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處世:濟群法師講人生經營
滿額折

處世:濟群法師講人生經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世間的風光,有時一陣風就吹光了。
有人拼命催著自己成功,結果把自己摧殘了;
有人拼命催著自己享樂,結果把自己摧毀了。
要用無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脫相應。

《處世》是濟群法師對日常生活中人們追求外物的態度的指導。現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確對待財富、物質、名利、情感?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健康幸福的生活準則是什麼?快樂的根源又是什麼?《處世》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和方向。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一九八四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中國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

教學之餘積極致力於佛法弘揚,時常應邀於高等院校及信眾團體演講,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港台及歐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並發表各類著述、論文兩百餘萬字,如《真理與謬論》、《菩提心與道次第》、《人生佛教叢書》等。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重佛法基礎建設,引領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

自序 (節錄)

在許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燒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係;也有人覺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離現實人生很遙遠,不知道對當下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佛法這麼好,了解的人卻這麼少,實在很遺憾!這種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較講究實用,倘若佛法缺少實用的價值,我想我應該不會選擇佛教作為我的信仰,更不會獻身於佛法的弘揚。

佛法的智慧,對中國人來説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説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比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其實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自漢魏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佛教思想也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和中國文化水乳交融,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佛學,就不能很全面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對於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許多人都生活在浮躁、混亂中,內心總有許多困惑、許多煩惱,雖然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活得並不幸福、並不自在,原因在哪裏呢?

這個世界是由兩大因素組成的,一是物質,一是心靈。當物質極大豐富卻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時,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靈上,於是人們開始關心心理問題。這幾年,心理學逐漸受到重視,湧現出一大批心理學的從業者。本人也經常應邀參加心理學界高層論壇的對話,以及一些心理高端培訓的講座,這些活動讓我對心理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和心理學界結下很深的因緣。

其實,佛法就是東方的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國家的哲學;道家是養身、追求長生不老的學問;佛家是心性之學。佛教傳到中國以來,一直承擔着中國人心理輔導師的角色,幫助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見性,脱離生死輪迴。從實現心靈的安寧,到解決生命永恆的困惑。

西方心理學雖然源於古希臘哲學,但主要還是立足於唯物科學的基礎上,在佛教看來,其對於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不究竟(不究竟,指般若智慧還沒達到最高境界,仍有修煉的潛力和空間)的。在東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許多西方心理學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東方的佛教。學習南傳的禪修、漢傳的禪宗,以及藏傳佛教,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學的理論建設和心理治療,這方面的成果也頻繁被翻譯到國內,在許多書店中都能看到。國內也有不少心理學的從業者開始學佛,參加禪修。

在這個充滿浮躁、混亂的時代,佛法的覺醒之光,是這個時代的希望。佛陀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最大貢獻,是他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發現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覺悟的潛質,也就是眾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這無疑給我們人類生命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人類因為無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認識世界,產生對自我的錯誤設定,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由此發展出貪瞋痴煩惱,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統。人類深陷在這樣的生命系統中,長久地輪迴著,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煩惱中掙扎,在痛苦中煎熬。

 

濟群 二○一二年秋寫於南普陀阿蘭若

目次

自序

 

生而為人 ○○一

○○三 人生五大問題——二○○七年十二月講於南京大學歷史系

○二一 人心和人生——二○○四年春在西園寺般若堂為青年學佛班學員所做的開示

○三六 生命的痛苦及解脫

○八七 學佛與做人

 

佛法在世間 一一七

一一九 佛教的環保思想

一四二 佛教的財富觀

 

處世良方 一七五

一七七 提升財富品質享受智慧生活

一八八 隨緣與進取——西園寺參訪善知識濟群法師

一九四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一九九 報恩,不僅僅是報恩——濟群法師論佛教中的父母與子女關係

二○七用佛法智慧解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財富品質》訪談

二一四 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困惑與希望——《中國商人》專訪

二二○ 慈善的精神——《胡潤百富》專訪

書摘/試閱

生而為人

 

