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醫學免疫學案例版(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醫學免疫學案例版(第2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4.8 元
定價
:NT$ 389 元
優惠價
8733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醫學免疫學(案例版)(第2版)》內容包括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應用三大部分內容,共25章。第一篇為基礎免疫學,分15章,系統扼要地介紹經典免疫學基礎知識,重點反映免疫學新理論、新進展;第二篇為臨床免疫學,分6章,這一部份側重介紹免疫學相關疾病發生機制;第三篇為免疫學應用。為便於配合雙語教學的需要,附錄內有英中文對照索引;CD分子的主要特徵表也列於附錄中,便於讀者學習查找和臨床、研究工作參考,使本教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醫學免疫學》案例版規劃教材最大的改革突破點是:始終貫徹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與免疫學應用知識相互聯繫的編寫原則;緊緊圍繞各章主要的理論內容,畫龍點睛地引入臨床相關疾病案例編寫,打破了以往教材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的束縛;本教授另一大突破點是:首次引入視頻案例、全書各個章節均配有動畫效果,圖文並茂,全書圖、表多達230幅,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複雜抽象的免疫學理論,增加了基礎理論與臨床疾病案例學習的趣味性。

名人/編輯推薦

《醫學免疫學(附光盤供臨床預防基礎口腔麻醉影像藥學檢驗護理法醫等專業使用第2版案例版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編著者譚錦泉等。
全書內容包括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應用三大部分內容,共25章。第一篇為基礎免疫學,分15章,系統扼要地介紹經典免疫學基礎知識,重點反映免疫學新理論、新進展;第二篇為臨床免疫學,分6章,這一部份側重介紹免疫學相關疾病發生機制;第三篇為免疫學應用。為便于配合雙語教學的需要,附錄內有英中文對照索引;CD分子的主要特征表也列于附錄中,便于讀者學習查找和臨床、研究工作參考,使本教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醫學免疫學》案例版規劃教材最大的改革突破點是:始終貫徹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與免疫學應用知識相互聯系的編寫原則;緊緊圍繞各章主要的理論內容,畫龍點睛地引入臨床相關疾病案例編寫,打破了以往教材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的束縛;本教授另一大突破點是:首次引入視頻案例、全書各個章節均配有動畫效果,圖文并茂,全書圖、表多達230幅,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復雜抽象的免疫學理論,增加了基礎理論與臨床疾病案例學習的趣味性。

目次

前言第一章醫學免疫學緒論第一節免疫學簡介第二節免疫學發展簡史第三節免疫學的應用第一篇基礎免疫學第二章免疫器官第一節中樞免疫器官第二節外周免疫器官第三節淋巴細胞歸巢和再循環第三章抗原第一節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第二節抗原特異性與交叉反應第三節抗原的分類及其醫學意義第四節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和免疫佐劑第四章免疫球蛋白第一節免疫球蛋白的結構第二節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第三節抗體的生物學活性第四節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第五節人工製備的抗體第五章補體系統第一節補體系統的組成、命名和理化l生質第二節補體系統的激活第三節補體激活的調控第四節補體受體及其免疫學功能第五節補體系統的生物學功能第六節補體與疾病第六章細胞因子第一節細胞因子的共同特點第二節細胞因子的分類第三節細胞因子的受體第四節細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學功能第五節細胞因子與臨床第七章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第一節白細胞分化抗原第二節黏附分子第八章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第一節MHC的定位及基因組成第二節MHC的遺傳特徵第三節MHc分子的分佈、結構及與抗原肽的相互作用第四節MHC的生物學功能第五節HLA與臨床醫學第九章免疫細胞的分化與發育第一節造血幹細胞的分化與發育第二節T淋巴細胞分化與發育第三節B淋巴細胞分化與發育第四節淋巴細胞抗原識別受體的編碼基因及多樣性的形成第十章T淋巴細胞第一節T淋巴細胞表面標誌第二節T淋巴細胞亞群及其功能第十一章B淋巴細胞第一節B細胞的分化發育第二節B淋巴細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第三節B細胞的亞群第四節B淋巴細胞的功能第十二章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提呈第一節抗原提呈細胞第二節抗原