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道場管理:人是可以被環境激活的(簡體書)
滿額折

道場管理:人是可以被環境激活的(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企業管理重要的是環境,是整體,是系統。人在一個環境中,一定會被環境所改變。什么樣的環境,就能塑造出什么樣的人。而這些環境的營造,一定是整體感覺,而且是一個系統工程。

本書重點講解了如何將企業或組織打造成有強大感染力、吸引力的道場,從而解決長期困擾企業或組織的管理碎片化,管理成果難以固化的問題,讓管理變成一件輕松快樂的事兒。

作者簡介

《道場管理:人是可以被環境激活的》作者孫波,從業務員走到管理崗位,從企業老板走到講臺。

從事企業管理工作20余年。現為多所大學總裁班領導力特聘專家。金融銀行保險特聘培訓師,國家心理咨詢師,企業顧問,人本管理的推動者,快樂教育的踐行者。培訓的客戶涉足各行業。被譽為團隊管理升級的大推手。

目次

第一部分

道場管理請不要低估愛的力量 / 001

愛需要定義嗎 / 003

“傻妞”馬小溪 / 005

瓜島戰役 / 007

弒父大學生王利 / 008

唐山大地震 / 009

愛的定義 / 011

“00后”的孩子不說愛 / 012

企業管理中需要愛嗎 / 014

對我們愛的人抱有更積極的態度 / 018

管理需要愛的力量 / 020

管理就是為了愛 / 022

第二部分

管理需要全面升級 / 027

管理方法要升級 / 029

精細化管理出現的問題 / 032

管理哲學的變化 / 036

賺錢和培養員工沒有沖突 / 038

管理思維的變化 / 041

不能只相信“眼見為實” / 042

日常化管理動作的變化 / 044

驅動力是什么 / 045

管理是滿足需求,管理要有快樂體驗 / 049

比出來的幸福感 / 051

快樂一定要融入管理過程 / 053

激勵原理和方式的變化 / 055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 056

幸福和財富 / 058

對成功的顛覆性認知 / 060

道場管理的前提 / 062

第三部分

領導者的個人修煉 / 073

領導者的角色定位與轉變 / 076

如何讓我們的管理動作更具有力量 / 080

員工希望得到愛的關懷 / 083

期望怎樣,就會怎樣 / 085

社交需求的滿足(歸屬與愛的滿足) / 086

尊重需求的滿足 / 089

自我實現需求 / 092

“90后”的性格特點 / 095

領導者的情商修煉 / 098

重塑領導者的價值觀 / 105

及時溝通是領導者的重要價值 / 111

溝通的7,38,55原則 / 116

一定要找到適合中國人、適合本土的管理模式 / 118

第四部分

營造道場 / 121

天下格局 / 123

不做能人 / 126

人是環境和關系的產物 / 130

活力被激發 / 132

責任心被激發 / 135

榮辱心在競賽中被激發 / 140

目標感被激發 / 144

公平感被激發 / 146

自豪感被激發 / 150

快樂被激發 / 154

愛心在感恩機制中被激發 / 156

人是能被環境激活的 / 162

永遠都不要只講“大道理” / 164

蓋洛普Q12測評法的啟示 / 170

一定不要忽略潛移默化的作用 / 180

書摘/試閱

管理方法要升級

近年來,很多企業一直在談要管理變革,有的企業說要管理創新,有的企業說管理重組,有的要改制,這些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經濟在變化,人員在更替,市場發展了,現在的管理已經不能勝任或者適應時代的需要了。

其實近幾年,我們大都有同樣的感覺:

第一,錢沒有以前好掙了;

第二,干活的人沒有以前聽話了;

第三,競爭手段越來越殘酷了;

