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西風東漸:西方管理對中國企業的影響(簡體書)
滿額折

西風東漸:西方管理對中國企業的影響(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0 元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8731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是“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的成果。該項目是國務院領導批示、財政部支持的項目,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清華大學于2005年聯合發起,通過對中國式企業管理背景、成功企業案例、管理專題和理論等的研究,總結概括中國企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和經驗,并將中國模式概括到理論高度。
這本《西風東漸(西方管理對中國企業的影響)(精)》(作者王雪莉、趙純均、楊斌、薛鐳)是其中一冊。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這個西方世界眼中的“龐然大物”,高舉改革、開放、穩定、發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議的姿態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現象”,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現象,引起了中外學界的高度關注,其中,最廣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經濟領域。這是因為,在20世紀中葉以前,大國是以軍事力量為手段,以地域征服、資源掠奪為標志的;而歷史走進20世紀下半葉之后,大國則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技術引領、市場認同為標志了。
研究經濟,離不開對企業的關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眾多企業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詮釋中國企業成功的“神話”?答案頗多:政策的支持、環境的改善、廣闊的國內市場、廉價的勞動成本,等等,這些都是,但又不止這些。因為這些一般的經濟因素,難以對中國很多產業中出現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甚至成為新興領先者企業的現象做出較為全面、深入、具有足夠說服力的解釋。如果說在20世紀初,支撐美國工業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和福特的標準化及流水線生產,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崛起的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業則得益于豐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產方式,那么,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中國企業,其擔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2005年春節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清華大學的有關同志共同商討,提出了挖掘中國企業成功奧秘的動議,提出從實證研究入手,系統總結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進而創建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以指導企業提高競爭力。
大家達成上述共識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慮:
一是中國要成為經濟強國,必須同時有一批具有較高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國外企業的強勢沖擊,造就了寶鋼、華為、中遠、海爾、聯想、振華重工、萬向等一批企業,它們汲取國際經驗,結合國情和企業實際不斷創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業輝煌一時,曇花一現。而我們對中國的企業管理,在微觀層面系統的、較長時間的實證數據和綜合研究嚴重不足,缺乏對優秀企業成功奧妙、基本經驗和管理模式的挖掘與剖析。基于案例研究的中國式管理課題,通過深入探究成功企業的成功之道,對它們的管理實踐進行梳理、總結和理論提升,使之惠及眾多企業,有助于沖破目前存在的“企業管理能力和水平還不適應企業的規模和經營模式,企業管理理論還落后于企業管理實踐”的“瓶頸”,對普遍提高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中國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發展路徑與國外企業有很大差異,照搬國外的一套不能解決中國企業管理的全部問題。提出“中國式企業管理”這一命題,旨在探求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理論在資源配置和合理組織生產力方面的普適性,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經濟體制的特殊性在實踐中怎樣實現有效的融合,詮釋企業成功的管理內涵,在此基礎上研究建立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可以說,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管理學界的特殊任務,也是不容推卸的責任。偉大的時代應當產生創新的理論,“中國式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不僅應體現中國國情和特色,能在理論上概括中國式管理的基本構架和特點,反映中國企業成功的經驗,而且要用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進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終能得到國際理解和認可。
這一創意提出后,很快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支持,并由發改委、財政部通過國資委立項實施,名稱確定為“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2006年開始啟動,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式企業管理背景研究、中國企業成功之道之企業案例研究、企業管理專題研究、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等,最終目標是提出適應中國經濟轉型和崛起的“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和理論,形成旨在促進和提高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綱要性的企業管理指導政策。
研究工作巳歷時4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現代化工作委員會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三家機構組織了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山東大學、長江商學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專家學者參與了研究。項目開展了歷史傳承、管理輸入、改革開放等3個背景專題研究,寶鋼、中興通訊、新希望、振華重工、用友、大慶油田、青島港、五糧液、聯想、萬向、招商銀行、神華、云南白藥等30多家國內成功企業的案例研究以及戰略管理、創業管理、技術進步與研發管理、組織與企業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市場營銷與品牌、人力資源、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等9個專題研究,為課題總報告的理論總結打下實證研究的基礎。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合理的研究框架及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第一
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式管理科學基礎研究”的研究框架及內容,確定為管理背景、企業案例、管理專題及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等四個方面,四方面相輔相成、相互印證,組成一體。