的加工與提呈第十三章適應性免疫應答第一節適應性免疫應答的概述第二節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第三節B淋巴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第一節固有免疫屏障第二節固有免疫細胞第三節固有免疫分子第四節固有免疫應答第十五章免疫調節第一節分子水平的免疫調節第二節細胞水平的免疫調節第三節獨特型網絡的免疫調節第四節整體水平的免疫調節第五節群體水平的免疫調節第十六章免疫耐受第一節免疫耐受的形成及特性第二節免疫耐受的形成機制第三節免疫耐受的終止第四節免疫耐受與臨床醫學第二篇臨床免疫學第十七章超敏反應第一節工型超敏反應第二節Ⅱ型超敏反應第三節Ⅲ型超敏反應第四節Ⅳ型超敏反應第十八章自身免疫病第一節自身免疫病的基本概念及分類第二節自身免疫病發生的相關因素第三節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損傷機制第四節自身免疫病的實驗室檢查和防治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第一節免疫缺陷病的分類和特徵第二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第三節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第四節免疫缺陷病的治療原則第二十章抗感染免疫第一節概述第二節抗感染的免疫機制第三節病原體的免疫逃逸機制第四節感染相關的其他免疫病理現象第二十一章腫瘤免疫第一節腫瘤抗原第二節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機制第三節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第四節腫瘤的免疫學檢驗第五節腫瘤的免疫治療第二十二章移植免疫第一節移植的一般規律及其免疫應答的類型第二節同種異型移植排斥反應的免疫學基礎第三節同種異型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第四節同種異型移植排斥反應的免疫防治原則第五節異種移植第三篇免疫學應用第二十三章免疫學檢測技術及應用第一節抗原抗體結合反應第二節檢測抗原和抗體的體外試驗第三節免疫細胞的分離與檢測第四節細胞因子的檢測第五節免疫學檢測技術的I臨床應用第二十四章免疫預防第一節人工免疫的概念及種類第二節疫苗的分類第三節疫苗的應用第四節計劃免疫第二十五章免疫治療第一節免疫治療的分類第二節抗體為基礎的免疫治療第三節抗原為基礎的免疫治療第四節細胞因子及其拮抗劑為基礎的免疫治療第五節細胞為基礎的免疫治療第六節生物應答調節劑與免疫抑制劑附錄Ⅰ人CD分子的主要特徵附錄Ⅱ英中文名詞對照附錄Ⅲ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醫學免疫學緒論
案例1-1:外傷感染并發右側腹股溝淋巴結炎及菌血癥患者李某,男,11歲3個月,因高熱、頭痛,右側腹股溝疼痛,行走不便而入院,病史自述可靠。
患兒于6天前參加學校組織到郊外的夏令營活動,不慎右足底被刺傷,因傷口小,不以為然,未做任何處理。3天后傷口有輕度腫痛,第5天半夜開始發高熱,無抽搐,右側腹股溝疼痛,行走明顯感不便,未進行任何治療,第6天早就診入院。
體格檢查:T39.7°C,P143次/分,R41次/分,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咽部稍紅,扁桃體不大,右足底傷口及右側腹股溝皮膚紅腫、觸之微熱,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邊緣不清、觸痛明顯,其余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象:WBC12×109/L,血細胞分類:中性分葉桿狀核粒細胞76%、淋巴細胞10%、單核細胞2%。臨床診斷:右足底外傷感染并發右側腹股溝淋巴結炎及菌血癥。
問題:從免疫的角度來考慮,患兒右足底被刺傷后,局部感染,為什么右側腹股溝淋巴結會出現腫大、疼痛,并出現高熱?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不計其數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數千、乃至數萬倍才能看得見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有些微生物可以寄生于宿主達到共生狀態(commensalism),例如腸道的腸桿菌就是人體內的常駐寄生菌,但是,有的微生物入侵到人體后會引起病害,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microorganism)。那么,是什么讓人類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下來了呢?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哺乳動物特別是人類體內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形成了特殊的生理性防御機制,通過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異物,這種抵御疾病的機制就稱為免疫(immunity),相應的防御系統就是免疫系統(immunesystem),而研究免疫系統組成和功能的學科稱之為免疫學(immunology)。在此基礎上,醫學免疫學(medicalimmunology)是一門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結構與功能、免疫相關疾病及其發病機理、免疫學診斷及防治的生物學科。醫學免疫學起始于醫學微生物學,最初是以研究抗感染免疫為主,近年來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與完善,免疫學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免疫學早已打破傳統抗感染免疫的范疇,深入到腫瘤免疫、移植免疫、自身免疫、免疫耐受等諸多方面,并滲透到臨床及基礎的各個領域,使免疫學成為當今生命科學的前沿科學和現代醫學的支撐學科之一。
