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滿額折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9 元
優惠價
90359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加入單車倡導運動,就從這裡開始 ──
33位單車作家群 × 50則城市單車文化與單車交通書寫

‧本書分享主題‧
載貨單車‧單車派對‧單車倡導運動簡史‧小折‧斜躺車‧和孩子一起騎單車‧
無車街道‧重新融入在地‧單車風格‧合作社式單車行‧女性與單車‧以及其他。

◎單車文化正在北美各城市大為興盛,讓城市生活更有動力而且更值得享受。
艾美‧沃克身為《動能》雜誌的共同創辦人,一直站在這股趨勢的前端;這份雜誌記錄並啟發了城市單車文化與單車交通。在本書中,她匯聚了廣泛的單車作家群,一起來探討騎單車可以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正在改變哪些面向。從成為全家人主要交通工具的功能型單車,到稀奇古怪單車騎士的藝術創作,都能為所有曾經騎過單車的人提供某些資訊。

◎開心、自由就是推動車輪的力量。
由本書編輯艾美‧沃克的9篇文章,與單車修理店老闆、騎單車通勤者、交通規畫師、建築師、單車俱樂部創立者、單車雜誌編輯、運輸管理局員工、作家、醫師、生態統計學家等33位各領域專家的文章,從50個角度來看騎單車這件事。她讓更多單車同好告訴你,非騎單車不可的理由,如何整裝出發,自行車對騎士、對環境、對社區文化的好處,單車保養的know-how,家庭車隊、單車派對的種種經驗。

◎以騎單車做為主要交通工具,會讓人更審慎思考要把什麼東西帶進人生裡。
-從各個面向來探討如何將「騎單車」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模式,減少開汽車。

-選擇折疊車,可以輕鬆搭配其他交通工具完成旅程。
-選用合適的拖車、置物架或馱籃,再搭配電動單車,可以讓你輕鬆載著物品四處往返。

-斜躺式單車的速度比直騎式單車快,騎起來也更舒適。
-對於行動較不便的人們,也可以使用電動三輪單車,重回騎單車的生活,享受自由。

-只要選購正確的雨具,在下雨天騎車也是件開心、自由又安全的事。
-騎單車,能讓人以慢速、新奇的眼光重新感受這個世界,能造新的社交圈,有益個人身心靈健康,對地球也是一件好事。

-推出「賺到一輛單車」方案,讓孩子從小習慣騎單車四處去的生活。

◎只要跨上單車,生活的美好轉變就此展開!
穿著日常服飾,跨上最適合你的單車,輕鬆穿梭大街小巷。讓你擁有行動力、自由,健康的體魄、苗條的身材,省錢又環保,還能拉近人與人、人與環境的距離……
艾美‧沃克:「騎車能為你帶來的好處,是筆墨難以形容的,得靠你自己去體驗。希望本書能成為許多對話與雙輪旅程的起點,不論這些行程是把你帶到天涯海角或是街角的小店,都好。」

作者簡介

艾美‧沃克(Amy Walker)

艾美‧沃克住在加拿大溫哥華,她很享受在這個城市的雨中騎車。她在十六歲時,開始騎單程四十五分鐘的路上學,生命裡非常重要一塊拼圖也在此時歸了位。騎單車和她一拍即合,讓她同時擁有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與運動方法、清晰的環保意識以及紅潤的面頰。她知道,如果騎單車對我而言如此有益,應該也可以嘉惠其他人。

二○○一年時,她和伙伴一起創辦了《動能》雜誌,十年來也擔任出版人、創意總監、編輯、作者和攝影師。她研究平面設計、電影及家具創作,計畫繼續運用創意工具來分享她的單車之愛。如果她只有一個願望能實現,那會是要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都是美好且互相連結系統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地球的一部分;我們都擁有重要的天分要分享,有重要的教訓要學習;還有,我們都被深深愛著。

