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滿額折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身體的歷史(修訂版)(卷三)(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58 元
定價
:NT$ 948 元
優惠價
8782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的身體和對待身體的態度不是永恆的。身體隨著年齡而變化,受物質條件和文化的制約,而不同的時代對身體則表現出不同的關注。《身體的歷史》皇皇三大卷,時間跨度從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到20世紀,從宗教、藝術、醫學、性、衛生、屠殺和暴力、體育、表演等各個角度論述了身體的文化史,全方位地展示了西方社會的變化對人類對身體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身體的歷史》第三卷主要從肌體與知識、欲望與標準、異常與危險性、苦難與暴力、目光與表演五個方面對20世紀身體的歷史進行了論述。在20世紀,投射在身體上的目光的轉變是前所未有的:人體從未如此深入地被醫學視覺技術洞察;私密的兩性身體從未經歷如此多的曝光;表現身體遭受戰爭和集中營暴行的影像在我們的視覺文化中從未達到如此無與倫比的程度;以身體為對象的表演也從未如此接近由當代繪畫、攝影和電影給身體的形象所帶來的巨大顛覆。“我的身體還一直是我的身體嗎?”身體的歷史才剛剛開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讓-雅克·庫爾第納(Jean-Jacques COURTINE),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他出版了許多語言學和話語分析的著作,其中有《政治話語分析》,還有一些關於身體的歷史人類學著作(《面部表情的歷史:從16到19世紀情感的表達和緘默》,與克羅蒂娜·阿羅什合著)。目前他致力於畸形人表演的研究:他新近重編了厄内斯特·馬丁的《畸胎史》(1880年),並即將出版《日薄西山的畸形人行業:學者、窺淫癖者以及好奇者(16到20世紀)》。

譯者簡介:
孫聖英,1976年生,山東人,法國文學博士,國際關係學院法語教師,副教授。先後就讀于廈門大學、外交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已翻譯出版數部作品,如《圖書館之戀》《別忘記生活》等。

趙濟鴻,198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2008年7月獲得廈門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碩士,曾執教于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現為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合作譯著有《品味之戰》《什麼是催眠》等。

吳娟,1979年生,湖南岳陽人。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獲法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當代文學、中法文化對比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1. 法國年鑒學派第四代代表人物阿蘭·科爾班等人主編,由來自歷史學、哲學、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領域的多位權威專家共同參與撰寫。
2. 內容豐富,視角新穎,書中附有大量精美的插圖,力圖做到既呈現細節,又把握整體,充分體現了年鑒學派注重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反映了法國學術界近年來關於身體研究的最新成果。
3. 《身體的歷史》(三卷本)自2005年在法國出版後,已被譯成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俄語等十幾種語言。
4. 《身體的歷史》(三卷本)入圍2013年傅雷翻譯獎。
5. 《身體的歷史》(三卷本) 獲得2014年第13屆優秀引進版圖書。
6. 《身體的歷史》(三卷本)修訂版改正了舊版中的一些錯訛,同時更換了開本,重新設計了封面,更精美也更便於攜帶。

目次

引言(讓雅克·庫爾第納)

第一部分 肌體與知識

第一章 醫學的身體(安娜·瑪麗·穆蘭)
120世紀的身體:非病非康
2身體的可計算性
3傳染病捲土重來
4愛滋病
5慢性病的發現
6身體與機器
7作為實驗目標的人體暨社會—實驗室
8孤獨的身體:個體與疼痛
9科學承認的身體獨特性
10身體的社會空間
11透視身體:照相術的歷史
12透過皮影看身體
13放射性身體
14透過雷達看身體
15影像下的社會化身體
16網路上的身體
結論:21世紀初,“瞭解你自己”。

第二章 遺傳性身體的創新與實現 (弗裏德里克·凱克,保羅·拉比諾)
1從遺傳學到人類基因組圖譜
2基因性疾病與患者聯盟
3大眾遺傳學與風險預防
4關於基因組產權的法律與倫理之爭

第二部分 欲望與標準

第三章 性別化身體(安娜瑪麗·宋)
1展示身體
2關於性別化身體的研究與干預
3身體與性的解放
結論:風俗的解放與女性的解放

第四章 普通的身體(帕斯卡·奧利)
1模型,還是模型化?
2身體遊戲的新規則
3身體經受的考驗
結論:什麼樣的傾向?

