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滿額折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識味: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餐桌上最常見的29種食材與醬料,
每一樣都有張上千年的出產履歷!
從產地、栽培演變、養生益處、名菜,以及名人美食軼事
第一本深入解讀日常餐桌菜的食材履歷表大全

@我們常吃的大白菜是「天下第一菜」,地位與鮑魚齊名
@蘿蔔防癌抗癌,助消化,對皮膚極好,多吃根本不用保養品。
@常見的皮蛋豆腐大有學問,平時可能都吃錯了。
@同樣一樣菠菜,清代宮廷菜、梁實秋,與毛澤東吃法大不同。
@辣子雞丁,兩岸名廚烹調法截然不同,風味迥異。
@醬油釀造五原則,米酒去腥除羶的原理大公開

于美人‧莊祖宜‧葉怡蘭‧蔡瀾 盛讚推薦

飲食名家朱振藩,將食材分成六大類一一介紹:
蔬菜、肉類、堅果、醬料、乾貨與大豆。
並從中選出最基本的食材共29種,
幾乎可說是我們日常餐桌最基礎的組成,
每一樣食材細看其履歷,都大有來頭!
原來這些我們平時常見的食材中,
有這麼多我們沒聽過的栽培、緣起、演變、故事、淵源,和作法。

這二十九種常見食材分布甚廣,華人所在之處都看得到。
但也因為分布範圍廣,食材滋味因氣候與保存而大有不同,
烹飪法也因此改變,一樣食材,往往南北名菜大不同,
台灣常見的涼拌沙拉筍,在上海則成了麻辣筍,到了四川變成乾煸冬筍。
本書中,朱振藩將這29種食材因地理環境與氣候衍生的食材滋味變化與菜色,
分門別類有系統介紹。

【竹筍生產履歷】
◎出生地:分布甚廣,南北都有產。
◎年齡:兩千年前詩經就出現了!
◎個性:性涼味甘。
◎專長:助消化去脂,幫助減重。
◎使用方式:頂部用來炒食,根部煮、煨,或作湯。
◎得獎事蹟:上海「竹筍醃鮮」,浙江「油燜春筍」(作法詳見內文)

【菠菜生產履歷】
◎出生地:外國人,原產地在中亞,有說是伊朗,有說是尼泊爾,還有一說是高加索。
◎年齡:唐朝時移居中國
◎個性:其性平和,甘、辛、溫。
◎專長:增強記憶、防便祕、治夜盲、防止皮膚鬆弛、預防貧血症等均有良好效果外,還可以防治感冒。
◎使用方式:適合炒、汆、拌等家常吃法,也可做成筵席菜如北京的翡翠羹等。
◎得獎事蹟:清朝宮廷名菜「拌菠菜」,梁實秋「燴酸菠菜」。(作法詳見內文)

「朱老爹的美食書寫之吸引人處,始終在於引經據典、廣通古今的汪洋博聞。這回他以食材為綱,細數其中之史源掌故烹飪事,令人因之長了見識勾了饞涎外,又多添幾分手癢,直想立即下廚照章演練去!」
----葉怡蘭‧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下面從演變、養生、名菜、軼事,分別介紹我們常見的食材:

豬肉是八珍之一:
中國吃豬的歷史悠久,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豬列為六畜或六牲之一,用其製作的菜餚,已有膮(豬肉羹)、豕胾(大塊煮豬肉)、豕炙(炮豬肉)、蒸豚(蒸小豬)及濡豚(整煮小豬)等,而著名的「炮豚」,則為「周代八珍之一」。

皮蛋豆腐大有來頭:
皮蛋要選為成熟的響蛋。油不用麻油而是生豆油。因為豆油與豆腐,相剋相生,才能去掉豆腥氣。

海帶也能泡茶:
將淡乾海帶用水浸個一天後,剪成絲狀,再用鐵鍋焙乾,即成「海帶茶」,它與茶葉形似神肖,色味俱佳,功可健身益體。如常飲用,尚能預防高血壓、心臟病和單純性的甲狀腺腫等症,故有「長壽茶」之美稱。

