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陰翳,是時間的光澤──
美不在於物體本身,
而是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
在一明一暗間,得寂趣,得禪心,得自在。
★影響無數美學實踐者的一代經典★
「至少在文學的領域,我想喚回我們早已失去的陰翳世界。」──谷崎潤一郎
《陰翳禮讚》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件出發、談及藝術,乃至於山野飲食與甜點,引領讀者進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谷崎潤一郎創造出一種微觀的美學視野,從感官包容一切,細細品嘗平日難以得見的美麗景致。其觀察範圍之廣,無所不究。嘆賞古都幽暗的廁所帶給人的精神安定與風雅;推崇在室內用餐最宜用漆器,因為在幽暗微光中,漆器之美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緩緩誘人陷入冥想;品嘗羊羹帶透明晶瑩如玉的肌理,蘊含如夢似幻的微光;更將日式房間比喻為水墨畫,拉門就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是最濃的部分……
從微觀的視角出發,在平樸的生活純然感受到美的溫潤與風雅,
為仛寂美學特有的古蘊作了最佳的詮釋。
「半帶透明晶瑩如玉的肌理,彷彿連最深處都吸收了日光,
蘊含如夢似幻的微光,那種色調之深奧、之複雜,是西式點心絕對見不到的。
當人們將那方冰涼嫩滑含入口中時,
就好像室內的黑暗化為一團甘甜在舌尖融化,
本來其實沒那麼美味的羊羹,似乎也因此增添了異樣的深奧風味。」
本書收錄谷崎美學隨筆共6篇:〈陰翳禮讚〉、〈懶惰說〉、〈戀愛與色情〉、〈厭客〉、〈旅行種種〉、〈廁所種種〉。從各種層面驗證《陰翳》美學,並以詼諧幽默的手法呈現。如在〈戀愛與色情〉中,提到現代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黑暗,他認為黑暗令人惶恐、寂寥,卻又令人懷念,但習慣光亮的現代人,已經無法體會「春宵恍如夢,不妨曲肱為枕」的美妙心境。若能將文學這個殿堂的屋簷加長,牆壁塗暗,太亮眼的東西塞回黑暗中,拆除無用的室內裝飾。且並不要求家家戶戶如此,好歹有一戶房子是這樣即可。至於究竟會是什麼效果,不妨關燈一試。回歸陰翳的世界,感受仛寂美學沉穩深遠的幽玄韻味。
然而,與其說《陰翳禮讚》是一本單純介紹日本美學的隨筆集,不如說,本書透過日本美學,引領讀者發現「個體的美學起點」,並提供讀者考察生活的線索。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認為,作為建築師必讀《陰翳禮讚》;知名攝影師杉本博司甚至直接以「陰翳禮讚」為名創作出一系列作品,更受書中描述羊羹盛於漆器段落的啟發,拍攝出代表作〈夜之海〉;另外,因無印良品廣為人知的設計師原研哉,亦受到本書影響,從單純對白色的偏愛,發展出「空即設計」的理念。各界美學實踐者,都因為本書提出的幽微況味與細緻官能,得到靈感上的啟發,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美學樣貌。本書甚至影響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傅柯,他在論文〈真理的歷史〉中言明:「《陰翳禮讚》是一本偉大的著作,其中關於美與光的論點,直接影響我的美學思維。」
【設計理念說明】
本書封面由設計師許晉維操刀,最初從書中一句文字作為發想畫面,「美並不存在於物體,而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谷崎潤一郎談及日本漆器,他認為適合於在幽暗的場所中欣賞,也只有在微光中,漆器之美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黑影沒有層次,只有一片漆黑,但陰翳卻是陰暗裡有紋理、質感的,甚至可能還會散發微弱的光芒,這才是其引人入勝之處。因而設計師認為,在封面表現上不管是視覺或者觸覺,也都應該呼應作者這樣的感觸才是。因此,封面設計主要著重在表現不同層次光澤的黑(灰),並在視覺結構用了許多線條編織而成,除了呼應濃厚日本文化的氛圍外,也比喻著日式風格的建築、器物構成等等。以極簡的黑灰與線條,表現出仛寂美學最理想的陰翳世界。
