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詩經通釋(全四冊)(簡體書)
滿額折

詩經通釋(全四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全新角度解讀《詩經》,打破兩千年來《詩經》是詩歌總集的定論,力主《詩經》是尹吉甫一人之作。並跳出風、雅、頌的既定框架,以尹吉甫一生經歷重新安排詩篇次第。

結論驚世駭俗,卻是一字一句讀通之後,自然而然得出的結果。作者將《詩經》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立足《詩經》本身尋求內部規律,歸納出數條研究法則。然後運用這些法則,對每一篇詩進行逐字逐句的解讀,廣泛利用文獻追究詩中出現的地名、時間、人名、事件、名物、制度、風俗,並觀察彼此之間的聯繫,獲得許多有價值的發現。最後,種種發現連綴成一個盪氣迴腸的故事,不僅包含著一部周宣王復興史與周幽王亡國史,同時也是尹吉甫的自傳。


作者簡介

李辰冬(1907-1983),河南濟源人,燕京大學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曾執教於天津女子師範學校、西北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等校。1947年開始研究《詩經》,傾力二十年完成鴻作《詩經通釋》,另著有《詩經研究》和《詩經研究方法論》。其研究結論石破天驚,卻因離經叛道招致許多冷眼。支持他的人則有梁實秋、田培林、巴壺天、李曰剛、徐高阮、虞君質、穆中南、趙友培、王德昭等。

