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教師智慧的20個分享(簡體書)
滿額折

教師智慧的20個分享(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  價:NT$ 180 元
優惠價:8715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分享智慧,是指教師們在工作、學習、研究過程中的“交流、分享、合作”。書中介紹了涉及兩位教師以上的各種形式的教科研活動,如課堂觀察、課程開發、考試命題、師徒結對、專家指導、讀書小組、科研寫作、教研沙龍、網絡交流、小課題研究、非正式研究等多種內容和形式。本書為長三角中小學教科研團隊的征文獲獎作品。從中,我們可以分享到眾多優秀教師的教改經驗和教育智慧。

名人/編輯推薦

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科研活動。
借鑒實踐經驗,把個體智慧與團隊結合,把優秀經驗學一學、改一改、用一用。
通俗易懂,看了就能在實踐中運用。

前言 智慧貴在分享

“分享智慧”是本屆“黃浦杯”長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征文活動的主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它讓人想起著名作家蕭伯納說過的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
今年,第十屆“黃浦杯”長三角征文活動成功舉辦。十年來,這一活動能夠長盛不衰且參與面越來越廣,與主辦方堅持“分享”的宗旨分不開。來自長三角地區近三十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教師在這個平臺上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欣賞、吸納他人的經驗;正是眾人智慧的培育和打造,使得“黃浦杯”長三角征文活動這些年來能夠集思廣益、精益求精,成為我們深感自豪的品牌。
教育需要智慧。教師最關注的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教育改革到今天,教育理論再多,理念再新,都必須通過每一個教師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體現出來,才能收到效果。教師的教育智慧,就是理論通往實踐的橋梁。給學生以快樂感受的一堂課,讓學生留下難忘印象的一次活動,使學生醒悟的一席話,對突發事件的一個解決過程……都蘊含著教師的智慧。教師的職業和其他職業不同,教師每天面對每一個學生,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而每一個學生又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教好每一個學生。
智慧貴在分享。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是一種個體智慧,這種智慧的存在有時教師自己都意識不到,需要我們去發現和挖掘。這個活動就是要給教師提供機會,引導他們總結自己的經驗,完善自己的智慧,提升認識自我的自覺性。因為分享智慧的過程就是促使教師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而教師往往缺少這種轉化的意識和能力,由此造成大量經驗的流失和淹沒。所以,“交流、分享、合作”作為本次活動的主旨,意在鼓勵教師把個體智慧轉化成群體財富,通過多種形式讓其他教師易學、能學和會學,在分享中使更多教師受益。
分享孕育著成功。交流、分享是教師成長的途徑,對于中小幼教師,理論創新很難,實踐經驗的借鑒更容易些。把別人的經驗拿來試一試、用一用、再改一改,更容易、更有效,每個老師都有可學習的空間。教師的成長除了自身的努力,還離不開良好的氛圍和眾人的幫扶。把自己的智慧與他人共享,這需要有一定的氣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分享別人的智慧,同樣需要包容尊重和虛心的態度,而且,每位教師都會同時兼有這兩種角色,感受著彼此分享的快樂。這就是教師的學習文化,也是教師成功的土壤。
持久地去做一件有意義的小事,這在當前是需要大力提倡的。教育是由相關的一件件小事組成的,不愿做小事,大事也做不成。唯有持久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慢慢改變教育現實中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我認為,歷屆“黃浦杯”長三角征文活動,無論是選題、策劃、組織、指導,還是評選頒獎和編輯出版,各個環節都是比較務實和認真的。主辦方的這種工作態度,本身就體現了“持久做小事”的精神,也有助于幫助廣大教師從小處著手,去做好自己能夠做的事。相信今年的這本獲獎作品集也一定會引發更多教師的智慧,通過相互間的分享,使這些智慧真正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寶貴資源。

王偉鳴2013年8月30日

目次

前言智慧貴在分享 王偉鳴

一、 課程
1. 《創造劇場》誕生記
2. 研磨繪本
3. 六步打造小畢加索

二、 磨課
4. 青蛙出井
5. 專業的聽評課之旅
6. 人人都是教研活動的主角
7. 從“沉默是金”到“百鳥爭鳴”

