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方法:一位諾貝爾獲得者的人生忠告(簡體書)
- 系列名:進階書系
- ISBN13:9787545562699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作者:(西)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 譯者:劉璐
- 裝訂/頁數:平裝/237頁
- 規格:21cm*14.5cm (高/寬)
- 版次:一版
- 出版日:2021/07/06
主題書展
本書是科學界傳奇、19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的傳世之作,首次出版時即轟動西班牙,是被譯成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暢銷至今的百年經典,是很多國家大學生、青年學者的***書籍。
為幫助青年們建立正確和積極的學習和研究的態度、方法,少走彎路,重燃學習和研究的熱情,卡哈爾將科學研究的經驗和大學執教中的真知灼見高度濃縮成本書,指出了學生、青年學者普遍會面臨的認知陷阱,提出了學習和研究所需的素養和精神、方法和操作技巧、論文撰寫要點,並對應該具有的婚姻觀、愛國情操以及影響學習和研究的社會因素等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不管是苦於做不好研究、寫不好學術論文的大學生,還是正著手一項研究項目的青年學者,本書都將給予切實的啟發和幫助。
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病理學家、組織學家和神經學家,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他在大腦微觀結構上的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其兩本重量級著作《有關神經中樞精細解剖學的新觀點》與《人和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組織學》,為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卡哈爾亦是一位聲譽卓著的作家,他的自傳《人生的回顧》、格言集《咖啡絮語》是西班牙文學經典,暢銷不衰。此外,他的繪畫技能出眾,所繪的關於腦細胞的幾百張手繪圖至今仍廣泛應用在教學中。
★ 諾貝爾獎獲得者、現代解剖學與神經學之父傾囊相授學習和研究的實用經驗。
★ 高度濃縮了卡哈爾在科學研究和大學執教中的學習和研究經驗,助力學生、青年學者建立正確的學習、研究的態度和方法。
★ 眾多國家大學生、科研新手、青年學者的***書籍。
★ 在中文版首版基礎上收錄作者多幅高清神經元手繪圖及中文版作者自傳節選。
前 言
由於工作繁忙、事務纏身,作者一直無暇顧及這本小冊子的完善與改進,值得感謝各位讀者的是,盡管這本書在一年多之前就沒有再版了,它的流行範圍卻愈加廣泛,並在那些明智而大度的年輕人當中廣受歡迎。作者有感於讀者大眾 對本書的厚愛,特別是在國外學者要求翻譯本書的呼聲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為將本書加以普遍化,使其適應各國不同讀者的習慣,主要把原文中某些已經過時的情緒和愛國主義的宣泄盡量刪去,因為對於那些幸運地生活在發達國家中的讀者們來說,這些內容離他們的生活太過遙遠,所以聽起來是難以理解的,這是由於其國內科學昌明,研究工作受到了一貫的保護和推崇,學生們不必殫精竭慮就能得到一群富有熱情和自我犧牲精神的科學前輩們的悉心指導與教誨。但是,我再次重申,任何強迫作者對本書做出某種修改的想法都不會實現,因為本書是我為西班牙而寫,它是屬於西班牙的。
因時間倉促,第四版修訂工作的錯漏之處在所難免,但作者還是進行了一些自認為必要的改動,包括刪除了若干過於膚淺虛浮的措辭以及構想拙劣的觀點,改寫了某些文字陳腐含糊或者不得當的段落,後我又用比較新的例子或者更為切題的論述對一些章節進行了擴充。
我發自內心地相信,這個版本較之其他版本,更能夠引起年輕一代的關注。同樣地,對那些讚同和支持本書的杰出科學家,作者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1916 年 12 月 6 日,馬德裡
引 言
我必須在此假定,讀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哲學知識基礎足以使他們理解這一事實——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有三種:觀察、實驗和基於歸納與演繹的推理。
