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圖解茶經(簡體書)
滿額折

圖解茶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圖解茶經》用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文字為讀者講解《茶經》,同時配以500幅精美手繪插畫,100張有關茶事的解析圖表。詳細闡釋了我國古代的茶道、茶藝、茶禮等相關內容,以求讓讀者瞭解《茶經》的全貌以及正確含義。此外,書中融入了大量現代茶事經典,例如茶道、茶藝、茶俗、茶類、十大名茶等,並附錄106種中國茶全品鑒圖,使您不僅能全面品味《茶經》的幽深,更能全方位瞭解中國茶文化的千年進程和當代茶事。

一場怡然風雅的茶學盛宴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來飲茶品茗一直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茶文化史,我們解讀它的密碼就藏在歷代茶文化典籍之中。而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無疑是其中最權威、重要、核心的一部。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經畢生心力,凝聚中國幾千年茶文化精髓編寫成就了《茶經》。《茶經》的問世具有劃時代意義,它首次將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高度。陸羽因此被後人奉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將《茶經》定義為“經”,意為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茶學著作。他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預言了這部曠世奇書必定流芳百世。《茶經》原文約7000餘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介紹茶文化的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包括茶的起源、採摘、製造、工具的使用、烤煮、飲用、典故、產地等內容。《茶經》被後世茶人奉為茶學“聖經”,尊為茶事指南。後世所有關於茶事的書籍都對《茶經》有所提及,並將《茶經》奉為尊旨,其經文不敢有半字的刪減。
茶能提神醒腦,含有二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藥用功效。當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飲茶成為了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得閒去茶樓品茶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最好去處。愛茶之人熱衷於正宗茶道的研習、茶藝表演、名茶鑒賞及品飲。雲南普洱茶、西湖龍井茶、碧螺春、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祁門紅茶……人們對這些名茶如數家珍。用專業茶具、專業茶道品地道名茶是當代愛茶人的目標。
愛茶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茶經》的,但由於《茶經》誕生于唐代,文字難免晦澀難懂,直接影響了人們閱讀與欣賞。為了使讀者能對《茶經》有更深刻的認識,品出地道的“茶文化”,對愛茶和品茶者有所幫助,我們出版了《圖解茶經》這本書。本書對陸羽的茶研究的主要理論做了整理與補充,分為:你需要瞭解的、起源、具、造、煮器、烤煮、飲用、產出、總結八大部分。由於《茶經》誕生在唐代,而中國的茶文化歷經千年已有了很多重大變遷,所以我們除了全新闡述陸羽《茶經》的精髓外,也融入了大量現代的茶事經典,例如茶道、茶藝、茶俗、茶類,十大名茶等等,使您不僅能全面品味《茶經》的幽深,更能全方位瞭解中國茶文化的千年的進程和當代茶事。我們希望閱讀本書能讓您仿若走進了茶葉的清香世界,在古老與現代中品飲茶文化之源。
本書以近500幅精美的手繪插圖、近100張簡化表格、108幅全彩名茶圖譜的全新形式演繹,使其同時具備了閱讀性、收藏價值與實用價值。涵蓋的人文氣息也使其成為了一部修身養性的“茶學必修書”。我們為了使您能夠更系統、更全面地對中國的茶文化有一個立體的感受,去除閱讀中的乏味,在章節中增加了諸多新奇且有趣的內容,譬如:
怎樣才能製造出“珍鮮馥烈”?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孟臣淋霖”、“若琛出浴”這些茶道術語暗含怎樣的意義?
傳說中的烏龍茶是怎樣懵懂著成名的?
鐵觀音真的是觀音菩薩帶下凡界的嗎?
我們該如何領悟陸羽宣導的“精行儉德”的精髓?
作為本書編者,我們在編寫過程中,閱讀了大量茶文化典籍,分析整理了有關《茶經》的相關理論知識,使其內容更豐富、充實。茶文化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編者我們將盡其所能地為讀者呈現出一部品質上乘的“當代茶經”,但由於能力有限,難免會有一些紕漏。我們由衷地希望讀者能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增遺補漏,為您帶來更愉悅的閱讀體驗。

