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張三丰太極修煉秘訣(簡體書)
滿額折

張三丰太極修煉秘訣(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舊傳太極拳是道人張三豐創立,將太極拳與內丹修煉緊密結合,作為丹道修煉的築基功之一。在拳勢中配合呼吸,運行氣血,疏通經脈,有利於靜功的修煉。修煉內丹應練太極,練好太極須要煉內丹。本書選編有關太極修煉的資料:《太極煉丹秘訣》《道術匯宗》《武術匯宗》《黃庭要道》《靈寶源流》《太極拳譜》《太極功》等七部資料,這些資料對太極拳和內丹修煉具有極強的指導價值,深受太極拳和丹道愛好者的重視。本書為古籍整理,作者力求忠實于原著,內容結構、編排次序不做調整,體現了原編著者的風格和思想,明顯錯誤予以改正,並加校注,方便閱讀。

作者簡介

董沛文

河北灤縣人,1958年出生。全真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傳人,道號董崇文,號文道子。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博士。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道教協會會長、河北省道學院院長、唐山玉清觀住持。

自幼受傳統文化熏陶,經商活動之餘喜讀道家經典,尤其對商祖陶朱公(春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范蠡)推崇備至。在經商活動中,自覺運用道家玄妙思想於為人處世中,且有自己的獨到體會。亦好道家養生文化,遍遊道教洞天福地,尋仙訪道,拜師學藝研習養生術,體悟道教之奧妙精深。荏苒光陰,人生如夢,世間芸芸眾生求財、求祿、求壽、求平安者,如過江之鯽!然其最難求者就是“壽”。千古一帝秦始皇,權傾天下,富有四海,卻求“壽”無門,望“壽”而歎!而道教之仙學養生文化(內外丹術)中,服食、服藥、辟穀、導引、胎息諸術,恰是養生長壽、長生久視之妙術。

遂於經商致富後,出巨資復建唐山玉清觀,整理道學經典,助印道教聖典善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盛克琦(曾用名盛克奇)

1972年生,河北唐山人。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北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唐山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七代、大江西派第六代。早年得到當代內丹學家陳毓照先生(1926—2012)傳授西派內丹口訣,並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胡孚琛教授指導道學文化。

目次

目錄

 

序一………………………………………………… 任法融(001)

序二………………………………………………… 康志鋒(003)

序三………………………………………………… 董沛文(005)

前言……………………………………………… 盛克琦(011)

 

 

第一編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重刊《太極煉丹秘訣》前序 (002)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卷一 (004)

傳記 (004)

列傳(《明史》) (004)

三豐先生本傳…………………………………………清·汪錫齡(005)

張三豐外傳 (007)

歷代顯跡紀 (010)

度沈萬三/10寓金台觀/11隱太和山/11寄常遇春/12

見蜀王椿/12寓指揮家/12寓開元寺/13三卻廷詔/13

滇南踐約/13遊鶴鳴山/13題詩警禍/14混跡京師/14

一晤因緣/14道示明玉/14明殿飛升/15玄光錶異/15

七針先生/15贈角黍翁/16詩挫番僧/16一戲方士/17

二戲方士/17三戲方士/18四戲方士/18五戲方士/19

六戲方士/19七戲方士/20道觀題詩/20大鬧魏祠/20

道逢呂祖/21枯梅復生/21青雲障暑/21西溪假寐/21

 

張三豐太極長生訣 卷二 (023)

重陽祖師十論 (023)

論打坐一/23論虛心二/23論不染三/24論簡事四/24

論真觀五/24論色惡六/25論泰定七/25論得道八/26

坐忘樞翼九/26坐忘銘十/27

運用周身經脈訣 (028)

早 功/28 午 功/28晚 功/28

打坐淺訓 (029)

打坐歌 (032)

積氣開關說 (033)

太極拳論 (034)

附:清·山陰王宗岳《太極拳經》/34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035)

太極行功說 (036)

太極行功歌 (036)

太極拳歌 (037)

附:十三勢行功心解/38

行功十要 (038)

行功十忌 (038)

行功十八傷 (039)

太極拳七十二路圖勢 (039)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卷三 (054)

修道篇 (054)

大道論(上) (054)

大道論(中) (057)

大道論(下) (058)

安樂延年法 (060)

長生不死法 (065)

超凡入聖法 (070)

歸源論 (074)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卷四 (081)

煉丹篇 (081)

煉丹火候說(上) (081)

煉丹火候說(下) (082)

服食大丹說 (083)

聖母靈胎 (084)

制鉛秘訣 (086)

制銀秘訣 (086)

制砂秘訣 (087)

制汞真訣 (088)

金精陽炁要法 (089)

金火論 (089)

踵息煉氣篇 (090)

擇財助道 (091)

擇地立基 (091)

擇侶同修 (091)

築立丹台 (091)

週天定時 (092)

九轉龍虎金丹 (091)

配合起手/92大丹起手秘訣/96黃母形式/97

長命金丹 (098)

煉神母訣/98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卷五 (103)

煉丹歌詠 (103)

養道皈真/103離塵歸隱/103掃境修心/103力敵睡魔/104

一求玄關/104再求玄關/104總論玄關/104鎔鑄神劍/104

後天築基/105後天煉己/105煉己得藥/105煉己下手/105

先天鼎器/105先天真鉛/106先天大藥/106擒捉先天/106

凝聚先天/106認藥採取/106直指真鉛/107直指真汞/107

鉛汞相投/107顛倒妙用/107和合丹頭/107三家相見/108

九轉大還/108火候細微/108脫胎神化/108面壁九年/108

換鼎分胎/109轉制通靈/109九轉靈變/109修煉天元/109

瀟灑優游/109了道度人/110

續金丹詩二十四首 (110)

大丹詩八首書武當道室示諸弟子 (115)

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 (117)

四時道情 (122)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卷六 (124)

水石閒談 (124)

閒談 (124)

詩談 (133)

乩談 (141)

 

第二編張三豐道術匯宗

緒 言 (146)

卷一傳紀 (149)

列傳一(《明史》) (149)

列傳二(汪錫齡) (150)

列傳三(佚名) (152)

列傳四(祗園居士) (155)

列傳五([明]郎瑛) (156)

列傳六([明]陸西星) (156)

列傳七(圓嶠外史) (157)

隱鏡編年(劉元焯) (158)

顯跡紀 (160)

金箔交輝/160夢里傳方/160度汪夢九/161

秦安溷跡/162蘆汀夜話/163

遺跡紀 (164)

 

卷二丹經秘訣 (167)

第一章 添油接命 (167)

第二章凝神入竅 (172)

第三章神息相依 (174)

第四章聚火開關 (175)

第五章採藥歸壺 (176)

第六章卯酉週天 (177)

第七章長養聖胎 (178)

第八章乳哺嬰兒 (180)

第九章移神內院 (181)

第十章煉虛合道 (183)

 

卷三玄譚 (185)

三豐真人自序 (185)

玄譚 (185)

釋氏外景圖/186道家內景圖/186正道歌/193

三豐張真人破疑直指全卷 (195)

金丹破疑直指/195

 

卷四邋遢道人語錄 (198)

注呂祖《百字碑》 (214)

 

第三編張三豐武術匯宗

 

卷五武術篇 (220)

第一章導言 (220)

第二章仙家八段錦 (221)

第三章仙家易筋經 (225)

附:仙家易筋經十二圖/230附:古法易筋經淺說/232

第四章 太極拳譜 (243)

無極歌/244太極歌/244太極八方五位圖/245

十三勢行功心解/245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246

太極行功說/247推手八字訣解/247推手歌/248

太極拳式/251太極拳譜歌/253

附:諸民誼太極拳論/254附:太極劍之次序/256

第五章 道引仙術 (257)

第六章運氣仙術 (263)

第七章 接命仙術 (269)

第八章柔術 (273)

柔術提要/275

附:一、床上練身術/280二、徒手練身術/281

三、室內練身術/284

第九章劍仙紀聞 (290)

 

第四編黃庭要道

 

靜坐工夫步驟 (296)

第一步行補身漏法——得卻病延年之果 (297)

(甲)補身之理/297(乙)補身之訣/298

第二步行換身法——以成長生不死之果 (299)

(甲)換身之理/299(乙)換身之訣/299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脫胎之果 (301)

(甲)出神之理/301(乙)出神之訣/301

第四步行還虛之法——以成與虛無合真之果 (302)

(甲)還虛之理/302(乙)還虛之訣/302

 

附錄 (303)

一、道語部位圖釋 (303)

二、道語名詞小釋 (304)

三、補身呼吸導引法 (305)

 

第五編靈寶源流

 

靈寶源流序 (308)

秘傳用功口訣 (308)

證驗秘訣 (310)

關竅秘旨 (310)

三寶三要秘旨 (311)

戒行 (312)

關鍵 (312)

潔淨 (312)

寧體訣 (312)

性命根蒂秘旨 (313)

玄牝妙用秘旨 (313)

絕句 (313)

三乘秘密口訣並註 (314)

初乘小周天秘訣 (314)

七日口授天機五龍捧真秘訣 (315)

中乘大周天秘訣 (316)

正念除魔秘訣 (316)

