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至少還有文學(簡體書)
滿額折

至少還有文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了95後新人作家宗城在2018年到2021年間創作的三十篇作家作品論。本書是一部文學隨筆集,分為上中下三輯。上輯“心靈的辯證法”主要探討的是作家對心理深度的挖掘,如菲茨杰拉德、弗吉尼亞·伍爾夫、張愛玲等,他們的文學關注人的心理活動、人對記憶的處理方式,聚焦現代人在精神層面所要面對的全*新挑戰。中輯“擠掉自我的奴性”關注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氣和對社會的反映,如契訶夫、卡夫卡、王小波等,偉大作家往往既能寫出人心靈的煎熬,也能感受到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下輯“經典細讀”則是比較純粹的文本細讀和分析,在這一部分,作者更為關注的是魯迅、汪曾祺等作家的文學及其背後的思想與美學痕跡。在創作過程中,作者遵循“文學即人學”的觀點。一方面,希望寫出文學人物的光彩和血肉;另一方面,試圖通過這部作品,實踐一種文學與人生結合的方法論。作者說:“寫作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采用教條的學院分析式話語,而是試圖在‘學理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把作家們的作品和故事更生動地展現出來。我更感興趣的是文學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文學如何影響了生活,生活又是如何反哺文學?在文學共和國裡,為什麼作家們能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

 

作者簡介

宗城,1997年生。廣東湛江人。人類觀察員,文字記錄者,曾獲青年文學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屆書評獎。作品散見於《書城》《單讀》《西湖》《作品》《財新周刊》等,有文章被《新華文摘》《長篇小說選刊》《文藝報》等轉載。

名人/編輯推薦

一部寫給普通讀者的經典文學指南

徐則臣 張莉 吳琦 劉子超 聯袂推薦

 

於茫茫黑夜中漫遊,在塵埃彌漫處見光亮。

這世上,有的作家會成為火炬,照亮通往窄門的路。

有的作家會成為信使,訴說一顆靈魂在夜晚的重量。

 

 

目次

上輯心靈的辯證法

躲藏的藝術:袁哲生小說論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劉以鬯小說論

菲茨杰拉德:逆水行舟

替罪羊與灰燼之谷:試論美國二十世紀早期小說

弗吉尼亞·伍爾夫:被神話與被誤解

艾米莉·狄金森:詩是苦悶時刻的救贖

露易絲·格麗克: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伊麗莎白·畢肖普:失去的藝術不難得到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星群寫作者

艾麗絲·門羅:房間裡的另一座孤島

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中輯擠掉自我的奴性

契訶夫:寫作是一點一點擠掉奴性

卡夫卡:一個文學的奴隸

托馬斯·哈代: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羅曼·加裡:一位憂鬱的人道主義者

太宰治:天才與魔鬼

加萊亞諾:他寫作關於悲慟靈魂與屠戮的故事

安德烈斯·巴爾瓦:後革命年代的文學書寫

王小波:一位不合時宜的理想主義者

錢鍾書:一位知識分子的轉型

金愛爛:韓國平民文學的繼承者

保羅·索魯:尋找八十年代的中國

 

下輯經典細讀

魯迅小說的鬼氣與冷氣

汪曾祺的腔調

重返《大明王朝1566》

《包法利夫人》是怎樣清算浪漫主義的

《洛麗塔》:文學如何警惕內在的殘酷

夢魘空間的結構藝術:張愛玲的《沉香屑·爐香》

遺忘、記憶與欺騙:重讀石黑一雄

 

書摘/試閱

序言:在今天,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文學


本書出版了。

算是今年做成的、有始有終的一件事。開心肯定會有的,但也會有壓力,怕辜負讀者的信任,怕對不住自己對創作的要求,所以從初稿到成書,延續了近兩年。

這是一本文學評論集,也是關於三十位作家的故事。我把自己對寫作的理解、對文學作品的細讀都放在了裡面。這本書收錄了自己發表過的作品,也有還未發表的新作。

此書的初稿完成於2020年春季,歷經修改、三審、補錄、終確定,時間已到了2021年7月。但時間的等待是值得的,因為如果早早出版,那這本書充其量只是“已發表文章合集”,從出版一本書的角度,並沒有真正下苦功。但是這一年的修訂,讓這本書在排版、文字、選用篇目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它是一本全新的書,我在交付終稿時,也自問可以對得起自己、對得住讀者,使我終於可以安心,不必為倉促出版一本書而感到內疚。

