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在家淘書(簡體書)
滿額折

在家淘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價
:NT$ 294 元
優惠價
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為知名書話家韋泱先生的一部書話集,是作者繼《跟韋泱淘書去》《淘書路上》後的第三部淘書筆記。全書五十篇書話作品,十八萬字。主要是從文史舊籍中發掘關於作者,以及相關歷史人物的逸聞舊事,以這些時代大背景下的歷史斷片,來豐富宏觀世界中的細枝末葉,回原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樣的細節勾沉,讀來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也是對文學史、出版史的一種有益考證和補充。有史料價值,也頗具可讀性。

作者簡介

韋泱,本名王偉強,一九五八年出生於上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長期進行現代文學史料的研究與寫作。曾出版詩文集《金子的分量》《連環畫的鑒賞與收藏》《人與書漸已老》《跟韋泱淘書去》《紙墨壽於金石》《舊書的底蘊》《淘書路上》《百年新詩點將錄》《暫不談書》《舊刊長短錄》等十余種專著,編有《百歲不老》《文苑人物叢談》《終研集》《生活如此多彩》《昨夜星辰》《沈寂人物瑣憶》等多種老作家文集。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與作者十多年前出版的第一本書話集《人與書,漸已老》,可稱姐妹集;又與作者關於淘書的專著《跟韋泱淘書去》《淘書路上》一起,形成了“淘書三部曲”!

家中淘書亦樂呵(自序)

多年前,書友李福眠兄跟我說過,在家淘書。初聽頗覺新鮮,復不以為然。淘書總是去舊書店舊書攤,東尋西覓,自有樂趣。家裡的舊書,總歸是自己的,何以淘之?後來,因為無處可淘舊書,也因馬齒徒增,不負書累,就漸漸遠離了舊書市場。

退休歸隱。面對角角落落一摞摞昔年所淘舊書,還有無數藏之篋底的所謂珍籍,忽然想,歲月匆忙,二十多年的淘書日子,眨眼就過去了。那時上班一族,忙裡偷閑,只顧趕往舊書地攤,一股勁地淘啊淘。可好多舊書淘攜回家,就束之高閣,再無暇顧及了,是淘得多而閱之甚少。現在想想,真對不起這些舊書和曾經的付出。

俗話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身心頗感自由時,可以從容地把家中歷年所淘舊書,做一番整理,過去來不及看的書,可以細細品讀。倏然間,想起“在家淘書”之言,過去不屑一顧,實是淺薄無知。於今想來,頗感在理。這樣,我以慢動作慢節奏,開始了在家淘書。把自己喜歡的,覺得還有點稀奇、有點意思的舊書,摩挲把玩,琢磨一番。若有所思所得,便寫下點史料和掌故,也不枉那些書的作者,曾經的成書艱辛與人生的坎坷。

我寫下的這些文字,可稱書話。早年追隨唐弢、姜德明先生的美文,一路過來甘苦自知。我喜淘舊書,偏愛書話體寫作,前後已有十來種書話小集問世。再出新著,當是選自己最感珍視的版本,俗話說是曬書,其實沒有什麼珍本,只是以此作為寫作的材料而已。書話寫作,到此大概應見好就收了吧(只是敝帚自珍罷,若不好更應該收工了)。如同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一樣,書不在多,希望能精些再精些,讓讀者不要讀之失望。一直以來,我以此作為自己的努力目標。

在家淘書,一年有余,終集腋成裘,有了小小的成果。想到這些小文,寫的無外乎老人或舊書,與我十多年前出版的第一本書話集《人與書,漸已老》,可稱姐妹集,有續前緣的情分在焉。此書又與我關於淘書的專著《跟韋泱淘書去》《淘書路上》一起,也可形成自己的“淘書三部曲”呢!如此想來,在家淘書,真是不亦樂乎。故將此四字,移作書名。我把此書,看作我寫作書話的一個不算圓滿的句號吧!

