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江山勝跡:錢漢東中華名勝題刻選
滿額折

江山勝跡:錢漢東中華名勝題刻選

定  價:NT$ 1000 元
優惠價:9090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9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集書法、碑刻與學術研究為一體,
融文學藝術與名勝古跡為一爐

◤早期文化歷史是依靠摩崖石刻、石碑、青銅彝器等得以保存。人們現在看到的古帖,大都是從石刻上拓下來的,尤其是早期的文獻。石鼓文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刻,係四言詩,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獻,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內容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

◤摩崖石刻出現比較早,與別的石刻相比,其不同之處是往往刻於風景名勝之地。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巡遊天下,他最不放心的是齊楚兩國,認為齊楚是秦國最大的隱患,故立六塊碑刻,欲鎮齊楚二地。在秦皇島、泰山、會稽山諸地留下的碑刻,由丞相李斯書寫,這大概是最早的碑刻。東漢將軍竇憲大破匈奴之後,封燕然山,勒石記功。「勒石燕然」成為後世功臣名將嚮往的功業巔峰。爾後文人騷客、達官政要也選擇在名勝古跡的摩崖上題刻,抒發情懷,裝點江山,成為後世美談。

◤今人看到顏真卿等書家的字跡,不少是從石刻上拓下來的。刻帖這類石刻藝術,大概始於宋代,有人將分散在各地的、刻在石頭上的名家字跡搜集起來,製成拓本。有時為方便別人看,則乾脆把名家的墨蹟再翻刻到石上。古代江南不少有錢人喜歡在自己家裡建碑廊,碑上刻著很多名家的書法作品,可用來觀賞,也可以去拓,於是,就出現了一本本的法帖集。

◤匾額,稱牌匾,又謂門額,橫寫為「匾」,豎寫為「額」,堪稱古建築的點睛之筆。匾額廣泛存在於宮殿、寺院、民居、園林、商鋪等地的醒目之處。匾額相傳源於中原河洛文化,漢代已經作為一種國家制度,以匾額作為表彰。據《後漢書.百官志》記載:「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中國古老匾額詩文凝練,書法精湛,寓意深遠,融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為一體,集字、印、雕、色之大成,指點江山,臧否人物,旨在崇功祖德、篤行勵志。

《江山勝跡──錢漢東中華名勝題刻選》一書,是作者從為各地名勝古跡題寫的200餘通碑匾中遴選出120 餘件,撰寫20餘萬字文稿,用散文形式描述了立碑題匾之處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集書法碑刻與學術研究為一體,融文學藝術與名勝古跡為一爐,這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填補了中國文化史的空白。作品圖文並茂,深入淺出,適合廣大讀者欣賞閱讀。

作者為諸多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題寫過匾、聯、碑記等。本書即是其所題墨蹟之編集,這些名勝包括四大佛教名山、黃州赤壁、秭歸屈原祠、汨羅屈原墓、和州陋室、宣城謝朓樓、當塗李白紀念館、杭州西湖等,以及為眾多文化單位題字。所題文字富有文化氣息,文、書俱佳。在題寫這些墨蹟之時常撰有文章見於報刊,這些文章非簡單描述題寫之經歷,更多的是對歷史文化的關懷,其文章也多次獲獎。

書主要內容分四個部分:佛教聖地朝拜、中華古跡攬勝、文教藝林雅韻、西施故里尋夢等,共彙集其所題墨蹟一百餘件,以及有關這些名勝古跡的歷史散文約20餘萬字。本書雅俗共賞,讀此書,讀者可在賞其書、品其文之時,接受中華歷史文化之薰陶,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之熱愛。

作者簡介

錢漢東

浙江諸暨人,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曾任上海市青年教師語文學會會長、上海市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組成員、《勞動報》總編辦主任、月末刊主編、文匯出版社總編助理,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新讀寫》雜誌社社長、主編、編審、《文匯報》高級記者,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總幹事、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錢鏐研究會會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等。2013年入選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評出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十大傑出人物」,同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編輯獎。著作有散文集《歲月留香》、《人間瓷話》、《名人印象》等、《錢漢東散文隨筆選》、《錢漢東詩文墨蹟選》等,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尋訪中華民窯》被評為2005年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並榮獲當年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2008年中國冰心散文獎。