上乘度法超脫口訣 (317)

九年還虛口訣 (317)

 

第六編太極拳譜

 

張真人傳 (320)

太極拳經 (320)

太極拳論 (321)

十三勢歌 (322)

十三勢行功要解 (322)

十三勢行功心解 (323)

太極拳解 (323)

五字訣 (324)

打手歌 (325)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326)

打手撒放 (326)

四字密訣 (326)

身法八要 (327)

十三勢架 (327)

撒放密訣 (328)

敷字訣解 (328)

虛實圖解 (329)

各勢白話歌 (329)

太極拳經歌訣 (331)

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 (332)

打手身法歌 (332)

打手歌 (332)

十三勢行功心訣 (333)

身法十要 (333)

練法十要 (333)

太極拳十三勢 (333)

八門五步 (334)

八門五步用功法 (334)

固有分明法 (335)

粘黏連隨 (335)

頂匾丟抗 (335)

對待無病 (335)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336)

身形腰頂 (336)

太極圈 (336)

太極進退不已功 (337)

太極上下名天地 (337)

太極人盤八字功 (337)

太極體用解 (338)

太極文武解 (338)

太極懂勁解 (339)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339)

太極陰陽顛倒解 (339)

人身太極解 (340)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341)

太極下乘武事解 (342)

太極正功解 (342)

太極輕重浮沉解 (342)

太極四隅解 (343)

太極平準腰頂解 (343)

太極血氣根本解 (344)

太極力氣解 (344)

太極尺寸分毫解 (344)

太極膜脈筋穴解 (345)

太極字字解 (345)

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解 (345)

太極補瀉氣力解 (346)

太極空結挫揉論 (346)

懂勁先後論 (346)

尺寸分毫在懂勁後論 (347)

口授穴之存亡論 (347)

太極指掌捶手解 (348)

大小太極解 (349)

太極刀訣 (349)

四刀贊 (350)

太極槍法 (350)

十不傳 (350)

楊班侯太極九訣 (350)

1.全體大用訣/3502.十三字行功訣/3513.十三字用功訣/352

4.八字法訣/3525.虛實訣/3526.亂環訣/353

7.陰陽訣/3538.十八在訣/3539.五字經訣/353

六合勁 (354)

十三法 (354)

五法 (354)

八要 (354)

全力法 (354)

附錄 (355)

手寫自藏本太極拳譜題記………………………………李亦畬(355)

王宗岳太極拳譜跋………………………………………李亦畬(355)

太極拳小序………………………………………………李亦畬(355)

廉讓堂本太極拳譜序……………………………………李福蔭(356)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武萊緒(358)

 

第七編太極功(吳圖南珍藏抄本古譜)

八字歌 (360)

三十七心會論 (361)

三十七周身大用論 (361)

十六關要論 (361)

功用歌 (361)

十三式行功心法 (363)

十三勢歌 (364)

打手歌 (365)

小九天法式 (365)

用功五志 (366)

四性歸原歌 (366)

後天法目 (366)

此書十不傳 (367)

此書有四忌 (368)

用功三小忌 (368)

吳圖南記 (368)

 

附錄 (369)

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 (369)

書摘/試閱

第一編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重刊《太極煉丹秘訣》前序

蕭天石

張三豐真人者,道家丹鼎派中新派之開山祖也。此派又稱太極派,其太極拳尤盛傳於世,迄今無論東方、西方,更無論男女老幼,無不習此而不懈,樂此而不疲,以其確可收卻病強身、延年益壽之功也。三豐真人雖以太極拳著盛譽於世,人咸尊之為祖師,敬之如神明,然其真正極博大而又極高明之處,不在其太極拳,而在其於丹鼎派中煉丹修行明道證道之崇高境界。其於道也,南北雙修,內外雙圓,不但即身成就,尤能得“神化無方”之妙用,而自在逍遙,隨緣濟世,超然物外,遊戲人間,度人無算,救人無算,所傳道妙,有《張三豐全集》行於世。丹鼎派復有張三峰者,為丹鼎家中東派鉅子① [1],純主陰陽雙修,彼家為用,同類採補,取坎作丹,邪而非正,術而非道,可以安樂延年,而不可以證道登真。其《三峰丹訣》一書,大行於世,左道旁門家,概奉之為萬金不換之秘笈。實則非三豐真人之所作,其《全集》內亦無該書,讀者幸勿誤將二人視為一人是幸!

太極拳,世人習者多矣,且複代出名師高人,然能由此而入道證道者實鮮。彼等類皆只是精於拳術,精於拳技與技擊而已,未能入於“太極道”,更不知“太極道”為何物。太乙山人曾云:“拳通太極風雲外,道在陰陽造化中。”又云:“形勢千般皆下品,神氣運化亦非真。”良以就丹家言,太極拳只可視之為助道品、衛道品,與入道之下手門徑而已!三豐真人名其書為《太極煉丹秘訣》,而不稱“太極拳秘訣”者,即知主在煉“太極金丹”,拳術只是丹法之導引耳。世之太極拳師,十九都落在“拳師境界”上,下焉者則多視之為一種強身運動與衛身運動或上乘武術而已,未能更上重樓,使之道化,三豐有知,其當千古太息而無慨也。良以“有形未若無形好,有勢何如無勢佳”?此則未聞道者,誰能了悟“出於形勢之外,而入於神氣之中”?煉乎陰陽之妙,而超乎造化之奇,方可能合書中“安樂延年法、長生不死法、超凡入聖法”而一之,以上入於道。此所以自古以來,太極拳名家,能超凡而入於聖者寡也!

觀乎三豐真人於斯書,首冠《重陽祖師十論》於卷端,在《修道編》又首冠《大道論》於篇首,諄諄於傳道、授業、解惑,旨在使後世之習此者,切不可心止於拳,以落入小乘。而須力自向上,而期上合於丹,精進於道。凡能進入於道的境界者,亦自能透出於形化、勢化、技化,而上入於氣化、神化境界。須知,心不住拳方為聖,拳能神化始入真!否則即能技雄萬夫,亦仍是一個凡夫俗子身!何能望其能具有仙風道骨,飄逸絕塵,同天地、並宇宙以為終始哉!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 卷一

傳紀

列傳

(《明史》)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游處無恆,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徒,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台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具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踪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上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否也。

 

三豐先生本傳

汪錫齡 敬述

三豐先生姓張,名通,字君實。先世為江西龍虎山人,故嘗自稱為天師後裔。祖父裕賢公,學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遂攜本支眷屬,徙遼陽懿州。有子名居仁,亦名昌,字子安,號白山,即先生父也。壯負奇氣,元太宗收召人才,分三科取士,子安赴試,策論科入選。然性素恬淡,無仕宦情,終其身於林下。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夫人,夢元鶴自海天飛來,而誕先生,時四月初九日子時也。豐神奇異,龜形鶴骨,大耳圓睛。五歲目染異疾,積久漸昏。其時有張雲庵者,方外異人也。住持碧落宮,自號白雲禪老。見先生奇之,曰:“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須拜貧道為弟子,了脫塵翳,慧珠再朗,即送還。”太夫人許之,遂投雲庵為徒。靜居半載,而目漸明,教習道經,過目便曉,有暇兼讀儒、釋兩家之書,隨手披覽,會通其大意即止。忽忽七載,太夫人念之,雲庵亦不留,遂拜辭歸家,專究儒業。

中統元年,舉茂才異等。二年,稱文學才識,列名上聞,以備擢用,然非先生素志也。因顯揚之故,欲效毛廬江捧檄意耳。至元甲子秋,遊燕京。時方定鼎於燕,詔令舊列文學才識者待用,棲遲燕市。聞望日隆,始與平章政事廉公希憲識。公異其才,奏補中山博陵令,遂之官。政暇訪葛洪山,相傳為稚川修煉處。因念一官蕭散,頗同勾漏,予豈不能似稚川?越明年而丁艱矣,又數月而報憂矣。先生遂絕仕進意,奉諱歸遼陽,終日哀毀,覓山之高潔者,營厝甫畢,制居數載,日誦洞經。倏有邱道人者,叩門相訪,劇談玄理,滿座風清,灑然有方外之想。道人既去,因束裝出遊,田產悉付族人,囑代掃墓,挈二行童相隨。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幾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

延祐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善,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立辭恩師,和光混俗者數年。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於是湘雲巴雨之間,隱顯遨遊,又十餘歲,乃於至正初,由楚還遼陽,省墓訖,復之燕市,公卿故交,死亡已盡矣。遂之西山,遇前邱道人,談心話道,促膝參同,方知為長春先生符陽子也。別後,復至秦蜀,由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遇沈萬三,傳以丹道,事在至正十九年。臨別,先生預知萬三有徙邊之禍,囑曰:“東南王氣正盛,當晤子於西南也。”仍還秦,居寶雞金台觀。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土人楊軌山以先生辭世,買棺收殮。臨窆之際,柩有聲如雷,啟視復生。蓋其陽神出遊,樸厚者見之,以為宛其死矣。後乃攜軌山遁去。又二年,滄桑頓改,海水重清,元紀忽終,明運又啟,先生乃結庵於太和,故為瘋漢,人目為邋遢道人。道士邱元靖,安靜可喜,秘收為徒。他日入成都,說蜀王椿入道,不聽,退還襄鄧間,更莫測其踪跡矣。

