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身體‧宇宙:身體在西方現當代詩歌中的形象(簡體書)
滿額折

身體‧宇宙:身體在西方現當代詩歌中的形象(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身體是現代性重要的表現物件之一。不論在大眾文化中還是在先鋒文化中,對身體的崇拜早已成為共識。法國知名教授、詩人米歇爾•高羅從現代身體詩學的內部區分了兩種相互競爭的趨勢:一種將身體與精神對立,一種則把身體視為精神與世界的中介。作者通過剖析建立身體•宇宙形象的典範作品,以及自己的寫作實踐,結合現象學“肉身”概念,提取出一種“肉身化詩學”的特質與藝術傾向,闡明身體在當代詩學與哲學中的中心地位,從而將身體與靈魂、自我與世界、文字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為我們進入現代詩歌的深邃之處指出了一條明路。

作者簡介

米歇爾.高羅(1971— ),法國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巴黎第三大學法國文學教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黎第三大學“現代性書寫”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法蘭西學院授予其學院獎,以表彰他的詩歌和文學評論作品。著有《絕妙的地平線》《現代詩歌與地平線結構》《物質-情感》《風景與詩歌》等。

朱江月,巴黎索邦大學法國文學博士。本科與研究生就讀於北京大學法語系,曾赴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交流學習。研究方向涉及克洛岱爾詩學、法國二十世紀詩歌、法國文學與東方關係等領域。2014—2018年任教於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現為法國教育部中文教員。

名人/編輯推薦

法國知名詩人、學者、文學批評家米歇爾.高羅全面剖析身體在西方現當代詩歌中的形象。
20世紀是身體出場的世紀,它備受現代藝術青睞。高羅通過剖析蘭波、馬拉美、瓦萊裡、克洛代爾、安德烈.杜.布歇、羅朗.加斯帕等現當代著名詩人的典範作品,闡明身體在當代詩學與哲學中的中心地位。其中有些詩人的作品*度被譯成中文。

明確區分現代身體詩學內部兩種競爭的趨勢,全新審視身體與宇宙的關係。
高羅從現代身體詩學的內部區分了兩種相互競爭的趨勢:一種將身體與精神對立,一種則把身體視為精神與世界的中介。本書仿佛讓讀者與文本有了體膚之親,那些嵌入主題、文字和世界的肉身就是我們自己身體的延伸和鋪展。現代詩歌通過身體為我們揭示的,正是這種萬物俯仰生息的親緣關係。可以說,通過身體這個微觀的宇宙,我們能更好地感受我們所歸屬的宏觀的宇宙。

引 言

詩歌於我,總與某種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相依存:在或優雅或粗俗的狀態之中,身體已不再是完成語言與行動的聽話而隱蔽的工具,我的身體突然間把我吸引。它沒有把我支離破碎地引向外部世界,而是邀請我重歸心源,那些由此心源而散發開來的離心運動實則構成了我們存在的常態。
但是向原點的回歸絕不意味著倒退。對自我身體的重新覺醒,並未使我回溯到一顆靜止而封閉的星球。我不僅重新在我的肉身中找回了我曾經在世界與思想的空間中探索的每一條道路、每一絲痕跡,而且還感受到了一股股邀我進入全新境域的緊張與衝動。這個生機勃勃的、震顫的微宇宙(microcosme)絕沒有把我封閉起來,卻向我啟示了我對宏宇宙(macrocosme)的皈依。在最親密的體感內核,我突然抓住了記憶,捕捉到了那些指引我結識他者、認知天地萬物的情感源泉。
從這個萬籟俱寂的世界升起了對話語的迫切呼喚,我尋找詞語,為了表達那些寄居在話語中的無聲無言的感覺。然而,這種小心翼翼的摸索首先在我的肉身最隱晦處開始,在它那精巧微妙的質料的千條褶皺間百轉行進。那裡,信息在循環流動,並在我的思想中開辟出一條條意料之外的道路;這種對感覺的探索還發生在我喉嚨的空洞中,音弦的震顫引起神秘的攪動;它還發生在我的顎下,那裡已然回響起了歌聲。我興奮的身體成了內部與外部、思想與感覺、文字與情感之間強烈而永無止境的交換之域。

