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滿額折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樹的夢想:徜徉自然之間,聽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說話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7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蜂飛蝶舞蟲鳥鳴,草不知名隨意生;亂花漸欲迷人眼,花不知名分外嬌。

在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與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諧共處。
賞自己種的花、吃自己種的果,和大自然共生共享。

大家都知道,樹能放出氧氣、吸收二氧化碳、過濾污染、隔音擋風、保持土壤、美化環境,更是野生動物的家園,全球需要被救援的樹無數。古老的樹、年輕的樹,都在濫砍亂伐、頻繁山火、過度開墾的種種困境下,飽受威脅。
西班牙的藝術展「樹的夢想」,主題是樹在哭泣,在求援,它們夢想人類會保護自然環境,會和大自然和諧共存,會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多樣性,它們急需人類的關注和行動。
本書以此展覽為名,從作者一系列以樹木花草為主的文章中,選了二十七篇集結成書,為自然界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話,期盼樹不要再哭泣。書中內容圍繞家中園林裡種植的各種植物和蔬果,配合時令,順應自然。有關於園藝的心得,像是用植物做樹籬取代人工柵欄,或是園藝所需的各種工具、土壤的改善;或者是藉由種花,回憶童年及最親最愛之人的回憶,還有親子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趣事。書中提到各種樹木,如銀杏樹、橡樹、接骨木與懸鈴木,各種果實如蘋果、石榴、火龍果,花朵如玫瑰、牡丹、薰衣草……這些美麗的生命,在田園裡、在自然間,共譜出許多浪漫的故事,並搭配各種樹木花草的如畫照片,使文字閱讀起來更有溫度。
我們要接近土地,專注聆聽、仔細觀察,大自然有許多訊息要訴說。它展示出來的是那麼豐富、那麼深奧,充滿智慧、充滿哲理,有它的定律、有它的涵義,我們知道的委實太少。我們要認真思考、努力學習,不濫墾亂伐,保留原生植被,讓本土動植物有永久棲身之處。

作者簡介

李家萍Jiapyng Niu 著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

經歷:
小讀者雜誌主編
美國加州爾灣中文學校校長
美國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
三三藝苑共同創辦人

興趣:
植樹種花養草、讀書寫作畫畫、跑步舉重瑜珈、自助旅行美食、觀察野生動物……

牛浩然Sean Niu攝影
學歷:
倫敦政經學院LSE經濟學士
麻省理工學院MIT企管碩士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影劇系碩士