譯者簡介

吳書榆

臺灣大學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老闆!我死都不願意告訴你這些事》、《想生存、先搞定遊戲規則》、《黑道商學院》及《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心靈減重班:永久控制體重的21堂心靈課程》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史蒂芬‧比藍基Stephen Bilenky(賓州費城比藍基單車工廠)
羅斯‧伊凡斯Ross Evans(極限實用腳踏車公司與世界單車創辦人兼發明人)
蓋瑞‧費雪Gary Fisher(登山車教父)
周盟桂(單車生活實踐家)
謝正寬(KHS單車學校校長)
陳春發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理事長)

本人宣布,《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騎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就是現代單車文化的《全球目錄》(Whole Earth Catalog)。我通常不是大力傳教、指稱單車是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的那種人,但,看起來,當騎車的人越來越多時,也有越多問題開始跟著消失。身為單車界的終生成員,我樂於見到這本出於同為熱愛單車且文筆流利、知識淵博作家之手的作品集,也深感敬畏。艾美‧沃克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實現一幅偉大的願景,彙整出全面的單車知識參考資料。她串起多位作家的風格與特質,涵蓋主題從基本動機、合作社式單車行到公共政策,無所不包,當然也少不了一些小玩意兒:有哪些適當的硬體與知識可以促成聰明且安全地騎乘單車,以及要在何處及如何找到這些東西。對於任何瞭解踩踏動力之美的人,我強力推薦這本讀物。──賓州費城比藍基單車工廠(Bilenky Cycle Works)史蒂芬‧比藍基(Stephen Bilenky)

彷彿是遺失天賦的英雄,我們是還記得要怎麼騎單車的一代。對於聽到召喚、重拾單車再度騎乘的人來說,這本書正是處處有寶的地圖。──羅斯‧伊凡斯(Ross Evans)│極限實用腳踏車公司與世界單車創辦人兼發明人

艾美‧沃克具備機敏能力,能緊密結合安全性與實用性,而且騎在單車上時看起來棒透了。本書可以為你提供一些出色且明智的新工具,供你體驗單車能帶來的絕佳便利性,更別說我們騎車時一定會帶上的燦爛健康微笑!──蓋瑞‧費雪(Gary Fisher)│登山車教父

本書從分享熱情、啟發到文化;從小撇步、Know-how到城市規劃,上路騎車應該知道的,應有盡有。主筆廣邀各領域專家,切入角度多樣,會看到種種精妙言論,看這本書就像在逆流而上桃花源,處處有新發現。──周盟桂│單車生活實踐家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實現了一幅偉大的願景,彙整出全面的單車知識參考資料,給大家借鏡參考。──謝正寬│KHS單車學校校長

<單車友善之鑰>
文/單車生活實踐家 周盟桂

台灣的單車產業與世界同步,技術與規模各有擅場,單車就是要MIT;把騎單車當作好運動及休閒方式也不遑多讓,假日騎車不只是流行而已,穿勁裝騎小摺、蒙面但不戴安全帽的風格也「台」出名;但講到回歸交通工具的單車文藝復興浪潮,台灣落後的時差不少,本書在講的就是這個單車生活形態。

主筆艾美‧沃克(Amy Walker)是《動能》(Momentum)雜誌的創辦人,這點算是拿到正確的鑰匙來開這扇單車友善大門。翻開這本雜誌,你不會看到身著萊卡勁裝的運動菁英,或桀驁不馴的極限天才。而會看到多一點時尚、多一點美感、多一點不在他方的生活……。它不鎖定專業市場,而是廣大的一般群眾,這些倩女潮男對於單車的熱情可是一點都不輸人。

本書五十篇章節,從分享熱情、啟發到文化;從小撇步、Know-how到城市規劃,上路騎車應該知道的,應有盡有。主筆廣邀各領域專家,切入角度多樣,會看到像「能為你帶來更多性高潮」、「騎單車的收穫比損失的多九倍」、「騎單車是我最喜歡的認識新街坊的方式」、「藉由將交通方式從私人轎車轉為騎單車、走路及大眾交通工具,可以把更多錢留在當地」、「因為你擺脫了政府與社會的限制」、「洛杉磯的單車合作社似乎都和烹飪有關」……等等精妙言論,看這本書就像在逆流而上桃花源,處處有新發現。

