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一路鐘情:走出來的人生美景(簡體書)
滿額折

一路鐘情:走出來的人生美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秉承《中國國家地理》的雍容大氣,彰顯人文中國的壯麗深沉。
《中國國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貢獻獎”得主聶作平,用文字引領你,一起領略大地的細節,一起一路鐘情。
全分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舊物新緣、古跡重尋、優雅之旅、邊城風光六個部分,講述了聶作平10年以來游歷祖國山河大地的鐘情之旅。聶作平在鐘情的路上,橫跨古今,縱覽歷史,于祖國之風光,既能從大處欣賞其雄奇壯麗,又能從小處領略其優雅靈秀;既能從古跡中挖掘出塵封故事,又能從新城中發現些生活奇趣……
領略大地細節之美,自然一路鐘情!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一路鐘情:走出來的人生美景》是《中國國家地理》譜系繼《選美中國》《中國景色》之後又一精心之作。作者聶作平是《中國國家地理》的資深撰稿人,以對大地最深沉的愛,寫下這些充滿深情的文字。一路風景,一路鐘情,一路寫作,一路引領讀者欣賞最美的“國家地理”。 《中國國家地理》執行主編單之薔說聶作平的文字“有一種動人的力量”,著名作家麥家從本書得到“愉快而又深刻的體驗”,新浪人氣旅游博主風同學則認為聶的作品需要“精讀”。而作為本書編輯,我認為正因為聶作平有著卓爾不群的文筆,才寫出一條與其他旅游書不同的“路”——這無疑是更深的魅力和實力。 隨書贈送精美書簽一枚——另有神秘禮品哦!

目次

名川秀水
呼倫湖:北方第一大澤
逝者如斯:一條河的燦爛與落寞
圖們江:一水兩岸三鄰邦
黑龍江:從內河到界河
雄山奇峰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
橫山,隱者的高地
盤旋在云端的隱秘通道
舊物新緣
追尋楊貴妃的荔枝
洋浦鹽田:陽光與海水的千古傳奇
構皮紙:唐朝工藝的時尚再生
干窯:京磚是這樣煉成的
腌菜:彌漫中國的古老滋味

名川秀水
呼倫湖:北方第一大澤
逝者如斯:一條河的燦爛與落寞
圖們江:一水兩岸三鄰邦
黑龍江:從內河到界河
雄山奇峰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
橫山,隱者的高地
盤旋在云端的隱秘通道
舊物新緣
追尋楊貴妃的荔枝
洋浦鹽田:陽光與海水的千古傳奇
構皮紙:唐朝工藝的時尚再生
干窯:京磚是這樣煉成的
腌菜:彌漫中國的古老滋味
冬蟲夏草:一只昆蟲創造的奇跡
古跡重尋
大中國的海上走廊
江,生者對死者的訪問
湖州:絲綢之路零公里
蜀道:那條深入四川血脈的路
錫林郭勒,從皇家牧場到肉籃子
優雅之旅
成都:優雅的市井
建水:追憶似水年華
故鄉趙化古鎮的幾個片斷
莫干山:中國第一度假地
三多寨:細雨中的梨花古堡
時光之上的華安土樓
邊地風光
漠河,北極光下的邊城
呼中:落葉松抒寫的秋色賦
遮蔽的福地
玉樹:離唐朝最近的地方
一個石渠,兩個關鍵詞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呼倫湖:北方第一大澤
一切還得從1億年前說起。
今天的蒙古高原,那時還是一片汪洋。由于激烈的地殼運動,這些汪洋有時也變成一片片深淺不一的沼澤。到了距今300萬年至200萬年前,隨著地殼的持續擠壓,在這片汪洋和沼澤之間,先後產生了兩條大斷層,它們被地質學家稱為西山斷層和嵯崗斷層。兩個斷層之間,一個原始的湖泊正在孕育。距今1萬年前,這個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年的湖泊終于形成,只不過,與今天相比,這個1萬年前的湖泊還只是雛形,它過多的水量總是由幾條與它相連的河流帶走,直到送進遙遠的太平洋。1萬年的歲月彈指而過,今天,它已成為草原深處的一個內陸湖。
這就是呼倫湖。蒙語里,人們總是親切地稱它為達賚湖,意思是像海一樣的湖。這座面積達2339平方公里的湖,它既是中國第五大湖,也是內蒙古第一大湖。
