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華史綱(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史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中華史綱》是著名歷史學家李定一教授的代表作,也是港臺近幾十年來最為嚴謹的國史著作之一。書中獨特思辨的史觀,簡潔樸實的語言,相比一般故作高深、枯燥乏味的歷史書,令人耳目一新。《中華史綱》是一部嚴謹獨到、樸實優美的通史佳作。
《中華史綱》內容跨度從史前傳說時期直到辛亥革命為止,記敘了幾千年來中華世界的政治和文明之變遷。李定一教授的出發點,是要創作一部“針對當代現實,適合普通讀者”的通俗歷史讀物,使讀者可以快速、清晰地了解本民族之國史,以略盡國民之文化義務。

作者簡介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慶銅梁人。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史系。1946年赴歐美研究,1953年在臺灣大學歷史系任教。1963年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1975年返臺,任教于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著、譯、編有《中國近代史》、《中美早期外交史》、《中美外交史》、《中國近代史論叢》(與吳相湘、包遵彭合輯)、《俄羅斯源流考》、《世界史綱》、《中華史綱》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華史綱》是臺灣著名歷史學家李定一教授作品,當代華文世界公認最佳的國史經典著作之一,集嚴謹、獨到、激情、樸實于一書,乃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史佳作。
圖書賣點:
(1)港臺權威國史讀本——深受讀者與學界好評,不可錯過的國史佳作!
(2)既彰顯民族自信、又保持客觀中立。——比錢穆《國史大綱》更客觀,比呂思勉《中國通史》更有趣。兼具客觀中立與民族文化自信。
(3)一部專門“針對當代現實,適合普通讀者”的通俗歷史讀物!——絕非故作高深、枯燥乏味的庸著。作者減除與今無關的話題,較少直接引用史料而改用現代文體表達,尤其關注具有當代意義的話題。
(4)深具獨創性,而非僅是匯編主流觀點。——對諸多重要的人與事,李定一皆有新鮮論斷。如:“中華世界”概念、廢除帝王年號、秦皇、漢武、王莽、曹操、孝文帝、文景之治與貞觀之治之高下、五胡亂華與蒙元滿清之異同、近代中華衰弱原因、太平天國與湘軍之比較、清末教案原因、義和團反思、維新與革命之關系等等,都有獨特論斷,足為文史愛好者及研究者潛心細品。
(5)李定一教授:是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政治大學 幾大名校的歷史學泰斗。——除了融通中國通史,對中國近代史、中美外交史亦有深入研究。