三、 命題
8. “數學運動會”圓夢記
前言智慧貴在分享 王偉鳴 

一、 課程
1. 《創造劇場》誕生記
2. 研磨繪本
3. 六步打造小畢加索

二、 磨課
4. 青蛙出井
5. 專業的聽評課之旅
6. 人人都是教研活動的主角
7. 從“沉默是金”到“百鳥爭鳴”

三、 命題
8. “數學運動會”圓夢記
9. 合作命題,一舉多得

四、 首席
10. 請“姐姐們”喝茶
11. 從“三夾板”到“橋梁”
12. 我們是這樣吸引老師合作研究的
13. 兼職教研員的鯰魚效應

五、 平臺
14. 網上研討啟示錄
15. 聊天式網絡教研

六、 讀與寫
16. 遇見杜威,遇見更好的自己
17. 紅黃藍編輯室

七、 共同體
18. 一群人一件事一麥田 
19. 撤組立坊說
20. 不畢業沙龍

后記

書摘/試閱

16. 遇見杜威,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盎司經驗所以勝過一噸理論,因為只有在經驗中,任何理論才具有充滿活力和可以證實的意義。一種經驗,一種非常微薄的經驗,能夠產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論(或理智的內容),但是,離開經驗的理論,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為理論。這樣的理論往往變成只是一種書面的公式,一些流行話,使我們思考或真正的建立理論成為不必需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美] 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
一、 以杜威的名義相遇、相守
2011年8月,在一位出版社編輯的鼓勵下,我發起成立了一個教師閱讀共同體。12人的初始團隊中,來自市區教科研部門的博士碩士7人,來自中小幼校園的教師5人。考慮大家分散在各地,我申請了QQ群,擬定了“共讀規則”,約定共讀的理念、辦法、獎懲等。其中共讀任務確定為:
1. 每月讀完一本杜威原著(或其中一個章節),有能力的同時研讀英文版,以減少翻譯帶來的誤讀;
2. 每月完成一篇2000字以上的讀書心得,在規定時間內上傳到群共享;
3. 每周參加一次杜威箴言接力讀,一次QQ群交流,提出或回答一個有價值的問題。
以上任務,正式成員和觀察員有所差異(前者重一些)。設立觀察員是為了減輕成員的心理壓力,允許緩交、不交讀書心得。連續兩月不能按時完成,就自動轉為觀察員,等狀態好時再追趕。后來我們又創造出“陪讀員”的概念,即雖讀不下去了,但愿在群里為大家鼓勁。這些亦莊亦諧的規則,為共讀的持續奠定了基礎。
共讀進度肯定各不相同。兩年來任務完成得最好的,當數南通通州二甲中學的邱磊,共完成28篇讀書筆記(共9萬字),其他成員的情況參差不齊,讀書心得常有中斷。這當中,時有堅持不下去的伙伴選擇退出: 2012年底,首批成員李飛前來辭別,說時間精力所限,且他最近的發展方向是心理學,計劃好好讀榮格的著作。不久,一對幼教伉儷也發出道別說明,稱這是生平第一次做那么“深刻”的事,跟得很辛苦,但共讀讓自己看到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可能性,正組織幼兒園老師一起研究繪本書。
團隊也不斷有新成員加入。2012年初春,張麗芝應邀加盟,這位來自偏遠學校的數學老師將閱讀與實踐結合,她與勞技教師合作的“做中學”敘事研究獲得“長三角”征文一等獎。2012年暑期,我和邱磊參加“1+1教育網”聚會,介紹共讀小組的運作,嚴中慧、趙清風、彭峰等網友隨后加盟,成為新的中堅力量。
在我們眼里,分分合合是很自然的事,伙伴的離開也許是更好的出發。成員變遷的故事背后,有真實的共讀心路、真切的成長體驗。民間運作、自由選擇,是我組建這個團隊的原則,也從中深切體會到民間閱讀共同體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 以接力的方式穿越經典
(一) 多元選文本
教師讀杜威,從哪里開始更合適?我們征求專家、學長的意見,決定從《我的教育信條》開始,逐步精讀《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明日之學校》等名篇,然后向經典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進發。我們還一起泛讀了《杜威傳》《最偉大的教育家——從蘇格拉底到杜威》《實用主義之我見——杜威在中國》等文本,以增進對經典讀本的理解。
文本的來源和讀法當然需要共享。方建鋒博士搜羅了不少共讀文本(含英文)的電子版供下載,尤其是鄒韜奮譯的《民本主義與教育》,為對比兩種翻譯提供了可能。鄭新華博士“單槍匹馬”地閱讀《杜威全集: 早期著作》并寫下了閱讀心得,讀他的閱讀心得對其他伙伴而言就是“省力之舉”。作為發起人,我努力按原先設定的順序系統閱讀,但在讀《民主主義與教育》相關章節時,總會回到相關短篇做交互式閱讀,以便將早、中、晚期杜威的思想進行整合。

