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甲午戰爭十二講:溫情敬意看歷史(簡體書)
滿額折

甲午戰爭十二講:溫情敬意看歷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00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甲午戰爭十二講》集中了馬勇30年來研究晚清歷史的心得,由整理其各地講稿而來,通俗而親和。作者跨越狹隘的立場,以史學家對歷史的溫情敬意,從東西文明至19世紀的演進、傳統宗藩與現代國家的體制歧異,資本內在的沖動和抑制,涉入這場戰爭諸國的政治、民族心理,以及諸多被忽視的歷史細節,重構了甲午戰爭的歷史現場,展現了教科書未曾有過的新視點和新理解。

作者簡介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因其對歷史溫情敬意的情懷,以及始終關注近代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過程,成為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歷史作家之一。所著《漢代春秋學研究》獲1992年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讀物一等獎,《中國現代化歷程》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郭沫若歷史學獎等,《1911年:中國大革命》獲南方閱讀盛典2011年“最受關注歷史類圖書”獎。其廣受歡迎的著作還有《晚清二十年》《清亡啟示錄》《1888年:中國故事》等。

名人/編輯推薦

兩個甲子的輪回,圍繞甲午戰爭仍然是是非非。區別于眾人合著的文集,區別于“間諜說”、“投降說”等妄言碎語。著名學者馬勇以30年之研究心得,重回歷史現場,以一己之力講述甲午年的戰爭與溫情。


這才是甲午!一代名家的精讀新解,告別眾聲喧嘩。回到歷史深處看現場,拒絕悲情妄說。甲午年的中國,有你想不到的復雜,有你未知的溫情!


閱讀馬勇的甲午,跨越輪回的中國。

目次

引 言/1

第一講
文明沖突還是利益驅使/1
中日兩國有上千年的交往史。其中,日本以學生自居,謙恭地學習著中國文明。當近代西方勢力東來,一個全新的文明形態影響著東方,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沒有及時轉軌,日本則將老師的教訓轉化為自己的經驗,他沒有背負中國那樣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是輕松轉身,脫亞入歐。中日兩國后來的沖突,能從這個分道揚鑣的契機中尋找到某些深層的因素。

第二講
條件“成熟”時,積累的勢能便會爆發/21
中日戰爭的爆發有擦槍走火的偶然因素,也有非常復雜的原因。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中日兩國政治家的幾番較量并非如我們今日所想象的那樣一直在種植
仇恨,中日之間有利害沖突,也有利益交集。兩國的領導人還是以化解沖突為主導。但在后來各種因素作用下,最終導致歷史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別的方向上。

第三講
“東學黨事件”讓中日軍隊在朝鮮相遇/41

 /1

 

第一講

文明沖突還是利益驅使/1

中日兩國有上千年的交往史。其中,日本以學生自居,謙恭地學習著中國文明。當近代西方勢力東來,一個全新的文明形態影響著東方,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沒有及時轉軌,日本則將老師的教訓轉化為自己的經驗,他沒有背負中國那樣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是輕松轉身,脫亞入歐。中日兩國后來的沖突,能從這個分道揚鑣的契機中尋找到某些深層的因素。

第二講

條件“成熟”時,積累的勢能便會爆發/21

中日戰爭的爆發有擦槍走火的偶然因素,也有非常復雜的原因。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中日兩國政治家的幾番較量并非如我們今日所想象的那樣一直在種植

仇恨,中日之間有利害沖突,也有利益交集。兩國的領導人還是以化解沖突為主導。但在后來各種因素作用下,最終導致歷史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別的方向上。

第三講

“東學黨事件”讓中日軍隊在朝鮮相遇/41

1894 年,因“東學黨事件”,朝鮮向清政府求救, 希望中國派兵鎮壓東學黨。李鴻章經過一番糾結終于決定派兵。事情的發展本應簡單:東學黨被鎮壓,朝鮮秩序恢復正常。但是,歷史往往是許多偶然事件匯集而成的必然。這個時候,清政府和朝鮮以為不會出現的日本居然也出兵了,而且人數是中國的四倍。于是,局勢瞬間由簡單變復雜。

第四講

節外生枝:所謂“朝鮮內政改革”/51

朝鮮政府沒有想到事情會變得如此復雜,請清政府出兵朝鮮,本已與各國達成共識,且日本并未反對。不料,清軍剛來,日本卻變卦也要出兵。這讓朝鮮、清政府陷入尷尬。底氣不足的朝鮮政府請求兩國退兵; 李鴻章也鄭重建議共同撤軍。對于共同撤軍,日本并無異議,但提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設想:日本要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鮮內政,以防止“東學黨事件”再次發生。

