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 新加坡僑臺商社團的典範人物,臺灣政要前往新加坡拓展外交時,最為倚重的支柱之一。
★ 從客家村走向世界,鍾仕達以卓越的商業智慧與奮鬥不懈的拚搏精神,成就其不凡的一生。
出生於屏東萬巒客家村的鍾仕達,經歷過日治時期充滿戰火與貧困的年代,成長過程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自臺北工專畢業後,追隨專業志向前往日本深造紡織技術,儘管擁有專業技能可以成為總工程師,他仍決定將職涯轉向業務開發,走向全世界,足跡遍及東南亞及政治動盪地區,參與了臺灣紡織業的黃金年代。
一九七一年,鍾仕達再度走出舒適圈,舉家移居新加坡,面對石油危機的挑戰,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穩定公司財務並開拓新市場,終於在新加坡立足。他不僅開創自己的事業,更共同創立了新加坡臺北工商協會,致力於促進兩地交流和支持僑胞事業發展,並曾擔任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一職,至今仍受到各界景仰。
另一方面作為客家人,他深感文化責任,創立新加坡臺灣客家同鄉聯誼會及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推廣客家文化,並多次獲得客家事務的表揚。他也是慈善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在臺灣天災期間捐助無私,回饋故鄉及母校。
鍾仕達長久以來在臺灣及海外的服務,獲得政府多次肯定和表揚,包括受頒最高榮譽──福爾摩沙僑務專業獎章。九十高齡的他依舊不知疲倦,持續投入公益活動及社團工作,為臺灣及臺商社群建立起重要的橋樑。他的一生結合了臺商精神與客家本色,展現出與世界拚搏的勇氣!
作者簡介
【口述】鍾仕達
1933年生,屏東萬巒人。
臺北工專(現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紡織工程科畢業,1962年以高考及格技師資格進入勤益毛紡服務,歷任工程師及業務。1965年,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深造,並於2000年取得美國西太平洋大學企管碩士學位,以學術提升技術水平。
1971年,與友人赴新加坡創設聯星纖維公司,擔任董事、副總經理兼廠長,成功開拓海外亞洲市場,並帶領公司渡過石油危機。而後因應新加坡政府調整產業發展政策,轉行投入冷氣管材料工程,擔任漢德焊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至今。
另一方面,與旅星臺資企業共同推動成立新加坡臺北工商協會及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曾任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僑務委員會僑務委員等職務;現為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新加坡臺北工商協會名譽會長等。
2009年,榮獲客家委員會客家貢獻獎──海外推廣類傑出成就獎;2024年,獲頒僑務委員會「福爾摩沙僑務專業獎章」,在在表彰他對海外僑臺商社團及客家事務的熱誠與奉獻。
【採訪撰述】蕭幼岩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媒體主管職,現為專業文字工作者,以寫手身分撰寫過多本書籍作品與政府出版品。擅長以時代脈絡與嚴謹歷史資料考證連結書寫各領域人物故事,專長領域為現代教育、中西醫療與人物傳記。
名人/編輯推薦
|重量推薦|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李永得
前新加坡駐臺北商務辦事處代表 柯新治