這本書分為上中下三輯。上輯題為“心靈的辯證法”,在評價《戰爭與和平》的美學特徵時,俄國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提出過“心靈的辯證法”這一觀點。他早這麼說是基於托爾斯泰於1854—1856年創作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這篇小說的特色就是“心靈的辯證法”和“道德情感的純凈”。這篇文章發表在《現代人》雜志上,他這樣寫道:“大部分詩人關心的主要是內心生活的呈現結果,而不是隱秘的過程本身……托爾斯泰伯爵天賦的特色就在於,他並不僅僅局限於表達心理過程的結果,他感興趣的是過程本身,是這一過程的形式、規律和心靈的辯證法。”

收錄在上輯的文章,主要探討的就是作家對心理深度的挖掘。這部分作家有“向內走”的趨勢,他們的文學關注人的心理活動、人對記憶的處理方式,聚焦現代人在精神層面所要面對的全新挑戰。例如在作家袁哲生的筆下,現代人的孤獨以一種藍色夢魘般的敘事語言呈現,有人在太陽下行走,有人渴望躲在黑夜,自我消除。在劉以鬯的筆下,繁華豐富的香港,潛藏著一顆顆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的靈魂,人群中濕漉漉的孤獨影子,以疏離的面目出現。而善良又柔軟的菲茨杰拉德,則讓自己的人生與小說形成互文,他在不可挽回的崩潰中,觸摸到綠燈的溫度。

中輯定名為“擠掉自我的奴性”,借此致敬我很喜歡的俄國作家契訶夫,在混沌不明的時代,他堅持做一個清醒的人,呈現出俄國社會真實且普遍的危機。如果說上輯書寫的是作家“向內走”的努力,那麼在中輯裡,我關注的更多是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氣,當然,這種“內外”並非一成不變,偉大作家往往既能寫出人心靈的煎熬,也能感受到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在這一部分,我會寫到契訶夫對平庸生活的針刺,也會寫到王小波,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自由職業者,他在中國文學和文化場域中占據的分量。還有把自己獻給文學的卡夫卡、憂鬱的人道主義者羅曼·加裡、從刻薄轉向緘默的錢鍾書,這裡呈現的不只是勇者,還有知識分子內心的彷徨。

一位寫作者和知識分子,是要在深淵中濕透靈魂的人。他不是站在山上俯瞰眾生,而是自己也成為那眾生的一部分,於茫茫黑夜中漫遊,在塵埃彌漫處見光亮。我很喜歡竹內好對魯迅的一段評價:“魯迅所看到的是黑暗。但他是以滿腔熱情來看待黑暗,並絕望的。對他來說,只有絕望才是真實。但不久絕望也不是真實了。絕望也是虛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如果絕望也是虛妄,那麼人該做什麼才好呢?對絕望感到絕望的人,只能成為文學者。不靠天不靠地,不以任何東西來支撐自己,因此也就不得不把一切歸於自己一身。”這世上,有的作家會成為火炬,照亮通往窄門的路。有的作家會成為信使,訴說一顆靈魂在夜晚的重量。

至於書的下輯,則是比較純粹的文本分析,針對我認為質量過硬的文學作品。寫作下輯時,正逢我對魯迅的又一次重讀,除了書中收錄的一篇,我在當時還專注於研究魯迅在1926到1927年的思想變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是思想為複雜、矛盾,也是自成深淵的一位作家。他的創作深度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啟蒙作家,也絕不能僅僅用“批判現實主義”“反思國民性”這些大詞去籠統概括,否則就不足以解釋魯迅對保守與進步敘事的雙重懷疑,也不能勘破他在熱情戰鬥背後,那個寂寞、冷嘲乃至幽微如灰燼的暗影。那個在《阿Q正傳》中揭示舊中國文化結構整體崩潰的是魯迅,在《野草》中融合抒情、孤寂、絕望與自憐的也是魯迅。在現代中文史上,魯迅是一道迷人而危險的深淵,也是一個自成一體的世界,很多作家是越讀越薄,而魯迅的文字屬於越讀越厚。

在經典細讀部分,我關注的是文學及其背後的思想與美學痕跡。譬如魯迅,我所關心的是他的小說對於傳統資源的使用與反諷,以及在批判國民性、啟蒙人心之外,對魯迅小說其他的解讀路徑;譬如汪曾祺,所能探討的不只是他的語言藝術,還有他的作品走紅背後的政治、文化與人心層面的原因,而這背後縈繞在中國作家頭上的大問題,就是“為社會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之間曠日持久的爭論。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