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
滿額折
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
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
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
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
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

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初代教會的典範,葛倫斯博士認為,如果教會想經歷復興,必須成為一間禱告的教會。
本書亦強調禱告的末世性質,這也是代禱時的核心。對每個基督徒而言,是一本重要且提供洞見的書。

前言

起禱

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警醒感恩。
~歌羅西書四章2節
從使徒行傳的首章開始,直到廿世紀初的威爾斯大復興,每一次重大的屬靈復興,其根源都是禱告。由約翰‧衛斯理、愛德華滋以及芬尼所帶領的大復興,都是從禱告的復興開始的。這些屬靈領袖公開宣稱,這一連串改變世界的大復興,其關鍵就是禱告。 

基督的教會,以及各地的信徒團體,今日所面臨到最大的挑戰,不是因應當代的重大議題而產生的。這個挑戰也無意敦促基督徒針對當代社會的議題發聲,或去參與政治運動,雖然這樣的參與至關重要。這個挑戰也不是要帶著信徒去向全世界傳福音,雖然這項任務應該是所有信徒關心的事。基督的教會今日所面臨到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督促神的子民去禱告,並且是發自內心、真誠地、熱切地禱告。這樣的結論是出自四方面的考量:
第一、因為體認到在新約聖經中,初代教會的經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初代教會可作為不斷禱告的教會楷模。使徒行傳告訴我們,禱告是初代教會基督徒的特色。早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前,主的門徒就已委身於禱告上。路加形容馬可樓的經歷就是以禱告受人注意的:「他們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徒一14),這乃是遵守耶穌的命令(徒一8)。然而門徒在禱告上的努力,並不因著五旬節聖靈降臨而停止。路加形容耶路撒冷剛成立的教會,是以禱告為其特徵:
(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徒二42,46-47)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專注於禱告並讚美神,主因此「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
初代教會的基督徒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看重禱告,在面臨危機時更是如此。例如使徒行傳提到,耶路撒冷的權威人士恐嚇彼得和約翰,命令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和教訓人。當教會聽到這兩位使徒的報告,他們立即的反應就是把這件事帶到主的面前:「他們……同心合意的,高聲向神說。」(徒四24)另一個類似的情況是,希律王逮捕教會一些成員,殺了雅各,又將彼得收在監裡,想在逾越節過後將彼得提出來公審。可是就在彼得待在監獄裡的期間,教會為他迫切地向神禱告(徒十二1-5)。雖然這些門徒與他們的領袖分開,但藉著替他代求,使他們靈裡能聯合在一起。
初代教會之所以是恆切禱告的模範,是因為他們的領導者致力於禱告。路加形容彼得是一個禱告的人,彼得習慣每天中午的時候向神禱告(徒十9)。當哥尼流的僕人將要抵達彼得停留的城市時,使徒正按著他日常的習慣,領受從天而來的異象,敦促他以正面的態度回應這些外邦差役的要求。
使徒行傳中所呈現出來的保羅,也是個禱告的人。有一次當他們停留在腓立比時,保羅和西拉這兩位宣教士被捉拿,他們遭到棍打後被關進大牢,處於極大的痛苦中。然而到了半夜,他們禱告並且唱詩讚美神(徒十六25)。
初代教會作為一個不斷禱告的教會楷模是如此深具意義,以至於新約作者認為,這些信徒對禱告的委身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使徒保羅談到基督徒為宣教事工代禱的需要:
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警醒感恩。也要為我們禱告,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能以講基督的奧祕,(我為此被綑鎖),叫我按著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祕發明出來。(西四2-4)
使徒行傳也強調禱告對初代教會的成功所扮演的角色。路加提到,使徒在樓上房間的禱告就已預示了五旬節神的靈充滿賜下能力(徒二1-4)。之後在遭遇敵對的時候,聖靈充滿他們去大膽地宣講,這也是禱告的結果(徒四31-33)。因著禱告,神在危難的時刻介入(例:徒十二6-17;十六26-31)。不但如此,禱告還為福音帶來極大的進展。第一個外邦信徒哥尼流,得以從彼得聽聞福音,是由於彼得在禱告的時候領受神的異象。保羅也是以類似的方式從安提阿受差遣,進而成為一名宣教士,這是安提阿教會禱告生活的具體成果,當他們「禁食禱告」的時候,聖靈吩咐在安提阿的子民要「分派……巴拿巴和保羅」(徒十三1-3)。
