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附光碟)(簡體書)
滿額折

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附光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價
:NT$ 294 元
優惠價
87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以圖文形式系統介紹茶百戲的歷史、研發過程、歷代描寫茶百戲的詩詞、茶百戲人物故事、茶百戲的原料、加工工具、演示過程和茶百戲的作品,是實用性、資料性、藝術欣賞性、學術性兼具的資料,讓世人可以系統直觀瞭解茶百戲。

名人/編輯推薦

茶百戲,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藝,這種茶藝在中國幾近失傳,作者章志峰經過多年研究,復活這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在《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中介紹了恢復茶百戲的過程以及與茶百戲相關的歷史文化、詩詞以及作品鑒賞。
本書全彩印本,圖文并茂,可讀性、欣賞性強。兼具人文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書中配有幾十幅茶百戲作品,構圖精妙,視覺沖擊力強,非常適合在茶葉店、茶樓、咖啡屋等休閑場所擺放。

欣聞志峰的《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經過兩年準備,即將出版,這是茶界的一件喜事,作為百歲茶人,特此表示祝賀!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流傳于宋代的點茶法和分茶技藝就是茶文化的一朵奇葩,可惜數百年來該文化在中國未見蹤跡。欣喜的是志峰經過幾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終于在2009 年恢復再現了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填補了茶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
茶百戲歷史悠久,現代茶百戲探索之路曲折而漫長。作者章志峰1984 年畢業于福建農大茶學專業之際,就懷著強烈的興趣開始了對茶百戲漫漫的探索歷程。但由于當時國內點茶法的研究還是個空白點,對分茶的認識僅限于古籍圖書上的描述,茶湯中圖案如何形成一直是個謎,研究工作幾經中斷。直到1997年,志峰到日本留學(研修)期間才從日本抹茶道中初步了解點茶法。2004年,受外交部選派,志峰作為茶學專業的國際交流員再次到日本講授中國茶文化,期間系統學習了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他從日本茶道的點茶法和點茶工具中得到啟發,從2005年開始深入研究,起初采用現有茶葉原料加工后進行點茶分茶試驗,沒有成功。但他并沒有氣餒,隨后又通過對茶樹品種、栽培管理、采摘、蒸青團餅茶的制作、抹茶加工、點茶和分茶技巧進行了幾百次的對比試驗,終于在2009年春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分茶技藝。最初是在綠茶湯中形成圖案,隨后擴展到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等各種茶類,圖案保留的時間也從古代的瞬間延長到2至4小時。同時,為提高觀賞性,志峰還采用茶百戲作品和插花等景物相配,表現中國傳統圖案的豐富內涵,如“龍鳳呈祥”、“喜上眉梢”等等。如今,茶百戲已形成欣賞和品飲兼備、點茶法和泡茶法并用的新型茶文化產品。
茶百戲自研發成功后就深受社會各界關注,先后接受中央電視臺、臺灣東森電視臺、臺灣中天電視臺等媒體采訪。2010年在元旦茶會上我平生有幸第一次親眼觀賞到這一中華絕技,在茶湯中顯現的“吉祥”二字引起在場茶人的一片喝彩。2011年在福州4.20品茶日活動上,我有幸再次目睹了志峰的茶百戲演示,讓我感到志峰的茶百戲技藝有了新的突破,真為他感到高興。如今,《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就是志峰向世人展示中華點茶、分茶文化的第一部普及性讀物,在此,我鄭重地向大家推薦。
《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是以圖文形式系統介紹茶百戲的歷史、研發過程、歷代描寫茶百戲的詩詞、茶百戲人物故事、茶百戲的原料、加工工具、演示過程和茶百戲的作品,是實用性、資料性、藝術欣賞性、學術性兼具的資料,讓世人可以系統直觀了解茶百戲。該書是順應茶文化發展要求的產物,是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是廣大茶葉生產、銷售、教學、研究人員和廣大茶文化愛好者了解中國茶文化的參考資料。
張天福
2011.6.19