洪武十七年甲子,太祖以華夷賓服,詔求先生,不赴。十八年,又強沈萬三敦請,亦不赴。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來方士釀禍,皆因遊仙入朝,為厲之階。登聖真者,決不為唐之葉法善、宋之林靈素也,前車可鑑矣。二十五年,乃遁入雲南,適太祖徙萬三於海上,緣此踐約來會,同煉天元,服食大藥。明年成,始之貴州平越福泉山,朝真禮鬥,候詔飛升。建文元年,完璞子訪先生於武當,適從平越歸來,相得甚歡。永樂四年,侍讀學士胡廣,奏言先生深有道法,廣具神通。五年丁亥,即命胡濙等,遍遊天下訪之。十年壬辰,又命孫碧雲,於武當建宮拜候,並致書相請。直逮十四年,並不聞有踪跡。帝乃怒,謂胡廣曰:“卿言張三豐蘊抱玄機,胡弗敢來見朕也?”斥廣尋覓之。廣大懼,星夜抵武當,焚香泣禱。是年五月朔,為南極萬壽,老君命諸仙及朝大會,時先生亦在詔中,遂與玄天官屬,御氣同行,適見胡廣情切,乃按雲車,許以陛見。入朝後,即赴上清之命,飄然而去。明年,胡濙等還朝,終未得見先生也。

吾師乎!吾師乎!其隱中之仙乎!其仙中之神乎!其神仙而天仙者乎!繼荷玉詔,高會群真,位列兌宮,身成乾體,故能神通變化,濟世度人。四圍上下,虛空處處,皆鸞驂所至,將所謂深藏宏願,廣大法門者,呂祖之後,惟先生一身而已。

錫齡風塵俗吏,幾忘本原,觀察劍南,又鮮仁政,濫叨厚祿,辜負皇恩。兩年來,曦天少見,水潦頻增,齡乃跣足剪甲,恭禱眉山之靈。拈香七日,晴光普照,畫景遙開,奇峰異水間,幸遇先生。鑑齡微忱,招齡入道,並示《丹經秘訣》一章,及《捷要篇》二卷,照法修煉,始識玄功。因此悔入宦途,遊情山水,邇乃自出清俸,結廬凌雲,未知何年何日,蟬脫塵網,採瑤花、奉桃實,敬獻先生也。齡侍先生甚久,得悉先生原本又甚詳,爰洗濁懷,恭為紀傳,以付吾門嗣起者。

張三豐外傳

神仙張三豐,一名君實,一名仲猷,字玄玄,道號昆陽,又稱斗蓬,又呼張邋遢,遼東懿州人。甫七歲,能棋,隨手應局,人莫能敵,十歲習儒業。早失怙恃,後學道,遇鄭思遠祖師,授以至道。生於紹興辛卯八月十五日,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眼,須如戟,頂中作一髻,身被一衲,負巨蓬,手中常持方尺。在武當山,結庵展旗峰下。先入華山洞,棲真數十年。後鄭思遠祖師命了俗緣,乃混俗歸閩,補刑曹吏因群囚劫獄,連坐戍邊夜郎之平越,遂住高貞觀。今有禮鬥亭、浴仙池、長生桂,皆其仙跡也。

丹成後,時元年丙申。太上詔曰:“王方平五十三仙,掌華林洞。”於三月十五日冊封為華林洞妙應真人,賜以玄冠雙旒、霓羽碧履,時年六十六歲。因崙谷萬尊師,亦在受詔五十三仙之列,曾著《方壺勝會圖》,然後知三豐真人之始末也。

大明天順年,敕封通微顯化真人。於元末居寶雞縣金堂觀,至正丙午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土民楊軌山置棺殮訖,臨窆發之復生,乃入蜀。洪武初,至太和山冷坐,結庵玉虛宮。庵前古木五株,常棲其下,猛獸不噬,鷙鳥不搏,人益異之。衲不垢弊,皆號為“邋遢張”。有問其仙術,竟不一答,問經書則涎津不絕口。登山輕捷如飛,隆冬臥雪中,鼾齁如雷。常語武當鄉人曰:“茲山異日當大顯。”道士邱玄靖請為弟子,遂教以道妙。帝於乙丑遣沈萬三敦請,了不可得。乃召玄靖至,與語悅之,拜監察御史,賜之室不受,超擢太常卿。

金陵沈萬三,又名萬山,秦淮大魚戶。心慈好施,其初僅飽暖。遇三豐真人,見其生有異質,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長七尺餘,修髯如戟,頂作一髻。或戴偃月冠,手持方尺,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飾邊幅,日行千里。所啖升斗輒盡,或辟穀數月自若。萬三心知其異,常烹鮮魚暖酒,邀飲幹蘆洲,苟有所需,即極力供奉。偶於月下對酌,三豐謂曰:“子欲聞餘之出處乎?”萬三啟請,三豐曰:“予當生時,一鶴自海天飛來,咸謂令威降世,後知丁公仍在靈墟。予思舜亦人也,予豈不得似丁公?每嗟光陰倏忽,富貴如風燈草塵。是以日夕希慕大道。棄功名,薄勢利,雲遊湖海,拜訪明師。所授雖多,皆傍門小法,與真道乖違,徒勞勤苦。延祐年間,已六十七歲,此心惶惶。幸天憐憫,初入終南,即遇火龍先生,乃圖南老祖高弟,物外風儀,予跪而問道。蒙師鑑我精誠,初指煉己工夫,次言得藥口訣,再示火候細微、溫養脫胎、了當虛空之旨,一一備悉。於是知進斯道,必須法財兩用。予素遊訪,兼頗好善,傾囊倒篋殆盡,安能以償夙願?不覺憂形於色。師怪而問之,予揮淚促膝以告。重蒙授以丹砂點化之藥,命出山修之。立辭恩師,和光混俗,將覓真鉛八兩、真汞 斤,同入造化爐中,煅煉轉制分接。九還已畢,藉此貲財以了大事。由是起造丹房,端坐虛心養氣,虛氣養神,氣慧神清,廣覓藥材。時飲蟠桃酒,朝餐玉池液。如醉如痴,補氣養血。但得汞有半斤,可待他鉛八兩。月數將圓,金花自顯。一手捉虎擒龍,採得先天一氣。徐行火候烹煎,自合週天度數。明復姤進火退符,識卯酉防危慮險。十月功完,聖胎顯像,九年面壁,與道合真,所謂'跨鶴青霄如大路,任教滄海變桑田'也。”言訖,呵呵大笑。萬三聞言,五體投地曰:“塵愚願以救濟,非有望於富壽也。”三豐曰:“雖不敢妄洩輕傳,亦不敢緘默閉道。予已審知子之肺腑,當為作之。”於是置辦藥材,擇日起煉,七七啟視,鉛汞各遁。三豐嗟咄不已,萬三自謂機緣未至,复盡所蓄,並賣船網以補數。下功及半,忽汞走焚,茅蓋皆毀。萬三深嘆福薄,三豐勸其勿為。夫婦毫無怨意,苦留再煉。奈乏貲財,議鬻幼女。三豐若為不知,竊喜志堅,一任所為。令備朱里之汞,招其夫至前,出少許藥,指甲挑微芒,乘汞熱投下,立凝如土。復以死汞點銅鐵,悉成黃白,相接長生。三豐略收丹頭,臨行謂曰:“東南王氣大盛,他日將晤子於西南也。”遂入巴中。

萬三以之起立家業,安爐大煉,不一載富甲天下。凡遇貧乏患難,廣為周給,商賈貸其資以貿易者遍海內。其丹室有一聯雲:“八百火牛耕夜月,三千美女笑春風。”世謂其得聚寶盆,故財源特沛。斯時世亂兵荒,萬三懼有禍患,乃毀棄丹爐器皿,斂跡欲隱。京城自洪武門至水西門坍壞,下有水怪潛窟,築之复崩。帝素忌沈萬三年命相同而大富,召謂曰:“汝家有盆能聚寶,亦能聚土築門乎?”萬三不敢辨,承命,築立基即傾者再三。無奈,以丹金數斤暗投,築之始成,費盡鉅萬,因名曰“聚寶門”。帝嘗犒軍,召萬三貸之曰:“吾軍百萬,得一軍一兩足矣。”萬三如數輸之。帝其無困苦狀,由是急欲除之,馬後苦諫,乃議流南嶺,株連其婿餘十舍亦流潮州。萬三遂輕身挈妻奴而去,委其家資。未幾命再徙十舍於雲南。既至滇,沐春撫慰之,欲妻余氏女。十舍允之,及過府,沐侯見薄其嫁資,曰:“不豐不為禮。”女曰:“公所利者財耳,措之亦易。”教備汞鉛,脫耳環投之,聲如蟬鳴,其汞已乾,環仍如故。以汞開銅鐵,成寶無算,沐侯大喜。是秋,三豐踐約來會,同萬三煉人元服食大藥,明年始成。