目次

9787550231313一壺茗香遍天下
中國名茶鑒賞
茶之奇趣:鬥茶
序言:一場怡然風雅的茶學盛宴
本書內容導航
關於歷代《茶經》版本探究
中國十大名茶
第一章 絕品人難識,茶經憶古人:你需要瞭解的
世界最早的茶學“聖經”:《茶經》
茶之為飲的淵源:神農氏
這部經的締造者:陸羽
閱讀本書你可以瞭解:中國茶文化百科
茶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沿革
古代茶政治:茶政與茶法
神秘的茶葉商道:茶馬古道
一壺茗香遍天下:茶在世界的傳播
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精行儉德
《茶經》的儒家思想:中庸和諧
《茶經》的道家宇宙觀:清靜無為
《茶經》的佛家本心:靜心自悟
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萬病之藥:二十四功效
道由心悟:茶道
昇華了的藝術:茶藝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茶俗
各具千秋的中國茶:七大茶類
西湖龍井、碧螺春的族群:歷史悠久的綠茶
工夫紅茶的天下:風靡世界的紅茶
鐵觀音、凍頂烏龍的世界:天賜其福的烏龍茶
珍貴的銀針:色白銀裝的白茶
蒙頂山上茶:疏而得之的黃茶
普洱茶的群落:獨具陳香的黑茶
茉莉花茶與玫瑰花茶的群落:茶溢花香的花茶
能喝的古董:普洱茶
茶作為主角(1):詩詞、書畫
茶作為主角(2):歌舞、戲曲
茶作為主角(3):婚禮、祭祀
第二章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起源
尋找最初的本源:根在中國
綿長而有序的傳承:“茶”的字源
另一個名字:歷史上的幾種解讀
五大初相:根、莖、葉、花、果
生長的關鍵:土壤、水分、光能、地形
準備好播種了嗎:藝、植
無敵鑒別密技:三種鑒別法
符合人體臟腑的需要:藥用成分
防病效能的前提:精行儉德之人
警告!“茶為累,亦猶人參”:選材不當的後果,“六疾不治”
第三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造
採摘雙翼:淩露、穎拔
從採摘到製造茶葉的工序:七經目
七經目之一:“采”
七經目之二:“蒸”
七經目之三:“搗”
七經目之四:“拍”
七經目之五:“焙”
七經目之六:“穿”、“封”
唐代的餅茶審評:八個等級
鑒別之上:言嘉及言不嘉
經歷各代的轉變:制茶工藝的發展
第四章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煮器
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陸羽設計的煎茶器皿
設計體現五行和諧:風爐,“體均五行去百疾”
自命不凡的見證:“伊公羹”與“陸氏茶”
獨特的設計理念:钅複—正令、守中
唐代餅茶的特殊用器:碾、羅、合、則
煮茶用具影響茶湯品質:漉水囊、綠油囊
陸羽的最愛:越窯青瓷杯
歷代茶具:茶具大觀
第五章 甘苦調太和,遲速量適中:烤、煮
煮的三把利器:色、香、味
講究的技術:烤、碾
嚴格的選擇:“活火”
決定性的因素,“選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燒水的藝術:三沸
水溫的形象化比喻:老與嫩
煮茶的藝術:煮、酌
茶湯的精華:沫、餑、花
斟茶的講究:茶性儉,不宜廣
第六章 飲罷方知深,此乃草中英:飲用
飲茶的特殊意義:蕩昏寐
飲茶最高境界:“品”
處處的精益求精:九難
最重香與味:珍鮮馥烈
飲茶風尚的傳播:滂時浸俗,盛于國朝
風尚的傳播者:佛教僧徒
第七章 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清泉:產出
唐代茶葉產區:八道
八道之:山南道
八道之:淮南道
八道之:浙西道
八道之:浙東道
八道之:劍南道
八道之:黔中道
八道之:江南道
八道之:嶺南道
從唐代到現代:茶產區的分佈
從產區看茶品:四個等次
第八章 故雅去虛華,寧靜隱沉毅:總結
特定情況下的省略:制具略
高雅之士的飲茶風尚:煮具略
《茶經》的終極要求:分佈寫之,目擊而存
總結(1):從“品”到“心悟”的三重超脫境界
總結(2):最終追求——天時,地利,人和
附錄1:《茶經》原文
附錄2:中國名茶圖鑒