第二、如此推斷是基於禱告與教會的本質有關。當代的西方教會可說是典型的缺乏禱告的教會。眾多宗派和教會團體都脫離不了這種情形。下面這段話,讓我們注意到這個事實:
不久之前,一個主流的宗派公佈了一張表,明列這個組織的十二項首要工作。列名其中的有更優質的基督教教育以及改善牧者諮商。此外還提到,要以幫助他們教會發展更健全的青少年和音樂事工作為目標。在各地的福音工作也是優先的重點工作。很不幸地,禱告根本沒有列在清單當中。1
在任何宗派舉辦的會議或推廣該宗派的活動中,上一次禱告成為首要的重點工作是什麼時候呢?在教會圈子裡,許多重要的基督教事工不斷受到重視。很不幸地,禱告很少擠身其內。
在宗派團體發生的真實狀況,也同樣地出現在各地的教會,禱告在今日很少受到重視。舉例來說,在大部分集體聚會的場合,只有一小部分的敬拜時間是用來禱告。禱告也沒有在教會的行事曆上佔有顯著的位置。簡單說來,在神子民的規律生活中,禱告相較之下是個不甚重要的部分。甚至傳統上星期三晚上的禱告聚會(是指那些還保存下來的),曾幾何時也不再進行禱告,而成了「查經聚會」。有關禱告在信徒生活中的地位,這些微妙的變化說明一切。
不但禱告在信徒的規律生活中不復可見,他們也很少留意到該形成一個禱告團體。例如,大部分的教會不太強調發展一個禱告和關懷的細胞小組工作。即使在鼓勵成立小組的教會,他們也經常只注重團契相交,而忽略禱告。很少信徒團體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去教導神的子民如何禱告。
在宗派團體和地方教會發生的真實狀況,也同樣出現在個別基督徒身上。對許多基督徒來說,禱告是一門失傳的技能。許多人不知如何禱告,也不禱告。對大部分人來說,禱告是罪惡感的來源。光是提到這個字眼,就立刻讓人感受到在禱告上的挫敗。想到禱告帶給人的是不完全和不成熟的感覺,而不是喜樂和得勝。
第三、在整個教會歷史上,神子民對禱告的覺醒是造成教會復興的關鍵。
從使徒行傳的首章開始,直到廿世紀初的威爾斯大復興,每一次重大的屬靈復興,其根源都是禱告。由約翰‧衛斯理、愛德華滋以及芬尼所帶領的大復興,都是從禱告的復興開始的。這些屬靈領袖公開宣稱,這一連串改變世界的大復興,其關鍵就是禱告。2
一八五七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復興,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一位地位卑微的紐約工人──耶利米‧蘭菲爾引發了這波運動。他因為教會不看重屬靈的事而感到悲痛,於是和教會另一位弟兄就開始了一個午間禱告會。雖然剛開始參加的人數並不多,但是神看重他們所付出的努力。過不了多久,有將近三千人受到這個聚會的感召而來參加。到最後,其他的禱告聚會也冒出來,參加的人數達到幾萬人。一場極大的復興席捲全美,幾十萬人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3甚至有人認為,因著這場屬靈的復興,使美國人安然度過那段動亂的時期。叨雷(R. A. Torrey)的看法如下:「整個過程的重點是禱告,這個國家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受到神大能的衝擊,或許以後也不會再有。」4
在禱告與更新的歷史因果關係背後,隱藏著一項屬靈原則。一個國家在道德上的更新,肇因於神的子民樂意透過禱告尋求神的面。5神是屬靈更新的推手,但是在這項工作上,神樂意使人成為祂的器皿,與祂同工──特別是藉著禱告。許多人都表達過這樣的看法,其中也包括邦茲(E. M. Bounds):
所有的屬靈更新都根源於神,但是就像其他的事情一樣,在屬靈更新中,神邀請並且要求人的協助,而且當神人之間相互合作時,就會得到圓滿的結果。若套用我們熟悉的話說,神獨自就可以拯救世界,但是神不會獨自拯救世界。……誠如查普曼提醒我們的:「屬靈更新是由禱告孕育而生的」。6
第四、是基於禱告和每個基督徒之間的關係。禱告也許是教會中唯一一項每位信徒都可以參與的事工。一個基督徒不需要特殊的地位、財富、或光鮮亮麗的屬靈恩賜,才可以參與這項事工,任何一位基督徒都可以成為禱告的偉人。經由禱告,每位信徒都可以在屬靈復興中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事實上,每個基督徒都可以做那個帶頭的人。屬靈更新不需要由牧師、執事、教會領袖,或教會中有頭有臉的人來開始。
有一次,當佈道家史密斯正在主持奮興聚會時,有一位牧師問到他成功的秘訣。這位牧師問:「我想知道使我的會眾靈性被復興的最佳方法。」史密斯回答說:
「弟兄,回家,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拿一支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圓圈。然後在圓圈內屈膝跪下,承認自己已知所有的罪。不計任何代價地,決心照著主話語的引導去遵行。請求祂在你裡面開始動工!當這個禱告得蒙應允,你就可以在你的教會開始復興的工作。」
誠如上述的例子,復興可以從個人開始,可以是教會裡的任何一個人。
因此,禱告的挑戰不只是針對教會整體,也是針對每位個別的信徒。戈登(S. D. Gordon)對此有很好的看法:「任何人可以為神和人所做最棒的事,就是禱告。這不是唯一的事,卻是最主要的一件事……。」7當信徒以個人和群體投入禱告的學習,主就能使用他們去改變這個世界。
