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周有光百歲雋語(簡體書)
滿額折

周有光百歲雋語(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3 元
定價
:NT$ 138 元
優惠價
8712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10歲的文化巨匠周有光先生,在漢語拼音領域的卓越成就早已恩澤大地,也將代代傳承,造福人間。周老不僅是語言學家,還是思想家。85歲至今,以獨立思考對人類文明與中外歷史中的經驗教訓進行新的審視。

周老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要從世界來看國家,不能從國家來看世界。

周老以科學發展的一元性,對國家、社會和文化發展等深層次的問題進行了系統而縝密的研究。這位世紀老人大徹大悟,大智大勇,身居斗室,放眼天下。他的文章不僅具有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氣度,還具有開闊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歷史眼光,而且語言平實,深入淺出,有百科全書式的特徵。

《周有光百歲雋語》以《周有光文集》(共15卷,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為範本,參考周老的修訂版《百歲新稿》(三聯書店,2014年版)、增訂版《朝聞道集》(世圖出版公司,2014年版)和《拾貝集》(世圖出版公司,2011年版)等別集,擷取了他百歲前後為我們寫下的醒世箴言,為廣大青年讀者閱讀和領悟周老的思想精華提供了便利。

《周有光百歲雋語》也是廣大讀者進行人文素質自我提高的基礎讀物和入門書。

作者簡介

張森根

上海市人,生於1937.12.20.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協助周有光先生編輯並出版:《朝聞道集》《拾貝集》和《百歲新稿》三部別集。

萌娘

本名賀平。哈爾濱人。文學碩士。編審。中國報告文學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會員;民進中央出版傳媒委員會委員。出版過散文集《秋天的鐘》、長篇報告文學《源自北卡羅琳娜洲島河流》,散文選入多種文學選本。獲得過《人民文學》、《上海文學》、《人民日報》、中國作家協會全國散文徵文獎和徐遲報告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和出版編輯獎。

 

名人/編輯推薦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個階段:五十歲前是金融工作,期間也教書;五十歲後,是語言文字工作;八十五歲之後是研究人類史、文化史、文明史。

三個階段一以貫之的理念是:“語言使人類有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有別於野蠻,教育使進步有別於落後。”這三句話可說是他生命的綱領,核心是啟蒙。而作為啟蒙思想家,第三階段無疑是*亮的亮點。因為,還在延續的第三階段,老先生已經達到了橫掃中外,貫通今古的境界,並且仍在擴展和提升。他的歷經前清、北伐前民國、北伐後民國、人民共和國的豐富的人生經歷,他的百科全書式的厚重的知識結構,加上驚人的終身學習的毅力和效果,經過疏理、錘煉、融合、昇華,使他當之無愧,成為當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特別要指出的是,周有光先生傾其所有從事於思想啟蒙,是總結歷史經驗,面對現實需要的自覺擔當和追求。

本書擷取了他百歲前後為我們寫下的醒世箴言,為廣大青年讀者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閱讀周老、領悟周老的思想精華提供了便利。本書也是廣大讀者進行人文素質自我提高的基礎讀物和入門書。