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是:女性觀點。全書男、女作者恰恰各半(當然,主筆寫了好幾篇)。有《單車時尚風格》、《騎著單車去購物》、《女人與騎單車的益處》、《和孩子一起騎單車》……等。騎車不是打仗,受夠了男生硬邦邦的玩意兒,該聽聽女生怎麼說。

而第五十章《正在消失的汽車交通》則提出一個新穎的觀念。我們一般以為交通如流水,如果縮減車道意味會在其他地方堵塞。但「交通是氣態,而非液態」,是會蒸發的,如果預期縮減車道,人們會改用其他方式或減少開車上路的時機。鮮明的例子莫過於最熱鬧的紐約時代廣場,以往塞車不稀奇。現在縮減車道變成更多人行或休憩空間,因而吸引更多人駐足,塞車也跟著消失。

國內推廣單車友善面臨一些困境,雖然認同先進城市的交通政策,但主事者寄望、單車族在等待單車道硬體系統的成功,其他族群則認為會侵害自己的空間。但單車友善是從革心開始的。近年來最波瀾壯闊、最有創意的單車運動,就是回到過去,那個汽車還沒有主宰道路,單車哪裡都可到、也什麼都可載的年代。引言中提到的「臨界量」(Critical Mass)活動就是代表,時代巨輪轉一圈,回到馬路騎車一開始竟是奢求。

現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單車友善,單車友善就是適宜人居的指標。本書涵蓋的,雖然網路2.0的時代都可以同步收到,也許是語言、文化或地理的差異,即使我們也都騎車上路,總是會有浪漫的距離。看著這些熟悉的觀念逐漸落實成單車友善政策,變成「他山之石」,對於本書的期許就更加濃厚。如果,我可以幫忙消除一些譯文上的疏離感,是十分歡喜榮耀的事。

<安全、正確、健康──單車學校的創校精神>
文/KHS單車學校校長 謝正寬

不管您是什麼理由愛上單車,都會因此而注意到有關單車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鳥效應。《好城市的單車生活》就實現了一幅偉大的願景,彙整出全面的單車知識參考資料,給大家借鏡參考。

筆者曾在多本敝著中談論到騎單車的安全、正確、健康的重要性。像是在騎行中如何保護自己的「單車安全」,正確的騎乘姿勢及騎行為何;還有單車的運動生理,即使沒有教練,也可以訓練自己,沒有物理治療師,也可以 避免運動傷害,甚至強化自己的健康,讓大家都能騎得更好、更快、更持久及更健康。

不管您是什麼理由愛上單車,尤其是執政者在策畫單車政策之前,都必須要精讀瞭解這本從基本動機、單車行合作社到公共政策無所不包的寶典──《好城市的單車生活》。校長迫不及地等待出版,先睹為快。

不管您是什麼理由愛上單車,「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都是你、我、他不可忘記的鐵則。校長就是有了「安全」加上「正確」,而能自然「健康」,今年七十二歲了,還騎車到處亂跑,不必羨慕,您也可以!

目次

推薦序:單車友善之鑰│單車生活實踐家│周盟桂
推薦序:安全、正確、健康──單車學校的創校精神│KHS單車學校校長│謝正寬
讚譽
獻詞
致謝

1. Bicycling Is Contagious
 騎單車會感染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Part I 非騎不可的正當理由 All the Right Reasons
2. Because It’s Fun!
 因為有趣! │《動能》雜誌編輯│泰瑞‧洛吾
3. Cycling Is Faster
 騎車比較快 │單車愛好者│拉斯‧高勒
4. Cycling for Health, Wealth, and Freedom
 為了健康、財富和自由 │維多利亞交通政策研究所創辦人│陶德‧利特曼
5. Youth, Sex, and Cake: The Physical Gifts of a Bicycling Lifestyle
 青春、性愛與蛋糕:單車生活帶來的實質贈禮 │騎單車步行聯盟工作人員│克麗斯坦‧史蒂爾
6. The Environmental Good of Switching from Car to Bike
 從汽車到單車的環保益處 │單車通勤者│史蒂芬‧瑞斯
7.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8. The Curious Cyclist
 好奇的單車騎士 │單車愛好者│黛博‧葛瑞可
9. Cycles and Relocalizing
 騎單車與重新融入在地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10. Notes from a Bicycle Bodhisattva: May All Beings Be Liberated!
 單車佛的話:願世人皆獲自由 │《動能》雜誌創辦人│卡門‧米爾思

