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簡明聖經人名圖解
滿額折

簡明聖經人名圖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0 元
優惠價
90180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9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本書十大特色:

1. 全球第一本聖經家譜
2. 人名詳解鉅細靡遺
3. 家族譜表,點、線、面融會貫通
4. 字詞解釋清晰完整
5. 人名、地名串連應用
6. 記述詳實、系統性強
7. 最佳靈修助讀本
8. 查考最方便迅速
9. 精美聖經故事插圖
10. 獲金鼎獎殊榮

目次

二劃
0001乃幔Naaman
0002乃縵Naaman
0003八布迦Bakbukiah
0004八羅巴Patrobas

三劃
0005三甲尼波Samgar-Nebo、Nebo-Sarsekim
0006干大基Candace
0007于沙希悉Jushab-Hesed
0008士大古Stachys
0009士基瓦Sceva
0010士求保羅Sergius Paulus
0011土巴Tubal
0012土西拉Drusilla
0013士非拿Tryphena
0014士富撒Tryphosa
0015土八該隱Tubal-Cain
0016大坍Dathan
0017大拉Dara、Darda
0018大袞Dagon
0019大衛David
0020大比大Tabitha
0021大利拉Delilah
0022大利烏Darius
0023大馬哩Damaris

四劃
0024友布羅Eubulus
0025友尼基Eunice
0026友妮基Eunice
0027友阿爹Euodia
0028友阿蝶Euodia
0029巴力Baal
0030巴卜Bakbuk
0031巴尼Bani
0032巴沙Baasha
0033巴拉Barak
0034巴拉Baarad
0035巴拉Palal
0036巴柯Barkos
0037巴拿Baana
0038巴拿Baanah
0039巴勒Balak
0040巴頓Padon
0041巴錄Parosh
0042巴錄Baruch
0043巴薩Pasach
0044巴蘭Balaam
0045巴瓦伊Bavai、Binnui
0046巴西亞Paseah
0047巴西萊Barzillai
0048巴西雅Baaseiah
0049巴米拿Parmenas
0050巴利亞Bariah
0051巴利斯Baalis
0052巴底買Bartimaeus
0053巴拉巴Barabbas
0054巴拉但Baladan
0055巴拉加Barachiah、Berekiah
0056巴拉迦Barachel、Barakel
0057巴洗律Bazluth、Bazlith
0058巴耶穌Bar-Jesus
0059巴約拿Bar-Jonah、Son of Jona
0060巴拿巴Barnabas
0061巴實抹Basemath
0062巴撒巴Barsabas、Barsabbas
0063巴力毘珥Baal of Peor
0064巴力西卜Baal-Zebub
0065巴示戶珥Pashhur
0066巴多羅買Bartholomew
0067巴勒哈南Baal-Hanan
0068巴珊大他Parshandatha
0069巴哈摩押Pahath-Moab
0070巴施戶珥Pashhur、Pashur
0071巴力比利土Baal-Berith
0072比加Pekah
0073比列Bered
0074比利Beri
0075比利Beeri
0076比但Bedan
0077比但Bedan
0078比沙Birsha
0079比拉Bera
0080比拉Bela、Belah
0081比拉Beera
0082比拜Bebai
0083比挪Beno
0084比珥Beor
0085比勒Peleth
0086比悉Bezer
0087比結Becher、Beker
0088比達Bedad
0089比賽Besai
0090比賽Bezai
0091比嫩Pinon
0092比大黑Pedahel
0093比大蓿Pedahzur
0094比加轄Pekahiah
0095比尼亞Binea
0096比尼努Beninu
0097比利亞Beriah
0098比利阿Beriah
0099比利迦Berechiah、Berekiah
0100比利家Berechiah、Berekiah
0101比底雅Bedeiah
0102比所玳Besodeiah
0103比拉迦Berachah、Beracah
0104比拉雅Beraiah
0105比施蘭Bishlam
0106比革他Bigtha
0107比拿亞Benaiah
0108比拿雅Benaiah
0109比勒罕Bilhan
0110比勒達Bildad
0111比基利Bichri、Bicri
0112比提雅Bithiah
0113比斯他Biztha
0114比路大Peruda、Perida
0115比路大Perida
0116比歌拉Bechorath、Becorath
0117比撒列Bezalel
0118比撒威Birzaith
0119比利雅大Beeliada
0120比亞利雅Bealiah
0121比革瓦伊Bigvai
0122比羅達巴拉但Berodach-Baladan、
Merodach-Baladan
0123戶反Hupham
0124戶平Huppim
0125戶沙Hushah
0126戶伸Hushim
0127戶利Huri
0128戶品Huppim、Huppites
0129戶珊Husham
0130戶珥Hur
0131戶勒Hul
0132戶萊Hurai
0133戶篩Hushai
0134戶蘭Huram
0135戶勒大Huldah
0136少羅Shaul
0137心利Zimri
0138心蘭Zimran

