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眾生相:鹽野七生看電影(簡體書)
滿額折

眾生相:鹽野七生看電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眾生相:鹽野七生看電影》是日本傳奇歷史作家、《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七生的電影隨筆集。


鹽野七生的學生時代正是電影的黃金時代,在父母的影響下,她從小就熱衷於看電影,並因與一部電影的“邂逅”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少女時代的鹽野七生,曾夢想著高中去美國體驗學習,大學考進東京大學,將來當一個叱咤風云的外交官。然而,16歲那年的夏天,電影《木馬屠城記》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讓她被遙遠的地中海世界吸引,促使她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26歲時,鹽野七生遊學意大利2年,回到日本後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羅馬50餘年。在羅馬定居後,她經常上午學習古羅馬時代的各類史料,一到下午,就手拿著地圖漫步在當代的羅馬,腦海裡再現古羅馬的街景。從1992年起,鹽野七生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以每年1冊的速度,歷時15年,於2006年完成時空縱深長達1000多年的羅馬史經典《羅馬人的故事》。


在本書的開篇獻辭中,鹽野七生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故去的父母,是他們以電影鑒賞與讀書雙管齊下培養了我”,可見,電影在其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她在青春年少時向電影獻上了注目禮,而與電影的相遇也主導了她的一生。


本書是鹽野七生幾十年觀影的記錄。銀幕是人間萬花筒,精妙地反映出人生的萬象。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鹽野七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對一百餘部電影進行犀利評說。


愛情、人性、藝術、教育、戰爭、社會、歷史……鹽野七生式的電影隨筆,不囿於電影,而是關於“人”、關於“活法”的方方面面。


關於成人間的純愛,關於渴望被愛的膽量,關於女人的活法,關於吃軟飯的男人,關於消除歧視的正確途徑,關於對歷史的反省,關於性感與柔情,關於實力與品格,關於虛構與真實,關於生死,關於正義,關於人性,關於偉大的平凡……鹽野七生式的電影隨筆,不是對電影技術的簡單評說,而是深入內容、歷史和人物,透過電影看盡人間百態,讓電影告訴我們那些不易覺察的現實、事實與真相。


電影的外在技巧會過時,但銀幕映射出的關於人的精神、人性的本質、社會的內核則不會過時。即使書中提及的電影你沒看過,你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作者簡介

鹽野七生,1937年生於日本,16歲時讀荷馬的《伊利亞特》,從此被一個與日本社會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學時主修哲學,26歲遊學意大利兩年,回到日本後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羅馬至今。


鹽野七生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埋藏著一個英雄夢,而唯有昔日羅馬能讓人一圓夙夢。自1992年起,鹽野七生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編織她的英雄夢,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歷時15年,於2006年完成一部時空縱深長達1000多年的羅馬史。《羅馬人的故事》系列圖書出版後,相繼在日本、韓國和中國各界引發廣泛關注,成為具有持續影響力的佳作。


其他主要作品有《希臘人的故事》《十字軍的故事》《地中海海戰三部曲》《文藝復興的故事》等。


鹽野七生曾獲獎項:

1993年獲第6屆“新潮文藝獎”

1999年獲第2屆“司馬遼太郎獎”

2001年獲土木學會“出版文化獎”

2006年獲第41屆“書店新風獎”

2000年獲頒意大利“國家勛章”

2001年被日本文部省評為“文化功勛人物”

2005年獲日本“紫綬褒章”

2007年被日本文部科學省認定為“文化功勞者”


鹽野七生作品系列:

《希臘人的故事》

《羅馬人的故事》

《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

《十字軍的故事》

《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

《地中海海戰三部曲》

《文藝復興的故事》

《男人們的故事》

《思想的軌跡》

《馬基雅維利語錄》

《眾生相:鹽野七生看電影》


名人/編輯推薦

一部有趣、犀利、有見地、有哲思的電影隨筆,日本傳奇歷史作家、《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七生以獨特的視角帶我們遍覽全球電影,看盡人間眾生萬相


