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現代經濟分析史
滿額折

現代經濟分析史

定價
:NT$ 780 元
優惠價
7961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旨在敘述經濟分析發展到今天的歷程。為此、需要把大部分篇幅讓給1870年以來的發展過程。這種做法有一個不利之處、即勢必要壓縮論述18世紀和19世紀初期經濟學的篇幅、而這方面的內容在經濟思想史的眾多論著中歷來佔有「光榮」地位。不過、要想理解今天經濟學的性質、付出這樣的代價還是值得的。

集中敘述20世紀經濟學的發展還有另外兩個問題:第一、20世紀特別是二戰後時期、經濟學家人數和經濟文獻數量有了迅猛增加、因此、同先前各時期相比、有必要更多地倚重於各種概括的評述和第二手文獻。儘管作者已盡可能多地追溯到原始資料、但如果沒有大量第二手資料、本書仍是寫不出來的。第二、由20世紀多數經濟學所具有的技術性質引起的問題。例如、在考察古典經濟學時、可以有理由設想、學生們已經具備了理解有關的技術問題所需要的經濟理論和數學知識。當我們考察諸如戰後一般均衡論或社會選擇論時、要想勾畫出現代經濟學的廣闊前景、便不能以同樣方式討論技術性問題。所以、本書將力圖解釋經濟學家們已經或將要做什麼、但除非十分必要、本書將不會深入探討技術性細節。

本書的重點放在經濟理論中「新古典」主流內部的發展上、它從馬歇爾以來居於支配地位。不過、這種經濟學並沒有遇到挑戰、因此有兩章用於敘述替代的學說。但這種編寫並不意味著在這兩章之外的東西構成某種單一的正統。不僅對「主流」經濟學的範圍幾乎不可能做出令人滿意的規定、而且在其內部也一直有數不清的變動。所以、儘管作者用了「主流」和「非主流」這樣的說法、但這絕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定的界限存在、而不過是為了敘述的方便而已。

作者簡介

羅杰•巴克豪斯(Roger E. Backhouse),當今頂尖的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學者之一,《經濟學方法論期刊》主編,《經濟思想史期刊》副主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副主編,伯明翰大學經濟學史和經濟哲學教授,倫敦經濟學院哲學系研究員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這部書問世已多年,至今仍不失其價值。作者以很少篇幅扼要論述了古典經濟學最主要的成果及其發展進程,而後將其餘篇幅全部用於論述1870年以後直到現在的西方經濟學的發展。這對欲瞭解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史的讀者來說是十分有益的。

全書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一方面,以各個時期的主流和正統派學說為主線,兼及非主流及非正統;另一方面,以19世紀90年代為界,對此前的論述以人物或學派為序,對此後的則以論題為序。這對專題研究很有參考價值。

作者對各時期經濟理論的論述不拘泥於各學派各學說的詳情細節,而著力於扼要概括地指出其基本點和主要層次,並注意歷史的和邏輯的聯繫與比較,提綱挈領,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完整而生動的圖景,又為欲知其詳者指出了進一步探討的門徑,附於書末的參考書目還提供了一份內容豐富的書單。

此外,作者對方法論很注意,這也是該書一大特點和優點。

以上各點,在該書譯者前言中已經提及,這裡予以重申。
晏智杰

 

目次

目錄

1 緒論
 1.1 經濟分析史
 1.2 科學哲學的若干概念
 1.3 本書研究方法
第一篇 背景:1870年前的政治經濟學
2 亞當·斯密
 2.1 政治經濟學是斯密主義者的創作
 2.2 斯密的體系
 2.3 增長論
 2.4 價值和分配
 2.5 經濟政策
 2.6 斯密的遺產
3 李嘉圖的價值論與分配論
 3.1 引言
 3.2 穀物模式
 3.3 勞動價值論
 3.4 工資基金與機器
 3.5 結論
4 取代李嘉圖經濟學的各種學說
 4.1 法國學派
 4.2 英國人對勞動價值論的批判
 4.3 工資與利潤
 4.4 幾位德國人的貢獻
 4.5 約翰·穆勒
 4.6 結論:1870年的政治經濟學
5 貨幣與商業危機
 5.1 背景
 5.2 金塊爭論
 5.3 關於銀行業的爭論
 5.4 薩伊定律
 5.5 商業危機
6 國際貿易與經濟政策
 6.1 貿易理論
 6.2 英帝國
 6.3 經濟政策
第二篇 新體系:1870-1890年
7 杰文斯
 7.1 引言
 7.2 杰文斯的體系
 7.3 經濟理論:效用和個人利益的機制
 7.4 統計著作
 7.5 社會改革
 7.6 杰文斯和英國古典經濟學
8 瓦爾拉斯
 8.1 瓦爾拉斯的體系
 8.2 純粹經濟學
 8.3 社會改革和國家的作用
 8.4 評價
9 門格爾和?地利學派
 9.1 引言
 9.2 價值