 

目次

序 錢復
一、佛教聖地朝拜
五臺山南台寺書匾聯
普陀山息耒禪院「知足軒」
「行腳峨眉」結善緣
九華山平坦寺
二、中華古跡覽勝
屈原故里 巴風楚韻
採石磯太白樓感懷
走進東坡赤壁
宣城謝朓樓題匾
桂林甑皮岩遺址題碑
無錫錢王祠五王殿題匾書聯
張惶幽眇 巧奪天工──為龍遊石窟題碑
麗江雪山天下絕
萬年仙人洞尋萬年陶
陋室明志 鑄就永恆
臨安石鏡山碑
楊維楨與看劍亭
陳萬里豎像立碑紀事
荷花山遺址見聞
徽州方氏宗祠書聯
淮北新汴河瑣憶
三、文教藝林雅韻
聖地牙哥「煦政亭」匾
陳香梅週年祭
錢王訓示碑
學有輯熙於光明──為華東師大中文系門楣題匾及憶舊
涓涓流水 長誦高風──為無錫蕩口錢穆舊居題寫抱柱聯
金書鐵券秘藏井碑
龍泉紅村坑裡碑題名
抗倭歷史不能遺忘
大同寶鼎銘拓
題寫虎林中學校名
志遠行芳
奉賢金水苑中學校訓碑
希望小學的書香瓷韻
山頭古鎮──我生命中重要的驛站
四、西施故里尋夢
西施故里「苧蘿亭」匾
摩崖石刻「五洩奇觀」
楓橋古鎮的「楊氏宗祠」匾
走進同山邊氏宗祠
錢池錢氏宗祠重修碑記
雁宿湖成為「小西湖」
江藻明鏡鄉賢林碑
錢池西施塘詩碑
為父母恭立雙安碑
「水燈」演繹時代風采
世界襪都大唐題碑記
為湄池中學校訓碑揭幕
安華新州古戰場碑
古越國遺址碑
道貫古今──為諸暨牌頭白雲觀題匾
南孟文化代代傳
趙家鎮孝文化公園
草塔古鎮風情依舊
五、附錄
泗州隋唐大運河碑記
三國武赤壁碑
蘇州千古虎丘名塔碑
田野考古偶感
筆筒清賞