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把呼倫貝爾草原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鬧市,倘若此說成立的話,那么作為呼倫貝爾草原最大亮點的呼倫湖,就是鬧市中最具人氣的十字街頭。從自然地理講,它是中國北部乃至整個亞洲干旱地區數千公里內唯一的大澤;從人文地理講,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又都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意氣風發的青春時代。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皇帝,他先後消滅了割據中國北部的夏國、北燕和北涼,初步統一了北方。這個皇帝在位時,經常追憶祖先當年從東北密林中走出的艱辛往事。有一年,部下向他報告,說是尋找到了祖先居住的洞穴。拓跋燾很高興,當即派中書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祭祀并把祭文刻在石壁上。直到1500年後,考古學家才在長滿樺樹的密林中發現了這個被稱為嘎仙洞的石洞和洞壁上清晰可見的祭文。這篇祭文以拓跋燾的名義向上天表示感謝,同時也向他的先人致敬,“歷載億年,幸來南遷”,這是祭文的關鍵詞——拓跋燾認為,正是祖先當年英明的南遷,才有了後來鮮卑民族的發展。所謂南遷,就是指從北方的密林,遷徙到水草豐茂的呼倫湖畔。
《魏書》中,呼倫湖被稱為大澤。“大澤方千余里,決土昏暝沮洳”,意思是說,呼倫湖這個大湖方圓千里,在這一帶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據記載,早在拓跋燾建功立業之前幾百年,他的祖先推寅出任鮮卑部落酋長時,從今天的大興安嶺東坡的鄂倫春旗一帶,遷徙到了呼倫湖地區。這次被鮮卑後裔們念念不忘的南遷,在鮮卑人的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當鮮卑人生活在大興安嶺東側的山地時,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游獵生活,而一旦遷移到呼倫湖地區,這塊富饒的土地帶來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的變化——由游獵變成了游牧;同時,也意味著他們與周邊的漢、匈奴和丁零等民族之間的接觸變得更加頻繁。最終,到距拓跋燾半個世紀之後的拓跋宏時代,北魏再次南遷,把首都從山西平城遷往河南洛陽,北魏成為當時最強盛的王國之一。細數這個王朝興起的隱秘原因,呼倫湖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標記,它是這個邊地民族角逐中原的大跳板和中轉站。
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如同鮮卑人與呼倫湖一樣,蒙古人和成吉思汗也與這個北方大澤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史書記載,初起之時,成吉思汗的根據地在今天的鄂嫩河和肯特山一帶,相當長時間里,這位被稱為一代天驕的馬上英雄,他的領地局限在斡難河和額爾古納河之間的狹小地帶。與他相鄰的世仇塔塔爾人,則游牧于以呼倫湖為中心的大草原上。在打敗了塔塔爾人并占領了呼倫湖及周邊草原後,成吉思汗的實力以幾何級數方式增長,短短幾年時間,他就統一了蒙古各部。可以說,正是呼倫湖,讓成吉思汗掘得了帝國事業的第一桶金。這個風起云涌,曾令歐洲人談虎色變的草原帝國,倘若把它比做一株參天大樹,那么大樹的根就是呼倫湖。
以呼倫湖為中心的草原是整個亞洲最肥美的草原,這樣的草原一方面能夠比較容易養活成吉思汗大軍,另一方面,這里出產能征慣戰的三河馬。冷兵器時代,這些善于奔跑的生靈無疑就是所向披靡的戰車。正因為擁有大量馬匹,成吉思汗才天才地制造出了他的戰爭殺手?:他的將士每人至少有馬3匹,將士們可以輪流乘騎,以便保持來去如風的速度;此外,他的軍隊一般很少配備糧食,戰士們饑食馬肉,渴飲馬奶,既靈活機動,又便于長途奔襲。