第五講

一場沒想打的仗因朝鮮如箭在弦/57

當李鴻章為共同撤軍的事情憂心時,俄國和英國出現了。為了維護各自在東北亞的利益,兩國自告奮勇充當調解員,要說服日本撤軍。但俄、英的請求被日本拒絕了。或許是因為李鴻章太看重俄英兩國的斡旋,在危機爆發之后,李鴻章并未向朝鮮再派兵。但李鴻章的做法沒有換來日本的積極回應,日本持續向朝鮮用兵。中日沖突箭在弦上,到了這時,李鴻章才急忙調兵遣將。

第六講

中日宣戰:偶然與必然/71

歷史中的每一次瞬間都有其偶然與必然。“東學黨事件”將中日兩國兵力集于朝鮮,這是偶然事件,但中日軍隊相遇在朝鮮似乎又是必然,因為日本資本對外擴張的要求迫使他要打通陸地連接線,而朝鮮是其勢在必得之地。所以偶然的事件成為必然事件的燃點,遇到火星便會爆燃。在經歷牙山、成歡驛之戰、“高升號事件”的前奏之后,中日甲午戰爭還是無法避免地爆發了。

第七講

謀兵布陣:有預案和沒預案/81

雖然與日本的軍事沖突是被迫的,但81日中日宣戰前后,李鴻章還是開始謀陣布局,做好戰爭準備,一方面往朝鮮南方派兵去解救葉志超、聶士成率領的兩千多清軍,另一方面往朝鮮北部地區運兵,借陸路直奔平壤。他的目的非常清晰,即便丟了朝鮮,清軍也應該在平壤與日軍好好打一次,就像十年前在越南那樣。這既是宗主國的責任,也是中華帝國的面子。

第八講

甲午海戰:依然英雄/89

北洋水師是近代中國第一支具有近代思想的國家軍隊,他們的高級將領普遍在西方接受過近代思想的啟蒙,擁有很不一樣的國際視野;他們在黃海海戰等一系列戰斗中勇猛頑強,并不比日本海軍遜色。我們今天紀念甲午戰爭,就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回望往事, 紀念這些不惜犧牲捍衛國家的英雄。

第九講

和比戰難:德璀琳、張蔭桓和邵友濂/105

眼看清政府和日本間的戰爭無法避免,朝廷還是傾向于能不打就不打。但和比戰難。即便朝廷想停戰, 想和解,也不能有失體面,如果讓皇上像發布宣戰詔書一樣發布一個求和詔書,絕對有失朝廷威嚴,完全不可取。各國外交官沒有辦法介入調停,清政府又不好主動求和,怎樣才能與日本政府進行溝通?想來想去,先派了一個海關稅務司的洋員去日本試探。

第十講

日本人終于等來了李鴻章/133

李鴻章在整個甲午戰爭中處于一個最尷尬的處境: 戰前不愿打,開打了要他指揮,打敗了之后又只有他能去談判。相對官方談判中的艱難,一次刺殺事件, 為赴日談判的李鴻章贏得了轉機;與伊藤博文的閑聊, 又帶給李鴻章建立近代國家的諸多啟示,這又為后來的政治改革埋下了伏筆……

第十一講

諸強心態:三國干預還遼 /177

《馬關條約》其中一條將遼東半島永久性割讓給日本,日本的“大胃口”終于得到了滿足。但日本忘記了還有其他人也想染指東亞。俄國、德國和法國三國于《馬關條約》簽署后第六天便向日本政府發出通知:勸諭日本確認放棄占領遼東半島。三國還要求日本在十五日之內給予答復,甚至準備派海軍艦隊前往東北。

第十二講

臺灣的傷、臺灣的痛/189

《馬關條約》簽訂,臺灣人得知臺灣要被割讓的時候,群情激奮;三國干涉還遼之后,臺灣的傷痛更深。張之洞和唐景崧達成共識,向臺灣愿意抗擊的民眾提供武器,形成內部抵抗力量,“廢約再戰”的呼聲高漲。但是,李鴻章一紙報告讓朝廷打消了念頭……臺灣問題是甲午戰爭留給中國人的一個巨大的傷害,一個心靈的創傷。

 /197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1894年為何是中國的“政治大年”】

 

1894 年是中國的政治年,就像我們開奧運會、十八大一樣,這一年對中國來講至關重要,主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清政府的行政能力。

歷史研究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研究者要有能力勾聯相關事實,從中尋找表面上看不出的關聯。歷史學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把一些你可能感覺到的蛛絲馬跡當中有關聯的細節,串聯起來。所以我講甲午戰爭,可能跟其他人講的不一樣,因為我觀察事情的視角有所調整, 這必然導致我的講述與原來的敘述會不一樣。除此之外,我還傾向于把國內的政治變化和國家之間的關聯結合起來。在這個結合當中,我也是刻意處理的。比如前面講到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明治維新之后導致政治結構的變化、社會階層的變化、政治運轉,許多觀點就與傳統觀點相當不一樣。中國在甲午戰爭之前,恰恰也遇到了一個重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很多學者也注意到了,但沒有很好地去解讀。上一講所提到的,中國的猶豫不決、李鴻章的猶豫不決,其實都是在維護中國本身這樣一個政治大局,1894 年是中國的政治大年,大到今天我們怎么去估價都不為過。當然我們在過去并沒有體會到它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在哪?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中國王朝政治背景下,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或許會有人認為我的這一評述有些夸大其詞,其實看完接下來的分析,也許就會有另一番理解。