經歷:
亞馬遜公司Amazon資深產品經理
攝影師
劇作家
電影製作人

自序 親身接近土地,用嶄新的眼光觀察大自然

從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到一九九九年,總共七百三十八天,一位名叫Julia Butterfly Hill 的二十三歲女性,為了保護北加州古老的紅木森林,免於被砍伐當做木材,露宿在一棵一千五百歲紅木老樹上,她為這棵樹取名「露娜」(Luna)。她的救樹行動,引起國際注意,最終完成使命,救了千年老樹。
勇敢的女孩救了露娜,然而全球需要被救援的樹無數。古老的樹、年輕的樹、大樹、小樹,都在濫砍亂伐、頻密山火、過度開墾、樹木疫情種種困境下,飽受威脅。
大家都知道,樹能放出氧氣、吸收二氧化碳、過濾污染、隔音擋風、保持土壤、美化環境,更是野生動物的家園。
西班牙的藝術展「樹的夢想」,是樹在哭泣,在求援,它們夢想人類會保護自然環境,會和大自然和諧共存,會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多樣性,它們急需人類的關注和行動。
我的一系列關於大自然的文章,「我有感覺」,是希望替自然界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說話。看了這個展覽,感同身受,期盼樹不要哭泣,會努力完成樹的夢想,也選了當中二十七篇以樹木花草為主的文章,集結成書,並以此為名。
兒子浩然常常和我一起在家園耕作勞動、爬坡賞景,有聊不完的話題。
有一天他說,「妳和爸爸講到過去,都會提到野外。爸爸說,他小時候的家附近有水稻田和竹林,很安靜涼爽,他常在竹林裡讀書。每天上學,要光著腳丫走過田埂,不時會遇到草蛇。妳說到曾祖母,總是提到她在妳的床頭放一個小碟,裝著剛摘下的玉蘭花。阿公阿嬤愛種花。妳最愛遠足,在荒野大聲唱歌、去摘花做標本。聽起來,你們都喜歡在戶外活動。」
他還說,「我小時候是恐龍迷,妳和爸爸帶著我去世界各處,追逐發現恐龍化石的遺址。到了現場,好像那些巨大的恐龍就在這塊土地上活動,感覺比在電視上看到的精彩多了。我七歲時,妳帶我參加過一個活動。晚上在野外露營,聽各種昆蟲、鳥獸的聲音。寂靜的夜晚,清楚地聽到各種蟲子唧唧啾啾、貓頭鷹咕咕呼呼、郊狼高聲嚎、青蛙呱呱叫,那些聲音久久都停留在耳邊。」
我當然記得那個夜晚。聽著各種野性的呼叫,此起彼落,久不停息,是大地在吟誦歡唱,也覺得滿天星斗張著閃爍的眼睛,看著躺在荒郊的我們。不遠處是一片樹林,也許有一隻狐狸正躲在黑暗處,好奇地窺視著我們。
兒子從小跟著一位很有創意的老師學畫。他們會在高大的芥末草叢中翻滾,和加拿大雁追逐玩耍,撿石頭,撲蝴蝶。回家後,他一本正經地學老師的口吻說,大自然是藝術靈感的泉源。
兒子和許多好友經常結伴登山旅遊,熱愛自然。相信他們不會是《樹林中最後的小孩》(Last Child in the Woods)書中描述的這一代,愛待在室內,只要有插座可以使用不同的電子產品,玩不同的影音遊戲就夠了。
曾經搬過幾次家,每個家總有特別嬌美的花朵開放,令人難忘。「種粉紅綉球花的那個家」,「有橘色九重葛的那間屋」,或者「步道邊都是白玫瑰的那個老家」。它們好像也知道我們愛花,總是為我們花開不斷。
有一年的同學會,每人要寫一段重聚感言,大家都寫下多年來的經歷、貢獻和事業。我寫了這些年來種下數百棵樹,樹樹皆壯碩俊逸,覺得很光榮,也是自己最值得記下的一段豐功偉業。
聖雄甘地說:「忘卻如何挖掘泥土和保護大地,等同忘了自我。」能夠和大地之母連結起來,是人的本能。很幸運,十多年來,我們有機會將一大片尚未開發的山坡荒地,逐漸改變成順應自然生態的美麗家園。我們認真思考、努力學習,不濫墾亂伐,保留原生植被,讓這塊土地上瀕臨絕種的灰藍蚋鶯和本土植物有永久棲身之處。
我們種植的花草、樹木、蔬菜、水果,配合氣候、雨量、日照,儘量讓萬物自然生長茁壯,吸引各種昆蟲鳥獸,實現「月月花開,季季果摘」的夢想,花朵嬌豔,果實豐碩,蔬菜甜美,也迎來了蜂飛蝶舞蟲鳥鳴。這片自然生態的有機田園,更不時增加了許多不請自來的植物和鳥獸。
從親身接近土地,我們學會等待,每一次的休息就是等著下一季的收成,也體會到恰當的無為才是自然。心安靜下來,專注聆聽,仔細觀察,大自然有許多故事要說。它展示出來的是那麼豐富、那麼深奧,充滿智慧、充滿哲理,有它的定律、有它的涵義,我們知道的委實太少。
我們每天用嶄新的眼光觀察周遭環境,對大自然充滿驚嘆敬畏之心。野生動物和各種植物互相影響、溝通、支援,共生共享。小如種子,大如巨樹,美如春花,多如野草,都在永續發展上,有它的一席之地。
謝謝種樹的伙伴們,外子鐵軍和兒子浩然,還有十多年來辛勤工作的園丁團隊。

目次

目錄

自序 親身接近土地,用嶄新的眼光觀察大自然
案頭&鋤頭
那些年,爸爸教我種的花
公孫不老樹
金秋白楊
林中之王,橡樹
風華多彩的懸鈴木
魔法無邊接骨木
夢中的橄欖樹
戀戀石榴情
黑夜之后,勝利之果
月月花開,季季果摘
春花秋實,蘋果飄香
獨能深月佔春風
玫瑰物語
國色天香牡丹花
凌波仙子
香風留美人
馬德拉的驕傲
夏日炎炎,情意綿綿
蜂飛蝶舞蟲鳥鳴
草不知名隨意生
花不知名分外嬌
亂花漸欲迷人眼
浪漫的薰衣草
仙人掌奇緣
星空下的饗宴
樹的夢想

書摘/試閱

案頭&鋤頭

我們都有不同的理由喜愛園藝。有人就是愛植物、愛大自然;有人希望美化家園;有人想要創作,把花園當畫布;有人把園藝工作當作體能鍛鍊;還有人只想走出家門,到戶外吸收新鮮空氣;有些人想法很單純,只要看到植物長大就開心,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還有人希望改善我們的地球,先從自己的花園做起。大自然是許多人心中的殿堂。