第五章 鍛煉(喬治·維加埃羅)
1“田徑”式身體的鍛煉計畫
2休閒,運動,興趣
3在“活力”與“私密”的身體之間

第三部分 異常與危險性

第六章 畸形身體:關於畸形的文化史與文化人類學(讓-雅克·庫爾第納)
1畸形人展覽
2日薄西山的畸形人行業
3百分百的人類
4畸形,殘疾,差異

第七章 鑒定——蛛絲,馬跡,猜想(讓-雅克·庫爾第納,喬治·維加埃羅)
1顱骨的“訴說”
2退化的人
3鑒定的要求
4人體測量鑒定
5指紋
6身體及其徵象
7“加爾東的遺憾”和基因印記

第四部分 苦難與暴力

第八章 屠殺:身體與戰爭(斯特凡納·奧杜安魯佐)
1現代戰鬥:身體的新體驗
2身體的苦難
3敵人的身體,平民的身體,亡者的身體

第九章 滅絕:身體和集中營(安妮特·貝克)
1野蠻滅絕
2集中營的所聞、所見和所
3消耗身體:勞動和饑餓
4抹去身份的動物化、物化
5以身作證,以身抵抗
6從倖存到死亡
7如何處理屍體?
8工業化滅絕:身體的生產和毀滅

第五部分 目光與表演

第十章 體育場:從看臺走向大螢幕的體育表演(喬治·維加埃羅)
1體育大眾
2激情與神話
3金錢與賭注:電視強大的吸引力

第十一章 螢幕:電影中的身體(安東莞·德·巴克)
1鬼怪與滑稽電影:美好年代的身體表演
2魅力,或誘惑性身體的製造
3從傳統電影到現代電影:粗野化的身體
4電影導演的身體
5當代電影:回歸原始身體

第十二章 舞臺(安妮·敘凱)
1從視覺到活動藝術
2第六感覺的出現:運動覺
3無意識的運動
4生者的延續
5身體的回憶
6“想像是創造運動的唯一界限”(摩斯·康寧漢)
7舞蹈如同“重量對話”
8感知想像

第十三章 視覺化:身體與視覺藝術(伊夫·米肖)
1技術設備的影響
2機械化的身體,變形的身體,美麗的身體
3身體即媒介,身體即作品
結論:靈魂變成了身體,而生活不再是生活