第一節免疫學簡介
免疫的英文單詞immunity最早來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原意為免除賦稅,在醫學上引申為免除瘟疫,即機體抗感染的抵抗力。隨著免疫學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免疫的概念有了深層次的了解與認識。現代“免疫”的含義是指機體免疫系統能夠識別“自己”
與“非己”,對自身成分則產生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異物則通過免疫應答產生排除作用的一種生理功能。
正常情況下,這種生理功能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從而形成對機體的保護;但在免疫超常或低下時也會產生對機體有害的結果,如引發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一、免疫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一)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系統是機體執行免疫應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物質基礎,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三部分組成(表1-1)。
1.免疫器官根據其發生和功能,免疫器官可分為中樞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前者又稱為初級淋巴器官(primarylymphoidorgan),后者又稱為次級淋巴器官(secondarylymphoidorgan)(圖1-1)。人和哺乳動物的中樞免疫器官是免疫細胞分化、發育及成熟的場所,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是造血器官,也是B淋巴細胞發育成熟的場所;胸腺是T淋巴細胞發育及成熟的場所。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細胞定居、增殖和產生免疫應答的場所,包括脾臟、淋巴結和黏膜免疫系統。
2.免疫細胞根據功能,免疫細胞可分為固有免疫細胞和適應性免疫細胞。前者執行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后者執行特異性免疫應答。固有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T細胞、γδT細胞、B1細胞、肥大細胞和粒細胞等;適應性免疫細胞包括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
絕大多數免疫細胞由多能造血干細胞(multipotent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分化而來,不同免疫譜系的發育和分化取決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和細胞因子,每種細胞類型表達特定的生物標志分子,形成其獨特的表型。
3.免疫分子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或分泌的,參與機體免疫應答的各種相關分子。機體內各種免疫活動都離不開免疫分子,其包括許多種類: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細胞因子、黏附分子、MHC分子、CD分子、抗原識別受體(TCR、BCR)、膜式識別受體(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PRR)等。
(二)免疫系統的功能
大多數情況下,免疫系統所執行的免疫功能可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與穩定,是有利的免疫保護性反應,對機體有利;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機體也會產生病理性的免疫損害作用。概括起來,免疫系統有以下三大功能(表1-2)。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fense)是機體防御病原體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體和其他有害物質(圖1-2),簡單來說,就是發揮抗感染免疫作用。
可是當免疫防御反應異常增高的情況下,則在清除病原體的同時也會導致機體組織損傷或功能異常而引發超敏反應;防御反應低下或缺陷時,可發生免疫缺陷病。
2.免疫監視(immunologicsurveillance)是機體免疫系統及時識別、清除體內突變細胞(包括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一種生理性保護作用。若此功能發生障礙,可引發腫瘤或持續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穩(immunologichomeostasis)通過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兩種機制來達到免疫系統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及時清除體內衰老、損傷或凋亡細胞,并對自身組織成分不產生免疫應答,處于免疫耐受狀態。若此功能失調,可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超敏反應性疾病。