撇開那些為公眾廣為接受的原則不談,需要指出的是,在過去的 100 年裡,自然科學領域已經完全放棄了亞裡士多德式的(Aristotelian)觀點,即對直覺觀、靈感論與獨斷論的推崇。
畢 達 哥 拉 斯(Pythagoreans)派的信徒以及柏拉圖(Plato)的追隨者們都喜歡沉浸在對問題的反思之中[近代的哲學家如笛卡爾(Descartes)、菲希特(Fichte)、克勞澤 (Krause)、黑格爾(Hegel)都繼承了這一點,及至當代的柏格森(Bergson)也至少受到了一部分影響],他們認為只要向內探求人的頭腦或者靈魂深處的東西,就能發現某種宇宙通用的法則,獲得人生之謎的解決之道。如今,誰若再用這種方式思考問題,只能引起旁觀者的兩種感覺——惋惜與同情,後者的產生是因為思考者愚蠢地將大好才華用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前者的產生則是因為這種方式浪費了思考者本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人類文明史無疑可以證明,形而上學論者一次次企圖揣測自然法則的做法是絲毫沒有實際意義的。與之相反,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如果某人忽略客觀現實,只是一味地追求內心的感覺,那麼就會連簡單的生命運行機理或者周圍世界的運行方式都解釋不了。
人的思維基於感覺器官對現象的感知而產生。當把思維能力運用到單純的觀察、描述、比較以及根據分析和辨別進行分類等簡單的行為中,你會發現這些做法的效率提高了,並且變得十分有用。接下來,通過歸納的方式,你就會逐漸地總結出有關事物的深層原因和經驗法則的知識。另一個顯而易見卻值得重申的常識是,科學無法解釋事物的終極原因。換言之,我們永遠無法借助科學去理解隱藏在宇宙萬物表象背後的那個基礎。就像克勞德·貝爾納(Claude Bernard)所說的那樣,研究者無法超越現象。對於觀察到的各種變化,他們的任務僅限於解釋“怎樣”,而無須闡明“為什麼”。這在哲學家看來,只能算得上是比較初級的目標。盡管如此,實現這個目標已經構成了艱難的挑戰。掌握了某種現象產生的條件,我們就有可能創造條件激發這種現象,或者撤除相應的條件,不讓這個現象發生,進而通過這種人為的控制為人類造福。我們能夠從對現象的掌握中獲得預見和行動的能力。
決定論的產生及其包含的種種限定,可能使哲學在人們眼中變成一門專橫獨斷的學問。盡管如此,沒有人否認——在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中——這種理論是一件十分有用的工具,可以使我們避免生來就有的那種希望找到某些萬金油般的普遍法則,用它來解釋整個宇宙的傾向。人們認為這些法則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就像一顆種子,包含了一切在未來長成完美大樹的***因素。有些哲學家經常把這種想當然的觀點拿到生物學的領域誤導別人,殊不知它不僅沒有絲毫生命力,而且只是語言上的假設,缺乏必要的現實依據,充其量只能簡單作為一種具備某些可取之處的假說。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E. 杜波依斯·雷蒙德(E. du Bois Raymond)提出的所謂宇宙的“偉大謎題”已經超出了我們現在能夠理解的範圍。這位了不起的德國生理學家曾經指出,我們不應該做無知的人,甚至應該拒絕承認有“我們無從得知”的事物。
無疑,人類的頭腦從根本上講沒有能力解決這些令人敬畏的大題目(包括生命的起源、物質的本原、運動產生的原因、意識是怎樣出現的等等)。我們的大腦無非是一個指揮身體進行各種實際行動的器官,看上去並不像是用來發現事物終極原因的工具,而是更擅長找出事物的直接原因以及恒定不變的聯繫。這種功能放之宇宙貌似微不足道,對人類來說卻至關重要,我們能夠用它徐徐展開世界的畫卷,在嘗試中為生活創造福祉。即便我們對事物的源頭一無所知,也一樣可以享受多彩多姿的生命。
探討研究工作的一般原則和方法的時候,如果忽略了討論克勞德·貝爾納極力提倡的“科學方法中存在萬靈藥”的觀點,就是不明智的。這種觀點在培根(Bacon)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和笛卡爾的《談談方法》(Book of Methods)這兩本著作中都有所體現。誠然,該觀點可以很好地開拓思維,但是卻無法更加有效地告訴別人如何發現。我承認,或許讀過這兩本書後,你會產生一個到兩個富有成效的想法,但我也會忍不住向大家引用約瑟夫·德·邁斯特(Joseph de Maistre)對《新工具》的評語:“那些做出過重大科學發現的人從未讀過它,培根本人靠他自己的理論也從未做出過任何發現。”李比希(Liebig)在他著名的《學術論文集》(Academic Discourse)中的看法更是尖銳,他認為培根在科學方面的見識極為淺薄,吹捧培根的科學著作的人都是些不懂自然科學的法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其他與自然科學毫不相關之輩,實際上他寫的東西無法給人任何研究發現方面的啟發。
