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攀登尼采:回歸自我的心靈之旅(簡體書)
滿額折

攀登尼采:回歸自我的心靈之旅(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兩次哲學之旅的故事:一次發生在約翰·卡格的青年時期,19歲的他只身前往阿爾卑斯山,在群山間尋找尼采寫下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靈感之源;另一次則發生在17年後,人到中年的卡格已經為人夫、為人父,在截然不同的心境之下攜妻女重上阿爾卑斯山,再度與尼采的困境與救贖相遇。

何為“超人”?如何“成為你自己”?這是尼采哲學中兩個極為關鍵的命題,而本書作者卡格認為,這兩個問題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合而為一。“超人”是對平凡自我的超越,但實際上也正在“自我”之中;“自我”並非一個被動存在於某處等待我們去發現的事物,而是一個在不斷積極變化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的形象。

攀登尼采,是攀登尼采走過的崎嶇山峰,是攀登尼采哲學中的精奧之處,也是在攀登的姿態裡叩響與尼采理想的共鳴,在人生無可避免的墜落處,找到那條回歸自我的“超人”之路。


作者簡介

約翰·卡格(John Kaag)

馬薩諸塞大學洛威爾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哲學教授,著有《美國哲學:一個愛的故事》(American Philosophy: A Love Story),該書名列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2016年度好書榜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編輯選書。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哈潑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等眾多刊物。


名人/編輯推薦

【圖書版次以實際收到為準】兩代哲學家跨越時空的對話
重走尼采的哲學現場,在知行合一中領悟哲學
在中年危機來臨時,從尼采的哲學中找到救贖
從平庸到超越,如何理解尼采推崇的超人
追尋何為真正的回歸自我
如何將深奧而遙遠的哲學,運用到我們真實的生活中
★兩次攀登尼采的哲學之路,兩代哲學家的跨時空對話
在本書中,作者以新一代哲學家的身份重走尼采的阿爾卑斯攀登之路,將旅程中自己的感悟、困惑、驚喜、絕望、震撼、釋然真實記錄下來,眼前的風景、自身的境遇、尼采的人生、哲學的碰撞交織在一起,展現了一場兩代哲學家之間無形卻又如有實質的精彩對話,帶給讀者奇特的閱讀體驗。
★從絕望之路轉向光明之路,用尼采的哲學思想響應進退茫然的人生困境
尼采人生中的困境與救贖,曾經通過哲學的吶喊而完成。本書作者帶著為人夫、為人父、進退茫然、生活失去熱情的人生困境與尼采的思想重逢,反復叩問找到人生出口的方式何在,終將尼采的哲學思想剖析透徹,也將自己的哲學觀點融入其中,為讀者提供一條可能通向自由的光明之路。
★美國國家電臺年度好書、《紐約客》《紐約時報》推薦
本書名列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2018年度好書榜,《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等各大媒體相繼撰文推薦。英國哲學家奈杰爾沃伯頓評價,本書是關於哲學如何關照人生的嚴肅討論,而這種討論是通過作者個人的部分人生經歷來呈現的。本書內容可讀性強又趣味盎然,但並不顯得松散隨意,體現出了作者非常優秀的寫作技巧。

目次

序言 母山

第一部分

旅程的開始

長久的伴侶

末等人

永恒輪回

第二部分

戀愛中的查拉圖斯特拉

在山中

論譜系

頹廢與厭惡

深淵大酒店

第三部分

瞧,這個人

荒原狼

成為你自己

尾聲 清晨的火光

尼采生平與著作年表

參考文獻和延伸閱讀

譯名對照表

致 謝


書摘/試閱

在阿爾卑斯山區,任何地方都可能暗藏危險。你可以通過選擇你的行走路線和方式,來提高或降低危險的程度。我走了通向菲克斯谷的那條較高的山路,它在海拔約7000英尺處穿山脈而過。不過,在行走了兩個小時後,我暫時停下了腳步,望向頭上的山頂處,朝那個方向走的話,就能到達海拔11200英尺的特萊莫吉亞峰。我並不格外想要到那裡去,但我的確想要登上某座山的山頂。因此我採用了一種青少年時代常常使用的策略,直接沿著垂直方向爬向那條路。這段路也沒多遠,就幾千英尺而已。在年輕時我曾這樣做過,而這一次我也確信自己還能做到。