二、免疫應答的類型及特點
免疫應答(immuneresponse)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在識別“自己”和“非己”的基礎上對入侵的病原體或其他抗原性異物進行有效清除的整個過程。根據免疫應答識別的特點、獲得形式以及效應機制,可分為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和適應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兩大類(表1-3)。固有免疫又稱為天然免疫(naturalimmunity)或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適應性免疫又稱為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或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
(一)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是機體在長期種系發育和進化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天然防御功能,是機體防御病原體侵害的第一道防線。經遺傳獲得,與生俱來,對各種入侵的病原體或其他抗原性異物可迅速應答,產生非特異性免疫效應,同時在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各階段也發揮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的屏障主要有皮膚、口腔、消化道與呼吸道中的黏膜及其分泌物等。人體的皮膚能阻止大多數細菌和病毒進入體內,皮膚腺體分泌的脂類物質和汗液中的酸性物質也能抑制多種微生物的生長。
另外,汗液、唾液、淚液中都具有破壞細菌細胞壁的蛋白酶。與外部相通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各自具有對入侵病原體的防御機制。固有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γδT細胞等(圖1-3)。當外來的侵害物一旦越過了外表的物理化學屏障進入機體后,這些細胞便擔起破壞及清除外來物的作用。這些細胞除了能直接吞噬抗原外,還可以通過其表面受體識別表達于多種病原體上的一些分子即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PAMP),這些受體稱為模式識別受體(PRR)。該受體是機體識別“自己”與“非己”的關鍵分子,這不僅能增強細胞的吞噬殺傷能力,同時也是啟動適應性免疫的基礎。
(二)適應性免疫
適應性免疫是機體接受病原體等抗原性異物刺激后產生的,對某一特定病原體具有高度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并將其清除體外的防御功能。當同一病原體再次進入機體之后,能夠產生快速、更強烈的免疫應答,從而能有效地預防該病原體所致疾病的發生。適應性免疫具有特異性、記憶性、多樣性三個主要特征。
多樣性是產生特異性的基礎,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抗原受體在結構上顯示高度異質性,賦予機體具有識別極大數量的抗原并與之起反應的能力。
執行適應性免疫的細胞是表面具有特異性抗原識別受體的T/B淋巴細胞(圖1-4)。該細胞識別抗原后,在協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molecule)的參與下,發生細胞的活化、擴增、分化,產生效應細胞、效應分子和記憶細胞,最后由效應細胞和效應分子清除抗原。
第二節免疫學發展簡史
對免疫學的認識是在人類與傳染病的長期斗爭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免疫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分別是經驗免疫學時期、科學免疫學時期和現代免疫學時期。
一、經驗免疫學時期(公元16~18世紀后葉)
天花又名痘瘡,曾是世界上傳染性最強的疾病之一,因感染痘病毒而引起的,無藥可治,死亡率極高,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18世紀,歐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數曾高達1億5千萬人以上(圖1-5)。據考證,我國早在宋朝(公元11世紀)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預防天花的傳說(圖1-6)。到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6世紀)已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正式記載。將天花患者康復后的皮膚痂皮磨碎成粉,吹入未患病兒童的鼻腔可預防天花。這種種痘的方法不僅在當時國內盛行,還傳到了朝鮮、日本、俄國、東南亞及歐洲等國家。據記載,在天花流行時期,種過痘的人群中死亡率只有不接種人群的1/5到1/10。雖然種痘預防天花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但為后來EdwardJenner(圖1-7)發明牛痘苗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公元18世紀后葉英國鄉村醫生EdwardJenner(1749~1823)觀察到擠牛奶女工因接觸患有牛痘的牛后,手臂部長出類似牛痘的皰疹,這些得過牛痘的女工卻不會得天花。