後記
書評
魂繫碑刻藝術的大書──讀《江山勝跡》有感/伊 人
雲水凝眼處一屏綠千重──《江山勝跡》讀後/何振華

書摘/試閱

五臺山南台寺書匾聯
五臺山是我國唯一的青廟(漢傳佛教)和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地方。南台頂海拔2489 米,面積約14 萬平方米。據《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三人。」普濟寺山門雖不算宏偉,但也有幾分氣象。據《清涼山志》記載,普濟寺明成化年間重修。明人性善詩中對普濟寺有這樣的讚頌:「策杖尋幽上翠巔,清涼春盡景芳妍。千崖花綴千崖錦,五頂峰連五頂天。梵刹岧嶢陵日月,經堂寂寞鎖雲煙。真容欲睹知何在, 極目蒼蒼意惘然。」此詩描寫南台風光之神奇秀麗。
南台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彌布,五彩繽紛,因之取名為「錦繡峰」。原普濟寺內有明洪武二十年(1387)晉王、潁國公等遊台碑記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葺碑記。大雄寶殿規模不算大,看上去像是清代所建,大雄寶殿門外新懸掛的古銅隸書對聯十分醒目。這裡冬天極為寒冷,一般木質容易損壞,志斌兄為此費了不少心思,親自去浙江東陽選材,刻板師傅說最多只能掛20 年,無奈之下,最後選用青銅, 可經得起風霜寒暑的惡劣氣候變化。這對聯內容為:「峰高未隱菩提路,願切方登智慧門。」丁酉仲秋諸暨學人錢漢東沐浴敬書。我心中掠過一絲喜悅,青銅黑書,比較協調。我很少寫隸書,少時曾臨《曹全碑》、《張遷碑》等,又幸得名師任政先生點撥,但多數情況下,我寫得比較順手的是行楷。為表達對名刹五臺山文殊菩薩的敬仰,此次嘗試書寫隸體。落款時題寫「諸暨學人」,表達我對故鄉的牽掛和熱愛。
南台後排有古文殊洞,洞不深,也不大,四周洞壁烏黑,不知是否是長年累月的香火煙熏所致。內有文殊菩薩塑像,也是烏黑的,看來有些年份了。「古文殊洞」銅匾上的這四個字, 書寫時浮想聯翩,一個「古」字就讓人心生敬畏。遙想當年文殊菩薩在此立下宏誓、苦練修行的情景,文殊菩薩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盡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為眾生開示淨行法門,進入吉祥境界,受到世人崇敬。古文殊洞當值的是一位穿著青衫戴著眼鏡的年輕僧人,他熱情地對我說:當年文殊菩薩曾在此修行,這是一個有歷史底蘊的古洞。閒聊時,他從供桌上取了一個香蕉給我,連聲誇讚我題寫的書法遒勁娟秀,並與我等合影留念。先祖錢王是禮佛敬佛的,錢弘俶曾建造四萬八千座阿育王塔,供奉各地,為蒼生祈福,為子孫積福。我等此舉乃重續善緣,完成先祖未盡之業。
在南台普濟寺的東北方,有一座高聳的寶瓶形白塔,塔基是重新修復的,白塔始建於元代。再往北眺望,遠山起伏,芳草遍地,蔥郁碧翠,風光無限,遊人至此,如入仙境,人世的浮躁之心,一下子沉靜下來。在普濟寺,我上上下下轉了好幾圈,看到寺廟旁取下的柱聯,因經不起高寒熱脹冷縮,油漆剝落,面目全非,看來志斌兄用銅鑄匾聯是明智之舉,他做事的用心、周到、果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成功企業家的優秀品質。
南台普濟寺住持釋義亮是五臺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是一位有修為的僧人。他剛從山下接待好賓客,風塵僕僕趕回寺院,在南台寺迎賓客廳接待我們一行。身著短袖袈裟的釋義亮住持,天庭飽滿,目光明睿。志斌兄熱情地將我介紹給他,我躬身將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最早有紀年的雕版拓片作品相贈,並簡單地介紹這幅作品的文化藝術價值。釋義亮住持說,這件物品太珍貴了,他要穿著正裝袈裟來接受,還示意助手燒製黑茶,款待我等。
贈送作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扉畫,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中偶爾被發現,流入英國。此作品在中國印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見證了中國印刷術發展的歷程:從兩晉南北朝到隋唐這段時間,印刷術從發明到推廣應用,從寫本向印本的逐步過渡。這是現存有明確年代,帶有精美扉畫的最早佛經印本,也是唐末印刷術達到相當精湛水準的實物證據。
作品構圖精巧,佛祖釋迦牟尼坐在正中蓮花座上,案幾供奉法器,左右飛天旋舞,佛座兩側金剛守護。後排二菩薩、九比丘、帝王、宰官等圍繞佛座前,兩獅分踞左右。佛祖正解答孤獨園長老須菩提的疑問。人物神態肅穆,形象生動,意境深遠,刻印俱佳。在得到大英博物館的此物複印件時,發現因年代久遠,畫面略顯模糊,於是請畫師原樣描繪。爾後,鄉友章國良先生,一位手藝高明的銅版雕刻工匠,將其修飾並精心拓製,同時還拓製敦煌的梵文和行楷《心經》。我則在詩堂上題寫了四個大字「佛光普照」。
聽完介紹,釋義亮住持雙手高高接過作品,連聲道:「這是極為珍貴的文物,難得,難得。」接著,我們一起品茗聊敘,他說,想為本寺題書贈匾的文人墨客居士不在少數,但這是要有緣分的,感謝兩位錢先生的功德善舉。門外不少居士還等著與義亮住持見面,我等幾次起身告辭,義亮住持都揮手讓他們先去拜佛,繼續我們的話題,可見高僧對文化人的尊重。義亮住持還介紹了這裡的情況,說這裡最困難的是缺水,曾請專家打了兩次井,其中有口井已打到500 米深度,依舊無法出水。冬天氣候寒冷,用水又非常困難,在此修行的居士極為不易。為了改善居士的生活條件,在旁邊正在建造一排禪房……
因緣際會,不虛此行。走出普濟寺山門,極目遠望,陶醉在大自然賜予的清風裡;打開心扉,不由地吟頌詩聖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文殊菩薩的大智慧洗滌著人世的愚昧和污垢,開啟著人類的智慧之門。是啊,正心靜意,行善積福,生命的意義才會得到昇華。

