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簡體書)
滿額折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葉子婷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文化產業與管理系助理教授,章羽是復旦大學社會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後、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劉希,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系中國文學助理教授。社會調查項目研究成果。本書為《城市化、性別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研究項目上海團隊》(GenUrb-Shanghai CRT)第三年的研究成果。GenUrb項目由加拿大約克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Linda Peake教授帶領,為期六年,以南半球的八個城市――上海、德裡、孟買、喬治城、開羅、科恰班巴、伊巴丹和拉姆安拉為研究重心,旨在探討21世紀初期城市化進程中,女性與經濟發展的交互關係,從而提升女性在城市發展中的價值與地位。2018年至2020年期間,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的三位青年講師,在上海對工人新村的二十位女性進行了深度訪談,其中包括三對基層母女深入的口述歷史訪談,記下了她們從新中國崛起到上海成為我國國際大都會的人生歷史。

作者簡介

葉子婷(Penn Tsz Ting Ip),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文化產業與管理系助理教授,加拿大SSHRC“城市化,性別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GenUrb)”研究項目成員,以及上海研究團隊聯合領導。研究方向包括移民研究、城市研究、性別研究、後殖民主義理論、全球化理論、情感理論等,相關研究發表於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Global Media and China等學術期刊。

章羽,復旦大學社科學院博士,復旦大學社會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後,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性別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婦女學學會理事,密歇根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關注議題包括三線建設中的婦女、城市化發展中的社區婦女,曾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課題一項。

劉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系中國文學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性別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女性主義文藝理論等,相關研究發表於《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婦女研究論叢》等學術期刊,並著有《“話語”內外:百年中國文學中的性別再現和主體塑造》。


名人/編輯推薦

★ 紀實和研究並重的新型學術創作

口述歷史,深度訪談,日記工作坊,參與式田野觀察,情感調研……

★ 研究團隊和受訪婦女們共同書寫的城市基層女性生命歷程

創造性地邀請新村女性參與研究,通過她們的日記寫作和照片日記,一起看見平凡故事中的不凡。

★ “城市化、性別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研究項目上海團隊(GenUrb)”項目研究成果


序一:

共情與參與式研究,紀錄平凡中的不平凡

郭良文(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海上凡花》一書的付梓, 代表了一個重要研究成果的誕生。通常在臺面上、光鮮亮麗的成功社會人士被記錄得多,而在小角落生活的一般老百姓被關注得少, 這些人的生活點滴與曲折故事,往往在繁忙的都會中被主流世界所遺忘。而這些人當中, 位居底層的婦女更是弱勢中的弱勢,她們的生活經驗與故事,少見於學術研究、媒體報導或其他信息之中。本書的重要貢獻之一, 即在透過共情與參與式的研究,紀錄了上海工人新村中的社區女性日常生活,考察與分析在城市化變遷的過程中,婦女們的日常生活、困境,以及她們面對與解決困難的方法,讓我們了解到平凡的上海基層婦女、不平凡的遭遇與困境的克服。

另一個貢獻, 在於本書所應用的多樣態質性研究方法。為了能夠真正了解基層婦女的內心生活世界,以及堅毅不拔的行為表現,書中描述了家庭關係、子女教育、戶口、健康,以及生活點滴與攻略, 呈現父權體制下的衝突、家暴、苦楚、磨難,以及各種人生風雨。本書作者們以平等與共情的態度,以深度訪談、口述歷史訪談、工作坊、日記回顧以及參與者溝通(參與式傳播)等方法, 特別是通過三組母女六人的生命歷程回顧的創新手法,落實“互動互助”和“心連心”的“主體間性”,達到研究者與參與者感同身受、情感一體的狀態。書中“研究人員與受訪者互動的田野經歷”展現這些透過情感理論所產生的做法與心得, 為質化研究方法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學者的反思、情感世界的融入與共鳴。