人名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部分 肌體與知識

第一章 醫學的身體

19世紀承認了生病的權利,這一權利由國家福利加以保障。20世紀則迎來了人的一項新權利――健康權,它被認為是人充分發展的一部分,事實上它主要被理解為接受醫學治療的權利。
20世紀身體的歷史就是前所未有的醫學化過程。西方醫學將超出從前想像範圍的一些日常生活行為也囊括其中,並納入研究領域。它已經不僅僅是人們生病時主要的求助對象,而且也變成能夠與傳統意識方向相抗衡的一種生活導向。它制定行為規範,審查人們的樂趣,把日常生活緊緊地束縛在醫囑之網中。它合理的依據在於人們在身體機能方面的知識的進步,以及它在疾病方面取得的史無前例的勝利。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就是這種醫學勝利的一個證明。
醫學影響的邊界在於人類對放棄自主權的抵抗。醫學干預已經出現減緩現象,其中有些干預行為涉及人的完整性,有些涉及人類的繁衍方式和死亡方式。這種減緩現象已經引起業內的憂慮,並且同意在此問題上給予世俗社會、政治和宗教組織以一席之地。20世紀身體的歷史就是一部關於剝奪和重新佔有的歷史。也許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成為自己的醫生,自己掌握主動權,自己做出決定。這一夢想來自於將身體透明化的觀念,即身體應該大白於天下、應該被深入探索並最終可以被主體直接理解。
1 20世紀的身體:非病非康
我們的20世紀對自己戰勝疾病取得的勝利頗感自豪。事實上,與其說它消滅了疾病,還不如說它稀釋了疾病,而且完全改變了人們關於生病的體驗。
“人們再也不知道生病為何物。”哲學家讓克洛德·博納在最近出版的一部著作中如是說。以前,疾病總是在當下發生,身體隨之成為上演一部壯觀戲劇的舞臺。延續數日的儀式展開,整個家庭都沉浸在焦慮以及治癒疾病的希望之中。其中的重頭戲就是“病危”,它是希波克拉底派醫學著作偏愛的主題,它是決定病人命運的關鍵時刻。如果一切順利,在很快退燒之後,病人會汗、尿皆如雨下,危機由此得到解決。“精疲力竭的病人終於愉快地睡著了。”書上常常這樣寫道。
過去,人們對疾病和讓人望而生畏的死亡的體驗常常伴隨著一種再生感和對大自然甚至醫生的感激之情。但是,隨著20世紀末的臨近,這種體驗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而且它也不再意味著病癒時的幸福時光了。
時至今日,為了儘快恢復工作而被系統實施的抗菌素療法縮短了人體痊癒的時間。抗菌素會讓人體疲軟,這是人們常常相信的說法。這種說法再不願意承認疾病會使肌體的力量面臨挑戰。醫生們認為在當今社會焦慮感一直存在,他們對此憂心忡忡,建議進行更加強有力的治療以縮短病痛時間,並以更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回前線、學校、工廠或者辦公室。
關於疾病的體驗在童年時期變得更加罕見。今天的小孩子不知道什麼是麻疹、百日咳,或者痄腮,他們已經得到了系統的、強制性的疫苗注射的保護。母親們陪伴在他們床側的時間也大大減少。對疾病的體驗由此在人的生命歷程中被推遲,被面對不可知病痛的焦慮稀釋了,並且一直推遲到生命的終點。
疾病本身也會稀釋在空間中。城市中的醫院已經逐漸不再是潛在感染源的代名詞了。住院病人的數量也在減少。昔日的高牆使醫院與世隔絕,今天的醫院已經對城市開放,常常建在商業街的周圍,醫生與病人就在街上並肩而行。在距人們提出取消醫院的革命性要求兩百年之後,只在白天住院,以及在家中接受治療的嘗試更加堅定了關於病人與健康人之間友好共處,甚至地位平等的思想。
健康與疾病並非對立的兩極,它們在每個個體內部以不同程度結合起來。或者說疾病只是健康所經歷的一次滄桑,抑或是健康的一個構成因素。喬治·康吉楊是一名當代認識論專家,1943年他在《正常與病態》一文中所表達的,並且在去世不久前又加以強調的主要思想,即疾病其實是一次無法避免的考驗,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測試和強化肌體的防衛能力。疾病不會給人留下傷痕,相反,它只是以某種方式讓生者更加有特點而已。
與此同時,對健康的關注在策略上已經超過了對疾病的關注。如果說18世紀的關鍵詞是幸福,19世紀的關鍵詞是自由,那麼20世紀的關鍵詞就是健康。1949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健康權列為全世界人民的一項權利,由此賦予人類一項新的權利。今天它已經被寫進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之中。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涉及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整狀態,上述幾點成為不可回避的參考指標。它認為,人如果沒有疾病或已知的殘疾就是健康的。它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新的理想,一個難以企及的理想。對健康的定義延展至整個生物學、社會學領域實際上使得擁有這種幸福的狀態,這種難以把握的權利成為一件希望渺茫的事:因為健康不僅僅是生理學家兼外科醫生勒裡什提出的最低定義,即各個器官處於順從、安靜狀態的健康,還包括廣泛的健康,即尼采所說的大健康。健康成為真理和身體的烏托邦,成為保障社會秩序以及未來更加平衡、更加公正的國際秩序之關鍵所在。