五劃
0139末力Mahli
0140末巴奈Machbannai、Macbannai
0141末底改Mordecai
0142示巴Seba
0143示巴Sheba
0144示別Sheber
0145示冷Shillem
0146示沙Shisha
0147示每Shimei、Shimi
0148示非Shephi、Shepho
0149示非Shiphi
0150示拉Shelah
0151示押Sheal
0152示門Shimon
0153示法Sheva
0154示珊Sheshan
0155示玻Shepho
0156示納Shinab
0157示達Shethar
0158示瑪Shema
0159示瑪Shemaah
0160示劍Shechem
0161示撒Shishak
0162示撒Shiza
0163示篩Sheshai
0164示羅Shilon
0165示巴尼Shebaniah
0166示巴尼Shebaniah、Shecaniah
0167示母利Shemuel
0168示母利Shemuel、Samuel
0169示米大Shemida
0170示米利Shimrith
0171示米亞Shimea、Shimeah
0172示米亞Shimea、Shammua
0173示米押Shimeath
0174示米暗Shimeah
0175示丟珥Shedeur
0176示利比Sherebiah
0177示利希Shilhi
0178示利施Sheresh
0179示利斯Shelesh
0180示孚汛Shephuphan
0181示哈利Shehariah
0182示迦尼Shecaniah
0183示迦尼Shechaniah、Shecaniah
0184示拿薩Shenazzar
0185示路篾Shelumiel
0186示瑪雅Shemaiah
0187示羅尼Shiloni、Shelah
0188示羅米Shelomi
0189示羅密Shelomith
0190示羅密Shelomith、Shelomoth
0191示羅摩Shelomoth
0192示巴女王queen of Seba
0193示米拉末Shemiramoth
0194示利米雅Shelemiah
0195示亞利雅Sheariah
0196示法提雅Shephatiah
0197示迦尼雅Shecaniah
0198示瑪利雅Shemariah
0199示他波斯乃Shethar-Bozenai
0200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
0201古示Cushi
0202古尼Guni
0203古列Cyrus
0204古實Cush
0205古實人Ethiopia、Ethiopian
0206古沙雅Kushaiah
0207古珊利薩田Cushan-Rishathaim
0208可利Kore
0209可拉Korah
0210布尼Bunni
0211布田Pudens
0212布西Buzi
0213布拿Bunah
0214布特人Puthites
0215布基Bukki
0216布斯Buz
0217布基雅Bukkiah
0218加布Carpus
0219加拉Galal
0220加萊Kallai
0221加百列Gabriel
0222加利亞Careah、Kareah
0223瓦尼雅Vaniah
0224瓦實提Vashti
0225瓦耶撒他Vajezatha、Vaizatha
0226司提反Stephanas
0227司提反Stephen
0228弗Put、Libyaag
0229弗勒干Phlegon
0230尼八Nebat
0231尼宏Nehum
0232尼利Neri
0233尼波Nebo
0234尼拜Nebai
0235尼哥Necho、Neco
0236尼珥Ner
0237尼斐Nepheg
0238尼結Niger
0239尼母利Nemuel
0240尼利亞Nereus
0241尼利亞Neriah
0242尼利雅Neariah
0243尼希米Nehemiah
0244尼迦挪Nicanor
0245尼拜約Nebajoth、Nebaioth
0246尼哥大Nekoda

