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味無味:餐桌上的歷史風景(簡體書)
滿額折

味無味:餐桌上的歷史風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文物·圖像·歷史系列·味無味:餐桌上的歷史風景》從古代壁畫、畫像磚、器物等的圖畫分析解讀入手,介紹古代人的餐桌、食具和食物,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飲食故事和飲食禮儀,分析考證了古代飲食的起源、形成和背后隱藏的儀制,將上千年的飲食生活與文化聯系起來,從全新角度深刻挖掘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
在田野從事考古發掘工作多年,先后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隊、西藏隊、甘青隊、三峽隊、云南隊的工作,在邊疆作過多次大范圍考古調查,發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遺址。關注發掘成果的文化解讀,推動大眾考古學的發展,十多年的嘗試有了一些明顯收獲。有各類著作近50種,如《拉薩曲貢》《臨潼白家村》《中國史前文化》《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飲食與中國文化》《飲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中國古代飲食的歷史與文化》《中國飲茶史話》《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不僅是一本資料豐富、信而有征,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對中國的傳統飲食器具、文化和習俗等方面論述,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是一本可讀性與觀賞性的普及讀物,有助于讀者積累知識,了解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考古學與飲食文化史研究
對于飲食文化史,考古學可以由食物史、飲食器具發展史、烹飪史、古代飲食方式、飲食禮俗、中外文化交流及飲食史分期等多方面開展研究。在這里我就分別從這幾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中國食物史的考古學研究
研究飲食史,首先應當注重食物史的研究,谷物栽培制約著人類的飲食生活,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在現代考古學發達之前,人們通常在先秦文獻所提供的資料中,尋找各種谷物起源時代的證據,如《詩經》和諸子著作等局限性很大。有了考古學提供的大量實物標本和年代測定數據,谷物起源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科學基礎。
農耕的發明,被考古學家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到來的主要標志之一。中國現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早的已有1萬年的歷史。確定不移的發現已經證實,在距今8~9千年前,中國已有粟、黍和水稻三種谷物的栽培。現在我們可以確認這三大谷物的原產地是在中國,但是更早的馴化標本卻還沒有找到,還有待史前考古研究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其它谷物在中國的最早栽培年代問題,如小麥和高粱等,在文獻無法解決這些疑難的情況下,我們也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發掘了。
除谷物種植外,食物史理所當然地包納家畜飼養史在內,與此相關的家畜起源問題,也是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考古發現證實:在中國較早馴育成功的家畜有狗、豬和雞,年代在距今7~8千年前。稍后,又有了家水牛、家馬、家山羊和綿羊。中國古代傳統飼養的“六畜”,在繁榮的青銅時代到來之前已經全備。
傳統的中國食譜,具有選料廣泛的特點,五谷菜蔬,飛禽走獸,皆可為美饌。古老的醫學典籍《內經》,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營養原則,正是基于史前時代即已建立起來的飲食傳統。對于這個傳統的深入研究,還需要史前考古學的幫助。
二、飲食器具發展史的考古學研究
炊器和食器的歷史過去都不曾有過全面系統的研究,盡管這類文物的發現已是數以萬計,人們對它們的用途有時還不完全清楚,有的甚至連名稱也叫不出來。
在中國古代飲食史上,可以劃出一個鼎食時代來,起自新石器時代,止于漢代以前,長達6千余年。這一時代使用大量的鼎類三足器,這就造就了古代中國的粒食與羹食傳統,對遠古的烹飪飲食方式乃至社會經濟和文化傳統的形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過去對這個時代飲食器具的研究開展得很不夠,還可以提出許多研究課題來。
考古發現有時會令人耳目一新,如商代就有汽鍋,周代已有火鍋,史前見到陶鏊、陶甑,漢代有泡菜壇等,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從精美的彩陶,到莊重的青銅器、華美的漆木器、光潔的瓷器和輝煌的金銀器,都體現著美食美器的古老傳統,這些不僅要從藝術史的角度,也要由飲食史的角度進行研究。
三、烹飪史的考古學研究