1)日本傳奇歷史作家、《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七生的散文隨筆代表作

鹽野七生除了著有《羅馬人的故事》《希臘人的故事》《地中海海戰三部曲》等大氣磅礴的歷史作品,還有輕松有趣的散文隨筆,她的散文隨筆不是文學家的寫作方式,而是有思想穿透力,好讀、耐讀。鹽野七生與電影有深厚的淵源,電影影響了她的人生軌跡,改變了她的人生志向,她的這本電影隨筆集是她幾十年觀影的記錄,從電影延伸出多彩的世界,別有風趣,是鹽野七生的散文隨筆代表作,一方面讓讀者見識到其電影解讀方面的功力,以及由此彰顯出的鹽野七生犀利灑脫有態度的一面;另一方面,在電影解讀類短視頻、書籍紛雜的現狀下,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份獨特的、讓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


2)以女性特有的細膩,體察電影中的細微之處,在細節中感受迷影人生

鹽野七生是一個冷靜理智、酷颯自由的女性,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不難體會到她勝於常人的理性分析能力。然而另一方面,她也有女性珍貴的浪漫與細膩,在這本書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看到電影中別人難以發現的細微之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書中提及很多描寫男女內心奧秘的影片,鹽野七生對成年男女的關係給出了十分有趣的見解,不禁讓人驚呼:從女性角度看,原來是這麼回事啊!“女人是愛情專家,男人卻做不到。”在洞察男女內心奧秘方面,女人更勝一籌。


3)以歷史作家的眼光看電影,視角獨特,視野開闊,異於一般電影評論家

鹽野七生的這本隨筆集,是她在鏖戰《羅馬人的故事》的間隙陸續寫成的,對她來說,這既是大戰期間的“稍事休息”,也啟發了她在《羅馬人的故事》中如何把握人的心理。既然歷史是人創造的,那麼理解人就會直接關係到理解歷史,這也是《羅馬人的故事》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這本隨筆集中,也不乏鹽野七生作為歷史作家獨到的見解,尤其在一些戰爭片中,如《巴頓將軍》《野戰排》《紐倫堡大審判》《戰爭》等,在《戰爭》一文中,她指出:“士兵絕對不會跟從一個對犧牲自己人無動於衷的將軍。漢尼拔、西庇阿、愷撒,他們都是從來不做無謂犧牲從而贏得士兵信賴的將軍。”“全體人員都需要在精神上去除國籍,因為要求只有一條——客觀。寫歷史,國籍是沒有用的。”“既然歷史是人創造的,那麼理解人就會直接關係到理解歷史。” 這種歷史視角的電影評論,是一般電影評論家做不出來的。


4)穿梭異質文明的體驗者,既有獨特的東方視角,又能體察歐美文明的特質

鹽野七生1937年生於日本貴族家庭,因對地中海文明的憧憬與熱愛,定居羅馬50餘年,穿梭於東亞與歐洲數十載,對異質文明的碰撞深有體會,讓她既擁有獨特的東方視角,又能輕易體察到歐美文明的特質與精妙之處。在這本電影隨筆集中,鹽野七生涉獵日本、意大利、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100餘部電影,視野廣闊,對全球優秀電影如數家珍。在對電影的評說中,也不乏來自不同文明的文化,比如“日本有一條格言,叫作‘一寸蟲五分魂’。一個人天資再差,只要他感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就會回歸正道,能力就能發揮出來。” “那正是意大利男人的夢想,希望死在自己心目中永遠年輕美麗的母親懷抱裡的夢想。”“冷靜地批評自己,也是地中海精神之一,也是蘇格拉底的教誨。”跨文明的切身體驗,讓她能夠以不同的社會文化來解讀電影,帶給我們有深度、有廣度的電影評說。


目次

成人的純愛 001

月光皎潔的夜晚 007

明星 013

戰時領袖 019

愛情無計 025

厭倦人類 031

男女友情 037

出軌 043

學校教育 055

吃軟飯的男人 061

戰爭 067

身為“士” 073

追憶逝去的時光 079

談談正義 085

女人的戀愛 091

論歧視 097

反省行為 103

壞女人 109

安眠藥 115

自由的女人 121

情話 127

做夢 133

勸享樂主義者 141

玩心 147

舞會的名冊 153

實力與品格 161

性感 167

柔情似水 173

罪與罰 179

意大利男人的夢想 185

《升起的太陽》以後 191

關於“住” 197

地中海 203

女人的活法 211

虛構與真實 217

作家筆下的作家形象 223

失業 229

善於傾聽的人 235

八月的鯨魚 241

影像的極限 247

沒人懂我 253

生—死—生 259

單純爽快的英雄們 265

善用閑暇時光 271

親子對話 277

天才 283

偉大的平凡 289

附錄:電影譯名對照表 295


書摘/試閱

1.男人能夠成功捕獲女人所使用的武器,不是面貌,不是教育程度,更不是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僅僅是使用語言而已。


