字也沒有。
我們稽核史實,探訪究竟,終於從歷史蕪雜的冊頁裡發現並描摹出這一條路,並為之命名“晉蒙糧油故道”。從某種角度,或許可以說,當他被命名時,他才真正誕生。而這個誕生,是為了紀念他的過去,為了更好地體貼那條路上先輩的篳路藍縷和商家令人驚嘆的創造力。
關鍵詞:商路 尋繹 史據
對於歷史上某一時期的某一類現象,在前人尚未命名的情況下給其取名,必須要有充足的史料依據,否則就沒有足夠的可信度。根據對商道所涉及地區部分地方史志的初步查閱,發現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線索,茲舉其要。
1.乾隆朝編成的《孝義縣志》“物產民俗”卷記載:本地“人多土瘠,雖豐歲亦不贍,一邑之食多藉外來商販自延、榆、歸化等處木筏裝載,由黃河而下至永寧之磧口,復陸運經寧鄉至孝,商販多止孝義,汾、介又自孝義買去,故歲藉補給,又獲商人之利焉”。這就是說,孝義人多地貧,糧食要從外購入。路線是從延安、榆林、歸化(今呼和浩特)等處裝筏,經黃河運至永寧(今山西臨縣)磧口,然後轉陸運,由磧口經寧鄉(今山西中陽縣一帶)至孝義,再到汾、介(山西中部汾陽、介休)。這條史料明確地告訴我們,早在乾隆年間連接今天內蒙古與山西中部的一條水陸相接的商路已經存在。
2.光緒朝《山西通志》卷七一“鹽法略下”記載:吉蘭泰鹽於乾隆“五十一年準水陸並運,其水運者,至臨縣之磧口起岸,以下查禁”。吉蘭泰鹽產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境內,其運輸路線是先由駱駝馱到磴口,再裝船沿黃河運到山西磧口,之後由商販販運營銷於“引地”(政府規定的銷售區域)。這條史料又將商路大大向上延伸,水路上溯到內蒙古西部的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即舊磴口),陸路擴展到比磴口更靠西的吉蘭泰鹽池。
3.同治朝《河曲縣志》記載:“河曲地界蒙古,民間皆食蒙古鹽,河東池鹽不能到也。縣距托克托城之河口村計程二百九十裡,向因土鹽不敷,兼食蒙鹽。自蒙鹽水陸並運以來,民間多食蒙鹽”,“河曲土不產稻……稻自甘肅寧夏舟運而來”。道光年間,河曲籍進士黃宅中(1796—1863)在《今黃河原委說》一文中寫道:“邊外沙漠之地平衍無際,溉以黃河之水便成腴田。惟河西草地,例不準漢人開墾。利之所在,民盡趨之,邊民私向蒙古人佃耕者,多致富饒……鄉人耕商於邊外者絡繹不絕。寧夏之粳稻,口外之麥粟,造船編筏,順流而下,河曲先食其利,而後波及於汾平諸郡。”這兩條史料既印證了蒙鹽(主要指吉鹽)內運、分銷晉西北這一史實,同時還告訴我們,隨著內蒙古平原的開墾,口外糧食經黃河水路輸入山西,不僅河曲率先得食,而且惠及遙遠的晉中汾州府及晉南平陽府,晉蒙黃河水路從磴口還可上溯至當時甘肅所屬之“寧夏”(今銀川一帶)。
4.光緒三十三年(1907)編成的《保德州鄉土志》記載:“東關在州城山麓黃河南岸,舟行者上由包頭,下達磧口。陸行者,東去直豫,西向陜甘。”“保德州賴有黃河,北由包頭,南去河南,輸運便通,商務受其利益。”當地“食品不足,取之蒙古,出外謀生半居蒙古部落。商賈全賴河上水運糧油,他物絕少”。這幾段記載表明,黃河水道不僅由包頭達磧口,而且通河南;作為河路上的一個節點,保德州除了水上商運,還有東去河北、河南,西通陜西、甘肅的陸路商貿,但以“水運糧油”為主。
5.民國年間編成的《綏遠通志稿》卷七十“水路”記載:“迄於清初,水路又見恢復,而其始主要運輸則在鹽而不在糧也”,“自乾隆以還,口外墾殖日廣,民殷物阜,出境之油、糧、鹽、堿、甘草各貨,入境之日用雜貨,山西與歸綏往來之商運,凡經河路者,皆以托屬河口為唯一之碼頭”。這段話不僅反映了晉蒙兩地之水上商運,更道出了商貿貨物的品種,即“油、糧、鹽、堿、甘草”等,還指出了河口碼頭的重要性。
6.民國六年(1917)編印的《臨縣志》記載:“磧口為縣南門戶,東北接縣川,東南達離石,西南通陜甘,西北連河套,水陸交通頗稱繁盛。”新修《臨縣志》寫道:“在京包鐵路未建之前的170多年間,每日有50余只木船往來於磧口碼頭,大批糧、油、皮毛、鹽堿、藥材等雜貨,白陜甘綏蒙等地源源運載而來,棉布、綢緞、茶葉、陶瓷、煙酒、火柴、粉條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陸路馱運至磧口,轉銷於大西北。”“黃河流經本縣110公裡……清乾隆至民國年間,陜、甘、綏、蒙等地貨物,通過此航線運達磧口,再用牲口馱運到離石、吳城,轉運至東路(汾、平、介、孝等縣)。據民國二十年(1931)統計,每年從綏遠磴口航至磧口的貨船不下4000余艘。”這幾段話,比較清楚地指明了一條從磴口到磧口再到晉中的水陸商路,而且說出了北路來的主要貨物有“糧、油、皮毛、鹽堿、藥材”。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