烹飪史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由考古研究獲得理想的答案。通過出土炊器的研究,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古代烹飪方式和技法;通過出土食物的研究,可以窺見古代烹飪所取得的成就。
考古還發現不少繪有烹飪和飲食活動的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等,也有一些相關的文字資料出土,這都是研究烹飪史的珍貴資料。
四、古代飲食方式的考古學研究
古代中國的飲食方式和禮俗,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悠久的傳統一直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例如進食方式,過去認為我們古代只有筷子,而考古發現證實,早在先秦時代已有多種進食器具,吃飯用匕、食羹用箸(筷子)、食肉用叉,分工還比較嚴格。中國最早出現的進食具是餐匙,已有8千年的歷史。筷子則至遲在商代已開始使用。餐叉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戰國時代使用比較普遍。考古還發現元代配套使用的餐叉和餐刀。考古提供的證據表明,餐叉以中國發明的最早,西方使用餐叉不過只有幾百年的歷史,而中國卻有4千年以上的歷史。
五、古代飲食禮俗的考古學研究
在我們這個極重禮儀的國度,最重的要算是飲食之禮。食禮食俗包納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少出土文物都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
古代以一種小食案進食,龍山文化發現了最早的食案,案上置有飲食器具和肉食。與小食案相適應的,是一種分食制,一人或二人用一案,這是漢代畫像石上常見的場面。
魏晉以后,由于高椅大桌的出現,古人改變了原來席地而坐的習慣,許多人可以圍坐在一張桌子邊進食了,象征團結和睦的合食制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唐宋時代的壁畫和傳世繪畫,對合食時的熱烈場面都有生動的表現。
再有,周代貴族鐘鳴鼎食的派頭,魏晉名士縱酒酣飲的風度,唐宋文人試茶斗茶的雅致,考古發掘到的資料都可用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還大有潛力可挖。
六、飲食文化交流史的考古學研究
東西、南北的交流,中外的交流,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這些交流有物方面的,也有食俗方面的,還有烹飪法方面的,在考古學上表現最為明了的則是飲食器皿方面的。
在這方面我們只舉一兩個例子。如中國引以為驕傲的古代瓷器,從隋唐時代起就通過各種渠道輸往國外,在東北亞、東南亞、南亞、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北非、東非等地,都出土了不少中國古瓷,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飲食類器皿。中國的外銷瓷對古代西方社會的飲食生活乃至政治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又如中國古代茶學茶道向日本向全球的傳播,也是中國飲食文化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例子,只是還沒有人由考古學上尋得更多的實物證據,需要在世界范圍內搜集資料進行研究。
七、飲食史分期的考古學研究
在飲食史學和烹飪學界,對于飲食史的分期存在一些不同認識,究竟該以什么標準劃分幾個發展階段,還沒有一致的意見。從考古學這個角度來研究飲食史的分期,有一定的便利之處。從考古學研究的現有成果考慮,如果按烹飪進步的過程來劃分飲食時代,可分為茹毛飲血時期、火燔時期、陶烹時期、灶烹時期幾大段。若是由飲食方式來劃分,則又可分為圍食、分餐與合食幾個時期。圍食是史前時代發生的事,人們通常圍坐在篝火或火塘邊進食。分餐是隨著文明時代的到來而開始的,當與等級制度的出現有密切聯系,分餐制以幾案的使用為重要特征。合食共餐制則是以桌椅的出現為前提條件的,熱烈的飲食氛圍得到充分的體現。
飲食史的分期可以考慮從飲食方式的變化為主線,以烹飪方式的發展為輔線。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顯然需要以考古資料作依據,尤其是對史前時代和青銅時代的處理,更是離不了考古學研究。
八、研究前景展望
飲食文化史研究同考古學研究一樣,離了實物資料有時會令人一籌莫展,無從下手。考古學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豐富的實證資料,來為飲食文化史的研究服務。實際上,考古研究的相當多的課題都屬于飲食史方面,兩個學科有內在的緊密聯系。如果將兩個學科共同的研究課題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考古學研究方法引入飲食史的研究,我們稱它為“飲食考古學”,也未嘗不可。
愿更多的考古學家來關心和參與飲食考古研究,也愿更多的飲食史家充分利用日益豐富的考古資料,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再提高一步。我相信,“飲食考古學”研究一定會是大有可為的。

目次

壹 餐桌風景
舉案,如何齊眉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分餐與會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淵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燒尾、買宴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歲時飲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懷 