關於“雋語”的隨想(代序)
沈敏特
要感謝張森根先生、萌娘女士,他們面對周有光老先生數如“等身”的著作,不惜時、工,精心編選出這本《周有光雋語》 。如以“功在千秋”來加以讚揚,也許會有人指責“過度”,而我呢,也不想與之爭辯,因此,我更願意落在這本書的實處,挖掘出它的實際功能,那就是弘揚周有光老先生的生命的核心的價值:當代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的貢獻。是的,我以為這正是本書編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一價值,李銳先生、資中筠先生指出過,董健先生更以“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為題,撰寫了很有說服力的文章。但,不知何時、何故,有不少人,更想用“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來概括和定評周有光先生一生的主要貢獻。當然,周有光先生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貢獻是傑出的,不容忽視的;稱他為“簡化字、漢語拼音之父”也不為過(周老本人從不接受這一稱號)。但我要指出的是,即使在語言文字領域,周有光老先生的核心貢獻也是思想啟蒙。
老先生不止一次地強調過,他的語言文字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開發民智,提升民智。早在文革時期,在勞動改造中無人看管的高粱地裡,他和林漢達先生私自討論了語言大眾化的問題,並達成一個共識:語言大眾化的“外表”是通俗化、口語化、規範化,“內容”卻是知識性、進步性、啟發性。(《跟林漢達一同看守高粱地》)他多次詳盡地論述了語言文字的發展和全人類文明發展史不可分割的關係。不久之前,他更現實地指出,漢語拼音在新媒體發展中廣泛應用,所發生的大眾公民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電腦的國際互聯網時代,這幾個微不足道的拼音字母,可能發揮幫助中國文化走向全世界的作用。”(《字母跟著宗教走》)。他說,“創造民族文字是喚醒民族文化的前提條件。”(《啟蒙運動》)今天,我們在論述老先生語言文字的貢獻時,更要懂得老先生為什麼要傾心語言文字工作的內在原因。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老先生一生的具體工作重心有三個階段:五十歲前的重心是金融工作,期間也教書,重點也是金融;五十歲後,重心是語言文字工作;八十五歲之後是研究人類史、文化史、文明史。
三個階段一以貫之的理念是:“語言使人類有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有別於野蠻,教育使進步有別於落後。”(《世界文字的鳥瞰》)這三句話可說是他生命的綱領,核心是啟蒙。而作為啟蒙思想家,第三階段無疑是最亮的亮點。因為,還在延續的第三階段,老先生已經達到了橫掃中外,貫通今古的境界,並且仍在擴展和提升。他的歷經前清、北伐前民國、北伐後民國、人民共和國的豐富的人生經歷,他的百科全書式的厚重的知識結構,加上驚人的終身學習的毅力和效果,經過疏理、錘煉、融合、昇華,使他當之無愧,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啟蒙思想家。
要強調的是,老先生傾其所有從事於思想啟蒙,是總結歷史經驗,面對現實需要的,自覺的擔當和追求。
他看清至今為止,啟蒙仍是人類長久的任務;因為,儘管地球己進入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但在人間卻依然存在著獸與人、野蠻與文明、落後與進步的差別;其間之最大的差距,有萬年之巨。用他的話來說,“人群之間的'文化時差'有一萬年。”所以,“18世紀結束了。啟蒙運動沒有跟著結束。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是歷史前進運動的潛在規律。”( 《啟蒙運動》)
一個世紀以來而至今,中國正面臨著愈來愈迫切的啟蒙的需求與任務。“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激起五四運動(1919),大學生們走上街頭,吹響'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時代號角,被視作文藝復興。中國的文藝復興沒有發展成為啟蒙運動。”對此,他還有一段生動的描繪:
“五四運動”不斷深化,提出了邀請“德先生”和“賽先生”兩位客座教授前來中國的建議。這個建議是五四運動的精髓。遺憾的是,德先生沒有拿到簽證,無法成行。賽先生一個人來了。他們二人原來是一對老搭檔,長於合作演唱“二人轉”。現在賽先生一個人前來,只能“一人轉”了。一個人前來也好,比一個都不來好。可是,發生了一個問題:怎樣“接待”賽先生呢?接待問題是關鍵問題,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前途。