1894年慈禧太后要退出政治,要把權力完整移交給光緒皇帝。光緒皇帝這個時候多大年紀,應該是二十四歲。慈禧太后是1835年出生的,1860年她的丈夫不幸去世,她二十六歲就帶著小皇帝守寡。到1894年,慈禧六十周歲,要過個大壽。慈禧,一個二十六歲的女人帶著四歲的孩子,守著一個天下。或許有人會問:怎么能是她在守天下?整個天下是國民的天下、大家的天下。這是現代人的想法,但是在一百多年前是沒有人這樣想的。一百多年前就是家天下,慈禧太后就是大家長,是一家之主。在鞏固權力、守天下的過程中,恭親王幫了很大的忙。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在兄弟當中排行老四,他去了之后老六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鞏固權力。1860年,原來咸豐皇帝留下的八個輔政大臣被一網打盡,事實上只剩下慈禧太后和恭親王聯合執政。慈禧太后、東太后兩太后統治年間,共同治理國家,看著一個小皇帝。這個時候看著小皇帝,應該說是慈禧太后家里面的不幸。

 ……

光緒皇帝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對這個國家有一種很深沉的責任感。當時的光緒帝已經二十幾歲,在大清王朝的政治架構下,他覺得他已經有實現一番抱負和理想的能力和機會。為了立威,光緒帝在對外問題上顯現出了較為強硬的態度。當然,除了責任感、除了想立威,影響光緒帝對外政策的還有他身邊的人和當時的局勢發展。

當然,光緒帝也不會為了立威而不顧實際情況一定要孤注一擲打一仗。但在他的深層意識當中,有這么一種想法:我不能輕易就讓日本人得逞,我不能輕易把大清國的祖業毀在我的手里,這就是責任感。朝鮮是中國的屬國,從明朝到清朝都是,幾百年的時間了,不能在我手里面丟掉。其實,作為一個小皇帝、一個將要掌握大清國命運的領導人,光緒皇帝的態度應該說是一直比較強硬的。

【建造頤和園是否挪用公款?】

1888年有什么大事發生?1888年北洋成軍,十七歲的光緒皇帝要親政,這不是偶然的巧合,這就是一個政治交接。一個老皇帝要退下來,十七歲的光緒皇帝要開始親政,要建構一個偉大的標志,什么標志呢?就要形象化的東西。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在向那個時代獻禮。慈禧太后這一年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打算要退出政治,因為她培養的接班人已經這么有出息了。1888年慈禧太后五十四歲,再過幾年就六十歲了。這個時候的慈禧太后,操勞了二十多年,但是這么大的帝國,東邊不出事西邊出事,總還是有一點事的。不管后來人怎么妖魔化慈禧,說她如何戀權,但是在1888年確實討論過由小皇帝接班、慈禧太后退出。

在這個時期就出了修建頤和園這么件事。頤和園的位置是光緒皇帝選的,老太太也很高興,光緒皇帝看了也很好,有山有水,是過去一個廢掉的園子。然后撥點銀兩重新裝修、重新整理,這是高高興興的事情。當然這里面涉及了用海軍的銀兩修頤和園。好多人在講,海軍的銀兩修頤和園,是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北洋水師失敗有一千個原因,都很難追究到挪錢修頤和園。修頤和園可以算到的錢,根據一些學者的估算,總共是三百萬兩銀子,是北洋水師建設當中的百分之幾。它和北洋水師的失敗真的沒關聯。頤和園不僅是慈禧太后要退隱的地方,還有其他功用。這一點遠遠超出今日想象。頤和園里面有一個昆明湖,昆明湖里面有一個海軍學堂。這個海軍學堂是什么?它是晚清政治架構中一個必然的東西。

我們知道,清代的政治架構就是雙軌制,滿大臣、漢大臣,滿軍、漢軍,清朝在許多方面都是滿漢雙軌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朝廷讓曾國藩、李鴻章去建構淮軍、湘軍,滿洲人心里面已經不舒服了。清政府又允許李鴻章建一個北洋水師,滿洲人心里面就更不舒服了,因為他們才是“執政黨”,就覺得這個水師如不被他們控制,在某一種程度上總是可能威脅他們的統治。因此我們注意到,漢人練新軍,滿人也練新軍;漢人建海軍、滿人也建海軍。漢人的海軍在黃海建,在渤海建;滿人的海軍在昆明湖建。修建頤和園的銀兩大部分都花在這個昆明湖的海軍學堂上了。當然,我不是替任何人辯解,只是告訴大家這其中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