羞、鮮、羹、美說食羊 
孔子飲食觀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飲食覓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貳 食大如天
進化:咀嚼長成的俊模樣 
鼎鼎大名:吃出來的政治觀 
酒氣:漢代畫像中的醺蒸樣 
魚影:漢代畫像中的跳躍精靈 
三秀:漢畫中的芝草 

叁 且食且思
舉案,如何齊眉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分餐與會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淵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燒尾、買宴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歲時飲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懷 
羞、鮮、羹、美說食羊 
孔子飲食觀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飲食覓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肆 禮飲禮食
禮始諸飲食 
周禮:吃飯的規矩 
帝王的恩典:天下大酺 
御筵上的規矩 
御宴:拒赴與混吃 
清宮盛會:隆重的千叟宴 
友情相約:古代宴客請柬 
太官:古代宮廷的食官 

伍 美食美器佳境
舉案,如何齊眉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分餐與會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淵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燒尾、買宴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歲時飲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懷 
羞、鮮、羹、美說食羊 
孔子飲食觀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飲食覓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書摘/試閱

代序:考古學與飲食文化史研究
對于飲食文化史,考古學可以由食物史、飲食器具發展史、烹飪史、古代飲食方式、飲食禮俗、中外文化交流及飲食史分期等多方面開展研究。在這里我就分別從這幾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1、中國食物史的考古學研究
研究飲食史,首先應當注重食物史的研究,谷物栽培制約著人類的飲食生活,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在現代考古學發達之前,人們通常在先秦文獻所提供的資料中,尋找各種谷物起源時代的證據,如《詩經》和諸子著作等局限性很大。有了考古學提供的大量實物標本和年代測定數據,谷物起源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科學基礎。
農耕的發明,被考古學家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到來的主要標志之一。中國現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早的已有1萬年的歷史。確定不移的發現已經證實,在距今8~9千年前,中國已有粟、黍和水稻三種谷物的栽培。現在我們可以確認這三大谷物的原產地是在中國,但是更早的馴化標本卻還沒有找到,還有待史前考古研究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其它谷物在中國的最早栽培年代問題,如小麥和高粱等,在文獻無法解決這些疑難的情況下,我們也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發掘了。
除谷物種植外,食物史理所當然地包納家畜飼養史在內,與此相關的家畜起源問題,也是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考古發現證實:在中國較早馴育成功的家畜有狗、豬和雞,年代在距今7~8千年前。稍后,又有了家水牛、家馬、家山羊和綿羊。中國古代傳統飼養的“六畜”,在繁榮的青銅時代到來之前已經全備。
傳統的中國食譜,具有選料廣泛的特點,五谷菜蔬,飛禽走獸,皆可為美饌。古老的醫學典籍《內經》,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營養原則,正是基于史前時代即已建立起來的飲食傳統。對于這個傳統的深入研究,還需要史前考古學的幫助。
2、飲食器具發展史的考古學研究
炊器和食器的歷史過去都不曾有過全面系統的研究,盡管這類文物的發現已是數以萬計,人們對它們的用途有時還不完全清楚,有的甚至連名稱也叫不出來。
在中國古代飲食史上,可以劃出一個鼎食時代來,起自新石器時代,止于漢代以前,長達6千余年。這一時代使用大量的鼎類三足器,這就造就了古代中國的粒食與羹食傳統,對遠古的烹飪飲食方式乃至社會經濟和文化傳統的形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過去對這個時代飲食器具的研究開展得很不夠,還可以提出許多研究課題來。