攀爬是一種很曖昧的活動,它處於步行和嚴格意義上的攀登之間的地帶。你需要像野獸那樣四肢著地,手臂前拉,雙腿上推,全身協同用力。在阿爾卑斯山脈中,你可以走那些既定的可靠路線,它們由瑞士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標示了出來(這是由一群年逾八旬的老人組成的登山組織,所有其他運動員的功績與他們相比都會黯然失色),你也可以自己爬出一條新路來。說實話,我很少見到有其他徒步者選擇後者—其實親眼見過的一個都沒有,但我確信大多數攀爬者都在清晨出發,並且都會像我一樣,先以最快的速度爬上前一百英尺再說。在幾分鐘之內,他們就會攀爬到一個你聽不見他們聲音的高度,繼而徹底消失在你的視野裡。我不確定自己為什麼要這樣飛跑著離開步道:可能是因為害怕自己因跨過了某種未被標記出的界線而被抓住,或是被懲罰。也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可以這樣做。無論如何,在這個早上,我盡可能地加快步伐。

在阿爾卑斯山間攀爬,需要遵守兩條規則(也可能還有其他規則,只是我尚未知曉)。第一條就是需要“找到一條線”—也就是說,找到一條你能活著爬過去的路線。你可以使用一張標注詳細的地形圖,但我始終覺得那像是在作弊。攀爬者需要找到的這條路在線松動的岩石應該盡可能少,並且不能有任何超過10英尺高的垂直巖壁。要當心所有可能打滑的表面—濕滑或結了冰的岩石,並且謹慎地判斷靴子每一步的落點—或者,在我的例子中是舊運動鞋。而關於攀爬的第二條規則,則是千萬不要被這個詞無害的表象欺騙了。聽上去,“攀爬”可能遠沒有“登山運動”顯得危險。事實上的確如此,前提是你在攀爬過程中腰間得一直系著安全繩。如果一個登山運動員滑落山崖,我們會期待安全繩能救此人一命。但攀爬者的身上卻沒有繩索。你得在沒有任何助力的條件下一直抓住巖壁,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不讓自己置身險地,不要遇到落入虛空的可能。

攀爬一開始是很輕鬆的:半山處長滿苔蘚的草甸為我提供了用以借力的抓手,而且山的坡度也不算陡峭。腳下打滑的話可能會擦傷膝蓋,但也僅此而已。我一步步向上攀登,順利地爬完了第一段坡,沒遇上什麼麻煩。當然,這只是讓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上方需要繼續爬的路線。又爬上了兩段坡後,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的始發點在哪裡了。我試圖找到它,但這只是徒勞。或許這並不是我的錯,失去關於自己身後那段近期歷史的視野,可能正是業余攀爬者的宿命。我知道我的出發點是在距此很遠的山下某處,但究竟在哪裡只有天知道。我對自己的目的地也只有一點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到了上方某個很高很高的地方,我就會停下。只有在過了幾個小時之後,目的地才會顯露出來。我發現了一條小路,通向菲克斯山谷上某條無名山脊的頂峰。在接近傍晚的某個時刻,我終於在某處岩石壁架上停下了腳步,它看上去和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懸崖很像。