正是依靠這種獨特的戰術,成吉思汗從額爾古納河南遷到呼倫貝爾草原不久,就在呼倫湖畔打敗了他早期最大的敵人札木合,緊接著,又打敗了世仇塔塔爾人,從此獨霸大草原。以呼倫貝爾草原為依托,成吉思汗終于有了與女真人的金朝和漢人的南宋分庭抗禮的資本。正如他後來寫給長春真人邱處機的詔書中所說的那樣:“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
直到一個多世紀以後,當成吉思汗早已化為地下枯骨時,他所開創的蒙元帝國在農民起義浪潮下土崩瓦解,末代皇帝元順帝不得不放棄中原,逃往塞外,他選擇的逃跑之地仍然是呼倫貝爾草原,他企圖回到祖先借以起家的呼倫湖,以便能有卷土重來的機會。明成祖朱元璋深知這片草原對蒙元的重要性,他審時度勢,派大將藍玉遠征,藍玉在呼倫湖的姐妹湖貝爾湖附近徹底滅了元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蒙元這個草原帝國的興起和滅亡,都和呼倫湖密切相關。或者說,呼倫湖見證了一個鐵血帝國的生與死,艷與寂。
鮮卑人和蒙古人之外,歷史上曾經不時牧馬南下,攪得中原王朝坐臥不寧的契丹人、女真人,都曾經把呼倫湖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用翦伯贊的話來說,那就是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而且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他們利用這里的優越的自然條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裝自己的軍隊,然後以此為出發點由東而西,征服內蒙中部和西部諸部落或更廣大的世界,展開他們的歷史性的活動”。呼倫湖作為呼倫貝爾草原的中心和水草最繁茂、物產最豐富的黃金地帶,它的歷史意義顯而易見。
今天的呼倫湖有一個著名景點,那就是成吉思汗拴馬樁:在湖的西北,距湖岸10多米遠的湖水中,聳立著一根高10米,周長15米的柱石。相傳,當年成吉思汗與塔塔爾人交戰時,遭到塔塔爾人的伏擊,他趁黑夜逃到柱石之下方才得以脫險,是故得名為成吉思汗拴馬樁。民間傳說雖然不足為憑,但也從一個側面隱約證明:呼倫湖和成吉思汗,和蒙古人,以及與蒙古人有著親緣關系的鮮卑人、女真人和契丹人之間,都曾有過水乳交融的歷史往事。
野生動物的悲歡家園
呼倫湖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將近6米,如此浩淼的水面出現在亞洲干旱半干旱草原,完全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異數,它對呼倫貝爾草原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以呼倫湖為中心所形成的呼倫湖水系,面積將近1萬平方公里,可以說,如果沒有呼倫湖,也就沒有呼倫貝爾草原,至于發源或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數以百計的大小河流,則完全將是另一番模樣。因此,當初有關部門決定成立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時,其理由就是“保護整個達賚湖水系的生態系統及其發育形成的大面積的濕地,以及廣闊的呼倫貝爾草原,拯救那些已瀕臨滅絕的生物物種,使該地區保持生物多樣性”。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達賚湖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接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內最主要的受保護者是鳥類。保護區管理局在區域內分設了6個保護站,每年春天,當大批鳥兒飛來時,各個站點也就進入了一年里最忙碌也最興奮的季節。對這些保護站的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多見鳥兒,少見人煙——事實上,那些偏遠的保護站,除了偶爾有盜獵者們光顧外,就只有保護區屈指可數的幾個工作人員和一天到晚吵個不停的鳥兒了。保護站的墻上,掛滿了觀測日記,密密麻麻地記載了絕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各種鳥類的名字。春季、秋季什么時間來的鳥,數量多少,哪些種類,什么時間離開,全都一一記錄在案。