以上的思考可能會讓一些人拒絕花精力去研究禱告。禱告似乎不是拿來討論的,而是要去實行。但是,實際狀況卻不這麼簡單,禱告實在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門徒看到了這一點,就請求主說:「教導我們禱告」(路十一1)。路加認為耶穌回應了這個請求,所以賜給他們主禱文。因此,禱告雖然是從操練中學習,但也可以經由反省來學習,亦即,了解禱告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思考禱告的運作讓人領悟其本質。這幫助我們去除禱告生活的一些障礙,並教導信徒禱告的方法。
學習禱告之所以重要,還有另一項因素。雖然禱告是人類的自然天性,可是有能力好好禱告卻不是本能,乃是經由學習來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一個禱告」,但真實的禱告卻是一門有待學習的藝術,需要先理解才能培養。就這一點來說,禱告好比是人際溝通。渴望與人溝通是人類的天性,可是良好的溝通能力卻很罕見。所有的人都在溝通,卻少有善於溝通的人。禱告也是同理可證:許多人都在禱告,可是要與神有真實的溝通是需要學習的,是理性思考和個人努力兩者的結晶。因此,我們不但要禱告,也應該思考禱告的本質和運作,好叫我們為了神的國度,可以成為一個善於禱告的人。

目次

前言 起來禱告9
第一章 禱告的本質19
基督教禱告觀的形成背景20
新約著作中的禱告36
禱告的共通特質38
第二章 如何祈求43
祈求的果效45
禱告的運作過程:心理學的模型51
禱告的運作過程:神學的模型58
第三章 按神的旨意禱告:原則篇71
祈求者的特徵73
祈求的特徵84
第四章 按神的旨意禱告:應用篇89
一般性的應用90
應用於基督徒關心的方面92
為病人禱告110
明確的禱告117
第五章 恆切禱告121
恆切禱告的必要性之考量123
恆切禱告的價值130
對那些反對重覆禱告者的回應132
個人對恆切禱告的態度134
第六章 從個人到群體137
個人的禱告141
小組禱告146
公禱152
對於禱告的一般建議156
附註159
參考書目165

書摘/試閱

第1章
基督教禱告觀的形成背景

1. 禱告和古代宗教信仰
禱告是基本的人類經驗。禱告的普遍性反映在字典的廣泛定義上:禱告是「一種藉著話語或思想,莊重和謙恭地貼近神祇的方式……。」1「神衹」這個詞並未加以限定,其目的顯然是要指出,禱告不受限於任何一個宗教信仰傳統,是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共同的經驗。禱告存在於世界上所有的社會和民族。這使得有些人下結論說,禱告是天性,根植於一個人本能地體認到自身對一個更高能力的依賴。2
雖然禱告在某一方面來說,是個「本能性」的人類經驗,但聖經對禱告的解釋,在幾方面卻不同於我們在其他古老宗教傳統中所理解的禱告。我們可以將聖經和古希臘對禱告本質的看法作一番比較,來說明其中的差異。3
在古希臘人的觀念,禱告基本上被視為是一個人帶著請求來到眾多神力(forces)前的一種行動,這些神力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為神明的能力被認為是無所不包,所以禱告也和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習習相關。生活中沒有一樣事情是毋須牽涉到獻祭和禱告的。因此,對希臘人來說,禱告的動力是因著意識到自身對諸神的依賴。
希臘人認為諸神是沒有德行的,祂們的心意不會因為道德考量而改變。因著這個緣故,他們以禱告來到神祇面前的方式,就好像一個人要接近大有能力的君王。禱告時要準備供品和祭物,或發誓一旦得到滿意的回應,就要三牲五禮地來還願。請願是出於具體的物質需求,或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很少會為了屬靈上的需要。也就是說,很少觸及人內在生命的所需。
希臘化時期對於禱告,形成了兩股思潮。第一股是由斯多噶學派和犬儒學派所發展出來的哲學思想,其背後是實用的單一神觀。這些哲學家並不相信民間眾多的神祇,而是獨尊一位神,而這位神基本上是非人性化的。因為這樣的神學立場,所以他們不強調向神祇請願,也沒有禱告蒙垂聽的概念。持這樣看法的一位典型希臘哲學家是辛尼加(Seneca),他認為一個人要為自己去獲取什麼所作的禱告是愚蠢的。與其向一位神哭喊所需,不如在禱告中省思人類生存奮鬥的終極目標。他們認為這樣的活動,有益於個人內在生命的培養。
第二股思潮是由神祕宗教所發展的,著重追求神祇臨在的經歷,信徒渴望從這位神祇獲取救贖。這個看法認為禱告是見到神聖異象的途徑。禱告的具體內容是不重要的,因為這個活動的重要性,在於可以盡力求取這種眾神臨在的經驗。因此他們極少為現世生活的事物祈求。
2. 禱告和舊約聖經
雖然舊約聖經對禱告的看法和古希臘的禱告觀有某些相似處,但更重要的是,二者有如深淵般的差異處。舊約聖經對於禱告的理解,主要有三點:4
(一)相對於其他古老文明的多神觀,希伯來人的祈禱是向著一位神──耶和華。這位神是為人所知的,因為耶和華不但使自己成為以色列的神,祂也揀選以色列成為祂的子民。於是,一個禱告的以色列人可以來到這位神面前,因為確知他是神子民中的一份子。耶和華是可以被認識的,祂向祂的子民展現祂的信實。透過對神過去作為的認識,一個人能夠來到祂面前敬拜祂。誠如賴特(John Wright)所觀察到的:「因此禱告總是隱含著這樣的一個意義,那就是,這段與神的關係,是由祂的慈愛所發動,並蒙保守在祂的信實中。」5