僑務咨詢委員 施至隆
現任駐新加坡大使 童振源
(依姓氏筆畫順序)
序
▎自序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距離年底只剩四天,我帶著太太和三位子女坐上往新加坡的飛機,揮別臺灣家人,懷著既忐忑又興奮的心情,來到他鄉異國開展事業。五十年過去了,我交出一張還算滿意的事業成績單,但對我來說,最大收穫是在奮鬥拚搏的過程中,我持續累積的圓融智慧和靈活判斷的能力,成為我實現夢想的最大資產。
一九六二年我進入紡織大廠「勤益」毛紡擔任技師,正趕上臺灣紡織業的黃金年代,許多當時赫赫有名的紡織界大人物與我的老闆顧興中交好,他們時常穿梭在顧總辦公室,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經營紡織廠的竅門,也揣摩到在生意場上的應對進退與人情世故,這些寶貴的經歷都是學校教科書上沒有教的,影響我至深。時移事往,當年的紡織業巨頭們大都已不在人世,但我很慶幸自己曾和他們共事過,因為我親身經歷了那個屬於臺灣紡織業起飛的時期,我念的是紡織,教的是紡織,大半生的事業精華也是紡織,說它是我的最愛一點也不為過。
我常自嘲是停不下來的勞碌命,和我同齡的親友,大都選擇穩定的生活,他們一生中的生活範圍幾乎只在高雄、屏東移動,而我從小就喜歡往外跑,念書從屏東跑到臺北;即使到了臺北工作,又自告奮勇跑去當業務推銷員,帶著兩位公司業務小姐,三個人從南到北、到東到西,整整環繞臺灣兩圈;進修深造飛到日本東京;海外創業則前往新加坡。
原以為到新加坡可以暫時停止這種到處跑的動態人生,沒想到,為了拓展業務開發市場,大半個亞洲,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中國大陸、阿富汗、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都留下我的足跡。也就是這樣的驛動奔波,我經歷數次九死一生關頭,劫機、毒氣殺人、政變、排華運動等,每次的歷劫歸來,我的人生體驗又更豐富,不因遇到困難而停下腳步,我相信「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也許是老天爺給我這生的使命與任務,讓我必須去做更多的事,幫助更多的人。
能在新加坡定居創業,實現我人生的夢想,讓兒女在此受到良好教育,我感到非常幸運。新加坡的政治安定,社會治安良好,雙語教育成功,金融體制健全,航運交通四通八達,法治精神在國際上名列前茅,是一個有效率且清廉的政府。新冠疫情期間,更證明了政府的能力,將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照顧好,成為全世界最令人嚮往和羨慕的國家,人民生活在這裡實在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這輩子我最要感謝的人,也是相伴我一生的牽手張照蘭女士,她是一位溫婉賢淑、相夫教子的模範母親。岳父張克定先生是當時屏東新埤鄉的大地主,也是一九七○年代臺灣田徑短跑一百公尺和兩百公尺的紀錄保持人。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回臺後,一直在屏東糖廠會計部門服務,為人嚴謹而正直。內人因而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成長。結婚後,除了悉心照顧我之外,也負起三位兒女的學校教育和生活起居,讓我無後顧之憂在外打拚事業,她用以身作則的家教,教養出孝順的子女,是位難得的賢妻良母。
近幾年,我依然為了社團事務,平均每一個半月往返一次臺灣和新加披,很多人知道我的年紀還依然風塵僕僕東奔西跑,忍不住好奇:「你都不會累嗎?怎麼不退休在家?」我的觀念裡,不只要活到老學到老,更要活到老動到老,能自由自在到處走,代表我身體健康;還能進公司去走走看看,和員工講講話,代表腦筋清楚,人到了一定年紀後,財富多少不重要,但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清楚的腦子,是比錢財更寶貴的東西。