普陀山息耒禪院「知足軒」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這裡風景秀麗,人文薈萃,香煙嫋嫋,禪音繚繞,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美譽。在普陀山普濟禪寺門前,有一副書寫蒼勁的對聯「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孔子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普陀山,山水相依,智者增智,仁者添壽,乃鍾靈毓秀之地,成為天下遊人信眾遊覽朝聖之地。
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就去普陀山朝拜,爾後又數度前往。女兒錢琨是觀世音菩薩的信徒,每年回滬過年,再忙也要去普陀山上香禮佛。人是需要信仰的,大凡有信仰的人,做事會有道德底線。拯救蒼生,脫離苦海,慈悲為懷,觀世音菩薩的濟世之志,成為了廣大信眾的信仰。
普陀山佛教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場地,唐朝初年已成為觀音道場。唐大中年間(847~860),有梵僧來此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引起世人關注。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次前行都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於是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俗稱「不肯去觀音」。普陀山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史稱「震旦第一佛國」。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人間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先祖錢王敬佛禮佛,行善積德;錢氏後人繁衍生息,耕讀傳家,人才輩出。我有意再續錢氏家族善緣,先後完成了為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題匾寫聯之事,四大佛教名山僅觀世音道場普陀山還沒有機緣。戊戌(2018)仲冬,錢生海宗弟前來看望我,聊及此事,他說與嘉定曹王寺大和尚曙紅有緣,曙紅大和尚又是一位具大德之人,可以與他談談。
12 月1 日,在生海宗弟陪同下,我造訪了名刹曹王寺。曹王寺金碧輝煌,氣宇軒昂,格局非凡,是有靈氣的寺廟。此地沿長江一帶成陸應在唐代以後。據說長江潮水經常吞沒寶山、嘉定不少沿江地區,與當年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項羽有關。項羽刎頸後,心猶不甘,陰魂不散,化為怒潮,奔向大海,於是給下游帶來水患。當地人覺得能鎮得住項羽的只有西漢的蕭何、曹參等功臣,於是建起了蕭何廟、曹王廟等。
重新建起富有歷史底蘊的曹王寺,曙紅大和尚功德無量。有感於今人毛筆書法每況愈下, 傳統書法藝術遭到冷落,他在做一件大事,請眾人用毛筆書寫一部宏偉的《大藏經》,每人寫一文,只要有點書法基礎者,都可以參與抄寫;作為回報,抄者及其後人可以隨時來查閱自己書寫的經文。曙紅大和尚的心願,得到了眾多文人墨客的積極回應;他以此來推廣書法, 實在是功德之舉。曙紅大和尚尊重文化人,他特意邀請我為這部佛教書法經典《大藏經》寫序言,榮幸之至,難以言表。
那天,曙紅大和尚知道我們的來意後,爾後與普陀山的進化法師聯繫。普陀山大和尚說息耒禪院曾經有個匾,名曰「知足軒」,在「文革」中被毀,正好可以請錢先生重新題寫。息耒禪院在普濟寺左側,門庭古色古香。不少遊人把「耒」字念為「來」,其實它應讀作「ㄌㄟ」,源自古之農具「耒耜」,象形字。許慎《說文解字》云:「耒,手耕曲木也。」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周易.繫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可見起源甚早。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農具。耜是直接作用於土壤的鏟狀零件,也有用骨、石製作的,耒是扶持耜的把柄。耒耜的發明開創了中國農耕文明。《孟子.滕文公上》有「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的記載。明初文學家宋濂《單氏先塋碑銘》亦云:「單氏世以耒耜書詩為業。」