這個地方已經夠高了。我從幾乎空無一物的背包裡掏出《瞧,這個人》,並暗自發誓只讀幾頁就轉身下山,趕在夜幕降臨之前。只讀幾頁就好:“誰若善於呼吸我的著作的氣息,他就懂得那是一種高空的氣息,一種強烈的氣息。人們必須是對此特別適合的,不然的話,在其中著涼傷風的危險是不小的。”《瞧,這個人》是尼采的自傳。這是他處在精神崩潰邊緣時所做的敘述。或許正是這個故事給了他許可,讓他可以越過那條清醒與瘋狂之間的界限。這的確是我讀過的所有故事裡,最為個人化,也最為真實地不真實的一個了。其中充斥著夸大其詞和自吹自擂,突兀的轉折和斷裂,許多讀者認為這是他此時心智已經失常的表現。“我為什麼如此智能”“我為什麼如此聰明”“我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好的書”,這些都是《瞧,這個人》主要章節的標題。我同意,如果尼采本人意識不到自己的言辭之浮夸,那他就徹底瘋了。但這些卻都是有自知的、假裝出來的吹噓。

反諷允許人同時說兩件事情,實際上,它讓人可以在同一句話中傳達兩個互斥的現實。它讓人可以同時言說愛與恨,感激和忘恩負義,拯救和罪孽,高歌猛進和一敗塗地。“我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家”“我是完美的家長”“我有絕對的自知”,此類全然不可信的夸張語句,實際上就是在誠實地表明自己所述有多麼遠離實情。反諷是有兩張面孔者的語言,它讓你可以同時做頹廢者與其反面。尼采承認:“這樣一種雙重的經驗,這樣一種向表面上分離的世界的接近,重復出現在我天性的每個方面:我有極其相似的兩副面孔,除了第一副面孔,也有第二副面孔。或許還有第三副面孔呢。”

或許這些都是一個瘋子的胡言亂語,或者更具體地說,就像朱利安·楊所論證的那樣,是雙相情感障礙的症狀。或者尼采是在引導讀者的目光,讓他們注意到很大一部分人現實背後的分裂本質,注意到一個人在其成年生活中經歷到的那些分裂和斷裂。去深切地感受“變老”所帶來的、摻雜著智能的哀傷,去理解一個人的青春並非早已逝去,而是藏匿在某個你永遠找不到的地方,去直面自我毀滅,而同時又渴望著創造—這就是與《瞧,這個人》搏斗的體驗。為人父母也就意味著在現實中實踐責任和個人自由之間的這種割裂—全心全意愛孩子,但同時也在人格中保留一部分不受養育子女這一活動影響的東西。尼采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這種分裂的自我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尼采的標題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瞧,這個人”是本丟·彼拉多在釘耶穌上十字架之前,將他指給眾人看時說的話。1這時耶穌已被打得遍體鱗傷,頭上戴著荊冠,作為人們對他的最後一項侮辱,還披著國王的紫袍。瞧,這個人,他如此軟弱和痛苦。瞧,這個人,他竟然冒稱彌賽亞。在卡拉瓦喬於1605年繪製的關於這個場景的畫作中,彼拉多身穿16世紀貴族—學者的服飾,站在耶穌身前,直視著畫面外的觀眾。就好像他剛剛拉開簾幕,正在將未來的彌賽亞呈現在我們面前一般。他的姿勢和那只揚起來指向耶穌的手都清晰地說道:“看,我早告訴過你們了。他不過是個普通人。”而耶穌就站在旁邊,有些人甚至會認為他根本不是這幅畫的重點—就只是一個身材中等、凌亂的頭髮上戴著一頂荊冠的家伙,目光看向地面,像是在為自己身處的困境感到羞恥。他身後就是那個折磨他的人,一個奇異的兩副面孔的人,正在給這個被定罪者披上袍子,既出於憎恨也出於憐憫。當然,耶穌才應該是那個最典型的分裂的存在—既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神,但在《瞧,這個人》中,他完全是人性的,或許還太人性了一點。在《瞧,這個人》的結尾處,唯一還剩下的,就是空空的墳墓這個謎題。