Part II 整裝出發 Gearing Up
11. How to Help a Bike Shop Help You
 如何讓單車行協助你 │單車愛好者│尤芮可‧蘿德瑞格絲
12. A Rough Guide to the City Bike
 城市街車的簡要指南 │單車愛好者│溫德爾‧恰倫吉爾
13. Bike Style: What to Wear When Riding a Bike
 單車時尚風格:騎單車時怎麼穿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14. Five Stages in Le Tour de Parent
 母鴨帶小鴨之五階段 │單車文化作家│克利斯‧金姆
15. The Case for Internally Geared Bicycle Hubs
 內變速單車輪轂之案例研究 │單車維修行老闆│阿隆‧葛斯
16. Light Up Your Life
 點亮你的人生 │單車愛好者│拉斯‧高勒
17. The Art and Craft of Handmade Bicycles
 手工單車的工藝之美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18. Cargo Bikes
 載貨單車 │單車愛好者│芬利‧法根
19. Freakbikes
 古怪單車 │C.H.U.N.K, 666變形單車俱樂部創辦人│梅古倫五
20. Fixed-Gear Bikes on the Street: A Dangerous Fad?
 定速單車上街頭:這是一股危險的風潮嗎? │單車行老闆│馬丁‧尼爾
21. Folding Bikes
 折疊車 │單車愛好者│尤芮可‧蘿德瑞格絲
22. Ergonomic Evolution: The Advantages of Riding Reclined
 人體工學大革新:騎乘斜躺式單車的優點 │多倫多單車騎士聯盟委員│文森‧德‧涂當納V
23. Cycling for All Abilities and Needs
 適合所有能力並滿足各種需求的單車道 │單車通勤者│朗恩‧理青斯
24. E-bikes Offer an Extra Push
 電動單車更助一腳之力 │《動能》雜誌編輯│莎拉‧瑞波林格
25. Shopping by Bike: Racks, Baskets, Panniers, and More
 騎著單車去購物:置物架、置物籃、置物袋與其他 │單車通勤者│丹妮絲‧瑞薩兒
26. Riding in the Rain
 雨中行車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Part III 單車、社區與文化Community and Culture
27. Bicycle Space
 單車空間 │作家│麥克爾‧漢森
28. Sharing Biking through Culture
 透過文化分享騎單車的美好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29. The Well-Tempered Cyclist
 好脾氣的單車騎士 │單車愛好者│黛博‧葛瑞可
30. Travels with a Bicycle
 騎著單車去旅行 │單車愛好者│蕭恩‧葛藍頓
31. Women and the Benefits of Biking
 女人與騎單車的益處 │女性單車企業聯盟創辦人│艾莉‧布魯
32. Biking with Kids
 和孩子一起騎單車 │單車文化作家│克利斯‧金姆
33. Collective Bike Shops
 合作社式單車行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34. Earn-a-Bike Programs: Lessons from Chicago’s West Town Bikes
 「賺到一部單車」方案:從芝加哥西城單車坊學到的東西 │單車文化作家│約翰‧格林菲爾
35. Ciclovia: A Celebration of Car-Free Streets
 無車日:無車街道上的慶典 │單車文化作家│傑夫‧梅普司
36. Bike Party
 單車派對 │猴光車燈公司老闆│丹恩‧高瓦特