身體是自我、世界和文字的交匯之處,因此,它成了詩歌的源泉、思想的錦囊。所以,我在此書中匯集了不同性質的文本,然而它們全部都闡明了身體在當代詩學與哲學中的中心地位。
身體是現代藝術備受青睞的物件。不論是在我們的大眾文化還是先鋒派文化中,對身體的崇拜早已成為共識。然而,在這種表面的認同背後,身體以迥異的方式啟發著它的崇拜者們;這些方式所揭示的觀點存在分歧,甚至大相徑庭,因而導致了當代藝術創作和當代思潮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第一種傾向將身體與精神對立,沒有任何傳統裝飾的肉身不再同宇宙之間發生任何象徵性的交換。另一種傾向則將身體視為精神與世界的中間人。我重讀了一些建立“身體 • 宇宙”形象的重要作品,並嘗試從中提取出一種“肉身化詩學”(poétique de l’incarnation)的特質與藝術傾向。這一詩學從現象學哲學所闡述的“肉身”(Chair)概念中,得到了寶貴的理論支撐,從而將身體與靈魂、自我與世界、文字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盡管當今眾多詩歌創作與藝術實踐傾向於將它們分離。
有一種詩歌的體質(physique du poème),它不排斥抒情,甚至也不拒絕形而上的叩問,而是將此二者嵌入主體的、世界的和詞語的肉身。我希望追溯自己的若干首詩歌創作,以便去描述其中的活力。這不是作者的虛榮心或自戀主義作祟,而是為了把理論與實踐對照觀之。既然關乎詩歌創作既隱秘又獨特的過程,那麼避而不談個人經驗的教誨實在令人感到遺憾,即使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得到一些更為普遍的可與世人共享的結論。
身體如同語言,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為親密的歸屬,同時也是最為公共的領域。我將以對“赤裸”的短篇頌詞為此書作結。赤裸是一種典型的身體狀態,既面向他者又面向世界開放;它並不像裸體者通常給人們的印象那樣任由視覺侵犯,更不像許多當代影像那樣熱衷於表現施虐的暴力,而是在厄帕福斯的啟示之下,傳達出撫摸的溫存和觸感的微妙。
詩歌與觸覺息息相關,在一個崇拜身體卻又經常壓迫它、折磨它、踐踏它的社會裡,肉身化的詩學所具有的不僅僅是審美的特質,更兼備道德和政治的意義。應該在結論部分重新審視這些問題,總結出身體所歷經的詩學的、歷史的、批評的、理論的和自傳式的探索道路,這些路徑揭示了身體的全部狀態:被感覺與被重新感覺;書寫與被書寫;閱讀與被閱讀,抑或被重讀。

目次

中文版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身體•宇宙
詮釋身體的兩種方式
論身體—精神
世界之肉
肉身化的語言

第二部分 詩歌的身體性
能指與所指
詩歌與感覺
跨越地平線
厄帕福斯的啟示

結語
“世界並未終結”

書摘/試閱

詮釋身體的兩種方式

如果我們的身體是與我們的意識相匹配的材料,那麼,它就與我們的意識共同延展,領悟著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切,直至通向遙遠的星辰。
——亨利 • 柏格森

