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滿額折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以有力的臨床案例作為實證,通過精神分析視角對精神疾病加以詮釋,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來治療精神病患的可能性。在提出精神分析中的治療及反治療因素之後,為了不使治療走入僵局,作者強調了自戀及投射—認同在其中的重要性,並以此形成了其理論架構及治療技巧。

 

作者以自己治療過的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其對於“用精神分析法治療精神病患”的不懈努力。他認為即使是*為嚴重的精神病人,也是能進行溝通的,是能夠被分析、被理解的。作者對於這點的堅持貫穿全書,他認為能夠與病人*病態的部分接觸,是治療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簡介

赫伯特·A.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英國傑出精神分析師,著名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專家,也是開創性地使用談話療法治療精神病人的先驅,以其理論創新和臨床敏銳性在全球範圍內受到讚揚和尊敬。

 

叢書主編簡介

 

楊方峰北京理工大學航天工程學士,英國埃塞克斯(Essex)大學精神分析學碩士,英國巴斯(Bath)大學管理學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組織機構的情緒與深度心理分析、領導力。英國留學期間曾在倫敦Tavistock臨床中心、團體分析協會(IGA)、英國精神分析協會(BPAS)學習,現為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精神分析師候選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註冊心理師。

 

譯者簡介

 

林玉華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曾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系主任,現為傳心心理治療所所長,同時兼任台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和學術教育訓練委員以及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1992年獲得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赴英國Tavistock臨床中心接受博士後臨床訓練,並於2004年取得Tavistock臨床中心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的認證。

 

樊雪梅旅英15年,受訓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PAS)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成人精神分析師(2013),英國倫敦Tavistock臨床中心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2008)及專業博士。曾在英國倫敦大學(UCL)安娜·弗洛伊德中心教授精神分析理論與嬰兒觀察課程。著有《弗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譯著《夜未眠》《僵局與詮釋》等,目前從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以及相關的教學和督導。

目次

第一部分:導論

 

第一章精神病的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

 

 

第二部分:成功和不成功的治療—分析師的因素

 

第二章分析治療中具有治療與反治療效果的因素

第三章病人與分析師之間的溝通失敗

 

 

第三部分:自戀對分析工作的影響

 

第四章自戀全能人格結構:以慢性焦慮病症為例

第五章自戀病人與負向治療反應

第六章毀滅式自戀與死本能

第七章精神分析治療中的僵局

 

 

第四部分:投射性認同對於分析工作的影響

 

第八章臨床實務中的投射性認同

第九章邊緣型精神病人的投射性認同及涵容問題

第十章涵容投射性認同時的其他困難

第十一章投射性認同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態移情

第十二章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時的投射性認同與反移情難題

 

 

第五部分:結語

 

第十三章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的改變

 

 

附錄歷史回顧—精神分析對精神病狀態的治療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八章

 

臨床實務中的投射性認同

 

 

 

在第一章,我提到克萊茵(1946)的投射性認同概念對於理解治療嚴重精神疾患時會遇見的移情關係極具影響力。自1946年以來投射性認同概念變成一種流行語,其使用分歧很大1。本章旨在說明我對投射性認同的看法,並描述對此概念精確的理解在臨床實務上的助益。具體來說,我要探討的是分析師若想維持其治療效力,避開復雜的移情/反移情困境和治療僵局,那麼對各種不同投射歷程的細微理解是其臨床工作重要的一環(特別對那些處在精神病態的病人而言)。在討論日常臨床工作中投射性認同的角色前,有必要先說明這個概念本身的含義及其試圖描述的歷程。

投射性認同一詞被不同的人用來描述類似但其實並不相同的歷程,我要先區分並澄清與這個詞有關的一些問題。首先,投射性認同與早期自我的分裂歷程(splitting process)有關,也就是分裂掉的好或壞的部分自我被自我排除出去,再以愛或恨的形式投射進外在客體。這個過程會使投射出去的部分自我和外在客體混合不分—個體與這個外在客體的某個特質相似到某種程度,甚至他就是它。此類投射性認同的主要結果之一,是引發被害焦慮。客體在主體眼中彷彿擁有了具有攻擊特質的部分自我,病人因此有了被迫害的感覺,深感會被客體威脅報復,他覺得客體會將其內部所有的壞的部分自我擲回自己內部。所以,那些過度使用投射性認同歷程的病人經常感到被這類被害焦慮所威脅。因此,重要的臨床技巧之一,是在分析中不要太快激發這類焦慮。病人會很容易把分析師或分析師的言行誤解為他投射出去的部分自我又被擲回來了。這時,在病人眼中,分析師就會變成危險的迫害者2。

克萊茵所描述的投射性認同主要是一種原始自我的防禦機制,它意味著自我和客體之間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分離。但有些病人一直活在此種投射性認同狀態,以至於我們認為,面對這類病人時,分析師要處理的是一種不尋常,雖然與此處描述的情況有關、但更原始的歷程。這些最原始的投射性認同形式是所有投射性認同的先驅,它們與早期母嬰共生狀態有關。首先,我必須澄清,我認為有些投射性認同歷程可能在母胎中就已經開始了。我的意思是,胎兒也許能感知母親心理受擾動的過程,它以一種心理影響生理狀態的隱蔽方式傳達給胎兒,這很像是心身症狀的發生歷程。其次,我認為早期母嬰共生狀態可以在偏執—分裂位置及後來抑鬱位置中觀察到。有些分析師,像Steiner(1975,1982)、Tustin(1972)、Bion(1980)、Felton(1985),會在分析中使用這類早期投射性認同,其他人則不會。我個人覺得這些在母胎中就開始的重要早期心智歷程是存在的,雖然我不確定在沒有更多翔實的臨床觀察的情況下,要怎樣才能對這些歷程有更好的理解。然而,我心裡仍相信某些孩子受苦於極早期的心智擾動,分析師需要有特別開放、敏銳的心智狀態,才能理解這類孩子在這個層面的溝通。這些探討此類早期溝通形式的學者強調嬰兒在母嬰關係中的失控體驗,母親的心智歷程以一種類似滲透的方式傳遞給嬰兒(Steiner,1975,1982;Felton,1985)。這樣的體驗其實是相當令人無力招架的,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只能全盤吸收,沒有別的選擇3。

許多邊緣型人格患者和精神病人似乎深受自相矛盾、混淆困惑的感覺和想法所苦。他們發現自己很難思考或認識自己的感覺,儘管如此,他們仍想盡各種辦法溝通或反溝通(anti-communicate)這些感覺。我很確定這類病人深受早年干擾體驗所苦,這些體驗跟早期投射性認同或是父母滲透性溝通方式有關。這些病人在開始接受分析時,有長達幾個月的期間會需要用非言語的方式溝通,因此他們常常很沉默,或是以混淆、單調、象徵的方式談話。面對這類病人,分析師常會有強烈的肢體反應,例如昏昏欲睡或身體不舒服,分析師也會失去思考能力,或無法集中精神。就好像病人以真實而具體的方式把什麼東西投射到分析師身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