不管什麼原因,都各得樂趣和益處。兒子問,為什麼那麼沈醉在庭園工作。我回答,欣賞自己栽種的花草樹木,樂在其中;吃自己種的蔬菜水果,營養又好吃;勞動步行,搬運重物,幫助維持體能,增進骨骼、關節、肌肉的健康;操作各種工具器械,增強四肢和手指的靈活度。心理方面更是獲益良多,園藝工作幫助紓解壓力,忘掉煩惱,培養毅力,增加認知力和專注力,尤其是接觸泥土,其中的微生物,牝牛分枝桿菌,可以刺激大腦產生血清素,活化腦細胞,覺得放鬆,增加快樂荷爾蒙。

醫學專家鼓勵大家,走到戶外。開放的空間,流動的空氣,自然界的景物都有益身心。許多人漸漸把住家的活動範圍延伸到戶外。人們在庭園裡觀察自然、走動呼吸、散步爬坡、種果養菜、玩泥土石頭、聽風聲鳥鳴。

吃自己種的蔬菜,已經成為一種風潮。我常用現有的,蕃茄、甜椒、絲瓜、苦瓜、魚翅瓜、南瓜、黃瓜,播種培育。蔥、洋蔥、馬鈴薯、蕃薯、紅蘿蔔切段切塊插種,都有很好的收成。需要的時候,隨手摘取,菜園成為廚房的一部分,當起自耕農。

這時,想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努特‧漢姆生(Knut Hamsun),挪威人,一九二一年寫了一本書《大地的成長》(Growth of the Soil)。他肯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保守的傳統觀念,他說,「因為我屬於森林,屬於孤獨。」這不就像疫情時的我們,自耕自食,拒絕社交活動,孤獨地守著家園。他的書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界的關係,體會到人的一生能夠與土地共同成長,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大多數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多多少少玩過泥土。童年時期,在竹籬笆前種株牽牛花,在後院一小方塊地上養棵葡萄。成年後的我們,才比較可能有設計和營造庭園的經驗。有人有大片土地,或只是彈丸之地,可能是大樓裡的陽台或屋頂上的花園。有的靠山,有的靠海,有人臨近溪湖,有人毗鄰沙漠。有些地方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有些地方,濕冷的日子少,乾熱的日子多,或正好相反。位置、氣候和生活方式不同,設計出的花園也不一樣。

我們不用人工柵欄,而是用植物做樹籬。不像金屬、木材或合成的材料做成的圍欄,一裝上去,馬上可以看到成品,樹籬需要時間成長。我們利用了幾種不同的植物,高達十呎的是日本女貞,較矮的是黃楊灌木,開粉紅花的石斑木,和直立型的迷迭香。為了增加庭園色彩,還用了綠珊瑚,顏色隨著季節變換,夏天翠綠,冬天橘紅。樹籬用來劃出界線,和街道隔開或庭園內分區。通常用的植物是常綠喬木、灌木或藤蔓。一層一層的樹籬,保護隱私、擋風避塵、減少噪音、節省用水。對野生動物、昆蟲和鳥類,樹籬提供牠們食物,是牠們的庇護所,也是築巢造窩的場地。

每個人在設計自家的花園時,內心深處的喜愛、思念、感覺,無形中表現出來。也許是在某地旅遊時,看到的一片青青草原;也許是在外婆家爬過的一棵大樹;也許是老朋友贈送的一束鮮花。點點滴滴的記憶都可能啟發我們的決定。

為了讓戶外活動更豐富、更有趣、更舒適,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都應該斟酌。平衡感非常重要。就像寫文章做詩詞,措詞造句要適當謹慎切題,選擇植物也一樣,品種、大小、形狀、顏色、栽種位置,都影響庭園的設計,滿足自己的審美觀。園藝活動,可以說是挑動主人文學、藝術、音樂的細胞。

要成為一個園藝工作者,需要具備熱情、喜愛和願景。多看看別人的花園、多了解大自然、多聽聽別人的經驗、多閱讀有關的書籍,都會幫助做一些正確的決定,找出主題,改善技術。陽光充足的地方,種大紅或深紅的花朵,色彩更鮮豔;紫色藍色的花朵種在斑駁的光影下,更美麗優雅。喜歡在月光下散步,步道邊種夜裡開的香花,心情會更舒暢。希望庭園是親友團聚,慶祝節日的地方,蓋一道矮牆、鋪一小片草坪,多一點可坐的地方;配合城市生活快速的節拍,流動的水聲和溫暖的石頭可以舒解身心。生活忙碌,沒有太多時間打理花園,觀賞草就很適合。能源缺乏,可以種一些耐旱耐乾的植物。有人鋪水泥地代替植物,以為可以省水,事實上對節約能源是背道而行,水泥地吸熱,室內需要更多的電力來冷卻。種些抗旱遮陰的植物,才能省水省電。