(二) “雁陣”式共讀
兩年來團隊堅持了“杜威箴言接力”,即每天安排一位伙伴值班,在讀到的杜威文字中摘取讓自己最受啟發的段落,加上感想和點評發到QQ群里,引發討論。我則每周整理好接力內容上傳,供伙伴分享。寒來暑往,截至2013年6月30日,接力內容積累42萬字。這些接力,凝結著伙伴們用心讀杜威的成果,也展示了大家思考教育問題的智慧。“雁陣”式共讀的秘笈和魅力可在下面的故事片段中得以體現。
故事1: 21天養成接力的習慣(鄭新華)
在這經歷著的21天中,在這悶熱無風的夜晚,讀著抽象、邏輯嚴密以至于不能絲毫分神的《杜威全集: 早期著作》(第五卷),這對我來說的確是某種閱讀上的挑戰。
既然輪到了我,而且遲到的我,免不了更加緊張和期待。能讀出什么來?能領會什么意蘊?在這種心情渲染下,不停地翻動著書頁:“如何讓背誦成為進行經驗和知識交流的動機和機會,而不僅僅是教師測試學生掌握信息的手段?”讀到此句,忽然想起昨晚與同事在同車趕回上海途中的討論,當時談起的是“日有所誦”以及令人尊重的看云老師。
最后,我再次引申杜威的話來做結尾:“我們不能由于閱讀和文學的重要性,壓倒一切地要求兒童在學齡初期就學會閱讀,正因為這些如此重要,所以才應該推遲到兒童能夠欣賞和理解其真實含義的時候。”
(《初等教育的迷信》)

(三) 讀懂關鍵詞
在閱讀杜威經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常觸碰到許多概念,而且往往是理解杜威思想最為關鍵的核心概念。每當這時,伙伴們會反復揣摩,力圖讀懂這些關鍵詞。
故事2: 關于“經驗”的解讀(高珊)
“首先,經驗是從兩個要素發端的,一個是主動的因素——嘗試;一個是被動的因素——承受結果。經過不斷往復,人們就會獲得一種能力: 在各種環境與變化中,準確預測出一些嘗試會產生的各種結果,并正確指引自己的行動。俗稱經驗的增長,閱歷的增長。”(《民主主義與教育》)
在我國特有的文化語境下,經驗其實更多是一個貶義詞,比如犯了經驗主義錯誤等。但在杜威眼里……
在此,僅談一點點經驗理論對我個人的啟發: 第一,教育與生長要有主動嘗試的精神,不怕犯錯誤,鼓勵孩子(也包括成人)放開胸懷與膽量;第二,用心觀察嘗試行為產生的結果,并思考他們之間的各種聯系,不要事情做了白做;第三,對環境變量要有充分的洞察與思考,這里的環境不僅僅是書本、課堂、學校等簡化的教育環境;第四,反思是決定經驗增長的質量與數量的關鍵環節,因此要善于觀察與動腦,更進一步講,就是在記憶與考試之余,教育者更應該擔當智慧啟發者的角色,讓孩子們自己學會反思、學會思考。
針對小高的解讀,伙伴們展開了討論,逐步加深了各自對“經驗”的理解。方建鋒認為杜威的這個觀點和當時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有關系,即嘗試和試錯盛行時的理論。其他伙伴認為小高的解讀很到位,而方的回應又提示我們從心理學角度理解杜威的觀點。大家還發現盧梭也講過類似的觀點,杜威是認可并沿用,如“承受結果”,可能是西方人教育孩子時一貫的傳統。