第四,最主要的是,誠信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了踐踏。

如此之大的變化下,有些管理者還在沿用之前自己的老領導管理自己的方式去帶隊伍,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方法陳舊,造成團隊對目標感認同不夠,干勁不足,分歧加深,內部效能過于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無法應對時代變化的需求。有些企業瀕臨破產也沒有深刻分析原因,一味地強調下屬和外部的問題,并沒有從管理方法上痛定思痛找到一些出路。還有一些企業由于經營中掌握大量的稀缺資源,經濟效益暫時不錯,換句話說就是比較好賺錢,因此,從來都沒有重視過管理的問題。公司內部混亂,人員也長期安于現狀,出現集體惰性,也給企業管理危機埋下了伏筆。更有一些管理者堅信“慈不掌兵”,管理方法粗暴,忽略了管理的本質,最終造成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對抗關系。而員工可能又基于工作機會和高額工資的誘惑,敢怒不敢言,面和心不和。

最近,有些學員向我發牢騷,說國內經濟形勢不好,工作不好干。而且新聞報道,個別企業已經出現給員工減薪的現象。但其實我們知道,企業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時候,減薪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知道,互聯網的推動作用對當下企業的重要性。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以前身邊的幾個客戶,我們有可能會面對全國和全世界的客戶。我們的客戶不會考慮企業是不是好做,他們只會對比哪家公司更穩定,服務更好,投資回報更高。我們經常用數字和國外公司對比投資回報率、生產總值。當和國外公司持平或略勝一籌的時候,我們會歡呼雀躍,認為我們已經接近或超過國際發達企業的水平。

其實我們和他們可能還差得很遠。為什么呢?我們比數字不能只比結果,我們需要看看,這種結果是多少人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五六個人的勞動成果與國外一兩個人的勞動成果一樣,那能算是接近和持平嗎?也許,我們的工作效率只相當于別的企業的十分之一或更少。我們也不能只看營業額,我們需要和那些先進的公司對比,在同等的結果產出前提下,我們的人員成本是多少,我們的流程成本是多少,我們的管理成本是多少,這樣一對比,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的投入產出比很可能是那些優秀企業的幾十倍。

2016年,部分企業出現裁員、減薪的現象,其實經濟形勢好壞是市場大環境,我們根本就左右不了。但如果企業不能從內部管理和提高內部效能方面痛定思痛的話,也許未來,企業更不好過。

很多企業和管理者們,在管理和經營的雙重壓力下,幾乎已經喘不過氣來。其實管理和經營本身就是兩條企業主線,企業只有系統地去思考和改良才是唯一的出路。

精細化管理出現的問題

為了提高內部效能,為了擺脫管理的困境,管理必須升級,必須改變,而且迫在眉睫。有時候是不得不變,有時候是順機而變,有時候是與時俱變,更有時候是逼上梁山。但眾所周知,任何打破之前的改變,都會傷筋動骨,都是痛苦的,都可能帶來不爽。

但對于企業而言,管理升級是幫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激發員工動力,擺脫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局面。我們也希望,所有的指標都能上墻,所有的工作現狀都能量化、圖表化、可視化。我們希望有更多更清晰的數據,來總結并驗證管理效能。但我們發現,所有管理升級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企業開始步入嚴謹的精細化管理的進程。之后企業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開始量化了,指標化了。

對于一般企業而言,一旦企業走進了精細化管理,你會發現企業精細化一定會帶來無數個必然的變化,那就是:企業的工作目標越來越高了;企業的考核越來越嚴了;企業的獎懲力度越來越大了;企業的工作流程越來越細了;員工的工作任務越來越重、越來越多了。但這么一來,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變化對于企業的一般職工來說,是利是弊?

如果我們企業的員工感到高興、舒服,那我們的員工真的就不用管了,每人都是好樣的。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基層員工面對著企業的這些變化可能會越來越不舒服。尤其是一些老員工感受會更明顯。為什么?