書摘/試閱

1 緒論

1.1 經濟分析史

熊彼特在其堪稱經典性的著作(1954年)中對經濟分析史下了這樣的定義:它是「人們為理解經濟現象所做的智力努力的歷史,或者,同樣地它是經濟思想中分析的或科學方面的歷史」。按此定義,經濟分析史雖比全部經濟思想史窄些,但比單純的經濟理論史寬些,例如,歷史的和統計的著作也包括在內。

經濟分析史是重要的,這有多種理由,其中一些理由對其他科學也適用,另一些則只適用於經濟學。前一類理由中,就有熊彼特所描述的對任何學科的歷史的最高要求:「它在人類思維的方式上對我們教益頗多。」不過,更直接有關的理由是,需要給當代經濟學一個正確的位置。同其他學科一樣,經濟學的結構既非有計劃的,也非推想出來的。當經濟學家們探尋新的研究路線,抛棄或修改舊的方法,發展新的技術等時,經濟學的結構就成長和發展起來了。即使在經濟學某些特定分支內部,我們也會發現各種並不總是一致的不同方法彼此共存(例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就有廠商理論和一般競爭均衡理論)。研究這些思想的歷史,考察它們是如何和為何發展的,就能給它們一個正確的位置。

有兩個原因使得經濟分析史對經濟學家來說尤為重要。第一個原因是,與自然科學的情形有所不同,經濟學的對象是不斷變化的。不僅經濟學家們關注的各種課題會由於政治和社會變化而變化,而且經濟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現在英國經濟的結構同斯密時代就大不相同。此外,人類行為本身也不可能設想為一成不變的,人們一旦意識到種種新的可能性(例如,發現了一種新的統計學規則),他們便可能改變他們的行為。由於所有這一切變化,歷史的觀察在經濟學中就比在自然科學中顯得更加重要。

經濟學說史顯得如此重要的第二個原因涉及方法論。同其他社會科學相比,經濟學的特徵之一,是它有一個龐大的有條理的抽象理論體系,它的許多內容還是用數學語言表述的。然而,在對它的解釋上,在決定取捨的標準上,仍存在著實質性的分歧。儘管多數經濟學家讚同經驗檢驗的概念,但對它的解釋也是各式各樣的。經濟學史可用來追尋這類方法論問題。由於方法論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先對這方面的問題加以考察。

1.2 科學哲學的若干概念

證僞和知識增長
科學理論和經驗證據的關係,也許是科學哲學最重要的問題;經驗證據怎能用來評價科學理論呢?在這裡,最重要的學說(就它關係到大多數經濟學家來說)是波珀的學說。波珀科學哲學的核心概念是證僞性。他論證說,經驗觀察絕不能證實一種科學概括是真的。這是因為,儘管我們可以得到許多證據來支持一種理論,但絕不可能保證下一個觀察不會出現和該理論相抵觸的情形。對一種理論所做的成功檢驗不足以駁倒(原文如此。疑為「證實」之誤——譯者)這種理論。這種檢驗可以看作是對該理論的「認可」(即增加了我們對它的信心),但這同證明一種理論是真的還不是一回事。不可能通過收集經驗證據來證實一種理論,這就是所謂歸納問題。

波珀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指出,雖然經驗觀察不能用來證實一種理論,但卻能用來反駁這種理論。因此,他認為,科學理論的決定性特徵不是可證實性(因為發現證據證實一種理論是容易的),而是可證僞性。波珀即以此可證僞性作為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在波珀看來,科學的陳述至少在原則上是可被證僞的:的確存在著某些事件,一旦它們出現,就會同這種理論相抵觸。另外,非科學的陳述不可能被證僞,因為它從未排除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

除了提出一種區分科學和非科學的標準以外,波珀對證僞的注重使他強調科學知識的增長。在波珀看來,科學知識不是已被確認為真理的知識,它不過是一種概括,這種概括比迄今反駁它的各種嘗試都富有生命力。科學正是通過不斷地排除各種虛假假設而進步的,它的著眼點在於注重知識的增長。波珀的貢獻可以概括為,他「以這種新的難免錯誤的——批評的增長問題」替代了「古典的合理性的核心問題即陳舊的基礎問題(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知識是真理)」。