他開始意識到人工接種牛痘可能會預防天花,并將牛痘接種于男孩手臂(圖1-6),兩個月后,再接種從天花患者來源的痘液,結果只致局部手臂皰疹,未引起全身天花。這一實驗確認了用牛痘可預防天花,且較人痘更為安全、可靠。1798年EdwardJenner發表了“vaccination”的論文(vacca在拉丁語中是牛的意思,意為接種牛痘),開創了人工自動免疫的先河。1979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該事件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二、科學免疫學時期(19世紀~20世紀中葉)
(一)人工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的開創
19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認識到瘟疫實質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所造成的傳染病。隨著顯微鏡的問世,使得醫學研究工作者可以觀察到細菌的存在,許多病原菌相繼被分離成功。1850年,首先在病羊的血液中發現了炭疽桿菌。其后,法國微生物學家Pasteur證明實驗室內培養的炭疽桿菌能使動物感染致病,并發明了液體培養基以培養細菌。而德國細菌學家RobertKoch發明了固體培養基,成功培養分離出結核桿菌,并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感染病原體恢復健康的患者可以獲得抵御同樣病原體再次感染的抵抗力。Pasteur采用理化和生物學方法,成功制備了滅活及減毒疫苗,如炭疽桿菌減毒疫苗和狂犬減毒疫苗,將其進行預防接種,并有效地預防了人類的多種傳染病,開創了人工主動免疫的方法,極大地促進了疫苗的發展和應用。1888年,EmileRoux和AlexandreYersin發現了白喉桿菌產生的白喉外毒素能夠導致白喉疾病的發生。1890年,Behring和Kitasato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動物,在動物血清中發現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質,稱為抗毒素;并在1891年正式用白喉抗毒素成功治愈首例白喉病人。稍后,他們用甲醛處理將白喉及破傷風外毒素減毒成類毒素,進行預防接種,開創了人工被動免疫的先河。為此1901年Behring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二)免疫應答機制的研究
19世紀后葉,對人體免疫應答機制的認識,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學術學說,即體液免疫學說和細胞免疫學說。前者是以Ehrlich為首的學者們提出的,認為體液中產生了針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相應抗體,而這些抗體是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后者是俄國動物學家Metchnikoff在研究中發現,吞噬細胞具有清除微生物或其他異物的免疫功能,而白細胞在機體的炎癥過程中有防御作用,于1883年提出細胞免疫假說―――吞噬細胞理論。Metchnikoff強調細胞的吞噬功能在機體的免疫機制中起主導作用。體液免疫學派與細胞免疫學派之間的持久激烈的爭論極大地推動了免疫學發展。在當時為了緩解兩大學派間的爭論,采取了兩項措施:其一,1908年瑞典科學院將諾貝爾醫學獎同時授予細胞免疫學派的創始人Metchnikoff和體液免疫學說的代表Ehrlich;其二,英國AlmrothWrighte爵士和Douglas觀察到相應抗體能夠增強吞噬細胞對相應細菌的吞噬作用,這種抗體被稱之為調理素(opsonin),這一現象稱為調理作用(opsonization)。他們試圖通過相關調理的研究來解決兩種學說的分歧,并聲稱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是同等重要和相互依賴的。即便如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體液免疫學說仍然壓倒細胞免疫學說,占據著免疫學的統治地位。
(三)抗體生成理論的提出
1897年,Ehrlich提出了抗體生成的側鏈學說(sidechaintheory),認為抗體分子是細胞表面的一種受體,抗原進入機體與之發生互補性的特異性結合反應,刺激細胞產生更多的抗體,當受體大量產生并脫落到血液中便成為循環抗體。因此Ehrlich被認為是受體學說的創始人。Tiselius和Kabat于1937年創建了血清蛋白電泳技術,并研究發現血清中的抗體主要是γ球蛋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抗體被稱之為γ球蛋白。
事實上,后來發現α和β球蛋白也有抗體活性。20世紀30年代,Breinl和Haurowitz提出模板(template)學說,認為抗原分子是模板,抗體是直接按抗原分子的特點形成的。1940年,Pauling提出可變折疊(variablefolding)學說,即抗體是γ球蛋白多肽,按抗原分子特點進行結構互補折疊形成。這兩種學說都片面強調了抗原對機體的免疫反應作用,認為抗原決定了抗體的特異結構,忽視了機體免疫系統的識別功能。直到克隆選擇學說提出后才使免疫學有了新的進展。
(四)免疫病理概念的形成