名人/編輯推薦

◎打破兩千年來定論,《詩經》並非詩歌總集,而是尹吉甫一人之作。

◎風、雅、頌是理解詩義的zuida障礙,跳出既定框架,重新排列詩三百。

◎逐字逐句進行解讀,深入揭示詩義,這是一本可以真正讀懂的《詩經》。

◎改變《詩經》研究汗牛充棟卻“詩無達詁”的局面,走出眾說紛紜的迷宮。

◎伴隨尹吉甫的發現,不僅得知詩人的愛情故事與一生經歷,也充實了一段活生生的古代史。

◎裝幀精美,開本適宜,值得收藏。


自?序
《詩經》三百零五篇都是尹吉甫的作品,也都是他的自傳;透過他的自傳,使我們知道宣王三年(西元前八二五)到幽王七年(西元前七七五)這五十年間的史事。這是駭人聽聞的發現,也是使人不敢相信的發現,然確是如此,這部《詩經通釋》就在一字一句做證明。甲骨文、鐘鼎文固然是最古老、最可靠的史料;但三百篇才真正是更翔實、更有用、更有系統、更生動的史料。不,不僅是史料,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古代史。
這種發現,絕不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得來。我沒有那麼大的膽量敢假設三百篇是一個人所寫。我是先從三百篇裡尋求出許許多多原理法則,然後再依據這些原理法則來一字一句解釋三百篇,最後才發現這個事實。世人之所以不敢相信我,是由於受《詩譜》《毛序》《毛傳》《鄭箋》《詩集傳》的束縛太深,因而也就不肯面對三百篇的本身來研究。實際上,所謂“詩譜”就是“樂譜”,也就是六經中的《樂經》。樂章是斷章取義的“歌詩以合意”,並不是詩的本來面目。可是一受《詩譜》的束縛,大家都限定在各國國風或二雅三頌裡尋找詩義,無怪乎要驢唇不對馬嘴,愈找愈糊塗,愈糊塗愈找,開始是“《詩》無達詁”,到後來也就迷了途徑。如能打破《詩譜》的束縛,從三百篇的本身找出一些原理法則,面對三百篇本身來追尋一字一句的意義,不僅知道了它的意義,並發現了篇與篇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就聯結起來而為一個人的作品了。
清儒已經發明了許許多多研究三百篇的方法,可是他們對這些方法有時用,有時不用;有利時用,無利時就不用,因而得不出全盤的結果。現代學者,偶爾也用清儒的方法來治三百篇,然是一鱗半爪、雞零狗碎地來使用,沒有把清儒所發明的方法綜合起來運用,所以也得不出全盤的結果。再者,西洋治文學的方法,近達四十八種之多(實際上還不止此),內中與清儒所發明的固有相同,但大多數則為我國所沒有,而近代學者真能運用西洋方法來研究文學者則甚少。學術進步由於方法的進步,有新方法就有新見解,無新方法就只有人云亦云。連胡適之先生這麼博聞多識的學術界泰斗,十數年前聽到我說西洋有三十七種方法來研究文學(那時我只知道有三十七種)他還大吃一驚!現代學者既不能將清儒所發明的方法綜合運用,又不能接受西洋的治學方法,只有抱殘守缺,在古人的解說裡打轉。有時發現一點真實,但大多數都是將工夫白費。全面的知才是真知,知道了全面然後才能知道細微,可是把完整的三百篇大卸八塊,分為十五國風、大小雅、三頌,限定在這個範圍裡來鑽研,真所謂瞎子摸象,愈摸愈不知象的全面目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正好拿來形容兩千年來《詩經》研究的現象。
如能打破《詩譜》的束縛而又能在《詩經》本身發現許多原理法則,那麼,一個新世界、一個新境界就顯現在我們眼前。這時,《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從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的事蹟就成了三百篇的時代綱領,因而也就在三百篇裡發現一些綱領詩,這些詩都有確切的年月可考而把三百篇的先後次第連貫起來。其次,還可發現一些鑰匙詩,這些詩在表面上並無年月,然將其表現的事蹟與綱領詩做一對照,就發現了它的寫作年月而與綱領詩配合起來。一與綱領詩配合,不僅瞭解了它本身的意義,又能打開其他詩篇之門,所以稱之為鑰匙詩。三百篇就由綱領詩與鑰匙詩這兩種交互配合而組織成一個完整的史跡。換言之,也就是從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的斷代史。到這時,《詩經》裡的歷史事實,在金文、石鼓文、《尚書》《左傳》《史記》《漢書》《三國志》,凡涉及古代史的典籍裡都可找出證據,證明三百篇的一字一句沒有不是寫實。甚至如《吉日》篇“吉日庚午”的“庚午”、“吉日維戊”的戊日,《十月之交》篇“十月之交,朔日辛卯”的“辛卯”、“彼月而微”的月食、“此日而微”的日食,都可算出是哪一天來。
三百篇,就像是一件打碎了的周鼎,在地下埋藏幾千年,長滿了銅銹,蓋滿了泥土,這個人說它是這個,那個人說它是那個,誰也不確知它到底是什麼;現在細心把泥土洗掉,銅銹刮掉,漸漸地露出它原來面目。先把幾個大的破片支撐成一個輪廓,然後再依碴口、花紋、形狀、厚薄,將細片一一湊合起來,居然成了一件完整的物件。這是一種多麼令人興奮、多麼令人高興的工作!這樣,整整花了我二十年時間。我從一九四九年就開始摸索,直到一九六九年才完成,再加上兩年的修正,現在竟有出版機會,高興的程度絕非筆墨可以形容!