以前的企業多實行粗放式管理,現在的企業突然拉高標準,尤其令那些老員工感到無法適應。這種感受,會對管理產生抗拒的情緒和動作。

以前員工和管理層出現矛盾的時候,通常領導找這些員工吃頓飯,喝頓酒,問題就解決了。記得二十年前我帶團隊的時候,只要一出現對抗,一出現員工不服管,晚上我一定會設一個飯局。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原因是:第一,員工不缺飯吃、不缺酒喝;第二,員工早就知道喝酒不是目的,只是策略,關鍵還是談工作,久而久之,員工就開始對此推脫;第三,員工明白了,即使和領導在飯桌上能稱兄道弟,但酒一醒,之后工作中再出現問題,出現對抗,最后還得制度上見,考核管理上談。這樣一來,久而久之,管理層和被管理層的沖突越來越激化,從此帶來了摩擦,帶來了對抗,帶來了沖擊,而且問題越積越多,很難化解。

這時候,企業領導者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當然,這和領導風格有關系,有的領導老好人,一看變革受阻,而且矛盾重重、阻力重重,以前雖然壓力大,績效不高,但至少員工關系、干群關系還不錯啊,現在關系卻緊張得要命。既然進行不下去,那就不進行了,退回原點。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企業在變革的時候,一項政策執行沒幾天就不了了之了,就是這個原因。有些領導者做事果敢,而且很強硬,有阻力也必須推行,而且要強力推行,但是這樣一來,硬碰硬,有可能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出現極端現象。

什么叫極端?那就是可能會出現員工公然反抗管理制度的情況,個別企業會出現一些罷工游行、停產,要求領導必須解決,不解決就不干活,有些企業還出現了諸如跳樓、自殺的現象。如果面對外部競爭壓力和內部員工關系緊張激化的雙重壓力,有些企業就可能瞬間崩盤。生產停工了,制度被踐踏了,有些管理者甚至會受到人身攻擊,自身的安全感都沒了。

也有的老板花重金請來國內外知名咨詢公司,但是這么一咨詢,錢雖然花的不少,但是有些問題會更激化。一來,員工認為咨詢公司是老板花錢請來給員工洗腦的;二來,很多歷史的問題咨詢公司也一籌莫展;三來,有些咨詢公司在企業里用幾個月時間搞得員工熱血沸騰,但關鍵問題是這些咨詢人員走了以后,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很多咨詢公司在的時候領導的輕許諾卻又成了新問題。

企業管理要變革和升級,管理者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一企業面臨的必然變化,或者說如何潤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呢?記得中國有一位已經卸任的企業家曾經說過,在他幾十年的管理生涯中,做過無數種不同的嘗試,走到今天才發現一切管理的癥結和解決思路還是回歸到人身上,找突破口,找方法,找思路。

既然回歸到人,我們就應該了解人的需求、人的動力、人的想法和人性的特點。

當然,我們了解人性、了解需求、了解動力源,并不是要改變人——改變別人,不但費力不討好,而且還有可能無功而返——而是轉變自己,改變管理的動作,用動作營造環境,用環境去激活人的動力。因為所有企業歸根結底,還是要賺錢的,還是要盈利的。而盈利的關鍵是員工動力和意愿。

管理哲學的變化

我有過二十年的管理經驗,自己也經營過十多年企業,不管經營企業的大小,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企業存在的首要條件,一定要賺錢。

因為只有賺錢,才是我們一天工作24小時最好的回報。只有賺到錢后,才能體現價值并做出社會奉獻,這也是團隊成員最想看到的。錢是一種證明能力智慧的最好獎賞,一種努力的最好回報。當然也只有賺錢,才能發得起工資,才能交得起房租,才能補得上貨款。

