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創造1400個重生奇蹟:新肝情願02
滿額折

創造1400個重生奇蹟:新肝情願02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高雄長庚肝臟移植中心,在陳肇隆院長帶領下
創造了全世界第一的存活率
到如今,已搶救了1400個曾經瀕臨死亡的生命
每一次的奮戰,都是病友的意志之戰,也是醫療團隊的心力之戰
高雄長庚醫院陳肇隆院長,被稱為「換肝之父」。
1984年,台灣對腦死還未完成立法,他冒著被起訴的危險,成功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
到2015年7月,在陳肇隆手上完成的肝臟移植手術,超過一千四百例,手術後存活五年的比例超過91%,比美國、歐洲還要高,高雄長庚醫院也名列全球五大活體肝臟移植中心之一。
日本漫畫家取材他的故事,畫就《手術刀的光輝》,醫師小說家大鐘稔彥更據以寫成小說《孤高的手術刀》,狂賣一百萬冊並拍成同名電影。
本書是高雄長庚肝臟病友的奮戰求生故事,台灣的、大陸的、海外的,也有醫護人員的第一線酸甜苦辣。

※推薦人※
我用「起死回生、恩同再造」八個字贈與陳院長,他的貢獻無與倫比,更讓肝友們因為共同的信念與生命經驗,讓「善」能夠不間斷地再輸出。
──總統 馬英九
這幾年,因為色身老病,經常進出醫院,感謝高雄長庚醫院陳肇隆院長帶領他的醫療團隊,醫師、護理朋友們費心醫療保健,給了我重生的因緣,給了我生命的活力。
──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
字裡行間,有因為捐贈者和家屬的大愛與大捨,而重獲新生,充滿感恩;也有在摯愛、至親捐肝,與自我生命延續之間的抉擇和掙扎,讀來令人動容;更有換肝後開啟的精采人生,令人回味再三。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李寶珠
陳院長、楊慧鉑女士及其他優秀的筆者發心著作此書,書中的每個故事分享都是生死交關的動人故事,見證了生命的堅韌與親情的無價,感人至深並發人省思。
──長庚大學董事長 楊定一

作者簡介

陳肇隆/著
高雄長庚醫院院長。1976年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進入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外科,1981年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醫院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1983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院進修,向肝臟移植鼻祖史達哲(Thomas Starzl)學習肝臟移植手術,於匹茲堡大學擔任外科研究員。亞洲第一位完成肝臟移植手術成功者,也創下全球最高的存活率。
楊慧鉑/著
任教於台北市立復興高中。1998年捐贈部分肝臟給兒子,1999年和夫婿王永賢創辦《肝友通訊》,2003年出版肝臟移植《心情故事》,2004年出版《新・肝・情・願》。