蝦米適合提味:
蝦米可用於拌、漬類或炒、爆類菜式,常見者有蝦米炒雞蛋、蝦米拌黃瓜等。亦宜用於湯水較寬(即帶汁多)的燒、燴菜式或長時間加熱的燉、熬菜式,能將其呈鮮物質稀釋於湯中,藉以提升風味。尤其適用於自身無顯味的食材,如蹄筋、海參、魚翅、白菜、芥菜、冬瓜、豆芽、菜花、豆腐之類,只需添入少許,頓覺鮮美誘人。

豆豉是營養聖品:
幫助消化,清除疲勞,減輕病痛,延緩老化,增強腦力,提高肝臟解毒功能,降高血壓,預防癌症,除卻疾病及解酒精毒等。在選購豆豉時,不分質量規格,概以顆粒飽滿,本身乾燥,色澤烏亮、香氣濃郁、甜中帶鮮,鹹淡適口,中心無白點、無霉腐氣等異味與泥沙者為上品。

本書特色

@最完整收錄食材產地、特性、養生特質、各式烹調法。
@第一本完整解讀日常餐桌菜與大廚小館食材的飲食書。
@破除對食材的錯誤迷思。

作者簡介

朱振藩

平生雅好文史,尤醉心於美酒佳餚,以「愛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稱。並陸續在各報章雜誌廣開有關飲食、面相及風水等專欄。

先後有「現代食神」、「台灣首席美味鑑賞大師」等封號。目前出版之著作超過三十部,其較著者為《台灣美食通》、《美食家菜單》、《看風水》、《口無遮攔—台灣美食導覽》、《食林遊俠傳》、《笑傲食林》、《識相》、《食林外史》、《六畜興旺》、《食味萬千》、《食在凡間》、《食隨知味》、《食家列傳》、《味外之味》,及《點食成經》等多種。

目次

(一)蔬菜類:菠菜、大白菜、高麗菜、空心菜、莧菜、蘿蔔、冬瓜、竹筍
(二)肉類:豬肉、牛肉、羊肉、雞肉
(三)堅果:蓮子、核桃仁、腰果、花生、栗子
(四)醬料:美醬、豆鼔、胡椒、辣椒、醬油、米酒、醋
(五)乾貨:蝦米、海帶、紫菜
(六)大豆類:豆腐、豆腐乳

書摘/試閱

蔬菜篇
刊頭

菠菜
柔嫩多汁,色綠味美,適合炒、汆、拌等烹調方法,炒菠菜是較常見的家常菜。可做主料單獨烹製,亦可充作某些動物類扒燒菜肴(如紅燒蹄膀、扒鴨)的配色墊底料;用於汆法,主要是製作湯菜,常見的有菠菜蛋花湯、菠菜肉丸湯;用於拌法的花樣較多,非常爽口。

菠菜 生產履歷
出生地:
外國人,原產地在中亞,有說是伊朗,有說是尼泊爾,還有一說是高加索。
年齡:唐朝時移居中國。
個性:其性平和,甘、辛、溫。
專長:增強記憶、防便祕、治夜盲、防止皮膚鬆弛、預防貧血症等均有良好效果外,還可以防治感冒。
使用方式:適合炒、汆、拌等家常吃法,也可做成筵席菜如北京的翡翠羹等。
得獎事蹟:清朝宮廷名菜「拌菠菜」,梁實秋「燴酸菠菜」。

@臺灣盛產季節:十一月到三月,平地的主要蔬菜產區均普遍栽培。
@臺灣產區:彰化縣、雲林縣及臺北縣為大宗。

唐朝才從中亞輸入中國 

「大力水手」卜派的隨身法寶是一罐菠菜罐頭,有了它,就一切搞定。這菠菜的原產地在中亞,有說是伊朗,有說是尼泊爾,還有一說是高加索。據《唐會要》的記載:「太宗之時,尼波羅國(今尼泊爾)獻菠薐菜,根葉類似紅蘭,果實很像蒺藜,燒熟之後,食味更好。」又,唐人劉禹錫《佳話錄》云:「菠薐菜這品種,出自西南之國,有和尚帶其種籽來到長安,並說此為頗稜國的種籽,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菠薐菜。」可見菠菜自唐代始輸入中國,而且臺語現在叫的菠薐菜還不是其原音哩! 