可是當整個社會充斥著“一切向錢看”的“普世哲學”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在發生變化。我記得二十年前,擇偶條件通常會以對方的家庭和諧、孝順、誠實善良、身體健康、能吃苦作為衡量條件。而今天,這一標準好像基本被顛覆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地、什么牌子的車子、月薪多少、存款多少等這些經濟指標。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關心經濟沒有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物質生活更好。但當我們過于強調物質和經濟指標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人的內在條件。我曾經在我的個人公眾平臺上寫過一篇文章——《近三十年中國做過的唯一錯事》,詳細闡述了我的觀點:一味地注重錢,人的價值觀改變了,底線沒了,什么都沒了。

賺錢和培養員工沒有沖突

同樣,如果企業也只將錢作為唯一的衡量工具和價值觀導向,我們會發現,我們只能將人看作一種掙錢的工具,而這些人也會拿掙錢多少作為衡量企業好壞、個人去留的唯一標準。

其實對于企業來講,一個企業的員工能力越強,對企業的貢獻越大。所以,在企業里,培養員工和企業盈利是一點沖突都沒有的。

有一位在松下公司工作過的朋友曾經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老松下曾經問年輕的職業經理一個問題,他說:“你們知道松下電器是經營什么產品嗎?”

青年骨干異口同聲地說:“經營電器。”

老松下環視了一下這些年輕的孩子們,坐下來嚴肅地說:“你們都錯了。如果倒退五十年,我們的松下公司肯定是賣電器的,這一點都沒錯。但是到了今天,我告訴你們,我們的松下,絕不僅僅只是賣電器的,我們的松下其實是在經營和培養著全世界的人才。”

現在想想,老松下能有如此的胸懷和智慧,堪稱企業家的典范。

是啊,經營人才,如果用這種管理哲學去經營企業,企業一定會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視人的知識技能培養、覺悟的培養、規則的培養、創新的培養等。只要在松下,人每天都會有收獲和提高,即使不在松下公司了,這種精神也會被帶到全世界去。

所以,經營企業一定要將人放在首位。人不能僅僅被看作是一個掙錢的工具,人是資源,是企業的主體資源,要能充分地尊重并加以利用。有人就有了團隊,團隊才是企業的最大資源。有些讀者看到這里,有可能會有疑問了,我們一直在“培養人”,但發現了一個問題,企業盡全力把員工培養出來了,員工卻動起了跳槽的念頭。很多企業認為,既然員工遲早要走,那就干脆不培養吧。這個問題在我走訪的一些企業里的確存在,需要一分為二看。

第一,這和現在的中國教育有關系。現行的教育體制,雖然已經改良很多,但我覺得還是有問題的,而最大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過于重視成績的培養,而可能忽略了對人格、能力、創新等的培養與提高。

其實我個人認為,小學的生活,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社會規則;中學應該對孩子的社會生存能力、體能、意志力進行培養,當然不能少了常規知識的教學工作;大學本身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我們可以對社會多學科進行深造,知識可以往深層次走,必不可少的是一定要對孩子進行職業就業和職業發展的培養。但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企業就變成了一個替學校培養人才的舞臺,所以孩子進入職場,企業除了對其進行特定技術的培養,還要幫助其提高職場工作能力。對于企業來說,這都是“額外”但又不能不做的,你這個企業不做,一定會有別的企業愿意替你做。別的企業有,而你的企業沒有,可想而知,員工愿不愿意在這家企業工作。

第二,如果我們的企業并不重視人才的培養,我們會發現,員工走得更快、更早。為什么?很簡單,今天和明天一樣,沒有培養,沒有提高,自然也就沒有了希望。

跳槽離職是一種自然現象。大多數企業已經習以為常了,關鍵在于,一個人離職了,領導者有沒有思考過這個人為什么會走?另外,企業有沒有良好的機制,這個人離開了,馬上就有人頂上。后面我會和大家分析一些員工的真正需求和離職的原因,以及我們企業的人才問題根源。

歸根結底,企業的管理層,尤其是企業主和從上到下的管理人員,用人哲學必須實現質的改變。人是最重要的,人是第一位的。當我們意識到這一根本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管理思維、管理動作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轉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