然而這是一件反傳統,甚至可以說是革命的工作,於是衛道之士就出來反對了。除過譏諷、謾駡、批評外,還公開以《村佬佬信口開河》《李辰冬可以休矣》做題目來嘲笑。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補助我研究《詩經》已經兩年了,自從我發現三百篇是尹吉甫一個人的作品後,反而停止了補助,認為補助我這樣的研究是科學會的恥辱!二十年來,我就是在這種彷徨、苦悶、不安、冷漠、譏諷、笑駡、孤獨、沉悶、矛盾、衝突中過活。在這段黑暗中尋求光明的期間,並不是沒有瞭解我、鼓勵我的人;也就因為他們給我勇氣、給我信心,才使我完成這件工作。謹將他們的鼓勵記述於下,永志不忘。
最先要感激的是梁實秋先生。當《我怎樣發現尹吉甫是〈詩經〉作者》發表時,沒有人不表示懷疑,獨獨梁先生對我說:“辰冬,你的路子走對了,西洋有這種方法,我跟著你走。”梁先生是研究莎士比亞的,研究莎士比亞的方法就有三十多種,他深深瞭解這些方法,也深深知道這些成就,所以他敢肯定地來鼓勵我。從此以後,我每有《詩經》的撰述都請他指教。我有勇氣來完成這部著述,他的鼓勵最大。
其次要感激的是趙友培先生。趙先生看到我的《我怎樣發現尹吉甫是〈詩經〉作者》後,有一天在和平東路遇到,很遠他就對我搖手說:“不可能,不可能。”我問他:“你看過我的文章沒有?”“沒有。”“請你看過以後再指教好嗎?”下次碰到他,我問:“你看了拙文沒有?”“看過了,有點可能。不過我是反對黨。”有人反對就好,於是我將每篇有關《詩經》的撰述都寄給他,他每次都提出許多極重要的問題而使我日夜思考,這位反對黨給我的協助實在大。他繼續看我的論文,繼續提出疑難,最後他說“我是支持你的反對黨”,反對黨成了極支持我研究的人。人生的旅途上,難得有這樣的知己!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成見,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而成了我的畏友。此書臨出版前他還誠懇告誡:“不要有矛盾,自己立的原則,自己要死守,不可予人以可乘之機。”這種純摯的友誼,實在使我感動得流淚。此書的最後一校,他原想再看一遍的,因忙不克如願;但他如何重視這部書,可以想見了。
第三位是徐高阮先生。徐先生對我發表的有關《詩經》文章都看過,他時常同王德昭先生談論我的問題。及至他看到我在《文壇月刊》發表的《釋詩六月》,他給該刊發行人穆中南先生寫信說:“李先生這種研究,是史學上的偉大成就,不是淺學之流可以瞭解的!”這時我還不認識徐先生,借此與他通信,感謝他對我的鼓勵。此書殺青後,我從新加坡將全稿寄給他,他除在信中鼓勵外,還在《學藝培植重於獎勵》(《陽明雜誌》第三十二期)中以我為例,象徵自由思想之可貴。現在《詩經通釋》問世,而他去世了,不能共享這書出版的愉快,思之悵然!能多有幾位像徐先生這樣提倡新風氣的人,我相信臺灣的學術風氣不會這麼沉悶!
第四位是虞君質先生。虞先生是我最敬畏的朋友,我每篇文章寫成後,不先請他指正,幾乎不敢發表。有關《詩經》論文,當然也先請他過目。他很知道我的研究精神,所以他在《藝苑精華錄》中(三七二頁)說:“李先生對於《詩經》研究,十多年來是無日不讀《詩》,無日不談《詩》,而且無日不窮搜博覽有關這方面的典籍文獻,常常弄到深夜二三點鐘才去休息,但在早上六七點鐘他又起床做《詩經》研究了。……這是一種極專門的中國學問,絕非靠常識做直覺性的判斷所可解決。”真是知己之言!
第五位是巴壺天先生。巴先生接任新加坡義安學院中文系主任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希望我去教書。他看到我所發表的《詩經》論文,就決定讓我教《詩經》,使我感到榮幸而且高興!巴先生通今博古,智能超群,今竟贊同我的研究方法而讓我教這門功課,這是何等的鼓勵,到新加坡後,我們住在一起,請教方便,每寫一章,就先請他過目,他提出許多疑問,我一一為之解答。老實講,假如不是去新加坡六年,這部《詩經》研究恐怕要胎死腹中,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因為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不再補助我以後,僅憑那每月只夠十天生活的師範大學薪水,絕對養不活四口之家,將自己零賣是勢所必然。到了新加坡,生活既無問題,我可全心全意地從事研究,所以在六年內完成了我十數年來想完成而無法完成的心願。我在《詩經通釋》的末尾所以特別注明完成於新加坡,就是為此。親友們都以為我從新加坡帶回多少錢來,實際上,並未帶錢而是帶回一百萬字,這比帶回一百萬元要欣慰得多!
第六位是李曰剛先生。他看過我的全部原稿後,第一句話就是“工程浩大”。他又說:“不廢江河萬古流。”他解釋說:“我所以要引杜甫這句詩,因為他當時受人輕蔑,故借王楊盧駱來自喻。你現在的情形正與他相同,所以這句詩對你最合適。”他的美意使我至為感奮。我從新加坡回國後,他排除萬難,使我重回師範大學,並開“《詩經》”這門課程,使我有與學生討論的機會。深情厚誼,終身不忘!
其他如楊一峰老師、張儐生老師、田培林老師以及新加坡的連士升先生都給我莫大的鼓勵,使我感激不盡。
……