2.所以人們會說“戰爭是惡”,這誰都能參透。做出努力不訴諸戰爭,這就是政治。另一方面,所謂軍事,就是既然不得已而進入戰爭,那就要做出努力,盡可能減少犧牲,達到目的——贏得戰斗。最好是少犧牲,但如果犧牲很多卻達到了贏得戰斗的目的,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恐怕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不過政治卻不允許人類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說這就是戰爭的現實,那麼如何讓部下甘願赴死,也就成了戰時領袖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難道不是嗎?


3.士兵絕對不會跟從一個對犧牲自己人無動於衷的將軍。漢尼拔、西庇阿、愷撒,他們都是從來不做無謂犧牲從而贏得士兵信賴的將軍。


4.可以把文官當成政治家,把武官當作軍事專家。在古代戰爭中,最高司令如果只是文官或只是武官,通常都會打敗仗。打勝仗的案例都是政治家(文官)兼武官,如亞歷山大大帝、愷撒。漢尼拔之所以輸掉了最重要的一役,就是因為他被文官控制住了。古代允許身兼文武。即使在現代,如果像丘吉爾那樣,是一個兼具軍事素質的文官,也許會出好結果。因為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5.阿米是流浪到摩洛哥來的,是一個有過去的女人。所謂過去,並不是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的集聚。如果只是往事的集聚,那不叫有過去。有過去是指有許多別人看不見的傷。而有許多傷的女人最該躲開的就是始於一見鐘情的愛情……


6.愛情,會把人變成真正意義上認真的人。哪怕嘴上開著玩笑,眼睛卻在背叛玩笑。


7.消除歧視的唯一途徑不是不用禁忌語、歧視語,而是面對面時相互坦然使用。即使相互不說也行,但絕對不是因為不允許說出口而持續緊張,也不是心裡想卻憋著不說出口,那樣眼睛會表現出來的。


8.全體人員都需要在精神上去除國籍,因為要求只有一條——客觀。寫歷史,國籍是沒有用的。


9.難道不是因為這些男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一種試圖被壞女人玩弄一下的欲望嗎?難道不是因為多少有點壞的女人正好出現在他們的欲望上面並點燃一把火嗎?壞女人不是原本就存在的。原本就存在的是渴望壞女人的男人。壞女人是這種男人創造出來的。


10.明確說自己很好,這很了不得。連很好的自信都沒有,怎麼創作出拿得出手的作品呢?謙虛對藝術家來說並非美德。


11.瑪琳·黛德麗是現實的、理性的、非感傷的,不怕孤獨與死亡,但卻常把love、liebe掛在嘴上。她不會去分析和評論那些卓越的人、作品和演技,而是用“我愛(I love)……”去做總結。比方說,“我愛斯潘塞·特雷西”,“我愛海明威”。與其說她是一個希望被理解的人,不如說她是一個希望被愛的人。


12.人生在世,做一個個人主義者——享樂主義者,也不失為沒有資格決定共同體未來的人,活在不確定時代且要活出豐碩成果的一種選擇。


13.“充實的一天過後會有暢快的安睡,充實的一生過後會有安然的長眠。”這是利己的個人主義者自鳴得意的“變臉宣言”。而且,歷史似乎總會在一個時代結束的時候為我們創造出幾個禁欲的、克己的享樂主義者。


14.人分兩種:一種是寧死不做某事的人,另一種是輕易就做某事的人。這中間的差異既不是階級差別,也不是教育程度的高低;既不是年紀的差別,也不是男女的差別。我想,這是一種可稱為格調(style)的差異。用日語說,大概就是品格了。一旦忘記品格也能成為一種實力,那麼社會就會立刻被豺狼和鬣狗所充斥。


15.他說的是尊嚴,而不是邏輯。所謂尊嚴,在沒有普適性邏輯的情況下,是人類作為智人(Homo Sapiens)所能擁有的唯一武器。


16.那正是意大利男人的夢想,希望死在自己心目中永遠年輕美麗的母親懷抱裡的夢想。梅爾·吉布森用那雙“眼睛”,把被拒絕如此死去的年輕人的那種絕望和悲傷,把只有年輕人才會有的對造成這一切的完美成年男人的憎恨,演繹得淋漓盡致。