長期以來,西方傳統將身體與靈魂分離甚至對立起來,讓肉體屈從於精神。然而,精神唯有擺脫基督教言成肉身的桎梏和奴役,才能夠在藝術、文學或宗教領域得到充分發展。這樣的二分法和等級觀念從現代以降便經常遭受質疑,直至19世紀末,身體在西方世界進行了一次猛烈的報復,針對身體的這次反擊,查拉圖斯特拉向那些“輕蔑者”這樣總結道:“身體是完整的一切,而不是任何其他事物:靈魂只不過是一個字眼,用來指稱身體中的某種東西。”
為身體平反的行動深刻而持續地標志著藝術與文學的創作歷程:20世紀的文學先鋒派們為身體賦予了越來越多的主動性,無論是從未來主義到達達主義,還是從當代的身體寫作到被稱為身體藝術(Body Art)的行為藝術,都體現了這樣的特點。行為藝術和身體寫作試圖挑唆身體去對抗精神,讓身體獨立地成為實踐的原則和根據,這種實踐堅定地打著物質主義的旗號,並且時常帶有反叛意義。其中最為狂熱的實踐甚至偏離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或是走向了令人不安的極端;這些自稱具有革命性的實踐只不過照鑒了墮落粗鄙的現實,我們的社會時常讓身體陷入此等境地,此時的身體可能是一個純粹為了工作或滿足享樂的工具,可能是一種應用於科學技術中的被實驗甚至被操控的物件,可能是進行性交易或毒品交易的商品,還可能是人肉炸彈或人體導彈。
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種“身體采取的立場”(parti pris du corps)是否真正擺脫了它宣稱要推翻的唯心主義,還是只不過對唯心主義的從屬關係進行了倒置而已;更富有成效的做法難道不是應該努力將被唯物主義與唯靈論分離的東西重新聚合,不再將肉體看作精神的對立面,而是把它當作一個創造和醞釀思想的場所?需要指出的是,對尼采來說,“身體是一種重要的理性”。a現象學所要努力闡釋的,以及許多現代作家試圖探索和挖掘的,正是這個潛藏在我們的身體印象和身體表達中的邏各斯。比如對普魯斯特來說,“一些觀念,比如光影、聲音、立體感或肉欲的觀念……是裝點著我們內心世界的財富,我們的內在因此而豐富多彩”。或者蓬熱(Ponge)也曾說過,他始終在尋找“一種不會將感性中途拋棄的理性”。
身體地位的提升明顯地呈現出文學現代性和藝術現代性的一個普遍特徵;但是模糊之處依然存在,就像現代性本身也遠非一個同質體一樣,對身體的表達亦涵蓋了種類繁多的實踐,這些實踐對應著許多相異的有時甚至是背道而馳的哲學觀點。如今存在著不止一種思考身體、表達身體的方式。
考察身體在現代詩歌中的表現時,我們似乎可以在兩種主要傾向之間識別出一道相當清晰的分水嶺。第一種傾向自稱將“現代性”表現得最為徹底,它把身體當作一種與詩歌傳統預設的唯心主義徹底決裂的工具,因而讓身體對抗靈魂,讓文字對抗精神,並且把主體消解在一個匿名的不潔之軀中,以單個物體或者一組器官的形式浮夸地展現這個不潔凈的身體。這種傾向通過對美、對自然和/或社會的拒斥,心甘情願地與癲狂和淫穢同流合污。
我們可以在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和雅裡(Jarry)的作品中發現這第一種傾向的早期征兆;20世紀中葉,這種傾向在阿爾托(Artaud)和巴塔耶(Bataille)那裡得到了強化,此後歷經《如是》雜志的詩人們如德尼(Denis)或莫裡斯 • 羅什(Maurice Roche)的傳承,直至今日又在克裡斯汀• 讓(Christian Prigent)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延續。皮讓主辦的刊物TXT在1988年第23期以“身體上的工程”為題介紹了一部讓人大開眼界的詩集,以下的變移字母位置構詞法(anagramme)彰顯了這本詩集的主題及其全部內涵:“豬 = 身體”(PORCS = CORPS)。與此同時,一些強調音響效果的詩人,如亨利 • 肖邦(Henri Chopin),還通過一系列語言行為把自己的身體詩學搬上舞臺,不假思索地讓舌頭、喉嚨和所有與發音相關或不相關的括約肌如音素一般釋放聲響。一個逃脫了意識控制的身體雖然得到了解放,但是語言也被免除了產生意義的義務,縮減為一種更似吼叫而非話語的純粹身體性的表達。
這些實踐經常伴隨著身體形象的四分五裂,那些供給局部衝動的身體碎塊既獨立自主,又相互交流,在這場肉體的狂歡中,身體最低賤的部位占據了最高貴的地位。盡管這種碎裂的身體形象看似完全延續了以狂歡或諷刺方式顛覆古典禮儀的傳統,我卻認為它是一種與社會規約更深刻、更徹底的斷裂,這些規約在不久以前曾是社會、世界和主體三者統一性的保障。碎裂的身體形象還與“社會機構的隱喻”a對立,後者曾經長期為人們提供範式,用來思索和表達那種凝聚社會機構成員的團結性;然而,由於失去了“領袖”,失去了那個曾經在眾人之上掃除一切離心勢力的領頭人,社會機構中的成員們從此分崩離析。這種身體的形象還更進一步地破壞了富於象徵意義的通感,損害了通感在人體與被視為有序整體的宇宙之間建立的聯結。它對曾經統治世界的社會秩序和神性秩序表現出徹底的決絕,並拋棄了人們曾經一致樹立的那些美的典範。被肢解的身體再無宇宙性可言,亦不再具有審美性:它完全淪為污穢之物。
這樣的身體形象當然也很可能就此成為一種新的審美象徵,它否定古典時期所推崇的統一與和諧,轉而對多樣化、異質性和碎片性進行贊美。但是,此番探索在產生了某種現代審美形式的同時,時至今日被越來越多地與對丑的崇拜、對墮落和頹廢的持續追捧混為一談。身體的支離破碎由於直接衝擊了身份認同的根基,不可避免地會引發精神焦慮。此外,它還會導致個體倒退到心理生命最原始的階段,那時的自我不具有完整性,四分五裂的個體因而頂著陷入精神錯亂的風險,只有用腐化墮落,用當代舞臺恣意縱容的這些行為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才能夠逃脫可能發生的精神劫難。