書摘/試閱

失落了的十個支派之蹤跡

一、被擄
猶太人共有五次被擄到外地,按聖經記載,可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被擄的是北國的人民,包括十個支派,分兩次被亞述帝國擄去,一次是在主前740年的比加王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來攻取了以雲*等北方重鎮和加利利*及拿弗他利*等地區,把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王下15:29)。另一次是在主前722年,即是何細亞第九年,亞述王把河西(王下17:6)及河東(代上5:26)的十個支派的人擄到亞述,將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
第二個時期是發生在一一七年之後的二十年之內,三度被巴比倫王所擄,被擄的是南國的人民,包括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和利未人。第一次是在主前605年,巴比倫軍再度來攻擊猶大,約雅敬王被俘,被用銅鍊鎖住帶到巴比倫(代下36:6-7)。第二次是在約雅斤王登基後的次年,即是主前597年,巴比倫王再來擄去一萬八千人去巴比倫(王下24:9-17;代下36:9-10)。第三次是主前586年西底家王時,南國被巴比倫滅亡,王室和人民再度被擄至巴比倫(王下25:7-11;耶52:9-15)。

二、歸回
按照以斯拉和尼希米兩書中之記載,猶太人是分三次回歸,返國的人的名單中僅只包括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的人和利未人。第一次是在主前538年,由所羅巴伯率領五萬餘人返國。第二次是在主前458年,由以斯拉率領約一千五百人返國。第三次在主前444年,由尼希米率領一批人返國。這一百年之間回來的人,很明顯的是指第二個時期中被擄的人。至於第一個時期被擄的十個支派之人的下落,聖經中並沒有任何的記載。而且在一般的通史中也無明顯的資料可循。究竟這十個支派到了何處,今天又是如何?分散在哪些地方?
這個困擾很久的問題,到最近的幾十年才有了一個眉目。猶太的拉比阿維契耳(Rabbi Eliyahu Avichail)曾長期追蹤他們達數十年之久。他首先於1979年宣稱,他在印度和阿富汗邊境的高山一帶,找到了十個支派的後裔,最使他驚訝的是,他們仍沿用各支派古老的名字稱呼自己。曾獲艾美獎紀錄片的導演雅各波維奇(Simcha Jacobovici),1996年為此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名為「失落支派的追尋」(Quest for the Lost Tribes)。2000年11月,合眾社從耶路撒冷發出報導說;標題是「失落支派要回家」,內容大意是「來自印度自稱是以色列遺失支派的一群人,在流落兩千五百年之後,要求以色列歡迎他們歸回。」他們散落在印度和緬甸的交界處,自稱是「瑪拿西之子」(Beni Menashe),又自稱是「落十」,即是「失落的十個支派」,根據估計,其人口在一、兩百萬之間。據阿維契耳之估計,尚包括有以法蓮人在內,共有四百二十五萬人。由於長期與中國人通婚,所以從外表看,他們像是道地的中國人,而且保有非常清楚的家譜。
根據他們口傳下來的歷史是這樣記錄的:
在亞述帝國衰亡(612BC)前後,他們被迫東移,到了主前344年,又為了逃避亞歷山大大帝無情的烽火,就四處流浪經過阿富汗、喜馬拉雅山區、蒙古,大約在主前231年到達了中國內地,但漢人卻逼迫苦待他們,使得一部份的「瑪拿西之子」,被迫逃到山中,而被稱為「新隆族」人,即是穴居人之意。約在主前100年再度被迫離開,所有經卷也都被焚毀,在不得已之下,只得分批逃亡。其中一部份南下經由湄公河逃入越南、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另一部份逃往緬甸,然後進入印度。現將這一批人分佈的情形敘述如下:
1.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列王紀下十七章6節和歷代志上五章26節中,分別記載了北國人民被亞述所擄之事。他們被擄到「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經中所記的「瑪代人的城邑」,一直被公認是今日土耳其以東、伊拉克以北和伊朗西北方的庫德斯坦山區(Kurdistan)。哈博河是幼發拉底河流向土耳其邊境的支流。其附近有哈臘、哈拉和歌散河邊。他們最初被安置在此處。可能不久就又向東遷移到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區,因此就成為他們的第三故鄉。當地的帕坦人(Pathans),自稱為Beni Yisrael,即是以色列之子的意思,他們居住在此一帶已有兩千年以上。在兩國邊界上的哈博隘口(Khyber Pass),因峻險萬分而馳名天下,可能就是他們為紀念他們的第二故鄉的哈博河而命名的。在阿富汗的大城赫特(Heart),曾找到一座以色列的古墓,估計最少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墓碑上刻有大衛的星和希伯來文的碑文。這都是一些可信的明證。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國相鄰的地區內,約住有一千五百萬的帕坦人(Pathans),又稱為普什圖人(Pashtun),在巴基斯坦約有七、八百萬人,阿富汗約有六、七百萬人。他們共有六十餘個部落,其部落名多冠有約瑟夫(Yusuf)的字根,例如Yusufuzi或Yusufuzad,經考證即為Yusuf(約瑟),Yusufazi可能即是約瑟的後裔。阿富汗的王室據說則是掃羅之孫阿富汗拿的後裔。帕坦人的部落多以失落的十個支派為名,如拉巴尼(Rabbani)指流便,興華爾(Shinware)指西緬,里莞尼(Lewani)指利未,達凡尼(Daffani)指拿弗他利,甲及(Jaii)指迦得,亞書里(Ashuri)指亞設,約瑟夫塞(Yusefsa)指約瑟,阿弗里底(Afridi)指以法蓮。他們處在回教基本教意最為旺盛的地區,但許多的禮俗卻仍保留有猶太人的傳統,的確是一件不容易並稀奇的事。
2.印度
至今仍定居在印度東部的米佐拉姆(Mizoram)省和曼尼普爾(Manipur)省(此兩省夾在緬甸和孟加拉兩國之間)。根據阿維契耳的資料,新隆族佔米佐拉姆省的絕大部份、曼尼普爾省的三分之一強。他們堅守割禮,稱神為「YAHWEI」。到2000年2月為止,以色列政府已發給他們三千份臨時居留證,並有四百八十六人已移居到以色列(請參看前文所述;合眾社從耶路撒冷發出報導;標題是「失落支派要回家」一段)。
3.喀什米爾
喀什米爾是喜瑪拉雅山區西南方一處優美的山谷,人口約五至七百萬,大多數是回教徒。但是很有趣的是,當地的方言中有許多的希伯來文。而且含「以色列」化的人名和地名非常普遍,事實上,回教徒是不會用這樣的名字的。在靠近巴基斯坦邊界,有紆士瑪各(Yushmarg)、漢德瓦拉(Handwara)等地,那裏的部落均自稱是以色列之子。許多喀什米爾人也相信自己是以色列人的後代。有人考證,喀什米爾人是主前722年被亞述放逐,經絲路到了東方,諸如:波斯、阿富汗,直到喀什米爾。後來回教入侵,被迫改其信仰。十二世紀的阿拉伯歷史學家比若尼(El Bironi)說:「在過去的年代中,只有猶太人才准進入喀什米爾地區。」祭司基卓(Kitro)在其所著的《莫渥兒帝國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the Mughal Empire)中言明,喀什米爾人是猶太人的後裔。另外也有兩位頗具份量的史學家那迪理(Mulla Nadiri)和阿克瑪德(Mulla Akmad),各在其著作中都提說了這一點。
4.中國