頗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禱告觀在基督徒團體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教會就像舊約的以色列民一樣,將禱告看作整個群體自發自動的團體性任務。對教會來說,這項任務特別包括了一種體認,那就是教會意識到自己是藉著耶穌基督歸屬於神,成為信徒團契的一份子。同樣地,神在過去彰顯的信實,也會成為今日推動百姓禱告的重要力量。舊約聖經毫不考慮地認為,出埃及的事件是神彰顯其信實的象徵。對教會來說,神差遣基督所成就的救贖工作是絕對重要的。但是,神的信實並不是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後就結束了,因為在整個教會歷史中,神彰顯信實的記號仍處處可見。這些記號持續成為推動禱告的力量。神在過去所彰顯的信實成為神子民的路標,指明神今日仍忠於祂的應許。
在舊約聖經中,禱告是向著耶和華──一位有位格的神。耶和華是永活的君王,祂用自己的方式,或慈愛或憤怒地對待祂的子民。將耶和華理解為一位有位格的神,導致我們在意神是否樂意垂聽禱告。在舊約聖經中,一位禱告的人,會盡力尋求禱告蒙垂聽,關鍵在於要如何讓這位主動、慈愛、聖潔、永遠作王的神豎耳聆聽。因為如果耶和華聽見了祂忠心僕人的禱告,那麼這禱告必會蒙應允。因著這緣故,舊約聖經中的祈禱者向耶和華的懇求,乃是根據祂過去的作為,以及祂賜幫助的應許。
根據這樣的了解,新約聖經對禱告能否蒙垂聽這個問題作出回應。答案可以用約翰的話概括:
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壹五14)
可是,新約聖經所作的大膽保證,卻引發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到底什麼樣的禱告才是合神心意的禱告?這個問題會在後面幾章討論。
(二)舊約聖經認為禱告牽涉到生活的所有層面,其中也包括地上生活的需要。6這樣的強調,有部分是來自希伯來民族對人的看法。他們認為人是一個整體,身體和靈魂不是截然二分的。這種人觀使他們將身體與靈性緊密連結,由他們的禱告中便觀察得到。為物質上的需要向神祈求,並不會被認為是不屬靈的,因為神在乎一個人的整體。耶穌也運用這個舊約的觀念。例如,主禱文的第四項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就反映出這樣的看法。向神祈求類似日用飲食這種普通的東西,符合神為祂的兒女們所作的供應(參太六25-34)。
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有一個特別的層面,構成他們主要關切的問題,那就是敵人的存在。希伯來人的周遭環繞著敵人,所以祈求從敵人手中獲救的禱告,成為舊約聖經中值得注意的部分。因為以色列人是神的子民,所以是神自己使他們陷入這樣攸關生死的爭戰,7因為以色列的敵人在某方面來說,也是神的敵人。8
在面對敵人時,發出祈求的這個主題,也反映在主禱文中:「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正如在舊約聖經中,神的子民遭到敵人包圍,因此他們向神禱告祈求拯救,主的門徒也是受到敵人包圍,就是魔鬼。因此,祈求拯救的禱告是至關重要並且是必需的(也請參看林前十13)。
(三)舊約聖經另外一個對於禱告很特別的看法,就是將這項工作連於整個民族的敬拜生活。9在希伯來人中,禱告是個團體性的行動,是在敬拜的情境中來操練的。禱告與敬拜的場所有關,特別是耶路撒冷的聖殿,那是整個民族宗教生活的聚焦點,當然也是禱告的核心。
當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他禱告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雖然禱告本身不是個問題(在巴比倫每個人都禱告),但是為但以理帶來逼迫的原因是,他禱告的時候,面向著耶路撒冷。他用這樣特別的方式禱告,是因為耶路撒冷是聖殿的所在地。他禱告的方式象徵著他是向耶和華禱告,因為耶和華的臨在,主要是在耶路撒冷聖殿裡。
在眾以色列人為國家所做的禱告中,聖殿扮演了一個主要的角色。新約聖經也承繼了這個主題。當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時候,神的法則制度有了徹底的改變。基督的身體──教會,成為神新的聖殿。因著這個緣故,只要神的子民隨時隨地聚集在一起,在世界各地的禱告都可以是向著神的,因為他們現在就是神在地上同在的代表。
因為禱告和整個民族的敬拜生活有關,所以在舊約聖經中,禱告也與獻祭有關。百姓獻祭時要伴隨著禱告。但是後來,禱告的地位被高舉超過獻祭。先知特別強調,內心的敬虔遠比儀式化的獻祭來得重要。
這種以禱告作為猶太人敬拜核心的演變,到了被擄時期達到高峰。10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希伯來民族從巴勒斯坦被趕出去的時候,他們在外在環境上與聖殿分開。當人民不再住在聖殿周圍,甚至最後聖殿也被毀的時候,敬虔猶太人的禱告就成為希伯來民族宗教生活的主軸。這樣的發展成為耶穌與法利賽人討論禱告問題的背景。耶穌宣告說,重要的不是禱告的形式,而是藏在禱告背後的心靈或敬虔。
3.禱告和耶穌的生活
舊約聖經對禱告的看法,構成教會禱告生活的重要背景。在舊約,神子民對禱告本質的體會,到了新約得以發揚光大。但是與教會的禱告,有最直接關係的是耶穌的禱告生活。教會是由耶穌的門徒組成的,他們在老師的腳前學習禱告。禱告誠然是耶穌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且核心的部分。福音書(特別是路加福音)11描繪耶穌是一個禱告的人。