美不在於物體本身,
而是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
在一明一暗間,得寂趣,得禪心,得自在。
★影響無數美學實踐者的一代經典★
「至少在文學的領域,我想喚回我們早已失去的陰翳世界。」──谷崎潤一郎
《陰翳禮讚》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件出發、談及藝術,乃至於山野飲食與甜點,引領讀者進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谷崎潤一郎創造出一種微觀的美學視野,從感官包容一切,細細品嘗平日難以得見的美麗景致。其觀察範圍之廣,無所不究。嘆賞古都幽暗的廁所帶給人的精神安定與風雅;推崇在室內用餐最宜用漆器,因為在幽暗微光中,漆器之美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緩緩誘人陷入冥想;品嘗羊羹帶透明晶瑩如玉的肌理,蘊含如夢似幻的微光;更將日式房間比喻為水墨畫,拉門就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是最濃的部分……
從微觀的視角出發,在平樸的生活純然感受到美的溫潤與風雅,
為仛寂美學特有的古蘊作了最佳的詮釋。
「半帶透明晶瑩如玉的肌理,彷彿連最深處都吸收了日光,
蘊含如夢似幻的微光,那種色調之深奧、之複雜,是西式點心絕對見不到的。
當人們將那方冰涼嫩滑含入口中時,
就好像室內的黑暗化為一團甘甜在舌尖融化,
本來其實沒那麼美味的羊羹,似乎也因此增添了異樣的深奧風味。」
本書收錄谷崎美學隨筆共6篇:〈陰翳禮讚〉、〈懶惰說〉、〈戀愛與色情〉、〈厭客〉、〈旅行種種〉、〈廁所種種〉。從各種層面驗證《陰翳》美學,並以詼諧幽默的手法呈現。如在〈戀愛與色情〉中,提到現代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黑暗,他認為黑暗令人惶恐、寂寥,卻又令人懷念,但習慣光亮的現代人,已經無法體會「春宵恍如夢,不妨曲肱為枕」的美妙心境。若能將文學這個殿堂的屋簷加長,牆壁塗暗,太亮眼的東西塞回黑暗中,拆除無用的室內裝飾。且並不要求家家戶戶如此,好歹有一戶房子是這樣即可。至於究竟會是什麼效果,不妨關燈一試。回歸陰翳的世界,感受仛寂美學沉穩深遠的幽玄韻味。
然而,與其說《陰翳禮讚》是一本單純介紹日本美學的隨筆集,不如說,本書透過日本美學,引領讀者發現「個體的美學起點」,並提供讀者考察生活的線索。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認為,作為建築師必讀《陰翳禮讚》;知名攝影師杉本博司甚至直接以「陰翳禮讚」為名創作出一系列作品,更受書中描述羊羹盛於漆器段落的啟發,拍攝出代表作〈夜之海〉;另外,因無印良品廣為人知的設計師原研哉,亦受到本書影響,從單純對白色的偏愛,發展出「空即設計」的理念。各界美學實踐者,都因為本書提出的幽微況味與細緻官能,得到靈感上的啟發,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美學樣貌。本書甚至影響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傅柯,他在論文〈真理的歷史〉中言明:「《陰翳禮讚》是一本偉大的著作,其中關於美與光的論點,直接影響我的美學思維。」
【設計理念說明】
