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周國文,男,1973年8月生於福建,1996年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2001-2006年先后被授予浙江大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法學)博士,2006-2008年于清華大學為哲學博士后,擔負科研工作。現任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中國自然辨證法學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學會副秘書長。近年先后應邀赴韓國、臺灣、香港等地講學。編撰出版學術專著兩部,其中《公民倫理觀的歷史源流》,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獎。曾于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獲獎論文10多篇。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生產歷史和茶區概況
一、產茶史略
(一)茶樹“演化區域”
(二)茶區歷史淵源
(三)歷代產制貢茶
(四)宋代榷茶風波
二、近代產況
(一)近代全盛時期產況
(二)當代計劃經濟產況
(三)當代市場經濟產況
三、茶區分布
(一)主產區分布
(二)原產地分布
(三)品種分布
第二章 品類變革和載譽稱著
一、天山茶品類
(一)歷代品類
(二)現代品類
二、天山花茶品類
三、名茶載譽
四、花茶載譽
(一)近代花茶獲獎
(二)當代省、部優質獎
(三)榮獲國家質量金質獎
第三章 地理地質和文物遺址
一、地理地質
(一)地理
(二)地質
二、地形地貌
(一)地形地勢
(二)山地地貌
(三)堆積地貌
三、遺址文物
(一)史前文化遺址
(二)野生大茶樹遺跡
(三)道教文化遺址
(四)佛教文化遺址
(五)宋代兔毫盞窯址
(六)清“福海關”遺址
(七)民國“茶莊”遺址
第四章 生態環境和產地風光
一、自然環境
(一)山脈
(二)河流
(三)海域
(四)生物
二、自然條件
(一)氣候
(二)土壤
(三)海域
(四)港灣
三、產區名勝
(一)名勝
(二)古跡
(三)古鎮
第五章 品質特徵和保健成分
一、名茶品質特徵
二、保健化學成分
(一)天山綠茶成分含量
(二)有效成分功能作用
三、綠茶保健研究進展
(一)國外專家論茶葉的真髓
(二)茶葉是人類的福音
(三)綠茶的抗癌效果
(四)綠茶有抗非典的功效
(五)綠茶為“五色養生”之列
(六)綠茶民間防病藥用
第六章 制茶技術和茶葉機械
一、初制技術變革
(一)制茶沿革
(二)初制工藝創新
二、精制加工
(一)綠茶(茶坯)製造
(二)茉莉花茶窨制
(三)綠茶精制機械
三、初制機械變革
(一)手工變革機械制茶
(二)烘青全機械化起步
(三)制茶機械發展
第七章 茶樹品種和豐產栽培
一、茶樹品種
(一)品種資源
(二)當地品種生態特性
(三)單叢奇種
(四)引進品種
二、野生大茶樹
(一)野生茶生長的環境條件
(二)野生茶多樣的形態特徵
(三)三種野生大茶樹
(四)野生茶樹的生化成分
三、茶樹栽培
第八章 三都良港和茶葉出口貿易
一、港口的歷史地位
(一)在全國的出口地位
(二)在福建的出口地位
(三)與穗、漢、滬三口比較
二、商港特徵
(一)茶區環繞良港
(二)茶值獨占鰲頭
三、茶貿春秋
(一)清末民初的茶葉貿易
(二)民初至抗戰前的茶貿
(三)抗戰前至新中國成立前的茶貿
四、貿易銷路
(一)近代綠茶貿易與銷售
(二)當代綠茶貿易與銷路
(三)花茶貿易與銷路
(四)茉莉花市與交易
第九章 茶俗風情和茶文藝苑
一、民間茶俗
(一)用茶習俗
(二)婚喪茶儀
二、宗教茶事
(一)寺院產茶
(二)寺院茶文
(三)寺院茶儀
(四)寺院茶亭
三、茶詩茶藝
(一)吟茶詩賦
(二)茶歌茶藝
四、古瓷清泉
(一)古瓷與茶具
(二)名泉與品茗
五、茶鄉逸事
(一)午日龍潭顯神奇
(二)忠貞姑娘苦茶情
(三)主簿陸游覽名山
(四)謝氏肇涮贊佳茗
(五)紫芝喜地話茶亭
(六)品歸陸譜英華美
(七)舉子贈師好香茗
(八)洋人喜嘗天山茶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附表目錄
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