 菠菜古稱菠薐、波斯草、赤根菜、鼠根菜、鸚鵡菜及皇姑菜,乃葉莖類蔬菜烹飪食材,屬藜科菠菜屬,是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以葉片及嫩莖供人食用。由於菠菜性喜冷涼氣候,臺灣冬季是主要產期,每年的十一月到三月,平地的主要蔬菜產區均普遍栽培,以彰化縣、雲林縣及臺北縣為大宗。入夏之後,僅高山地區才有種植,量少價昂,供不應求。

汪曾祺「拌菠菜」的作法

柔嫩多汁,色綠味美的菠菜,適合炒、汆、拌等烹調方法,炒菠菜是較常見的家常菜,一般先以少量油爆香薑末或蒜粒,再放入菠菜炒熟。可做主料單獨烹製,亦可充作某些動物類扒燒菜肴(如紅燒蹄膀、扒鴨)的配色墊底料;用於汆法,主要是製作湯菜,常見的有菠菜蛋花湯、菠菜肉丸湯;用於拌法的花樣較多,非常爽口,涼拌吃法常見菠菜微煮,立即取出細切,待涼澆上三和油(即麻油、醬油、醋的調汁),再加稀釋過的芝麻醬及芥末。

亦有則將菠菜以滾水汆燙至熟,切成段或碎末,配上火腿、開洋等末,澆芝麻油、醬油、糖、醋等調味料,則是夏日冷食佐酒的妙品。而其最繁複的做法,出自文學名家亦是著名食家的汪曾祺,自云:「我做的拌菠菜稍微細緻。菠菜洗淨,去根,在開水鍋中焯至八成熟(不可蓋鍋煮爛,撈去,過涼水,加一點鹽,剁成菜泥,擠去菜汁,以手在盤中搏成寶塔狀。先碎切香乾(豆腐乾),如米粒大,泡好蝦米,切薑末、青(生)蒜末。香乾末、蝦米、薑末、青蒜末、小磨香油及少許味精,在小碗中調好。菠菜上桌,將調料輕輕自塔頂淋下。吃時將寶塔推倒,諸料拌勻。」

菠菜又可製成筵席菜,如北京的翡翠羹、寧夏的翡翠蹄筋和潮州的護國菜等,還可將菜葉軟炸,食味甚佳。 菠菜的另類吃法,有做包子、餃子、元宵等食品的餡心,也有把其莖葉擠成的汁調和麵團,製成綠色麵條(如翡翠麵)及餃皮(如正宗川菜四川菠餃銀肺等),很有特色。 此外,吃正統的北京涮羊肉,其所涮的食材中,亦僅有細薄如紙的羊肉片、粉絲及菠菜而已。

溥儀弟媳「拌菠菜」的作法 

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媳愛新覺羅‧浩曾著《食在宮廷》一書,裡面收有〈拌菠菜〉一味,寫得很詳盡,茲抄錄於後,謹供讀者參考。 此菜本是民間菜,在北方多於夏季食用。榮壽內親王的兒媳曾若夫人時常將此藝獻給宣統帝,後來此菜製法還傳入滿洲宮廷(即偽滿洲國的宮廷)御膳房。這裡介紹的這種製法,就是我直接從曾若夫人那裡學來的。

˙菠菜四五○克,蔥、鮮薑各十克,芝麻醬二十五克,花椒十粒,香油二十五克,海米(即開洋、蝦米)一○○克,醋十五克,白糖十克,辣椒一個。 ˙將菠菜洗淨,切去根。 ˙大鍋內倒入水(半鍋),上火燒開後放入菠菜。注意不要蓋鍋蓋,一放鍋蓋,焯過(燙過)的菠菜便會變黃,那就不美觀了,要保持菠菜的綠色。 ˙把海米用開水泡十分鐘,然後將水瀝除。炒鍋內倒入香油,放入海米,炒香後出鍋,用刀把海米剁成末,盛在大盤裡。 ˙將辣椒、蔥和鮮薑分別切成細末。 ˙將焯過的菠菜用刀剁成泥,放在淨布上包起來,用手擰淨水,然後放在盛海米的大盤裡(盤內一邊是菠菜,一邊是海米末)。 ˙小碗內放入醬油、醋、芝麻醬、辣椒末、白糖、香油、蔥花和薑末,用筷子調勻,跟菠菜海米盤一同上桌,即可供膳。

