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老鏡頭:中國百年風物與民俗過眼錄(簡體書)
滿額折

老鏡頭:中國百年風物與民俗過眼錄(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價
:NT$ 294 元
優惠價
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篇文字,幾頁老照片;一段講述,記載一百年。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百年的激蕩,一百年的風云變幻。作為民眾生活重要部分的風俗文化,適應著時代社會的節奏,也日漸豐富發展起來。由仲富蘭編著的《老鏡頭——中國百年風物與民俗過眼錄》以樸素而獨特的方式記錄下百年民眾的生活畫卷,使我們得以重新回憶遙遠的過去,認識和反思切身的現代社會生活。《老鏡頭——中國百年風物與民俗過眼錄》中穿插著珍貴的老照片,加以厚重溫情的文字,形象地再現了百年來中國民俗與社會面貌的發展歷程,回放了鐫刻于民眾記憶的美麗故事。在激蕩的背景文字中,你可以細細體味親身經歷或未曾經歷過的那些風物民俗與市井百態:衣食住行、生產交通、婚喪嫁娶、節日喜慶……包羅萬象重溫百年光景,珍貴影像重現歷史瞬間。

名人/編輯推薦

民俗學界今後應該關注什么問題?從歷史上看,我們起碼要關注20世紀,這是多么豐富的一段歷史,民俗學家應該把它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研究中國民俗文化、民眾生活在這一百年是怎么過來的。我覺得我們有責任把這個做下來,因為新世紀已經到來了,不然21世紀後來的子孫怎么認識這一百年?由仲富蘭編著的《老鏡頭——中國百年風物與民俗過眼錄》這本書就是從辛亥革命講起,從20世紀的早期講起,講到現在,我們生活的2011年,整個一百年的民俗文化,這是我們要推崇的。

目次

第一章 身上的史書——服飾演進與人性解放 1.後腦勺上的風情 2.蔚然成風的洋裝潮流 3.穿在身上的歷史符號 4.“本幫裁縫”妙手推時裝 5.推陳出新的改良 6.革命形象與無彩時尚 7.走向復歸的一抹亮色 8.街上流行紅裙子 9.從“一步裙”走來的多元服飾第二章 品味時代——食俗嬗變與茶酒文化 1.刀叉用餐進行時 2.“聚食制”與“分食制” 3.菜市場與食品經營社會化 4.快餐風行與品牌之爭 5.人間美味和健康養生 6.一壺濁酒送殘春 7.古老茶俗的現代轉換 8.煙草的傳播與消長第三章 尋常百姓家——民居建筑的百年滄桑 1.租界與日趨洋化的屋舍 2.洋人社區與“夷場”風情 3.石庫門的歷史印記 4.獨具人情的小巷弄堂 5.“二房東”與房地產中介 6.高樓廣廈下的陰影 7.工人階級的幸福屋舍 8.綠色家園與回歸社區第四章 行走的欲望——交通捷運與行旅館舍 1.轎子馬車與早期代步工具 2.人力挽行的“東洋車” 3.盛行中國的“兩鐵輪” 4.落戶華夏大地的汽車 5.鐵軌上飛馳的列車 6.泛舟海上與飛天夢想的實現 7.軌道交通橫空出世 8.大飯店時期的中西旅舍 9.旅行社的創辦和旅游業的開拓第五章 洋貨小談——西洋器具與舶來物件 1.記錄時間的鐘表引進 2.五彩窗牖的玻璃世界 3.薄如紙新的目力工具 4.總愛沾點洋氣字的物件 5.“胰子”和“番?”的西來 6.劃亮長夜的“洋火” 7.向蠟炬時代告別 8.畫館影樓的滄桑巨變 9.成衣設備的拿來和創造 10.電器具與百年西洋風情第六章 舊時閑暇——媒介方式與休閑空間 1.羈旅之情與鴻雁傳書 2.開郵政先河的民信局 3.“滬上擬用德律風” 4.無處不在的傳媒廣告 5.新聞紙走近普通民眾 6.色彩斑斕的圖書譯著潮流 7.新劇流行與劇場演化 8.在膠片的故事中感動自己 9.百般風情總是“吧” 10.百戲雜陳的游樂空間 11.移步易景的園林空間第七章 人生大事——歷史沿革下的婚喪嫁娶 1.日漸式微的傳統婚俗 2.文明結婚與新式婚禮 3.集團婚禮與婚俗示范 4.婚姻殿堂聖潔的嫁農 5.現代的“紅娘”、“月老” 6.百年婚俗的文書見證 7.喪禮中悲涼符號的引進 8.小黃花與豆腐羹飯 9.分享悲痛的文書 10.寄托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11.“國祀”與“鄉祀”的現代傳承 12.外僑示范下的殯葬業第八章 朝花夕拾——交往禮俗與節日的傳承 1.簡易平等的握手禮節 2.獻花與送花的無聲媒介 3.交往禮節的平等表達 4.自我介紹的社交名片 5.公眾活動方式的現代呈現 6.餐桌上的中西禮儀 7.歲時禮俗的不斷豐富 8.歷法改革與春節移位 9.聖誕節在中國的傳播 10.廟會與民眾趕集 11.新式節日與“人造節日” 12.傳統節日的傳承之路

