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簡體書)
滿額折

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世紀是中國文物與考古界開始科學探索的時代。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翻開這套書,重溫那些重大發現不斷、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動人心的歲月,也許就能看到奮鬥的足跡,也許就能觸動智慧的火花,也許就可以在學術前沿開始一輪新的接力……

作者簡介

譚維四,一九三○年四月生於湖南望城縣梅園。一九四九年畢業于湖南長沙師範學校,後又畢業于湖北函授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一九五四年結業於北京大學第三期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從一九五二年從事文物考古與博物館工作以來,歷任湖北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隊長、副館長、館長、顧問,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武漢大學兼職教授,現為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武漢音樂學院音樂考占專業客座教授、中國文物學會理事。曾主持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與沙塚楚墓、江陵鳳凰山秦漢墓、隨縣曾侯乙墓等重要考古發掘與研究。主持曾侯乙編鐘研究與複製,一九八五年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編或合作主編、編撰的考古發掘報告與專著有《曾侯乙墓》、《江陵望山與沙塚楚墓》、《曾侯乙墓文物藝術》等,已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還與夫人白紹芝合著了《文物考古與博物館論叢》一書。

俗稱“鋤頭考古學”的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以及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鑒玩觀賞著錄向科學的文物學的轉變,是20世紀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大事。它從材料與方法兩個方面徹底刷新了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古代史學傳統,不但為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研究天地,也為一切關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人們不斷地提供了可貴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進而考古,向來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明顯的學術特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發其端,漢代司馬遷撰寫《史記》,北魏酈道元作注《水經》。他們對相關的遺跡遺物,盡可能地做到親自考察和調查,既能辨史又可補史。這種尋根追源的治學態度,為後世學術上的探古、考古樹立了榜樣。此後,山河間的訪古和書齋式的究古相繼開展,特別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時期的文化時尚。