初萬三有長女三歲忽失去,迄今三十餘年,一旦歸家,曰:“兒少遇祖薛真陽,即中條玄母,改名化度,呼女為玉霞,號線陽,掌玉匣諸秘法,為師擎神劍,得授靈通大道。命回就服成藥當以極濟立功。”萬三即出藥,全家共服,皆能衝舉。玉霞聲洪體碩,無女子相,慨然普救生靈之志,遂與父散遊於世,隨時救度。

永樂時,尚書胡廣言張三豐實有道法,廣具神通,錄其《節要篇》並《無根樹》二十四首、金液還丹歌、大道歌、煉鉛歌、地元真仙了道歌、題麗春院二闋、瓊花詩、青羊宮留題諸作上呈。帝覽之,雖不測其涯底,知其有合大道,遣使訪之。有言初入成都,見蜀王操,王不喜道,退遊襄鄧間,居武當二十三年,一旦拂袖遊方而去。帝於壬辰春,敕正一孫碧雲,於武當建宮拜候。三月初六日,帝賜手書曰:“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奉香致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伏惟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拱候雷車鳳駕,惠然而來,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

越三載,飄然而至。碧雲呈御書,三豐覽而笑,答書曰:“聖師真口訣,明言萬古遺。傳與世間人,能有幾人知?衣破用布補,樹衰以土培。人損將何補?陰陽造化機。取將坎中丹,金花露一枝。慶雲開天際,祥光塞死基。歸已昏昏默,如醉亦如痴。大丹如黍米,脫殼真無為。優游天地廓,萬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藥,壽與天地齊。如若不延壽,吾言都是非。天機未可輕輕洩,猶恐當今欠猛烈。千磨萬難費辛勤,吾今傳與天地脈。皇帝尋我問金丹,祖師留下神仙訣。金丹重一斤,閉目靜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勞向外尋。煉成離女汞,吞盡坎男精。金丹並火候,口口是玄音。”

碧雲勸駕不聽,留居一室,出則伴遊,令人馳報於帝。丙申春正,帝又命安車迎接,復又他適。帝怒謂胡廣曰:“斯人徒負虛名,能說不能行,故不敢來見耳。卿往招致不得,亦難見朕也。”廣懼,星夜奔至武當,立宮庭哀泣。佑聖帝君嘗奏三豐道行於玉帝。是夏五月,駕臨南極,宣召至會所。三豐將隨玄天官屬同行,適見胡廣情切,乃出,許其詣闕。先自飛身而去,帝正在朝。見一襤褸① [2]道士,肩披鹿裘,立於階前稽首。帝問,知是三豐,笑而命坐問道。三豐曰:“聞遷北平時,金水河冰凝龍鳳之狀,即此是道。”於是從容步下階陛,一時卿雲瑞彩,彌滿殿庭,良久始散,三豐去矣。君臣嘆異,始信真仙。及胡廣還,帝賜勞之,尋拜為相。

歷代顯跡紀

度沈萬三

沈萬三者,秦淮大漁戶也。心慈好施,其初僅溫飽。至正十九年,忽遇一羽士,神采清高,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長七尺餘,修髯如戟。時戴偃月冠,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暑皆然,不飾邊幅。日行千餘里,所啖升斗輒盡,或辟穀數月,而貌轉豐。萬三心異之,常烹鮮魚暖酒,邀飲蘆洲,苟有所需,極力供俸。偶於月下對酌,羽士謂曰:“子欲聞吾出處乎?”萬三啟請,乃掀髯笑曰:“吾張三豐也。”遂將生世出世、修真成真之由,敘述一篇,言訖,呵呵大笑。萬三聞言,五體投地,稱祖師者再,並乞指教,曰:“塵愚願以救濟,富壽非敢望也。”祖師曰:“雖不敢妄洩真傳,亦不欲緘默閉道。予已深知子之肺腸,當為作之。”於是置辦藥材,擇日啟煉,七七啟視,鉛汞各遁,祖師嗟咄不已,萬三自謂機緣未至,复盡所蓄,並售船網以補數。下工及半,忽汞走如焚,茅蓋皆毀。萬三深嘆福薄,祖師亦勸其勿為。夫婦毫無怨意,苦留再煉。貲財已匱,議鬻幼女,祖師若為不知,竊喜其志堅,一任所為。令備朱里之汞,招其夫婦至前,出藥少許,指甲挑微芒,乘汞熱投下,立凝如土,復以死汞點銅鐵,悉成黃白,相接長生。祖師遂略收丹頭。臨行囑曰:“東南王氣大盛,當晤子於西南也。”遂入巴中,萬三以之起立家業,安爐大煉,不一載富甲天下,凡遇貧乏患難,廣為周給。商賈貸其貲以貿易者,直遍海內,世謂其得聚寶盆,故財源特沛。斯時世亂兵荒,萬三懼有禍,乃毀丹爐器皿,自號三山道士。至今南京城西南街,即其遷處。會同館,即其故居。後湖中地,即其花園舊址也。

《仙鑑》評:“外丹成,為內丹之助。”然真道難聞,千舉萬敗。人每以三豐為口實,至受誑不悟,當思己有萬山福量,乃可遇之。苟或不然,願且置是。

寓金台觀

元至正丙午年,寶雞金台觀,有道翁者,貌若百餘歲,忽於九月二十七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土民楊軌山,置棺殮訖,臨窆,柩有聲如雷,發之復生。躍起,謂軌山曰:“吾張三豐也。天師後裔,幼好學道。今吾大丹已成,神遊天海。吾子善人也,難得,難得。”遂教以避世延年之術,尋攜軌山同去。

圓通子曰:世人盡如軌山,則路無暴骨矣。如此方便人,仙真安得不度。

隱太和山

洪武初,祖師入太和山,於玉虛宮畔,結庵冷坐。庵前古木五株,陰連數畝,雲氣滃然,故嘗棲其下。猛獸不噬,鷙鳥不搏,人咸異之。衲衣垢弊,皆號為邋遢張。有問其仙術,竟不一答。問經書,則津涎不絕口。登山輕捷如飛,隆冬臥雪中,鼾齁如雷。常語太和鄉人曰:“茲山異日當大顯。”道士邱元靖,叩其出處,始識為三豐祖師。請為弟子,遂傳以道妙。

《神仙鑑》評:“左道旁門,最能惑人,如箭射虛空,還復墜地。惟覓得真種子,潛修密煉,至丹成果熟,寒暑不能侵,陰陽不能賊,縱橫自在,來去隨心,方為實際。”如三豐者,所當景仰。

寄常遇春

洪武二年己酉六月,常遇春進攻大興州,直拔開平,追奔數百里,大獲全勝,遂清薊北。秋七月,師次柳河州,遇春得疾,謂眾將曰:“予生時,有老翁至門,付一函雲:煌煌尾宿,矯矯虎臣,和中遇主,柳下歸神。前日張真人三豐,自五台寄書,又是此數字。今至柳河州而病,吾其逝矣。”尋卒於軍。去年戊申,帝初即位,亦嘗欽問四十二代天師張沖虛,曰:“北征如何?”天師曰:“朝廷有福,大將歸真。”

見蜀王椿

(太祖第十一子,封蜀王,名椿。或作操,似誤。)

洪武中,太祖封子椿為蜀王。是時兩川久定,人物恬熙,倏有老翁者,神完貌古,行動如飛,一日方冠博帶,翩然見王,說以入道,王不聽,然心異其老健,欲幕棲之。老翁笑吟曰:“何必終南論捷徑,宦情於我似鴻毛。”王高其節。一日謂王曰:“藩封雖好,然須志退心虛,乃保無禍。吾張三豐也,將與海島諸仙,遊於寥廓矣。”王作詩以送之,有“吾師深得留侯術,靜養丹田保穀神”之句,亦不相留,祖師遂去。或曰:其後諸王,如穀王穗、遼王植,多有不保其封,而蜀王得以居安樂土者,皆祖師教之雲。

寓指揮家

洪武中,祖師遊蜀,僑寓環衛姜指揮家,行踪詭異,而人不識。常戴一笠,笠甚大,雖小戶出入不礙,系鐵絲絛,備極工致。朝夕居一磐石上,嘗折枯梅枝,插土即生,花皆下垂,故成都昔年,猶遺“照水梅”雲。

寓開元寺

夔府城西開元寺,唐了休禪師道場也。明初祖師來游,與僧廣海善,寓居於寺者七日,臨別贈以詩,並留草履一雙、沉香三片而去。后海以詩及二物獻文帝,答賜玉環一枚,千佛袈娑一領。今猶置寺中,稱世寶雲。三卻廷詔

洪武十七年甲子,帝以華夷賓服,詔求真人張三豐,莫知所往。明年春,復強其弟子沈萬三敦請,了不可得,又召邱元靖入朝。祖師因呈一詩,並囑邱曰:“奏語明天子,謂吾將遨游海外矣。”其詩云:“流水行云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徵求。從今更要藏名姓,山北山南任我遊。”帝覽而縱之。尋拜邱為監察御史,賜美室,均不受。邱可謂不忘師教也。

圓通子曰:嚴子陵,其吾師之前身耶!