最後,想起忘年交木斧先生,他讀了我關於淘書的專著後,欣然寫來一首詩《摩挲——給韋泱》,覺得還貼切,故錄如下:

翻閱別人翻閱過的書

是你在你的人生中

燃放火花的時刻

常在故紙堆中走來走去

樂趣油然而生

穿透歷史的煙云

你啜飲著知識的瓊漿玉液

這樣的書在你的手中

被你一本一本地摩挲

那擦出來的奇怪的音響

催你進入一座癡迷的王國

這些書是你一本一本淘出來的

這些書是你一步一步搜出來的

是你的財富你的命根

感謝九泉之下的四川老詩人,他那麼理解一個淘書愛好者,理解舊書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是為序。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於海上東臨軒

目次

目錄

Ⅰ家中淘書亦樂呵(自序)


001蘇曼殊的才情

006李大釗與《守常文集》

011“愛麗絲”: 來到中國一百年

018想起陳鶴琴

021聽舒新城談健康

026徐志摩、陸小曼雙簽《卞昆岡》

032蘇雪林《屠龍集》

037朱自清編《詩集》

042從“新月”到“斗士”

046何人識得曾今可

050從松江走出的機電專家

055李公樸的讀書觀

060上海是一個海

065趙景深與抗戰鼓詞

070熊式一的英文版《王寶川》

074馮雪峰《靈山歌》

077聶紺弩的新詩

083夏征農《結算》

088朱湘《夏天》

093張友鸞《神龕記》

097“本幫詩人”朱維基

102自稱愛書家的藏書家

108施蟄存與《待旦錄》

113第一個中譯本《惡之花》

118不該忘記詩人華鈴

122陳學昭與《紀念的日子》

126關露及其《蘋果園》

132作為翻譯家的趙家璧

136還記得韓侍桁嗎

142靳以的《人間百圖》

147費孝通與鄉村調查

152書話文體的開拓者

157徐懋庸及他的書

162不僅僅是翻譯

167孫犁的《農村速寫》

171人生不盡滄桑感

177戈寶權贈魯迅簽名本

183速記奇人唐亞偉

189魯迅給他寫過七封信

194田間與《抗戰詩抄》

198袁水拍•馬凡陀

202他把一切獻給黨

206《巴黎聖母院》中譯本

210有個詩人叫紫墟

216穆旦的詩

221原汁原味工人詩

226好人李俍民

230往事猶憾說柯藍

234不一樣的白求恩

239我的文學引路人

書摘/試閱

施蟄存與《待旦錄》

一直喜歡施蟄存先生的文字,淡然,隨性而又雋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開始接觸文化老人,也動過想去看望他的念頭,後來不知怎麼沒去成,就成了終生遺憾。這不妨礙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了解他走近他。當淘得他早年的舊著《待旦錄》時,我的欣喜之情實在無以名狀。

《待旦錄》於“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初版”,列入“劉以鬯主編的懷正文藝叢書之四”,由上海江蘇路九十九號的懷正文化社出版。叢書共分八種,都是滬上名作家如許欽文《風箏》、李健吾《好事近》等。此書共收文二十三篇,分兩輯,第一輯十一篇,第二輯十二篇。作者寫有《序》,他說道:“這是我在抗戰八年中寫的散文中的一部分,其他的散文,差不多皆已散失,有的是印本在旅行或流徙中遺失的,有的是原稿寫出去之後,便無蹤影的,有的是發表以後沒有剪存,以至現在無法尋覓的。在戎馬倉皇中,一個人要保留他自己的一些文字,也真不容易。”這多少說出了抗戰艱難時期,不但生活極不穩定,東遷西走,作為作家,也難以保存好自己的筆紙財物,等到要編一本抗戰中寫下的文字,就頗為不易。最後,施先生寫道:“應當說明的是書名的涵義。我對於抗戰大業,並沒有盡過參加作戰的責任,所以不是取‘枕戈待旦’的意義。