書摘/試閱

革除頭上的發辮,據棄舊的服飾等級,趨改洋裝之後,一時間各地洋貨暢行,出現利權外溢的現象,也使不少封建遺老遺少痛心疾首。辛亥革命後,中式服裝與西式服裝的矛盾與差異,仍成為影響新式服裝發展的重要因素。應該說,中、西服式各自都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中式服裝與西式服裝之間的差異與沖突,很自然地放在民國初創的中國人面前。建立什么樣的新服裝體制呢?是選擇西洋服飾,還是返回到晚清時代的中式服裝,社會上產生了種種不同的意見。當時,主要有兩種方案在社會上和政府中醞釀: 一種方案是變更清朝的以馬褂長袍和馬甲旗袍為代表的男女服式,全部采用西裝,其社會原因可以從辛亥革命的功臣們大多有留學外國的背景中尋找,而一班追逐潮流的時髦人群,也以照搬西式服裝為榮,似乎這樣才顯得激進和“革命”些。另一種方案則針鋒相對,主張日常服式基本照舊,禮服則純用絲棉織品,專以國貨為主。力倡此說的多系紡織和絲綢業主,從保全本行業的利益和維護中國工商業發展的目的出發,他們發起成立了跨地區、跨行業的組織——中華國貨維持會,利用一切機會和形式,向國人宣傳“勿以挽回利權為心,勿以追求時髦為念”。這一手果然生效,一時問,人們又都以身穿國產綢布縫制的藍袍馬褂為榮,連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也用它作為禮服。最後,在輿論的積極影響下,政府終于頒布了基本以第二種方案為傾向的《服制案》,從此,長衫馬褂和上褂下裙,成為男女日常服式。 民國初年在多種服裝混雜的情勢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裝開始流行。中山裝之得名當然是因其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後除了致力于共和制度的締造之外,也關注著移風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飾問題。他感到西裝穿著不便,而中國原有的服裝過于陳舊、拖沓,他身體力行致力于新服裝的創制。據老同盟會員回憶,孫中山認為“穿西服就得用外國的衣料,那樣就要花我們本國的錢,使我們的黃金白銀外流”。後來他就把華僑中流行的一種學生服的式樣,加上一個翻領,口袋改為四個,這就是中山裝的雛形。至于中山裝是從何而來,何人裁制,又存在著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于衛生、便于動作、宜于經濟、壯于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華僑黃隆生裁制出的一種服裝樣式。據說首先裁制中山裝的黃隆生,系廣東臺山人,當時在越南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河內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隆生店中購物。黃隆生知道了這位顧客是仰慕已久的孫中山先生,當即提出要加入興中會,并為革命效力。以後他就根據中山先生的設計,制成了第一套革新的服裝,是為“中山裝”。 另一種說法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有意推行服飾改革。此時,孫大總統想起了上海南京路榮昌西服店的裁縫師傅王財榮(一說王才運)。王財榮是浙江省奉化縣江口鎮王淑浦村人,自小便來上海學裁縫當學徒,幾十年的磨煉,學得一手好手藝,而且積蓄起一筆錢。他在當時的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開了一家榮昌呢絨西服店,生意頗為興隆。由于他和蔣介石是同鄉,關系較熟,經蔣介石介紹,孫中山得以到榮昌西服店做衣服。孫中山讓人找到一套從日本帶回來的士官服,并派人送到榮昌西服店,請王財榮以這套服裝為基樣,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國人穿著的新服裝。王財榮將衣服設計好,登門請孫中山試穿。孫中山先生一穿,樣式莊重大方,穿著舒適方便,稱贊不已。以後,由于孫中山先生的倡導,加上新服裝的確十分舒適美觀,于是,這衣服首先在上海和南京等地流行起來,以後在全國各地也普及開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在服裝上的改革精神,人們便將這種服裝叫做“中山裝”。P10-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