年齡從來不是我的考量,也不去思考現在幾歲,字典裡更沒有「退休」兩個字。我只知道可以自己開車去工廠巡查,還能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每天如常吃完早餐就去上班,定期參加社團活動。我感恩老天賜予這一切,成就我的圓滿人生。
目次
推薦序/柯新治
推薦序/施至隆
推薦序/李永得
推薦序/童振源
自序
第一章 生長‧家庭
一、父母給我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家訓
二、我和我的同學們
第二章 紡織‧臺灣
一、勤益紡織任職,學到做人和做事
二、從工程師到業務員
三、日本留學,開啟人生另一扇窗
第三章 創業‧異鄉
一、背水一戰,赴新加坡創業
二、當起空中飛人,身兼超級業務
三、靈活經營思維,調整經商策略
四、人生兩次劫難,重新審視人生價值
第四章 處世‧智慧
一、人在海外,心在家鄉
二、與政治人物的接觸
三、與世界拚搏的勇氣
四、失意事來,處之以忍;得意事來,處之以淡
鍾仕達大事紀
書摘/試閱
|第一章|生長.家庭
一、父母給我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家訓
一九三三年我出生於屏東縣的萬巒鄉,此時臺灣還是日治時期,也是世界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一年,在這年出生的我,似乎也預告了童年生活的貧困與匱乏。只要和我同個時代出生的人,回憶起那段時光,記憶裡最常出現的就是吃不飽、躲空襲警報和很凶的日本警察。儘管物質生活不寬裕,但我的父母依然堅持要子女受教育,沒有像其他父母早早就要子女出去做工賺錢,改善家境,日後我受到不錯的教育,累積出外闖蕩的本事,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我的父母。
◆ 空襲躲警報 成為每天日常
我出生的萬巒小鎮是個淳樸的南臺灣小鄉鎮,居民有四成是客家人,鍾姓在屏東是客家大姓,我的祖先是來自廣東嘉應州(今梅州)蕉嶺縣,到我是第五代。廣東的蕉嶺客家人大部分在清朝康熙以後來到高屏地區開墾,範圍大約在今天的荖濃溪到林邊溪一帶,這個地區又有個別名叫「六堆」,由來是因為在清朝康熙時朱一貴事變,我們這些地區客家莊組成一個自衛保家團體,萬巒是先鋒堆、中堆是竹田、右堆是美濃、高樹、左堆為佳冬、新埤、前堆是麟洛、長治、後堆是內埔,統稱為「六堆」。
我出生的時代正值日治時期,臺灣鄉下農家普遍是貧窮的,尤其我家裡有九個子女,五男四女,我排行第五,食指浩繁,要養活這麼多小孩,著實不容易。我父親在務農之外,也開始做起磚瓦小生意,補貼生活開銷,從我有記憶以來,只要是農忙時節或是父親要趕工交貨,家裡兄弟姐妹都會一起幫忙。
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躲警報。那時臺灣還沒光復,美軍每天從南部轟炸高雄港,把油庫都炸掉了,死傷慘重,歷史稱為「高雄大空襲」,我在屏東都可以看到高雄那邊的煙霧升起。躲防空洞是我小時候的日常,警報一響,防空洞蓋子就掀起來,趕快躲進去。有一次我跟哥哥去釣青蛙,附近有個大橋,美軍看到要準備用機關槍掃射,我剛好在大橋附近的一條水溝,看到飛機要掃過來,我們趕快躲起來。非常危險!因為有時候飛機還會調過頭來要再掃射,所以我從小就學會隨機應變,在那個時代,如果不機伶一點,可能就會沒命,我們村莊附近的一個太太就是因為躲避不及被射殺。
◆ 「耕讀傳家」傳統 父母重視子女教育文化
戰爭時期,物質是非常貧乏的,分配的白米只能煮成稀飯,供一大家子吃,白米飯對我們來說是奢侈的,有時米快吃完了,配給還沒下來,就只能吃樹豆拌飯。樹豆就是一種圓圓的長在樹上的豆子,家裡沒有其他食物,只能連續兩天都只配樹豆吃,把它煮熟後軟化後,配著鹹菜下咽,勉強充饑,老百姓生活真的很辛苦。那時已快到二次大戰末期,整個臺灣幾乎都是在躲空襲,沒有生產,更沒有工商活動,全部都是軍隊戒嚴管理,生活中也沒有值得開心的事,大家日子過得很壓抑,小孩子也跟著感染家裡大人的壓力,所以回想起我的童年時光,是苦多於樂,值得開心的事很少。
