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簡體書)
滿額折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8 元
定價
:NT$ 359 元
優惠價
8731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是“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課程的配套案例教材,全書收錄心理效應詞條196條,創造性地將心理效應與生機勃勃的傳播活動(包括新聞傳播、廣告傳播、影視傳播、播音主持、新媒體傳播等)聯繫起來,用心理效應所包含的理論知識去詮釋傳播活動中的傳者及受眾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同時又用豐富多彩的傳播實踐活動去驗證心理效應的內涵。每一詞條的解析,既有理論闡釋,也有結合信息傳播實際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鮮活生動。
本書曾以《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為名於2009年出版,深受師生喜愛。時過境遷,新媒體的涌入對傳播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傳播活動的平臺、內容、樣態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情形下,作者團隊對原書進行了修改、刪減和補充,詞條從原來的130條增加到現在的196條。全書從傳播心理學視角,及時因應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領域一系列顛覆性的變革,更加全面、系統地涵蓋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各類心理現象和問題。另外,為了確保所選擇的心理效應的科學性,修訂後刪除了所有沒有出處的詞條。
本書可作為高校新聞與傳播心理學案例教學的教材,以及研究傳播心理效應的案頭書。同時,在信息素養、媒介素養成為公民基本素養的“媒介化時代”,本書也可作為一般讀者信息傳播心理學方面的基本讀物。

作者簡介

劉京林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傳播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著作有《新聞心理學概論》(第六版)、《大眾傳播心理學》(第二版)、《傳播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主編《新聞心理學論文集》、《傳播、媒介與心理》、《新聞心理學原理》、“傳播心理研究叢書”等。

張曉輝 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傳播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傳播心理學。

陳銳 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傳播心理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主講傳播心理學、傳播心理研究方法、質化研究、基礎統計等課程,研究領域為傳播效果與輿論引導、影視產業與受眾心理等。主要著作有《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播效果研究》《政法輿情危機應對實務手冊》等。

目次

A
1阿倫森效應(Aronson Effect)
2阿斯伯內多效應(Asiboneiduo Effect)
3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4暗淡效應(Dimming Effect)
5暗示效應(Suggestion Effect)
6奧卡姆剃刀效應(Occam’s Razor Effect)

B
7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8榜樣效應(A Model Effect)
9包裝效應(Packing Effect)
10保齡球效應(Bowling Ball Effect)
11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12爆冷門效應(Effect of An Unexpected Winner)
13貝爾效應(Bell Effect)
14避雷針效應(Lightning Rod or Lightning Conductor Effect)
15邊際效應(Marginal Utility)
16標簽效應(Label Effect)
17布裡丹毛驢效應(Buridan Donkey Effect)

C
18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19菜肴名稱效應(Cooked Food Name Effect)
20長尾效應(Long Tail Effect)
21超限效應(OverLimit Effect)
22傳播扭曲效應(A Distortion of Communication Effect)
23詞頻效應(Word Frequency Effect)
24從眾效應(Conformity Effect)
25錯誤相關效應(Illusory Correlation Effect)
26錯誤信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ffect)

D
27單純接觸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28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Effect)
29第三人效應(The Third-Person Effect)
30釣魚效應(Fishing Effect)
31定勢效應(Set Effect)
32東坡效應(Dongpo Effect)
33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
34多米諾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

F
35反暗示效應(Anti-suggestion Effect)
36反饋效應(Feedback Effect)
37反向思維效應(Reversal Thinking Effect)
38犯錯誤效應(Pratfall Effect)
39非零和效應(Sum Non-zero Effect)
40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
41飛去來器效應(Boomerang Effect)
42緋聞效應(Gossip Effect)
43肥皂水效應(Soapy Water Effect)
44風俗效應(Custom Effect)
45馮·雷斯托夫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
46否定效應(Negation Effect)
47附著信息效應(Attached Information Effect)

