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高中生生涯輔導實踐操作(簡體書)
滿額折

高中生生涯輔導實踐操作(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
優惠價
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高中生生涯輔導實踐操作》凝聚了上海市風華中學十多年學生生涯輔導研究和實踐的精華,凝聚了學校心理輔導專業團隊的精神和智慧。書中總結了學校學生生涯輔導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本書第一章是“高中學生生涯輔導概述”,簡要介紹了學生生涯輔導的現狀,開展學生生涯輔導的價值、理論基礎與機制保障。第二章是“高中學生生涯輔導教師準備”,主要討論了教師對學生生涯輔導的認識、教師對學生生涯輔導人文素養的關注、教師對學生生涯輔導指導能力的提升以及對生涯資訊的搜集整合。第三章是“高中學生生涯輔導課程”,從實踐的角度討論了學生生涯輔導課程的設計理念與目標內容,包括學生生涯輔導整體課程、學生生涯輔導專題課程。其中,學生生涯輔導專題課程有生涯輔導認知課程、生涯輔導探索課程、生涯輔導規劃課程三類課程。第四章是“高中學生生涯輔導資訊平臺”,主要介紹了研發創建“資訊平臺”的背景、理念、內容、技術、功能、操作、管理等。風華中學的“自主+選擇課程+平臺”的高中學生生涯輔導引起了全國各地教育同行的濃厚興趣,有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團隊來風華中學交流關於學生生涯輔導的想法和做法。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自主+選擇課程+平臺”的高中學生生涯輔導工作也在不斷完善和升級,我們願與同行有更多的交流和相互學習,為高中學生健康成長、自主發展、適性選擇竭誠服務!

作者簡介

曹鳳蓮,中學教育心理高級教師,上海市風華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市教育心理名師基地成員,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上海市靜安區高中心理學科帶頭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學校中級心理諮詢師,華東師範大學兼職導師。
1995年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堅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主持“以生涯課程與信息平臺優化學生生涯輔導的實踐研究”等10余項市級課題研究。參與《怎樣做好個別輔導》等6本書籍編寫。發表《論心理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支持作用》等20餘篇論文和研究報告,其中多篇研究成果與論文獲國家與市級一等獎。參與上海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達標校和示範校評估指標制定以及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裝備指南編制。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堅持“自主+選擇”的學生生涯輔導核心價值,確定了學生生涯輔導整體課程結構;構建了學生生涯輔導專題課程體系,包括學生生涯輔導認知課程、學生生涯輔導探索課程、學生生涯輔導規劃課程,深受學生喜愛,也切實讓學生受益。自主研發了學生生涯輔導信息平臺,由“生涯能力發展”、“生涯方向測量”、“生涯學習選擇”三個子平臺組成,分別對應學生的能力現狀、職業興趣、學業成績,通過三個“子平臺”的組合,把學生的能力自評、學業成就、職業興趣與大學專業的選擇進行了整合,具有激發學生自主意識與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選擇的功能。“課程+平臺”為高中學生的生涯輔導提供了科學有效的輔導實體。

目次

目 錄



序1
前言5
第一章 高中學生生涯輔導概述
第一節 學生生涯輔導的現狀
第二節 學生生涯輔導的價值
第三節 學生生涯輔導的理論基礎
第四節 學生生涯輔導的機制保障
第二章 高中學生生涯輔導教師準備
第一節 學生生涯輔導的認識
第二節 學生人文素養的關注
第三節 學生生涯輔導指導能力的提升
第四節 學生生涯信息的整合
第三章 高中學生生涯輔導課程
第一節 學生生涯輔導課程設計理念
第二節 學生生涯輔導認知課程
第三節 學生生涯輔導探索課程
第四節 學生生涯輔導規劃課程
第四章 高中學生生涯輔導信息平臺
第一節 學生生涯輔導信息平臺的思想與技術
第二節 學生生涯輔導信息平臺的內容與功能
第三節 學生生涯輔導信息平臺的操作與管理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高中學生生涯輔導概述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學業發展、人生抉擇的重要階段,是身心走向成熟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生涯發展的探索時期。他們需要通過多種活動和載體對自身的能力、興趣、性格、價值觀進行探索和澄清,瞭解“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我如何到那裡”等人生發展的哲學命題,這些也是生涯發展的核心問題;而當前的教育現狀是往往人們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忽視了對學生能力與良好個性的培養。
高中學生在面對繁重的學習和高考之外,還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人生大事: 就是“選擇”。高中生必須應對學科選擇、專業選擇、職業規劃等生涯發展與選擇的問題,尤其是在高考新政背景下,學生從高一開始就要面對選課、學科走班。過去可以由父母和老師幫助選擇,現在要學什麼、要考什麼必須由學生自己選擇,教育改革在給了學生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選擇的難度。高中生對自我、專業、職業社會的認識都充滿困惑與迷惘,自主選擇能力和自主發展意識薄弱,他們在生涯選擇、自主發展和學業規劃時會遇到諸多的困惑和困難,傳統的依賴父母和老師的習慣面臨挑戰。