滇南踐約

洪武中,京城自洪武門,至水西門坍壞,下有水怪潛窟,築之复頹。帝向忌沈萬三,年命相同而大富。召謂曰:“爾家有盆能聚寶,亦能聚土築門乎?”萬三不敢辨,承命起築。立基即傾者三,乃以丹金數片,暗投其內,築之始成,費蓋鉅萬。帝嘗欲犒軍,召萬三貸之,曰:“吾軍百萬,但得一軍一兩足矣。”萬三如數輸之,帝瞰其無困苦狀,由是欲除之。罪以他事,議流嶺南。萬三遂輕身攜妻孥去,而委其家貲。未幾,命再徙於雲南。既至滇,萬三無聊,忽有弓長翁者,傳云“踐約來會”,萬三請見,則三豐祖師也。祖師笑曰:“猶記東南氣盛,西南相見之語乎?”萬三爽然。因與煉天元,服食大藥,明年始成,萬三與全家餌之,皆能衝舉。

圓通子曰:撒手貲財,即成上仙,其施濟已多矣。

遊鶴鳴山

洪武末,有道人遊邛之鶴鳴山,山有二十四洞,以應二十四氣。道人入山時,石鶴复鳴,人咸驚異。居半載,入天谷洞不出,門書“三豐遊此”四字,時已一百餘歲矣。

圓通子曰:奇。

題詩警禍

建文嗣位初,戶部門前,薄暝有老翁閒步,如土地形狀者。風過處,忽不見,明晨覘雙扉上,於右扉題一詩云:“燕子將營壘,龍孫不在潭。波平風又起,海上問三三。”末三字,寫於雙扉交關處,人多不解。戶部侍郎卓敬見之,以為“三”字寫門中,蓋借門縫作“豐”字中畫也。心知為三豐仙翁,並念燕子者,是指燕王;龍孫者,是指建文,其語殊兇。其字旋落。卓乃密疏,請徙封燕王棣於南昌,萬一有變,尚可控制。疏入,竟不聽。

圓通子曰:卓侍郎聰明可愛,惜忠言逆耳,致使燕封篡位。吾師其亦不得已而題詩歟?不然,豈不知建文之不聽哉!

 

混跡京師

永樂初,有宦客遊京師,豐姿清矯,拂拂修髯,而衣服禮容,似公車客狀。居京頗久,與戶科給事中胡濙相契,常作詩酒之會。喜擬“文選體”,多不存稿。客聞朝中僚屬事畢,閒談多言神仙事。又聞侍讀胡廣,欲舉張三豐仙術上聞,客心厭之。一日,飲於客齋,忽謂胡濙曰:“吾友善事明君,我將遠引深山也。”濙驚,叩其故,不答。數叩之,乃掀髯笑曰:“吾即三豐子也。”言畢迳去,不知所往。其後胡濙訪三豐祖師,因有“卻憶故人從此隱,題詩誰似鮑參軍”之句云。

一晤因緣

永樂四年冬,詹事府主簿南陽張朝用,常見一道人,行止異奇,足不履地,手捻梅花,口吟“秋水”。趨前詢之,乃三豐仙翁也。明年,帝命胡濙遊訪,因薦朝用同行,已不知其去向矣。

道示明玉

永樂中,有羽客遊內江,寓明玉道人家,詭雲龐姓,微示以異,嘗履極險不墜,涉水無少濡。明玉善符咒,多奇驗,欲傳授羽客,羽客笑曰:“我以道俸君,君乃以法授我耶?”乃作《道法會同疏》一通與之。明玉大驚,跪請其名號,乃知為三豐祖師也。居歲餘,胡濙物色之,遂不留。尋又來往峨眉山中。

明殿飛升

明成祖自遇西僧哈立麻之後,頗萌道心。尚書胡廣,因言張三豐實有道法,錄其《捷要篇》上呈。帝覽之,雖不測其涯涘,知其有合玄機,遣使訪之。壬辰春,又敕孫碧雲至武當拜候,三月初六日並賜書。越三載,始至武當,碧雲呈御書,祖師覽訖,笑答一函。碧雲勸入朝,不可。留居室內,出則同遊,令人馳報於帝。丙申春正,帝命安車迎請,忽又他適。帝乃斥胡廣求之,廣大懼,即至武當懇禱。祖師見其情切,乃出,許其詣闕。先自飛身而去,帝正在朝,忽見一襤褸道人,肩披鹿裘,立於階前,稽首冷笑。帝問是三豐,殷勤命坐,即求談道。祖師遂唱“訪道求玄、走盡天涯”之曲,曲終,從容下階,一時卿雲瑞靄,彌滿殿廷,良久始散,祖師去矣。君臣嘆異,始信真仙。及胡廣還朝,上頗賜勞之。

玄光錶異

永樂丙申歲五月朔,為南極老人萬壽之會,老君命太微尹真人,傳示群真。尹向西北行,舉頭見一簇玄光,從空飛至,迎視,乃三豐先生。尹告以老君之旨,三豐曰:“吾已荷玉帝宣命矣。”遂別去。

七針先生

天順中,有七針先生者,嘗持七藥針,治人瘡疾,多奇效,人遂以“七針”目之。先生亦以此自名。又能圖寫山水,自比輞川,公卿多重之。先是,張三豐以仙畫稱奇,朝廷屢求不得,近臣因以七針上聞,詔進,寫山水一幅,最為稱旨。但性嗜酒,且好漫罵權幸。濁吏某,利其技精,聘至家,厚待之,倩其作畫,以圖幹謁。一日,帝又以美絹賜寫,時七針醉矣,居小樓上,濁吏以絹付七針,七針置之床頭。夜聞嘔穢聲甚劇,濁吏心急,燭之,七針躍起曰:“快甚、快甚!”舉視皆麻雀,躍躍欲飛,尚未點睛。濁吏不得已,進呈帝覽。帝稱異,即命點睛,對曰:“臣所寫不可點睛,點則飛去。”帝弗信,促之。七針乃舉筆亂竄,訖,帝玩而笑曰:“此物真欲飛也?”語終,即有無數小雀,衝雲而去,至濁吏之鄉,盡彈其田谷,殆無遺粟,連疆者固無恙也。七針亦遁去。事聞上,再詔見,不可得。帝以問禮部尚書胡濙,濙對曰:“七針殆三豐耶?以'三豐'二字,橫順分觀,蓋如針之有七也。”帝驚異。

贈角黍翁

又天順中,劍州有老翁者,忘其姓氏,日市角黍為生。視有貧者過,輒與一包,不取貲,或叩其故,老翁曰:“是皆走乏人也,腹且飢,吾日售角黍,只求固吾本,而少有利焉,足矣。以餘給人,特小惠耳,何足齒。”一日,日將晡,角黍不能售。倏有道人前過,乞賜一包,翁與之。食畢又乞,翁又與之。如是者幾數十次,翁皆與之。道人大笑曰:“翁真慷慨者,吾無他術,囊有紫珠一枚,可攜回置甕內,隔夕啟視,中有奇妙焉。”語罷,道人飄然而去。翁帶至家,竟如其教,時米甕匱矣,明晨開之,甕米已滿。翁笑曰:“道人所謂奇妙者,固如是耶?”遂取作角黍,賣三施七,來日啟視,米又滿。作業如常,人沾其惠者,咸嘖嘖稱善。久之,翁殆異焉,因倒甕覘之,紫珠不見,嗣後甕亦不復生米矣。他日道人又來,語翁曰:“吾某某也。翁惠已多,願出世否?”翁不許,祖師乃出一粒,囑曰:“且食此,當更綿壽。”翁啖下,覺肺腑皆清。祖師去後,老翁年百餘,端坐而逝。

圓通子曰:惜此翁不求仙道,然其滿腔慈念,亦應長享遐齡矣。

詩挫番僧

成化中,方士流行,一時賜以誥敕號為真人者,幾盈都下。而西番僧劄巴堅參,以秘密教獲寵,賜號“大智慧佛”,出入乘高輿,雖顯貴過街,皆避其前導。一日,劄巴歸賜院,突見襤褸道人,於照璧上題詩云:“紛紛方士滿朝端,又見番僧壓顯官。這等奴才稱釋道,老君含笑世尊嘆。 ”款落“坤斷補題”。劄巴見之,大怒,命士卒擒之。風沙起處,道人不見。或曰:坤卦斷而言補者,此“豐”字也。於是共知為真仙三豐焉。厥後,劄巴之勢稍挫。

圓通子曰:劄巴沒臉。

一戲方士

成化中,羽流擾擾,出入禁廷,祖師甚惡之。一日,遇方士趙、王二姓者,知其存心鬼蜮,將挾異術北行。因化為教主形狀,以詭之曰:“吾張天師也,飛符召神,我法甚效,君等願學否?”趙、王不信,祖師乃向空指畫,倏有天兵天將,往來雲氣中,二人始異之,跪求符籙。祖師偽為密囑狀,賜之數符,二人大笑而去。其時,李孜省以五雷法得幸,二人投之,因此進身。帝詢其能,二人以天師傳符對,並請帝致齋三日,演法一觀。帝如其教。臨期,大設法壇,支吾終日不驗,帝怒其奸詐,立命侍衛斃之。