本書的研究發現也相當有價值,除了呈現出上海工人新村、刻骨銘心的女性家庭與生活樣態之外,更在理論上探討性別關係在家庭結構中的呈現,及其與國家社會主義政策、社會階層結構、城市與地域以及社區關係網絡扶持的關聯性。本書通過新冠疫情案例的研究指出, 通過“社會再生產”進行“社會共同體”的營造,“基層家庭中女性的彼此支持和強大的聯結,是對巨大的社會壓力的一種抵抗,也是她們能動性的體現”。本書將這些婦女平凡、瑣碎的生活細節,轉換為“困境中婦女的勇敢、堅韌和樂觀精神所綻放的光芒”的研究發現,這種求真求實,為生活困難的基層婦女們“發聲”的研究,論述精彩、理論與實踐的意涵兼備,足以作為研究城市基層女性的良好榜樣。

序二

在工人新村裡“互動互助”

計迎春(上海大學教授)

四年中,三個居住在上海和蘇州的中產知識女性,先後離開自己寫作的那一個房間,走進上海工人新村裡的一間間老“公房”,那裡承載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榮和夢想,那裡住著一些平凡的上海女性,她們平凡猶如申城遍地可見的白玉蘭,美麗、堅韌,飽經滄桑卻又默默守護在這個城市繁忙的路邊、裡弄的角落。她們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婆婆、媽媽、姐姐,是失獨的母親、外嫁的媳婦、逃離包辦婚姻的勇敢女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奉獻余熱的癌症康復者、躲進小屋的尼特(NEET)一族……這是她們和她們的故事,在這裡她們和她們相遇,這是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共同書寫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女性的生命歷程和生活日記,在這裡一本紀實和研究並重的新型學術創作出現了。

葉子婷博士作為“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婦女”研究負責人,在2017年開始了一個探究上海市工人新村基層女性生活的項目。這個項目隸屬於加拿大約克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Linda Peake教授領導的一個關於南半球城市化進程中女性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該研究由一個四十余人的跨國團隊承擔,主要關注南半球的八個城市:上海、德裡、孟買、喬治城、開羅、科恰班巴、伊巴丹和拉姆安拉。當然,上海的基層女性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女性的不同之處在於,她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是一座更為巨大的全球化城市,現代化的速度更為迅猛;同時,在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和這些上海女性的生命歷程裡,深深地銘刻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烙印。

在2017年至2020年期間,在葉博士的帶領下,上海團隊對當地某工人新村的二十位女性進行了深度訪談,其中十三位女性進行了口述史訪談,並有三對基層母女進行了深度口述史訪談。2020年的5月,因疫情無法回國的葉博士邀請章羽博士加入研究團隊,以在線方式為工人新村的研究參與女性們舉辦歷時一個月的“寫作工作坊”,由這些女性自己執筆記述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家庭關係、鄰裡相助、居委會互動等。得知葉、章兩位博士計劃將日記編印成冊,作為禮物送給她們,工人新村的阿姨和姐姐們震驚了,她們的眼睛倏地亮了。她們無法抑制的感情,穿透了阻隔重洋的屏幕,也擊中了兩位博士的內心。一個更為革命性的想法產生了,那就是為新村的女性們出一本書。2020年夏天,葉博士和章博士找到一直關注基層女性的劉希博士,幾位生產知識的女性一拍即合。三位老師連同學生助理徐潔同學,四個知識女性、六位新村居民,也是本書的海上凡花,由此開啟充滿了歡笑和淚水、心連心、互助互動的學術生活之路。

大概一個月前,三位老師先後和我提起寫序言的事情。巧的是,我自己的一位學生也深度參與過這個互助互動的學術研究,名字也在書裡出現,還向我提及研究團隊為新村女性舉辦的藝術展覽。忙完期末論文批改和兩個在線線下的學術會議,上完開學第一課,我終於坐下來,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讀完了全書。冬夜冷白的燈光,透過歷史泛黃的紙背,女主人公們就如大地上一星一點的平凡花朵,從上海的社會主義工人新村的小單間裡,鮮活地走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榮與夢想,改革開放初期的激情和澎湃,世紀之交的迷茫和掙扎,時至今日的一地雞毛,歷歷在目。然而這些平凡的海上之花,她們在自己困頓的世界裡努力生存,默默承受,為下一代點燃希望的種子,為鄰裡傳遞溫暖的力量。在她們匱乏的物質世界裡,她們慷慨地展示何謂生活的智能、何謂生存的堅韌、何謂生命的價值。