G
48感化效應(Reclaiming Effect)
49高空跳遠效應(Effect of Long Jump on High)
50格林斯潘效應(Greenspan Effect)
51公共輿論效應(Effect of Public Opinion)
52共生效應(Symbiotic Effect)
53觀眾效應(Bystander Effect)
54廣告的心理效應(Psychological Effect of Advertisement)
55廣告負效應(Negative Effect of Advertising)
56過度合理化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57過度獎勵效應(Over-Reward Effect)
58過度效應(Overdoing Effect)

H
59涵化效應(Cultivation Theory)
60好感效應(Effect of Good Impression)
61好/壞心情效應(Good/Bad Mood Effect)
62合法化效應(Legalization Effect)
63黑洞效應(Black Hole Effect)
64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65霍布森選擇效應(Hobson’s Choice Effect)
66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J
67激將效應(Goading Effect)
68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
69忌諱與祈求效應(Taboo and Petition Effect)
70記憶術效應(Mnemonics Effect)
71價格效應(Price Effect)
72交互效應(Interaction Effect)
73交際氛圍效應(Communicative Atmosphere Effect)
74接近效應(Proximity Effect)
75金魚缸效應(Goldfish Bowl Effect)
76禁果效應(Forbidden Fruit Effect)
77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78競爭優勢效應(Competitive Edge Effect)
79酒與污水效應(Wine and Sewage Effect)
80劇場效應(Theater Effect)

K
81刻板效應(Stereotype Effect)
82刻板印象激活效應(Stereotype-Activated Effect)
83恐怖谷效應(Effect of the Uncanny Valley)
84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

L
85拉鋸效應(See-Saw Effect)
86籃球架效應(The Frame of a Basketball Effect)
87懶螞蟻效應(Lazy Ants Effect)
88牢騷效應(Complaint Effect)
89雷尼爾效應(Rainier Effect)
90冷熱水效應(Hot and Cold Water Effect)
91理發店旋轉彩柱效應(Barber’s Pole Effect)
92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93鄰裡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
94留白效應(Blankness Effect)
95留面子效應(Door in the Face Effect)

M
96馬基雅維利效應(Machiavellian Effect)
97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98馬蠅效應(Horse Flies Effect)
99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s)
100毛毛蟲效應(Caterpillar Effect)
101美女效應(Beauty Effect)
102名片效應(Effect of Famous Film)
103模仿效應(Imitation Effect)

N
104南風效應(South-Wind Effect)
105內耗效應(Internal Friction Effect)
106逆反效應(Antagonistic Effects)
107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O
108偶像效應(Idol Effect)

P
109攀比效應(Pursuit-to-Match Effect)
110潘多拉效應(Pandora Effect)
111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112泡菜效應(Kimchi Effect)
113碰撞效應(Collision Effect)
114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115啤酒效應(Beer Effect)
116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 Effect)
117瀑布效應(Cascade Effect)

Q
118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
119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120氣氛效應(Atmosphere Effect)
121氣溫效應(Temperature Effect)
122強化效應(Reinforcement Effect)
123青蛙效應(Frog Effect)
124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
125情緒效應(Emotional Effects)
126去敏感化效應(Desensitizing Effect)
127圈內人偏袒效應(In-Group Favoritism Effect)
128圈外人同質效應(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
129權威效應(Authority Effect)
130群體參照效應(Group-Reference Effect)
131群體極化效應(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

S
132塞利格曼效應(Seligman Effect)
133掃帚星效應(Forked-Tail Effect)
134山賈爾效應(Sanjaya Effect)
135閃光燈效應(Flashbulb Effect)
136舌尖效應(Tip-of-the-Tongue Effect)
137社會傳染效應(Social Contagion Effect)
138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 Effect)
139時長效應(Effect of Relative Time)
140實驗者效應(Experimenter Effect)
141事後聰明效應(Hindsight Bias Effect)
142手表效應(Watch Effect)
143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
144睡眠者效應(Sleeper Effect)
145斯楚普效應(Stroop Effect)
146死線抽象效應(Dead-Level Abstracting Effect)