息耒禪院,舊名息耒庵。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普陀山高僧潮音大師從住持位置上退下來,成為賦閑之人,他的弟子繹堂心明為他建造了息耒院。潮音大師在退居處賦閑勞作, 留下《息耒院漫賦》:「民生事隴畝,老我賦歸來。愛此一片石,多種幾株梅。石可和雲坐,梅能傲雪開。地寬宜補竹,徑僻易成苔。堅勁孰可擬,一日幾徘徊。」息耒禪院還流傳一則故事: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康熙皇帝六十大壽,被重新起用任工部尚書的王鴻緒以「特繡萬壽龍帳」作為壽禮。皇帝看了,以為「太漂亮」,說如此巨幅龍帳,即使太和殿也容不下,還是懸掛在普陀山吧!於是這頂「特繡萬壽龍帳」被送到普陀山息耒院。
清文學家姚燮作《息耒院》詩云:「佛燈熒熒一星掛,庭筍將篁籜初敗。雛僧六七如雀群,搶攘團蒲學膜拜。」「柴門松綠籬枳黃,夕照在地人影長。東風不受海煙氣,吹動春嵐作麝香。」
由於息耒禪院地位特殊,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皇三子和碩誠親王胤祉書賜「眾香精舍」額,五十八年(1719)康熙御賜「海月常輝」額,雍正三年(1725)和碩莊親王允祿書賜「知足軒」三字額並跋。
和碩莊親王係清代鐵帽子王之一。雍正元年(1723)三月康熙第十六子胤祿(雍正繼位後改名允祿)奉旨過繼給博果鐸為嗣,襲封和碩莊親王。康熙末年,康熙帝命胤祿掌管內務府(清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事務。此時「九子奪嫡」爭鬥激化,胤祿把寶押到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身上。胤祿有個綽號叫「十六聾」,指耳朵不好。可事實上胤祿耳朵並不聾,他精數學,通樂律,充演算法館總裁、玉牒館總裁,掌管禮部期間,還革新禮樂。當遇到比較敏感或是不願回答的問題時,胤祿就說自己聽不到,聽不到自然也就不必發表意見,他深知禍從口出之理。
雍正帝即位後,允祿襲爵為鐵帽子親王,成為了雍正朝的重臣。前任莊親王博果鐸,雍正元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因其無子,宗人府提請以聖祖子承襲,雍正帝請於皇太后,以聖祖第十六子允祿襲爵。雍正帝在位的十三年中,允祿一直是克己奉公、秉承上意,當然也會裝聾作啞,雍正帝並不加責備,還收其女為養女(即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即位後對這位叔叔更加倚重,加封允祿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理藩院事務等。允祿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病逝,時年七十三歲。雍正帝在給乾隆帝的詔書中曾說:「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這反映了雍乾父子對於允祿的共同看法。
允祿懂得知足和進退,避免了禍災,這給人們很多的啟迪。老子在《儉欲第四十六》言:「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貪婪乃一切罪惡之源。遠離貪婪,知足者常樂,乃是人們行事處世之態度。原先那珍貴的「知足軒」匾額,在「文革」中不幸被毀。當我受邀書寫「知足軒」匾額時,懷有一顆虔誠的心,拿出百年老宣紙,一遍又一遍地書寫,唯恐寫不好。
晨鐘暮鼓,安之若素,千年的精氣神至今繚繞在普陀山觀音殿飛簷脊獸上,散發著知足、悠然、淡定的氣質。「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宦海夢迷人」。是的,「知足」、「息耒」,它們告誡的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望著南海觀音慈祥的面容,我虔誠地朝拜。「紫竹林中解憂患,白蓮座上度蒼生」,我為峨眉山萬年寺觀音寶殿題寫的楹聯,表達了我對觀世音菩薩的敬意。每次登臨普陀山,我心裡都會感受到暖暖的智慧之光,觀世音「普度眾生」的宏願不朽並永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90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