Part IV 談點嚴肅的話題 Getting Serious
37. Bike-Friendly Workplaces
 單車親善的職場 │愛騎單車的作家│波妮‧芬頓
38. Bikes Work: 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Small Bicycle Businesses
 單車用處多多:小型單車企業的發展與影響力 │記者│莎拉‧莫克
39. Bike Businesses and the Bike-Craft Boom
 單車業與單車工藝的蓬勃發展 │《動能》雜誌創辦人│艾美‧沃克
40. The Individuation of the Cyclist: Working with the Law to Attain Perfect Consciousness
 單車騎士的個體化過程:遵行法律,清明透徹 │單車律師│大衛‧海伊
41. A History of Bike Advocacy
 單車倡導運動簡史 │單車文化作家│傑夫‧梅普司
42. From Vision to Victory: Grassroots Bicycle Advocacy
 從願景到勝利:民間單車倡導行動 │騎單車步行聯盟│克麗斯坦‧史蒂爾
43. Safety in Numbers
 人多就保險 │女性單車企業聯盟創辦人│艾莉‧布魯
44. Safe Routes to School
 安全上學路 │安全上學路全國伙伴計畫總監│黛博‧胡柏絲蜜
45. Designing Our Cities for Bikes: Digging Up the Parking Lot
 打造單車城市:挖掉停車場 │溫哥華單車聯盟副總幹事│蘿麗‧凱瑟勒
46. Mixing Cycling with Other Transportation: Go Farther, Faster, with Greater Flexibility
 結合騎單車與其他交通方式:遠一點、快一點,多一點彈性 │交通運輸規劃人員│艾瑞克‧多爾提
47. Thanks for (Bike) Sharing
 感謝有公共單車 │作家兼編輯 │葛瑞格‧柏佐
48. Cycling Rights-of-Way
 騎單車的路權 │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教授│約翰‧普奇
49. Bike Parking
 停放單車 │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教授│約翰‧普奇
50. Disappearing Car Traffic: Making Space for People
 正在消失的汽車交通:把空間還給人們 │愛騎單車的作家│波妮‧芬頓

書摘/試閱

<1.騎單車會感染>
文/艾美‧沃克(Amy Walker)

注意了,騎單車會上癮!在你握緊把手之前,在你把一隻腳跨過座椅、開始努力踩踏之前,注意了:一旦開始,你可能就不想停下來了!就像其他看起來很棒、感覺起來很棒,而且也能帶來好處的事物一樣,你會急著分享。另外,騎單車很輕鬆,也可以用來社交。一邊以中等速度騎單車、一邊談話,再輕鬆自然不過了;或者,你也可以和朋友成群地飛馳,在友伴之間嬉戲玩鬧地遊走。

這個結合身體律動的優雅平衡動作,不僅刺激了大腦,也活化了創意。而騎單車能帶來的效果,甚至包括給你一副開啟宇宙奧祕的鑰匙;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他的相對論裡就說過:「我是在騎單車的時候想到這一點的。」這本談騎單車的小品文集可能無法為你帶來如此重要的啟示,卻可以說是為了鼓舞你而創作的,不論你是新手上路還是老練專家,都適合一讀。

倘若少了單車,我的人生必會走向完全不同的路。一直以來,我對解決問題及瞭解世界的意義一直備感興趣,二十年前,當我開始靠著騎單車通勤時(當時我十六歲,每天要騎四十五分鐘的車上學),生命中一塊很大的拼圖就歸位了。騎單車和我一拍即合,讓我同時擁有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與運動方法,以及清晰的環保意識。我知道,如果騎單車對我而言是如此有益,應該也可以嘉惠其他人。

我注意到一場以「把單車當成交通工具」為主題的運動正在風起雲湧,所以就算我生性羞怯,也想要參上一腳。二○○○年時,我終於見到我在騎單車這件事上的明師卡門‧米爾思(Carmen Mills,她也是第十章〈單車佛的話〉的作者),她以獨特的遠見、幽默和合作精神啟發了我。我們兩人聯手,在二○○一年共同創辦了《動能》(Momentum)雜誌。

和他人分享自己所愛的事物,是一種很棒的學習方法;藉由《動能》雜誌,我從中學到很多,也遇見好多很棒的人。本書多數的撰文者都是我透過這份雜誌認識的,我很榮幸能和他們合作,並把我們對騎單車的熱情分享給大家。本書並未說盡騎單車的每一個面向,只能說是這個豐富且令人著迷主題的驚鴻一瞥。說實話,騎單車能為你帶來的好處,是筆墨難以形容的,得靠你自己去體驗。但這不影響我們寫作這本小書的嘗試!我希望本書能成為許多對話與雙輪旅程的起點,不論這些行程是把你帶到天涯海角或是街角的小店,都好。