17.沒有哪種職業會比藝術家更害怕枯竭了,因為“枯竭”對於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來說,意味著想象力的下降。我認為,沒有比希望向人傳達、希望有人觀看、希望有人閱讀的欲望更能支撐想象力和創作力的東西了。


18.年齡增長是一個逐漸看清自己能做什麼的過程。二十來歲,什麼都能做。到了三十來歲,要決定做什麼。這就叫三十而立。到了四十來歲、五十來歲,就會看得越來越清楚。換句話說,就是能做的事情越來越有限。都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些不過是“知”自身可能性的極限而已。“知”後再去實現。


19.這類電影的制片人、導演和編劇都站在斷定戰爭即惡立場上了。一旦采取這種立場,作戰士兵的痛苦、慘不忍睹的無謂死亡、幸存下來卻很無助的絕望,自然就成為描述的主體。於是,一個竭盡全力施展戰術、再平和的男人,一旦投入戰場就會不可思議地迸發出戰斗精神,這些都進入不了視野。然而,一旦這些進入視野,戰爭就會瞬間變得有趣起來(至少是意味深長)。


20.畫面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在瞬間傳達千言萬語都寫不出的事物。但畫面也有一個缺點,除非事物真實存在,人眼可見,否則便無法拍攝下來。而寫作,則可以描繪不存在的事物。


21.但凡是人,誰都有權利讓別人承認自己的存在。沒人懂我我也要幹的那種堅強意志,在獻身神職的人身上都找不到。他們之所以幹,是因為相信人類不懂我但上帝懂我。那麼,當人們覺得沒人懂自己的時候又會怎樣呢?他們會變得過激。激進往往是孤立感的產物。一個因孤立感而過激的人,就算可能得到別人的同情,但卻無法得到尊重。有的時候,雖然有孤立感,但卻不會變得過激。但這是選擇躲進自己殼中的懶惰的結果,也只會招致他人的鄙夷。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沒人懂我的想法都是最沒有生產性、最危險的。


22.在歷史人物中我尤其喜愛頂級人物,並不是因為我偏愛名人,也不是因為我是個勢利眼,非偉人英雄不可尊敬,而是因為我深刻理解,一旦成為頂級人物,哪怕是“一寸蟲”,都有“五分魂”。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看到了對人性的真正善待。我認為,很多人願意追隨真正善待人性的人物,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23.費裡尼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死期之後,“生”乃存焉。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說過:“費裡尼沒有死,他活在他的作品裡。”……我等凡人應該向他的天才表示敬意,羨慕他完美的一生,並為他的死亡來得恰逢其時感到欣慰。


24.對於一個能夠讓他人幸福的人來說,讓他人幸福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幸福,如果希望得到常人的幸福,那才對不住賜予他異於常人才華的上帝呢。……天才之所以慷慨,是因為他相信自己受到上帝的寵愛。


25.天才永遠都會充滿自信、寬宏大量嗎?也未必。如果自負放縱下去,那就不再是自負,而會轉化成唯我獨尊。搞創作的人都懂得,唯我獨尊就是自掘墳墓。所以,真正的創作者,誰都會在有自負心的同時,有懷疑或曰恐懼。



生—死—生


“追悼”一詞,按照詞典的說法,是追憶逝者並感到悲痛。若果如此,這個詞對一周前(1993年深秋)剛剛去世的意大利電影導演費裡尼不適用。說追憶逝者尚可,但說悲痛並不合適。對他這樣完美度過73年人生的人來說,電影結尾的“Fine”(劇終)一詞更為貼切。

費德裡科·費裡尼作為電影導演的獨特性,我在前面談他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時已經講過,這裡打住。在日本,我想一定也有許多電影人和評論家對這方面發表了很多評論,所以,不再需要我這個外行置喙了。只是當時這個曠世藝術家逝世的新聞占據了報紙和電視的頭條,而我正在意大利。

誰都有一死,所以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尤其是蘇格拉底,把如何過好有生之年當成了最重要的主題。因為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對必至的死亡說三道四,而是如何活好死亡前的一生。這才是現實的。