吃的時候,將小碗內的調味汁倒在菠菜上,拌勻。 
此菜雖沒有什麼特殊的材料,味道卻非常好。製作時要注意,一定要將菠菜焯透,並保持菠菜碧綠的顏色,以使裝盤後的菜泥美觀悅目。此菜宜冷食。

另散文大家梁實秋嗜食燴酸菠菜,其製法為:「菠菜下鍋煮,半熟,投入一些豬肉絲,肉絲一變色就注入芡粉汁使之稠和,再加適量的醋,最後撒上胡椒粉」即成。雖然「菠菜的顏色略變,不能保持原有的綠色」,可是它「酸溜溜,辣兮兮」,就味道來說,「不失為一碗別具風味的湯菜」。

以上介紹的均是家常菜。應是我們於平常常吃的炒菠菜、燙菠菜之外的另一選擇。 臺灣目前的吃法,除了上述的菠菜蛋花湯、菠菜貢丸湯、菠菜魚丸湯、炒菠菜,以及涼拌吃法外,尚有菠菜豆腐湯、菠菜蒜片湯、菠菜?仔魚湯、菠菜鹹蛋湯、菠菜皮蛋湯等多種。

增強記憶、防治感冒 

被阿拉伯人列為「蔬中之王」的菠菜,營養至為豐富,主要含維生素A、B、C、D、E,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鐵、鈣、磷、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葉綠素、尼克酸、草酸、抗壞血酸等成分。炒熟後吃,其性平和,有通小便,清積熱,促進胃腸和胰腺分泌,幫助消化及吸收的作用。如與粳米煮粥,既能起補血活血之功,亦能收增補胃氣之效。

北平有句俗話說:「吃菠菜太多會把腦門兒吃綠!吃豆腐太多會把兩腿吃軟!」這當然是笑話。不過,菠菜的草酸成分高居各種果菜之冠,是其美中不足之處。以食用的口感來說,草酸帶有澀味,口感不佳,烹調前須用滾水略燙,去除澀味;如從人體衛生角度來看,過多的草酸會影響鎂元素的吸收,且有離析體內鈣質的顧慮,這對腎功能欠佳的人而言,尤應特別注意;患有腎結石者,更應酌量食用,以策萬全。

清代名醫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認為菠菜「甘、辛、溫,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大便澀滯及患痔人宜食之」,而且「根部尤美」,可解酒毒。因此,您在吃菠菜時,可用毛澤東的法子,即整大株洗淨煮熟後,倒拈住根部,由菜葉食起,然後整株吃掉。這樣一來,不但菠菜鉅細靡遺,並且養分流失不多,可充分發揮其療效。

另據近人研究,菠菜的好處可真不少,除對增強記憶、防便祕、治夜盲、防止皮膚鬆弛、預防貧血症等均有良好效果外,尚具防治感冒的特效。因此,您只要愛吃、常吃、猛吃,就可以向風邪斯巴、感冒寧或斯斯等說拜拜了。

牛肉
而今正當令的牛肉吃法,首推本土的「臺塑牛小排」。據云其正牌的原創人為出身臺塑招待所總管的楊國初,楊氏於任該職期間,親手炮製此味,大受經營之神王永慶的賞識,命名為「臺塑牛小排」。楊氏並在退休後,創辦「聯一西餐廳」,專售此一美味,因其製法簡易,加上取材不難,不少西餐廳紛紛跟進,形成特殊「臺菜」,笑傲當今食壇。

牛肉生產履歷
出生地:
中國是馴養牛為家畜的古國之一。
年齡:不詳
個性:味甘性平。
專長: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還可以治虛損羸疲、消渴、脾弱不運、水腫、腰膝痠軟等症。
使用方式:多採切塊燉、煮、燜、煨、醬、滷等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式。
得獎事蹟:唐大臣韋巨源的「水煉犢」。 