說來諷刺,我家有自己田地,還請佃農來種稻米,可是所種稻米都要上繳給日本政府,剩下才能發給老百姓,有的人會偷偷把米藏個一兩袋起來,被發現的話,會被送到日本警察局遭受刑罰,對老百姓起到嚇阻作用,沒人敢再偷藏白米。
儘管家裡不寬裕,但是客家人有一個很好的「耕讀傳家」傳統,那就是崇尚文化與重視教育,只要小孩可以念書,父母長輩都會儘力栽培子女念到高等教育。我父親會花錢請懂漢學的老先生,每天來鍾氏宗祠教小孩一兩個小時漢文、漢字,背誦四書五經。我還記得背「人之初、性本善……」,下課前要第一課背到第六課,沒有背完不能下課,我跟著老師強背硬記,倒也記下不少漢文,認識一些漢字,這應該算是我的啟蒙教育。
小時候天天躲警報,書根本沒辦法好好念,加上日治時期學校被軍隊佔用,不能在教室上課,只能躲在廟宇上課,所以我念小學時,上課就是在混時間,混到中午就回家。到小學畢業,什麼書都沒有念到。後來光復後,國民政府來臺接收,開始要學注音符號,很多老師只會教日文也不會注音,所以我的注音是到潮州念國中後才開始重新學。
父親很注重子女教育。因為我從小念書成績還不錯,所以一路考上潮州高中再到臺北工專。不只是我,我的兄弟姐妹同樣也一路念到不錯的學歷,後來都有不錯的工作。像我的大哥鍾士文考上屏東高農,在日治時期就考上普考公職。我大哥因能力強,性格耿直勤勞,被推薦去擔任臺灣首任糧食局局長李連春的助理,李局長因增產計畫,解決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糧食危機,糧食局局長一做就是二十四年,我大哥也跟著他一路做到退休。二哥鍾仕明也是屏東高農畢業,後來進入南州糖廠會計課服務,做到課長退休,弟弟鍾仕全就讀花蓮師專到教育界服務,從萬巒國小主任退休。
雖然我大哥和二哥天資聰穎會念書,但生長在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政策,臺灣人只能念師範學校和農工方面的職業學校,以便於管理和發展實業,所以只能念高農,我想憑他們的天分,如果再晚生個三十年,念到碩博士都沒有問題。
◆ 客家宗族力量影響世世代代 約束規範子弟
在客家村莊,宗族的力量是影響一個家族興衰成長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維繫各親戚情感交流的臍帶。我所有的鍾姓親戚都住在同個村莊像個大家庭,每個家族都會有一個宗祠,祠堂就是這個家族的精神中心。我們鍾氏宗祠全部都是鍾家人住在一起,周圍加起來有一二十戶,有上百人之多,這些長輩不是叔叔就是伯伯,因為有了宗族的約束和規範,所以下一代的子孫都不太會學壞,一旦超出規範,家族裡的叔伯就會出面管教,等於除了父母外,還有很多長輩可以管教小孩,自然就會起到教育和約束的作用。
人多,每到過年過節會非常熱鬧,親戚都會聚在一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文化傳統在裡面,和都市疏離的人際關係是非常不同的,而且親戚間一家有事就是整個家族的大事,各家都會出面幫忙,也許從小生長在這樣的大家庭,無形中也養成我熱心助人的性格,即使到了國外仍不忘組織社團辦活動做公益。
從我兄長從事的職業可以看出早期客家人會去從商做生意的很少,大都是以公教人員居多,除了客家人觀念較保守傳統外,長輩會覺得公教人員有薪資保障,雖然有時候影響了客家子弟下一代的前途,尤其農業社會轉成工商社會以後,你沒有跟上這個趨勢,子孫還停留在傳統客家人思維,認為去當公務員和老師最好,不怕失業,不怕栽員,又有退休金保障,求的是一個穩定的生活,所以很少有客家子弟想去發展工商業,企業界也很少客家人,像我這樣敢去國外打拚的客家子弟真的很少,我想這也和我的好動、好交朋友的性格有關。