目次

前言
一墓葬的發現與發掘
(一)墓葬的發現
1. 施工炸石中發現古墓
2. 一座大型岩坑豎穴木槨墓被確認
(二)發掘經過
1. 制定方案
2. 精心發掘
(三)墓葬概況
1. 墓葬的基本情況
2. 隨葬器物概述
3. 墓主及其下葬年代
二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收穫與重要課題
(一)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收穫
1. 為我國南方東周墓葬發掘積累了寶貴經驗
2. 為研究東周諸侯葬制提供了可靠資料
3. 為東周考古斷代樹立了新的尺規
4. 考古學研究中的一些疑惑豁然開朗
(二)有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1. 關於周禮鼎制與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僭越現象的探討
2. 關於文化屬性的探討
三歷史學研究的主要收穫與問題探討
(一)曾、隨之謎
1. 曾、隨為同一國家之說
2. 曾、隨不可混同之說
3. 隨滅曾. 砸姬姓宗嗣之說
4.曾滅隨,據其國土之說
(二)曾、楚關係
1. 楚惠王為曾侯乙鑄“宗彝”
2. 簡文所見曾、楚關係十分密切
(三)人殉問題及曾侯乙所處時代社會
性質的探討
1. 殉人骨架的檢測與殉葬方式的研究
2. 關於曾侯乙所處時代社會性質的探討
四先秦樂器研究的重大成果
(一)出土樂器的全面檢測與系統研究
1. 出土樂器的檢測與研究
2. 出土樂器的學術意義
(二)編鐘的複製研究
1. 編鐘複製的緣起及簡要歷程
2. 對編鐘原件的科學檢測與成功複製
(三)編磬的復原研究
1. 磬料的研究和採集
2. 音高的推定
3. 磨制與調音技術的研究
五先秦藝術的珍貴發現
(一)音樂
1. 樂器、樂隊組編與音色的研究
2. 鐘磬銘辭的樂律學研究
(二)工藝品
1. 新、奇、巧的造型
2. 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
3. 嫺熟的工藝技巧
(三)雕塑
1. 廣泛的題材
2. 可貴的創作構思
3. 多種技法的巧妙運用
(四)繪畫
1. 漆畫的題材
2. 漆畫的構思與技法
(五)書法
1. 豐富的古文字資料
2. 各類書法賞析
(六)藝術成就溯源
1. 時代變革的產物
2. 歷史發展的結果
3. 文化交流的結晶
六先秦科技的光輝成就
(一)天文學
1. 曾侯乙墓的天文文物
2. 衣箱上的二十八宿天文圖 
3. 漆書民諺--觀象授時之歌
(二)冶金鑄造
1. 發達的冶金業
2. 精湛的青銅鑄造工藝
3. 黃金的冶煉與鑄造
(三)車馬兵器
1. 兵器製造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2. 車馬器製造技術的改進與提高
3. 竹簡遣策反映的戰車與車戰
(四)紡織
1. 養蠶、繅絲、紡麻技術的新發展
2. 絲麻混紡技術的發明
3. 單層暗花錦及龍紋繡品的發現
(五)琉璃珠與“玻璃之路”的探討
1. 曾侯乙墓琉璃珠來源的討論
2. “玻璃之路”的探討
七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後記
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之約,此書終於脫稿了。二十餘年前,筆者作為湖北省博物館的一名文物考古工作者,有幸主持了此墓的考古發掘,目睹了這批珍貴文化遺產的面世。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遵照編委會提出的寫作要求,力圖盡可能全面而又有重點地突出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及其研究成果。雖然筆者作了很大努力,但終因學識有限,加上干擾甚多,完稿之後自己讀來亦覺不夠滿意。所幸得到編委會同仁的刪改與加工,終能付梓問世了。
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館的許多支持與幫助。書中插圖多采自湖北省博物館編撰的《曾侯乙墓》考古報告及有關專著。原圖亦多為省博物館研究員吳嘉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志華所繪。照片(含彩照)由省博物館副研究員潘炳元、研究員郝勤儉等同志提供。照片攝製除署名者外亦多為潘炳元所攝,恕未一一標明。書稿完成後,承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舒之梅閱讀了全文,研究員馮光生、研究員王紀潮閱讀了有關章節。他們都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我已參照作了修改。當此書完稿之際,謹向關心、支持和幫助我的所有同志致以深深地謝意!

文摘
4月初至5月初,圍繞組織、技術、物資等三個方面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在組織領導方面,建立了以省文化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邢西彬為組長,襄陽地區革委會副主任秦志維、解放軍武漢空軍後勤部副部長劉夢池、襄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桓、隨縣縣委副書記程運鐵為副組長的湖北省隨縣擂鼓墩古墓發掘領導小組。其成員還有地、縣有關部門及雷達修理所的負責同志和武漢大學及省博物館的有關專家吳明久、王一夫、韓景文、王君惠、王家貴、彭金章和筆者,共十二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攬各項事宜,同時還設考古發掘隊、行政管理組、政宣保衛組分工負責相關工作。筆者被任命為辦公室副主任兼考古發掘隊隊長,實際主持此項考古發掘工作。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副教授方酉生、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副隊長黃錫全、襄陽地區文博館負責人王少泉、隨縣文化館副館長王世振任副隊長,協助隊長分司有關事宜。考古發掘隊以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的專業人員為主組成,又從襄陽地區及所屬各縣市和省內有關地、市、縣博物館的文物幹部及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中選調了一部分人員,既可支援工作,又藉此觀摩學習和培訓。此外,還從省文物考古隊江陵紀南城工作站、黃陂盤龍城工作站抽調了一批經過培訓並有長期實踐經驗的考古技術工人作為發掘隊的技工骨幹。此舉可算是湖北全省考古專業技術人員一次大聚會、大檢閱。國家文物局對此項考古發掘十分重視。先是派我國老一輩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顧鐵符先生駐紮工地,指導工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