@臺灣繁殖季節:繁殖季節不集中。
@臺灣品種:供食用的牛以現宰土黃牛及進口急凍牛肉為主。

古人也愛吃牛肉沙西米 

古今中外,談到刀工,最神乎其技的,恐莫過於《莊子》書中所寫的「庖丁解牛」了。庖丁之所以能臻此「遊刃有餘」的境界,主要是他在十九年的歲月裡肢解了數千頭牛;而經他處理過的牛體,不消說,當然全祭人的五臟廟了。只是令我們好奇的是,當時(即周朝)的人是如何來享受它的美味呢。 根據古文獻上的記載,周天子吃牛的方法為搗珍、漬、熬及糝;上大夫和下大夫經常食用的則是牛炙、牛胾與牛膾;另上從天子下至庶民則都吃牛臃(牛肉羹)及牛脩(牛肉乾)。

此外,烹調的方式也很考究,牛肉如和蔬菜一起煮食,它的配料絕對是嫩豆苗和蒲芛;若採用煎的燒法,必定用豬油煎。 搗珍的燒法非常費工,選牛的脊側肉烹製,肉須反覆捶打,以便去掉筋腱,下鍋煮熟後取出,再除去肉上的薄膜,然後把肉揉搓至軟即成。吃時,用醬、醋調味食用。漬的方法也很複雜,取現殺牛肉,先沿著紋理、薄切為片,浸酒中一日;第二天清晨取食,用醬、醋或梅子醬沾食。

至於牛炙為串烤牛肉;牛胾(即切成大塊的牛肉)直接整大塊肉燒熟,再切塊而食;牛膾則為切片生牛肉(沙西米),沾醬食用。比起前兩者來,後三樣畢竟容易得多,難登大雅之堂,難怪它們只供大夫級的貴族享用。

將牛肉掛起來,可提高嫩度百分之三十

中國是馴養牛為家畜的古國之一,以黃牛、水牛及犛牛為主,依其用途可分為肉用、乳用、役用及兼用四種。而今在臺灣,供食用的牛以現宰土黃牛及進口急凍牛肉為主,水牛已甚少見。黃牛體格結實,肌肉纖維較細,組織甚為緊密,色深紅近紫紅,肌間脂肪分布均勻,肉細嫩而芳香,經醬滷冷卻後,收縮成較硬實的肉塊,可頂刀切成如紙樣的薄片。近年在臺南、金門等地開始飼養肉牛,肉質大幅提升,已成饕客眼中的珍品。 由於牛肉含水量比豬、羊肉多,且其肌纖維長而粗糙,加上肌間膜等結締組織亦多,故初步加熱後,蛋白質凝固時收縮性增強,持水性相對降低,以致失水量激增,反而使肉質老韌。為避免此一缺點,在烹調時,多採切塊燉、煮、燜、煨、醬、滷等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式。

僅牛的背、腰部及部分臀部肌肉纖維斜而短,筋膜等結締組織少,如挨刀切成絲、片等形狀,以旺火速成的炒、爆等法成菜,可獲致柔嫩的效果。即使如此,掌握火候仍具關鍵地位,稍一過火,必老韌難嚼。 為改善牛肉的肉質,傳統的方法為懸掛法。此法為:把大件牛肉吊掛起來,利用其自重及地心引力拉伸肌肉,致肌纖維僵直不收縮,並促其易於斷碎。運用此法得宜,可使牛肉的嫩度提高至百分之三十,故業界的行話「牛肉要掛」,其緣故即在此。 此外,古人累積經驗,發現凡是在炒牛肉絲抓漿時,先加一至兩湯匙生植物油,靜置半小時後再炒,可使油分子配合水分子在肌纖維中產生遇熱膨脹便爆開的效果,以致肉質金黃油潤、細嫩鬆軟。

現代人的處理方式為先往其肌肉裡注射木瓜蛋白?之法,利用加熱時?活化的作用,破壞肉中的膠原纖維,藉以提高其嫩度;另燉煮時,有人會先添加木瓜蛋白?或加鳳仙花籽、山楂、冰糖、茶葉等物,或於前一天塗上芥末等法,皆可獲致牛肉滑嫩的效果。祕方容或有不同,效果應無二致。