這段話生動而又深刻。中國是一個皇權專制的政治文化傳統超穩定的國家,對於德先生(民主)的抗拒,敏感而又頑強,任何民主的元素極易異化為化了妝的形形色色的皇權專制主義。其中最愚蠢的是袁世凱,他當上總統就廢棄了原來的憲法,使自己雖稱總統,卻離皇帝並不遙遠;可他還不過癮,偏要穿黃袍,戴龍冠;於是而有公僕不像公僕,公民不像公民的漫長的歷史。這就是老先生所說的,能不能實實在在把德先生請進來,“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前途”,於是啟蒙需要並且迫切。只有經過啟蒙而有了千千萬萬的公民,德先生才能在中國安營扎寨,生根發芽。
《周有光雋語》把老先生具有啟蒙意義的思想言說疏理成八個方面,摘選出若干“雋語”,引發讀者進一步研讀老先生著作的興趣,和深刻把握老先生啟蒙思想的精髓。而“雋語”說白了,就是重要言論的語錄。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曾經很熟悉的“語錄”。但今非昔比,周有光的“雋語”與之是大不相同的。
對於“雋語”的研讀,前提是一種自由的選擇,而不是強勢壓下來的命令、指示或是不容懷疑、懂不懂都得接受的政治任務;你接受不接受都和你個人的教養、興趣有關。它是平等的交流,共同的探討;不妨質疑,歡迎批評。
因此,“雋語”只有靠兩種文化元素去獲得生存空間和愈來愈多的採取認同態度的讀者。它更符合精神產品輸送和傳播的客觀規律。
一是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我作為老先生著作的已有的讀者,深知老先生無權、無勢、無財,至今仍是一介草根;我尊敬他,服膺他,是為他所揭示的真理震撼,為他所展示的真、善、美的人格魅力吸引。老先生反復強調,真理歡迎批評,不怕反對;批評和反對是真理的滋養品。抗拒批評、經不得批評的,絕不是真理。
二是老先生的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吸引力的文風。這一點他和馬克思的重要論述完全一致。馬克思對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手段作了嚴格的區分,他把物質領域的手段稱為“武器的批判”,而把精神領域的手段稱之為“批判的武器”;在他看來,這兩種手段必須嚴格區別,絕不能交互和替代。而所謂“批判的武器”就是依靠說理,以理服人。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理論的“徹底性”。而老先生之說理的能力已經達到舉重若輕、出神入化、魅力十足的境界。
我所以要強調這第二個元素,是因為幾十年來,我們在精神領域的工作的大失誤,正是常以“武器的批判”替代“批判的武器”,使太多的精神領域的工作者缺乏說理的能力,更缺乏說理的魅力。我曾經研究過他們的大作,大都達不到我的中學老師給我的教導;我的中學老師說,論說文須有四個元素;論題、論點、論述、論據。而自詡的“理論家”的大作幾乎千篇一律:論題宏大,非主義、道路、模式、方向等論題不談;論點堅硬,不是“必須怎樣怎樣”,就是“只能怎樣怎樣怎樣”、“絕不怎樣怎樣”,對於不同意見則是一頂頂嚇人的帽子;但論述薄弱幾近於無;論據更是荒誕無稽,作為論據的真相則照例迴避和掩蓋。這樣的大作,是大多數讀者厭惡和避棄的對象。於是,這些自詡的“理論家”先是寂寞悲涼,繼而怨痛悲恨,最終是發出對強權的呼喊,要求以“武器的批判”來對付不同的意見;這就有了所謂“毫不手軟”、“重拳出擊”、“要強硬更要亮劍”的種種說法,一句話;他們用不了“批判的武器”,駕輕就熟的是“武器的批判”;前三十年一個個政治運動何以產生如此之多,達到史無前例的冤假錯案,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先生那種雲淡風輕而又鞭辟入裡的言說能力和魅力,正是思想啟蒙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我們建設一個和諧、公正的公民社會,意義重大。
《周有光雋語》正是依靠上述的思想啟蒙的前提和元素,奠定了給予傳播、得以傳播的基礎。當然,“雋語”不能代替老先生的全部原著;更不是曾經流行的“語錄”,被說成是學習某種“主義”的“捷徑”;我之所以推薦“雋語”不是為了減輕研讀原著的任務。恰恰相反,“雋語”的功能是引導研讀原著,激發研讀原著的渴求。這好有一比,如果我們把老先生的所有原著看成有山、川、湖、海,有高原、平原和丘陵的大地,那麼,“雋語”就是標識準確的地圖,它是入口處,它是親臨現場的通道。它提供論題和論點,而原著則是充分展開的論述和論據。這一點恰與《論語》不同,《論語》也是語錄,只有論題、論點,而論述、論據要靠研讀者自己去延伸、去想像;於是,一部《論語》產生了無數的說法與學派;而《周有光雋語》來自“等身”的原著,是以原著為基礎,是為進一步研讀原著服務的。它的目標是,在深化改革開放的今日中國,進一步傳播周有光的啟蒙思想,充分發揮周有光啟蒙思想對於深化改革開放的推動作用。
我想起老先生慢悠悠、笑瞇瞇的雋語:“人類歷史從考古遺跡看有兩百萬年,從刻符記錄看有一萬多年。世界各國都在同一條演進軌道上競走,有快有慢,有先有後,有偏離軌道、重又回歸,有道外徘徊、終於上軌。”(《人類歷史的演進軌道》)必回歸,必上軌,老先生的啟蒙思想,讓我們成為有信心、有舉措、有行動的歷史樂觀主義者。
草成於2015-1-18