本書封面由設計師許晉維操刀,最初從書中一句文字作為發想畫面,「美並不存在於物體,而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谷崎潤一郎談及日本漆器,他認為適合於在幽暗的場所中欣賞,也只有在微光中,漆器之美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黑影沒有層次,只有一片漆黑,但陰翳卻是陰暗裡有紋理、質感的,甚至可能還會散發微弱的光芒,這才是其引人入勝之處。因而設計師認為,在封面表現上不管是視覺或者觸覺,也都應該呼應作者這樣的感觸才是。因此,封面設計主要著重在表現不同層次光澤的黑(灰),並在視覺結構用了許多線條編織而成,除了呼應濃厚日本文化的氛圍外,也比喻著日式風格的建築、器物構成等等。以極簡的黑灰與線條,表現出仛寂美學最理想的陰翳世界。
作者簡介
谷崎潤一郎
1886年生於東京日本橋。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科肄業。1910年初試啼聲,發表短篇小說〈刺青〉、〈麒麟〉等,大受好評,從此登上文壇。作品多以女性崇拜、戀物癖、嗜虐等強烈慾念描寫作為基底,將感官美學推展至極致。日本文學界奉其為經典的耽美派大師。曾以《細雪》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及朝日文化賞,以《瘋癲老人日記》獲得每日藝術大賞,1949年獲頒日本文化勛章,1960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65年因腎病辭世。
代表作有《春琴抄》、《痴人之愛》、《細雪》、《鍵》、《瘋癲老人日記》等。
1886年生於東京日本橋。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科肄業。1910年初試啼聲,發表短篇小說〈刺青〉、〈麒麟〉等,大受好評,從此登上文壇。作品多以女性崇拜、戀物癖、嗜虐等強烈慾念描寫作為基底,將感官美學推展至極致。日本文學界奉其為經典的耽美派大師。曾以《細雪》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及朝日文化賞,以《瘋癲老人日記》獲得每日藝術大賞,1949年獲頒日本文化勛章,1960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65年因腎病辭世。
代表作有《春琴抄》、《痴人之愛》、《細雪》、《鍵》、《瘋癲老人日記》等。
目次
陰翳禮讚
懶惰說
戀愛與色情
厭客
旅行種種
廁所種種
懶惰說
戀愛與色情
厭客
旅行種種
廁所種種
書摘/試閱
陰翳禮讚
6
京都有間知名料理店叫做「草鞋屋」,這家店直到最近才在包廂裝設電燈,之前一直使用古典的燭台而出名,今年春天,我在睽違多時後前往,發現不知幾時已改用落地紙燈籠式的電燈。我問是從幾時改的,對方回答是去年。因為許多客人都抱怨蠟燭的燭火太暗,無奈之下只好改成這樣,但是客人若覺得還是以前那樣好,店家也會照舊提供燭台。好吧,我本來就是抱著那個期待而來,因此請店家替我換成燭台,當時我感到的是,日本的漆器之美,唯有在這種朦朧微光中,才能夠真正發揮。「草鞋屋」的包廂是二坪多一點的小巧茶室,壁龕旁的裝飾柱與天花板都發出烏光,因此只靠落地燈籠式的燈光照明當然會感覺光線陰暗。但,換成更暗的燭台後,在那燭火搖曳閃爍的光影下凝視餐盤與椀,就會發現那些漆器的光澤擁有沼澤的深度與厚度,醞釀出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魅力。然後方知,我們的祖先發現漆這種塗料,對塗了那種漆的器物色澤產生好感絕非偶然。根據友人撒巴魯瓦魯君表示,印度至今仍視陶瓷餐具為鄙俗,多半使用漆器。而我們正好相反,除了茶會或儀式典禮之類的場合,餐盤與湯椀之外幾乎都用陶器,說到漆器,往往被視為粗俗、欠缺風雅之物,原因之一,或許就出在採光及照明設備帶來的「明亮」吧。事實上,如果不加上「幽暗」這個條件,簡直無法想像漆器之美。今日雖然也有所謂的白漆,但自古以來的漆器,都是黑色或褐色、紅色,而且是層層「幽暗」堆砌的顏色,彷彿是從籠罩周圍的暗影中必然誕生的產物。看著那些綴有華麗泥金工藝的晶亮塗蠟書信盒、書桌、架子,簡直光鮮亮麗得令人坐立不安,有時甚至感到惡俗,但如果把包圍那些器物的空白塗上整片黑暗,用一盞燈光或燭火取代太陽與電燈的光線,那種光鮮亮麗想必會立刻深深沉入底層,變得典雅、厚實。