(一)耶穌── 一位禱告的人。我們可以將耶穌的禱告生活分三方面加以闡述:
(1)耶穌花很多時間獨處和禱告,福音書的作者再三提到祂從人群中退去,為的是能夠單獨與祂父神在一起。事實上,耶穌的事工就是在服事和退隱之間擺盪。祂和人群在一起時,施行教導和醫治,但也有單獨禱告的時間。在某些時候,耶穌還會花費較長時間來禱告──「四十日」或是「整夜」。或者在黎明破曉之前,祂就起床禱告。論到路加筆下的主耶穌,史丹利(David Stanley)下結論說:「禱告的習慣成為耶穌的傳道工作中,一個恆常不變的重要特色。」12
(2)福音書指出,在耶穌施行神蹟、奇事之前,常會禱告。例如,約翰提到耶穌在呼叫拉撒路從墳墓裡出來之前,祂向父神禱告。給五千人吃飽之前,也同樣為麥餅和魚祝謝。這個祝謝的意義重大,因為它突顯了耶穌施行神蹟時,禱告的地位。13
(3)福音書強調,在耶穌生命中的關鍵時刻,禱告的重要性。耶穌受洗就是其中一個關鍵時刻(路三21-22)。史丹利列舉在路加福音中,禱告這件事在耶穌生活中的重要性:
路加呈現耶穌的方式是有目的的。緊接著受約翰施洗之後,耶穌在祂的公開傳道生涯中,是以禱告開場的。……就在耶穌受聖靈膏抹,並蒙父神承認為愛子的那一刻,讀者會意識到,禱告將在耶穌的彌賽亞事工中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路加似乎有意進一步暗示,這個聖靈顯現的場面會發生,純粹是在回應耶穌的禱告。14
揀選十二個門徒是第二個例子。在他的福音書中,路加突顯禱告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決定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路六12-13)。15這個決定是耶穌經過整夜禱告後所做的,一整個晚上,主在禱告中似乎在父面前經歷了一番掙扎。
禱告在耶穌登山改變相貌的神蹟中也很重要,因為耶穌上山的目的是去禱告(路九28-29)。耶穌有一個很長的禱告,一直延續到深夜,以致門徒都睡了,接著耶穌的外貌有了不尋常的改變,我們可以推論二者之間是有關聯性的。16
在耶穌與撒但搏鬥之前,也有禱告。在試探來到之前,馬太和路加福音都說到,耶穌有四十天之久,在曠野禁食和禱告。耶穌上十架的前一晚,也是另外一個禱告的重要時刻。約翰福音第十七章提到「大祭司的禱告」,耶穌在這個禱告中為祂的門徒代求。就在耶穌要面臨即將來臨的背叛和死亡時,客西馬尼園有耶穌在禱告中奮戰的畫面。
最後,甚至在十架的苦刑中,禱告也深具意義。從遭受拒絕的禱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廿七46)改變為得勝的禱告:「成了!」(約十九30)、「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廿三46)。耶穌很明顯地是一個禱告的人。
(二)耶穌對禱告的態度。
(1)耶穌的禱告生活是建立在,祂知道祂與父神之間有份獨特的關係。這樣的認知反映在祂稱呼父神的方式上。「阿爸」是祂最喜歡的稱呼,這是個親暱的辭彙,表達出親密的家庭關係。耶穌與父神之間有著無與倫比的緊密連繫,使祂確定祂的禱告必蒙垂聽。耶穌與父神之間的關係,因此就應驗了舊約中神的子民所切求的那份確信。例子之一是,耶穌呼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前的禱告:「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約十一41-42)
耶穌的禱告生活是築基於,祂深知父神認可祂以及祂的事工。這也和祂深刻感受到祂是蒙神所差遣有關,這樣的體認影響祂的禱告生活。哈曼(Johann Grorg Hamman)觀察到:
每個狀況和每次懇求,都讓耶穌回頭思想事工的目標,就是父的旨意,父已經交付與祂的工作。耶穌別無所求。禱告使祂清楚父的計畫,並且為之祈求;祂來本是要事奉父。祂的懇求除了父良善的旨意,以及要求祂按著父神的心意來服事以外,別無其他。
所以,祂可以在施行神蹟之前就獻上感謝;因為祂的父神總是允諾祂的請求,祂的心意與父神的心意完全相合。這樣的順服,促使祂有子對父般完全的信任。17
(2)耶穌對禱告的態度,可從代求的重要性進一步看出。耶穌為祂的門徒,也就是為祂的朋友禱告(例如,約十七)。可是祂也為祂的敵人代求,就是那些逼迫祂,甚至要置祂於死地的人。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祂大聲呼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因此,對祂而言,代求不是排他性的,不是只為那些和祂有關係的人;相反地,祂的禱告涉及到這個世界,甚至是那些反對祂的人。據此,針對祂的教導,祂自己就作為活生生的榜樣:「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4)。
(3)耶穌將禱告看作是與末世相連的工作。有鑑於祂的事工的末世特質,這沒什麼好驚訝的,因為祂來是作為神的使者,宣告神對受造物的主權。從兩方面來說,禱告就成為一項很特別的活動,使這項工作得以完成。
第一、禱告是耶穌與撒但爭戰的關鍵。這可以從祂事工的初期得到證明。緊接著耶穌受洗之後,一段長時間的禁食和禱告使主做好準備,在曠野受試探的期間抵抗撒但猛烈的攻擊(太四1-11;路四1-13)。在祂的事工接近尾聲時,我們再度目睹一場類似的戰役。祂獨自一人在客西馬尼園,敵人引誘祂不要上十架,但耶穌打敗了祂的敵人。這個與世界的結局有關的偉大勝利,是因著迫切的禱告而產生的(參可十四32-42以及其他的平行的經文)。