T
147塔西陀效應(Tacitus Effect)
148態度-依從-行為效應(Attitude-Compliance-Action Effect)
149態度應對效應(Attitude Effect)
150套裁效應(Cutting Effect)
151踢貓效應(Kick the Cat Effect)
152天才效應(Talent Effect)
153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
154同輩效應(Cohort Effect)
155同化評定效應(Effect of Assimilative Assessment)
156同化效應(Acculturation Effect)
157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158團體壓力效應(Group Pressure Effect)
159蛻皮效應(Molting Effect)
160退情效應(Drawing Back Effect)

W
161“亡斧疑鄰”效應(Lose Axe Suspect the Neighbor Effect)
162位差效應(Status Differential Effect)
163無關效應(Disjunction Effect)
164武器效應(Weapon Effect)

X
165稀貴效應(Rarity Effect)
166稀釋效應(Dilution Effect)
167喜好效應(Like Effect)
168效顰效應(Blind Imitation Effect)
169諧謔效應(Wisecrack Effect)
170心境一致性效應(Mood Congruence Effect)
171心理代償效應(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Effect)
172信念固著效應(Faith Adherence Effect)
173行動者—觀察者效應(Actor-Observer Effect)
174虛假普遍性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
175序位效應(Serial-Position Effect)

Y
176藥物依賴效應(Drug Dependence Effect)
177移情效應(Empathy Effect)
178遊動效應(Autokinetic Effect)
179語境效應(Context Effect)
180預防注射效應(Preventive Injection Effect)
181預言的自我實現效應(Self-Fulfilling Prophecy Effect)
182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
183暈輪效應(Halo Effect)
184醞釀效應(Brewing Effect)

Z
185責任分散效應(Responsibility Sharing Effect)
186詹森效應(Jansen Effect)
187招牌效應(Effect of Sign)
188證同效應(Similarity Effect)
189政治安全閥效應(Political Security Threshold Effect)
190知覺恒常效應(Perceptual Constancy)
191直觀宣傳效應(Effect of Visual Propaganda)
192制服效應(Uniform Effect)
193中斷效應(Interrupt Effect)
194自己人效應(Acquaintances Effect)
195自殺效應(Suicide Effect)
196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
索引
附錄 走下殿堂的藝術

書摘/試閱

A
1.阿倫森效應(Aronson Effect)

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也指我們最喜歡的是喜歡我們的水平不斷提高的人,而最厭惡的是喜歡我們的水平不斷降低的人。後來有學者把這一現象稱為人際吸引的增減原則或得失原則(gain-lost principle)。
阿倫森(Elliot Aronson)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其主要貢獻是關於人際吸引規律的研究,與美國心理學家林德(Darwyn E.Linder)一起最早進行了有關“增遞效應”的研究,提出了人際關係的得失理論和夫妻不忠的阿倫森效應。所謂“夫妻不忠的阿倫森效應”指妻子對先對自己不好,後又變得好的丈夫喜歡的程度可能會比對自己一貫好的丈夫更加滿意。因為在妻子的心中丈夫對自己的喜愛程度呈現出增值的感受。