高中生迫切需要生涯輔導教育,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找到方向,確立自我發展目標,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和自主意識;瞭解專業和職業,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性選擇,實現知識、能力、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志、趣、能的協調統一。這也是高中生人生發展的重要任務。
第一節 學生生涯輔導的現狀
因選錯專業,而使大學成為痛苦人生的開端,職場面臨崩潰的狀態。我們來看看職場新人小張的故事。
迷茫痛苦的職場新手――學了不想學的專業
小張同學高中畢業填報志願時,父母認為男孩子一定要讀工科,小張拗不過父母的堅持,填報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機械專業。進入大學後,因為不喜歡機械專業,對課程不感興趣,實在沒動力學習,乾脆就窩在寢室裡打遊戲,反正也沒有人管。起初,小張是斷斷續續地缺課;慢慢地,缺課逐漸頻繁;到了大一下學期,小張幾乎不去聽課,除了考試,其他時間都在寢室裡打電腦遊戲。
一晃四年過去了,畢業找工作時,小張發現自己的專業課知識學得很差,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在就業生存的壓力下,小張和家人商量後,找了一份保險銷售工作。
保險業每個月有規定的銷售額,為了把保險賣出去,保險銷售人員如推銷員一樣,要去住家或企業推銷。而小張是一個特別老實的孩子,他不願意
強人所難或做死纏爛打的事,因此他老是因為完不成銷售額而受到單位領導的批評。
小張很不喜歡這份工作,他說: “每天早晨起來,想著又要去幹這份工作,想著又要去厚著臉皮敲門,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太痛苦了,晚上覺都睡不好。”
他說:“我其實很喜歡醫生職業,覺得我的個性也適合這個職業。為什麼當初我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興趣?現在腸子悔青了也沒用。”
“在大學不但沒有學習到應該學到的專業知識,而且浪費了我的大好青春,我的大學廢了,我的青春費了……”
“銷售做了兩年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這種工作狀態不是辦法,我都快要崩潰了,我想著重新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真心希望學弟學妹們不要步我的後塵。”
“當初怎麼會填這個志願的,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樣,還要讀四年怎麼辦”“找專業不對口的工作,白讀了四年”“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我真不想幹這行”……有這樣困擾的大學生應該不是個案。
無獨有偶,曾在網絡上流傳的“如果不學體”的“造句”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無奈、後悔與痛楚。
2012年,網絡語“如果不學體”在一些大學園區傳開,引來無數大學生爭相“造句”:“如果不學新聞,我想做個理髮師”;“如果不學生物,我想當個賽車手”;“如果不學金融,我想做個心理諮詢師”;“如果不學醫,我想做個流浪詩人”;“如果不學貿易,我想做個作家”……
無論是大學新生,還是奔走於各招聘會的畢業生,大多對“如果不學體”產生共鳴,無奈地表示“如果不學體”真實體現了他們在校期間專業與夢想之間的差距。大學生小王借著“如果不學體”,抒發了自己的情緒,他告訴記者:“我對文學有興趣,但父母沒同意,所以當初選擇了經貿類‘大熱門’專業,現在發覺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特別遺憾。”微博發起了相關投票,近三成投票者表示“學的完全不是自己想學的專業,頭好痛”,二成投票者則認為“所學專業是我父母給我挑的,湊合學”。
類似的現象很常見: 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後,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要求換專業,畢業後不喜歡專業對應的職業。這不僅浪費學生的青春年華,更是對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
高中學校開展學生生涯輔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掌握生涯規劃基本技能,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理性選擇專業、規劃職業,對學生的人生發展意義重大。

一、 高中生生涯規劃情況
生涯輔導是關乎促進高中學生生命成長和人生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高中生有自己的多重成長和發展需求,對高中生來說,對於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同階段的目標是什麼、如何運用資源進行規劃以達到和實現自我成長與發展目標等問題,需要有清晰的思考,並能夠自主規劃自我生涯發展。
高中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嚮往和憧憬,但在具體的生涯規劃的操作實踐過程中存在薄弱之處,主要存在以下具體問題: 認識模糊、規劃被動、選擇盲目。
(一) 高中生生涯發展規劃認識模糊