古代工藝家在那些器物塗漆,描繪泥金花樣時,必定是在腦海想像這樣幽暗的房間,企圖營造在光線昏暗中產生的模樣,之所以大量使用金色,想必也是事先考慮過它突顯在黑暗中的程度、反射燈火的明暗效果。換言之,泥金花紋圖案不是在明亮的地方一下子全部展露無遺,而是放在暗處,各個部分不時微微散發底光,豪華絢爛的花紋圖案大半都隱沒在黑暗中,反而勾起難以言喻的未了餘情。還有,表面那種晶亮的光澤,一旦放置在暗處時,映著款款搖曳的火焰,會讓人發現靜謐的室內原來也有風不時吹過,緩緩誘人陷入冥想。若那陰鬱的室內沒有漆器這種東西,則蠟燭與燈火醞釀出的光怪陸離的夢幻世界,隨燈焰搖曳而跳動的黑夜脈搏,不知會減去多少魅力。它彷彿在榻榻米上流過條條小溪,蕩漾清湛池水,只見處處皆可捕捉到一盞燈影,細微、柔弱、忽明忽滅,彷彿要替黑夜本身織出泥金似的花紋。陶器作為餐具的確不錯,卻缺乏漆器那種陰翳,沒有深度。而且陶器摸起來笨重冰冷,導熱快因此不適合盛裝熱的食物,還會鏗鏘作響;漆器則手感輕盈、柔和,不會發出刺耳的聲音。我最喜愛的,就是捧著湯椀時,手心承受的湯汁重量感,以及那熱呼呼的暖意。感覺甚至頗類似捧著剛出生的嬰兒肉嘟嘟的小身子。湯椀至今仍用漆器完全是有道理的,陶器就做不到那點。最主要的是,揭開蓋子時,若用陶器,碗中的湯汁材料與色澤會一覽無遺。用漆器做湯椀的好處,首先就在於揭開蓋子送到嘴邊之際,望著湯椀暗沉的底部,幾乎與容器本身的顏色毫無分別的液體無聲沉澱的瞬間感受。人們無法辨認湯椀中的暗色究竟藏著什麼,只能憑手上的感覺知道湯汁在款款蕩漾;椀沿微微冒汗,因此得知正有蒸氣冉冉升起,憑著那蒸氣帶來的氣味,尚未入口之前已預感到一絲風味。那一瞬間的心情,和拿著湯匙在白色淺碟舀來舀去的西式做法何等不同!那是一種神祕,甚至堪稱帶有禪味。
9
如果將日式房間比喻為水墨畫,拉門就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是最濃的部分。我每次看到日式房間精心設計的壁龕,總不免感嘆日本人是多麼了解陰翳的祕密,在光影明暗的分別使用上是多麼巧妙。因為,其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機關。簡而言之只是用清潔的木材和清潔的壁面構成一個凹陷的空間,讓引入其中的光線在凹陷空間的每個角落產生朦朧的陰影。即便如此,我們會望著填滿上方橫木背面、花器周圍、高低雙層裝飾架下方的幽暗,明知那只是平凡無奇的陰影,還是感到唯有那塊空氣好似凝然沉澱,被單獨抽離,永世不變的閒寂占領了那塊黑暗。想來西方人所謂的「東方的神祕」,大概就是指這種昏暗擁有的詭異靜謐。至於我們,少年時代凝視照不到太陽的茶室與書齋的壁龕深處,總會萌生莫名的恐懼與寒冷。而且那神祕的關鍵究竟何在?如果揭開謎底,那其實是陰翳的魔法,一旦把每個角落形成的陰影趕走,壁龕頓時會恢復平凡的空白。我們祖先的天才,就在於任意遮蔽虛無空間,自行創造陰翳的世界,形成任何壁畫或裝飾皆無法媲美的幽玄韻味。看似簡單的技巧,其實相當不易。比方說壁龕側窗的挖空方式、上方橫木的深度、框架的高度,不難想見每一樣都付出了肉眼看不見的苦心,尤其是書齋拉門那白濛濛的微光,令人不禁駐足在前忘卻時光的流逝。本來書齋正如其名,是在那個地方看書才設有那種窗子,曾幾何時卻演變成壁龕的採光來源,不過在大多數場合,那與其稱為採光口,毋寧是用拉門的白紙過濾側面射來的室外光線,藉此減弱光線。照亮那拉門背面的逆光光線,是多麼清冷,多麼帶有清寂的色調!當
院子的陽光鑽過簷下,經過走廊,終於抵達壁龕時,已經無力再照亮物體,彷彿失去了血色,徒然突顯拉門的白紙那種慘白的顏色。我經常佇立在那拉門前,凝視雖然明亮卻毫無刺眼之感的紙面,若是大型寺院建築的室內,由於和院子的距離遙遠,光線變得更稀薄,春夏秋冬,不分晴雨,從早到晚,那種朦朧微光幾乎毫無變化。還有,紙門框架每一格形成的陰影,好似累積了塵埃,永遠沁入紙面堅定不移,令人好生訝異。這種時候,我總是眨巴著眼,對那如夢似幻的光線感到狐疑。彷彿有東西模模糊糊遮蔽眼前,令視力都變差了。那是因為白紙的反光,不足以趕走壁龕濃密的暗影,反而被暗影反彈回來,顯現明暗難分的昏昧世界。諸位進入這種房間時,難道不曾感覺室內瀰漫的光線似乎與普通光線不同,有種特別難能可貴的厚重感嗎?或者,對於「悠久」會萌生一種恐懼,只怕自己在那室內待久了會再也分不清今夕是何年,不知不覺歲月飛逝,再走出來時已成白髮老人?
