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滿額折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詩必然是意識的真實,現象學提供了我們發現詩之美好的一個真實管道,當現象學轉向對文學進行發現時,必然成為一種對意識與真實的批判,對作者意識的再發現,使表述從繁蕪中純粹出來,讓文學作品純粹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表述方式,一種形式。

我們可以運用現象學方法剖析、梳理葉覓覓、隱地、向陽、蕭蕭、林婉瑜、白靈、黃河浪、張默等當代詩人的詩作,期望能夠在現象學的規範下,使那些隱藏在文學作品中的意識描述性地、純粹性地現形,進而發現意識的真實。

本書特色 

本書利用哲學中的現象學作為進路,剖析梳理隱地、向陽、蕭蕭等知名台灣當代詩人的詩作

現象學方法轉向對詩語言進行發現的初探之作

作者簡介

劉益州

筆名楊寒,創世紀詩社同仁,現任台中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青年優秀詩人、安高詩集整理獎、中縣文學獎、創世紀五十週年詩創作獎等,出版詩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與詩對望》、《巫師的樂章》、《楊寒短詩選》(中英對照)以及小說集《大刀歌》、《巫師的樂章》。

若依美國學者M.H. Abrams 在其名著《鏡與燈:浪漫理論與文學批評傳統》(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中所勾勒的文學批評四要素:作品、作者、讀者與世界,則文學思辯的領域,不外乎作品之所以構成的美學成分,諸如體式、修辭、音響等表現層面的問題,此其一;再者,由作品的文字爬梳中,試圖領略作者的「意圖」(intention);或是,仔細檢閱作家的生平與經歷,以期增進對其作品意指的理解。第三,由讀者觀點出發,強調個人閱讀的反應,留意作品文字擴展、動人的能量。最後,望向一切存有,勾抉作品中寄寓的世界觀,視其如何迎向宇宙人生紛至遝來的衝擊與挑戰,提出什麼樣的回應或啟示。

無論是文學的創作或研究,浮淺地來看,都不能脫離上述四個層面。或者說,這四個層面,究其實只是一體。擅於描繪人生百態的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家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曾說:「作家必須熟悉一切現象,一切感情。他的心中應有一面難以言喻、足以聚焦任何事物的鏡子,將變幻無常的宇宙,從這面鏡子上反映出來。」帶著如此接近博物學的理念,巴氏大手筆展開他道盡人世滄桑的寫作計畫,《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九十一部的動人鉅著,於焉問世。我認真檢閱巴氏的作品,當然未能一一遍讀,但文學中可以發現的問題,如前述者,大抵都可找到足以給人豐盛啟示的線索。

而據說,《人間喜劇》在巴氏最初的寫作計畫中,是被命名為「社會研究」。顧名思義,巴爾札克無疑欲藉寫作反映他所知世界的點點滴滴,秉持研究的嚴謹態度,帶著些許批判,傳達某種理想。如此看來,容我重申,又足證純文學的寫作與學術性研究在某個層面上是相通的,他們都屬創造性活動,也都立足於作品的核心,輻射、連結至作者、讀者,以及宇宙世界的領域。

益州是一位早慧的詩人,偶爾也寫些小說,文字能量極為豐沛。近日他寄來近幾年潛心思考所得的數篇文學研究論述,跨度涵括古典與現當代詩歌、小說,當然,還有他最用心領會的詩。我細細瀏覽,發現他研究的進路多元並呈,敘事學、符號學、現象學、空間理論及各式文化研究概念等,看得出來用功至勤。早些年他跟我討論一些古典文學的問題,在我不甚成熟的指導下完成《詩經「山」意象研究》,並獲碩士學位。當時我清楚記得,古代文獻的
艱澀,頗令益州感到挫折與茫然,對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覺滿意。雖說如此,我卻從他努力想從《詩經》文句中勾銜出某種美學條律的嘗試中,看到他對學術研究的潛能,因此鼓勵他繼續深造。

多年過去,益州在學術上的表現已經與他的現代詩創作幾乎並駕齊驅了,寫作與研究再一次由他介筆融合,值得留意。他希望我為其即將出版的論文集寫篇序,我既欣喜於他甫獲博士學位,更為其學術造詣突飛猛進感到高興。忝為人師,最快樂的莫過於看到學生的成就高過自己,益州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是為序。