阿倫森效應是人際傳播中常見的心理效應之一,它主要強調了以下三點:其一是“循序漸進式”遞增的傳播技巧。在信息總量相等的情況下,通過改變信息傳達的順序和大小,能夠有效降低人際溝通中受者的心理防御狀態,獲得受者信賴,並達到“曉之以理”的傳播效果。如教育家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學生:“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顆。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其二是利用人們心理上的得失感受來贏得對方的好感。在人際溝通中,我們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的時候,採用先否定後肯定的方法,先降低別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他的期待,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老劉是一家汽車公司的銷售員,每月賣出的汽車有30輛以上,深得銷售經理的器重。有一段時間,因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汽車行業不景氣,老劉估計這個月只能賣出10輛左右。於是,他主動對經理說道:“最近汽車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最多能賣出5輛車。”經理覺得他言之有理,點頭贊成。一個月後,老劉竟然賣出了12輛汽車。經理驚喜萬分,對他極力夸贊了一番。
假如老劉沒有將最糟糕的情況告訴經理,而自己只賣了12輛汽車,經理可能不僅不夸贊他,反而會指責他沒有完成正常的銷售任務。聰明的老劉將最糟糕的狀況——頂多賣5輛車——事先報告給經理,使對方心中的“秤砣”變小。當老劉的銷售業績出來後,經理對他評估的參照因不是30輛,而是5輛,所以對他的評價自然會相應提高。
其三,對於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利用獎勵遞減的方法消除它們的負面影響;對於一些需要鞏固和增強的行為可以運用獎勵遞增的方法進行強化。如有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靜,於是就在郊區買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幾周倒還太平,可是不久,有幾個小孩開始在附近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這些噪聲,便對這些小孩說:“你們玩得真開心。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小孩當然高興,既玩了還能得錢,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他們更加肆無忌憚。過了兩天,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我到現在還沒收到養老金,所以,從明天起,每天只能給你們五角錢了。”小孩們雖然顯得不太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他們每天下午繼續來這裡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講:“真對不起,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我的開支,所以每天只能給你們一毛錢了。”“一毛錢?”一個小孩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裡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老人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智能其實暗合了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老人利用獎勵的遞減使得小孩們產生心理挫折感,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阿倫森效應之所以存在,主要是挫折感作怪,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讚賞乃至不再贊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承受。然而,繼之不被褒獎反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這就不大被一般人接受了。遞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及心理反感的。相反,先給予批評和否定,使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給予足夠的肯定和鼓勵,會使對方從挫折中走出來,滿懷感恩之心,看到希望,奮起努力。所以,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我們就要善用褒貶,先貶後褒。
阿倫森效應除了運用到人際交往中,還可以在大眾傳播中發揮作用。例如在廣告的製作和傳播過程中,創作和營銷人員若能適當地運用阿倫森效應,也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如2002年,蘇南某電動自行車(助力車)廠到蘇北鹽城銷售“雨龍牌”電動自行車。這種車與摩托車相比,不但價格較低,而且耗油較少,對於那些暫時買不起或不想買摩托車的上班族而言,無疑是個誘惑。但因各省市對電動自行車的行駛及行駛執照的核發有諸多限制,所以,銷售情況不好。為此,該廠做了一檔電視廣告,畫面中某女士對商店裡待銷的電動自行車猶豫不決。畫外音:“這玩意兒既花錢又耗油,還排隊費口舌辦行駛執照,根本不合算。只有不會算帳的傻瓜才會買,還不如買輛便宜又不用油的自行車呢。”畫面二:風狂雨猛,該女士頂著風騎自行車上班。到公司後累得快散架了。剛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一下,經理來了,分配給她很多工作,手忙腳亂地好不容易才熬到下班。當她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公司門口,推出自行車時,抬眼望去,外面仍舊是風雨交加。畫外音:“噢!又要頂風冒雨騎回去,要是有輛電動自行車就好了。看來,買電動自行車的傻瓜是非做不可了。”廣告播出後,“雨龍牌”電動自行車銷量大增,幾乎占據了鹽城的半壁江山。
這則廣告並未采取傳統的“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褒揚式”傳播策略,而采取了“先抑後揚”的傳播技巧。廣告先通過承認產品的某種小缺陷或不便之處,獲得受眾的認可與信賴,緊接著用較大的篇幅,著重於介紹產品的優勢,弱化產品缺陷。由於廣告得到了受眾的先期心理認同,並引導受眾心理從“側重缺陷”向“側重優勢”的轉化,受眾的心理預期和期望值是從低到高的遞增態勢,容易形成“缺點 優點>優點”的傳播效果,從而激發受眾的購買欲望,促使購買行為的產生。

相關實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做過這樣一組實驗,實驗中,研究者巧妙地讓被試可以很自然地被合作伙伴反復評價,同時讓被試每次都可以聽到這些評價。評價的情形有以下四種:(1)肯定。被試始終得到好的評價。(2)否定。評價始終是否定的。(3)提高。前幾次評價是否定的,後幾次則由否定逐漸轉向肯定,並最終達到第一種情況的肯定水平。(4)降低。前幾次評價是肯定的,後幾次則從肯定水平逐漸下降,最後降到第二種情況的否定水平。實驗的最後,讓被試評價自己喜歡合作伙伴的水平。結果表明,被試對第一種情況表示滿意,對第二種情況的反應不滿意,對第三種情況“先貶後褒”的評價最為滿意,對第四種情況“先褒後貶”的評價極為不滿。結果表明,人們喜歡獎勵和贊揚不斷增加,而不喜歡不斷減少。
(石慧敏 陳銳)