當遇到難解的問題時,人人都會馬上按照笛卡爾所說的方法行事:“對於那些不明顯的事物不要輕易下結論承認其存在。我們應按照需要把一個問題分割成若干小塊,以便找出合適的方法各個擊破。先從簡單、容易理解的部分開始分析,然後由易到難,逐漸對難、複雜的部分形成認識和了解。”這位法國哲學家的成就並不是通過對上述原則的運用取得的,而是像其他人一樣,在無意識中抓住了機會,從而清晰、精確地闡明了哲學和幾何學方面的問題。
我相信,人們通過閱讀這樣的著作(一般是與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有關的作品)得到的研究方面的極小的幫助,都是基於對這些哲學方法表現出的規律的模糊且一般本質方面的認識。換言之,這些規律不是空泛的簡單公式,而是對人類在研究工作中思維機能的一般性認識和闡述,這一機能在每個組織完善、訓練有素的頭腦中都是無意識運行的,所以當某位哲學家通過反思和內省,總結出各種心理規律時,他的讀者們甚至他本人都無法憑借這些東西提高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那些關於邏輯方法的論著中提到的觀點,讓我感覺如同某位公共演說者試圖通過了解大腦的語言中樞、發聲原理以及喉部神經的分布來提高自己的口才——仿佛明白了這些部位的解剖學和生理結構,就能創造出並不存在的器官,或者可以使生來就如此的人體組織變得更加完美似的。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了不起的發現往往不是依靠正統的邏輯知識推理得來的——相反,其發現者們都擁有一種與敏銳的洞察力相伴共生的內在邏輯和思考方式,它類似於促使儒爾丹(Jourdain)“創造”出散文的那種未經刻意學習的潛意識。另外,直接閱讀伽利略(Galileo)、開普勒(Kepler)、牛頓(Newton)、拉瓦錫(Lavoisier)、若弗魯瓦·聖-伊萊爾(Geoffroy Saint-Hilaire)、法拉第(Faraday)、安培(Ampere)、貝爾納、巴斯德(Pasteur)、魏爾肖(Virchow)和李比希等偉大的科學先驅的著作也不失為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可是,大家必須意識到,與這些科學巨人相比,如果我們缺乏哪怕只是一小點兒靈感的火花,欠缺一絲一毫曾經驅使他們前進的那種高貴的熱情,都有可能只是成為他們著作的熱情評論者。好一些的話,你的評論可能很有洞察力,但不會在自己身上培養出任何創造與發現的精神。
即使你深諳自然科學史的來龍去脈,這也對研究過程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曾經提出,研究具有同質性或者異質性的事物能夠引發思維,因為“具有同質性的事物是不穩定的”,又由於“每一個原因都能引起一個以上的結果”的原則,所以每一個發現都能夠立即激發出許多其他發現。但是,就算我們依照上述觀點,對科學史展開研究,充分感受到了科學演進的過程,也無法從中得知做出各種科學發現的關鍵因素。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知道每位研究者是怎樣在其獨特的研究領域將異質性的問題與同質性的問題區分開來的,找出那些為數眾多的、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目標的人遭遇失敗的原因。
我可以毫不猶豫地斷言,各類邏輯規則與科學發現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更不用說將所謂天生缺乏邏輯頭腦的人變為成功的研究者了。僅就那些天才而言,他們也往往以不服從規則著稱,他們更願意自己創造規則。孔多塞(Condorcet)就曾經指出:“庸才靠教育,天才靠自學。”
難道我們就該因此放棄一切與科學研究過程有關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嗎?就可以讓新手們自生自滅,讓他們陷入困惑,感覺自己被拋棄,沒有師長的指導,缺乏有用的建議,在一條困難如荊棘遍布的小路上孤獨地掙扎?