在當前高考的巨大壓力背景下,高中生對生涯輔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絕大多數高中學生不瞭解生涯規劃,也不知道如何規劃生涯發展。如果高中學生僅僅把生涯規劃狹隘地理解為“職業規劃”,這自然會影響高中學生生涯發展規劃的目標的確定――考上合適的大學或者找到某種職業,而使高中生生涯發展規劃不完整。
生涯發展理論代表人物舒伯(SUPER)認為,青春期形成的自我概念在成人期轉化為職業生涯概念,是否能將能力、興趣、價值觀在職業中適當地發揮出來,即人、職匹配程度,決定個人的工作滿足感和職業幸福感。這就需要學生在選擇專業和規劃生涯時,首先要對自己的職業興趣、個性特點、價值觀、大學、專業以及社會需要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和品質等情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但在高考指揮棒下,學生只關心學習的成績,為了考大學以及考好大學而學習,而對於“學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職業”等人生重大發展目標是不清楚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將來追求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學生對於當下的學習與未來的職業發展的連接缺少思考。
家長與學生還是認為高中生的任務是獲得好分數,考上好大學,無需關注其他事情。高中生對自己希望就讀的大學、專業有一定的瞭解,但這種瞭解大都是停留在傳言、網絡等零星信息上,很多人抱著一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來面對專業和職業的選擇。說明他們在生涯發展與規劃這個問題上還認識不清,對生涯規劃的必要性還沒有認識到位。
(二) 高中生生涯發展規劃缺乏自主性
在巨大的升學壓力與學習壓力下,大部分高中生對於自己的學業能力並沒有充滿信心。他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以及成就感低,常常體驗著學習壓力帶來的煩躁、焦慮、恐懼等情緒,學習動機消退,行為被動。
高中生缺乏對學業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計劃的方法和自主能力,如沒有明確的階段學習目標,不能制定和調整相應的學習計劃以達成學習目標,不能高效地管理時間以很好地完成計劃任務,不能積極應對所遇到的困難。他們有瞭解大學、專業的意識,但主動性不足,更多地是把它留在心中而已。
高中生知道目標的重要性,但目標的確立缺乏自主性。且在目標的確立上,他們只關注學習成績,對學科選擇以及自己興趣的探索不怎麼關注,在具體的執行方面不到位。如高一學生進校後會面臨一個共同的主題――學習適應,原因是他們在高中學習時會暫時遇到學校環境、課程、老師、教學、作業等的不適應,除了需要學生更加自覺、自主地學習外,更需要學生能夠據此作出相應的調整。
(三) 高中生生涯選擇盲目
大多數高中生發展目標不明確,對於自己“學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職業”等人生重大發展目標不清楚,對“自己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確立什麼樣的自我發展目標”“在高中三年如何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潛能使自己的發展空間最大化”等問題缺少思考。高中生對自身個性特點、能力發展、職業興趣、價值觀等的瞭解也不清晰。由於高考的壓力,絕大部分高中生都只是埋頭學習,課外大部分時間被各種作業、課外輔導班佔據,缺少瞭解大學、專業、職業的教育活動和實踐體驗。
高中生欠缺對大學、專業、職業的認識,在選擇專業和大學時表現迷茫。一般情況下,高中生的學生生涯規劃大都由父母做主,而父母一般也都以自己的經驗或者職業的部分條件(如收入高低、舒適情況、穩定與否)作為選擇的標準來指導和要求孩子;或希望子承父業而給孩子教育、鼓勵、施壓。他們對學生將來的物質待遇和社會的熱門專業與熱門職業考慮較多,而較少關注孩子的個性需求情況,對社會發展與孩子個人的興趣、能力、人格、價值的協調發展指導較少。他們的指導不僅功利性太強,而且盲目,不理性。同時,高中生亦欠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選擇、自我決策、自我規劃的主體意識、方法和能力,這必然會導致出現很多學生在拼命進入大學之後,忽然發現讀了不喜歡的專業而要求換專業的現象,如換專業不成功則渾渾噩噩過四年,或大學畢業後從事自己並不喜歡的職業。這不僅浪費學生的青春年華,也必然影響學生生涯的健康發展,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獲得終身職業成就造成種種困惑和挫折;同時,也是對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 國內外學生生涯輔導的實施
生涯發展成為學生發展與學校教育中的重要領域,很多國家和地區把生涯指導作為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主動學習、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舉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美等較早開展生涯教育的國家,已經構建了完善的生涯教育理論,積累了豐富的生涯輔導實踐經驗。
(一) 美國: 職業生涯教育計劃與綜合性發展指導項目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最早是由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蘭(MAR1AND)博士在1971年提出的。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使有關機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實施“職業生涯教育”撥款計劃,要求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將職業生涯教育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編入物理、化學、生物等教材中,在普通教育中設置職業預備課程。1989年美國首次出臺《國家生涯發展指導綱要》,實施1―12年級的生涯教育。20世紀90年代後,“職業生涯教育”計劃進一步增強。1994年美國通過《學校工作機會法》,目的是為所有學生提供職業準備,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全球化和知識化的社會。職業生涯規劃包括對學生技能、態度和興趣評估的結果,學生在六年級前應具有職業關注,在7―8年級時要參與職業調查,9―12年級時參與職業體驗