2.阿斯伯內多效應(Asiboneiduo Effect)

人們在看油畫時,一般站在畫的近處難以看清畫面,而站在畫的適當遠處反而看得更清晰,油畫的逼真效果即刻凸現出來。這種離開畫面較遠,圖像反而看得較清晰的現象,被稱為“阿斯伯內多效應”。這一現象首先是由阿斯伯內多提出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斯伯內多效應在生活中經常發生,中國諺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以及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就是這種現象。一般來說,當事人往往在事件中卷入太深,認識過於狹窄,因而看不到問題的全部與本質;而旁觀者與事件沒有個人利害關係,思想放得開,視野自然就寬,而且能進行冷靜的思考,因而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往往後退一步、跳出圈外才能發覺自己從前的執著已經走向了偏執,看不清事實,也看不到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阿斯伯內多效應,記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應當注意兩個問題。首先要注意搜集不同的消息來源,進行多方參照、相互印證。記者通常會先采訪新聞事件的親歷者——新聞當事人,因為對於事件的體會,親歷者往往會比旁觀者更加真切和深刻,他們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鮮活生動,可信度也比較高。但是,新聞當事人卷入新聞事件當中,對新聞事件的觀察距離太近,由於阿斯伯內多效應,他們所提供的信息未必客觀、全面、公正。因此,記者應該同時采訪新聞事件的旁觀者、目擊者,這些采訪物件不在新聞事件當中,與所報道的新聞事件之間保持著適當的觀察距離,從他們的角度反倒有可能看到事件的真相。只有綜合不同的消息來源,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和把握事物的總體。
其次,新聞報道要做到真實、客觀、全面、公正,要求記者和新聞媒體與所報道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觀察距離。在這裡不得不提2013年轟動新聞界的“陳永洲事件”。2013年10月19日,《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以涉嫌損害企業商譽的罪名被長沙市公安局拘留。隨後,《新快報》連續兩次在頭版發布《請放人》與《再請放人》,言辭煽情,要求警方放人,獲得多方聲援。然而,事情很快出現戲劇性逆轉,10月26日早間,央視《朝聞天下》報道,《新快報》記者陳永洲被刑拘,自稱受人指使收人錢財,發表失實報道。在央視9分鐘的報道中,陳永洲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承認自己受人指使並且收受50萬元的酬金,於2012年9月26日到2013年6月1日期間撰寫、發表十多篇攻擊中聯重科“利潤虛增”“利益輸送”“畸形營銷”及涉嫌造假等批評性報道。真相大白後,《新快報》不得不在報上刊登致歉聲明,陳永洲以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被批準逮捕,《新快報》社長、總編也因此被免職。事後,新聞界對此事進行了反思。首先是陳永洲的職業道德出了問題,其次是陳永洲被抓後,《新快報》領導層的反應很不冷靜,不少媒體也跟著衝動,鋪天蓋地的評論充滿了遭受警方欺壓的悲情。媒體如此不理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這個新聞事件中卷入太深了。對於《新快報》領導層而言,被警方帶走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的員工,因此不惜用頭版整版來發出呼吁;對於其他媒體工作者而言,也因為陳永洲是記者同行,是“我們”當中的一員,因而在事實沒有搞清楚之前就一邊倒支持《新快報》。在這個事件當中,如果大家都能夠與事件保持一個適當的觀察距離,多方考察事件的真相,就不會失去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客觀、冷靜,鬧劇就可以避免。
(陳東霞)


3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是一種被試變量,最初是在醫學研究中發現的。在對病人進行某一種藥物處理後,病人就報告病情有所好轉,但這種藥並不能醫治病人的病。如告知某病人注射的是葡萄糖,病人反映精神好些了,但其實注射的是蒸餾水。這是由於病人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產生的一種效應。