背景研究著重分析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體制和市場環境變化對企業管理的沖擊、啟迪和提升,深入探求產生中國式管理理念的歷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對我國企業管理的廣泛影響。背景認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礎,本身亦有獨立的價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企業進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樣本企業的選取原則是:業績業內領先,長期穩定增長;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有相對較大的資產規模和較強的實力;管理水平較高;注重社會責任。通過一批個案研究,挖掘企業成功之道,對成功原因、機理以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既獨立形成研究成果,也為管理專題研究提供重要依據。管理專題研究的任務是歸納比較案例研究結論的共性及特點,在9個不同領域內總結出相應的管理經驗。理論研究則是在上述三項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成功之道及若干專題進行綜合的、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總結、提煉,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提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總結出中國企業在管理實踐中創新地使用各種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規律,初步創建體現中國企業管理特色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管理理論體系。
上述研究成果將以“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為載體,陸續與讀者見面,大家共同分享經驗,共同探求管理奧秘。
2.基于管理二重性的“中國式企業管理”
管理與技術和資本不同,管理不僅具有生產力的性質,還體現為一定的生產關系,因此具有明顯的二重性。涉及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生產經營組織的部分,理論科學的意義比較強,具有普適性;涉及生產關系,如在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方面,卻體現出強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異。歷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層組織產生于德國,創新的變革理論產生于美國,強調精神力量的企業文化和嚴格精細的管理風格則產生于日本。這不是一種偶然,其中包含著地域、歷史與民族特色的必然。
發達國家工業化期間積累的管理科學是全人類的財富,中國企業正不遺余力地從中汲取營養。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發展的路徑與國外企業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辦法,幾乎全部標注了明顯的中國特色,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的現實規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決定了“中國式企業管理”的存在。它存在于將管理的一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取得成功的企業之中,企業管理理論、方法的普適性與理念的特殊性有機融合,往往是企業競爭力和成功的關鍵所在。 3.改革開放后中國的企業管理是沿著“以我為主、博采眾長、
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軌跡前進的
改革開放后,企業外部環境迅速變化,基于計劃經濟體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經成為提高企業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國企業的管理面臨脫胎換骨的變革。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的大勢,眾多企業管理者既興奮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國務院指派,袁寶華同志曾率領馬洪、鄧力群、孫尚清等人組成高級代表團赴日本考察經濟管理。考察期間代表團發現,中國工業企業1976~1978年所面臨的情形與日本企業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樣處于恢復生產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整頓企業管理、轉變管理理念、以現代化管理改造傳統管理勢在必行。代表團認為,日本的文化傳統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習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可以成為中國企業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徑。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習日本的企業管理就成了中國企業走向現代化管理的起步階梯,現場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傳人中國,令很多企業管理者耳目一新,紛紛效法。
1983年,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的袁寶華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了“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改造傳統企業管理的思路,后來被確認為“十六字方針”。這一方針為當時以及后來的企業管理者明確了思路,把中國的企業管理引向了既要接受歷史傳承,又要提煉創新;既要引進學習,又要結合國情和不喪失自我的道路。自此,企業以適應市場、提高效率為目標的管理改進和管理創新活動逐漸活躍,形成了學習企業管理、研究企業管理的熱潮。
回顧近30年來企業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的企業管理正是沿著“十六字方針”的軌跡不斷取得進步的,“十六字方針”在實踐中被進一步確立;很多企業遵從“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道路,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4.中國企業成功之道的初步發現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擔了“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理論研究部分總報告的撰寫工作。該報告以戰略和組織為中心,從企業經營多個維度的綜合管理的視角,總結了中國企業在30多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概括為“中的精神、變的策略、強的領袖、家的組織、和的環境、學的創新、搏的營銷、苛的運營、融的文化”。
以上多個角度的初步梳理并沒有完全涵蓋項目研究的各個方面,但是透過這些共性總結,仍可以一窺中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有著很濃厚的中國哲學色彩的“中的精神”,為了適應環境而高度權變的戰略,以品德、魅力和愿景凝聚團隊的杰出企業領袖,富有中國家庭色彩的組織控制,以共贏的政企關系、和睦的行業氛圍和正面的公眾形象為代表的和諧環境,以標桿模仿與整合再造相結合的創新路徑,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的營銷努力,在嚴格基礎上精細、高效的運營管理以及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古今、中外、個人與團隊的有效融合,等等。這是我國企業成長的共同財富。
“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是從實證研究人手,以案例調研為基礎的,案例調研更適合于發現假說;作為互補,項目涵蓋的一批成功企業的樣本以及長期數據的實證研究成為驗證假說的有效手段。而檢驗這些中國式管理規律是否具有更為普遍性的意義,則不僅有待于在多數的中國企業中觀察到這些經驗落地開花,更有待于中國企業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中國企業家和中國品牌受到更多和持續的尊重。盡管管理科學的理論框架在美國產生,但我們對于中國企業進行深入研究,一定會成為擴大理論領域、使理論更具普遍性或者產生創造性發現的重要機會。對于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我們期許這些研究和總結的成果,能夠為大家提供思考和實踐的廣闊空間,啟迪今天,影響未來。