【序1】重生情誼──換肝之父的真情實義
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
隨著二○一四年倒數,迎接二○一五年的到來,我今年八十九歲了。
四十多年前我罹患了糖尿病,導致眼底鈣化,視力模糊,幾乎看不到;我的心臟病開刀也有二十年,歷經兩次中風後手腳不靈活,目前以輪椅代步。尤其這幾年,因為色身老病,經常進出醫院,感謝高雄長庚醫院陳肇隆院長帶領他的醫療團隊,醫師、護理朋友們費心醫療保健,給了我重生的因緣,給了我生命的活力。
說起我和陳院長的結緣,早在四十多年前佛光山舉辦「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時,他就是學員之一。如今,陳院長在肝臟移植方面的優異表現,不僅創下超過千例的紀錄,並且獲得「換肝之父」的美譽,可以說是「台灣之光」、「華人之光」。特別是他的醫療思想先進,認為醫療過程中,應該是儀器就人,而不是人去就機器,給予病人極大的方便與安心。
適逢長庚醫院即將為陳院長出版《創造一四○○個重生奇蹟》乙書,想起經典裡有兩則與「肝臟移植」相近的故事,以此致意,表達對陳院長和長庚醫療團隊的感謝。
第一則故事
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名叫舍利弗,他是一個小乘的阿羅漢,但想發心做一位大菩薩。不過,做大菩薩要能捨生取義,無我犧牲,所有一切都要肯奉獻。因此,他立下了決心:「我有這個願心!」
有一天走在路上,舍利弗發現一個年輕人流著眼淚、鼻涕,不停地在哭泣,便上前詢問:「年輕朋友,你哭什麼啊?」
年輕人說:「我的母親有病,看起來是沒有救,醫不好了。」
「為什麼呢?」舍利弗問。
「因為醫生說必須用修道人的眼睛做為藥的引子,母親吃了才能重生。」
舍利弗一聽,「哎呀!就算是找一個人的眼睛都很難了,更何況是找一個修道人的眼睛?不過,真巧!我就是修道人,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你,救救你的母親。」
年輕人聽了就說:「感謝你願意把眼睛布施給我,但是我不能傷害你,取你的眼睛啊!」
舍利弗早已下了決心,因此用力把右眼給拔下來,交給了年輕人。
年輕人一看,「啊!糟糕!醫師說右邊的眼睛沒有用,要用左邊的眼睛做藥引子,我母親吃了才有效。」
舍利弗一聽,大驚失色,「啊!沒有問清楚是右眼還是左眼?唉!既然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就犧牲到底吧。」於是他再拔下左眼交給那個年輕人。
年輕人理應是要感謝舍利弗一片好意的,但是沒想到他拿了眼睛,聞了一聞,就朝地上一摜,一邊用腳踐踏,一邊還罵說:「這麼腥臭的味道,哪裡是什麼修道人的眼睛?」
舍利弗一聽,想:「哎喲!你要想得到別人的眼睛,談何容易?何況要的還是修道者的眼睛?我給你右眼,你說不對;給你左眼,你又嫌臭,唉!
看起來眾生難度,做菩薩很困難!」頓時間,心裡就懊悔了起來。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知道舍利弗退了心,給予勸說:「舍利弗,這是天人在試驗你,看你是否真的有無我、犧牲的決心,你不可以後悔呀!」
舍利弗一聽,心中有所覺醒,又再發了大心。
這個故事正好印證了捐肝者救人的決心、不後悔的信念,不但重生者因此得到很大的力量,可以再去服務別人。布施肝臟者,加上醫療團隊陳院長總合的緣份,彼此建立了一種「重生情誼」。

第二則故事
有一個旅行的人錯過了旅店,正在擔心晚上住宿何處時,正巧看到一座土地公廟,心裡就想:好吧!就在神龕下權且住上一宿吧。
到了半夜,門口忽然有一個身形矮小的小鬼揹了一具屍體進來。旅人一看:「糟糕,遇見鬼了!」
正在緊張的時候,他看見小鬼把屍體放下來,隨後,一位高大的鬼也跟了進來,嚴厲地指著小鬼說:「你把我的屍體揹來這裡幹什麼?」
小鬼說:「這哪裡是你?這是我的。」兩個鬼就在那裡爭奪屍體,一個說是我的,一個說不是你的。
兩鬼僵持不下,而神龕下的旅人則是嚇得全身直發抖。冷不防地,就在這個時候,旅人被小鬼發現了,「咦?這裡還有一個人?」小鬼說:「出來、出來!不必怕!你來幫我們做個證明,看看這具屍體究竟是誰的?」
旅人想:「我若說是小鬼的,大鬼一定不會饒過我,可是也不能妄說是大鬼的啊!看起來,今天是難逃一劫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旅人就勇敢地說:「這是小鬼揹進來的!」
大鬼一聽,很生氣,上前就把旅人的右膀給掰了下來,「咯!咯!咯!」大口大口地吃下肚去。小鬼一看,「哎呀!糟糕!這個旅人幫忙我,右膀卻給大鬼吃了,實在是對不起他。」怎麼辦呢?「沒關係!屍體上有個膀子,就把它接到旅人的身體上吧。」
可是沒想到,右膀子才接上去,大鬼又把旅人左邊的膀子給吃了下去。
小鬼見狀,只有再把屍體左邊的膀子給旅人接上。總之,這個旅人的五體都給大鬼吃了,小鬼也一一把屍體的五體給這個旅人接好。
兩個鬼一陣惡作劇後,呼嘯而去,留下了旅人,也給他留下一個嚴重的問題:我是誰?「我是某某地方的某某人,現在給大鬼吃了,身體已經不是我的,但我確實還是某某地方的某某人啊!」於是他悟到一個道理:身體是假合的,可以移植、調換,但是我們的真心、本來的真我,是換不了的。
所謂「換肝」,也就是進行器官移植,對每個換肝人來說,儘管他們換了肝,但真心佛性是不會換的;我們陳院長和醫療團隊為病者換肝的真情實義,也是不會改換的。這樣《創造一四○○個重生奇蹟》的情義,將一直持續下去,為台灣爭光,為華人爭榮,為人類善美的精神發光發熱!
於佛光山開山寮 二○一五.一.四

