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指尖上的攝影(簡體書)
滿額折

指尖上的攝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攝影新批評叢書》以跨學科的視角對中國當代攝影的現象和特征進行梳理和思考,以攝影批評、攝影史研究、隨筆以及訪談等靈活多樣的文本樣式,全面呈現中國攝影歷史與現狀的文化圖景。本書為《攝影新批評叢書》之一。
本書為旅美攝影文化學者陳建中的個人隨筆集。全書收錄了作者自2007年以來在國內外中文攝影刊物發表的專欄和評述,作者以橫跨中西的視角把攝影作為一個與政治文化現象和科學實證藝術密切相關的話題展開評述,分攝影作為表達的文化和攝影作為技術的文化兩部分。為讀者以一種更開放的視角來解讀攝影、反思攝影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作者簡介

陳建中,攝影師、電視片制作人和新媒體及視覺文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媒碩士學位。現在芝加哥羅約拉大學傳播學院負責媒體技術并教授新聞攝影。

名人/編輯推薦

《攝影新批評叢書:指尖上的攝影》以跨學科的視角對中國當代攝影的現象和特征進行梳理和思考,以攝影批評、攝影史研究、隨筆以及訪談等靈活多樣的文本樣式,全面呈現中國攝影歷史與現狀的文化圖景。

現在想起來,我作文得獎遠遠早于我開始把玩相機,但是自從小學時得過一個作文獎之后直到1980年代中期,基本上再沒有花時間和興趣在文字的寫作上。文革期間對繪畫感上了興趣,忘了從哪里
借來一本40年代的繪畫教材,于是每天放學后就在手抄和摹繪的過程中打發時間。這是我第一次在文字和畫面的對照摹寫中體會現實的視覺表現和文字解析之間的相互作用。
關于攝影的話題,從攝影發明之日起就和攝影實踐一起不斷地被論及與探索。攝影發明初期的攝影話題基本上是關注攝影的技技法在藝術表現上的作用。英國攝影發明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伯特(WilliamHenryFoxTalbot)1844年出版的《自然之筆》(Thepencilofnature)第一次以攝影插圖的形式呈現了攝影作為一種新的視覺再現形式如何實現繪畫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攝影的話題參與到了現代視覺藝術表現的領域,美國的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茲(AlfredStieglitz)的《攝影作品》(CameraWork)不僅收錄了當時美國藝術攝影的探索之作,而且把當時歐
洲的前衛繪畫作品和攝影并列在同期出版物中。
當攝影從古典性演進到現代性,攝影本身已經超越了其自身作為視覺傳播媒介的單一功能,更進一步地在社會的現代化以及后工業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一個政治文化角色,這就是當代傳播理論先驅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所說的“媒介即信息”。既有像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和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那樣把攝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觀察和批判的學者,也有像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波德(PierreBourdieu)那樣將攝影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和機制,放到社會學的范疇里去研究的視角。無論是在學術研究或者社會文化批評領域,攝影都無可避免地作為一個話題被無數次地論及。
這本隨筆集收集了我從2007年至今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中文攝影報刊上發表過的專欄和評述。其實我最早給攝影報刊投稿是在1980年代后期,我當時剛剛擁有自己的照相機,自然很關心攝影的技術技巧,就像攝影早期一樣,我把自己學到的技術技巧再通過攝影報刊和大家分享。
隨著在傳播學領域的學習和實踐,我開始對于攝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藝術科學更為關注。從2007年起的專欄和評述大多數都是把攝影
作為一個與政治文化現象和科學實證藝術密切相關的話題來論述。在這本集子里,收錄了一些由于種種原因而未發表之作。有些文章當時在網絡上原文發表后,引起過很多爭論甚至極為主觀的謾
罵。所有的那些反響,讀者或許還可以在閱讀這本集子時感受到。也有一些文章和當時公開發表的有所出入,原因在于有關的刊物顧及到當時當地的客觀原因,希望對我的觀點或說法做些修改,以免給刊物帶來麻煩。現在能有機會將我的原文無修改地出版,在某種程度上給我的讀者們一個機會,通過提供的原作,對比文字的刪減和修改,領
悟特定時期和境況下中國媒體的生態狀況。
這本集子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特別是中心藝術總監那日松先生。是他的鼓勵和幫助,使我有機會回顧自己過去5年關于攝影這個話題的專欄文字。當然,所有在我攝影和寫作歷程中鼓勵和幫助過我的家人和朋友,我都永遠愧歉著他們的恩德。
攝影就是生活,有生活就有攝影,有攝影,我們就有話題。希望這本集子能夠在攝影和生活中激發出更多的話題。
陳建中
2012年12月于美國芝加哥

