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華中醫昆侖第三集(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中醫昆侖第三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價
:NT$ 768 元
優惠價
8766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華中醫昆侖》是一套具有歷史、學術、文化、實用、典藏價值的傳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特別是對于青年一代中醫師堅定中醫信念,培養醫風醫德,提高中醫技藝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中華中醫昆侖》為我國近百年來150位著名的中醫藥學家的傳記叢書。
《中華中醫昆侖(第3集)》記載了時逸人、張夢儂、葉橘泉、王聘賢、陳慎吾、鄒云翔、趙炳南、承淡安、余無言、劉惠民等10人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醫術專長、醫風醫德、養生之道和突出貢獻。
《中華中醫昆侖(第3集)》由張鏡源主編。

名人/編輯推薦

張鏡源主編的《中華中醫昆侖》采用評傳體裁,記載了150位中醫藥學家的生平事跡、醫術專長、學術思想、傳承教育、醫風醫德、養生之道和突出貢獻。這些傳主,從全國范圍推薦遴選,遍及中醫藥界各個領域。有臨床家、理論家、藥學家、教育家、醫史文獻學家;有名師親授、世醫家教、學派傳人、院校畢業和自學成才者;有師徒并駕、父子齊名和伉儷聯袂者。他們學術造詣深厚、診療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學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豐碩、醫風醫德高尚、國內外影響較大,從醫學理論到臨床實踐,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近現代百年來中華中醫藥界的杰出代表。本書是《中華中醫昆侖(第3集)》,傳主有時逸人、張夢儂、葉橘泉、王聘賢、陳慎吾、鄒云翔、趙炳南、承淡安、余無言、劉惠民等10人。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的奪目瑰寶。數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它仍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民族體魄康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醫藥學,是中華傳統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結晶,是勤勞聰慧的中華兒女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創造的獨具特色的醫學科學奇跡。它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哲學內涵。經過一代又一代中醫藥人、一輩又一輩名醫大家的實踐探索、薪火傳承一總結完善、創新發展,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獨特的診療方法、豐富的醫學內容、實用的制藥技術。具有療效確切、用藥安全、應診靈活、普適簡廉和預防保健作用顯著的巨大優勢,在世界醫學之林獨樹一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與醫療保健事業,已經并正在作出積極的貢獻。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彰顯中醫藥學家的豐功偉績,當代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與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辦公室、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精誠合作,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關懷和指導下,為中華近現代百年來貢獻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醫藥學家,編撰出版了這部大型傳記叢書《中華中醫昆侖》。叢書以傳主姓名為卷名,生年為卷次,每卷3萬字,10卷為1集,共15集;采用評傳體裁,記載他們的生平事跡、醫術專長、學術思想、傳承教育、醫風醫德、養生之道和突出貢獻,使這些寶貴的醫學成就和精神財富發揚光大,千古流芳。
叢書取名《中華中醫昆侖》。昆侖山,被尊為“萬山之祖”,柱西北而瞰東南,立中國而憑世界,凌駕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邁、綿延起伏的磅礴氣勢,寓意中華中醫藥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偉、高聳入云的恢弘氣魄,彪炳一代中醫藥學家的豐功偉績、杰出貢獻和不朽勛業。
叢書入選傳主,從全國范圍推薦遴選,遍及中醫藥界各個領域。有臨床家、理論家、藥學家、教育家、醫史文獻學家;有名師親授、世醫家教、學派傳人、院校畢業和自學成才者;有師徒并駕、父子齊名和伉儷聯袂者。他們學術造詣深厚、診療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學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豐碩、醫風醫德高尚、國內外影響較大,從醫學理論到臨床實踐,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近現代百年來中華中醫藥界的杰出代表。
叢書的出版,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醫藥事業,造就中醫藥人才,普及中醫藥知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是一項開創性工作,填補了我國為著名中醫藥學家大規模撰寫傳記的空白;也是一項搶救性工作,因入選傳主已仙逝過半,許多親歷、親見、親聞的史料日見散逸,將之收集整理、編撰成書,功垂后世、利國利民;更是一項承前啟后的工作,總結傳主經驗,傳承中醫藥偉業,繼往開來,光耀世界醫學之林。這部醫文結合,富蘊歷史性、學術性、文學性和實用性的鴻篇巨制,對醫療、衛生、科研、教育及全球關注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參考和閱讀價值。
叢書的編撰出版,是一項巨大的中醫藥文化建設工程,在策劃、撰寫、編輯、出版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和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并組織專家對全書進行終審;數百名專家、學者親,臨指導,參與規劃;有關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中醫局(處)給予大力幫助;傳主及其親屬、弟子熱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滿懷、辛勤筆耕;編審專家盡心竭力、精工細琢;關愛中醫藥事業的企業家熱心公益、慷慨資助;全體工作人員不辭辛勞、無私奉獻,這一切使叢書得以順利出版。對此,我們深表謝意。 由于時間緊迫和資料搜集困難,加之水平有限,難免有疏誤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中華中醫藥學,歷史悠久,浩浩湯湯,發端于遠古,奔向于未來。百年對于歷史,不過是短暫的瞬間;百人對于萬眾,不過是滄海一粟。然本叢書所記載的百年百人,則無疑是波瀾壯闊的中醫藥發展史上輝煌的篇章和光芒閃爍的璀璨星辰。
張鏡源
2011年6月