至少在文學的領域,我想喚回我們早已失去的陰翳世界。將文學這個殿堂的屋簷加長,牆壁塗暗,太亮眼的東西塞回黑暗中,拆除無用的室內裝飾。且我並不要求家家戶戶如此,好歹有一戶房子是這樣即可。至於究竟會是什麼效果,不妨關燈一試。
6
京都有間知名料理店叫做「草鞋屋」,這家店直到最近才在包廂裝設電燈,之前一直使用古典的燭台而出名,今年春天,我在睽違多時後前往,發現不知幾時已改用落地紙燈籠式的電燈。我問是從幾時改的,對方回答是去年。因為許多客人都抱怨蠟燭的燭火太暗,無奈之下只好改成這樣,但是客人若覺得還是以前那樣好,店家也會照舊提供燭台。好吧,我本來就是抱著那個期待而來,因此請店家替我換成燭台,當時我感到的是,日本的漆器之美,唯有在這種朦朧微光中,才能夠真正發揮。「草鞋屋」的包廂是二坪多一點的小巧茶室,壁龕旁的裝飾柱與天花板都發出烏光,因此只靠落地燈籠式的燈光照明當然會感覺光線陰暗。但,換成更暗的燭台後,在那燭火搖曳閃爍的光影下凝視餐盤與椀,就會發現那些漆器的光澤擁有沼澤的深度與厚度,醞釀出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魅力。然後方知,我們的祖先發現漆這種塗料,對塗了那種漆的器物色澤產生好感絕非偶然。根據友人撒巴魯瓦魯君表示,印度至今仍視陶瓷餐具為鄙俗,多半使用漆器。而我們正好相反,除了茶會或儀式典禮之類的場合,餐盤與湯椀之外幾乎都用陶器,說到漆器,往往被視為粗俗、欠缺風雅之物,原因之一,或許就出在採光及照明設備帶來的「明亮」吧。事實上,如果不加上「幽暗」這個條件,簡直無法想像漆器之美。今日雖然也有所謂的白漆,但自古以來的漆器,都是黑色或褐色、紅色,而且是層層「幽暗」堆砌的顏色,彷彿是從籠罩周圍的暗影中必然誕生的產物。看著那些綴有華麗泥金工藝的晶亮塗蠟書信盒、書桌、架子,簡直光鮮亮麗得令人坐立不安,有時甚至感到惡俗,但如果把包圍那些器物的空白塗上整片黑暗,用一盞燈光或燭火取代太陽與電燈的光線,那種光鮮亮麗想必會立刻深深沉入底層,變得典雅、厚實。古代工藝家在那些器物塗漆,描繪泥金花樣時,必定是在腦海想像這樣幽暗的房間,企圖營造在光線昏暗中產生的模樣,之所以大量使用金色,想必也是事先考慮過它突顯在黑暗中的程度、反射燈火的明暗效果。換言之,泥金花紋圖案不是在明亮的地方一下子全部展露無遺,而是放在暗處,各個部分不時微微散發底光,豪華絢爛的花紋圖案大半都隱沒在黑暗中,反而勾起難以言喻的未了餘情。還有,表面那種晶亮的光澤,一旦放置在暗處時,映著款款搖曳的火焰,會讓人發現靜謐的室內原來也有風不時吹過,緩緩誘人陷入冥想。若那陰鬱的室內沒有漆器這種東西,則蠟燭與燈火醞釀出的光怪陸離的夢幻世界,隨燈焰搖曳而跳動的黑夜脈搏,不知會減去多少魅力。它彷彿在榻榻米上流過條條小溪,蕩漾清湛池水,只見處處皆可捕捉到一盞燈影,細微、柔弱、忽明忽滅,彷彿要替黑夜本身織出泥金似的花紋。陶器作為餐具的確不錯,卻缺乏漆器那種陰翳,沒有深度。而且陶器摸起來笨重冰冷,導熱快因此不適合盛裝熱的食物,還會鏗鏘作響;漆器則手感輕盈、柔和,不會發出刺耳的聲音。我最喜愛的,就是捧著湯椀時,手心承受的湯汁重量感,以及那熱呼呼的暖意。感覺甚至頗類似捧著剛出生的嬰兒肉嘟嘟的小身子。湯椀至今仍用漆器完全是有道理的,陶器就做不到那點。最主要的是,揭開蓋子時,若用陶器,碗中的湯汁材料與色澤會一覽無遺。用漆器做湯椀的好處,首先就在於揭開蓋子送到嘴邊之際,望著湯椀暗沉的底部,幾乎與容器本身的顏色毫無分別的液體無聲沉澱的瞬間感受。人們無法辨認湯椀中的暗色究竟藏著什麼,只能憑手上的感覺知道湯汁在款款蕩漾;椀沿微微冒汗,因此得知正有蒸氣冉冉升起,憑著那蒸氣帶來的氣味,尚未入口之前已預感到一絲風味。那一瞬間的心情,和拿著湯匙在白色淺碟舀來舀去的西式做法何等不同!那是一種神祕,甚至堪稱帶有禪味。