牛小排的不同作法

牛隻除毛、齒、角、蹄甲外,通體在分解後,可分別供作烹飪原料。於烹調之時,多充作主料,極少當配料。一般是分成主食、菜肴與小吃三類。如製成菜肴時,可做成冷盤、熱炒、大菜、湯羹及火鍋等不同的美饌。 在中國烹煮牛肉的古菜中,最有名的是「水煉犢」。此菜是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七○八年)時,大臣韋巨源晉升為右僕射,循例向皇帝獻食「燒尾宴」中的一味,號稱「炙盡火力」。如按字面上的解釋:「煉」即高溫蒸製,「犢」乃小牛肉。

這款清蒸小牛肉,今日已不見奇,當時卻是罕見美味。其法為:先將小牛肉治淨,切成若干大塊,置盛器中,加蔥、薑、酒、桂皮、茴香、鹽或豆豉等調料,加蓋封嚴,上籠用旺火蒸至肉質酥爛,湯汁醇濃,即可食用,以肉酥湯鮮、深有回味著稱。此外,煨得久乃透,滋味更是棒。像為《隨園食單》作註的清人夏曾傳便言其在今上海市川沙縣時,曾嚐到「煨一晝夜而成」的牛肉,「肥美異常」,印象深刻。 而今正當令的牛肉吃法,首推本土的「臺塑牛小排」。據云其正牌的原創人為出身臺塑招待所總管的楊國初,楊氏於任該職期間,親手炮製此味,大受經營之神王永慶的賞識,命名為「臺塑牛小排」。楊氏並在退休後,創辦「聯一西餐廳」,專售此一美味,因其製法簡易,加上取材不難,不少西餐廳紛紛跟進,形成特殊「臺菜」,笑傲當今食壇。

牛小排的肉質並非上乘,不但多筋多油,而且口感硬韌,談不上是美味。但臺塑牛小排妙在能化腐朽為神奇,在燒烤前,先用醬油、大蒜浸泡一夜,俾牛肉能充分入味,在長時間的燒烤下,外焦裡嫩,蒜香撲鼻,是其賣點。善食者必先食巨骨上那一圈脆筋,然後切肉塊配生大蒜而食,此際來杯烈酒,更是絕妙搭配。

然而,臺塑牛小排以壓味取勝,終非正道。經比較之後,我覺得最善治牛小排的西餐廳首推「歐美廚房」。他家的牛小排是用小茴香吊香去腥,在烤透之後,上淋用番茄以慢火久炒而成的醬汁,肉鬆而嫩,筋脆而Q,汁鮮而香,這才是極品,非凡品可及。

臺灣為各地牛肉麵作法集大成

中醫認為牛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功效,可以治虛損羸疲、消渴、脾弱不運、水腫、腰膝痠軟等症。《醫林纂要》對此說得最為透徹,它指出:「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 在此要聲明的是,食用牛肉時,以新鮮、適量為要,即令是冷凍,亦不宜過久。取食之際,解凍須緩,烹製之後,儘早吃完。原因是牛肉久置,易生丙醛,可致癌症。故牛肉一變質,萬萬不可食用。

臺灣得天獨厚,二十世紀四○年代時,大批軍民隨著政府遷臺,帶來中國各地的家鄉味和吃法。於是西北清真式的清燉牛肉麵,和西南川味的牛肉煮法,再與麵結合,成為兩款盛行至今的牛肉麵。既可飽餐一頓,又能大快朵頤。由於競爭激烈,無不兢出奇招。於是牛肉麵可乾可湯,肉可另加牛筋,成為半筋半肉麵。而所下的麵條,亦不遑多讓,可細(絲),可寬,可家常,亦可刀削,甚至做成麵疙瘩。而川味變化甚多,從早年的紅油,變成了純紅燒或加番茄紅燒的湯頭,五花八門,讓人目為之眩,現已成為臺灣招牌的美食之一,享譽國際,四遠皆知。