【序2】實現了創辦人的創院精神
長庚醫療財團法董事長 李寶珠
器官移植,是經由精湛的醫術來延續生命的光輝,賦予人生新的風貌。
從一九八四年起,陳肇隆院長完成全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迄今,不斷寫下肝臟移植技術的里程碑,從最初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到第一例分割肝臟移植手術,乃至於活體肝臟移植、活體雙肝移植,至今已成功執行了超過一四○○起移植手術,這代表一千四百多個家庭從原本難以挽回的遺憾中破鏡重圓,重拾笑容與幸福。

三十年敬業耕耘
三十多年過去了,陳院長不因精湛的醫術而自滿,不斷精進技術,讓換肝者有機會透過更多樣的手術選擇來恢復健康;也因為陳院長的兢兢業業,這三十多年耕耘的軌跡,成為引領全球肝臟移植技術進展的「火車頭」。
三十年來在台灣、亞洲,甚至是全球創造了多項肝臟移植記錄,更在活體肝臟移植案例中,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
他所帶領的團隊毫不藏私,對於跨海求醫的病患、來台學習醫療技術的醫師、規劃成立肝臟移植中心的院所,毫無保留,全力協助;在肝臟移植方面所代訓的各國醫師,至今已經超過兩百位。善念的種子經由陳院長精心培育,在一次次的醫療長征中成長茁壯。
肝臟移植的病友與家屬們一路走來,因為經歷不同的苦難,真真切切體悟到更深層的生命意義。

值得喝采的人生
二○○四年,楊慧鉑老師用心集結了陳院長和醫療團隊的四十篇肝臟移植故事,出版首部《新.肝.情.願》。歷經十個寒暑後,再度彙集了病友的心情點滴,而有了《創造一四○○個重生奇蹟》的誕生。
字裡行間,有因為捐贈者和家屬的大愛與大捨,而重獲新生,充滿感恩;也有在摯愛、至親捐肝,與自我生命延續之間的抉擇和掙扎,讀來令人動容;更有換肝後開啟的精采人生,令人回味再三,為之喝采。
肝臟移植手術的進展,從長庚醫院播下種子,在陳院長悉心澆灌下,進一步成長茁壯、開枝散葉,令人既欣慰又驕傲。此番義舉與心念,不僅實現了創辦人成立長庚醫院,以醫療濟世,回饋社會的創院精神,更是「醫療無國界」的大愛展現。

展現無國界醫療大愛
由衷感謝陳院長過人的遠見和寬濶的胸襟,將救治肝病當成一生的志業,讓創辦人支持肝臟移植計畫的初衷發光發亮,並且將台灣醫療成果帶向國際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陳院長的努力和貢獻,值得認同與讚揚,我們也衷心期待,他的仁心仁術可以持續發揚光大,造福更多世人。

【序3】圓滿了創辦人的善意與理想
長庚大學董事長 楊定一

肝病可說是台灣的國病,長久以來一直為國人帶來極大的健康威脅,肝臟移植對末期肝病或肝癌患者,可說是延續生命的唯一生機。每次移植手術都需耗時二、 三十個小時,手術之精細不容許任何一絲誤差,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與體力,及整體團隊精確而有效的協調與點點滴滴的努力,才能救回一個瀕臨死亡的生命。

為生命奮戰
在每次移植手術中,每位病患都是勇敢奮戰的生命英雄,每位捐贈者也都是令人欽佩的大愛菩薩,而醫師們更是與時間賽跑,將病患從死神手中救回來。
陳肇隆院長是我多年的好友、老同事,也是醫術精湛的肝臟移植國際權威──一九八四年成功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為推動器官移植醫學,率先採用腦死亡定義,促成台灣在一九八七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一九九七年用一位腦死患者的肝臟,分別移植到兩歲男童與十六歲女性身上,完成亞洲第一項分割肝臟移植手術,一次幫助兩位病患脫離病痛折磨。
一九九九年完成我國首例成人活體肝移植,二○○二年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在陳院長的帶領下,高雄長庚醫院已成為全球五大著名換肝醫學中心之一,且在其他醫療領域,也有重大的貢獻與傑出的表現。