目次

總目:
代 序:輕易繞不過去……阿城 1
三版修訂自序……15
再版自序……16
自 序……17
【第 一 編】平陳與宋前後詩篇……1
【第 二 編】西迎韓侯與韓侯迎親詩篇(宣王四年)……167
【第 三 編】西征??狁時詩篇(宣王五年)……195
【第 四 編】護送委積至謝城時詩篇(宣王五年)……283
【第 五 編】與南仲在方山會師時詩篇(宣王六年)……301
【第 六 編】南征淮夷時詩篇(宣王六年)……337
【第 七 編】與南仲在曲沃會師時詩篇(宣王六年)……393
【第 八 編】南仲在方山祭祖時詩篇(宣王六年)……423
【第 九 編】與南仲在首陽山會晤時詩篇(宣王六年)……483
【第 十 編】宣王在鎬京祭祀時詩篇(宣王六年)……503
【第 十 一 編】西征時思歸的詩篇(宣王五至六年)……569
【第 十 二 編】南征荊蠻前後詩篇(宣王六年)……637
【第 十 三 編】戍申、戍甫、戍許時詩篇(宣王七年)……699
【第 十 四 編】東迎莊姜時詩篇(宣王七年)……735
【第 十 五 編】複周公之宇時詩篇(宣王八至十年)……765
【第 十 六 編】東征時思歸及初還家時詩篇(宣王八至十年)……807
【第 十 七 編】東征時仲氏思念尹吉甫的詩篇(宣王八至十年)……829
【第 十 八 編】尹吉甫向仲氏求婚時詩篇(宣王六年)……841
【第 十 九 編】尹吉甫與仲氏結婚時以及婚後詩篇……869
【第 二 十 編】尹吉甫與仲氏仳離時詩篇(宣王十至十一年)……891
【第二十一編】衛武公即位時祝賀詩篇(宣王十六年)……943
【第二十二編】衛武公在南畝祭祖時詩篇……955
【第二十三編】逃荒與父母死亡時詩篇(宣王二十五年)……989
【第二十四編】出征西戎時諫諍伯氏詩篇(幽王四至六年)……1003
【第二十五編】譴責皇父等詩篇(幽王六至七年)……1049
【第二十六編】咒駡伯氏詩篇(幽王五至六年)……1097
【第二十七編】痛恨蹶父詩篇(幽王五至六年)……1117
【第二十八編】斥責仲氏詩篇(幽王六年)……1139
【第二十九編】被逐出衛時詩篇(幽王六年)……1151
【第 三 十 編】 被逐出衛後詩篇(幽王七年)……1173
附錄一 補義與解答……1185
附錄二 毛詩篇次在本書中頁數……1233
附錄三 參考書目……1243


書摘/試閱

第一卷平陳與宋時詩篇(宣王三年)