 

書摘/試閱

神農氏即炎帝,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相傳是茶樹的最早發現者,古代農耕、醫藥的發明者。中國人飲茶歷史悠久,肇始於何時,眾說紛紜。幾千年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將茶葉被發現、應用歸功於神農氏,自他而始,據此為源。
傳說上古時期的神農氏,生於烈山(今湖北省隨州九龍山南麓),長於姜水(今陝西省寶雞市)。相傳他是牛首人身,出生三天會說話,五天能走路,七天長齊了牙,三歲知道農耕之事。他是遠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因發現火種造福人類,故稱炎帝。其部落最初的活動區域在今陝西南部,後沿黃河向東與黃帝部落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黃帝打敗炎帝,兩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因此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裏明確指出了茶與神農氏的淵源,以及茶葉被發現而加以應用源自幹此:相傳西元前2700年前的一天,神農氏在森林中遍嘗百草,某天覺得口渴,便在一棵野茶樹下燒水。這時一陣微風吹過,幾片翠綠的野茶樹葉飄落在即將燒開的水中。煮開的水色微黃,神農氏喝入口中,頓覺神清氣爽,由此,茶便被發現了。因此後代假託神農氏之名所作的(神農食經》載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由此可見,五千年前,茶最初是以“藥”的身份出場的。
另一個傳說例證是:“神農嘗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經》)相傳神農氏吃了一種藥草後不幸中毒,幸得茶葉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從此茶就成為了解毒的特效藥。《神農本草經》的成書時間不會晚于西漢初年,至少在當時,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到茶的藥用功效了。
有關“茶”字音的由來傳說也非常神奇:相傳神農氏的肚皮是透明的,五臟六腑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當他吃下茶葉時,發現茶葉在肚裏到處流動,“查來查去”,好像將腸胃洗過一樣,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後人則稱之為“茶”。
這部經的締造者
陸羽
西元8世紀,唐代陸羽完成了三卷本的《茶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
陸羽出生于唐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複州競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字鴻漸,號競陵子、桑苧翁、東岡子。他身世坎坷,幼時被遺棄于小石橋下,幸得智積禪師抱回撫養,從此在寺廟長大。在寺院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幹詩詞、善於書法,以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名震朝野,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
陸羽12歲時離開龍蓋寺,當了伶人。雖相貌醜陋且有口吃,但憑其聰穎幽默得到競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唐天寶五年(西元746年),陸羽經李介紹去火門山(今天門市佛子山)鄒夫子處讀書。讀書之余,他常去採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茗。為了廣泛汲取茶學知識,陸羽出遊巴山峽川,並沿著長江對今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等地的江河山川,尤其是名山、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之後他又在苕溪之濱開始“閉門著書,不雜非類”(《陸文學自傳》)以及“細寫《茶經》煮香茗”的隱居生活。隱居期間,他一方面繼續遊歷名山大川探泉問茶,另一方面與高僧名士密切交往,共研茶道。
《茶經》寫作過程前後經歷了近三十年時間。其間陸羽經過初學茶啟蒙、品泉問茶、出遊考察、潛心著書、補充豐富成書等幾個階段,最終在建中元年(西元780年)左右完成了這部劃時代巨著。由於陸羽的誠信人品以及對佛學、詩詞、書法的造詣,特別是淵博的茶學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為他在各界贏得了崇高的聲望。陸羽《茶經》完成後,社會名流們爭相傳抄,廣受好評,使得陸羽的聲譽日隆。
陸羽的晚年,仍然是四處出遊考察,先後到過余杭、紹興、無錫、宜興、蘇州、南京、上饒、撫州等地,最終返回湖州。貞元末年(西元804年)陸羽走完了他一生輝煌的問茶之路,悄然逝去。基於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