這樣的定義將健康置於超出醫學學科的軌道之上。但是健康權事實上已經被唯一清楚其含義的業界所壟斷。醫療事業的普及開始於19世紀中期,伴隨著重要的社會化事件――入學、入伍、旅行、選擇職業,身體落入強制之網。公共權力的支持使醫生成為管理身體所必需的中間人。法國1902年通過的法律規定法國人之後必須注射預防天花的疫苗,而且發現某些疾病之後必須彙報,由此開始了一個新的世紀。為保護公眾健康,國家成立了一個機構,這個機構可以暫停某些私人的自由(如注射疫苗)。我們把身體的全部束縛像對待一項過去的可恥遺產一樣棄之不顧時,卻不知我們對這些束縛早已習以為常,以至於沒有立刻意識到這是對身體的侵犯。
醫療的普及是否也意味著儒勒·羅曼在《克諾克醫生》中詼諧地搬上舞臺的那種現象會成為現實?如果醫生在所有的公共和私人事務中都被當成專家,那麼所有的健康人都是有病而不自知的病人了。過去,病人需要將醫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不知道、不瞭解原因卻在承受惡果的病痛上去。今後,醫學知識將遠遠超出把器官及其沉默的運行都包括在內的症狀。再說什麼標準化就是不適宜的了,最多可以談談平均值以及它可被信任的時間段,而且數據都傾向于定義一種風險而不是一種病理。我們懷有新的原罪,一種發端于我們的基因,形式多樣的風險,它受自然、社會文化環境以及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而改變。從此之後,等在候診室裡的就會是50億人了。
這裡出現了關於20世紀身體大冒險的悖論。受制於追求體面的理想,展示疾病不再合乎時宜。身體是一處人們必須努力顯得健康的場所。然而任何領域的醫學,尤其是預防醫學,都堅持打破這種寧靜,並宣稱在每一個人的體內都存在這種秘密的混亂。醫學強調預警信號,發明了普查以及定時體檢的方法,如果有家族病史,那麼檢查的頻率還要更高。
預防醫學的發展使得疾病的體驗跳過了某些程序,它的最新形式即研究基因的預診醫學更加擴大了這項運動。現在,醫生不僅在努力揭示接下來幾天的發展情況,而且還能預言未來。是否應該限制使用抗生素,是否應該接受轉基因食品,促進組織與器官的傳播?是否應該救活更低體重的早產兒,是否要承認胚胎繁殖作為保存器官(醫療克隆)的合法性,禁止抽煙喝酒?策略毫無過渡地從預防跳到了預言再到預警,或者說把所有這些時間方式結合起來,它將取消健康與生病之間的區別,而選擇的多樣性使策略的定義顯得急迫而且難以確定。
20世紀的流行病學為瓦解健康與生病之間的區別作出了很多貢獻。疾病在“同期人口”中的可能性具有抽象的形式:“同期人口”這一專業詞匯來自古羅馬軍團,指流行病學家追蹤調查的人群。在數千名醫生接受十年以上的跟蹤調查之後,英國醫生理查德·杜爾才於1954年得出結論:吸煙會導致肺癌。煙草在過去被當成萬靈藥,尤其是在病人失去知覺的時候使用,此後被列為主要的致癌源之一。當然,一些百歲老人也抽煙。但是數學公式可以計算出與香煙的數量、吸煙的時間以及吸入煙霧方式有關的致癌的相對風險。關於煙草與癌症關係的調查已經成為一個樣板,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所有的病理學。籠罩在特定人群或者普羅大眾頭上的風險的概念,即使分佈不均,也有助於減少疾病的發生。根據英國人的經驗,醫生們由此開始探尋疾病的因素而不再是原因。導致疾病出現的正是個人先天的基因結構,以及與自然、社會文化或者職業環境有關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種概率論正擺在當代誠實的人面前,號召他像以前審視自己的靈魂那樣盤點自己的身體。西方國家已經建立起關於身體的秩序。這種概率論計算身體的能量和能力,力求優化它的運轉。如果說在公共健康方面,權力的介入見證了米歇爾·福柯所謂“生活的政府性”問題,那麼它同樣也刺激了自我的憂慮。品行良好的公民難道不應該根據科學的強制性規定改變自己的行為嗎?
疾病稀釋在身體的無限空間裡,個體在面對他們不能自如談論的東西,即疾病和疾病蘊含的死亡能量時會感到孤獨,而現代性正是以個體的孤獨為特點的。人類學家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把疾病列入研究的新章節。身體的不幸創建了在這一擴大的領域裡進行文化比較的里程碑。
由此看來,20世紀對疾病的勝利,人們爭先恐後慶祝過的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只是一場代價慘重的勝利而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2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