精益求精,力求突破
由於陳院長三十年來不斷精益求精、力求突破的精神,奠定他今日的肝臟移植國際權威地位,至今仍是亞洲換肝手術的紀錄保持人,迄今完成了超過一千四百個肝臟移植手術,也幫助了一千四百多個與死神奮戰的家庭,讓病患與家屬重拾生活與笑容。
陳院長在肝臟移植的成就與經歷,讓我聯想到台塑企業與長庚醫院創辦人 王永慶先生對醫師人才的重視與關懷,以及在早期醫療資源欠缺的環境下對醫師的大力補貼,與人才培養有相當密切關係,同時提供經費與妥當的環境,讓陳院長發揮並實現其個人的夢想與理想。陳院長的成就,不僅圓滿了創辦人的善意與理想,也對醫院同仁培養醫學人才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懷抱醫者的熱情與使命感
行醫者需要極大的熱情與使命感,記得從前我服務於臨床免疫工作時,當時工作相當繁重,但每次看到病患因康復重展笑顏,我們知道他們的人生將從此不同,瞬時覺得所有辛苦都很值得。當我們立下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時,我們立誓以病人的健康為我首要觀念,對病患的病痛感同身受,永遠把病患的福祉放在第一位。能幫助病患脫離病痛折磨、重拾生活與笑容,這才是行醫者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術德兼備的陳院長便是行醫者的最好典範,相信陳院長在未來必能以其精湛的醫術幫助更多人。很高興楊慧鉑女士、陳院長及其他優秀的筆者發心著作此書,書中的每個故事分享都是生死交關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內容或許並不相同,但都見證了生命的堅韌與親情的無價,每個故事都感人至深並發人省思,值得一讀,在此真誠與您分享。

目次

【總統嘉勉】
4 起死回生,恩同再造 馬英九 中華民國總統
【序】
8 重生情誼──換肝之父的真情實義 星雲 佛光山開山宗長
14 實現了創辦人的創院精神 李寶珠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18 圓滿了創辦人的善意與理想 楊定一 長庚大學董事長
22 願每位病患都能重新迎向未來 陳肇隆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26 【楔子】肝臟移植三十年

第一部 以病為師
42 詹三原(六十三歲接受肝臟移植) 延續生命,伸展萬千美善
54 劉志庸(三十九歲接受肝臟移植) 不只救我,也救全家
我們的抗病故事:勇敢起身,打一場無可選擇的仗
72 陳英姿(四十九歲接受肝臟移植) 活著的每一刻,都是獨特的禮物
80 蔡文煌(五十七歲接受肝臟移植) 把握當下就有無窮希望
90 龔瑞璋(五十四歲接受肝臟移植) 所有的苦都值得
訪龔瑞璋:沉穩智慧的掌舵者
106 林膺峻(三十三歲接受肝臟移植) 走過死蔭幽谷
116 吳昇龍(五十三歲接受肝臟移植) 彩色人生十二年
120 王憲忠(四十三歲接受肝臟移植) 面對死亡,迎接重生
126 黃俊鏞(四十九歲接受肝臟移植) 奮戰的路上,必不孤單
148 何清全(四十四歲接受肝臟移植手術) 命運的明信片
156 陳信愷(八個月接受肝樣移植手術) 我家的天公囝仔
164 黃嘉瑩(七個月接受肝樣移植手術) 心中唯一念頭,就是救她
168 孫浚宸(十個月接受肝臟移植) 跨海求生一世緣
180 王姿淳(七個月接受肝臟移植) 十四歲的我,要過得更精采

第二部 醫者仁心
188 院長側寫:1 不忘初心
198 院長側寫:2 朗朗深情,超脫塵俗
210 醫師側寫:1 愛,世間最大的力量
218 醫師側寫:2 每個生命都貴重
226 護理心情:1 有能力付出,是一種福氣
238 護理心情:2 看見人間許多良善
248 護理心情:3 我知道你的痛
256 社工之眼 在生命的盡頭,延續愛
264 診間記事 小型醫療聯合國
274 【結語】從孤高的手術刀到人文的創新者