落花生
花生味可鹹可甜,其菜品有鹽水花生、怪味花生、奶油花生露、掛霜花生仁、花生拌芫荽、油炸花生仁、花生排骨湯、花生燉豬腳等,並為四川「宮保」菜式的必配原料。

落花生生產履歷
出生地:
原產於南美洲玻利維亞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安地斯山山麓的拉波拉塔河流域,另一說是出自巴西。
年齡:清康熙初年。
個性:性平味甘。
專長:能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可消除疲勞、減少壓力、防止老化、改善貧血。
使用方式:常供熟食,亦可生食。茶點、小菜或乾炒作小食,或水煮、油炸、醬、滷、涼拌成小菜。如施之於菜肴,多用作配料;而在剁碎後,則充當餡料。
得獎事蹟:廈門南普陀寺素菜館「長生果湯」。 

@臺灣盛產季節:分春作種(一至三月)及秋作種(六至九月),約於栽種後三到四個月之間採收。
@臺灣產區:雲林縣、花蓮縣、苗栗縣、澎湖縣等地。

花生魅力無窮

花生的魅力何在?依美食作家林苛步的現身說法為:「花生消閒,老少咸宜。回憶兒時,捎三個銅板,買一包椒鹽花生,你一粒,我一粒,可分享一大群。及至年長,約三五知己,一杯清茶,一堆長生果,邊剝邊吃,談天說地,樂在其中。那年去桂林,在豪華的桂花舞廳,就碰到幾位姑娘秉燭細談,偶爾飄來嚼花生米的幽香,原來她們每逢週末在此聚會,姑娘告訴我:『聽音樂,剝花生,談抱負,其樂無窮。』」 又據他個人的體驗,則是「花生品種很多,我嚐過的,當推節細、粒多的為上品,如四川的天府花生,比起山東的大粒花生,應屬於佼佼者了。後來,我去浙江新昌,吃到叫『小津生』的花生,入嘴細嚼,香噴噴,甜津津,鮮滋滋,較前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震旦大學的創辦人馬相伯,其養生之道在「平心靜氣」四字而已。平日所食,花生為必備之物,數十年一日不離。由於花生俗稱「長生果」,因而大家都尊稱他為「長生老人」。

澎湖與白沙灣的花生最有名

學名落花生的花生,有番豆、土豆、香苧、番果、落地生、土露子、長生果、萬壽果、及第果等別名。它之所以得名,乃地上開花,地下結果之故。主要特色為根部有許多根瘤。一般而言,莖高三十到七十公分,或匍匐或直立,被棕黃色長毛;托葉大,基部與葉柄基部連生,成披針形,脈紋明顯。花黃色,單生或簇生於葉腋;子房內有一至數個胚珠,胚珠受精後,子房柄伸長至地下,發育為莢果。莢果長橢圓形,種子間常隘縮,果皮厚,革質,具突起網脈,長一到四公分,內含種子一至四顆。種子(花生仁)呈長圓形、長卵形或短圓形等,種皮有淡紅、紅等色。

其花期為六至七月份,果期為九到十月份。中國各地均有栽種,秋末冬初果實收成,並於此時上市運用。 花生原產於南美洲玻利維亞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安地斯山山麓的拉波拉塔河流域,另一說是出自巴西。其傳入中國的時間,依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一書的記載:「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粵賈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約當宋、元期間。但此一說法恐有問題,如果宋、元期間即有,何以明代的《本草綱目》未收入其內,直到清人汪訒庵所著的《本草備要》及趙學敏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才將它收入?因此,趙學敏考證說它在清康熙初年,僧應元住扶桑,覓種寄回,始有此品之說法,較為可信。

而今,中國以黃河下游各地栽培之花生最多,主要類型有普通型、多粒型、珍珠豆型和蜂腰型等四類。臺灣則在十六世紀時,自福建、廣東引入栽種。主要產地在雲林縣、花蓮縣、苗栗縣、澎湖縣等地,分春作種(一至三月)及秋作種(六至九月),約於栽種後三到四個月之間採收。澎湖所產的,以大聞名;而白沙灣所產的,則以小著稱。後者尤鬆脆可口,據父老相傳,其好吃的祕訣為:「大灶大鍋,十斤帶殼土豆,放四斤白海沙一同炒」,而且「炒要慢火,土豆的香味自然溢出,差不多炒四十分鐘」。