圓通子曰:真仙之惡方士,猶君子之惡小人乎?吾師七戲方士,以正法簸弄邪法,務使群邪術敗,寵幸日衰而後已。如吾師者,應封為盪邪衛正護國天師也。厥後成化末,罷奪僧道封號,雖係用科道言,安知不因吾師之默破其術,而乃疏之歟。

二戲方士

祖師又嘗與方士劉某者,賭役鬼神。方士符初燒,祖師暗以法力掩之。輪及師符,即有鬼神無數,甲馬猙獰,往來空際。方士驚奇,跪求指教,師慨然與之,並教以斬鬼妙法,方士大喜,挾技遊京,頗稱靈效,特未用斬鬼法耳。繼援梁芳等,得入內廷。一夕有宮監與宮婢相狎,適帝命劉召鬼,符使燒而二鬼至,一男一女,調笑於宮樓之下,漸逼帝前,不知敬避,帝懼,速命劉拔劍擊之,則是宮婢雲娥與宮監某某也。帝大怒,以劉侮己,即刻斃於壇內。

圓通子曰:一符殺三邪,非吾師逞毒手也。以正衛國,真是慈悲耳。

三戲方士

方士郭成顯,無賴徒也。初學五雷法,頗效。行將入京,三豐祖師因於途中截之,相逢道左,詭名賽天師。先語郭曰:“子身藏五雷訣耶?”郭驚其先知,料是神人,不敢隱匿,連聲唯唯。賽天師曰:“吾尚有六雷法賜汝,依法行持,能召天仙化女,禦鳳遊凡。近日李孜省,權傾中外,爾以此法投之,則顯要可立致也。”郭大喜,請受其傳,叩頭辭去。進乾孜省,先用五雷,孜省以為同道,深信納之。郭笑曰:“豈惟是哉!吾更有六雷在也。傳吾者云,此法能召天姝。”孜省雀躍,促郭演之,郭乃故持身份,命廣法壇,務窮精緻,紅燈翠幛,境界一新。孜省之姬妾,倚閣明妝,皆觀郭術何如。郭乃按法行符,繞壇咒喝,果有仙姝四五,冉冉而來,各跨赤虯,止於壇上。其中有二女,尤為妖麗,雙喉度曲,宛轉鶯聲,歌曰:“儂與兒夫據要津,法衣解卻眤紅裙。此威此福難長久,朝倚欄干淚濕雲。”音節清脆,似嘲似諷,如懼如哀。孜省之黨,初睹美人則生憐,繼聞歌詞則大惑,細思其意彌震恐。忽然雷雨當空,風沙競作,滿壇燈火皆滅,狐城鼠社,水撲煙昏。霎時雲斂,纖月掛簷,覺有呻吟聲,在壇深黑處,复然明燭照之,只見姬妾數人,各跨一呆漢,赤體彎腰,若僵迷狀,睇視之,則皆孜省門下所養術士法徒也。強命家奴,各扶過去,再覓郭成顯,尚立法壇,滿口糊詞,搖頭掐指,若得意然。孜省羞怒交作,拔佩劍砍之,拋其屍於後園池內,禁家人勿言。誰知此夕醜聲,早流於外矣,孜省益危悚不安。

圓通子曰:六雷法竟有許妙用,不知吾師從何處得來。漢唐方士流行之際,惜無此書。

四戲方士

彭華為吏部左侍郎,繼結萬安、孜省,遂得入內閣,預機務事,勢焰日彰,威福自擅,屏逐忠良,其門下亦多方士。一日病熱,涼藥鮮效,乃命方士熊鐘代求明醫。熊聞都門外有某某者,岐黃頗精,遂往延之。路遇一道人,背負藥囊,手挑畫板,上書四句云:“一張膏藥,貼好瘡痍。三封大丹,牢籠方術。”夫所謂一張三封者,是隱著其姓字也。猝然相遇,以為表其醫道,故熊弗察耳。外售解熱丸,熊欲購之,道人故昂身價,謂吾丸匪特愈病,並可輕身。熊弗信,道人以一丸自啖,兩足憑空,離地數尺許,熊即倒拜,乞賣一丸。道人故囑曰:“此丸與大貴人食之,必能白日飛升。其去世後,則襲顯位易易也。”熊本無仙意,但欲如彭華輩,身列要津足矣。因將丸回,述其靈異,彭華於昏憒中吞之,頭腦涔涔,如中鴆毒狀,尋復大吐,吐後遂得風疾。熊知其誤,遂遁,彭華亦以病罷黜。

圓通子曰:熱中之病,涼劑難療。夫惟吐其火而賜以風,則心熱退矣。若方士者,熱中更甚於彭華,不愛神仙,只貪富貴,何不待他飛升,便自逃走。

五戲方士

太行西山馬仙翁,能以神箭射鬼,人多求之,無弗效者。道士鄧常恩,素聞其能,及為太常卿,陰賊險狠,暗害一人,每入府中為厲。乃命其徒陳歪兒,往求馬術。陳即往,途遇一道人,風骨昂昂,手執長弓,腰插七劍,自云射鬼,百發百中,而不言其姓字。陳疑焉。同行至晚,於破廟中棲宿。林昏月黑,叢篁古木中,鬼聲啾啾然,陳大懼。道人曰:“爾可以觀吾射也。”即於窗隙內,張弓射之,其鬼哀號而去,陳乃折服。明晨,乞其藝,道人慨然與之。遂回京師,述其情事,詭雲:“馬仙已往,今幸得此神箭,皆大人之福也。”常恩喜甚。夜來昏月濛濛,府園中鬼聲又起,即命陳一奏其技。常恩轉過迴廊,於對面樓窗上覘之。忽見鬼飛入樓,陳遂挽強弓,決妙矢,羽聲響處,大叫一聲,應弦而倒,燭之,則常恩也。幸中左臂,不致隕命,陳即逃。

圓通子曰:殺人之罪已甚矣,乃至欲誅其魄,殘忍孰甚。西山之行,即得馬仙神箭,安知不轉射常恩?

六戲方士

閣臣萬安,深中寬外。其時萬貴妃,寵冠后宮,安稱子侄行,內外之聲援益固。並求方士房中術進之,妃大喜,居無何而妃卒。方萬安之求此術也,方士路逢淵,高談採戰,以術授安,後自稱法師,命安往西山受道,路先於途中待之。數日不至,無聊中,散步郊墟,忽遇一道叟,松顏鶴髮,齒高面紅,如赤松、黃石輩。問其姓,不答;叩其道,不言。叟笑吟曰:“路逢冤,路逢冤,今日何緣遇萬安?”飄然而去。路大驚,逡巡欲返。爾時日色沉山,林昏鴉噪,四顧茫然,頓迷去向。又見一樵叟,荷薪而過,叩其姓曰張,而不言名。路求指迷,老叟指青燈處,即是旅店,一謝而別,遂投宿焉。破椽蕭蕭,中夜聞隔屋嘆聲,眤隙而窺,則萬安也。私心憐之,又欲近之,遂抽其破壁而過,以圖一敘深情。時安已神倦,枕手而眠,忽聞壁響,疑是劫賊,乃舉坐凳一擊,其人遂撲。呼隨侍覘之,則自稱法師之路逢淵也。安究其情,則知為問候而來,伏地請罪,路亦忍痛作禮,問安曰:“相公不趨大道,胡亦至此乎?”安言:“吾奉師命,欲往西山,夜夢仙叟,對吾指示雲:'萬安萬安,訪道西山,西山大路不逢緣。'吾故趨車小道而來,不料與師相遇,竟作此一段惡戲。”

圓通子曰:以方士為法師,愚已甚矣。師不成師,故應受坐凳一擊。厥後,萬安仍以房術進后宮,被憲宗察出,遂罷。則徒弟亦失時矣。

七戲方士

成化末,梁芳、李孜省、鄧常恩、趙玉芝,先後謫戍,繼皆遇赦。而太監蔣琮,力言芳等罪狀,決不可赦,故梁、李廢死,而鄧、趙仍戍邊。先謫戍時,於途見旅壁遍處題云:“孜省梁芳,罪惡大彰,遇赦不宜赦,令渠下獄亡。常恩玉芝,謫戍西夷,逢赦不當赦,長與中土離。”款落“封三張”雲。

圓通子曰:群小被謫,已無生氣,然小人心痴,必有回望三台,冀復大用,如萬安黜歸時者,故吾師題此戲之,以了局一黨也。

道觀題詩

嘉靖末,詔求天下方書。時南京道觀崇清寺,壁上有四絕句,款落“隱仙張玄玄題”。常有神燈,夜照其字,後忽為雷電取去。詩見《雲水集》中。

大鬧魏祠

天啟中,魏忠賢生祠幾遍天下,而東華門外一所,尤為壯麗。日有襤褸瘋道三人,奮步遊觀,突入祠內,擊忠賢土偶像,糞土泥沙,污穢滿面,復於壁上大書四句云:“淫祠靡靡,王室如毀,錦繡江山,竟委於鬼。”守祠吏一見大驚,方欲扭執,而三瘋不見矣。吏恐忠賢聞之,即時洗伐,覺詩壁餘香,土偶餘臭,是夕忠賢一身皆痛楚雲。