第二、禱告在耶穌看來是向著父的,祂要使祂的國度完全實現。禱告與其說是為了挪去撒但的攔阻,倒不如說是向神的呼求,因神要使祂的國度徹底實現,作為一份恩典的禮物。身處在一個邪惡的世代,又面對這個時代各樣的凶惡,神的兒子祈求──向著父神懇求──祂的國度降臨。這個祈求是一個連於末世的工作,祂請求這位大君王賜下一些徵兆,顯出那位掌權者的權柄。
我們要帶著這樣的眼光來理解主禱文中的祈求。開頭說到:「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成為之後祈求的基礎。這種對神國降臨的呼求,可以在之後對赦免、生活所需以及拯救的懇求中,落實其具體內容。對這些需求的供應,構成神國臨在的具體記號。
懇求神賜下聖靈,可說是呼求神做出恩慈供應的極致表現。作為神國的使者,耶穌被賦予聖靈完全的能力,所以從來沒有人描述祂為自己祈求這樣的力量。但是因為門徒必須要分享這份能力,所以父神會回應他們的請求,給予這份關於神國的恩賜:「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路十一11-13)伍里斯(David Willis)指出這項請求的重要性:「聖靈是天父為祂的兒女所預備最好的禮物。聖靈是這樣一份特別的恩賜,讓他們能夠努力在神的國中生活得恰如其分。」18
(三)耶穌的禱告與教會的關係。耶穌的禱告生活從來沒有限定只與祂自己有關。縱使祂曾為自己向神祈求,但是一如祂的整個生命,祂的禱告工作都是為著別人。這一點對教會來說格外重要,早期的基督徒認為,耶穌與他們分享祂的禱告生活,因此也是與作為整體的教會分享。耶穌在四方面與祂的子民分享祂的禱告生活:
(1)藉著祂自己的代求,耶穌與教會分享祂的禱告生活。當祂在地上的時候,耶穌為祂的子民禱告。在樓上的房間,祂為祂的門徒代求。然而祂的禱告也與整體教會有關:「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約十七20)。
這項代求的事工並沒有因著耶穌的死亡而結束。相反地,復活的主已經升到「父神的右邊」。在那裡,祂在父面前作為信徒的中保(約壹二1),為著屬祂的人代求(羅八34)。事實上,新約聖經描述主在結束地上的工作之後,唯一繼續從事的事工就是代求(來七25)。
(2)耶穌的禱告生活得以與神的子民分享,是透過保惠師與他們同在,並且是藉著使用耶穌在禱告中對神的稱呼──「阿爸」。耶穌答應祂的門徒,在祂離開之後要差遣「另一位保惠師」──聖靈,內住在信徒和教會裡面(約十四16-17)。保羅了解這個應許對於禱告的意義深遠:因著聖靈,信徒如今能和耶穌一樣地呼叫「阿爸!父!」(羅八15;加四6)藉著「阿爸」的使用,耶穌與父神所享有的親密關係,也已經賜給祂的子民,這是透過聖靈作中保而來的關係。當信徒與耶穌的父交談時,便會流露出這份親密。
保羅看出教會對神有這個「子對父」的關係,乃是從主禱文對神的稱呼中,自然得出的結論。當祂把這個禱告賜給祂的門徒時,耶穌允許他們跟著祂複誦「阿爸」,並且照著祂的示範,就像孩子對著天上慈愛的父親一般,用一種信任的、家人的方式來向父神說話。
在兩性平權意識抬頭的今天,呼叫神為「阿爸,父」的適切性受到質疑。對於使用這個稱謂的遲疑態度,部分原因是因為不了解其中的深意。我們將神當作父親來禱告,並不是因為神是男性,或是因為祂就像我們地上的父親。相反地,我們使用這個稱呼,是因著耶穌的邀請。祂是我們的長兄,邀請我們成為耶穌屬靈家庭的一員;透過耶穌,信徒進入父的同在中。耶穌所彰顯的神,是一位慈愛、關心人、有位格的神,祂看顧著祂的創造。稱呼神為父親,不但沒有父權思想的意味,反倒是對人間所有不合神心意的父權思想提出審判,並且要求人間所有的父親,照著神所啟示的父親特質自我反省。使用這樣的稱呼,便是進入耶穌與父神所享有的關係中。這也傳達了一個好消息,就是藉著耶穌,禱告的人已經成為神兒子的姊妹或兄弟。伍里斯同樣提到這樣的看法:
我們長大成熟的人,才會稱呼神為「阿爸」。因為我們如此做,就是告訴別人,儘管事實證明恰恰相反,但我們相信,這個世界至終是一個慈愛以及有受造意義的國度。19
伍里斯認為耶穌形容神是在「天上」的父,在這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天上」用來形容神作為父親的角色,是形容其優先次序,而不在於其地點。「天上」並不是要指神之所在,而是藉此顯出比起地上的父親,神何其偉大。「天上」意謂著神作為父親的額外福分,遠遠地超過我們對地上父親的體會。20
(3)耶穌與屬祂的群體分享禱告生活,是透過提供祂的名字給祂子民在禱告中使用(約十四13,十六24;參看雅五14)。以耶穌的名禱告,是一種具有多重意義的特權。這代表我們能夠使用耶穌自身的能力。雖然這個觀念在二十世紀人們的認知中有些奇怪,但在古代文化中,知道一個人的名字,會使人可以運用那個人的力量。因此,套用在聖經類似的情況,在禱告中使用耶穌的名字,意指在神面前運用祂的能力。
尤有甚者,以耶穌的名禱告,意思是站在耶穌的位置來禱告。藉著使用耶穌的名,信徒宣告他所禱告的,就如同耶穌在場所作的禱告。以耶穌之名禱告也意指,我們是祂的姊妹或兄弟,我們感受到與主合一。我們承認只有藉著祂,信徒才能到達父神那裡。我們同有與耶穌一樣的確據,知道必蒙垂聽。信徒知道父神會垂聽,因為我們是透過祂兒子耶穌來到神的面前。
奉耶穌的名禱告,就是將個人的禱告連結於耶穌的禱告。這使得門徒的禱告,猶如主基督的禱告一般,是關係末世的工作。誠如詹夏斯(Theodore Jennings)指出,與耶穌一起禱告,意指:
參與在對神的請求,呼求神說:「願你奪回屬你的主權」。這樣的禱告對一切存在於我們和神之間的攔阻提出異議,反對我們對神的不信與離棄,並且向神禱告,願祂的名被尊崇,願祂的國度降臨,願祂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21