本書作者群從日常生活中證明了騎單車就像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祕密,你很難藏私。我們判定,介紹本書最好的作法,就是向各位推薦幾種我們用來分享騎單車熱情的不同方法,因為傑夫‧梅普司(Jeff Mapes,他也是第三十五章〈無車日〉和第四十一章〈單車倡導運動簡史〉的專文作者)一開始就提醒我們,我們太常分享,卻太少嘗試:「即便在最濕冷的清晨也要踩著大步去上班,而且腳步輕盈,臉上掛著微笑,光是如此,就足以說服某些人騎單車進城的價值何在,或者,惹得他們煩到抓狂了。」

就算只是稍有經驗的騎士,也有一些可以分享的情報。我們知道要怎麼樣才能放輕鬆騎單車,並將視線盯在我們希望單車前往的路徑上。我們知道如何針對不同的天氣穿戴裝備,以及要避免哪些上坡、坑洞及嚴重塞車的路段。史蒂芬‧瑞斯(Stephen Rees,第六章〈從汽車到單車的環保益處〉的作者)是一位忠貞的騎士,但一直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的,直到旁人認為他很特別並開始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時,他才有所感。所以他順勢挺身而出,在自己的部落格及線上論壇上分享騎單車的故事和資訊。

分享騎單車這件事,一對一或許是最好的辦法。當你認識的親朋好友想要開始騎單車時,陪著他們騎一段,呼應他們的興奮之情與隱憂,會很有幫助。事情可能不會按照計畫發展,但就像莎拉‧莫克(Sarah Mirk,第三十八章〈單車很有用〉的作者)說的,不管怎麼樣,最後通常都會美好圓滿:「我花了兩百美元從分類廣告網站裡買下一部笨重的協力車,滿心希望看到我爸媽一起騎著單車到處去。

他們在某個溫暖的六月週末來波特蘭玩,兩人最後都騎著(比較實用的)單車到處跑,我則和男友騎著協力車,一路使盡吃奶力氣跟在他們後面。我們在週五的黃昏時分騎了幾英里路到餐廳去,我以為他們會把這趟旅程的重點放在美食或美景上,但我媽卻是因為她又能騎單車了,而湧現讓我意外又熟悉的歡愉;這是好久以來的第一次。她不停地說踩著踏板走遍附近的大街小巷,融入身邊的美景並呼吸夏日溫暖的氣息,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

打從一開始,單車就啟發了很多藝術家,讓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憧憬。一九一三年時,現代藝術家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把單車前叉及車輪上下翻轉,立在一張板凳上,並不時轉動車輪。「我很喜歡看著這件作品,」他說,「就像我很喜歡盯著火爐裡的火焰舞動一樣。」兩年後,當杜象開始創作他所謂的現成物(readymade,指設法以藝術的手法呈現製造出來的物品)時,他認定這個名為「單車輪」(Bicycle Wheel)的作品就是他最初的現成物創作。「單車輪」也是眾人口中的第一件動態雕塑。杜象之後說:「我非常確定現成物的概念是從我作品中所得出的一個最重要的想法。」

一如杜象,本書中有許多作者都以騎單車或單車當作他們創意豐富的繆思女神。以尤芮可‧蘿德瑞格絲(Ulrike Rodrigues,第十一章〈如何讓單車行協助你〉和第二十一章〈折疊車〉的作者)為例,騎單車對她來說,一直都是釋放自我的單獨活動。「我從來不太想和其他人一起騎單車,但我想分享那份在單車座椅上看到世界樣貌時的喜愛。一九九九年時,我剛剛從一趟歷時三個月的改變人生的旅程中歸來,當時我一個人騎著單車走遍了泰國及寮國內地。我無法把這些故事藏在心裡,我必須和《動能》雜誌以及我的米特伊小姐(Mitey Miss)部落格讀者分享。十多年之後,我還是很難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不說出來。」