圓通子曰:快事快事!可補《明史》之遺,使閱者奮袂起舞。

道逢呂祖

順治初,秦蜀未平,時有一道士,披裘往來,隱顯莫測,行且嘆息,嘆已復笑,笑已復歌。歌曰:“乾坤明不明,豺虎尚橫行。拂袖歸三島,蓬萊看水清。”又有一道士,佩劍執拂而來,依聲和之。和曰:“五更天欲明,出棧看雲行。與子同歸去,天得一以清。”飄然而至,佩劍者先謂披裘者曰:“三豐先生,今可以休息矣。”這道士稽首相答,語語禪鋒,了不可釋。忽然放大毫光,空中紅雲飛舞,結成“呂”字,二道士騰空而去。此事載歐養真《紀亂書》中。

枯梅復生

康熙間,麟游道上馬家店,有枯梅一株,椿頗奇古,不知何年種也。適值冬雪天寒,有張道人身披破衲,曉行至此,呼店主具麵食,煮未稠,即送至席上。道人曰:“咱不食生面,與枯梅食之,待他快活。”擲其面於樹梢,攤錢而去。店主異焉。明晨覘之,枯梅已著花也,椏杈皆作“豐”字狀。馬店因此大售,時時以面水灌之,仍枯。

圓通子曰:呂祖活樟,邱祖活柏,張祖活梅,皆可謂恩及草木。

青雲障暑

祖師遊蜀山,山多黃荊,時值天暑,諸父老芟鋤田野,不勝酷熱。師將黃荊枝結成圈子,戴於頭上,只見青云如笠,浮浮空際,隨之往來。時有見者,多效之,殊大清涼,不生熱疾。鄉老賦之曰:“首戴黃荊,雖少青雲覆頂;身居綠野,不妨赤日當頭。”至今遂成農圃故事雲。

圓通子曰:或折枝作帽,或采葉作茗,此物皆大佳。

西溪假寐

同州有田翁者,家稱富有,生平頗好善。及其歿也,有一道人來吊,自稱“天外散人”。囑其子,葬其父於秦嶺山中,土起乳包,兩石相抄處,且曰:“吾與人卜地,只令無風水、泥沙、螻蟻足矣。切勿妄聽盲師,復行遷改。”田葬其父,十年平平。後為某師所惑,談封說拜,頓起他心,欲改葬焉。聞道人尚在西溪亭,田往詢其可否。及至亭間,道人正酣睡石上,田以手推移再三,道人作朦朧語曰:“而翁正安臥,何來移動為也。”田不悟,復強推之。道人鼻息齁齁,竟不之答。田遂還家,仍從某師語,往開其墓,田公遺骨如黃金然,殊大悔恨。而某師強詞奪理,卒移他區,不十年而田產凋零。再訪道人,雲已去年他往也。尋又逢某師,見其目瞽,丐於市雲。

圓通子曰:田公之子,可謂不孝之甚者。

 

張三豐太極長生訣 卷二

重陽祖師十論

論打坐一

王重陽雲:“坐久則身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念,則邪正可知。若能心起皆滅,永斷覺知,入於忘定。倘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原來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耳。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於言甚善,於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今則息妄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事或有疑,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一切煩邪亂想,隨覺即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見聞,如不見聞,即是非、善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遂外,名曰 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論虛心二

經曰:人能虛心,虛非欲道,道自歸之。內心既無住著,外行亦無所為。非淨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撓。實則順中為常,權則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為不著,終非真學。何耶?心如眼,纖毫入眼,眼即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病,難入定門。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難得定。有如良田,荊棘不除,嘉禾不茂。愛欲思慮,是心荊棘,若不剪除,定慧不生。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託,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起隨滅,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閒。無論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接物,當須作意安之。若未得安,即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安閒,即堪自樂,漸漸馴狎,惟益清遠。且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梗,不受駕御;鷹鸇野鳥,為人羈戲,終日在手,自然調熟。心亦如是,若縱任不收,惟益粗疏,何能觀妙。

 論不染三

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今獨避動而取安,離動而求定。勞於控制,乃有動靜。一心滯於住守,是成取捨,兩病都未覺。其外執,而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答曰:總物而稱大,通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然吾子之見有所未明,何者?子徒見貝錦之輝煌,未曉如抽之素絲。才聞鶴鳴之沖天,詎識先資於穀食。蔽日之幹,起於毫末。神凝至聖,積習而成。今徒知言聖人之德,而不知聖人之所以德也。

 論簡事四

修道之人,莫若簡事。知其閉要,識其輕重,明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此皆情慾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眾皆徇之而自致亡敗,何迷之甚也。

 論真觀五

夫真觀者,智士之先覺,能人之善察也。一食一寐,俱為損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禍福之本。巧持其末,不若拙守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閒,方可觀妙。然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須當虛襟以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躁。若因事煩躁,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我之船舫也,欲渡於海,必資船舫。因何未度,先廢衣食。虛幻實不足營為,然出離虛幻,未能遽絕。雖有營求,莫生得失之心。有事無事,心常安泰,與物同求不同貪,同得而不同積。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跡每同人,心常異俗。此言行之宗要,可力為之。

 論色惡六

前節雖斷緣簡事,病有難除者,但依法觀之。若色病重者,當知染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終無色事。當知色想外空,色心內忘,忘想心空,誰為色主?經云:色者想耳。想悉是空,何關色也?若見他人為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戕,引頸承取他刀,以害自命,他自為惡,不干我事,何故嫌惡,為我心病?不但為惡者不當嫌,即為善者亦須惡,何也?皆障道故也。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之與命,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惟有智者,善觀而達識之,樂天知命,故不憂貧病之苦也。經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回其孽。由此言之,真命也,又何怨焉?喻如勇士逢賊,揮劍當前,群凶奔潰,功勳一立,榮祿終身。今之貧病惱亂我身,則寇賊也。立刻正心,則勇士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以此敵之,必生憂累,如人逢賊,不立功勳,棄甲背軍,逃亡獲罪,去樂就苦,何可憫哉?若貧病交侵,當觀此苦,由我有身,患何由托?經曰:及吾無身,吾何有患。

 論泰定七

泰定者,出俗之極也,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取無舍,寂滅之至。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莊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宇,心也。天光,慧也。心為道之區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是人有,故曰天光。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性迷則慧不生。慧既生矣,寶而懷之,勿以多知而傷於定。非生慧難,慧而不用難。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天下希及之,故為難。貴能不驕,富能不奢,為無俗過,故得長守富貴。定而不動,慧而不用,故得深證真常。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天,知而言之所以人,古之人天而不人。又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智為也,謂之以智養恬,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本性也。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且恬,積而久之,自成道德。自然震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如潰瘤。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心之虛妙,不可思議。

 論得道八

夫道者,神異之事,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其然而然。至聖得之於古,妙法傳之於今。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以道通,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所以踏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澤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雲:身神並一,則為真身。又《西升經》雲: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無靈光潤身,遂至早終,道故難備。經云屍解,此之謂也。是故大人,舍光藏輝,以斯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經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資熏日久,變質同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為用,舍造化以成功。真應無方,其惟道德。

 坐忘樞翼九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乾心,然後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惟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緣,信心無二者不能。若有心傾至道,信心堅切,先受三戒,依戒修行,敬終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簡緣,二曰除欲,三曰靜心。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經曰:“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由此言之,簡要之法,可不信哉?然則凡心躁競,其來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難。或息之而不得,或暫停而旋失,去留交戰,百體流汗。久久行持,乃得調熟。莫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少得靜己,則於行住坐臥之時,涉事喧鬧之所,皆須作意安之。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則又成疾氣,發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中,常自調適,製而無著,放而不逸,處喧無惡,涉事無惱,此真定也。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動,故來就喧。以無事為真宅,以有事為應跡。若水與鏡,遇物見形。善巧方便,惟能入定。發慧遲速,則不由人。勿於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則傷性,傷性則無慧。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則多感眾邪百魅,隨心應現,惟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孽日消,新業不造;無所纏礙,迥脫塵網,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時七候。

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遇事仍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心至此地,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復煩惱。

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宿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補夭傷,還元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六、煉氣成神,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

若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靈穢質,色謝歸空,自云慧覺,復稱成道,實所未然。

 坐忘銘十

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

不求無諂無媚,不執可圓可方。不貪便是富貴,不苟何懼君王。

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日長。觸則形斃神遊,想則夢離屍僵。

氣漏形歸壟上,念漏神趨死鄉。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強。

博物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至精潛於恍惚,大象混於渺茫。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測行藏。不飲不食不寐,是謂真人坐忘。

十論終。

 

重陽祖曰: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緣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清虛之境矣。

張三豐曰:此王重陽祖師十論也。無極大道,盡寓其中。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來游。遺留丹訣道言以去者,此亦度人覺世之心。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採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恭錄之,以示後之好道者。

運用周身經脈訣

早 功

日將出即起,面對太陽光,吸氣三口,即將口閉。提起丹田之氣到上,即將口閉之氣,與津液嚥下。然後將身往下一蹲,兩手轉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轉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轉右足。將頭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兩手不用,就拿開。立起之時,將右手慢慢掌向上,三伸,往下一聳。又,左手慢伸起,將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聳。然後一步一步,作一周圍,一步步完,將兩足在圈內一跳,靜坐一刻,取藥服之。