他在五十多年的“實幹”生涯中,創作了許多劇本,導了23部電影作品。令人驚訝的是,沒有一部爛片。雖有幾部片子票房不盡如人意,但沒有一部無可救藥的爛片。盡管有的片子沒有得到評論家的好評,但電影也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電影評論家和知識界的評價未必就能說到點子上。而且,一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了,他們馬上就會搖身一變,成為作品的贊美者。

這個全世界最著名的意大利人的家,我只造訪過一次。他家根本稱不上豪宅,也不是中產階級偏好的那種。如果說房子本身的價值,也就是中檔。沒有古色古香的家具喧賓奪主,也沒有足夠空間邀請眾多客人開派對,只是一所可供居住、讀書、思考、寫作的房子。我覺得房子還沒有大到需要居家仆人的程度。倒是那些在他導演的電影中出演的演員和制片人,個個都擁有自己的豪宅。

費裡尼不但是意大利電影界的,也是世界的。如果他想購買豪宅,肯定有銀行給他貸款。他沒有這樣做,大概是對通過房地產這種形式積攢財富不感興趣。如果只是為了居住、讀書、思考、寫作,身邊有個仆人只能是一種打攪。能夠做到幹活不打攪主人,在20世紀末已然不存在了。盡管如此,現在已經變成沒有幾個仆人,豪宅就不能稱作豪宅,購買豪宅也就失去了意義。這跟自己駕駛勞斯萊斯就失去了坐勞斯萊斯兜風的意義是一樣的。

可見他不是一個富人。我了解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的生活情況,所以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

費德裡科·費裡尼的葬禮是由最近失分不斷的意大利政府搶著主辦的。遺體從醫院運到了羅馬影城奇尼奇塔,在裡面的5號館接受人們的最後告別。他的所有影片幾乎都是在5號館拍攝的。在這個號稱歐洲最大的攝影棚中,曾在費裡尼手下參與過眾多影片制作的布景師、燈光師親手為他搭建了最後的舞臺。我也考慮去參加來著,但看了午間電視新聞後放棄了。

大屏幕上映出藍天白云,這沒問題。可是,棺槨安放在屏幕前搭建的有好幾級臺階高的高臺上,棺蓋是蓋著的。而且,安放在高臺上的棺槨離列隊通過進行告別的人群遙遠。棺槨兩側肅立著身穿禮服的兵,似乎標志著這是一場國葬。要是費裡尼看到這一幕,恐怕當場就會創作出一幅諷刺畫。想到這裡,我不禁涌出一股笑意。

據說埃塞德拉噴泉附近的教堂是米開朗琪羅利用古代浴場的遺跡建造起來的。費裡尼的告別儀式就在這裡舉行。但我已經沒有心情再看告別式了。在這樣的地方,在國家最高領導人一字排開、天主教會大主教司祭的地方,我敬愛的費裡尼真的死了。隨後,費裡尼的遺體被運往家鄉裡米尼下葬。他的墓,我恐怕也不會再去了。

達·芬奇留下的語錄中有這樣一句:“充實的一天過後會有暢快的安睡,充實的一生過後會有安然的長眠。”

我確信,費裡尼迎來的就是這樣的死亡。留給能夠得到這種幸運的人唯一的事情便是等到死期。撇開73歲的死亡是早是晚不說,他等到了死期。

電影導演的工作就像駕馭一輛四馬之車。演員、劇本、布景、服裝、燈光、攝影等,這一切都是一匹匹的馬。其各自的素質再好,作品成色都取決於導演的御馬術,這就跟站在馬車上駕馭好幾匹馬是一樣的。這需要體力。如果體力衰弱,再好的駿馬他都會無力驅使。費裡尼晚年的作品中,隱約透出了這種危險。

費裡尼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死期之後,“生”乃存焉。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說過:“費裡尼沒有死,他活在他的作品裡。”

與普通人相比,住房中等但卻為創作傳世作品而耗費一生的人,在這一點上是歡欣的。對能得此幸運的人使用跟不能得此歡欣的人們同樣的“追悼”一詞,這不公平。

我等凡人應該向他的天才表示敬意,羨慕他完美的一生,並為他的死亡來得恰逢其時感到欣慰。

我19歲的兒子,作為意大利普通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費裡尼這個人,完美地描繪出了意大利人的真實,創造出來的作品讓我們意大利人不為自己是個意大利人而感到羞恥。”

這不僅在電影界,在所有創作領域,都是一個很難實現的課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