目次

時逸人 卷
一代宗師育人為本
融貫中西 走創新之路
傷寒溫病一爐熔
注重臨床療效第
三心仁術 德高醫精
于承父業 志者事成
二代名醫 學貫中西
創中醫腎臟病學
千古疑案話厥陰
張夢儂 卷
醫為己任 孜孜求真
博釆眾長 獨樹一幟
古法新用 匯通中西
亦藥亦針 善用吐法
師古不泥 善于創新
精醫通奧 方簡法明
藥食同源 上工之術
葉橘泉 卷
嚴師教誨 勤奮求學
回鄉行醫 初試鋒芒
設立醫院 統計療效
融會中西 崇尚科學
辨證論治 重視方證
劑量改革 勇開先河
醫藥一家 本草推陳
實事求是 不恥下問
逆境創業 隨遇而安
中日交流 廣傳佳話
存心濟世 面壁終生
不拘成見 禮賢下士
淡泊名利 益壽延年
王聘賢 卷
三易志向 心歸杏林
游學四方 尋師問學
博約精用 縮微方錄
考證古籍 去蕪存菁
藥分陰陽 藥貴對證
醫如繡花 臨證會意
藥治一半 調攝一半
融匯中西 固本岐黃
黔之醫怪 心系民族
捐贈醫籍 振興國醫
陳慎吾 卷
家學淵源 學醫曲徑
躬身岐黃 匯通中西
創辦“匯通” 廣植杏林
洞察陰陽 明辨真假
保胃存津 尤重腹診
傷寒講義 劍膽琴心
善解經方 重申法則
臨證組方 通變精當
鄒云翔 卷
儒學醫學 融會貫通 卓然大家
領步醫林 勇敢挑戰腎臟病
再接再厲 勇于創新克兇頑
出奇制勝 疑難雜癥施妙手
采擷眾長 薈萃群芳非同凡響
蒼生大醫父母心
詩文入懷足優雅
琴棋書畫亦風流
尊師樂育 敬妻愛子 堪稱模范
養生之道 動為靈魂 樂為縱橫
尾子
趙炳南 卷
苦難童年 飽受磨難
艱辛求學 少年奮斗
樂善好施 人品高貴
醫德高尚 平易近人
不吝秘術 廣求傳播
醫術高超 治必效驗
推崇創新 重視外治
思想前衛 學習終身
寄語后人 風范長存
承淡安 卷
幼承庭訓自寡儔 力擎針道起江陰
衷中參西揚國粹 辦學創刊初展翅
岐黃昔日幾蒙塵 鐸聲漸遠擂東瀛
國難當頭不事寇 幾經憂患心不歇
一代先驅開大業 傾心早見繪明堂
靈樞啟秘經絡說 古奧針理新闡釋
針藥并舉辟蹊徑 臨床療效重驗證
練氣練指練進針 砭針之道重精神
為羨君家方術精 金針度處亦延年
施藥不如施方好 針經一卷惠后人
菲菲桃李香中外 今朝舉世慕金針
佘無言 卷
余家有仁術 世代出良醫
無言顯才干 有志振軒岐
精勤而不倦 鞠躬以盡瘁
醫者儒之業 “詩醫”有古韻
志士承家業 名師育高徒
深入文獻海 博覽古今書
探索大寶庫 引導后學人
明辨于治學 篤行于臨證
辨證通治方 臨床文獻學
謙謙人有度 熠熠刀不老
劉惠民 卷
讀書知己短 問業學他長
主事求團結 治病講良效
外感生石膏 養心酸棗仁
審證求精準 施治重整體
婦病調沖任 小兒理肺脾
醫藥同一理 醫護不分家
管教醫于身 醫衛健于心
譽高心更謙 業精膽愈大