目次

1.終身教育,百年自學 
2.科學的一元性
3.雙文化論
4.傳統文化與文人
5.走進全球化
6.漫談信息化
7.他山之石
8.語文問題
9.哲學與宗教

書摘/試閱

歷史的脈搏越跳越快。“農業化”費了一萬年,“工業化”費了三百年,“信息化”還不到五十年。人類的文化車輪正在以加速度而前進。
——文化的創新規律
人類文化的三個高潮,也就是人類文化的三個發展階段。所謂“發展中國家”就是停留在農業化階段,還沒有深入到工業化階段。所謂“發達國家”就是經過了工業化階段,進入了信息化階段。文化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後進的在適當的努力下可以趕上先進的,先進的在繼續努力下還可以百尺竿頭更上一步。
——文化的創新規律
語言是人類的基本傳信工具。農業化時代發明文字,使語言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工業化時代要求普及義務教育和全國共同語。從文盲眾多和方言隔閡,到普及義務教育和全國共同語,這是“前現代”和“現代”的分界。後來又發明留聲機、電話、廣播、電視、多媒體等傳聲技術,使語言不依靠文字也能傳遠而留久,並且能相互自動翻譯。國內普及全國共同語,國際使用國際共同語,人類進入不怕語言隔閡的雙語言時代。
——從社會發展探索現代化的含義
“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文字把語言傳到遠處、留給未來,開創“有史時代”。以語言和文字為基礎,人們進一步創造各色各樣的“傳信技術”:電話、電報、錄音、錄像、廣播、電視、電腦、手機。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手機小巧玲瓏,集多種功能於一掌:通話、短信、攝影、會面、名錄、計時、電筒、定位,功能不斷增加。將來還會有翻譯電話,我說漢語,你聽到英語。“手機”是“順風耳、千里眼”,各地的親朋好友聚會到耳邊眼前,共度良辰佳節!在這樣的生動活潑的“信息時代”,不能不更新我們的生活概念。
——“食衣住行信”
最近三十年,科技的新發明和新發現,相當於過去兩千年。科技的大躍進,方興未艾,使以往一萬年間的所謂燦爛文化,黯然失色。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第三次飛躍,第三個高峰。相應於科技的大躍進,人類生活、人際關係、人類思維、人文科學,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更新和調整。對抗變為對話,猜疑變為理解,爭奪變為互助,破壞變為建設。結合的正在分散,分散的正在結合。世界一盤棋,正在重新下子,找尋更好的佈局。
——文化的創新規律
北京馬路上騎著自行車飛跑的人,一手扶車把,一手聽手機。這情景告訴我們,手機時代已經來到中國。耳聽十萬里、話通全世界,遠地親友隨時見面談話。手機兼作相機,還能代替電視,又能貯存大量資料。
——後資本主義的曙光
“信息化”的含義包括“二戰”以來一切新的科學、新的技術,尤其是新的信息技術。
——文化的創新規律
電視使窮鄉僻壤和通都大邑連成一片。花花世界走進老百姓的家庭。世界不再是零碎、片段、老死不相往來,而是整體化、聯繫化、息息相關、互通聲氣。視野擴大,世界觀大變。
——後資本主義的曙光
全世界的計算機聯成一個國際互聯網,成為人類的世界神經系統。
——後資本主義的曙光
我很高興,我的青年朋友們,在閱讀我的文章的時候,不是先肯定文章的內容,而是先懷疑文章的內容,都是經過獨立思考,然後接受,不認為老年人閱歷多,認識水平必然超過青年人。
獨立思考是輕而易舉的腦力活動,人類的一項先天本能。對於長期接受引導訓練的青年們,如果一時失去獨立思考能力,也只要正襟危坐,閉目靜思,就能漸漸恢復正常的獨立思考本能。
——《靜思錄》前言
“終身教育,百歲自學”,是我對自己的鞭策。
——終身教育·百歲自學
老年讀書,我主要讀專業以外的有關文化和歷史的書籍,想知道一點文化和歷史的發展背景。首先想了解三個國家:中國、蘇聯和美國。了解自己的祖國最難,因為歷代帝王歪曲歷史,掩蓋真相。考古不易,考今更難。蘇聯是新中國的原型,中國改革開放,略作修正,未脫窠臼。蘇聯解體以後,公開檔案,俄羅斯人初步認識了過去,中國還所知極少。美國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由於戴高樂主義反美,共產主義反美,伊斯蘭教反美,美國的面貌變得模糊不清。了解真實的歷史背景困難重重。可是舊紙堆裡有時發現遺篇真本,字裡行間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百歲新稿》序
我在《新陋室銘》中寫實:“臥室就是廚室,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