 午 功

正午,先盤膝坐,兩手按膝,腰直起,閉目運氣,一口送下丹田。念曰:“本無極之化身,包藏八卦有真因。清通一氣精其神,日月運行不息。陰陽甲乙庚辛,生剋妙用,大地回春。掃除六賊三尸,退避清真。開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圓明有像,淨徹無垠。養靈光於在頂,出慧照於三清。不染邪崇之害,不受污穢之侵。水火既濟,妙合地天人。學道守護,五方主令元神。四時八節,宰治之神,養我魄,護我魂,通我氣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佈出元精。二十四炁十二辰,妙應靈感,觀世音、太上老元君、道祖侶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化作太極護法韋陀,日月普照來臨。”開目,運動津液,徐嚥下。將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後,將兩足並合,往前一伸,頭身後一仰,立起。將兩掌擦熱,往面一擦,擦到兩耳,左手按左耳,右手按右耳,兩手中指上下交,各彈三下,往項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後兩手放開,頭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頭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後前足換後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嚥下,朝西吐出一氣,复面東吸進一氣。閉鼓氣一口送下,此導陰補陽也。

 晚 功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兩足並,提起一氣。運津液,待滿口,一氣嚥下。兩手左右一伸如一字,掌心朝外豎起,將少蹲,作彎弓之狀。左手放前,對定心。右手抬過頭,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豎。右掌朝下,捻大少指,中三平豎。兩手相對,如龍頭虎頸抱合之相。頭於此時側轉,面向東,往前一起一蹲,走七步,立正,將兩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頭勾伏胸前,兩目靠閉膀中間,呼吸一回。將兩目運動,津液生起,以舌尖抵上齶,上下齒各四五下,將津液徐徐咽。兩手一抄,踨起一步,右手往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輪流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將腰扭轉一次。乃呵氣一口,收轉氣,兩手在膝蓋上各捻兩三下,左邊走至右邊,右邊走至左邊,共八十步,此要對東北走,東北對西南走。完,坐下,略閉神一會,將兩手對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藥。以清水漱淨口,仰眾到寅,再住,翻動睡之。此通養神功,敗魂聚魄也。

打坐淺訓

修煉不知玄關,無論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從何下手?玄關者,氣穴也。氣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

古仙雲:“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須煉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總要無人心,有道心,將此道心,返入虛無,昏昏默默,存於規中,乃能養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從此處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時,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繫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於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复降下絳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是要“勤、虛、煉”耳。

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即不遠矣。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二句,可渾講,亦可析講。渾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則虛是虛無,極是中極,靜是安靜,篤是專篤。猶言致吾神於虛無之間,而准其中極之地,守其神於安靜之內,必盡其專篤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覓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寬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條一貫;以真心尋道,萬殊一本。然人要用他應事,就要養得他壯大,就要守得他安閒,然後勞而不勞,靜而能應。丹訣雲“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後復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誰云鬧中不可取靜耶?

 

遊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遊行於城市雲山,當以氣遊行於通身關竅內乃可,不打坐於枯木寒堂,須以神打坐於此身妙竅中乃可。

學道以丹基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養親,做幾年高士醇儒,然後入山尋師,了全大道。彼拋家絕妻、誦經焚香者,不過混日之徒耳,烏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養腎為主。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則坎水不外漰。火不外熒,則無神搖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漰,則無精涸之症,而腎愈澄。腎澄則命火不上沖,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卻病,乃可以言修矣。

十一

凡人養神、養氣之際,神即為收氣主宰。收得一分氣,便得一分寶,收得十分氣,便得十分寶。氣之貴重,世上凡金凡玉,雖百兩不換一分,道人何必與世上爭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屬火,氣亦火種,忿恚一生,氣隨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連母帶子,一齊飛散。故養氣以戒忿恚為切,欲戒忿恚,仍以養心、養神為切。

十二

功名多出於意外,不可存幹祿之心。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預貪效驗。每逢打坐,必要心靜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內呼吸做功夫。

十三

煉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盞飯可也,再求飽不可也;一片涼可也,再求大涼不可也;數點蚊不足畏也,必求無蚊不能也。自微及鉅,當前即煉心之境。苦中求甘、死裡求生,此修道之格論也。

十四

學道之士,須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藥物也。毋逞氣質之性,毋運思慮之神,毋使呼吸之氣,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動於何時,真神生於何地,真氣運於何方,真性養於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晰者,而細言之也。

十五

凡下手打坐,須要心神兩靜,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於中,自形於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獨。

十六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長工夫者。

十七

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

打坐歌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閒。

閉目觀心守本命,清淨無為是根源。

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

黃婆其間為媒妁,嬰兒姹女兩團圓。

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沖天。

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

急下手,採先天,靈藥一點透三關。

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入中元。

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

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一陽來復始,霹靂一聲震動天。

龍又叫,虎又歡,仙樂齊鳴非等閒。

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

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

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

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

假燒香,拜參禪,豈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齋錯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漢夜走入深山。

天機妙,非等閒,洩漏天機罪如山。

四正理,著意參,打破玄關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斷夜,早拜明師結成丹。

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

三年九載功成就,煉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

積氣開關說

其端作用,亦如前功,以兩手插金鍬,用一念歸玉府,全神凝氣,動俾靜忘。先存其氣,自左湧泉穴,起於膝脛,徐徐上升三關,約至泥丸,輕輕降下元海。次從右湧泉穴,俾從右升降,作用與左皆同。左右各運四回,兩穴雙升一次,共成九轉,方為一功。但運谷道輕提,踵息緩運,每次須加九次,九九八十一次為終。其氣自然周流,其關自然通徹。倘若未通,後加武訣,逐次搬行。先行獅子倒坐之功,於中睜睛三吸,始過下關,後乃飛金精於肘後,掇肩連聳,自升泥丸,大河車轉。次撼崑崙,擦腹搓腰八十一,研手摩面二十四,拍頂轉睛三八止,集神叩齒四六通。凡行此功,皆縮谷閉息。每行功訖,俱要嗽咽三分,方起搖身,左右各行九紐。此為動法,可配靜功,互為運行,​​周如復始,如此無間,由是成功。上士三晝夜而關通,中士二七以透徹,下士月餘關亦通。功夫怠惰,百日方開,若骨痛少緩其功,倘睛熱多加呵轉。一心不惰,諸疾無侵。其時泥丸風生,而腎氣上升。少刻鵲橋瑞香,而甘露下降。修丹之士,外此即誣。若非這樣開道,豈能那般升降而煉己配合也哉?

 太極拳論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附:清·山陰王宗岳《太極拳經》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要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隨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惟性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各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志揣摩,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斯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炁,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炁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炁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像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演為七二之數。

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剋也。其虛靈、含拔、鬆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學者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粘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太極行功說

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打坐即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猶應治臟,使內臟清虛,不著渣滓,則神斂氣聚,其息自調。進而吐納,使陰陽交感,渾然成為太極之象,然後再行運各處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慾,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盤膝曲股,足跟緊抵命門,以固精氣,此身功也。

兩手緊掩耳門,疊指背彈耳根骨,以祛風池邪氣,此首功也。

兩手擦面待其熱,更用唾沫遍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緊合其睫,睛珠內轉,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張其口,以舌攪口,以手鳴天鼓,以治其熱,此口功也。

舌抵上顎,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潤其內,此舌功也。

叩齒三十六,閉緊齒關,可集元神,此齒功也。

兩手大指,擦熱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鎮其中,此鼻功也。

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

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採藥,採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為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

太極行功歌

兩氣未分時,渾然一無極。

陰陽位既定,始有太極出。

人身要虛靈,行功主呼吸。

呵噓呼呬吹,加嘻數成六。

六字意如何?治臟不二訣。

治肝宜用噓,噓時睜其目。

治肺宜用呬,呬時手雙托。

心呵頂上叉,腎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時把口嘬。

仰臥時時嘻,三焦熱退鬱。

持此行內功,陰陽調胎息。

大道在正心,誠意長自樂。

即此是長生,胸有不死藥。

 太極拳歌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冊字,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附: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則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動須沉著松淨,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似持鬼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始能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毒,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

耳要常彈,齒要常叩,

背要常暖,胸要常護,

腹要常摩,足要常搓,

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頭,忌陰室納涼,

忌濕地久坐,忌冷著汗衣,

忌熱著曬衣,忌汗出搧風,

忌燈燭照睡,忌子時房事,

忌涼水著肌,忌熱火灼膚。

行功十八傷

久視傷精,久聽傷神,

久臥傷氣,久坐傷脈,

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暴怒傷肝,思慮傷脾,

極憂傷心,過悲傷肺,

至飽傷胃,多恐傷腎,

多笑傷腰,多言傷液,

多睡傷津,多汗傷陽,

多淚傷血,多交傷髓。


[1] ①此論張三峰為東派鉅子,系誤說,不為確論。——校者註。

 

[2] ①褸,底本作“縷”,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