如今,一切藝術家和作家都應當正視這種預示著文明危機的身體分裂,但是也不排除其中一些人情願逃避自我,一味緬懷那不復存在的統一性。然而,與其在身體的肢解中自鳴得意,或者將這種困境推向極端,作家和藝術家們可以實施反抗,並且嘗試進行補救的工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出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身體審美傾向,它不滿足於僅僅將唯心主義傳統中的從屬物件顛倒位置,而是盡可能地去超越建立了這種傳統的二元對立,努力讓身體成為溝通物質與精神、主體與世界的紐帶。
作為對20世紀遺留下來的悲劇性創傷的響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弗朗西斯•蓬熱的倡導下,一些藝術家感到自己有可能並且有義務對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和四分五裂的身體“進行修復”;現如今,似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在嘗試重新恢復那些散落的肢體和器官之間的聯繫,重新編織將它們與世界之肉相結合的紐帶。風景就是其中一個重建了身體與宇宙統一體的典型場所。尤其對於那些參與了地景藝術(Land Art)或者從中受到啟發的藝術家來說更是如此,比如漢密斯•伏爾頓(Hamish Fulton)和理乍得•朗(Richard Long)選擇徒步行走,吉塞普•佩諾內(Giuseppe Penone)和查理•西蒙斯(Charles Simonds)選擇用某種行動來擁抱風景的空間。
吉塞普•佩諾內最初的行動是將自己的身體痕跡印刻在故鄉的森林裡。照片上的他緊緊地抱住一棵樹的樹幹,之後他“用一張勾勒出他的身體輪廓的鐵絲網勒緊”樹幹。於是“這棵樹將會記住接觸的感覺”:“它(將)貼合著人體的形狀”而生長,從此,人便融入了風景中。另一張照片為我們展示了“正抓住一棵幼年樹的藝術家之手”。“為了定格這個緊握的瞬間”,佩諾內“以自己的手的形狀製作了一件青銅模具,並把它固定在樹幹中”。這只與源身體切斷聯繫的手在若干年之後已經嵌入了樹木的肉體之中,這棵樹“在手以外的地方持續地生長”。
在1973年的一部名為《風景身體居所》(Landscape Body Dwelling)的影片中,雕塑家查理 • 西蒙斯“赤身裸體地平躺在地面上,把全身蓋滿泥土和沙子,讓自己變成風景,而他在這個風景之上建起了一幢幢貼合身體 — 土地輪廓的住宅模型”。批評家約翰 • 比爾茲利(John Beardsley)對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行為評論道:“盡管不可能真正地與土地結合,但是,這個私密性的儀式中體現的融合身體、風景和建築的嘗試始終奠定著西蒙斯作品的根基。”
在身體和宇宙之間建立新的聯姻,這樣的探索還涉及許多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繪畫、雕塑、影視或家居藝術。近期的一場名為“人 — 風景”的展覽因而能夠將一系列當代藝術作品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形風景進行比照。比如,此次展覽的畫冊封面就印制了一張中國藝術家黃巖的攝影作品,他讓人直接在自己的皮膚上繪製了一幅帶有中國山水畫風格的傳統風景畫。當代詩歌中的這種傾向本身也提出了一個身體•宇宙的形象,在這個形象中,精神被嵌入一個既是主體的也是世界的和文字的肉身中。這一肉身化的詩學盡管與先鋒派那些招搖炫目的主張相距甚遠,但是在今日同它的對手一樣充滿活力:例如,1996年《研討會》(Conférences)雜志便將其中一期獻給了“身體之美”的主題,並且刊登了多張克洛德•格朗什(Claude Garache)創作的精美絕倫的裸體畫。肉身化的詩學體現了另一種現代性,它較少地考慮與傳統決裂的問題,而更加關注如何讓傳統重拾活力:它尤其與現象學立志將身體與精神融合而對肉身化理論進行的革新不謀而合。我將在此提出一個假說:有一種同源的運動,它不僅主宰了肉身(Chair)b思想的誕生,尤以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學說為佐證,而且誘發了一種新的身體詩學的出現,後者的蓬勃發展始於蘭波,歷經馬拉美、克洛岱爾、瓦萊裡、阿爾托和超現實主義,時至今日則體現在羅朗•加斯帕和貝爾納•諾埃爾的詩作中。在本書中我將著重以這後兩位詩人的作品為例來闡明我的論點。
毋庸置疑,這道分割了當代詩歌圖景的分水嶺不僅提供了兩種詮釋身體的方式,而且穿越了某些作品的內部空間。正如我們即將在蘭波、阿爾托或貝爾納•諾埃爾的詩歌中看到的那樣,他們的作品蘊藏著一種內在的張力,一面著迷於支離破碎的快感,一面又對統一性心向往之。我將依次探討三個問題,我認為這三個問題正處於這場哲學和詩學辯論的核心:它們涉及肉體與精神、身體與世界、詞語與意義之間的關係。我將努力呈現出肉身化的思想和詩學如何彌補了這三組關係之間的斷裂,而先鋒派藝術家們則在顛覆等級秩序的同時讓這種斷裂局面惡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