單車之舞,是特別能反映出年輕城市騎士的心理感情與身體線條的一種表現形式。蘿麗‧凱瑟勒(Lori Kesseler,第四十五章〈打造單車城市〉的作者)寫道:「當我加入溫哥華卑詩克拉特斯的這個由女性組成、因單車而深受啟發的表演團體之後,我想要分享的單車之愛多了好幾倍!我們在街上及舞池裡起舞,以自製的『紅色、黑色加上閃閃發光』表演服裝來讚頌單車,鼓勵社群參與。表演讓我們能和單車社群互動,把愛分享給一大群人,遍及當地的農夫市場、布朗尼蛋糕作坊,甚至到波特蘭及洛杉磯的搖滾明星封街派對。」

單車俱樂部很有趣,是分享的縮影。我透過每個月的單車俱樂部馳騁之旅認識很多朋友,一起拜訪、探索各個城市。如果你找不到能滿足你追尋目標的俱樂部,你還可以自創。蕭恩‧葛藍頓(Shawn Granton,第三十章〈騎著單車去旅行〉的作者)不僅擁有藝術天分,更是孜孜不倦研究環境及環境史的好學學生,還擁有溫文爾雅的領導能力。他創立了一個漫遊俱樂部,名為「城市冒險聯盟」(Urban Adventure League)2,設定的目標是要以溫柔可親的方式探索文明地理;而且,他的單車騎乘活動海報做得棒極了!

有時候,你的使命直截了當。就像波妮‧芬頓(Bonnie Fenton,第三十七章〈單車友善的職場〉和第五十章〈正在消失的汽車交通〉作者)一樣,你可能非常確定某項需求,而且也找到了實現的方法:「在提倡騎單車的加拿大溫哥華工作幾年來,我聽到很多人說,他們喜歡騎單車,但擔心交通狀況,或是不知道要從何開始。顯然,其中有教育的需求。二○○五年時,萬事備齊,我寫了一份募款提案申請獎助金,開立了一門通勤者騎單車技能課程。我們集結了由八位出色人士組成的教師團(他們全都是既懂騎單車又懂教學的人),並從二○○六開始推出課程。我們訓練了好幾百人,讓他們能在車陣中安全且自信地騎單車,並從學員身上獲得令人開心的回饋意見。這類課程仍在陸續開立中,到目前為止,一手催生出這些課程仍是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成就之一。」

在努力瞭解他人並找出人世意義的過程中,艾莉‧布魯(Elly Blue,第三十一章〈女人與騎單車的益處〉及第四十三章〈人多就保險〉的作者)第一次參加單車臨界量活動(Critical Mass)3之後,就覺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她的單車之愛:「我無法瞭解為何波特蘭警方要用惡意的態度來對待騎單車的人。這是我第一次明白交通和文化消費完全互相糾結在一起。我花了六年時間去研究及撰寫騎單車、文化效應,以及兩者互相影響變動的具體動態。」

有時候,我們分享,是因為希望他人能瞭解我們。就像丹恩‧高瓦特(Dan Goldwater,第三十六章〈單車派對〉的作者)說的:「身為騎著單車跨過中國四川省的美國人,我們不斷地受到熱烈歡迎,到處是笑臉和歡呼。每天都會有來自中國大城市的觀光遊覽車穿越這個山區邊陲地帶,但騎單車的觀光客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為何經濟上能負擔汽車或遊覽車的富裕西方人偏偏要騎單車?雖然騎單車的中國人多不勝數,但我們發現,還是經常要解釋騎單車體驗大城、小鎮及鄉間,並沉浸在其中的無上樂趣。」

有時候,以上這股希望獲得他人理解的初衷,到後來居然變成了一生的志業。陶德‧利特曼(Todd Litman,第四章〈為了健康、財富和自由來騎單車〉的作者)回憶道:「我會踏上專業交通規劃及政策分析師的事業生涯,始於我在大學期間對於騎單車的熱愛,這一點導引我去管理一家單車行,並在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市成為在地單車活動的愛好者。身在華盛頓州的首府,美國雙輪客聯盟(League of American Wheelmen,現已更名為美國單車騎士聯盟﹝League of American Bicyclists﹞)要求我角逐州議員。