開始下起了小雨。此時已近傍晚,雖然我不大情願,但還是要盡快離開這裡了。我向懸崖邊緣望去,看到了一處高約200英尺的斷崖,之後坡度漸趨平緩了些。《瞧,這個人》是關於“暴露”的,將自己拉出人群,顯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展示身上那些通常被視為禁區的部分。攀巖者們提到“暴露”1,也有的時候總是帶著那種獨特的、混合著欽慕和恐懼的語氣,而且他們也理當如此。將自己直接暴露在嚴酷的自然中,有一種致命的勝利意味。尼采引用了奧維德的一句話“Nitimur in vetitum”,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追求被禁忌者”。他在都靈的最後那段時間,剛剛完成《瞧,這個人》的寫作時,著名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在給他的信中寫道:“我會的,我會發瘋的。”

為什麼尼采和荷爾德林都如此被恩培多克勒吸引?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愛—恨宇宙觀。傳說恩培多克勒本人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登山者。有一天,他登上了埃特納火山,這是一座位於西西裡島東岸處的活火山,比那座更著名的、埋葬了龐貝城的維蘇威火山還要大上一倍半。恩培多克勒爬到了埃特納火山的山頂,縱身躍入了火山口中。

這並不是普通的自殺而已;根據傳說,他的死其實是永恒生命的開端:當他被火焰吞噬時就被賦予了不朽。如果你這樣解讀這個故事的話,會覺得在正確的時刻死去其實頗有好處。尼采年輕時讀到荷爾德林的《恩培多克勒之死》,並立刻迷上了它。在《瞧,這個人》中他又明確地回到了這個主題:“一個人要想不朽,他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必須死好幾次。”羅馬詩人賀拉斯將恩培多克勒之死視作一個典型的創造行動,一個證明了規律的存在的例外—藝術家有這種為了獨創性而毀滅自我的傾向,同時他們這樣做也是被允許的。

我從被打濕了的書中抬起頭來,向山下看去。這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忘記了“找到路”這項任務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攀爬者應該為自己規劃出一條可以輕鬆下山的路線。在乾燥的環境裡,這算不上什麼巨大的困難。但現在小雨下個不停,岩石都又濕又滑。很多被困在山上的遊客實際上都不是正兒八經的登山者,而是些攀爬者,他們不慎爬得太高,然後就因為懼怕墜崖不敢往下走了。運氣好的時候,會有直升機過來救他們脫離困境,回到安全的區域。上一次造訪阿爾卑斯山脈的時候,我就目睹過這一場景:兩名身穿紅色雨披的徒步者爬到了科爾瓦奇峰上一萬英尺高的地方,然後被困在了某條山脊上,無法向前一步。當直升機前去營救他們時,我都為他們感到窘迫。現在我打算在雨中試試運氣,但這次我會很小心的。

我緩慢地向山下行進,黃昏也倏然而至。我突然想起了荷爾德林的《恩培多克勒之死》中的一個我之前忽視了的情節。這首詩的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埃特納火山上。恩培多克勒已經到了山上,思考著自己的命運,就在這時,他的親人和好友們找到了他。妻子懇求他從岩石壁架上下來,再嘗試一次過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她的懇求讓他更加確信了,下山的路只有唯一的一條。如果一個人需要被別人懇求著離開懸崖邊緣的話,那麼火焰或許的確有它的魅力。恩培多克勒跳進火山,不是為了獲得不朽,而是為了證明他已經超脫了生命這場漫長的苦難。他被火焰徹底燒灼殆盡,幾乎一點東西都沒有留下來—或許只留下了一樣東西。在遠離埃特納火山的某個地方,一只青銅制成的涼鞋從天而降。恩培多克勒的鞋子,是他這場或致命或神聖的試驗留在世上的唯一遺物。

或許,《瞧,這個人》就是尼采版本的恩培多克勒之躍。他並不是失足滑落: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看起來很瘋狂,可能也的確如此,但這瘋狂也完全是屬於他自己的。

再或者,《瞧,這個人》只是尼采的涼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