(4)藉由祂的榜樣,耶穌與祂的教會分享祂的禱告生活。當信徒照著祂的榜樣行,耶穌的禱告生活,就成為他們的禱告生活。耶穌的榜樣包括為個人的仇敵禱告,為那些抵擋福音,以及逼迫門徒的人向神祈求,這樣作就是效法耶穌。
主禱文是耶穌賜給祂的朋友最重要的禱告榜樣。這個禱告反映耶穌的心思意念,是想要效法主基督禱告生活的人之模範。對一些基督徒團體來說,使用這個禱文,是個人和團體禱告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他的團體則不喜歡將這個禱告列為敬拜或個人靈修中的固定項目。比起照本宣科地複述主禱文,更重要的是忠於這個禱告所帶出的教導,這些教導關係到所有的禱告。在這個禱告範本中,耶穌強調來到神面前所當有的正確態度、動機,和意圖的重要性。所以,如果祂的門徒能意識到一切祈求中所具有的群體性,追求使這位大君王的名成為聖,以及呼求祂的國度降臨,那麼耶穌的禱告就真實成為他們的禱告了。
主禱文是耶穌禱告生活的房角石,它的終極意義是關係著末世的。所以,效法耶穌榜樣的禱告,也會成為對末世的關懷。「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形成耶穌禱告的核心。所以同樣地,在每種情況中,耶穌朋友的祈求也應當把焦點放在請求神的權柄與神的旨意降臨。22換句話說,如同耶穌的禱告一樣,基督徒的禱告是對國度的呼求。
新約著作中的禱告
初代教會反省耶穌所教導關於禱告的本質,並且將這樣的體會應用在他們所面對的不同情況中。新約作者反覆提到禱告,他們使用不同的詞彙來突顯這項工作的許多層面。這些詞彙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大類包含了幾個詞彙,說到一般性的禱告;23第二組辭彙,更明確地與祈求這個概念有關;24第三大類則混雜了一些各式的辭彙。25
詞彙的多樣化,使我們得到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除了少數的例外,26選擇用來說明禱告的辭彙都是普通、平常的字眼。這些詞彙都是希臘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並且是用在一般人的交談中。這告訴我們,在新約作者的心中,向神禱告並非跟人際溝通有所不同。相反地,向神禱告的本質和人際溝通相類似,或是可以作類比的。
第二,我們很驚訝地發現,新約的作者強調禱告中祈求的面向。向神祈求不是新約中唯一出現的禱告科目,但卻是很重要的一項。這和十九、二十世紀盛行的看法大相逕庭;後者認為,祈求是禱告中最低階的型態。成熟信徒的禱告生活特徵,就是要脫離乞丐般的方式──請求神插手介入個人的事務,並求神供應個人所需。按照這個看法,一個成熟的基督徒,應該轉化祈求,將個人的焦點集中在與神的「獨處」或「團契」上。強調與神相交,就把祈求昇華為愛慕與感恩。這些項目當然是禱告中的重要項目,但新約指出,絕對不要「成熟」到不做祈願式的禱告。一個成熟、屬靈的人,絕不會過度成長,以至於不把需要帶到神面前。
整本新約談論禱告的立場,可以用保羅對腓立比信徒所說的話作總結:「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4-6)。史坦利(Davis M. Stanley)用以下的敘述,對保羅的話做出摘要:「禱告既是一個人對神恩慈的回應,就應當帶著源源不絕的喜樂和感恩,保有祈求這個最根本的特色。」27
這種對祈求的重視,說明新約作者延續了耶穌的看法,將禱告看作是關係著末世的。禱告的目的,是把將來的國度帶到現今的情況。因著祈求,神供應現今的需要,教會祈求聖靈繼續復活之主所做的工作,直到主在榮耀中再來(參看彼後三11-12)。當處在逼迫和惡劣的情況中,我們懇求主再來時,帶來審判和釋放,這就是對末日之主的盼望。
我們可以大膽地獻上祈求,因為有耶穌的復活和聖靈的降臨,這兩個指向末世的偉大記號。這兩個事件使我們受到激勵,求神在這個世界以及在每個信徒身上完成祂的工作。在所有祈求的背後,都帶著對末日的盼望,正像初代的基督徒渴望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腓三10)。所有的信徒都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呼召他們向著天路直跑(腓三14)。這樣的認知,塑造了初代教會的禱告生活,反之,初代教會的禱告生活也使此一認知更加堅固。
禱告的共通特質
和初代教會一樣,現代的基督教會也試著了解禱告的本質。拉菲爾(Perry LeFevre)就是其中一位。他認為禱告是「神在今日透過人的自由意志作工的管道,要將個人和社會層面的生活改換一新,轉而為神的國度而活」。28
海樂(Frierich Heiler)研究世界各地的宗教傳統中,禱告所具有的形形色色現象。在這經典的研究最後,他為禱告的本質下了一個基本的定義。他試著「以其原始的單純性」來界定禱告,例如,在禱告的時候,「一個單純、虔誠的人,會不假思索地想些什麼」。他如此結論:
所以,禱告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和神之間充滿生命力的交流,被認為是個人的和當下的經歷,反映出人類相互關係的種種形式。29
本章對禱告的本質,提供一個比較直截了當、簡單的摘要:禱告是與神的直接溝通。其核心包括與神深交,亦即感受神的同在。但禱告卻不只是享受有神同在的感覺,禱告是試圖與那位我們存在於其內的神溝通。這項活動先假設,相對於自己,有另外一位存在,也預設了禱告的人與在禱告中呼求的那一位之間的關係。30禱告既是與神之間的溝通,所以是雙向溝通的,包含了人向神說話,以及神向人說話。