陳懷瑾.國內外中學生涯教育開展現狀淺析[J].中小學校長,2009(5): 72.。
綜合性發展指導項目主要發起者諾曼·吉斯博思教授(NORMAN GYSBERS)介紹: 該項目旨在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直面學生即時困擾,促進學生同一性發展: 解決“我是誰”“我的目標是什麼”“我需要學習什麼去達到目標”等人生發展核心問題。其主要目標是教育當代的年輕人從教育系統到工作或者更長期教育的成功過渡,為大學、職業生涯和生活做好準備。為達到這個教育目標,綜合性發展指導項目幫助所有學生與學校建立連接,當學生感受到與學校的聯結,感受到學校中有人在乎他們的學習並將他們作為個體而關注時,他們在更大程度上會為職業生涯和大學做好準備,以及為人生做好準備,並更容易獲得成功。綜合性發展指導項目為學生提供參與、探索、承擔責任、決策、承諾聯結、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意識的機會,幫助學生解決即時困擾,如抑鬱、自我傷害、校園欺淩(現實中的和網絡上的)、壓力、電子成癮等。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學習與體驗學業、生涯、社會、情緒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二) 英國: 生涯教育課程
英國政府2003年發佈了新的生涯教育的學習標準,要求學生從11歲開始接受生涯教育。截至2007年,英國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生涯教育體系,確立了生涯教育目標,制定了生涯教育課程,並建立了有效的實施途徑。在英國,對中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主要途徑就是開設系統的生涯教育課。生涯教育課和其他學科一樣,設有全國性的和地區性的統一規定和課程標準。許多學校把它規定為必修科目,以此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決策意識,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楊思帆.國外學生人生規劃教育的若干特點與啟示[J].教育與考試,2010(2): 87―89.。
(三) 澳大利亞: 職業發展綱要
職業發展綱要對職業成熟程度、職業指導的內容、考試及評估等方面作出了規定。具體包括: 開設職業和個人發展課程,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潛力、需要和志向,培養其自控和自助能力;指導學生制定個人未來發展計劃等;將職業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滲透進各學科中,使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確的生活態度;設立職業指導中心,開展個人和小組諮詢,提供各種職業指導服務和勞動力市場信息,開展求職培訓;組織學生參觀警察局、企業、銀行、飯店、大學、醫院等單位,實地瞭解各單位的工作情況,增加感性認識,使課堂生活同職業生活直接結合起來,為以後的就業打下基礎
羅漢書.職業生涯教育的國際經驗剖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25(7): 42―45.。
(四) 日本: 進路指導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了“進路指導”(即“生涯輔導”)課程。中學生必須參加“進路指導”活動,學習“進路指導”課程。從2000年起,日本用三年時間開展了專業教師培訓,還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提供了職業教育課程所必要的設備、實習與實驗經費。
學生在對職業生涯的選擇和決定過程中難免會有苦惱和困惑,因而學校又設專門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輔導”,對學生進行個別的或是小組的引導幫助。日本的職業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推行的,政府相關部門擔負組織、指導、協調的責任,並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規,推動學校與企業等社會組織共同配合實施
陳懷瑾.國內外中學生涯教育開展現狀淺析[J].中小學校長,2009(5): 72.。
(五) 德國: 人生規劃
強調職業規劃,其教育課程涵蓋於普通教育階段的勞動技術教育專業中,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涉及經濟、社會和人等多方面,教育方式主要通過課堂教育、訪問職業信息中心、參觀工廠、到企業實習等,其宗旨在於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實用的建議和幫助,使其最終能找到理想的職業,並在以後的職業生活中繼續受益。概括地說,德國人生規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兩個促進”: 其一,促進學生自由選擇職業的能力的提高;其二,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楊思帆.國外學生人生規劃教育的若干特點與啟示[J].教育與考試,2010(2): 87―89.。