現代庭園的趨勢是種多年生草本和觀賞草及野花。撒播不同野花的種子,混生在一片綠草中,或岩石縫裡,顯現出自然風光。混雜不同的種子,多點變化,又在某些部分重複,看起來就有連貫性,中間再穿插不同的高度,突顯出特性。視覺上,多數結構性的植物,填充少數次要的植物,感覺比較豐富。

一年四季農事忙,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園林工作跟著時序走,一年到頭都有得忙,也在不同季節享受不同的喜悅。哲學家說,「園丁種完植物可以退出了,大自然的手會做最後的修飾。」但願如此!

在園裡工作,各種工具是必要的。修剪枝葉花朵樹籬的剪刀、鐵鍬、鋤頭、鏟子、耙子、噴壺、叉子、水管、手套、梯子,都是必需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有些人總覺得少了一件衣服,我常常要購買各種工具,總是缺了一項。為了鬆軟土地,幫助空氣流通,促進草根生長,腳踩釘鞋踏來踏去,像穿著高跟鞋走在伸展台一樣。

要改善土壤,控制野草滋生,木屑、松針和落葉都很理想。秋冬落葉喬木樹葉凋落,用吹葉機把落葉吹到灌木叢裡,在冬天的雨水下慢慢腐化,當中的黴菌、細菌把土壤變成肥沃的腐殖土,還能保存濕度,度過乾旱季節。另一部分的落葉收集起來,在烈日下曬乾,再用碎葉機打碎,是最好的天然肥料。

植物自我繁殖的能力超出想像,園裡不請自來的植物很多。種了三棵加州胡椒樹,目前多出了十棵,都是風吹或鳥獸帶來的種子。山坡上數棵高大的松樹,可能是鄰居家的松子經過動物搬運,在園裡落地生根成長;白楊樹單木已成林;紫藤從個位數,至今超過三十株。仙人掌從東一叢西一簇,到萬里長城;噴泉草最奇妙,不知何時,自我生長在門外的街邊,長得整齊劃一,成為一長排。橡樹非常珍貴,是鳥兒從附近帶橡實回來長成的。無花果美味可口,野樹結的果比自己種的虎紋無花果還多。冬青樹結著紅色漿果,增添冬天美景。開著粉紅花朵的檉柳,淺藍花朵的加州丁香,紫色碎花的墨西哥鼠尾草,白色小花的鳶尾花,漏斗形紅花的觀音蘭,開得熱熱鬧鬧,還有石縫中青翠的蘚苔,滿山遍野的薄荷草,全都是自我繁殖而來。

蝸牛啃樹葉、水果、蔬菜,看到一個個破洞,讓人恨得牙癢癢。想到牠們需要吃含鈣的植物來養殼,而孵卵的鳥兒又得尋找蝸牛當食糧,鳥媽媽得靠鈣來製造蛋殼。就讓鳥兒來處理蝸牛吧!自然界一物剋一物,又一物養一物。蝴蝶蜜蜂傳播花粉,期盼牠們家族興旺,已經常駐於此和我們共享園林。

人類在計劃居住範圍時,應該考慮野生動物和昆蟲。我們奪走牠們太多的食物、居所和窩巢,不要等到牠們絕跡,才明瞭已經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尊敬所有的生命,保持親密的關係,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功課。

大多數人都嚮往田園生活,對接近自然充滿了憧憬。於是有旅行冒險、野地露宿、漫步冥想、登山健行的活動,甚至歸隱山林。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上寫著,「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風雨淒淒,雞鳴喈喈」,「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都是耳熟能詳的句子。詩人當中,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唐朝的王維,寄情於山水田園。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完全融入村民生活,文中的桃花源,如人間天堂,是世人心中的樂土。

西方有許多文學家也愛歌頌自然。歐洲的濟慈、華滋華斯、歌德,美國的惠特曼、梭羅、繆爾,追尋自然,響往曠野,關懷大地。華滋華斯的一句名言可以代表,「請來沐浴在這造物者的恩澤,讓大自然當你的導師。」

無需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只要走出去,認識一棵樹也好,欣賞一朵花也好。天空原野、山石草木,都有情有意,帶給人寧靜平和。走進大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學習到的絕對是無窮無盡。套一句李清照的詞,「山光水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