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達賚湖保護區共有鳥類17目41科191種,種屬占全國的1/5。所有鳥類中,屬于國家二保的32種,國家一保的8種,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的3種。
烏蘭泡是位于呼倫湖和貝爾湖之間的一個小湖,面積不到100平方公里。但它卻是整個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最核心的部分,這里河汊縱橫,水草繁茂,魚類眾多,同時又遠離人間煙火,因而成為鳥的天堂。在保護區的諸多鳥類中,最珍貴最有趣的當數大鴇和蓑羽鶴。
可以說,大鴇是受盡人類冤枉的鳥。古代,人們把經營妓院的女人稱為老鴇,就是從這種鳥引發出來的。相傳,大鴇天生只有雌鳥而無雄鳥,它們行為放蕩,是一種能和任何雄鳥配對的“萬鳥之妻”。許多古書都言之鑿鑿,比如《國語》就說:“鴇,純雌無雄,與它鳥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閩語曰鴇無舌,……或云純雌無雄,與他鳥合。”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則說:“……鴇鳥為眾鳥所淫,相傳老娼呼鴇出于此。”
大鴇之所以背上這樣的惡名,和它的雌鳥與雄鳥長相差異太大有關:保護站工作人員講,雄鴇高達1米左右,兩翅展開,可達2米多,每只的重量都在10公斤甚至20公斤以上;與雄鴇的高大威猛相映成趣的是雌鴇,它們身高不到半米,重量只有三四公斤,看上去和一只雞沒有太大區別,以至于有些地方根本不叫它大鴇,而是另取了個名字叫石雞。不要說是古人,就是生活在呼倫湖畔的牧民,也大多不知道這看起來差異巨大的兩種東西,竟然是同一種鳥。據估算,大鴇在我國有300只左右,1998年,保護站工作人員曾在克魯倫河南岸觀測到約50只的大鴇群,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大大鴇群。此外,工作人員還曾在呼倫湖發現過大鴇的幼鳥,這更是史無前例之事。由于大鴇數量稀少,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已把它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全世界的15種鶴類中,中國分布9種,而烏蘭泡保護站區域內就有6種。每年4月中旬,當呼倫湖上堅硬的湖冰才剛剛開始融化時,蓑羽鶴就成群結隊從溫暖的南方飛來,它們要在這里生活整整半年,度過一個食物豐盛、遠離人類威脅的春天和夏天,直到9月中旬,才開始結伴往南飛。
蓑羽鶴性情羞澀膽小,不僅遠離人類,即便是其他鶴類也不相往來,故而有鳥類學家把它戲稱為閨秀鶴。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我們手持高倍望遠鏡,小心翼翼地靠近了烏蘭泡一個長滿蘆葦的角落。據說,這里曾常出現它們的倩影。在經過長時間的等待和掃描之後,我們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鳥類美人——它們體態修長,羽毛黑白相間,只不過,白的面積大,黑的面積小,像是白袍上綴了幾根黑飄帶。它們三五成群,伸出長長的嘴在淺水里覓食,小聲的鳴叫很快被淹沒在鷗鳥們肆無忌憚的合唱里。
在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鳥是主角,充當配角的則是黃羊。黃羊是草原上最常見的野生動物,這種幾十上百只群體生活的動物,當它們結伴從草原上奔馳而過時,綠色的草原上像多了一塊棕紅色的地毯。但是,人類活動同樣給這個數目巨大但性情溫和的種群帶來了毀滅性影響:上世紀60年代,舉國饑荒之時,肉質鮮美的黃羊成為再好不過的肉類來源;80年代,邊境開放,每當冬季之夜,草原上車燈閃爍,槍聲不斷,每年被獵殺的黃羊多達數萬只。