(六) 中國臺灣: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在1998年公佈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確定“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為國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同年,臺灣地區教育部決定增加生涯發展課題,確認一至九年級學生所應具備的生涯發展核心能力,並將職業生涯教育內容融入七大學習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列入日常教學計劃
陳懷瑾.國內外中學生涯教育開展現狀淺析[J].中小學校長,2009(5): 72.。
(七) 中國香港: 高中學生升學及就業輔導
香港特別行政區《課程指引》中題目用的是“學生升學及就業輔導”,具體行文中多是“就業輔導”;內地諸如“生涯輔導”“生涯規劃”“生涯指導”“學習指導”等術語都有出現。學校的實踐中還出現“社會生活指導”“人生規劃與生涯指導”“學生學習與就業指導”等,其內容主要涉及對學生學習和生涯指導兩個方面。
香港特別行政區高中升學及就業輔導首要的理念是以人為本、終身學習。即讓學生具有對學習和就業作出選擇的知識和能力,其核心是提升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從學校的實踐講,部分學校將學習和生涯指導作為重點,高一年級重在指導學生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理性選課,高二年級重在指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個性化課程選擇、瞭解社會生活,高三年級重在指導學生有效複習、高考志願選擇和填報,同時結合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社會生活指導、行業體驗、社會熱點關注等活動。
《課程指引》中提供了一些可供學校參考的實施方式: 1. 邀請嘉賓講者和不同背景的校友分享經驗;2. 在建立學生學習概覽時,與學生討論其就業及升學的目標;3. 為學生提供參觀或聯絡校外機構和組織的機會,讓他們獲取所需的資料和經驗,如通過專題研習、合辦活動以及參與由外間機構所主辦的活動等;4.5. 搜集升學及就業的最新信息,以供學生和家長參考;6. 鼓勵家長、校友和外界團體參與學校的活動,以協助學生選科及尋找發展路向
黃曉玲.香港高中學生升學與就業輔導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34): 32―34.。
(八) 中國內地
相比之下,中國聚焦于高中階段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則起步較晚。但目前,高中生生涯教育受到重視,大有蓬勃發展之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學校教育要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指出高中教育要為學生成長、成人、成功提供知識和能力準備,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健全學生人格,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高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要讓學生在充分瞭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長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意識,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上海市2017年新高考方案中高校招生實施“兩依據、一參考”,
不僅依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學業水平成績,還要參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新高考方案文理不分科、“3+3”考試科目要求等基本特點,彰顯出對學生自主性的重視以及學科與專業選擇上對學生個性與興趣的尊重。
新高考改革和高中課程改革都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自主發展和科學選擇,學校需要加強專業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學科潛質、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特長,加強學生對高校、專業、社會職業的瞭解,增進課程選擇、學科選擇、專業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據悉教育部即將頒佈《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綱要》,把生涯規劃納入高中生的必修課,普及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懂得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標並和生涯規劃聯繫起來。高中生涯教育勢在必行。

三、 啟示與思考
有些學校已開始對高中學生開展實施生涯輔導,但在生涯輔導中如何極大地、切實有效地發揮學生主體對生涯規劃的設計、監控、評價、調整的主動性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一) 正確理解學生生涯輔導的內涵
有的研究者或實踐者僅僅把生涯規劃狹隘地理解為“職業規劃”,這顯然是對生涯規劃的誤讀,生涯規劃絕不簡單地等同於職業規劃,它有著比前者更為豐富的內容。
學生生涯輔導也不只是為學生選擇專業和職業以及填報高考志願提供指導幫助,其重點是激發學生設計生涯發展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將外在的學業壓力