——有書無齋記
先知是自封的,預言是騙人的。如果事後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聰明是從反思中得來的。近來有些老年人說,他們年輕時候天真盲從,年老時候開始探索真理,這叫做兩頭真。兩頭真是過去一代知識分子的寶貴經歷。
——《百歲新稿》序
上海老同事來北京,告訴我反右運動中自殺和勞改20年的多位老同事的故事。大家羨慕我“命大”,躲開了反右運動,“在劫不在數”,有自由做研究工作。他們說,寧可無齋而有自由,不要有齋而無自由。我說,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
——有書無齋記
我糊里糊塗活到100歲。許多人問我長壽之道,我說不出來。我想,我老來讀書、寫雜文,實行終身自我教育,這或許就是我的長壽之道吧。
——《學思集》後記
學而不思則盲,思而不學則聾。我白內障換了晶體,重放光明。我耳聾裝上助聽器,恢復了部分聽覺。轉暗為明,發聾振聵,只有科技能為老年人造福。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最好的長生不老滋補品。希望《百歲新稿》不是我的最後一本書。
——《百歲新稿》自序
我的看書是叫做被動地看書,他們給我什麼書我就看什麼書。看這些東西呢,我說我是掃盲,自己掃盲。我說我是一個專業工作者,我一直鑽在這個專業的井底里面,我不知道外面世界。現在我離開辦公室了,回到家裡面來了。回到家裡面呢,我發現我的專業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知識海洋,這裡面我是文盲。
——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
教育,不只是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啟發青年,獨立思考,立志把社會推向更進步的時代!
——看守高粱地
休閒讀物,可以隨手丟開,閉目養神。可是,在不經意中看到某個章節的驚人記載,會使你躍忽而起,眼前浮起許多親朋好友的不幸故事。
——《今年花開又一年》序
任何科學,都是全人類長時間共同積累起來的智慧結晶。顛撲不破地保存下來,是非難定地暫時存疑,不符實際地一概剔除。公開論證,公開實驗,公開查核。知識在世界範圍交流,不再有“一國的科學”、“一族的科學”、“一個集團的科學”。學派可以不同,科學總歸是共同的、統一的、一元的。
——科學的一元性
今天中國人讀的許多歷史都是假歷史,假得太多了。當然,許多假歷史也在改,慢慢改。蘇聯瓦解以後,俄羅斯做了一件大好事,就是檔案公開,24小時開放。天天都有人去看。
——馬國川:《知識分子沒有被收買——百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
我寫過一篇文章談科學的一元性,不僅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具有一元性。科學不分東西,不分南北,不分國家,不分階級。知識分子就是研究科學、相信科學的人。知識分子是不分國家的,不能劃分中國知識分子還是外國知識分子。比如我在中國做教授,和我在外國大學裡上課,講的應該是一樣的。
——馬國川:《知識分子沒有被收買——百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
國際現代文化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創造,由不同地區傳統文化的精華匯合而成。人類社會從分散而聚合,人類文化的精華部分自然融合,形成不分彼此的共享文化。國際現代文化以科學為主流,西方科學發展較早,國際現代文化中含有西方成分較多,但是其他傳統文化對國際現代文化都有重大貢獻,不可低估。
——人類文化的結構和運動
人類的文化生活是複雜的。一方面趨向同化,形成國際現代文化,另一方面繼續分化,保留地區傳統文化。你可以是一個科學家,同時是一個宗教信徒。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完善化,刪除糟粕,發展精華,適應時代的步伐。
——人類文化的結構和運動
文化流動,不是忽東忽西,輪流坐莊,而是高處流向低處,落後追趕先進。這樣,人類文化才能不斷前進。發展是進化,不是退化。
——人類文化的結構和運動
凡是能為全人類造福並受到全人類歡迎的事物和意識,聚合成“共創、共有、共享”的國際現代文化;凡是沒有被全人類認同的,仍舊保留在傳統文化之中,進行自我完善化。現代是地區傳統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相輔相成的雙文化時代。
