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國民俗學通論(第一卷):民俗文化論(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民俗學通論(第一卷):民俗文化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民俗學通論》是作者仲富蘭多年來潛心專 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全面、系統、創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文化論”著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體性和綜合 性。既然十九世紀的西方民俗學是從研究古老風情的 學問中脫穎而出、日益分化,從而發展成為一門獨立 的學科,時至今日,這門學科則變現為與社會科學的 許多學科交融匯合。要拓展民俗學的廣闊空間,再也 不能僅僅局限在民間文學的狹小天地里,盡快使這門 學問社會科學化。
????

作者簡介

仲富蘭,上海市人,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臺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現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民俗傳播學》等30多部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民俗學通論》是作者仲富蘭多年來潛心專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全面、系統、創新的力作。為了寫好這部著作,作者整整耗費了三十年的心血,從田野調查到遍讀當代和前人的民俗學著作,作者站在學科前沿和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以較開闊的視野,率先提出了構架“民俗文化論”的理淪框架,逐步形成了“民俗傳播淪”、“民俗資源淪”的理論觀點,有別于前人和傳統的民俗學理論體系。對于中國民俗學學科建沒是一個寶貴的貢獻,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意義,不論是民俗學者還是民俗文化愛好者,都會從中受益。本卷是“民俗文化論”。

書摘/試閱


民俗的本質與對象
節? 民俗與民俗的本原
——、何謂‘‘民俗’’?
“民俗’’這個被我們一再引用的詞匯,究竟包含著什么意思?人們面對社會生活中復雜紛繁的民俗事象,對它既熟悉親切,又詫異莫名。是啊,究竟什么是民俗?
在闡述抽象概念之前,我想先舉個例子,在江南水鄉古鎮朱家角有個放生橋,橋體石縫中長著幾棵古老的石榴樹,據當地老人告訴我,為什么有石榴樹,名頭好啊,放生橋是石頭橋,“石榴”倒著念就是“留石”,對保護放生橋吉利著呢!說得好,這就是對“民俗”概念的好解讀。你看,放生橋與石榴,都是有形的物質存在,但當兩者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石榴意味著“留石”,橋載石榴,石榴留石,又護著橋,它們一種物質的存在,同時又寄托著人們精神上趨吉避害的信念。我們所能見到的不過是一座放生橋和幾棵石榴樹而已,而對于當地民眾來說,除了外在形象和過橋的便利之外,更有一種深遠的意味和豐富的內涵,它們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由普通的石橋和石榴樹,一躍而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個是“物’’(放生橋和石榴樹);另一個是“意”(吉利與祝福),“意”要通過“物”來顯現,“物’’是“意’’的載體。“物”具有實在、切近、顯露的優點;“意”則具有虛曠、深遠、幽隱的長處。藝術家盡可以從這種“物意交融”的狀態中去觸發靈感,我們則從“物意交融”之中感受到民俗的存在和人間的溫暖。民俗是“物”與“意”的結合,也是物質與精神的中介。
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民俗學家都在探尋民俗的本原。例如,人類學派的民俗學家們大多相信民俗是一些祖先在某個特定的時代一勞永逸地創造出來的。按照這個邏輯,在后世,民俗事象不是日益發展,而是日漸銷損,以至終于成了不可多得的“遺留物”。請讀者諸君不要忽略了這個結論對后世,特別是對于中國民俗學的深遠影響。上世紀20年代,由我國學者翻譯介紹的英國學者班尼女士在1914年出版的《民俗學概論》,這本書所提出的民俗是“流行于文化較低的民族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的無學問階級里的東西”的觀點,就其實質而言,就是建筑在這個理論觀點上的。對于處于空白時期的中國民俗學,班尼女士的觀點對中國早期民俗學家開拓學科建設起了重要的參考作用,無論對民俗本質的認識,還是對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類,都不無借鑒和啟示。當然,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先人為主”的作用。直到今天,某些人一提起民俗,馬上聯想到這是落后民族或是鄉下人的“專利品”,或者一提起民俗,馬上想到民間文學或民間文藝,把對民俗的認識,較多地停滯在淺表層次的描述上。
其實,民俗的起源并不神秘,它是人類社會進程中必然產生的伴生物,也是人類社會生活永恒的伴侶。民俗隨人類社會產生,也隨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地發生變異。具象的民俗可能強化、淡化、損益、變遷乃至消亡,但作為總體的民俗則始終與人類共存亡。正如美國學者威廉·格拉漢·薩姆納在他的著作《民俗》中所寫下的:“民俗時時都在產生。在驛站馬車的時代有適應那種旅行的方式。現在的市區公共汽車產生了適應城市運輸的民俗。”①薩姆納不僅認為民俗是人類的“伴生物”,而且對于民俗的起源,他認為民俗不是一次性同時出現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堆積。我以為薩姆納的意見值得重視。
從發生學的角度看民俗起源,與其說人類社會誕生了民俗,還不如說人類社會建構了民俗。民俗建構的起點是人從他們的動物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一些身心素質、本能和技藝。推動民俗起源基本的動力是生活的需求,人類要生存,不僅要抵抗自然災害的侵害,而且還要抵抗野獸的侵害,就需要聯合起來抵御共同的敵人,這就是社會的形成,由生活到社會這一系列的社會需求和利益原則,推動著一定的生活方式,包括習慣和習俗的形成。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