轉變為內在的意義動機;鍛煉學生的自主發展、自我管理、社會適應的能力;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自主選擇與規劃生涯發展。
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自我能力發展、學習狀態、目標確立及達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如何讓學生把當下的學習與未來的職業和自我價值實現連接等,都是開展高中生生涯輔導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二) 教育引導應遵循學生生涯發展規律
從學生生涯規劃的角度指出,高中教育要給學生更多一些的人生發展的指導和幫助。如在選科與專業的選擇上尊重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對於偏愛文科的學生而言,教育者(家長和教師)不妨尊重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外閱讀、拓展課程等方式提升學生的人文內涵和素養,在加深他們人文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教育者不應該僅憑升學率和收入水平來決定孩子的未來方向。對此現象,專家亦提醒填報高考志願的考生,要瞭解自己的職業傾向,不要盲目追“熱門”專業。
(三) 教育者應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興趣
高中生處在生涯發展的探索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不斷地調整和完善,他們的生涯規劃同樣也會變化。教育者(家長和教師)要做的並不是單純地給出“是”或者“否”的建議,而是要利用自己的經驗和資源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相關信息。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興趣提供該專業或者職業的詳細信息,如該專業的大學課程內容、就業前景以及此專業是何所大學的優勢專業等。如果家長對此專業並不熟悉,可以委託相關領域的朋友與孩子進行一定的交流和說明,讓孩子全方位地瞭解該專業的信息。學校可以定期組織相關的生涯輔導課程,邀請某領域的專家或者從業人員來校講座,還可以指導學生在網站上瞭解大學及相關的專業設置以及今後的職業發展方向。同時家校合作,利用假期組織、陪同孩子去某所大學實地考察,參觀該專業的教學樓、實驗室等。
讓他們對於自己心儀的專業和高校有更加感性的認識。
(四) 轉變生涯發展觀念,樹立長遠的目標
隨著對生涯發展的研究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是一個長期浩大的過程。雖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核心發展任務和生涯規劃目標,然而最終還是會指向一個終極的目標: 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生涯輔導已經涉及了哲學的範疇,有許多簡單又複雜的核心問題等待著個體去探索、去回答:“我是誰?”“我究竟在幹什麼?”“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我為什麼活著?”等。高中階段的學生生涯輔導可能並不急於解決這些問題,可是在這些問題上給予他們一定的引導和啟示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者有義務幫助學生確定人生目標,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學習、健康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需求之間建立積極的聯繫,為大學、專業、職業的選擇做準備,為成為社會人做準備。
第二節 學生生涯輔導的價值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與《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強調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佈,文中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明確提出,教育以學生為本,尊重和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快樂成長;培養科學精神和批判思維,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以及作出選擇和決定;培養健全人格,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製力,能夠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要學會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激發學習興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有效學習,自主學習;具有自尊自控、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團隊意識、互助精神等社會責任感;進行自我管理,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特徵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基本內涵為學校實施學生生涯輔導提供了方向與內容上的指導依據。
生涯輔導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的興趣和能力特長、找到方向、確定目標;瞭解大學、專業、社會職業,提升學生自主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性選擇。