許又方
謹誌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二○一一年十一月廿八日

目次

序 許又方
自序 意識在表述中的現形 劉益州

意識的表述形式:葉覓覓詩集《越車越遠》中的「自我」表述

自我與他者的呈現:隱地《詩歌舖》中主體際性敘述之研究

他者的綿延:向陽《歲月》中自我與生命時間意識的表述

空間與行動:蕭蕭《毫末天地》中空間意識的呈現

愛與主體的澄明:林婉瑜《索愛練習》中的意識呈現

身體與表述:白靈《愛與死的間隙》中的存有見證

空間與他者:黃河浪《香江潮汐》中「香港」的空間表述

空間的想像與詮釋:論黃河浪《披黑紗的地球》旅遊詩中的時空想像

表述的視角:張默旅遊詩中「物我」視角的開展──以《獨釣空濛》為討論中心

書摘/試閱

主體際性的愛情表達

胡塞爾說:「人的全部生活都是交往的,即使當人的生活是獨自經驗和獨白時,它也具有關於它的經驗的被給予之物和認識的被給予之物的意義,這種意義暗示可能被他人接受,暗示可被他人贊同,最後暗示可能被他人有洞察力地證實。」這句話說明人在生活中是時時刻刻與他人共在,即使是個人獨處或獨白的時候,其獨處或獨白的經驗意識也將可能為他人所經驗到,胡塞爾更以「互為主體」的概念來闡述人際間的生活相處,並不是如物我一般的關
係,而是主體與主體的關係。依胡塞爾的說法,人必然是與他者共在的動物,人時時將情感意識投射在他者身上,正如哈維.弗格森(Harvie Ferguson)所說:「意識在感覺之中,實際上是在每一感覺飛逝的轉瞬間,負載著互為主體實在的標誌。」意識隨時負載著與他人互為主體的意義,與其說是與他者「互為主體」的關懷,不如說是從他者出發,認識異化、疏離的自我生命與意識的投射,是一種從自我向他者出發的情感動力,如林婉瑜〈出發〉這首詩:

每天每天
星群從西邊隱沒
河流朝海洋出發

我也願意
服從時間的流變
一再一再
向你出發

瘂弦指出林婉瑜「通過創作實踐,她發現『篇幅短小』不是小詩唯一的特徵,作為小詩屬性的內在結構才是小詩更重要的特徵。」在這首〈出發〉的小詩中,前後兩段,前段用星群和河流的象徵作為「我」和「你」主體際關係的呈現,同時星群和河流的特定方向性也隱喻時間的流動,故前段作為後段的隱喻,帶出詩中「我」在時間的綿延中趨向「你」的主體際關係。然而,我們在這首詩看到詩中「我」的告白是如星群向西方、河流像海洋,「我也願意……向你出發」,表現出「我」對「你」關係結構間的情感驅力,正如勞承萬所說:「情感的本性就是力求表現出來,但是,它不直接表現為動作,而是表現在肌肉上、外周上或心靈上12。」林婉瑜將情感外化為詩,透過詩中「我」的心靈以及象徵、隱喻,在「我」和「你」的主體際關係上,呈現「我」意識到、並將自我朝「你」出發,趨向情感對象的一種情感動力。

而這種情感動力並如勞承萬所說,不一定會直接表現為動作,有時是一種意識,一種渴望理解、認知對方的意識,如〈我只是想知道〉:

我只是想知道
你的城市是否和我的一樣
有四分之三的風雪
和四分之一的雨水

也許從來沒有
一句屬於我們的發語詞
我捺下一枚紅色指紋
不斷在明天
收到今天的退件

沒有一條通往你住址的道路

這首詩表明了詩中「我」對於「你」的意識投射,而意識的投射也是情感的展現。朱光潛說:「情致就是對某一種思想的熱烈的體會和鍾情。」詩中「我」將思想投射在你,甚至於「你的城市」,「你的城市」是詩中「你」的空間位置,在此詩中「城市」表示自我與他者的位置,是空間作為主體認同的基處,是空間的人化,詩中「我」的意識藉由想知道象徵兩者的城市「空間」是否氣候一樣,來證實兩人的共在同一,正如舍勒所說:

我們始終感覺愛同時是原─行為,通過它,一個在者離開自己(但仍然是這個有限的在者),以便作為意向性之在者(ens intentionale)分有並參與另一在者之在,使二者不會以任何方式成為彼此分離的實在部分。

「愛」的情感行為,在現象學來說,是一種意向行為,而且是在主體際間參與「另一在者之在」,使兩者能在意識情感上達到同一,不會在情感意識上有所分離。然〈我只是想知道〉這首詩表述了一種現實的情境,以不同「城市」的空間象徵作為詩中「我」和「你」因空間位置的隔絕,進一步闡述兩人之間的語言、意識隔絕:「也許從來沒有/一句屬於我們的發語詞」、「不斷在明天/收到今天的退件」,表述語言或文字都無法作為兩者情感上同一的功能,而末段單獨一句:「沒有一條通往你住址的道路」,在形式上更顯出「我」和「你」的孤單感受。而末段此語也以兩人空間差異、隔絕來象徵兩人情感的隔絕。綜觀此詩,林婉瑜用城市空間象徵兩人位置的差異性,對天氣的疑問則顯示出詩中「我」渴望能參與「另一在者之在」的心情,語言、信件的隔絕,象徵愛情的隔絕,也表述愛情中兩人的主體差異,林婉瑜巧妙地將詩中簡單的事物都賦予了主體際間情愛關係與傳達的意涵。

林婉瑜〈出發〉、〈我只是想知道〉這兩首詩都表現出詩中「我」和戀人「你」原是兩個具有空間位置差異的主體,在〈出發〉中,詩中「我」以「出發」的活動象徵在愛情中從「我」出發與他者同一的意識活動,而〈我只是想知道〉更具體地以城市空間象徵兩人位置的差異,表述出愛情中被差異隔絕的意識感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