禱告若是指人向神的談話(這項活動中的第一個面向),它包含了四個要素,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禱告生活。這些要素的頭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ACTS這個字:敬拜(Ado-
ration)、認罪(Confession)、感恩(Thanksgiving)、祈求(Supplication)。敬拜是讚美神的屬性,這是效法主禱文的榜樣,它在一開頭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太六9)敬拜是尊崇神的名為聖,這部分的禱告環繞著神的屬性。禱告的人因著神完美無瑕的屬性,而向神獻上讚美。
基於對神本性的某種認知,敬拜在個人禱告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質疑。有人說,這位永存的神何故會需要,甚至渴望有罪、有限的受造物持續的頌讚祂?關於這個問題,英國的進程神學家畢庭爵(Norman Pittenger)起初回答:「毫無疑問地,神自己並不『享受』這種持續的讚美,可是祂『恆久忍耐』,因為祂知道這對祂人間的兒女有益。」但是經過進一步的思想之後,畢庭爵有了較深入的看法:「如果神真是一位情人,那麼祂必然會很高興祂所愛的人,以愛來回應祂,並且想和祂在一起,告訴祂他們對祂的愛。」31在這句話中,畢庭爵對敬拜的重要性,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看法。其一,向神獻上讚美對禱告的人是有益的,因為敬拜為抵擋偶像崇拜和不正確的自傲把關。其二,神確實喜愛神子民的讚美,因為這樣的敬拜,代表世人用愛來回應這位恩慈的創造者和救贖主。
禱告生活的第二個要素──認罪,是承認個人的罪,並且表示自己贊同神對罪的看法。這兩方面的意義都很重要──承認自己的罪,並贊同神對罪的看法,罪就是,在神眼中不討神喜悅的事。
在主禱文中,耶穌鼓勵我們認罪:「赦免我們的罪」(路十一4)。在賜下這個禱告之後,馬太又進一步記載主談論神的饒恕和人的饒恕之間的關聯(太六14-15)。認罪的重要性在舊約中也被強調,認罪是領受神的供應的先決條件(例如,耶五25;詩六六18)。如果我們要從神領受話語,認罪也很重要。例如,當但以理在「說話、禱告、承認我的罪和本國之民以色列的罪」(但九20)時,神的使者向但以理顯現。
敬拜和認罪自然地形成一個進程。一旦人看見神的榮耀,便會不由自主地發現自己的軟弱和罪性。以賽亞經歷到這樣的過程,當他看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並有天使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便開始意識到自己和百姓的罪(賽六1-6)。
人向神說話的第三個要素是──感恩,對神已經成就的和將要成就的表達感激(帖前五18)。感恩並不等於敬拜。敬拜或讚美是圍繞著神的屬性和特質,而感恩是對神為教會和世界所成就的一切,表達感謝。感恩起因於領受神的恩典;敬拜則是將焦點放在那位賜恩者。32感恩是認罪後自然的結果。當信徒承認個人和群體的罪,並領受了神的赦免(約壹一9),蒙赦免的經歷就使得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禱告的第四個要素是──祈求,為他人的需要(帖前五25)和自身的需要(腓四6)向神懇求。這方面的禱告在下一章會做進一步討論。
禱告不僅包括人對神說話,也包括人聽神說話。聖經用了許多勸勉和例證來強調聆聽的重要性。透過聆聽,彼得領受異象(徒十9-10),安提阿教會聽見聖靈的聲音(徒十三2),保羅蒙指示往馬其頓去(徒十六9),而約翰更見到異象,領受耶穌基督的啟示(啟一9-10)。
聆聽神和舊約中的「等候主」有密切的關聯。以賽亞宣告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賽四○31)「等候」一詞,原文的意思是「綁在一起」,因而有「期盼」的意思,由此再引申出「耐心期待」、「恭候」、「等候」這些涵義。在另外一個背景下,先知宣告說:「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賽卅18)「等候主」包括給自己空間,讓自己安靜地期待神說話,在禱告中聆聽神的聲音並從神領受的這個層面提醒我們。嚴格說來,禱告不是由禱告的人,而是由神發起的。梅寧哲(William Meninger)點出這個層面對一個人的禱告生活所具的意義:
禱告是由神,而不是由我們開始的。……是由神發出邀請,我們所能做出的是回應。
當我們「開始禱告」或是說我們想要開始禱告,我們應該明確地意識到,神已經開始了這個禱告,無論在感受上是否如此。邀請已經從神發出,禱告已經開始,恩典已經顯明,我們惟一要做的就是回應。33
辛普森(Robert L. Simpson)也有類似的看法:
從另一方面來說,神是禱告最終的主宰者。禱告的果效,禱告的進行,都不是出於人的發動;相反地,禱告是由神開始。誠如教父們所說,神提供了禱告的形式、內容,和能力,由此也決定了禱告能否成就。因此我們主張,禱告本身是恩典的禮物,是從恩典的所在產生出來的。34
不論是個人或團體的禱告,一個有果效和健全的禱告生活,必須包括雙向的溝通。神的子民要使用敬拜、認罪、感恩,和祈求的話語與永存的神交談。同樣地,在這樣的禱告生活中,我們要「等候主」,尋求從神而來的安慰、能力,和指引。在我們全面了解禱告之後,誠如基督徒生活中的其他活動,透過禱告,神的子民感受到神與他們同在。藉此,我們得以在今天預嚐末後神國度的喜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