書摘/試閱

斗茶伴隨點茶、分茶的衰落而逐漸衰落
元代后斗茶活動開始衰落。主要是由于受游牧民族統治,其粗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飲的生活習慣,對精致儒雅的點茶和分茶技藝沒有太多興趣,雖然蒙古人也開始注意學習漢族的茶文化,但由于大多數蒙古人愛直接喝茶,散茶飲用較大,用團餅茶的點茶法和分茶技藝不占據主流,斗茶也就隨之衰落。雖然元代后斗茶開始衰落,但元、明到清代還有斗茶存在,元代洪希文在《品令·試茶》中記載:“旋碾龍團試。要著盞無留膩。甭云獻瑞,乳花斗巧,松風飄沸。”明代高啟在《城西客舍送周著作砥》中云:“夜窗炊黍散,春苑斗茶稀。”明代程嘉燧在《再過杭州訪許成之同鮑溪父話舊》中記載:“湖頭城角雨如麻,宿酒殘歌夜斗茶。”清代金農在《吉祥寺泉上十韻》中云:“惜哉無名緇,綠塵斗茶蘚。明朝續水緣,石鼎攜松筅。”
和古代的斗茶相比,現代的斗茶內容較為單一。由于泡茶法無法在茶湯中形成各種圖案,因此采用泡茶法進行斗茶比試的內容主要是茶的品質和沖泡技藝,并不強調斗茶的藝術性,更為側重的是品評茶的品質。但隨著茶百戲技藝的逐步恢復和普及,現代人又可重新領略這充滿古風又獨具藝術性和娛樂性的斗茶盛況。
聞名于世的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國的點茶法逐漸演變形成,因此提起點茶法必然會聯想到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主要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其中以抹茶道為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即從種茶、飲茶到茶道的演變。
點茶法的傳入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禪師從中國帶回茶種,并在近江阪本(現在的滋賀縣)日吉神社旁種植,從此日本開始種植生產茶葉。公元1168年和1187年,榮西禪師先后兩次到中國求學于臨濟宗(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義玄禪師在河北正定臨濟寺創立于公元854年),同時進行茶學研究。回國時,將大量的茶種和佛經帶回日本,并在日本大力推行“供茶”禮儀,飲茶之風再次盛行。因此,榮西禪師被歷代尊為日-本茶道的“茶祖”。公元1211年榮西禪師所著《吃茶養生記》初稿完成,該書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南宋瑞平二年(1235年)圣一國師(圓爾辨圓)到浙江佘杭徑山寺苦修佛學和種茶、制茶,回國后在靜岡縣種茶并傳播徑山寺的抹茶法及茶宴儀式。24年后(1259年),日本東福寺南浦昭明禪師來到徑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式,將中國的茶道具引進日本,并傳播中國的點茶法和茶宴禮儀,使日本茶道更趨規范化。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日本茶道的形成
室町幕府時代(1393~1573),藝術家能阿彌創立了“書院式”、“臺子式”新茶風,對茶道形成有重大影響。他介紹村田珠光擔任義政將軍的茶師,村田珠光禪師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使品茶變成茶道。把禪宗的思想融入茶道之中,將原本高級的漆臺以竹臺代替,將原本象牙做的茶杓以竹杓代替,而唐朝傳來的陶器則用日本土產的茶碗來代替,如此力求簡潔的茶之湯,后世稱之為“草庵茶”。隨后,武野紹鷗將歌道引入茶道,對村田珠光茶道進行全面的改進和發展,進一步使日本茶道民族化和本土化。室町末期,茶道大師千利休創立利休流草庵風茶法,風靡天下,將茶道推向頂峰,被稱為“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眾多流派。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區別
雖然日本茶道由中國的點茶法演變形成,但由于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具有較大的區別。
首先是茶道的內涵不同。日本茶道主要反映禪宗思想,并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為宗旨,講究“茶禪一味”,講究修身養性,追求禪宗的靜寂之美。中國茶道則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互相補充,從而使中國的茶道的內涵非常豐富。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及中庸和諧的精神。
其次,兩國茶道的規則不同。日本茶道規則嚴謹,強調古樸、靜寂之美;中國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通過點茶的形式融入禪宗思想,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中國茶道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的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系,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道更強調自然美,人們在欣賞茶道的同時能感受到愉悅和放松。宋代以皇室和文人推崇的分茶技藝更是將茶道的自然美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人在品茶的同時感受到茶湯圖案的美妙變幻。
再次,茶道的表現形式不同。日本茶道有嚴謹的禮儀規范,主客之間、客人之間都有不同的禮儀要求,茶道演示的各過程中都有嚴格的禮儀規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還有人對物行之禮。而中國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賞,沒有過多規定性的禮儀規范和規定的程序。現代分茶技藝的恢復,使中國茶道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讓人們在享受到茶道樂趣的同時,又陶冶性情。
P29-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