在大眾傳播活動中,安慰劑效應指媒體的傳播內容如同給病人注射了安慰劑一樣,對受眾的心理帶來了正面影響。安慰劑效應強調的是受眾實際接收到的信息(類似蒸餾水)與受眾理解的信息(類似葡萄糖)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受眾由於其心理預期而產生的對信息的“誤”讀,反而對其心理起到了正面的效果。安慰劑效應只有在受眾相信其作用時才會有效。
每日鋪天蓋地的保健品廣告,對有些受眾而言,不同程度地應驗了安慰劑效應。保健品廣告在介紹產品的療效時大多採用醫學專家和權威部門認證、影視名人推薦、使用者現身說法等,培養受眾對該產品的信任感。受眾在使用該產品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安慰劑效應,認為藥品確實有好的療效,有效地改善了自己的健康狀況。其實經一些專家證實,保健品並非藥品,其療效遠遠不及它所宣傳的那樣。另外,在化妝品廣告和服裝廣告的傳播中,也體現出不同程度的安慰劑效應。這些廣告多採用名人代言的方式,極力體現品牌的個性特徵,給消費者造成“只要使用該品牌的化妝品或服裝,就能和代言的明星一樣美麗動人”,實際上,一個人的美丑和氣質與是否使用哪一品牌的化妝品或服裝並無直接聯繫,而消費者對廣告產品堅信不疑的態度,使他們在使用該產品後常常產生自己變得漂亮、變得有氣質的感覺。鑒於安慰劑效應對受眾心理的深刻影響,該效應在廣告營銷策略中常常被採用。
(石慧敏)

4.暗淡效應(Dimming Effect)

暗淡效應是指在光線比較暗淡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暗淡效應產生的心理原因在於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更多見於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活動中。在人際交往中,作為非語言符號的面部表情起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交往雙方往往會根據對方的表情、語言來判斷其真實意圖。初次交往的雙方容易帶有戒備心理,不願意過多地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尤其是在光線明亮的地方,交往雙方更容易有意識地掩飾自己,這便影響了雙方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但是在光線比較暗的環境中,雙方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不易被察覺,戒備感會下降,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會高於光線比較明亮的場所。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案例:有位男子鐘情於一位女子,但每次約會,總覺得話不投機。一天晚上,他約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線比較暗的酒吧,結果這次談話比較融洽。從此以後,這位男子將約會的地點都選擇在光線比較暗的公共場所。幾次約會之後,他倆終於決定結下百年之好。
中國的傳統文化普遍看重一個人是怎樣做的,而不是怎樣說的,尤其是不重視“推銷式”的演講,羞於表現自我,宣傳自我,致使許多人面對公眾時常感到拘謹,接受媒體采訪時緊張、呆板,不能應付自如。因此,在新聞采訪中,可以適當借助暗淡效應來減少采訪物件的戒備心理。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或者比較敏感的采訪物件,如果在光線非常明亮,彼此距離又很近的場合,就會加劇采訪物件的緊張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換一個采訪物件熟悉的或者光線較弱的環境,都會有效地降低采訪物件的不安全感。電視訪談類節目對演播現場燈光的適當選擇或採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形成暗淡效應。比如,當遇到一些敏感話題,被訪談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時候,如果在演播現場能夠采取適當的措施,比如讓被訪談者戴上墨鏡,或者給以側影鏡頭,則有可能使其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央視《心理訪談》欄目在2008年3月2日播出的《謊言揭穿之後》節目中,被訪談者母子戴著鴨舌帽和墨鏡,實際上也起到了暗淡效應的作用。由於戴著墨鏡,被訪談者在講述的時候,其主觀上感覺到的是比較暗的光線,加上帽檐的遮擋,觀眾看不到他們的面部表情,這樣使被訪談者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更能放得開,願意講述比較敏感的話題。