像非洲的角馬一樣,黃羊也是一種年復一年遷徙往來的動物,以前,它們在以呼倫貝爾草原為中心的蒙古高原上自由來往,冬季向南,夏季向北。但自從北京到烏蘭巴托的鐵路建成後,鐵路兩旁高高豎起的鐵絲網阻擋了它們的自由之旅。前幾年,中蒙兩國之間的國境線上又筑起了鐵絲網,黃羊遷徙線路自此完全中斷。保護站工作人員說,曾有不少遷徙中的黃羊奔跑到鐵絲網下,它們聽著鐵絲網另一端的同類的呼喚,竟然奮不顧身地沖向鐵絲網,想要從上面越過去。但這一切都只是徒勞——它們一次又一次的跳躍只換來了頭破血流,不少黃羊活活掛死在國境線的鐵絲網上。這些渴望故鄉的生靈,最終慘死在與故鄉只有一網之隔的異鄉。
作為世界級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重要濕地之一,呼倫湖以它匯聚大小河流而汪洋如海的胸懷,滋潤了整個呼倫貝爾大草原,因而,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呼倫貝爾之腎”。呼倫湖水量豐沛的年頭,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草也更茂密,氣候也風調雨順;而一旦它的水量減少,往往會造成草原氣候惡劣,牧草枯黃。從這一意義上講,呼倫湖不僅是大草原之腎,也是大草原之靈,有了它,也才有了呼倫貝爾草原數千年來的生機與祥和。
游動的馬魂
蒙古族有句諺語,叫做“岸上有多少馬,水中就有多少魚”。其實,盡管草原上駿馬成群,但若與呼倫湖中的魚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與絕大多數湖泊不同,呼倫湖的特點在于,它是一個具有吞吐性質的湖,以呼倫湖為主體的三湖(呼倫湖、貝爾湖、烏蘭泡)和三河(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六者相通,當呼倫湖水量過多時,湖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額爾古納河,再經黑龍江流入太平洋,使呼倫湖含鹽量減少,成為淡水湖;當呼倫湖水量過少時,海拉爾河河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湖中,補給湖水不足。這種獨特的水系形式,使呼倫湖成為各種魚類生存的天堂。另外,近兩個世紀以來,呼倫湖地區主要居民為新巴爾蒙古人,他們信仰藏傳佛教,把湖中的魚視為馬魂,禁止任何人捕食。這樣,多年以來,呼倫湖中魚群密布,多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每年四五月春暖冰融之際,從貝爾湖游入呼倫湖的魚,按史書的說法,那是“銜尾而北,發達唯唯,河渠幾無隙地,航行為之不通”,在烏爾遜河上行船,不時會有幾十公斤重的魚從水里躍到甲板上。如果遇上生殖期,“魚類孵化有聲,震撼湖岸,飲馬者若不加驅策,則馬畏不進”。李墨田先生是呼倫貝爾市電視臺前臺長,也是呼倫湖的研究者,據他講,他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坐一條小船順烏爾遜河航行,一群群大鯉魚擠滿了河道,馱著小船順流而下,以至于船被拱得東倒西歪,差點把他的朋友掀到水里。
史料記載,最早在呼倫湖上捕魚的是俄國人。那是1900年,當俄國軍隊以鎮壓義和團為名從滿洲里一帶進入中國後,一些俄國人趁邊境空虛,乘機結伴到呼倫湖捕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白俄涌入中國內蒙和東北,其中一部分人即進入呼倫湖地區以捕魚為業。中國人捕魚則在上世紀20年代以後,一些來自山東、河北的農民攜家帶口闖塞外,千里迢迢來到草原,呼倫湖豐富的魚類給他們帶來了活下去的機會。到了30年代,日本入侵中國,呼倫湖也落入敵手,日方成立了株式會社組織捕魚。但呼倫湖上大批量的捕魚作業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降,達賚湖漁業公司——即今天的呼倫湖漁業集團,成為呼倫湖三湖三河最主要的捕撈企業。
在漁業公司工作了30多年的張師傅告訴我們,除了極少數幾年外,呼倫湖每年的捕撈量都在8000噸以上,最多時可達1萬噸。張師傅回憶說,1984年冰融期間,與貝爾湖和烏爾遜河相通的哈拉哈河水位暴漲,大量魚類順水涌入烏爾遜河、烏蘭泡和呼倫湖內。位于烏爾遜河中游的烏蘭崗建有一個用來阻攔魚群洄游的柵欄。張師傅說,當時的柵欄下密密麻麻,全都是魚,大的有幾十上百公斤,小的三五公斤不等,如果拔掉4根攔魚柵上的鐵條,每小時可接魚20噸以上。後來幾天,攔魚柵下段河中出現了一條五六百米長的魚群帶,這些在激流中首尾相銜的魚類競相躍出水面,令人眼花繚亂。旁邊的小河溝里,有人用籮筐扣,有人用木棍打,一會兒就能收獲幾百公斤鮮魚。