學校開展學生生涯輔導堅持“自主+選擇”的核心價值。學生生涯輔導不只是為學生選擇學科、選擇大學、選擇專業、規劃職業提供指導幫助,其重點是有效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發現,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與自主性,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自我選擇、自我評價、自我決策、自我管理以及思維成長的能力,積極面對人生發展路上的變化與不確定。其“自主+選擇”的主要內涵有:

一、 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與自我認同,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
高中生強烈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面臨尋求自我同一性的強烈願望。獲得自我同一性的個體,表現出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能夠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確定自我目標和方向,對目標作出積極的承諾,並投入行動。
生涯角色的發展是個體自我認識的外在顯示,一個人只有充分瞭解自己、認同自己,才會有能力去選擇自己將來的道路。生涯輔導面對全體學生開展人格輔導、適應輔導、人際交往輔導、合作溝通輔導、情緒情感輔導、學習心理輔導、生涯規劃輔導等,學生通過參與課內外教育教學和實踐活動的體驗探索,提升自我認識和自我覺察,發現自己的需要、興趣、愛好,瞭解自己的能力、潛能、價值觀,發展健康自我,促進自我認同與自我整合,有效建立自信和自尊,更好地適應生活和社會,形成比較穩定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感。

二、 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提升自主意識
高中生對於未來探索與行動的力量源於其目標與動機。他們關注當下的自己,也會去想未來的自己,探求: 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我要去哪裡?我如何到達那裡?我想進一所什麼樣的大學?從事一份什麼樣的職業?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怎樣實現自己的目標?等等。在當前,學生的自我建構過度依賴於他人評價的內化,而對學生的自我評價關注不夠,這影響著學生健康自我的發展。學校教育要關注通過多元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促進學生積極自我評價的形成以及對自身信念和價值的建構,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給予學生自主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學生自我選擇的機會,激發內在力量。
學校通過生涯輔導,幫助高中生瞭解目前的學科學習和未來生涯發展的關聯與影響,找到學習活動的意義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部動機;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愉悅感,增強自信。

三、 促進學生自我探索,培養能力
高中生對自身性格、價值觀的認識並不十分清晰,對能力發展、大學、專業、職業傾向、職業內涵的瞭解都是不確定和欠缺的。他們對未來迷茫,不知道怎麼發展自己,怎麼兼顧學習和生活。對於大學及其專業選擇的過程,表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選擇專業。
生涯輔導促進高中生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發現,包括瞭解自我的興趣、能力、人格、價值觀、需求、學習興趣、學科潛質等與學科選擇、專業選擇、職業選擇密切相關的個人因素,促進學生的生涯發展。生涯輔導培養學生人際溝通、情緒調控、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積極應對環境的變化及發展的不確定性。通過開展社會服務、社會調研、職業體驗、社會實踐、拓展訓練等課程與活動,增強學生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積極應對學業壓力;培養學生獨立主動、組織協調、溝通表達以及自我探索、自我調控、自我評價、自我管理的能力,積極面對人生發展路上的變化與不確定。

四、 增進學生生涯體驗,學會選擇
高中生欠缺對大學、專業、職業的認識,在選擇大學及其專業的過程中,總是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也使得他們的發展目標不明確。
通過組織生涯體驗和生涯探究課程與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大學,瞭解專業、職業,使學生對生涯規劃的瞭解更加具象化,自主探索自己可能的發展形態。對於自己關注的大學、專業、職業,瞭解這些大學的招生計劃、專業設置情況、所喜歡的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就業情況與職業發展前景等;瞭解職業的具體工作內容、一天的工作情況、職業的特點、從事此職業應具備的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
通過對專業、職業的訪談、探究、體驗等,引導學生對自己直接體驗和間接學習的經驗進行信息分析、評估決策,在客觀分析自我、環境和社會現狀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確立發展目標,合理選擇,適性選擇,自主選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