【附錄】
292 暖暖冬陽與他的小宇宙
308 謝謝你們的勇敢與愛

書摘/試閱

肝臟移植三十年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陳肇隆
從一九八四年的第一例,肝臟移植轉眼已經超過三十年。
萬事起頭難,第一個十年,我們只完成了十六例,期間主要是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並率先採用腦死定義,促成腦死亡觀念的共識與立法。
第二個十年,完成二百一十九例,重點是研究發展活體肝移植,讓台灣居國際領導地位。
第三個十年,到二○一三年年底完成九百五十八例,著重在經驗傳承與醫援國際。
三十多年來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的工作與成長。迄今高雄長庚醫院仍然是歷年來健保署公布全國最大、最優的肝臟移植中心,並在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三十多年來移植團隊不斷尋求突破與精進,也創立了多項全國、亞洲,甚至全球的肝臟移植紀錄。
我從大學時期在屏東縣霧台鄉從事山地醫療服務開始,就對醫療工作抱持高度熱忱;一九七六年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剛好碰上王永慶董事長創辦的長庚紀念醫院首度招募醫師,讓我有機會報考第一年外科住院醫師。

從備取開始的醫師路
那個年代,外科是非常熱門的項目,有兩百多位競爭者,我被核定備取,還好有幸遞補成為長庚醫院第一屆的第一年住院醫師。我常以這段經歷來勉勵年輕醫師:「一個備取的第一年住院醫師,二十七年後可以當上院長,可見這個機構用人唯才,只要肯努力,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
回首當年,從畫肝臟手術插圖,開展了我和肝臟外科的一生機緣。
台灣第一個走上國際舞台的外科醫師是台大的林天祐教授,他因為首創手指切肝法,在三十多年前就有機會,應邀撰寫英文教科書的章節。可是當時台灣還沒有專業的醫學插畫家可以幫他畫手術插圖,透過他的學生張昭雄、陳敏夫的推薦,找我幫他畫手術插圖。
那時我是第三年的住院醫師,也沒有看過肝臟手術,為了把圖畫好,我只好把相關資料都找來讀,包括肝臟解剖學、肝臟手術,還有林教授的論文等。任何領域都一樣,只要下了功夫就會產生興趣。當時我依稀覺得肝臟外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最大的突破會是肝臟移植,因為這樣的機緣,肝臟移植就成為我這一生的志業。

向名師學習
一九八二年我在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剛升上主治醫師,立刻申請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醫院接受小兒外科訓練,該院是全球最好的兒童醫院之一,經常接受加拿大、美國各地轉介來的疑難雜症。
在兒童一般外科領域,唯獨膽道閉鎖症病童在接受葛西氏手術後,還得轉介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換肝。有幸在多倫多大學聆聽了任教於匹茲堡大學的肝臟移植鼻祖史達哲(Starzl)教授的演講,深受吸引與感動,當場提問請益、自我介紹,並請求拜師學習。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多倫多結訓,隔天我就迫不急待轉赴匹茲堡大學醫院,開始學習肝臟移植。因為台灣雖小,卻是肝病大國,肝臟移植手術可以為眾多末期肝硬化的病人帶來一線生機,對於一定程度的肝癌病人,肝臟移植也是唯一可以同時根治肝癌、肝硬化和B型肝炎的方法。
當時一個換肝手術長達二、 三十小時,外科醫師經常累得人仰馬翻。因此不久我就有機會擔任史達哲教授的第一助手。在史達哲教授的嚴格要求、焠煉之下,手術技術精進,也讓我大大拓展外科的視野。