相關實驗
怎麼才能和異性在輕鬆的氛圍中自然地建立起緊密的關係呢?當然這與性格積極或消極有關係,但也與男女相互吸引時所處的物理條件有關。
從最初的明亮場所,隨後換到暗處,男女就容易很快接近。這是美國心理學者卡恩等人通過實驗證實的。在卡恩的實驗中,接受實驗的人被分成兩組,每組八人,男女各一半。每組的人都被關在非常狹小的房間內一個小時。此時,一組在明亮的房間中,另外一組在昏暗的房間中,研究者對這兩個房間的人進行觀察。
在明亮房間裡的男女保持一定距離而坐,所進行的談話漫無目的。但在昏暗房間中的男女,開始時同性集中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互換座位。最後,異性間的身體觸碰也變得沒有什麼抵觸感了。
可能被試認為在昏暗的房間中,自己的表情對方看不清,所以膽子就大了。因此,心理防線也打開了,毫無顧忌地與他人親近起來。
可以說,音樂會後回家的路上或焰火大會等都是促進關係發展的非常好的機會。
(牛新權)

5.暗示效應(Suggestion Effect)

用間接的話語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接受某種信念與意義的心理過程。其特點在於暗示實施者不需要說理論證,只是動機直接的移植;暗示接受者則不進行分析批判,只是盲從地接受。

在傳播過程,尤其是大眾傳播中,傳者常有意識地利用暗示效應來達到宣傳的目的,與一些商家慣常使用的如“清倉大處理,折扣連連看”“百萬感恩,新享事成”等標語相比,如今的傳者常把自己的傾向性暗含在傳播的內容之中,不露聲色地影響受眾,避免生硬的說教引起受眾產生逆反心理。
暗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遞給受眾,比如在平面媒體中,編輯通過詞語的選擇以及利用版面樣式、欄目設置、頭條位置、標題大小等說明自己的意圖,使讀者領會編輯對專刊的設想及要表達的思想。
例如《揚子晚報》有個副刊叫“繁星”,該副刊的名字對自己的定位有著明顯的暗示作用。星星不同於太陽的耀眼,讓人聯想到微小但是仍然閃爍的光芒。而以“繁”來修飾“星”,“繁”又與“凡”同音,意味許多的星星,而不是一家之言,讀者很容易聯想到這一版不是刊登一兩位名家之作,而是選取平常百姓的來稿,意在讓眾多平凡的“星星”也閃爍出光芒。再從版式來看,它的版式很普通,顯示了與平常百姓的生活有關。此外,每位作者名字前有所在省份的名稱,說明是向全國征稿的。再就是報眉上留有電子郵箱地址。這幾點是對有意向這個版面投稿的作者最好的“稿約”。
編輯用這種手法說明了刊物的定位、表達了對稿件的要求,可以省卻許多解釋工作以及繁復的約稿、退稿、篩選工作,這種方法已被作者和編輯認同,利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社交媒體時代,人人都淹沒在巨大的信息流中,如何抓住用戶的注意力成了內容生產者越發關注的問題。媒體、公關公司等內容生產者,會絞盡腦汁讓內容被更多人看到。在他們採用的五花八門的方法中,不乏對暗示手法的使用。比如避孕套品牌杜蕾斯,就在其廣告中將暗示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不觸及隱私和敏感,又能夠讓人心領神會,達到其營銷的效果。但是暗示手法如果運用不得當,則會適得其反。如脫口秀演員李某,在其微博為某女性內衣品牌打廣告時,寫下了“讓女性躺贏職場”的廣告語,這一廣告語似乎暗示職業女性在工作中使用不正當手段也能成功,此廣告語一經發布,引來了眾多反對的聲音。
暗示手法在編輯組稿中雖然不可或缺,但也常常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這是因為這種手法的使用需要先決條件,即讀者群必須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並且有一定的閱報經歷。由於大多數讀者存在著選擇性理解,當被暗示的人群沒有接受暗示時,編輯就無能為力了。暗示的含蓄特性使稿件更加溫和,但是也可能達不到“明示”的效果。因此,使用暗示需要注意在適當的環節中,在一定的範圍內,並且要注意技巧。
(範璟 劉楚)

6.奧卡姆剃刀效應(Occam‘s Razor Effect)

14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是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剔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效應。