不過,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因為虛假性總是一個疑難問題。讓我們從經濟學方面舉一個例子,即關於對某物(比如香蕉)的需求曲線向下傾斜的假設。如果有人依據經驗資料指出它是向上傾斜的,那麼可以舉出許多理由說明經濟學家們為什麼會拒絕接受這種向來受排斥的理論。資料可靠嗎?——價格和數量測得準不準?統計程序是否有問題——被估價的該不是需求曲線而是供給曲線吧?本該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但也許收入變動了,或口味因為某種原因改變了?這個理論被表述得是否正確也是一個問題。這些細節比起一般的教訓來說是次要的。這個一般的教訓是,按照波珀的說法,因為使任何理論「免除」批評總是可能的,所以駁回一種理論成了決定性的事情。

從此開始,論證可以沿著不同方向或路線展開,其中兩種與這裡有關。一種方向是波珀採取的。他主張,科學家應當採納的方法論法則,即是拒絕採用任何特定的策略以維護他們的理論。不過,他也承認,運用這種法則必須小心謹慎,因為如果沒有一個人維護這些理論,那麼,在一種新理論有時間對科學做出貢獻之前便會很快被抛棄。另一種論證路線是更貼近地研究各種理論被拒絕或被接受的環境與條件。如果採取這種方法,有關的要素就多得多了。例如,全體一致地拒絕一種理論,可以簡單地通過把所有持異議者「開除」出去的辦法來達到,也可以通過把他們打入「另冊」,宣布他們的觀念一錢不值的辦法來達到。這又涉及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學,它是庫恩著作的基礎。下面我們就來考察庫恩的觀點。

常規科學與科學革命
常規科學在托馬斯•庫恩關於科學知識增長的論述中是一個基本概念。所謂常規科學,按庫恩的定義,是指「以一項或多項以往的科學成就為基礎的研究,這些成就為進一步實驗提供了基礎,從而為特定的科學共同體所一度承認」。作為這類「範例」(exemplars)或「範式」(paradigms)的例證,庫恩引證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牛頓的《原理》和拉沃依西爾的《化學》。對於這樣構成進一步研究基礎的科學成就來說,它必須具備兩個特徵:必須毫無先例地長久地吸引一群追隨者;必須為科學家們留下尚待解決的各種問題,即它是完全開放的。

常規科學具有若干重要特點,主要的一點是它放棄批評性論述,也就是說,存在著一系列未被質疑的假定和一系列應予遵循的程序。這就是常規科學存在於其中的專業母體(disciplinarymatrix)。在制定常規科學過程中,科學家們不是遵循一系列明確的法則,而是參照一種範例。由於提供了最初的科學成就,而且所得的成果被毫不懷疑地接受了,所以不需要法則。即使科學家們想這樣做,適宜於支配研究成果的法則也難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明確表達出來。

問題完全不在於可以從波珀理論推論出來的這種非批判性態度,而僅僅在於這種非批判性態度(按照庫恩所說)允許把這種理論應用到大量問題上,從而使世界的許多細微之處得以考究。如果科學家們把他們的全部時間花在論證基礎性東西上,他們就絕不可能對許多「細小」的現象加以研究。在常規科學內,大多數研究採取了「釋疑」的形式。釋疑是這樣的研究,其結果一般預先已知,而且知道有一種解答,並按一定的法則進行。庫恩把這樣的疑點分為三個主要方面:確認事實(這樣做之所以必要,或是因為它們本身有意義,或是因為有助於確立所說的範式比其他範式更具有優越性);把範式應用到新領域;重新闡述範式涉及的各種觀點。最初的闡述可能是笨拙的,難以運用到一些問題上。

這樣的常規科學對科學共同體的性質具有一定含義。接受某一特定形式的常規科學會導致對某一研究領域的嚴格限制,不接受其基本假定的人會被排除在有關的科學共同體之外。相關教育變成了學習解決該範式所提出的各種疑點,因為各種假定條件是該共同體內成員所共同採取的,所以教科書是重要的。同時,專業人員也要依據解決該範式所提出的研究疑點來評判,因為不能解決疑點不會使人對這個範式像對這位失敗的科學家一樣失去信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61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