從零建構台灣肝臟移植
一九八三年十月我毅然決定回國發展,就此跨進肝臟移植領域的開創。
籌備工作千頭萬緒,那時台灣還沒有進口上市的器官保存液,只能從文獻上找到配方,在製劑室自行調配。剛開發的抗排斥藥環孢靈(Cyclosporine)還沒有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認證,只有在美國和西歐有限的幾個醫學中心進行人體試驗,我必須提出人體試驗計畫,自己去瑞士巴塞爾(Basel),到開發環孢靈的諾華集團旗下山德士藥廠(Sandoz),爭取並引進亞洲第一批的環孢靈,用在最早期的病人。
因此,巿面上找不到的、未上市的手術工具、器械,只能找工務處、儀器課模擬,自行製作。而且當時全台灣,除了我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外科、麻醉、護理同仁,看過肝臟移植手術,我只能利用每個週末,以狗和豬來做動物實驗,模擬實際的手術情境,來訓練一個換肝小組。
三十一年前,當時病人因為食道靜脈瘤破裂,在大量吐血,陷入肝昏迷、休克的危急情況,從內科加護病房直接推到手術室搶救。經過長達二十七小時的手術,病人在麻醉後逐漸甦醒,肝功能也恢復了。這是亞洲第一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驚滔駭浪的過程仍歷歷在目。

醫療、法律的雙重突破
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對台灣醫學更重要的衝擊和影響,是腦死亡觀念的突破。當時曾受到各界的爭議與討論,首席檢察官陳涵也來函表示關切。
我為什麼要冒著被起訴甚至坐牢的風險,來做這樣的突破?
一九八四年,台灣還是﹁萬年國會﹂的年代,很多一九四九年到台灣的資深立法委員,都已經八、 九十歲,很難期待這樣的國會生態,可以主動訂定具有前瞻性的法律,讓醫療科技在後面遵循。我只好在周延而縝密的準備之下,挑戰法律尺度,突破腦死亡觀念,唯有這樣才有可能在那樣的時空推動器官移植醫學。
多位醫界、法界的專家、大老,透過媒體表示不合法律規定,當時我三十三歲;在我之前,日本的和田壽郎(Juro Wada)教授,在北海道札幌醫學大學,做了相同的腦死亡觀念突破,但在日本,捐贈者的腦死判定程序和受贈者的移植手術適應症都受到質疑,而且受贈者不幸過世,因此和田教授被檢察官指控,涉嫌雙重謀殺而纏訟多年。
在台灣,我們採用的是比歐美更嚴格的腦死判定基準與程序,面對質疑,立刻很明快公布所有病歷資料,因此逐漸獲得社會各界認同,並促成腦死亡觀念的共識。主要媒體也隨後呼籲推動臟器移植立法,《聯合報》的社論主張推動臟器移植立法,副題就是「從長庚醫院創臟器移植新猷談起」。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換肝病人順利出院,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陳涵首席檢察官的關切也就簽結了,且從而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早十年、比香港早十一年、比韓國早十二年,帶動台灣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也為三年後的第一例心臟移植、七年後的肺臟移植鋪路。

打造火車頭醫學
一九八五年我奉派到新創立的基隆長庚醫院,擔任首任外科主任,基隆長庚以區域醫院級的定位和格局,人力、設備、空間等資源都十分匱乏,但經過殫精竭慮克服種種困難,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二年七年間,基隆長庚仍然是全亞洲肝臟移植例數最多、存活率也最高的醫院。
但肝臟移植在社區醫院有難以突破的局限性,肝臟移植應該在具有醫學中心格局的醫院發展,才能發揮﹁火車頭醫學﹂的功能。因為肝臟移植固然需要許多相關科系的支援與配合,但移植手術所帶來的嶄新問題與挑戰,讓許多相關科系得以充分發揮、相互激盪,帶動整體的全面提升與進步。
因此,一九九二年底,我毅然決定放棄在基隆擔任七年外科主任所累積的基礎與人脈,自願請調到具有醫學中心規模的高雄長庚醫院,從基隆只帶了一位專科護理師黃妙味到高雄,從陽春主治醫師做起,沒有行政職務、也沒有行政支援,一切從頭開始。

從台灣第一到全球前五大
我只能以廣結善緣交朋友、組成讀書會的方式,每週三下午透過科際整合的讀書會,一起從認識肝臟移植的基本概念,拓展到肝臟移植的最新知識,一九九三年三月八日完成南台灣首例肝臟移植手術。
大愛肝臟移植的發展雖然順利,但囿於遺愛人間的器官捐贈風氣不彰,經過多年的動物實驗與臨床演練,並爭取衛生署核准進行人體試驗,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七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肝臟移植手術。
活體肝臟移植的發展,讓過去只能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抱憾而去的病人,可以藉由親屬捐贈部分肝臟,爭取高品質、長期存活的機會。
活體捐肝手術的安全,對外科醫師而言,是最大的責任和壓力。因為從有外科歷史以來,都是生病的人接受開刀,從來沒有健康的正常人,不為自己,而是為別人接受這麼大的手術。因此,這個手術必須做到盡善盡美,不容許出任何差錯。在高雄 長庚發展的微出血量捐肝手術,一千四百多例平均出血量約一百C.C.,大幅提升捐肝手術的安全性。
活體肝臟移植是少數亞洲可以領先歐美的醫學領域之一,國際公認的五大中心,包括:高雄長庚醫院、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香港大學和韓國蔚山大學。