這個‘旦’字,只是《卿云歌》中‘旦復旦兮’的意思,或者《詩經》裡的‘女曰雞鳴,士曰味旦’的‘旦’字。”這樣,這個書名就帶有自強和興旺的意味了。

《待旦錄》中的第一輯,可視為文藝雜談。其中一些文章在發表的當時,就引起過文壇的爭論。如《新文學與舊形式》《再談新文學與舊形式》,因為有人提出異議,他為此多寫一文。主要意思是,新文學的作家,如要參與文學大眾化的運動,一是提高大眾的文學趣味,二是從新文學本身中去尋求能接近大眾的方法,也即拋棄舊文學舊形式的俗文學。其實,舊形式如章回小說、平劇腳本、彈詞小調,等等,正是舊文學向新文學的一種過渡。施先生所說:“不要把這現象認為是新文學的一條康莊大道。”這誠是施先生的一家之言,他強調的是小說、詩歌、戲劇等純文學的文學性而不是宣傳。可見施先生是心直口快之人,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這讓人想起施先生與魯迅先生交惡的往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以“豐之余”的筆名,寫了《重三感舊》,發表在《申報·自由談》。施先生也在該報發表《〈莊子〉與〈文選〉》,因正巧有編輯請他填寫介紹給青年的讀書表格,施先生填了《莊子》和《文選》,結合魯迅的文章,他說:“我以為從這兩部書中可以參悟一點作文章的方法,為青年文學修養之助。我並不希望青年人都去做《莊子》《文選》一類的古文。”魯迅見之又撰文反駁,強調青年人不必沉溺於古文裡。一來一去,都沒有好聽的話,互相嘲弄和攻訐,以至於施成了魯迅筆下的“洋場惡少”。今天看來,魯迅所罵似乎言重了。無非關於青年人讀古書的看法不同而已。對施先生來說,心裡當然不舒服,這樣的“惡名”,他背了大半輩子。晚年他在一次訪談中說起此事,還憤憤不平地說:“被魯迅踢了一腳。”但他並沒有過多計較,一直保持對魯迅的敬重,還在他主編的《現代》雜志上,發表了魯迅的重要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因為他“覺得魯迅這篇文章寫得實在好,應當發表”。

還說《待旦錄》。此書第二輯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他說:“只有《老兵的小故事》一篇,是詩,不是散文,照理不應該編在這裡。但是我寫這篇東西的時候,確是把它作為散文寫的,我自己又喜歡它,不願意割愛,所以這裡是它最適宜的安身處了。”但從形式上看,它確實是詩,每節五行,共十五節,最後一節卻只有四行,總計就是七十四行。作者用的是順口溜的民歌形式,完全口語化,開頭寫道:“三十歲年紀該不算大/可是人家叫俺老兵也不差/前七年剿匪後三年把日本人打/說好聽些,也就是十年戎馬/唉唉,這絡腮胡子三個月才一刮。”全詩讀來朗朗上口,內容通俗易懂。無論如何,是應歸入詩的行列的。既然作者把它編入散文,那是可以理解的,那是散文化的詩,或詩的散文化。其他各篇散文,如《跑警報》《山城》《河內之夜》等,都是作者在艱苦的抗戰歲月中,居無定所,東遊西走,在極不穩定的漂泊中,寫下的辛酸文字:“跑警報的時候是唯恐敵機來得快,而事實卻真是僥幸地老是不來。始終是誰也沒有躲進防空壕去,便聽見解除警報的汽笛了。那是一個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嘆息,於是荒山上的人們也隨著舒松地長嘆著,提起行李回城了。”這樣的文字,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平民在抗戰中的困苦。

施蟄存(一九〇五—二〇〇三),字蟄存,號梅影軒主、無相庵等,原名施德普,筆名施青萍、安華、施二等。雖生於杭州,但從八歲起就跟著父親施亦政來到松江。父親先後任江蘇師範學校文牘、檢察兼掌書(圖書館主管),母親系松江人。他在松江(華亭)縣立初等小學、省立第三中學完成學業。之後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又進入上海大學、大同大學等。每逢寒暑假必回松江,讀書寫作,進行外國文學翻譯。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變後的白色恐怖下,施蟄存與好友戴望舒、杜衡三個共青團員,被列為“共黨嫌疑分子”,只得倉皇離校。他悄悄潛回松江,後在省立松江中學執教,借此暫避風頭。他曾回憶道:“一星期後,我回到松江家裡,隱居小樓,杜門不出,每日閱上海報紙,慨嘆時事。”第二年,在松江他與陳慧華舉行婚禮,丁玲、胡也頻、沈從文等好友從市裡趕來賀喜。在松江,他走上了文學之路,與馮雪峰、戴望舒、杜衡組成“我們的文學工場”,籌備《文學工場》雜志。他自述一生開了四扇窗: 東窗是文學創作,南窗是古典研究,西窗是外國文學,北窗是碑版整理。四扇窗都明亮且成果斐然。散文雜談的創作,只是他文學創作中的一個分支,亦成績不凡,繼一九三七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燈下集》,這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

據這套叢書主編劉以鬯先生回憶:“我那時也給施蟄存出過小說,戴望舒的稿子也是他轉給我的。他住在愚園路,就在我家後面,所以他有時候就走到我家把稿子給我。”當年設在劉以鬯家中的懷正出版社,就在江蘇路,朝北走一小段路就是愚園路,右拐彎就是施先生的家。兩人確實住得十分近,聯繫方便友情深篤,這才有了這本今天看來異常珍貴的散文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