三十余年前曾立下宏愿,希望能撰寫一本一般人都能夠閱讀而且愿意讀下去的中國史書。少年氣盛,不自知孤陋,歷時兩年余,積稿盈寸矣。當年曾自訂四項規律以自策勉。 第一是必須將古籍融會貫通,透過縝密思考,用現代的文體,敘述古代的事物。絕對革除堆砌長幅大段古籍,敷張而成書者流。此固或可表示著者之淵博,于讀者而言,則有不知所云的感覺。不幸這類史籍充斥,有的到了能剪糊多少便印刷多少的程度,焉能不使一般追求國史知識者望書興嘆。 第二是對史事的排比組合,盡可能要按發生的時間次序敘述。因為讀歷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理解史事的因果關系,或許可以從中獲取些許經驗。如果敘史時海闊天空,上下古今,暢論一是,容或偶有所得,然于一般讀者而言,史事尚未認知,焉能從而領悟其“真理”?此類以“一家之言”而鳴世之著作,亦曾風流一時,于一般讀者而言亦只得隨聲附和,頗似寓言所說國王的龍袍,不能不說美極了。
第三是要以極鄭重的態度選擇所要敘述的事物,易言之,即我們所要敘述的不是“過去的事都是歷史”的那種歷史,而是“我們今日所需要知道的過去的事”的歷史。所以很多史家都承認“凡是歷史都是近代史”這句話,因為都是根據近代人的眼光在選擇史事,在析繹史事。舉例以明之:如唐代日本“遣唐使”之事,在唐代絕不受重視,宋以後的史家更不理會此事,但清末民初以後的史家便大肆渲染成中國文化如何如何影響日本了。又如明世宗時的“大禮之議”,為了誰應稱為“皇考”之爭,明史記載連篇累牘,煞有介事,今日則有不知何所云然的感覺。如何采擇過去的史事人物等加以濃淡分明的敘述,需要史學家的智慧,也還需真正博古通今(中外)。
第四是篇幅不可過繁重。當年訂為五十萬字左右,主要是估計一位有正常工作的人,每日抽空閱讀,能在一周內讀完為適宜。大家都知道寫歷史不怕篇幅多,要抄多少都有供應;問題在如何簡,更重要的在“簡得其當”。簡得其當的標準很難定,這便是最絞腦汁,熬心血的功夫。筆者嘗因某人或事應配置在何處,如何敘述,縈繞于心,久思不能決,拂之亦不能去,甚至當玩麻將時亦入侵,其惡可知。 工作兩年余之後檢視成績“慘”然。除第一項勉強做到外,其余三項均力不從心,尤其篇幅臃腫不堪,是真正眼高手低的產品。懊喪之余,從史功、史才、史識、史意(章學誠首創,即史之意境)等方面作一反省,自知不逮。此後工作方向轉換,但數十年來每瀏覽國史書籍,若有所感觸,輒筆之于卡。五年前檢視累積之物,似略有所得,重拾舊業之念油然而生。原因很簡單,我雖頑劣窳陋仍如昔日,但已年近古稀,即將退歸田園,汰于學界之外。在未消失于茫茫史學界之前,桑榆之年總不能再坐耗時光,因此抱定入地獄的心情撰寫此書。三十余年前的手稿,可用者已十不得一二,若干紙張已朽,只得糊貼在稿紙上始免破碎,紙且如斯,人何以堪。 “中國”亦可當作地名解釋,“中華”則涵有歷史文化傳統之意;故今日之國人,無論其政治主張如何歧異,但都堅守著中華兩字不放。因此本書杜撰“中華世界”一辭,因中國文籍中所說的“天下”,與今人世界同義。本書的主旨即在敘述中華世界從形成到破滅的歷史。“綱”是綱要,自知無法周詳耳。 全書共分六編,第六編敘述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為止的歷史,采取拙著《中國近代史》者約五分之三,小錯誤已改訂。補充若干新意見,編組亦重作安排。筆者何以敘史至辛亥革命為止的原因,在本書最後兩頁有交代。 本書是于一般渴望知道國史者而著,于專家言,實不值一哂,故引文均未注明出處。因為筆者功力淺薄,絕對大多數引文均據《二十五史》《資治通鑒》而已。讀者欲進一步探索,可查正史之本傳或有關本紀或書、志。本書所引者均極短少,有時僅數字,目的在增加語意及涵義,如果加注出處,篇幅要增多三分之一,省去之後,對讀者無礙,專家自可查證。 有一鄙見以為頗為重大的問題,即自漢文帝開始到明太祖始廢除的年號問題。從公元前163年漢文帝開始建年號,到他的孫兒漢武帝每數年改一次年號成為習慣,至明太祖為止,一千五百三十一年之間,共有六百七十一個年號。年號是計算時間的基準,如果記不清每個年號所代表的時間,當提到某年號時,自茫然不知何義;如用幾個年號去列論某一史事演變的歷程時,等于說天書,不知所云。一千五百年間有六百七十一個紀年單位,實在可怕。漢武帝在位五十三年,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改元十四次,武則天建周之後共十五年改年號十三次,有一年而有兩個年號者。隨意更改年號是讀中國歷史的極大障礙。當年標點《二十五史》及《資治通鑒》的諸君子,未趁此將年號改為帝王紀年,附以公元,是大失策。若干史家喜用年號敘史論事,自以為典雅,實則迂腐淺陋(他們也常錯誤,例子很多)。本書援孔子作《春秋》用“魯隱公元年”之義,徹底廢除徒以代表皇帝個人愚昧無識而復困擾後學的年號,用漢武帝二十二年(前119)代替元狩四年。某幾個有特別意義的年號,到有需要時特別說明,如貞觀(唐太宗是漢武帝以後明太祖前惟一不改年號的君主)、建安、永嘉之類。 筆者自知才質朽陋,素不敢為天下先,惟獨廢棄年號一事,甚盼史學界諸子不因人廢言,竭力推行,造福後學,庶幾有裨于國史之了解與研究;何況所提倡的是夫子之道,所反對的是愚昧迷信的皇帝們的惡行。 關于《中華史綱》參考書方面,實在不勝列舉,只有用浩如煙埃一辭可以形容。幾十年來瀏覽所及前賢與時賢的杰作頗多,包括專門學術論著與專書,以及一般性之通史作品。凡拜讀到的,均使著者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受到裨益,謹銘謝意。至于本書的疏漏舛誤,自知不免,亦祈匡正,是禱。
銅梁李定一謹識 1986年6月28日