當然不是。事實上正好相反。我們相信,丟棄那些虛無縹緲的哲學原則和抽象幹癟的方法之後,我們就能降落到實驗科學這塊堅實的土地上,同時可以切實地思考科學探究涉及的道德問題。初學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簡單而正確的答案。
作者認為,有些關於應該掌握什麼知識、獲得怎樣的專門教育、成功需要哪些激勵因素、必須避免由於偏好而刻意忽略或者過度重視某些問題等內容的建議,要遠遠比所有理論邏輯的規則和警示有用得多。這些才是我們目前的工作真正面臨的問題,而本書的內容正是針對它們而談,書中包含的那些如同來自父輩的勸告和鼓勵的話語是作者本人在其微不足道的科學生涯開始之時渴望卻沒有得到的東西。
對於有幸經常在某位杰出科學家的實驗課上接受教育、時時受到一些科學天賦極高、教學經驗豐富的人物影響的讀者來說,鄙人的愚見可能沒有多大的價值。當然在那些積極活躍的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具備天賦者)看來,這些建議也不值得一提,他們顯然只需通過研究和反思就能理解事實、掌握真相。但是,這些建議也許可以安慰和幫助大部分資質普通、性格消極的研究者,由於缺乏一定的決心或者努力不當,他們盡管渴求榮譽卻從未嘗到成功的果實。
本書的建議是,要更注重精神層面而相對較少強調智力因素,因為作者堅信,前者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與後者是一樣的,這也符合帕約(Payot)的看法,並且,我認為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方面的卓越成就,都是巨大的熱情和偉大的想法相輔相成的產物。
全書共分七章。我會在章盡力闡明怎樣避免新手常犯的一些錯誤,比如產生某些偏見和做出草率的判斷,因為這些問題會破壞取得研究成果所必須擁有的自信。第二章,我將討論那些研究中應該體現出來的道德價值——它們相當於意志力的興奮劑。第三章,我將指出某些必須克服的意志力和判斷力方面的缺陷。第四章,我會探討怎樣的社會環境對科學工作有所助益,同時談及來自家庭方面的影響。第五章,我將概述如何給研究做計劃以及如何實施(建立在觀察→解釋或者假設→證明的基礎上)。第六章,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撰寫科學論文。後,第七章的內容主要是關於研究者作為教師所應考慮到的道德責任。
卡哈爾:在神經元中探索生命的奧秘 / 1
1906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詞 / 9
前 言 / 001
引 言 / 003
章 新手的四個認知陷阱 / 013
陷阱一 過分崇拜權威 / 015
陷阱二 重要的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 020
陷阱三 過度關注應用科學 / 027
陷阱四 認為自己缺乏能力 / 032
第二章 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精神素養 / 041
獨立判斷 / 043
持久的專注力 / 047
獻身真理與渴望榮耀 / 056
愛國情懷 / 063
對科學創造的愛好 / 067
第三章 缺乏意志力的幾類研究者 / 073
淺薄的涉獵者和空想家 / 075
嗜書狂和夸夸其談者 / 078
自大狂 / 081
儀器崇拜者 / 084
格格不入者 / 086
理論家 / 088
第四章 有益於科學工作的社會因素 / 095
物質支持 / 097
事務性工作與研究工作是可以兼顧的 / 106
婚姻及家庭 / 108
第五章 科學研究的幾個階段 / 121
觀 察 / 123
實 驗 / 126
實用性假設 / 128
證 明 / 135
第六章 怎樣撰寫科學論文 / 139
對科學貢獻的判斷 / 141
參考文獻 / 144
評判的公正與禮貌 / 146
如何描述方法 / 150
結 論 / 151
圖示的重要性 / 152
風 格 / 153
科學著作的發表 / 155
第七章 研究者如何做老師 / 157
一種批判的樂觀主義 / 159
怎樣指導經驗不足的研究者 / 169
附錄一 學者生涯 / 175
成為解剖學教授 / 177
次研究嘗試 / 193
事實與理論之爭 / 200
斯德哥爾摩之旅 / 214
附錄二 聖地亞哥·拉蒙 - 卡哈爾生平 / 233
