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插圖第6版)(簡體書)
滿額折

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插圖第6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38 元
定價
:NT$ 828 元
優惠價
8772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逐漸發展出一套與觀眾交流的語匯。然而觀眾是否知道電影的視聽並非都來自真實,而是源於電影人的設計與安排?本書以此為出發點,引導讀者從三方面觸摸電影媒介的獨特性:電影通過怎樣的形式設計構建銀幕世界;觀眾如何理解電影並與之互動;電影如何將藝術性與商業性融於一體。

本書第1版面世於1997年,歷經數次修訂,最終成為一本全面、細致解讀電影魅力的實用教材。作者運用大量形式主義的分析方法,著重闡釋攝影、美術、表演、剪輯、聲音設計、敘事等電影結構元素,並將自己的電影美學見解、電影史素養貫穿其間。第6版新增了視覺特效及其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擴充了電影理論尤其是精神分析與女性主義的研究方法,更新了對數字技術的討論。同時,本書還結合數百幅經由電影底片放大的精美圖片、涵蓋各類型的經典片例,以及對重要影人創作生涯的評述,幫助讀者探尋電影的秘密。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斯蒂芬·普林斯(Stephen Prince),著名電影學者、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榮譽教授,從事電影史教學20余年。擔任權威電影學術期刊《投影》(Projections)主編,曾任《電影季刊》(Film Quarterly)書評編輯11年。研究興趣為電影理論、電影批評、電影史,著作涉及好萊塢電影史、電影的暴力美學、黑澤明作品分析等領域,著有《電影數字特效》《恐怖主義時代的美國電影》《經典電影暴力》《武者的影跡:黑澤明電影》《類型電影讀本》等。普林斯還為知名DVD發行商CC的大師經典收藏版(如黑澤明、薩姆·佩金帕)做配音評論解說。

譯者簡介

王彤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研究方向碩士,電影策展人。文章曾收錄於論文集《拍攝每一天:21 世紀中國的獨立紀錄片》(Filming the Everyday: Independent Documentaries in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以及《電影研究》等學術期刊。

名人/編輯推薦

《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是一本經典的電影啟蒙教材,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電影概論書,旨在讓影迷、普通觀眾也能讀懂電影的形式風格與電影的魅力。

本書提供了五百多張精挑細選的插圖、五十余篇影人及相關作品專題解析,對電影攝影、美術、表演、剪輯、聲音、敘事、特效等構成元素進行了細致分析,並從電影風格、流派、美學、理論、批評的角度提供解讀方法,從而全方位地闡釋了“電影如何創造意義”。

自1997年首次出版以來,本書歷經6次修訂與再版。第6版修訂新增關於視覺技術、數字特效等內容。

本書是全球知名教育集團培生推出的經典教材之一,被多所北美高校指定為電影入門課程的*讀讀物。

◎詳解經典場面——《七武士》《好家伙》《蛇眼》的運動鏡頭為何值得稱道?

◎傳遞攝影魅力——《拯救大兵瑞恩》和《父輩的旗幟》同為戰爭片,為何分別選用膠片攝影和數字攝影?

◎展示美術設計——《十二宮》如何用遮片繪景恢復業已消失的舊金山灣區?

◎探秘表演方法——《碼頭風云》中白蘭度將女式手套戴在自己手上竟然是沒有劇本的即興發揮?

◎說明剪輯作用——《沉默的羔羊》怎樣用連續性剪輯的特點誤導與迷惑觀眾?

◎闡釋聲音功能——《老無所依》如何使用聲音設計推動敘事?

◎歸納電影類型解讀敘事手段——《搜索者》如何體現經典好萊塢敘事?《記憶碎片》《撞車》又如何用經典好萊塢敘事之外的方法講故事?

◎穿越影史特效——《火車大劫案》問世60年後,《2001太空漫遊》竟然又用起了攝影機內置遮片做特效?

◎領略銀幕真實——《諾斯費拉圖》如何說明表現主義風格連接了人和環境?

◎商業還是藝術——讓·雷諾阿為什麼說“電影史的一大特色是電影人與產業之間的博弈”?

◎提供理論模型——電影批評的核心功能與價值到底是什麼?如何撰寫讓人眼前一亮的電影批評文章?

《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探討的重點是敘事電影,尤其側重虛構的敘事電影,因為它是最普遍且最具說服力的,不僅觀眾群最為廣泛,而且可以指代大多數人談論“電影”時所表達的內容。文中灰底部分的文字為延伸閱讀,它把對章節的討論重點細分為更加具體的領域,並附有對重要影人的扼要概述,作為影片示例的補充。讀者通過這些延伸閱讀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電影。每一章的末尾都會附上推薦閱讀清單,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對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六版新增內容

每進行一次修訂,我就會著力擴充現有標題下的內容,增加新的標題,並且更新影片案例和每章的內容。第六版進行了如下修改:

新增示例和插圖,介紹基本的概念、術語、電影風格和導演,同時增加多部世界電影和經典老片的案例分析;

增加對於導演多蘿西·阿斯娜(Dorothy Arzner)、小津安二郎、謝爾蓋·愛森斯坦、聲音設計師本·伯特(Ben Burtt)以及法國新浪潮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拍攝傳統的討論;

從紀錄片拍攝和對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兩個角度審視“9·11”事件並進行討論;

增加對《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中的美術設計和《潘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中的奇幻元素的案例分析;

新增探討視覺特效及其於電影史作用的章節;

縮短電影評論的篇幅,增加電影理論特別是有關精神分析與女性主義的內容;如之前所有修訂版一樣,對電影製作中最新的數字技術進行了更新。

本書結構

《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一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作為媒介的電影。全書圍繞三個問題展開:電影如何表達意義?觀眾如何理解這些意義?電影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施展其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兩面的?