考古發現有時會令人耳目一新,如商代就有汽鍋,周代已有火鍋,史前見到陶鏊、陶甑,漢代有泡菜壇等,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從精美的彩陶,到莊重的青銅器、華美的漆木器、光潔的瓷器和輝煌的金銀器,都體現著美食美器的古老傳統,這些不僅要從藝術史的角度,也要由飲食史的角度進行研究。
3、烹飪史的考古學研究
烹飪史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由考古研究獲得理想的答案。通過出土炊器的研究,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古代烹飪方式和技法;通過出土食物的研究,可以窺見古代烹飪所取得的成就。
考古還發現不少繪有烹飪和飲食活動的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等,也有一些相關的文字資料出土,這都是研究烹飪史的珍貴資料。
4、古代飲食方式的考古學研究
古代中國的飲食方式和禮俗,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悠久的傳統一直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例如進食方式,過去認為我們古代只有筷子,而考古發現證實,早在先秦時代已有多種進食器具,吃飯用匕、食羹用箸(筷子)、食肉用叉,分工還比較嚴格。中國最早出現的進食具是餐匙,已有8千年的歷史。筷子則至遲在商代已開始使用。餐叉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戰國時代使用比較普遍。考古還發現元代配套使用的餐叉和餐刀。考古提供的證據表明,餐叉以中國發明的最早,西方使用餐叉不過只有幾百年的歷史,而中國卻有4千年以上的歷史。
5、古代飲食禮俗的考古學研究
在我們這個極重禮儀的國度,最重的要算是飲食之禮。食禮食俗包納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少出土文物都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
古代以一種小食案進食,龍山文化發現了最早的食案,案上置有飲食器具和肉食。與小食案相適應的,是一種分食制,一人或二人用一案,這是漢代畫像石上常見的場面。
魏晉以后,由于高椅大桌的出現,古人改變了原來席地而坐的習慣,許多人可以圍坐在一張桌子邊進食了,象征團結和睦的合食制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唐宋時代的壁畫和傳世繪畫,對合食時的熱烈場面都有生動的表現。
再有,周代貴族鐘鳴鼎食的派頭,魏晉名士縱酒酣飲的風度,唐宋文人試茶斗茶的雅致,考古發掘到的資料都可用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還大有潛力可挖。
6、飲食文化交流史的考古學研究
東西、南北的交流,中外的交流,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這些交流有物方面的,也有食俗方面的,還有烹飪法方面的,在考古學上表現最為明了的則是飲食器皿方面的。
在這方面我們只舉一兩個例子。如中國引以為驕傲的古代瓷器,從隋唐時代起就通過各種渠道輸往國外,在東北亞、東南亞、南亞、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北非、東非等地,都出土了不少中國古瓷,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飲食類器皿。中國的外銷瓷對古代西方社會的飲食生活乃至政治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又如中國古代茶學茶道向日本向全球的傳播,也是中國飲食文化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例子,只是還沒有人由考古學上尋得更多的實物證據,需要在世界范圍內搜集資料進行研究。
7、飲食史分期的考古學研究
在飲食史學和烹飪學界,對于飲食史的分期存在一些不同認識,究竟該以什么標準劃分幾個發展階段,還沒有一致的意見。從考古學這個角度來研究飲食史的分期,有一定的便利之處。從考古學研究的現有成果考慮,如果按烹飪進步的過程來劃分飲食時代,可分為茹毛飲血時期、火燔時期、陶烹時期、灶烹時期幾大段。若是由飲食方式來劃分,則又可分為圍食、分餐與合食幾個時期。圍食是史前時代發生的事,人們通常圍坐在篝火或火塘邊進食。分餐是隨著文明時代的到來而開始的,當與等級制度的出現有密切聯系,分餐制以幾案的使用為重要特征。合食共餐制則是以桌椅的出現為前提條件的,熱烈的飲食氛圍得到充分的體現。
飲食史的分期可以考慮從飲食方式的變化為主線,以烹飪方式的發展為輔線。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顯然需要以考古資料作依據,尤其是對史前時代和青銅時代的處理,更是離不了考古學研究。
8、研究前景展望
飲食文化史研究同考古學研究一樣,離了實物資料有時會令人一籌莫展,無從下手。考古學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豐富的實證資料,來為飲食文化史的研究服務。實際上,考古研究的相當多的課題都屬于飲食史方面,兩個學科有內在的緊密聯系。如果將兩個學科共同的研究課題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考古學研究方法引入飲食史的研究,我們稱它為“飲食考古學”,也未嘗不可。
愿更多的考古學家來關心和參與飲食考古研究,也愿更多的飲食史家充分利用日益豐富的考古資料,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再提高一步。我相信,“飲食考古學”研究一定會是大有可為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