我認為客家精神是非常美好優秀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發揮的舞臺可以更大更廣,而不是只侷限在臺灣,所以我在二○一一年成立「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藉著這個平臺,把新加坡、香港、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日本、菲律賓、汶萊及柬埔寨這十多個國家地區的臺灣客家鄉親集結成一股力量,創造更大效益,讓世界看見客家精神與文化的優秀。我希望客家後代子弟更多投入企業界,畢竟企業界接觸面較廣泛,對培養視野開闊的國際觀有很大幫助。
◆ 雙親待人寬厚體恤 影響子女至今
父母都是典型客家人,有著客家務實和樸實的性格,他們從我小時候就不停告訴我們兄弟姐妹要奉侍祖先、盡孝道,兄弟之間要和睦,要守望相助,尤其金錢要算清楚,不佔人便宜。我父親常說,你一輩子吃不窮,穿也穿不窮,會窮就是嫖和賭,千萬不能去沾染這個惡習,因為嫖賭會傾家蕩產。
父親心地善良,慷慨大方,他一直認為有能力幫助需要的人,不但是累積福報,也讓自己內心快樂。從我有記憶以來,只要鄉里要修橋鋪路,他口袋裡面有多少錢就捐多少,一點都不小氣。父親認為只要是對大家好的事情,一定是出錢又出力,自己捐款不說,還熱心四處去募款,特別是修橋鋪路或是修築廟宇,例如萬巒天靈宮就是由父親捐獻創立而成。看到別人走路來做修廟或是鋪路,滿身大汗,父親還會特別掏出錢給對方當走路工,他認為人家來幫忙做事,給一點酬勞是對別人的尊重。
父母不只與人為善,他們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對待陌生人那份體貼與溫暖,他們相信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與語言,都能讓人倍感窩心,長久記在心裡,尤其是出外人在外打拚,更需要這種關懷。
屏東的東港和林邊因為靠海,盛產海鮮,所以常會有這兩個地方的小販大老遠騎著腳踏車載著漁貨到萬巒來販賣,時間一長,大家也互相熟識,成為朋友。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看到,那個常來的小販騎腳踏車一經過我家門口,父母很熱情招呼他進屋,馬上泡一杯茶端到他面前。那時年紀小還不解為什麼爸媽付錢買魚給他賺錢,還把他當客人招待。父親告訴我:「人家騎那麼遠的車來這裡賣魚,我們不用跑到東港就可以吃到新鮮的魚,而且現在天氣冷,給他一杯熱茶,是做人的基本禮貌!」
父母這種不管什麼人來家裡,馬上奉茶的習慣,著實影響我很深。到現在我依舊例行這個習慣,公司有任何來客上門,不管是推銷員或是客戶來,我都會吩咐職員一定要端上一杯水給人家喝,幾十年都沒改變。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外面的人進來一定口渴,你端上一杯水給對方,一方面是敬意,表示來者為客,也代表是對人的尊重,中國人的奉茶實在是很高深的學問,除了有濃厚的人情味,也代表對客人的體恤和尊重,全都化為一杯小小的茶。
◆ 父親教誨 一生受用無窮
我父親一生行事謹慎,他也希望子女要小心行事,像是交朋友要小心,不要隨便跟人家借錢,也不要隨便去拿人家東西。我當兵的時候分到屏東鄉下,那時候我當少尉代理輔導長,剛好軍隊派到南部演習,當時老百姓對軍人還有很深的戒備,像我們軍隊還沒到,村民就全部把門關起來,非常畏懼軍人。所以我很快宣布,不准軍人進老百姓的家門口,更不能拿他們的東西,如果要拿他們的東西必須用買的;竹子也不要亂砍,要搭棚子砍竹子,就要付錢,看他要多少錢就給他多少錢。因為我的嚴格管理,不到三天,村民都很尊敬我們,這就是互相尊重的成果。
很多人都說客家人很節儉,甚至是小氣,我承認這是客家人的優點也是缺點,我父親常說當省則省,該用則用,不要省到被人家講小氣鬼。像我父親平日很節儉,有錢就存起來,給兒女做教育費用。我在客家家庭長大,自然也養成平日節儉的習慣,傳承了客家勤儉樸實的精神。我不重視吃也不重視穿,我認為人一天就是三頓飯,衣服幾件替換即可,所以吃穿都不會把人變窮,只有嫖賭這是無底洞。這是我父親傳承下來給我們子女的教誨,也讓我不管走到世界哪個地方,都是受用無窮的道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