擊鼓(邶風)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釋音:鏜,音湯。契,音挈。說,音悅。洵,音宣。
【詩義關鍵】
這首詩的關鍵就在:
第一,“土國城漕”的“漕”在什麼地方?
第二,“從孫子仲”的“孫子仲”是誰?他是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的人?他與漕有什麼關係?
第三,“平陳與宋”是什麼時候的陳宋?為什麼要平定它們?
第四,“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定是一對男女自訂婚約,絕對不是對孫子仲講的話;孫子仲是男的,怎麼可以與他白首偕老呢?這首詩裡明明有一對男女,男的就是“我獨南行”“不我以歸”“不我活兮”“不我信兮”的“我”,也就是詩人。女的就是“與子成說”“執子之手”的“子”。然詩所講的是平陳與宋,怎麼會在平定陳宋時發生戀愛的事情呢?此中事故如果弄不清楚,詩義也就無法解釋。
第五,“爰居爰處”的“居”“處”是在什麼地方?“爰喪其馬”又是在什麼地方?“於以求之,於林之下”的“林”是在什麼地方?
第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是在什麼地方訂的婚約?從孫子仲出征的是“我”,“我”是男的,怎麼突然出現一位女子?這位女孩子一定與孫子仲有關係;否則,怎麼會在孫子仲平陳與宋中出現呢?
第七,“不我以歸”的“歸”是歸到什麼地方?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這些問題統統都得解決,才能瞭解這首詩。茲一一解答於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六)於滑縣白馬廢縣說:“春秋時衛之曹(按應為漕)邑。”又引《括地志》說:“白馬城在衛南縣西南三十四裡。”又引《志》說:“今縣西北十裡有白馬古城。一雲在縣南二十裡。”由此可知漕在今河南省滑縣,春秋時為衛邑。然漕是什麼時候才屬於衛國呢?同書(卷十六)又於滑縣說:“古豕韋氏國,春秋時衛地,漢置白馬縣。”由此可知白馬縣是春秋時的豕韋氏故國。《新唐書》(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說:“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封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豕韋氏國是宣王時候滅掉的,換言之,也就是宣王的時候才屬衛國。到此可得一結論:漢時的白馬縣就是周時的漕,漕原是豕韋氏國,到宣王的時候才把它滅掉而屬於衛。
《新唐書》(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說:“孫氏出自姬姓。衛康叔八世孫武公和,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為衛上卿,食采於戚,生武仲乙,以王父字為氏……世居汲郡。”《新唐書?地理志》:“衛州、汲郡,望……縣五:汲、衛、共城、新鄉、黎陽。”於黎陽注說“有白馬津”。由此可知白馬津屬於汲郡,而為衛武公這一支系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地方。詩言“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孫子仲既在城漕,他一定是衛國人。漕在宣王時才由豕韋氏國改為漕而屬衛,那麼,城漕一定也在宣王的時候。惠孫既是衛武公的兒子,宣王時人,又世世代代居在汲郡。古人是聚族而居,在這個地方找孫子仲,自然是惠孫了。孫是輩分,對衛釐侯而言,仲是老二,衛武公的長子叫揚,所以詩人稱他為“孫子仲”。到他的孫子武仲乙的時候,就拿他的名字作姓了。武仲乙所以拿他祖父“惠孫”的“孫”字作姓,顯然是受《詩經》的影響。春秋的時候,《詩經》雖沒有“經”的尊稱,然已是士大夫必讀的課本,等於《聖經》一樣,以《詩經》中的名字命名的,比比皆是。如《詩經》中有“家父”,春秋時也有家父;《詩經》中有三良,名叫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鍼虎,春秋時子輿家也有三良,名字完全相同。武仲乙知道《詩經》中的孫子仲就是他的祖父,引以為榮,也就以“孫”為姓了。否則,怎麼會無緣無故把自己的“姬”姓改了呢!既然指實孫子仲就是惠孫,惠孫是衛釐侯的孫子、衛武公的公子,都得與歷史的事實相合才算,那麼,我們以下就要以這個人物為中心來解釋歷史的事實了。
然為什麼平陳與宋呢?先看陳宋在什麼地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於陳州(今之河南省淮陽縣)說:“周初封舜後媯滿於此,為陳國。”是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又(卷五十)於商丘縣說:“古商丘為閼伯之墟,春秋宋國都也。”是宋國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既說孫子仲就是惠孫,而惠孫是衛釐侯的孫子、衛武公的兒子,就從這條路線來找為什麼平陳與宋。《竹書紀年》於《厲王紀》說: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即於王位,號曰共和。
又於二十六年說:
王陟於彘。周公、召公立太子靖為王,共伯和歸其國。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十四)引《魯連子》說:
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共伯使諸侯奉太子靖為王,而共伯複歸於衛。
由此可知,“共伯和”是衛國人。我們再看《史記?衛世家》說:
釐侯十三年,周厲王出奔於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為君。共伯弟和有寵於釐侯,多予之賂。和以其賂賂士,以襲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羨自殺。衛人因葬之釐侯旁,諡曰共伯,而立和為衛侯,是為武公。
同時同地不可能有兩個共伯:一個是共伯余,一個是共伯和。我的論斷是共邑的伯原是和,後來共伯和殺了余,衛人立他為衛侯,才將共伯作為余的諡,所以《衛世家》說:“共伯入釐侯羨自殺。衛人因葬之釐侯旁,諡曰共伯,而立和為衛侯,是為武公。”古時,長子在國,不封藩地。《御覽》二百四十一引《魏武令》:“告子文: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見《全三國文》卷二)長子既不封侯,那麼,共伯余是太子,他活的時候怎可以稱為共伯呢?所以共伯本為和的封號,餘被弒後,和立為侯,才將共伯作為余的諡,不是極為明顯嗎?
宣王的復興與衛國有莫大的關係。南仲、方叔、召伯、召虎、蹶父、仲山甫、尹吉甫都是宣王復興的中堅分子,而他們不是衛國人,就是南燕人,或與衛國有關係的人。現在共伯和也是衛國人,而且與周公、召公共同扶立宣王為王,所以復興工作也就先從平定陳宋起。宣王復興的兩個最大勁敵,一是西北的??狁,一是東南的淮夷,而??狁已經快侵到鎬京,情勢非常危急,不得不先行驅逐,所以平定淮夷只得略為置後。可是這時的安徽、江蘇、山東一帶都被淮夷佔據,陳宋適居南北要衝,必須先平定陳宋,才能集中力量與??狁作戰。《清人》篇“清人在彭”的彭,就是指宋國的彭城。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九)引杜注說:“彭城,宋邑。”又說:“春秋時,吳晉往來之通道……南守則略河南、山東,北守則瞰淮江,於兵家為守攻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於徐州也說:“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詳細論證請看下邊解釋的《清人》篇。)宣王復興的中堅人物都與衛國有關,也就知道衛人平定陳宋的原因了。《詩經》這部書就是活生生地表現了諸侯怎樣“複宗周”的實際情形。然平陳與宋是在哪一年呢?據《詩經》裡所表現的宣王復興的過程來看,應該是宣王三年。怎樣得出這個結論,把平陳與宋這一時期的詩篇看完後再作討論。
不過《擊鼓》這首詩裡的事蹟固然是平陳與宋,而實際所要表現的是在平陳與宋時所發生的一件戀愛故事。要想知道此中的故事,得先有一個瞭解:就是現在流行的《詩經》次第是周樂的次第,所謂十五國風、大小雅與三頌都是周樂,換言之,所謂“《詩譜》”實際是《樂譜》。樂章是斷章取義,並不是真正的詩義;可是自從《毛序》《鄭箋》,把它當成《詩譜》,要在其中尋找詩義,那就南轅北轍,所以始終解不通了。關於這一點,我在《詩譜是瞭解詩經的最大障礙》中已有詳細的辨正,此處不再重複。如能打破《詩譜》的束縛,將三百篇貫通來看,換言之,就是把三百篇裡凡有陳宋兩國地名的詩篇統統歸納到一起就發現了事蹟的全貌。比如陳城有宛丘,《東門之枌》篇說:“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子仲之子如解為孫子仲之子,不是極自然嗎?“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就是孫子仲的女兒在那下邊婆娑起舞。《宛丘》篇說:“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又提她在宛丘舞蹈,這也不會是偶合吧?從這“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可知她在戀愛,然而男的感到沒有成功的希望。陳城東門內有池,《東門之池》篇說:“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孫子仲是衛人,姬姓,“彼美淑姬”則提出了姓氏,不是無緣無故吧?這個女孩子在陳國時住在陳城的東門,所以《東門之楊》《東門之》《出其東門》,這些有關“東門”的戀愛詩,都不是無故而產生的吧?再者,陳城的北邊有邛地,邛地有一防亭,《防有鵲巢》篇說:“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侜予美?心焉忉忉。”這首愛情詩,也不是虛構的吧?由這些地名將事蹟連貫起來,而勾出了一幅極美麗、極生動、極可愛的戀愛故事。說得更明白一點,也就是尹吉甫與孫子仲女兒的愛情故事。然怎麼知道是他們倆的故事呢?等到講尹吉甫的求婚、結婚與仳離詩篇時就可證明。
他們不僅在這裡戀愛,而且在這裡自訂婚約;可是訂婚不久,女的回衛時並沒有告訴男的,以致男的再到陳城看她時,見不到她,既著急而又起了疑心,是不是她變了心;於是他就追到株林才見到她。“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就是敘述這件事。《擊鼓》這首詩也就是在株林這個地方唱出來的。見面後,她解釋為什麼不告而別,然後也就回衛了。俟將這一階段的詩,一篇一篇解釋清楚後,就可知道此中的詳情。
以下再一字一句將此詩作一解釋。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