——四種傳統文化略述
兩種文化,新舊並存,相互補充,彼此促進。國際現代文化提高了地區傳統文化,地區傳統文化豐富了國際現代文化。
——文化衝突與文化和諧
“雙文化”新舊並存,相輔相成,自然消長。傳統文化發揚精華,淘汰糟粕;現代文化吸收眾長,青出於藍。
——文化衝突與文化和諧
科學不分“中西”,科學是世界性的、一元性的。
——科學的一元性
各地區的傳統文化彼此接觸,相互吸收,逐漸形成一種不分彼此的共同文化,包含不同傳統文化的精華,特別是先進的學術、政策和製度,叫做“國際現代文化”。這樣,文化分為地區和國際兩個層次,組成全球化時代的“雙文化”結構。
——文化衝突與文化和諧
國際現代文化是人類“共創、共有、共享”的共同文化,不能說就是西方文化。
——文化衝突與文化和諧
遵守世界大多數國家共同遵守的國際法規、協定和原則,學習先進的學術、政策和製度,按照歷史發展的軌道前進。……主要是:在經濟方面,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到信息化,從聽任自然到改造自然;在政治方面,從神權到君權到民權,從專制制度到民主制度;在思維方面,從神學思維到玄學思維到科學思維,從迷信盲從到獨立思考。(問:我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這是跟世界接軌嗎?)這一步的效果現在已經非常明顯,這說明跟世界接軌是多麼重要!
——文化衝突與文化和諧
歷史的脈搏越跳越快。“農業化”費了一萬年,“工業化”費了三百年,“信息化”還不到五十年。人類的文化車輪正在以加速度而前進。
——文化的創新規律
人類文化的三個高潮,也就是人類文化的三個發展階段。所謂“發展中國家”就是停留在農業化階段,還沒有深入到工業化階段。所謂“發達國家”就是經過了工業化階段,進入了信息化階段。文化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後進的在適當的努力下可以趕上先進的,先進的在繼續努力下還可以百尺竿頭更上一步。
——文化的創新規律
語言是人類的基本傳信工具。農業化時代發明文字,使語言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工業化時代要求普及義務教育和全國共同語。從文盲眾多和方言隔閡,到普及義務教育和全國共同語,這是“前現代”和“現代”的分界。後來又發明留聲機、電話、廣播、電視、多媒體等傳聲技術,使語言不依靠文字也能傳遠而留久,並且能相互自動翻譯。國內普及全國共同語,國際使用國際共同語,人類進入不怕語言隔閡的雙語言時代。
——從社會發展探索現代化的含義
“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文字把語言傳到遠處、留給未來,開創“有史時代”。以語言和文字為基礎,人們進一步創造各色各樣的“傳信技術”:電話、電報、錄音、錄像、廣播、電視、電腦、手機。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手機小巧玲瓏,集多種功能於一掌:通話、短信、攝影、會面、名錄、計時、電筒、定位,功能不斷增加。將來還會有翻譯電話,我說漢語,你聽到英語。“手機”是“順風耳、千里眼”,各地的親朋好友聚會到耳邊眼前,共度良辰佳節!在這樣的生動活潑的“信息時代”,不能不更新我們的生活概念。
——“食衣住行信”
最近三十年,科技的新發明和新發現,相當於過去兩千年。科技的大躍進,方興未艾,使以往一萬年間的所謂燦爛文化,黯然失色。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第三次飛躍,第三個高峰。相應於科技的大躍進,人類生活、人際關係、人類思維、人文科學,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更新和調整。對抗變為對話,猜疑變為理解,爭奪變為互助,破壞變為建設。結合的正在分散,分散的正在結合。世界一盤棋,正在重新下子,找尋更好的佈局。
——文化的創新規律
北京馬路上騎著自行車飛跑的人,一手扶車把,一手聽手機。這情景告訴我們,手機時代已經來到中國。耳聽十萬里、話通全世界,遠地親友隨時見面談話。手機兼作相機,還能代替電視,又能貯存大量資料。
——後資本主義的曙光
“信息化”的含義包括“二戰”以來一切新的科學、新的技術,尤其是新的信息技術。
——文化的創新規律
電視使窮鄉僻壤和通都大邑連成一片。花花世界走進老百姓的家庭。世界不再是零碎、片段、老死不相往來,而是整體化、聯繫化、息息相關、互通聲氣。視野擴大,世界觀大變。
——後資本主義的曙光
全世界的計算機聯成一個國際互聯網,成為人類的世界神經系統。
——後資本主義的曙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