目次


第一編 中華民族文化形成時期
第一章 蒙昧時期 3
第一節 神話——先民心目中的“歷史” 3
第二節 五帝——傳說時期 9
第二章 三代——歷史的肇始 17
第一節 夏代(前2183- 前1752) 17
第二節 殷商(前1752- 前1111) 20
第三節 西周(前1111- 前770) 29
第三章 春秋時代(前770- 前481) 38
第一節 霸政的興起——齊桓公 38
第二節 霸政的發展 43
第三節 各國的變化 47
第四章 戰國時代(前469- 前221) 51
第一節 戰國變法圖強 51
第二節 詭譎的國際斗爭 56
第三節 社會的激劇變動 61
第四節 孔子——民間講學的創始者 63
第五節 百花齊放——諸子百家 70

第二編 中華世界之創始與發展
——秦漢三國與魏晉(前221-316)
第五章 “中華世界”的創始 81
第一節 秦王政時期(前246- 前221) 81
第二節 秦始皇時代(前221- 前210) 86
第三節 對秦始皇的評論 89
第四節 復古與維新的斗爭(前209- 前202) 95
第六章 中華世界的確立與發展 101
第一節 大一統局勢的奠定——文景之治 101
第二節 武帝的興革 105
第三節 中華世界的鞏固 110
第四節 王莽興起的背景 114
第五節 王莽時代——一個理想的破滅 118
第七章 衰頹時期(25-220) 125
第一節 光武帝的政策 125
第二節 黯淡迷惘的士風 128
第三節 外戚宦官與名流 134
第四節 長期分裂的前奏 137
第八章 大分裂的序幕 142
第一節 曹操的志事 142
第二節 三國的人物 147
第三節 三國鼎立 153
第四節 統一的幻夢——西晉 157
第九章 中華文化概述 161
第一節 農業情況 161
第二節 工商業發達 165
第三節 學術與科技 168

第三編 新陳代謝時期
——“五胡亂華”與南北朝(316-589)
第十章 大動亂局勢(306-439) 175
第一節 西晉邊境的情勢 175
第二節 匈奴稱雄時期(306-349) 179
第三節 羌族稱雄時期——苻堅 183
第四節 北魏的統一 188
第十一章 江南的開發與繁榮——東晉 192
第一節 南渡後的政局 192
第二節 東晉的北伐 198
第三節 南朝的政局 202
第四節 新天地中的舊文化 211
第十二章 舊文化的再生 218
第一節 孝文帝的華化 218
第二節 中原的分裂 224
第三節 新民族的舊文化 230

第四編 中華文化之定型
——隋唐與兩宋(589-1276)
第十三章 輝煌的唐代 239
第一節 大一統盛世的前奏 239
第二節 唐初的政局 246
第三節 由盛而衰的經過 254
第四節 唐代之衰亡 262
第五節 中華文化的廣播 270
第十四章 唐代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277
第一節 唐代的經濟社會 277
第二節 唐代的文化 282
第十五章 國勢式微時期 289
第一節 五代十國的概況 289
第二節 宋代開國的政策 295
第三節 變法圖強 302
第四節 南宋的茍安 309
第十六章 兩宋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316
第一節 宋代的經濟社會 316
第二節 宋代的文化 321

第五編 中華文化之發展
——元明清之長期統一(1276-1842)
第十七章 元明兩代之大勢 331
第一節 蒙古人統治中國 331
第二節 明太祖開國政策 339
第三節 明初政局 346
第四節 明政之衰與張居正之改革 352
第五節 明成祖的海外發展 362
第六節 元明兩代的文化 367
第七節 明代之衰亡 375
第十八章 大清帝國 381
第一節 一統中華 381
第二節 清初的統治 387
第三節 由盛而衰之歷程 393
第四節 早期中外關系 402
第五節 中西文化交流 410
第六節 清代的文化 421

第六編 中華世界的沒落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2-1911)
第十九章 西方勢力的入侵 431
第一節 鴉片走私問題 431
第二節 鴉片戰爭 437
第三節 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444
第四節 大清帝國的解體 452
第二十章 全國大動亂 464
第一節 太平軍的勃興 464
第二節 太平軍的政略 473
第三節 滿漢政權的轉移 482
第二十一章 自強運動 493
第一節 “師夷之長”的發端 493
第二節 基督教再度傳播 502
第三節 自強運動的阻礙 509
第四節 第一次中日戰爭 518
第二十二章 救亡運動 530
第一節 開民智運動與百日維新 530
第二節 義和團 544
第三節 辛亥革命 551
第四節 國民革命之頓挫 55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