人生五大問題

二○○七年十二月講於南京大學歷史系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循環往復,不曾少息。

現實問題,只要努力多半不難解決。但繼續對人生作深層思考,觸及心靈深處,必然會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問題:何為幸福?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活着為什麼?等等。這些也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靈是無法真正安寧的。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停止探討和追尋,但答案往往來自猜測和推斷,來自有限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對生命真相的體證。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談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一、何為幸福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基本溫飽。這是屬於物質層面的需求,相對比較單純。除此之外,我們還想進一步獲得幸福,這是所有人關注並孜孜以求的。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是由物質還是由精神所決定?如果幸福僅僅取決於物質,那就應該可以量化,可以總結出一個幸福的達標指數,比如有多少錢,或有什麼條件,等等。可事實又是如何?多數人在生活清貧時,往往會將希望寄託於物質改善,這也是人們熱衷於賺錢的動力所在。但在當初設定的目標一 一實現後,我們除了獲得一些暫時滿足外,預想中的幸福似乎並沒有如期而至。可見,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質條件就能解決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的定義是:幸福只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這種不穩定的感覺,固然和物質條件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在於自身心態,在於我們對自身需求的定位,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態,或對物質的需求永無止境,那麼幸福將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所以說,幸福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討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對苦、樂的關係具有正確認識。

從佛教觀點來看,人生是苦。許多人對這一定義不理解,並以此推斷,佛教必是消極悲觀的。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人生並非一味的苦,而是苦樂參半、悲喜交集。那麼,佛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歸納呢?

其實,佛教也將人的感受分為五種,分別為苦、樂、憂、喜、捨。其中,苦和樂側重色身的感受,物質層面,憂和喜側重精神的感受。雖然理智吿訴我們,苦樂憂喜都是無法避免的人生常態,但在內心中,誰又不是趨樂而避苦呢?事實上,這也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人類的五千年文明,就是人們不斷擺脱痛苦、獲得快樂的成果。但結果又是如何?我們有了古人難以想像的豐裕生活,但痛苦就此結束了嗎?煩惱就此消失了嗎?

可見,佛教所説的人生是苦,並不是就現象而言,而是透過現象所作的本質判斷—苦是人生本質,而快樂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現實中,沒有哪種快樂是具有本質性的。所謂本質性的快樂,就是這種快樂無論什麼時候享受,也無論享受多長時間,它都是快樂的。我們能找到這樣一種絕對的、不變的快樂嗎?

事實上,任何一種快樂都有某種痛苦與之對應。當我們被飢渴之苦折磨時,吃飯喝水會成為快樂;當我們被思念之苦纏繞時,親人相見會成為快樂;當我們夜不成寐時,安然入睡會成為快樂……如果去掉飢渴、失眠這些前提,吃飯和睡覺會成為快樂嗎?當我們不想吃卻不得不吃,不想睡卻不得不睡的時候,同樣的事立刻就轉為痛苦了。只有當我們需要吃飯、睡覺並為之所苦時,才會因為吃飯、睡覺能使這種痛苦得到緩解而產生快樂。從這個層面來説,痛苦有多少,由緩解痛苦所帶來的快樂就有多少。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緩解痛苦的途徑。古人離別時,天各一方,音訊渺茫,思念便會與日俱增,一旦相見,由此產生的喜悦可謂强烈至極,這在古代詩文中也有大量表現。但現在我們想念一個人時,可以立即撥通電話。如果覺得只聞其聲不够,還可通過視頻相見。再或者,買張機票就能很快見面,哪怕遠隔重洋,也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正是因為易於緩解,這種由相思帶來的痛苦就很膚淺,很有限;相應地,所產生的快樂也很膚淺,很有限。

因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們才會產生諸多煩惱。但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以為改變世界才是解決痛苦的有效途徑。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們在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又在不斷製造煩惱。甚至可以説,製造問題的速度遠比改善世界的進程更快。所以,今人雖然享有高度文明,卻比古人活得更累,壓力更大。原因無他,就在於欲望太多,煩惱太多,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唯有消除內心的惡性需求及煩惱,才能從源頭解決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將幸福寄託於天堂,寄託於外在拯救。其實,改變環境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被動舉措。倘若生命品質不曾改變,由此帶來的安樂只能是暫時的。因為只要生命的迷惑還在,就會源源不斷地製造煩惱,製造輪迴。佛教認為,唯有體證生命真相,才能從根本上轉迷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還特別强調自力,即自身努力,這也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徵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强調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贖,而在佛教修行中,雖然也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但主力卻是自己。