早在20世紀初,Richet和Portier用海葵觸角的甘油提取液給狗注射實驗中,觀察到提取液對狗有毒性,而引起狗的死亡,但也有因種種原因存活的狗,經3~4周后,再注射同一提取液時,這些狗卻出現反常現象,即使注射劑量很小,也會立即死亡,他們稱此現象為無保護作用(anaphylaxis,現稱為超敏反應)。后來Pirguet證明用結核菌素皮膚劃痕法可致結核患者局部產生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病理改變,并說明這是由免疫應答所致的變態反應(allergy)現象。后來證明免疫應答的效應是雙重的,一種是生理性的保護作用,另一種對機體是有損傷,形成免疫病理現象,即表現為各型超敏反應和各種免疫性疾病。從而開始了對免疫病理的認識過程。
(五)免疫耐受的發現
1945年,RayOwen發現胚胎期共用同一胎盤的異卵雙生的小牛體內存在兩種不同血型的紅細胞,但互不排斥,這種現象被稱為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這一發現證明了天然耐受的存在,同時提示免疫耐受是在胚胎期誘導形成的。1953年,英國學者Medawar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了對抗原特異性不應答的免疫耐受,并指出動物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觸抗原后,可對之發生免疫耐受,使其到成年期,對該抗原不發生免疫應答。然而,當機體在出生后受到胚胎期未曾接觸的抗原刺激時,則發生針對該抗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
因此,免疫耐受是指機體對抗原的特異性無應答狀態,機體對自身組織成分具有天然免疫耐受性。
(六)克隆選擇學說
1957年,澳大利亞免疫學家FrankMacfarlaneBurnet(圖1-8)提出了著名的抗體生成的克隆選擇學說(clonalselectiontheory)。他以免疫細胞為核心,提出抗體作為天然產物存在于免疫細胞表面,是抗原特異性受體,與抗原選擇性地反應結合。他認為,①機體存在有能識別多種抗原的細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細胞表面有識別不同抗原的特異性受體;②當抗原進入機體后,細胞表面受體可特異性識別并結合抗原,使細胞活化、增殖,最后成為免疫效應細胞,產生免疫應答;③某一克隆在胚胎時期接觸了相應的抗原(包括自身成分或外來抗原),該克隆就可被破壞、清除或抑制而成為禁忌克隆(forbiddenclone),從而產生對自身的免疫耐受性;④禁忌克隆一旦失禁,則可對自身抗原產生免疫應答,導致自身免疫損傷,引起自身免疫病。該學說發展了Erhlich的側鏈學說,修正了Jerner的自然選擇理論,是免疫學發展中最為重要的理論,不僅說明了抗體產生機制,而且解釋了不少免疫生物學現象,如對抗原的識別、免疫記憶、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等,對免疫學的全面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奠定了近代免疫生物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為此,Burnet獲得了1960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七)抗體結構的闡明
1959年至1965年,美國生物化學家GeraldMauriceEdelman和英國生物化學家RodneyRobertPorter先后證明了抗體的四肽鏈結構,即含有兩個輕重鏈對,輕鏈與重鏈之間及兩條重鏈之間都有二硫鍵連接,但是輕鏈與輕鏈不相連接。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每條輕鏈都有兩個區,從N端(氨基端)開始的是可變區,另一半是恒定區,整個輕鏈有214個氨基酸殘基,其中可變區占108個。接下來發現重鏈也有可變區和恒定區,每條重鏈含有446個氨基酸殘基,其中可變區占115個。Edelman認為肽鏈的構型與抗體結合能力密切相關,而肽鏈的氨基酸順序是抗體特異性的根源,抗體的可變區決定識別抗原的特異性,而恒定區不能結合抗原但與抗體的重要生物學功能有關,如激活補體、調理作用等。鑒于Edelman和Porter在闡明抗體分子結構中的巨大貢獻,1972年他們二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八)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發現
美國遺傳學家GeorgeDavisSnell是創建移植免疫和免疫遺傳學的主要奠基人。1935年,他領導一個小組研究小鼠器官組織移植中的免疫學和遺傳學現象。當時倫敦的科學家已發現影響小鼠器官移植存活的基因中的一個位點,并將該基因命名為“組織相容性基因”。隨后,Snell在純品系小鼠的染色體上找到了11個位點與組織相容性相關聯,其中一個位點為組織相容性H-2。Snell進一步研究發現H-2不是一個單純的位點,而是由3個密切相連的多形位點所組成,是一個復合體。這種復合體并不為小鼠所特有,在其他動物,包括人及哺乳動物的染色體中都有這種復合體。法國免疫學家、醫學家JeanDausset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究組織相容性抗原與疾病關系的科學家。1954年,Dausset對白細胞抗原深入研究發現約有10種不同的抗原,稱之為Hu-Ⅰ系統,后改稱為HLA系統,即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1963年,美國免疫學家BarujBenacerraf發現染色體內含有免疫應答(Ir)基因,并發現Ir基因與MHC緊密連鎖。為此,Snell、Dausset和Benacerraf分享了198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3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