內地會蘇格蘭籍的陶湯瑪(Thomas Torrance)教士,曾在四川的四週傳福音約有四十年之久。他在1937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最早的傳教士:古老的以色列人》的書,記載他於1918年第一次訪問四川成都時,開始與羌族人有了接觸。羌族人的面貌和舉止,迥異於漢人,甚至有些混血者,也具有清晰猶太人的輪廓。陶湯瑪提到他們就算是穿了羌人的衣服,走在紐約的街頭,也可以一眼就會被人認出來是猶太人。經他長期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羌族」,很可能就是遺失的十個支派之一。
他的兒子陶蘭斯教授(Dr. T. F. Torrance)對此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對父親書中所說有關羌族與以色列淵源的立論深信不疑,故於1988年將該書再行出版。根據陶教授的了解,今日羌族分佈在四川西北部的茂汶、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縣,人口約有二十萬,和他們極其類似的族群約有兩百萬人,散佈在四川西南之西藏邊境,東延到雲南,更伸展到緬甸及越南邊區。羌族古老的碉樓等建築,與不久前考挖的以色列重鎮伯示麥相比,可說是非常的相像。羌族的文化和風俗,也有許多和以色列人類似之處,其宗教的信仰和祭祀儀式,很多都與聖經中的規定不謀而合。
根據《後漢書》中「西羌傳」裏的記載,羌族的歷史可追溯到主前461年(春秋戰國時代)的祖先爰劍,到後漢年間(200AD),在這六百餘年中,其後裔已擴增多至150餘支,他們也確實有過十分輝煌的歷史,發源之地大概是由黃河和湟水之地開始,其版圖曾擴展到甘肅、新疆、陝西、四川、雲南及西藏,幾乎是中國現今版圖的四分之一。
今天四川岷江上游的羌人自稱「爾瑪」,是「土生土長之人」的意思,說明他們先世是當地的古老居民,他們對於自己的歷史如此悠久的意識,有一部份當然是出自於代代口傳下來的。根據陶湯瑪教士的調查報告,那一支羌人自認他們祖先是費了三年又三個月的旅程,經過千山萬水,千里迢迢才輾轉的來到這裏。可惜的是他們的早期文獻已隨著年代失傳,然而因著悠久的歷史和長期的閉塞,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仍保留了不少古代遺風,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還可從羌人的習俗和若干尚存的信念中,找出他們以猶太人的傳統和生活模式,曾延續了兩千年之久。例如羌人在急難的時候,都會喊一聲「Yahwei」(雅威),這正是以色列神耶和華的名字。他們稱他們的神為「Abba Chee」,即是「靈父」之意。
幾年前華盛頓郵報報導,在《死海古卷》的卷中旁註上發現了一些非希伯來文的文字,後來才知道是中文。根據推斷,有可能十個支派的以色列人約在主前200年就已到了中國,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朝聖時,也許曾在死海附近停留,或協助抄經文,因而留下了這一些中文文字的字跡。
十二世紀有一些猶太人沿絲路來到開封定居,模仿中國人生活上的各層面,被稱為「青回回」。部份人隱名埋姓,並不受到歡迎,被稱為「鷹勾鼻子秤勾心」。甚至有些人改姓趙,現今也回到以色列,其中有人在特拉維夫開設中國餐館。
(註:一般參考資料都認為北國以色列擁有「十個支派」,即是說除了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之外的十個支派,但是筆者認為北國僅只有九個支派,因為西緬支派的領土是在猶大支派的地業之中,並不在北國的範圍之內,所以西緬支派是第二時期中被擄的,只是回歸的名單中並沒有該支派的記錄,故仍可說是有十個支派的人不知其去向。)
本文內容全由陳希曾博士所著之《中東局勢與聖經預言》一書中節錄,該書於2001年6月由活道出版社發行。

得獎作品

本書榮獲金鼎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