要展示這樣豐富而複雜的人生,研究者的客觀、冷靜和片段式的訪談顯然力有不逮。可喜的是,三位研究者創造性地使用了多種研究方式,口述史、觀察法、深度訪談;並且把新村女性作為參與者邀請到研究中來,她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頭腦去想,自己的筆去寫,自己的相機去捕捉,用日記寫作和照片日記,通過參與者溝通法,使得自己成為研究的主體。而我們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斷地衝破壁壘,試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聯結,使用了“心連心”、“互助互動”的“情感調研”方式。在四年的研究過程中,她們還及時回饋參與者,她們創建了一個研究者和參與者共享的節日,“文化活動日”,還貼心地把研究者筆下的“文化工作坊”改成了新村參與者嘴裡的“文化活動日”。一字之差,卻聯結了情感,連起了心和心,體現了“情感調研”的真諦所在。正如參加“文化活動日”的新村T婆婆所說,“這是我五年裡最開心的日子”。

研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研究。突破界限,反思界限,修正界限。

做研究做這樣子,蠻好。

2021年12月2日於上海西郊


書摘/試閱

第四章

本章將聚焦當代社會基層家庭中現實的母女關係變化,並以國際大都會上海的現代化發展為背景。本章通過工人新村三對母女六個人的生命歷程回顧,思考當消費主義(Consumerism)給中產母親帶來“母職焦慮”時,上海工人新村中基層貧困家庭中的母女關係是什麼樣的?我們所考察的家庭的居住環境都是一個狹小的空間——工人新村的家中唯一的一間房。三位母親都很堅毅且頑強地面對生活的艱難,母女在經歷共同的生命體驗之後呈現出不同的路徑:逃離、留守、陪伴、順從。我們的研究發現經濟改革後,巨大的城市變遷和階層分化給基層家庭裡的母女關係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然而,基層社群母女之間的溝通和扶持,她們在抵御社會壓力過程中巨大的能動性是她們對抗異化關係的重要力量。本章也通過女兒的敘事回溯母女的故事,努力在她們的講述中找到母女情感和生命的譜系聯結,探求女性話語表達中的日常生活經驗及深層的個體欲望和精神訴求,以及母女關係變化的背後更大的城市現代化發展圖景的變遷。

第六章

很多婦女把日記寫作認真對待,好像做“作業”一樣,讓她們有重返校園的感覺。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是雙向和互動的,因為不只是婦女們在學習如何記下她們的生活和日常(許多時候她們會笑著說,很久沒有寫日記),研究人員也在和婦女們一起學習和成長,在婦女們身上學到了堅毅不放棄的精神,也學會了欣賞生活中美好的大小事情。利用日記的文字和照片,婦女們與研究人員進行了情感互動,好幾次研究人員被阿姨媽媽們的分享與經歷弄得感動落淚,也有一起開懷大笑的場景。“互動互助”的質性研究方法,除了可以提供很好的創意空間,還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宣泄空間。因為婦女們面對的困難,很多時候無法宣泄,在工作坊的互動環境下,我們很榮幸能夠當困難婦女的樹洞,讓她們暢所欲言,和她們交心交流。

第七章

全球大城市中產居民區普遍充滿了個體主義,每家每戶講求的是私隱性、獨立性的居住建築設計,空間的應用更講求距離感與間隔的重要性。這種城市發展使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在亞洲的大城市如東京、首爾、中國香港等地亦可以發現這種居民區(Residential area)的“冷漠無情”的社會現象,鄰裡之間互相不認識更不會聯繫,小區的管理依靠付費服務如上海的物業管理方案。在這座大城市中,本書研究團隊觀察到在21世紀我國大力發展城市化的大趨勢下,上海的工人新村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1950年代時建立的社會主義精神與理念。當國家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當年借鑒農村生活模式興建的工人新村,或許可以抵抗城市化所推動的“冷漠”與“距離”,為當今的城市發展所借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