新手認知陷阱二 重要的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從剛剛畢業的學生口中常常可以聽到另一種錯誤的說法:“各個科學領域內的所有重要問題都已經弄明白了,如果我再加上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或者像收獲水果那樣,那些聰明的研究者早已把大量成熟的果子摘走了,我卻去撿拾一些剩在那裡的無關緊要的東西,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呢?科學並不會因為我做了這樣的工作而產生什麼變化,我也永遠不會因此揚名。”這種言論通常是用貌似謙遜的態度來掩飾說話人的好逸惡勞。同時,它也反映了某些有才能的年輕人承擔了某個重要課題的研究,在初步經歷了一些挫折和打擊後,變得痛苦迷惘的心理狀態。年輕研究者必須完全根除這種對科學的淺薄認識,否則他肯定會被自己頭腦中的功利主義想法(這種想法一部分是由他身處的道德環境決定的,有時這種環境很快就可以把這個年輕人轉變成一個平庸然而在賺錢方面成功的普通科研從業者)和那些相對更為高貴的因忠誠於科學而產生的追求成就與名譽的想法之間的持續斗爭拖垮。
抱著不辜負導師期望的想法,經驗不足的研究新手憧憬著在地球的表面發現一座新的礦藏,希望通過簡單便捷的探索之路迅速贏取聲譽。不幸的是,當他初次涉足夢想之地時,卻驚訝地發現需要挖掘的金屬都埋藏在地表深處——地面上的礦藏早已被先到一步的幸運的“礦工”們挖走,他們依靠這些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他人的尊敬。
可是,人人都會有點“生不逢時”,不是直到某個問題已經“解決”才開始接觸這個問題,就是對其他問題的研究起步“過早”。因此似乎大家都應該早點出生,比如生於一個世紀之前,才有機會按照科學發展的自然順序逐一解決問題,占有各項成果,捷足先登地收獲各種科學發現。
理論家
有些人的天賦和受教育程度都非常高,但不知為何終日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似乎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種病症他自己毫無察覺不說,連別人也不甚重視,因而愈加嚴重起來。其主要症狀包括:講解問題頭頭是道,但喜歡侃侃而談;想象力豐富然而停不下來;不喜歡實驗室工作;討厭具體科學和看上去不重要的數據;習慣站在很宏大的角度看問題,永遠住在高高的云端;喜歡書籍和不切實際的大膽假設,不喜歡專著和經典實用的概念;面臨難題時,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恨不得立刻構建出一種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而不是求助於客觀實際;當他們在兩種現象之間發現什麼半遮半掩的細微聯繫,或者給某個偉大理論找到了一些新數據時(無論其真假對錯)都會手舞足蹈,天真地相信自己是了不起的理論革新家;他們使用的方法或許是正確的,但是卻濫用了它,結果陷入片面看問題的泥沼不能自拔;他們眼中只有華麗的理論和概念,而不管其根基是否薄弱不堪一擊,只要設計得精巧勻稱、匠心獨具就能博得他們的歡心。
正如我們預料的那樣,理論家處處碰壁,沮喪不已。現在的科學技術尚不發達,所以理論家們乃至真正的天才人物都必須付出成年累月的奮斗和不間斷的實驗才能有理論上的突破。有多少曾經被奉為圭臬的理論都被科學的發展否定了。理論家基本上屬於一種喬裝成勤奮者的懶人,他下意識地遵循付出小努力做事的原則,因為主觀拼湊理論輕鬆容易,觀察客觀現象又累又難。
科學研究的觀察階段
我們同意哲學著作的作者們,特別是 E. 納維爾(E. Naville)的說法,即所有科學研究都包括三個連續的階段:觀察和實驗、假設(或推測)、證明。有時這種調查過程不是根據個人的觀察,而是基於一種植根於批判的感覺—一種先驗的對某個普遍適用的信條的排斥。不過,顯然這種感覺通常以個人觀察的結果為基礎,無論這種觀察的主題或者材料對於要解決的問題來說有多麼膚淺。
有些人針對觀察這一過程提出了可以直接應用於科學研究的建議。佩雷斯·德·阿亞拉(Perez de Ayala)就闡述得很正確也很巧妙:“觀察某種東西,要像從來都沒有見過它一樣。”也就是說重新對它進行好奇的打量,忘記我們從書本、生硬的描述和約定俗成的說法中得來的印象。我們必須把思想從偏見和模糊的印象中解放出來,自己認真仔細地觀察,就像觀察一件特意為我們的喜好創造出來的東西一樣。簡而言之,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重建那些在思考中發現了事實的學者當時的思想狀態——混合了驚訝、激動和強烈好奇的情感。
這與科學家堅持遵守的另一條研究定律緊密相關,它並不滿足於仔細的審查,強調評述和反思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在被觀察的事物中注入強烈的感情和一種深切的親近感。我們應該將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同時用理智和感情去關注它。只有這樣它才會向我們展現自己的秘密,因為熱情能夠提高和完善我們的觀察力,就像戀愛中的男子,每天都會在他心愛的女人身上發現新的優點,一直對所觀察之物保持著濃厚興趣的人後必然能察覺有價值的細節和不尋常的特性,而這些東西往往會從循規蹈矩、懶於思考的觀察者的眼睛底下逃走。
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