昨天的不可能,明天的新常規
這五大中心剛好都使用漢字,也都受到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的影響。活體肝移植在亞洲的發展,剛開始當然是由於不得已的需求,因為亞洲國家遺愛人間的屍體器官捐贈,都很有限。再者,使用筷子的民族,似乎要比使用刀叉的民族,雙手來得更靈巧、細緻,而且要把精準度要求更高的手術,做到盡善盡美,也需要更大的細心與耐心。
我的老師史達哲說:「醫學的歷史通常是:昨天認為不可思議的,今天也很難達成的,往往明天就成為常規。」(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s that what was inconceivable yesterday, and barely achievable today, often becomes routine tomorrow)這也是我們在台灣開創肝臟移植三十多年的寫照。
肝臟移植從當年不可能的任務,成為每星期進行三例的常規手術,其中的進步和發展,從腦死亡的爭議到立法、從大愛到活體捐贈、從減體積到一肝兩受到活體雙肝移植、從手術大量出血到不需輸血;一路披荊斬棘從林口
到基隆再到高雄、從單槍匹馬到肝臟移植小組、到國際級的肝臟移植中心;醫療費用從王永慶董事長資助到爭取納入健保給付、從屈指可數的早年病例數到穩定超過每年一百三十例。

醫療不藏私
三十多年來,高雄長庚團隊創立了多項台灣、亞洲、全球的肝臟移植紀錄,並在活體肝臟移植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為肝臟移植發展史烙下深刻的軌跡。成長的每一步,都是所有團隊成員戰戰兢兢、不斷努力的成果,行有餘力,我們樂於分享手術技術與知識,國內、外醫師申請來學習,我們竭誠教導,並輔導成為肝臟移植醫院,甚至以團隊的陣容親臨手術示範。
截至二○一四年,有來自二十四個國家的兩百六十多位海外醫師來學習;指導成為肝臟移植醫院,在台灣就有彰基、奇美、慈濟、高醫、馬偕、秀傳、童綜合等醫院。
醫療是救人的知識,本著醫療無國界、醫療不藏私的精神,期待肝臟移植技術的轉移和傳承,讓更多病患受惠。台灣的醫療能有今天,也是因為過去我們有機會到美國、歐洲、日本去學習,今天我們有可以走出去幫助的或讓別人來學習的,就更應該毫無保留地回饋國際社會。

體會人間深情
二○一五年七月,肝臟移植已超過一千四百例。一千四百多個病患,一千四百多個家庭,都曾處於生命最危急的時刻,有血有淚,有無數感人的故事,無盡的動容。受肝者、捐肝者和家人,在摯愛的得失之中苦苦煎熬。
尤其活體捐肝者,從有外科歷史以來,從來沒有一個健康的正常人,不為自己,只是為了摯愛的家人,挑戰生命中本不需承受的重,呈現偉大的犧牲奉獻。
許多生命的故事讓我們更深切體會人間的深情、人性的偉大與高潔。

美好的生命印記
高雄長庚醫院現在有九千多棵喬木,其中五千多棵是我在家裡的苗圃,從種子開始培育成小樹,再移植到醫院周圍。
十多年來,我利用週末,從種子栽培了萬餘棵樹苗,有肉桂、小葉欖仁、賽赤楠、荳蔻等,看到幼苗,浸潤著陽光,抵抗風雨,一天比一天茁壯成為大樹,感受生命如此強韌有力。我也提供自己培育的小樹,鼓勵同仁種植,藉以凝聚同仁對機構的參與感、向心力與認同感。
生命是如此美好,希望大家珍惜生命,不以善小而不為,為環境、為社會做出貢獻,替自己也為他人留下美好生命印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