在這個位置上,我經常要負責解釋為何騎單車應獲得如同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視。我記得,有一次在和一位對我按喇叭的機車騎士爭辯之後,我想了一大堆理由,詳列為何單車騎士也有權使用公眾道路:我們不是白占便宜的人,我們也創造了許多益處。我列出了一份說明書,摘要說明這些益處。這刺激我重返校園攻讀研究所,以求能更透徹地釐清這些議題。我的碩士論文是針對不同交通模式的全面性成本效益分析,是單車益處說明書的一般化應用,而我也不斷地在更新這份清單。其他的,大家都知道了。」

隨著單車經濟不斷地成長,分享對騎單車的熱愛,已經成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了。就像《動能》雜誌編輯莎拉‧瑞波林格(Sarah Ripplinger,第二十四章〈電動單車更助一臂之力」的作者〉提到:「我在《動能》雜誌的辦公桌上,散落著太多奇妙的故事,演示了騎單車是如何改變人生,並讓城市更強健,對人們更友善。通常,當人們知道我從事什麼工作時,他們也會和我分享在自家城市裡騎單車的親身故事,或是問我想不想偶爾和他們一起騎單車。」

就算單車是工作的一部分,有時候我們也會多付出一點,就像阿隆單車維修行(Aaron’sBicycle Repair)的店東阿隆‧葛斯(Aaron Goss,第十五章〈內變速單車輪轂之案例研究〉的作者)談到的:「當我免費去做點什麼時,不管是當小孩在惠斯特5登上纜車前先幫他們鎖緊快拆後輪轂,還是替遊民的單車齒輪上油,都能讓我感受到單車之愛。如果我能多讓一個人騎在單車上,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有時候,騎單車是交朋友的一環。約翰‧格林菲爾(John Greenfield,第三十四章〈『賺到一部單車』方案〉的作者)說:「幾年前我和一位很酷的女性約會,很不幸地,她必須花費很多時間開車上班,根本沒時間運動。我盡量不太花心力地對她推銷騎單車這件事,但她自己率先買了一部單車,因此我們約會時就能一起騎單車上街。

她甚至和我一起參加『為愛滋而騎』(AIDS Ride)的活動,從明尼亞波利斯市一路騎到芝加哥,即使我曾警告過她,說她不可能騎完這趟四百多英里的路,她也不在乎。她不只下定了決心,而且表現出色。在接近威斯康辛州巴拉布處,當我抵達連綿山峰的山頂時,我看到她還騎不到一半的上坡路,正在午後的炙熱中奮戰。因此我掉頭往下騎,鼓勵她攻頂。之後她稍來一張美好的感謝函,用簡單的塗鴉重現當時的場景,標題還寫著:『你幫助我達成目標!』」

有時候,魔法出現了,就像大衛‧海伊(David Hay,第四十章〈單車騎士的個體化過程〉的作者)講到的故事:「我的大女兒車騎得很棒,但小女兒則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練習。她總是沉默寡言。八歲時,我要她一起去『逛逛』。我知道,如果我帶了她的單車的話,她一定不會跟我去,因此我根本沒提,也沒帶車子。她不知道的是,我把她的單車預先藏在公園樹林中的某個地方。當我們走到那裡,我裝作意外看到單車居然在林子裡,並猜測車子一定是被偷了,被人丟在樹林裡。

她笑了,也答應試著騎騎看,以回應我稱為『兆頭』的失而復得。公園裡有一個人在打康加鼓,他打的節奏都短短的,一下停,一下又重新開始。於是我說服她,只要鼓聲響起,她就自己騎單車。一直到目前為止,那人的連續鼓聲都持續不過幾秒,因此,我女兒認為這樣的挑戰很合理。她坐上車,我在一開始時推著她,而當第一次鼓聲持續時間夠長時,她已經騎過整個公園了!我在後面追她,當她和鼓手終於停下來時,我們倒在草地上,並為了她第一次成功騎單車而放聲大笑。」

騎單車能為任何騎士保留這樣的魔幻時刻。我們希望你會喜歡本書,而且它也能鼓舞你多騎單車。我們相信,單車有助於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而我們也很感激有這個機會,能和各位一起分享單車之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9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