書摘/試閱

時逸人原籍江蘇無錫,其祖上在太平天國時遷到儀征,居住60余年,民國初遷居鎮江。時逸人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能誦,且悟性甚佳,11歲讀四書五經,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他的父親時寶鼐,字調梅,是前清秀才,平時喜讀醫書,同一些杏林朋輩交往,久之也研究醫理,常為人診病,好用成方,但僅作為一種業余愛好,故未能成名。時逸人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漸漸地對中醫藥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鄰家的孩子玩耍,他卻自學古典醫籍,將家藏醫書一一習誦,刻苦鉆研,敏于獨立思考。稍長,已熟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醫著,常隨父親為病人診病,醫理醫術得以不斷提高。1912年,時逸人16歲時,父親見他對岐黃之術情有獨鐘,就讓他拜當地名醫汪允恭為師。時逸人朝暮跟隨汪老先生學醫數年,盡得其術,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日漸提高。1916年時逸人20歲,時值列強橫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其家鄉一帶瘟疫流行。為解除民眾疾苦,他遂出師就業,懸壺濟世,在儀征十二圩、鎮江等地獨立掛牌行醫。盡管是牛刀初試,但療效頗佳,許多頑疾、急癥、重癥,皆隨手奏效。他臨證內、外、婦、兒各科,尤精于溫病疫癥的辨證治療,求治者接踵而至,醫名漸噪。
隨著醫療實踐不斷深入,又目睹當時西學東漸,國民政府衛生當局奉行推崇西醫、排斥中醫的政策,時逸人憂心忡忡,夜不能寐,遂立志教育后學,發揚中醫。1919年,23歲的時逸人只身來到上海,和同道摯友創辦了江左國醫傳習所,同時兼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及上海中國醫學院教授,專授古今疫癥及溫病的診治,還擔任《上海衛生報》編輯。他以發揚古義、融會新知為宗旨,開始了教書育人、傳承中醫、創新立說的漫漫生涯。
他在上海一干就是10年,在診余從事中醫教育,撰寫醫學論文,在當時的《紹興醫藥衛生報》、《余姚衛生公報》、《杭州三三醫報》、《南京醫藥衛生報》等醫刊發表,培養并造就出了許多中醫高級人才。1929年,時逸人為了進一步普及弘揚中醫,應聘赴山西太原中醫改進研究所工作,任該所常務理事及川至醫學專科學校教授、山西國醫館館長、太原市醫師檢定委員會會長、衛生署中醫委員會常委,主編《山西醫學雜志》,又干了近10年,被公認為名醫。
發起和參與成立中央國醫館成為時逸人職業生涯中的一個璀璨的亮點。1930年初,時逸人提議仿照一年多前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館長為原西北軍將領張之江)之例,在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成立中央國醫館。他與當時正在太原掛牌行醫的北平名醫施今墨磋商,施極表贊同,表示事不宜遲。時逸人當即去南京與張簡齋、張棟梁等同行商量。很快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見,后經張簡齋和施今墨分別向陳立夫、焦易堂和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閩提出在南京開設中央國醫館。獲批準后于次年8月成立,館址設在今雞鳴寺下三皇廟(又稱_一皇閣)邊,并召開第一屆中央國醫館代表大會,推選焦易堂任館長。張簡齋與謝利恒、時逸人、施今墨、陳訓齋、張棟梁等17位名醫任首屆常務理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時逸人曾舉家輾轉武漢、重慶、昆明等地行醫,后返回上海,在租界又與名醫施今墨、張贊臣、俞慎初等創辦復興中醫專科學校,并兼任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上海中國醫學院及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教授、教務長,還主辦《復興中醫》雜志。在這一段時間他以從事中醫教育為主,兼理診務。日軍占領租界,學校與刊物被迫停辦,他仍在南京、太原等地開業行醫,專注臨床,治人無數。抗日戰爭勝利后,時逸人任南京中央國醫館主任秘書,后為代理館長,創辦首都中醫院及附設中國醫學專修科,并親自在江蘇中醫學校高級師資培訓班任教,培養學生理論密切聯系臨床實踐的理念和技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時逸人繼續在中國醫學專修科任教,而后中國醫學專修科并人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后又改名為江蘇省中醫學校(現南京中醫藥大學)。時逸人一直在該校任教師。并兼任江蘇省中醫提高進修班教師。受校方重托,他前后舉辦了數期中醫高級師資班,許多學員日后成為國內著名的中醫學家。
1954年,時逸人已屆花甲之年,猶念念不忘振興中醫之宿志,與當時的諸多同道聯名向衛生部提出“為迎接祖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加強中醫工作”的建議。衛生部復文,對時逸人等人的建議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采納。1955年,衛生部直屬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北京成立。時逸人被調至北京擔任中醫研究院附屬西苑醫院內科主任,后又調至中醫研究院學術秘書處工作。1961年,他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支持邊疆建設,主動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第一人民醫院任中醫科主任,并被選為寧夏醫藥衛生協會副會長,繼續他的中醫教育、臨床診療和研究事業。1965年因病回京休養,1966年6月在南京病故,終年70歲。
P6-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