用簡單的話語來說明奧卡姆剃刀效應就是,保持事情的簡單性,抓住根本,解決實質,我們不需要人為地把事情複雜化,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將事情處理好。或者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樸素原則。600多年來,這一原理在科學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奧卡姆剃刀”已經成為重要的科學思維理念。如今,這個效應被廣泛應用在管理、決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主張複雜造成浪費,效能來自單純。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本質,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這裡就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日本一家大型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肥皂盒裡面是空的。為了防止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工程師想盡辦法發明了一臺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臺出貨的肥皂盒。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臺強力工業用電扇去吹每個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肥皂的空盒。另一個類似的故事講的是:為了克服宇航員使用的鋼筆在失重條件下不出水的問題,美國人絞盡腦汁為鋼筆裝上了加壓裝置,而蘇聯人卻通過改用鉛筆達到了同樣的目的。同樣的事情,採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辦法,當然是簡單的方法更能把握住問題的實質。
抓住實質,剔除空洞的累贅之物,在新聞寫作中尤其重要。簡明是一切題材的新聞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簡練也是最高級的寫作技巧,對記者來說,更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簡明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求通俗明了,消除生僻艱深的字句,控制句子長度;二是要求簡潔凝練,要想把新聞寫得簡短並有內容,可以通過一些寫作技巧來達到,比如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陳述事實,少說空話、套話,一事一報,語言準確、簡練等。
在運用“奧卡姆剃刀”時應牢記愛因斯坦的一句著名的格言:萬事萬物都應盡可能簡潔,但不能過於簡單。新聞寫作追求簡短,但要把主要的新聞事實描述、解釋清楚,不能為短而短。新聞寫作從標題到導語再到主體,都應該抓住主要新聞事實,同時去除一切累贅。新聞標題與一般文章標題的差異是,新聞標題具有多行性、層次性和直觀性,不能像文學類文章採用意象性標題。“正題”標在中間,用來點明消息的主要事實,不能省略。在“正題”之上可以標“引題”,也稱“眉題”“肩題”,用來說明新聞事實的意義,揭示消息的內容要點、新聞來源、行為主體以及該條消息產生的條件、背景等,也可以用來烘托氣氛,引出“正題”的作用。排印在“正題”之下的是“輔題”,也稱“副題”“子題”,用來披露消息中的某些重要事實或具體細節,對“正題”起補充作用。導語中要有事實,忌空泛。消息要言之有物,消息的導語更應有具體的事實。所謂空泛,是指空洞的語言、抽象的概念、流行的口號和提法,由這些套話組成導語,就是空泛的。在導語裡不應該讓套話擠掉生動具體的內容,而應讓新鮮生動的事實來說話。主體寫作的總原則如下:材料充實,客觀準確,用事實說話;語言簡潔,力求生動,用易於傳播的平實的大眾化語言;篇幅緊湊,言簡意賅,不要空泛議論。
與消息相比,通訊是具體詳細的報道,一般是詳盡地敘述新聞事件的全過程,涉及比較多的人和事,圍繞一個主題,從多方面去表現,一般篇幅較長。寫作上無定式,比較靈活,更不拘泥於消息的固定格式,常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手法,重視情節、細節,寓理於事,以情動人,其語言形象生動,有一定的文學色彩。但它仍是新聞文體,仍然要拋棄一切華而不實的寫法。通訊既要材料充實,內容具體,又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其語言的基本要求是準確嚴謹、簡明扼要、鮮明生動、通俗易懂,直截了當地敘述新聞事實,多用確切有力的動詞表現處於運動狀態的事物,謹慎使用形容詞和附加語,形容事物時要注意分寸。所發的議論要高屋建瓴,一針見血,力求深刻,不要泛泛而論,也不要故作深沉。抒情要真摯,反對矯情。無論是議論還是抒情,都必須尊重新聞事實。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受眾群體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華而不實,拖沓冗長,是新聞寫作的大忌。孔子夸閔子騫“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用到新聞寫作上,就是每一字、每一句都言之有物,每一字、每一句都恰到好處。這樣的文章,才算是抓住了新聞的本質。反之,一切無用的文字,都應該拿出“奧卡姆剃刀”,把它們無情剔除。
(陳東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