我們有理由相信:既從西方管理理論中汲取豐富營養,又閃爍中國人獨特智慧的中國式管理理論和模式將漸行漸成;以眾多成功企業的豐富實踐支撐的中國式企業管理,一定可以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大放異彩。
陳清泰蔣黔貴趙純均

目次

“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
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編委會
“國外企業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影響”背景研究組成員
總序
第1章 引言
課題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與框架
第2章 文獻綜述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中國企業產生的影響
管理者價值觀
管理者價值觀對于管理決策行為的影響
跨國公司的溢出效應
第3章 什么最成功、最西方、最中國式
——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發現
管理者心目中“中國最成功的企業”
中國企業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最適合中國企業的西方管理方法
對“中國式”企業管理的初步解析
第4章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中國企業產生影響的
時間維度和媒介維度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影響中國的時間維度劃分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的傳播媒介研究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在中國傳播的媒介影響力研究
第5章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中國企業影響的內容
維度、途徑維度和結果維度
實證研究的過程和樣本特征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中國企業影響的內容維度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中國企業影響的途徑維度
中國企業管理價值觀對中國企業影響的結果維度
第6章 結論
實踐中的阻力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在中國企業應用的實踐證據
中日企業向西方學習的路徑比較
中國企業高層管理者與西方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給中國企業帶來的九大
變化
研究的局限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管理思想與方法的融合與發展
附錄A 探索性研究問卷
附錄B 實證研究問卷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在中國迅速傳播,影響了一大批中國企業的成長和發展。近些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管理學者對中國企業模式的研究探討也在不斷升溫。但是如何衡量和闡明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中國企業及其管理者產生的影響,是對中國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特點進行梳理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只有分析清楚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對推動力以及阻力都有了清楚的認識,才能全面了解和分析中國企業目前管理模式的淵源與基礎,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特點。
改革開放之初,西方管理思想和工具就開始進人中國,引進西方管理有利于當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對政治體制也有借鑒作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勞動者與企業大多是人身依附與行政關系,而以自由與效率為特征的市場經濟則是以合同與法制來約束勞資關系的。西方管理思想中用工制度科學化,通過合理的激勵與約束制度,對于改變中國長期的大鍋飯狀態、更好地使用和激勵人才有推動作用。另外科學管理有利于改變中國傳統的人治的主觀與隨意因素,建立法制,強調效率,推行規范,是走出國門的企業與國際接軌的必由之路(吳育林,1997)。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與完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對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要求,中國的落后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中國有后發優勢,被動學習西方管理思想,也有利于實現跨越式發展。
如今,我們乘飛機西行,無論是去西亞、南亞,還是歐洲,最多不過二十多個小時。然而,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先民們在西行時,不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海路,都要花費不知多少倍的時間,也不知要克服多少艱難險阻。與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通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將蠶絲、瓷器、珠寶等運往中亞、西亞,甚至地中海和歐洲一帶,這就是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征。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而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于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當然,在絲綢之路上,來自西方的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也為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新的選擇。
幾千年后,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與通信的繁榮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管理的概念與工具開始被中國企業和管理者所熟悉和廣泛應用,對中國的企業管理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形成了起自西方通往東方的新絲綢之路,只不過這條新路上傳播和融合的不是物化的產品,而是產生于西方成熟市場經濟的企業管理理念與工具。2000年前絲綢之路既有南線、北線之分,也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絲綢之路只是連接東西方多條通道的總稱,今天的新絲綢之路也有著不同的路徑和渠道。西方管理思想與方法是通過哪些路徑和渠道對中國企業及其管理者產生了影響,中國不同企業和不同管理者對西方管理工具和概念的認知又有何不同,中國管理者如何看待西方管理思想和工具對企業管理所發揮的作用及應用的障礙等,西方管理思想落地中國期間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發了管理學界的極大興趣。人們相信,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將有助于了解管理學習的渠道和影響路徑,了解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新絲綢之路的作用。
同時,通過對國外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對中國企業、中國企業管理者產生影響的歷史進程、渠道以及影響的積極與消極結果的研究,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式企業管理產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時也是對正在中國企業中應用的西方管理方法與手段進行梳理和總結。P2-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