當然,僅僅依靠自己還不行,還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謂「以己為舟,以法為舟」。否則,往往會走上自以為是的歧路。這裏所説的「法」,就是佛陀吿訴我們的修行之道,簡單地説,就是三學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為皈依對象。其中,「佛」是我們改善生命的榜樣,「法」是認識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導我們使用方法的導師。由依止佛法僧三寶,而能究竟地解脱自在、離苦得樂。

 

二、我是誰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謎。古往今來,人們不停地追問着: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是人類永恆的困惑,也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終極問題。因為我們最在乎、最關注的就是這個「我」。我們的整個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的。但我們是否想過:究竟什麼代表着我?僅僅是這個身體嗎?僅僅是眼前這個會説會動、會哭會笑的五蘊身嗎?

人們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將這個身體當作是我,以為身體敗壞就意味着「我」的毀滅。其實,色身只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個朝不保夕的片斷,一種不斷改變的形式,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從哲學定義來説,「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質,是永恆且不可分割的。但身體由眾多元素構成,刹那處於新陳代謝中,處於發展變化中。而在今天這個醫學發達的時代,身體的很多「零件」還可以更換組裝,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麼獨存、不變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們對身體就不會那麼在乎,對死亡就不會那麼恐懼了。

身體之外,「我」的存在還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觀念,一是心態。我們生活於共同的世界,但同時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緒中。很多時候,還會被這些喜怒哀樂左右,無法自主。我們為什麼會被其主宰?因為把這些情緖誤以為是「我」—「我喜歡」、「我討厭」,於是就會在乎,就會執著,進而不斷將心靈能量投射其中,不斷强化這些情緖。最終將「主權」拱手相讓,使某些情緖長時間地影響我們。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尋愛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驅使。其實,很多情緖只是內心的惡性腫瘤,只是生命的不良發展。雖然生長在我們心中,卻並不屬於「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進行觀照,認清這些情緖不過是內心漂浮的影像,就不會一頭栽入其中,成為被操縱的傀儡。

這就需要對自我進行審視,認清「我執」給生命帶來的危害。事實上,一切煩惱皆因「我執」而起。任何一種東西,只要貼上自我的標籤,對我們就會具有殺傷力,就會讓人愛,讓人恨,讓人朝思暮想,寢食難安。一旦將自我的標籤去除,它的變化就不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了。在這個世間,每天發生很多驚天動地的事,但真正使我們為之心動的未必有萬千分之一。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隨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拋在腦後。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將自己和那些事切實聯繋起來,沒有對此產生「我執」。

「我執」還是世間一切是非紛爭的根源,是我們和他人相互抵觸、難以和諧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個自我意識過强、處處以「我」為中心的人,必定不會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反之,那些淡化自我、處處為他人着想的人,不僅深受大眾歡迎,自己也能安樂自在。因為他們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損,擔心「我」的自尊受挫。遠離這個處處作祟的「我」,也就遠離了那些與「我」形影相隨的煩惱。

從佛教角度來説,「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誤解,是我們因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產生的錯誤設定。無論身體還是情緖,都不具有永恆不變的內涵,都不能代表所謂的「我」。所以,佛教提出「無我」的思想。這也是佛陀對眾生最大的貢獻。或許不少人會覺得費解,甚至對此感到恐懼:如果「無我」,那現在這個會説會動的又是什麼?又會消失於何方?其實,「無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諸「我」的錯覺,而非現象本身。

襌宗有個話頭是:「一念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每天都在不絕如縷的思緖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識活動中。當這些念頭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種什麼狀態?再往前追溯:來到這個世界前,「我」又是以什麼狀態存在?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是襌宗另一個重要的話頭。襌宗的修行,正是通過這樣一種追尋,將遮蔽內心的妄執層層掃蕩,將現有的錯誤設定逐步瓦解。

認識自己—這是佛法關注的根本問題,也是西方哲學的最高名言。唯有透徹生命真相,我們才能把握前進之舵,成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則,只能是這個色身或情緒的奴隸,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為他的喜怒耗盡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僅勞而無功,還會由此造作惡業,使未來繼續沉淪,繼續受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