說起呼倫湖上捕魚,張師傅如數家珍。他說,呼倫湖的捕魚方法有兩種,稱為明水和冰下。明水捕魚一般在八九兩月進行,與內地的捕魚方法大同小異。值得一說的是冰下捕魚。由于地處中國極北之地,呼倫湖每年的封凍期長達幾個月,而冬季里魚群活動能力較弱,又是聚集越冬,相對容易捕撈,從而成為呼倫湖捕魚的主要季節。
冰下捕魚主要采用冰下大拉網作業,這種方式在呼倫湖漁業史上已有80年歷史。我們去呼倫湖時正值盛夏,遠未到冰下捕魚期,因此無緣一見,但從張師傅的講述中,我們可以想見其壯觀景象:冬季的呼倫湖覆蓋著厚達1米多的冰層,捕魚小組的車直接在冰面上行駛。捕魚前,由組長選擇一個冰面平坦和魚群集中的地區,并劃定下網眼和出網眼位置,插上不同顏色的旗幟作標記。接著,工人們開始用專門的工具在冰面上打網眼,網眼是5平方米左右的長方形,別小看這5平方米,堅硬的冰面需要好幾個人長時間的勞作才能完成。打完網眼之後就該下網了,裝在爬犁上的漁網得通過網眼慢慢下沉到水中。每個網眼之間相距30米,分別由長32米的連接著引綱的引桿牽動著長達700多米的大魚網,在冰下的湖水中形成平行扇面後徐徐推進。一般來說,一網要運行5公里左右。下網完成之後就是激動人心的出網,以前是由馬匹拉動絞盤,把沉重的漁網——當然還有網里的魚——拖出水面,現在則是用汽車拉。隨著漁網慢慢出水,活蹦亂跳的魚兒頓時讓沉寂的冰湖一片歡騰。
一個正在變咸的噩夢
呼倫湖靜靜地躺在大草原深處,已經有1萬年以上的歷史了。近百年來,呼倫湖的水位不時發生變化,它時大時小,但總體基本保持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然而,近20年來,由于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這片美麗的蔚藍之地,已經出現了一些不祥之兆——它正在變小、變咸。
在呼倫湖的小河口游覽區,有一片酷似海灘的沙灘,沙灘上不時可見已經破碎的河蚌硬殼,一道100多米長的木制小橋從岸邊通向湖里,游人得從小橋上走過去,才能與湖水親密接觸。給我們開車的司機姓胡,是喝著呼倫湖水長大的“土著”,老胡告訴我們,由于周圍工業企業極少,呼倫湖的湖水幾乎沒受污染。但是,這些年來,呼倫湖的水位正在不斷下降,僅僅去年,湖水就後退了100多米,因此景區方面才不得不修了這座小橋,與其說增添了一道風景,不如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補救。至于沙灘上早已死去的河蚌,那是由于湖水水位下降後沒來得及撤離的犧牲品。老胡還說,1995年5月,呼倫湖刮了一場罕見的西南風,在沙尖子一帶,多達五六十噸的河蚌被大風從湖里刮到岸上。
呼倫湖集團多年來的觀測結果表明,呼倫湖水位的確一直在呈下降趨勢,而湖水水位下降意味著兩點,一是魚類減少,魚類減少則會導致湖水的富營養化。事實上,正如呼倫湖集團水產環保科研所的牛喜祥先生所說,他們從1984年開始跟蹤湖水狀況,湖水的富營養化已經越來越嚴重;二是湖水變咸,對照國際通行標準,呼倫湖屬于微咸湖,而如果水位下降到一定地步,量變引發質變,呼倫湖就會成為咸水湖。一旦成為咸水湖,這對湖中生息的淡水魚類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此外,呼倫湖還是湖畔的扎賚諾爾礦區最主要的水源地,可以想象,一旦呼倫湖水變咸,將引發這一地區的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活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車行湖畔,碧空如洗,煙波浩渺的湖面鷗鳥成群,遠處草原上,幾匹駿馬在風中奮蹄奔跑,呼倫貝爾大草原顯得格外寧靜。從遙遠的鮮卑人到成吉思汗,再到今天,這片被呼倫湖水滋潤的土地一直就是中國北部最美麗最動人的風景,當那些激動人心的歷史成為悠悠往事,呼倫湖也就此展開了新的命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