目次

自序
第一輯攝影作為表達的文化
重生在2013年
一圖真能勝千言嗎?
映像與映象
“讀圖時代”和“視覺教養”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上海,城市和影像
攝影的真假兩難
攝影的平與不平
“誰掌控攝影的瞬間”
中國攝影還缺什么
指尖上的攝影
沉默是金
攝影的2012
攝影和情緒
記錄攝影
攝影的“私”風格
馬來西亞《攝影人》出刊100期的訪談
西部攝影新題材的彩色表現主義嘗試
對攝影評論的評論
手機攝影和攝影手機
第二輯攝影作為技術的文化
影像記憶與創作
數碼攝影與“屏幕文化”
攝影,不只是一個媒介
數碼時代的教條
作別寶麗來
科學的攝影
數字技術和攝影的靈光
8和攝影的聯想
冬眠要知曉
攝影要的是精準
不再單一的攝影
攝影的技術之美
攝影玩家的理想境界
集成的時代
第三輯攝影在中國的現狀
從“我們的聲音在哪里”開始
“華賽”四年的再思考
攝影之賤的破解
不要把拍照叫攝影
中國攝影的一個欠缺
由“類型學攝影”到“景觀攝影”
為“糖水片”辯護
攝影的生態危機
一個關于攝影傳記文化的未發表訪談
攝影,你慢慢走

書摘/試閱



映像與映象
我常常把映像與映象混用,有時自己都不知道應該到底用哪個。但半夜三更靜下心來仔細看看它們,似乎有了點領悟。“像”比“象”多了一個單人,這人字可了不得。
“象”基本上是指一個被觀察的客觀存在,譬如“現象”,“表象”。而“像”是通過我們觀察后所獲得的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觀照,如“影像”,我們這個人成了現實與再現之間的媒介。這樣的解釋似乎并不過癮,思維于是就開始發散了,不是現在時興創意嗎?
“象”其實是一個永遠無法觀照的存在,就好像(這里的“像”是電腦為我選的)老子所說的“道”,也好像(又是“像”)是薩特想表述的那種虛無的存在。19世紀30年代,一種新的技術“用光繪畫”誕生了,從那天起,造物主創造的光通過一個凡人制造的黑箱在某種媒介上留下了影像。這個神奇的過程在后來的一百多年里不斷地改良和發展,但結果都不外乎是把光所照亮的現實存在保留到某種媒介上并呈現出來,證實我們所觀察到的事實。通過一種非人為的過程把現實存在映照出來的,應該是一種“映象”,卻為何又有“映像”一解呢?那就是這個“人”字的厲害了。其實任何客觀現實的再現都被人為的介入過了,人的視覺客觀局限客觀上決定了對現實被觀照的選取,而人的思維定勢又主觀上強化了這個選取的功能。攝影作為一種“用光繪畫”的早期實證主義工具演化到了今天的個人表現主義形式,于是攝影就從對現實的“映象”進化到了“映像”。
猶如攝影當初的發明被很多畫家認為它會使繪畫消亡,當今的數碼影像也被比作了傳統攝影的終結者。攝影正如媒體理論大師麥克盧漢所說,本身也是一種信息。當年攝影發明時,西方世界正在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把科學實證主義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相對繪畫來說,攝影以其機械的觀照方式迎合了實證主義的潮流,并在隨后的100多年里不斷地強化著它的實證功能。也是這100多年的實踐,使攝影這一媒體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從后工業社會到數字時代,攝影不僅在技術上不斷地演進,在表現上也不斷地在變化。美國著名的攝影理論家約翰—薩考斯基在70年代就提出,攝影是一面鏡子還是一扇窗子,這其實也就是一個攝影是藝術還是紀實的問題。無論是藝術還是紀實,攝影所創造出來的是一種文化,一種非常依賴于技術的文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