「花生湯」的作法

花生的食法甚多,常供熟食,亦可生食。帶殼者多用細沙拌烤,鬆脆甘香,可充小食茶點;也可用鹽水煮透當作小菜。去殼果仁多乾炒作小食,或水煮、油炸、醬、滷、涼拌成小菜。如施之於菜肴,多用作配料;而在剁碎後,則充當餡料。味則可鹹可甜。其菜品有鹽水花生、怪味花生、奶油花生露、掛霜花生仁、花生拌芫荽、油炸花生仁、花生排骨湯、花生燉豬腳等,並為四川「宮保」菜式的必配原料。

此外,還可以做成花生醬、花生粥、魚皮花生、奶油花生仁等食品,還可製成花生糖、花生酥、花生粘等糖果。 現最有名的花生料理,為出自福建廈門的花生湯。福建所產的花生,一向為人津津樂道。閩南尤其是興化(今莆田)出產的,名「黃落花生」,號稱「奇物」,其粒雖小,但含油量較多,且香味甚濃。廈門人取此所煮的花生湯,一直是市肆珍品,長久以來,廣受人們歡迎,成為特方地產。

約在七十年前,廈門市中山路有一家「黃則和花生湯店」,店主黃則和操持此業達半世紀之久,以選料精細(顆顆肥美,大小均勻)、製作工藝嚴謹、重視質量信譽而播譽遠近。另廈門南普陀寺內的素菜館,則稱此湯為「長生果湯」,保證品質,頗受好評。 在製作此湯時,將花生仁置盆內,沖入沸水浸泡、脫皮,揀去次貨及雜質。傾入鍋中加清水,旺火煮沸至花生仁分成兩瓣、湯呈乳白色時(約兩個半小時)起鍋,然後沖進煮滾的白糖水,攪勻煮沸即成。

此小吃湯色乳白醇厚,花生瓣瓣浮在湯面,香甜軟潤,入口即化,富有地方特色,向為素食名點。其滋補之功與核桃酪相仿,臺灣各地有售,亦有罐頭成品,既價廉物美,且滋肺補脾。不過,在製作時,宜用幼嫩花生,由於含脂較少,不致生痰膩膈,以體質乾燥、津液不足的人食之最宜,而肥胖多痰者則忌食。

此外,婦人乳液不足者,用花生湯兌一小杯米酒,頗有催乳之效。其催乳作用,應不下於民間用花生燉豬腳的偏方。

怎麼挑花生

花生營養豐富,「辛能潤肺,香能舒脾,果中佳品」(見《本草綱目拾遺》)難怪民諺稱:「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其含脂肪比例偏高,可達百分之四十至四七,在豆類之中高居第一。幸好其成分內,不飽和脂肪酸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能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維生素E及鈣含量均高,可消除疲勞、減少壓力、防止老化、改善貧血,兒童及孕婦食之,收效甚宏。

然而,它的熱量實在太高,穩居豆類榜首,切忌過量食用,以免造成肥胖。另體寒濕滯及腸滑泄者,亦不宜多用。 中醫認為,花生性平味甘,有潤肺和胃之功,可治療燥咳、反胃、腳氣、乳婦奶少等症。它雖有滌痰之效,但只可取其淨肉沖湯服用,威力不遜瓜薑、貝母。炒的花生因所含之蛋白質、脂肪凝固,膠結難化,且火味未除,反而會生痰。 不過,取花生充作藥用或食療之用途時,需要留意的是,它畢竟所含油質太多,對於消化力弱的人而言,恐有不良反應。為免帶來困擾,先製成花生糊,即無「脹中」之弊。

其法乃取花生仁炒香,但不可炒焦,加三分之一清水浸透,磨成幼滑漿汁再煮食。因已成糊狀,故此種製法稱之為「炒花生糊」(吃甜吃鹹均無妨)。 倘兩腳有浮腫時,應將花生衣一起磨漿服用。由於花生衣富含維生素B,對治療浮腫及腳氣等症,相當有效。 而在選購花生時,以顆粒飽滿、乾燥、果仁色白、氣香油足且無霉變者為佳。又花生保管不善,極易受霉菌污染,從而產生致癌性極強的黃麴毒素。經研究證明,每日食用污染比例為一毫克/公升的霉變花生一百公克,將在二十年內罹患肝癌。所以,凡已發霉變質的花生,絕計不可食用,以策安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