很多指導電影學習的入門書籍往往會側重第一個問題,而對後兩個問題采取簡化或者忽略的態度。本書的一大亮點則是將目光集中在觀眾如何理解和解讀電影的種種元素,以及電影作為全球性商業和藝術的二重角色。為了全面理解電影作為媒介的本質,讀者需要了解電影人運用電影的工具創造了什麼,觀眾如何對這些工具所創造的作品進行反應,以及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如何緊密相連。誠然,電影是一門藝術,但同時也是一種商業形式。這兩個領域無法互相割裂,因為它們彼此互為映射、互為前提。

這三個核心問題也概括了電影的本質特徵。第一個問題,即電影如何表達意義,涵蓋了電影人做什麼和怎麼做。電影製作手法通常包括攝影、美術設計、演員表演、剪輯、聲音設計以及敘事結構,其中每個元素都影響著一部電影的構成。通過支配這些手段,導演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

當然,僅僅考察電影人如何匠心獨運創造意義難免有些狹隘。我們同樣需要了解觀眾如何感受一部電影—沒有觀眾,電影的意義便不復存在。電影作為媒介,依賴於電影人和觀看者之間的契約而生效。這兩者共同創造了電影體驗。

因此,第二個核心問題,即觀眾如何理解電影,涵蓋了觀眾的觀影行為等問題。觀眾如何解讀電影人創造的視聽語言?電影人如何在其作品中對觀眾就某些特定的故事和視聽語言的反饋做出預期?是什麼因素使電影在誕生之際就可以被觀眾理解?電影人又是如何調動觀眾理解和解讀銀幕所呈現的畫面和音效的能力的?

觀眾之所以能夠對一部電影做出響應並試圖理解,是因為他們能夠將自己現實生活中可視化、個人化及社會化的經驗和對於電影的傳統和風格的了解注入觀影體驗中。接下來的章節會著力從這兩方面展開:觀眾如何將真實體驗投射到銀幕之上,以及他們如何把握電影這種特殊媒介的符碼(code)和風格。事實上,這種觀影行為的雙重內涵來源於電影媒介的二元性:既能記錄,又能轉換肉眼可見的現實。兩者從根本上闡釋了電影的職責和手段。因此,本書將對這些方面進行特別觀照。

第三個問題,即電影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施展其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兩面的,它觸及了電影媒介既能作為一種商業運營模式,又能作為藝術表達載體的特性。僅將電影等同於藝術的主張失之合理、失之全面,而且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電影媒介的一些本質特徵——自電影濫觴以來顯著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的不可分割——會被忽略。當前,電影人所面對的電影媒介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進而影響著電影的生產種類。再者,商業電影製作也是全球傳播產業的一個部分,這種全球化的勢態會對電影內容和風格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同時,全球化的趨勢也讓多元化的事實愈發顯著,因為電影人本身就代表了各種不同的國家、文化以及風格。雖然藝術與商業、文化多元性與同質化的問題複雜多變,但是任何關於此媒介的詳盡討論都不應該對這些問題避而不談。

關於插圖

本書選用的插圖均為單格底片放大翻制的照片,從而確保在案例分析中出現的電影截圖和觀眾觀看電影時銀幕上的畫面保持一致。將單格底片放大翻制和其他僅運用電影劇照的教科書相比,前者強化了教學功能。電影劇照通常由攝影師在影片攝制現場拍攝,而且這些劇照只能貼近影片實際採用的鏡頭和構圖。然而只有放大翻制的單格底片才能徹底還原這些鏡頭和構圖,因此我用了很多時間將這些場景以最佳狀態呈現出來。本書所有插圖的來源都將在文字中予以說明。

鳴謝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以下人員,感謝他們為本版修訂和之前其他版本提供的大力幫助。Kevin Davis、Linda Montgomery、Donald Larsson、Richard Terrill、Blake Wood、Paul Helford、Joe Opiela、Karon Bowers、Terry Geeskin、EddSewell、Gerry Scheeler、CarlPlantinga、Richard Dilard、Eric Poe Miller、Grant Corley、Bob Denton、Teresa Darvalics、Marjorie Payne、Myrna Breskin、Marty Tenney和Molly Taylor。同時,我也要感謝利裡克影院(Lyric Theater)的執行總監Susan Mattingly允許我拍攝這一歷史古跡的照片。Philip Cho則設計了第8章中的視效繪圖和表格。

我衷心向以下參與最新修訂版審閱的人員表示感謝:

Nancy Anderson,因佛山社區學院(Inver Hills Community College)

Daniel Linton,孟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

Robert Matorin,米德爾塞克斯社區學院(Middlesex Community College)

Helen Robbins,裡昂大學(Lyons University)

目次

前 言 

第1章 電影結構

第2章 攝 影

第3章 美術設計

第4章 表 演

第5章 剪 輯

第6章 聲音設計的原則

第7章 電影敘事的本質

第8章 視覺特效

第9章 銀幕真實的模式

第10章 商業和藝術的十字路口

第11章 電影理論與批評

重要詞匯

出版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2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