9
如果將日式房間比喻為水墨畫,拉門就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是最濃的部分。我每次看到日式房間精心設計的壁龕,總不免感嘆日本人是多麼了解陰翳的祕密,在光影明暗的分別使用上是多麼巧妙。因為,其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機關。簡而言之只是用清潔的木材和清潔的壁面構成一個凹陷的空間,讓引入其中的光線在凹陷空間的每個角落產生朦朧的陰影。即便如此,我們會望著填滿上方橫木背面、花器周圍、高低雙層裝飾架下方的幽暗,明知那只是平凡無奇的陰影,還是感到唯有那塊空氣好似凝然沉澱,被單獨抽離,永世不變的閒寂占領了那塊黑暗。想來西方人所謂的「東方的神祕」,大概就是指這種昏暗擁有的詭異靜謐。至於我們,少年時代凝視照不到太陽的茶室與書齋的壁龕深處,總會萌生莫名的恐懼與寒冷。而且那神祕的關鍵究竟何在?如果揭開謎底,那其實是陰翳的魔法,一旦把每個角落形成的陰影趕走,壁龕頓時會恢復平凡的空白。我們祖先的天才,就在於任意遮蔽虛無空間,自行創造陰翳的世界,形成任何壁畫或裝飾皆無法媲美的幽玄韻味。看似簡單的技巧,其實相當不易。比方說壁龕側窗的挖空方式、上方橫木的深度、框架的高度,不難想見每一樣都付出了肉眼看不見的苦心,尤其是書齋拉門那白濛濛的微光,令人不禁駐足在前忘卻時光的流逝。本來書齋正如其名,是在那個地方看書才設有那種窗子,曾幾何時卻演變成壁龕的採光來源,不過在大多數場合,那與其稱為採光口,毋寧是用拉門的白紙過濾側面射來的室外光線,藉此減弱光線。照亮那拉門背面的逆光光線,是多麼清冷,多麼帶有清寂的色調!當
院子的陽光鑽過簷下,經過走廊,終於抵達壁龕時,已經無力再照亮物體,彷彿失去了血色,徒然突顯拉門的白紙那種慘白的顏色。我經常佇立在那拉門前,凝視雖然明亮卻毫無刺眼之感的紙面,若是大型寺院建築的室內,由於和院子的距離遙遠,光線變得更稀薄,春夏秋冬,不分晴雨,從早到晚,那種朦朧微光幾乎毫無變化。還有,紙門框架每一格形成的陰影,好似累積了塵埃,永遠沁入紙面堅定不移,令人好生訝異。這種時候,我總是眨巴著眼,對那如夢似幻的光線感到狐疑。彷彿有東西模模糊糊遮蔽眼前,令視力都變差了。那是因為白紙的反光,不足以趕走壁龕濃密的暗影,反而被暗影反彈回來,顯現明暗難分的昏昧世界。諸位進入這種房間時,難道不曾感覺室內瀰漫的光線似乎與普通光線不同,有種特別難能可貴的厚重感嗎?或者,對於「悠久」會萌生一種恐懼,只怕自己在那室內待久了會再也分不清今夕是何年,不知不覺歲月飛逝,再走出來時已成白髮老人?
至少在文學的領域,我想喚回我們早已失去的陰翳世界。將文學這個殿堂的屋簷加長,牆壁塗暗,太亮眼的東西塞回黑暗中,拆除無用的室內裝飾。且我並不要求家家戶戶如此,好歹有一戶房子是這樣即可。至於究竟會是什麼效果,不妨關燈一試。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