(四) 繪成邏輯網
杜威不僅提出一個個有獨到見解的關鍵詞,更在這些概念之間形成內在的關聯,乃至構成網絡。邱磊在閱讀中就發現了這樣的一張網:
“好奇心不過是一種我們能發覺這些聯系的趨勢。”這段話出自《民主主義與教育》的第十六章“地理和歷史的重要性”。我非常喜歡咀嚼這最后一句話,它令我想到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某種“串聯”,試做如下簡述:
在兒童的學習中,先有“好奇心”,而后有“興趣”,而后有“訓練”(這是保證連接緊密讀的粘合劑),而后有“思維”,而后有“教材”,而后有“課程”。
這樣,杜威重要章節的內容與思想,都可以很簡明地串聯起來了,前后形成邏輯和推論。我希望有機會,要繪成一張很大的邏輯網,將26章都融入其中,這可能是件既有意思又有難度的事情。
邱磊的體會不是獨有的,我在閱讀中也發現,杜威所提出的“真正的興趣原理”,把“興趣”與“生長”聯系在一起。《民主主義與教育》之《興趣與訓練》一章,則把“興趣”與“目的”捆綁在一起。也就是說,杜威的概念體系是一個自循環的組織,后來者要想批判其觀點很困難。讀到我的接力,物理教師嚴中慧立即響應,并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他不是排布了一顆星辰,而是一個完整的有很多星體的星系。”
我們讀杜威,就應當對這樣的邏輯網或者說“星系”有所把握。

(五) 反思式對話
接力閱讀、微博式閱讀,有效地降低了經典閱讀的難度,也增加了共讀的互動性。但,不容否認,讀杜威,是需要相當強的定力與投入的,不少伙伴讀著讀著,產生了各自的困惑,如嚴中慧就曾遇到滯住的感覺,伙伴們一起開始了反思。
故事3: 讀杜威滯住了的感覺
嚴中慧: 我滯住了,等待中,這也是緣分。
邱磊: 我倒不以為是滯住了,而是要有個“等待”和“轉變”的過程。其實,只能慢慢讀杜威,一點點去想。讀多了,大腦很難受。所以,我又看一些雜書來調解。
嚴中慧: 我想的倒不少,但我討厭讀過書就開始對現實不滿,我看自己寫的讀書筆記像是牢騷和控訴,覺得這個不應該是我寫的,就停下來了。杜威本人倒是批判的,可是完全不見牢騷氣,是很平和地寫出來。所以我覺得一旦寫出怨氣來就跟杜威不符了。
邱磊: 你身在其中,天天看到各種問題,當然難免有怨氣了。杜威主要搞學術的,沒有我們這么多憤慨。
嚴中慧: 我看過彭峰的一篇,覺得與教學結合得蠻好,是觸發和生發,去向美好了。就著理論說理論,我們個人的資質是遜于杜威的,很可能偏差。但是回到具體的某個人某個場景,我們就有了具體的發言權。
彭峰: 剛下課,這里熱鬧。我已經兩個星期沒寫了。現在讀《學校與社會》,感覺語句還好理解。有時候,就是逼迫自己寫,這就是杜威閱讀小組給我的動力。
吳櫻花: 我覺得痛苦地讀了杜威之后,再讀其他書就輕松了很多。
我們常常邊讀邊拷問自己: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為什么要讀杜威?在和現實差異甚大的情況下,為什么要堅持這樣痛苦的閱讀?每次對話,參與的只是幾位伙伴,但整理出來共享后,會引發更多的反思。兩年來,這樣的思想碰撞是無法預約的精彩,經常在夜深人靜時發生。如2012年教師節前夜,邱磊和鄭新華就“經驗”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度對話,有一種華山論劍的味道。2013年4月9日深夜,幾位伙伴又由一個“罰站的孩子”的故事,圍繞“最好”的方法還是“最不壞”的方法,討論得不亦樂乎。我相信這樣的思維磨礪是每位教師都需要的,但為什么在日常的場合往往難以實現?我想可能是因為共讀小組形成了安全而深邃的心靈空間,我們能借著杜威思想的張力獲得精神的某種釋放。
三、 借大師的慧眼,讀出更好的自己
兩年來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張麗芝獲得“長三角”征文一等獎,邱磊被評為《教師月刊》2012年度教師,一組讀書心得發表在《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上。我們深知,對于杜威我們只能無限接近,而不可能抵達;而讀杜威已使我們的精神發生了深深淺淺的改變。

得獎作品

入選2015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